雖然這篇決定論哲學家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決定論哲學家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決定論哲學家產品中有4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這裡是吳軍的《硅谷來信》第3季。這封信我們來談一談著名經濟學家、政治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的思想。 哈耶克的思想對我影響比較大。我這個人讀書比較雜,而且有些別人讀不下去的書,有時我會硬著頭皮往下讀。讀進去了,體會了,人有時就變了一個人。借用我之前介紹過的印度哲學的說法,一個人之所以成為自己,是...
同時也有1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6萬的網紅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Movies,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部能夠改變你人生的好電影,裡面其實暗藏了更多的哲學理論! 🔥海德格的『向死而生』與『此在』,不只能幫你理解電影,更能讓你理解人生! 🔥死亡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事?人生就像是煮菜?新影片一次告訴你! 我們在上週介紹了皮克斯的最新作品《靈魂急轉彎》獲得了很不錯的迴響,在連假期間陪著爸媽我們跑去二刷,發...
「決定論哲學家」的推薦目錄
- 關於決定論哲學家 在 閱讀人森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決定論哲學家 在 朱家安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決定論哲學家 在 李豪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決定論哲學家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決定論哲學家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決定論哲學家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決定論哲學家 在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Movies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決定論哲學家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決定論哲學家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決定論哲學家 在 閱讀人森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24 14:14:52
_ 《人生的智慧》Aphorismen zur Lebensweisheit by Arthur Schopenhauer 《人生的智慧》,或原書名翻譯為《人生智慧箴言》,節錄於叔本華的《附錄和補遺》。《附錄和補遺》是1851年叔本華的封筆之作,他寫道「我將封筆了,剩下的就靜觀其變了。」《附錄和補遺...
決定論哲學家 在 朱家安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6 07:52:09
促轉會要轉型中正紀念堂,移除蔣公銅像,從台大哲學系退休,目前在原單位兼任的教授林火旺建議促轉會「先剷除自己心中的威權」。以下是我的看法。 1) 對於蔣公功過,我知道台灣人有正反看法,但我不知道林火旺老師怎麼有辦法寫出「移除銅像是不尊重其中一方」這種文字,並且還指控說這種做法是威權心態的展...
決定論哲學家 在 李豪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03 10:29:03
⠀⠀ 我開始整理自己的人生,一路從兒時,念中學,考上大學,當兵到出社會,正是這些過去組成了現在的我,雖然過去某幾個時期籠罩著苦悶的氣壓,但當我終於可以用新的角度去審視,才會發現一切人生都是值得,自己儼然成為這本故事的主角,能夠宰制敘述的走向。 ⠀ 當我決定說好自己的故事,不只是有了新的目的地,也是舊...
-
決定論哲學家 在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Movies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1-05 19:00:12🔥這部能夠改變你人生的好電影,裡面其實暗藏了更多的哲學理論!
🔥海德格的『向死而生』與『此在』,不只能幫你理解電影,更能讓你理解人生!
🔥死亡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事?人生就像是煮菜?新影片一次告訴你!
我們在上週介紹了皮克斯的最新作品《靈魂急轉彎》獲得了很不錯的迴響,在連假期間陪著爸媽我們跑去二刷,發現除了原本介紹的『決定論』以及尼采的『積極性虛無主義』之外,這部電影其實還藏了更多深奧的哲學,尤其是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的『向死而生』以及『此在』,更是直接對應了兩位主角Joe Gardner以及22在電影裡的心境和行為。
因此今天我們想要藉由解析兩位主角來跟你分享海德格的理論,也會介紹一下這位知名哲學家的生平,希望能讓你更加了解這部優質作品。在繼續看下去之前請先訂閱頻道並且按下小鈴鐺,也歡迎到各大的Podcast平台上搜尋『那些電影教我的事』,聽我們聊更多的好作品喔!另外感謝迪士尼的贊助,我們有一些非常精美的官方贈品要送給大家,參加辦法在影片的最後喔!
【Podcast 收聽資訊】
Apple Podcast:https://apple.co/3fZIWpl
KKBOX:https://bit.ly/3aJntQ8
Spotify:https://spoti.fi/2BGZ4Nx
Google Podcast:https://bit.ly/2BeuhrA
SoundOn:https://bit.ly/2CD0edl
Castbox:https://bit.ly/2CMjgy8
SoundCloud:https://bit.ly/2BhmAkh
🎁留言抽《靈魂急轉彎》官方精美束口袋活動辦法🎁
1. 訂閱我們的頻道(要記得按小鈴鐺喔)
2. 幫這支影片按個讚,並且分享給你的朋友們看
3. 在1/10(日)23:59之前,在影片下方留言告訴我們,你覺得你的人生可能會是怎樣的一道料理?
4. 我們會在1/11(一)抽出3位觀眾,中獎者可獲得《靈魂急轉彎》精美束口袋一個!
5. 得獎者將公布在此,恕不另行公告
6. 贈品限寄台澎金馬
7. 中獎名單:
Rose Hsu
Lin儀
HAO
#Soul
#靈魂急轉彎
#皮克斯 -
決定論哲學家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5-14 19:00:08#動物權利 #保育計畫 #教育功能
按這裡,你可以幫助志祺七七繼續日更: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Xd0nmBjlKROwzMyPV-Nw/join
✔︎ 成為志祺七七會員:http://bit.ly/join_shasha77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1:26 支持論點1:具有教育意義
02:35 支持論點2:能保育稀有物種
03:19 支持論點3:可進行動物科學研究
03:57 反對論點1:教育功能薄弱
05:15 反對論點2:保育的效果可能不佳
05:49 反對論點3:傷害動物權利
07:17 疫情之下的動物園
08:21 我們的觀點
09:43 提問
10:04 掰比
【 製作團隊 】
|企劃:宇軒
|腳本:宇軒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絲繡
|剪輯助理:歆雅、范范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 拿動物餵動物 德國動物園擬「死亡名單」:https://bit.ly/369atB7
→ 飼料供應短缺,德國動物園列安樂死清單:https://bit.ly/2y4bGNm
→ 「與其餓死不如安樂死」英動物園:第一目標是浣熊:https://bit.ly/3fOPt75
→ 被封城遺忘的巨獸?烏干達野生動物園的瘟疫生存危機:https://bit.ly/3fTccyX
→ 走近動物園 Approaching the zoo|臉書貼文:https://bit.ly/2T0REe0
→ 走近動物園 Approaching the zoo|臉書貼文:https://bit.ly/2WSD5tT
→ 如何理解動物園?(上):目睹長期遭圈養的野生動物時,我們究竟在看什麼?:https://bit.ly/3fMuaD4
→ 如何理解動物園?(下):學習與動物易地而處,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https://bit.ly/2Wtko0U
→ 閉園不休息 泰國動物園直播動物科普吸睛:https://bit.ly/2LpjlbV
→ 【他來逛動物園04】來一場動物園哲學思辨——專訪哲學家朱家安:https://bit.ly/3cxGNj8
→ 全台最古老、比木柵小60倍 新竹動物園重生:...|天下雜誌:https://bit.ly/2Lv4VXK
【 延伸閱讀 】
→ 看動物最能療癒心情了!用直播免費參觀全世界動物園:https://bit.ly/2Lt4ZHK
→ 閉園不休息 泰國動物園直播動物科普吸睛:https://bit.ly/2LpjlbV
→ 沒有籠子的動物園,圓了誰的夢?從改建後的新竹動物園談起:https://bit.ly/2WuwAhV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77@simpleinfo.cc -
決定論哲學家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9-23 13:00:14本集主題:「你不伸手,他會在這裡躺多久?:一個年輕社工的掙扎與淚水」介紹
訪問作者:李佳庭
內容簡介:
4年多,1000多個日子,社工李佳庭在街頭,陪無家者活下去!
「我們只能讓個案不要死而已……」李佳庭社工的吶喊。
2017關鍵評論網的「未來大人物」
社工無疑是這世上最艱難、最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低薪、高工時、高壓力、高風險。
她卻一頭栽入。時而甘之如飴,但更多時刻是抓狂低潮……
一本最真實,絲毫不美化的台灣年輕社工日常。
4年來,一個年輕社工與無家者最淚中帶笑的互動,但卻沉重的一本書。
‧擔任街遊導覽員的無家者只要一沒接她的電話,她擔心地摩托車一騎,秒衝無家者住處……。
‧以前在街頭骯髒、肌黃乾瘦的無家者,現在白淨的在她眼前好好吃飯,她心裡暖成一片。
‧當無家者對她說:「這是我來台北幾十年,過得最好的時候了。我有住的地方,有東西吃,有穩定工作,還有人陪。我好到不能再好了。」短短幾句話,讓她毫不猶豫決定繼續在這條路拚搏。
無家者只要有一丁點的改變,都能讓李佳庭渾身熱血又感動,但她也曾被無家者破口大罵到蹲在西門町大哭,夜裡留在辦公室,被拿著大鎖的個案找上門來……她的心火熱滾燙純粹,但她也總不免自我懷疑,尤其當她協助的無家者緩緩步上軌道,卻又瞬間滑落時。
這是一本很真實的書,它不避談尖銳或刺痛,無論是冰冷不健全的社工體制,或無家者不盡然是善良的天使、安貧樂道的哲學家,以及好煩好累好無力,無法再僅依靠燃燒熱情與體力而翻轉弱勢者的出走社工。
但李佳庭也帶給我們,她所念茲在茲,渴盼自己一再貼近的──我們能否以更有尊嚴、尊重且柔軟同理的方式去正視與理解無家者,以剝落他們身上的標籤,以及我們眼裡的偏見?她也希望我們不吝對人伸出雙手,一如書名所述,在人生道路上失速墜落,是我們每個人都可能發生的。
作者簡介:李佳庭
1990年出生,2017關鍵評論網的「未來大人物」。
2012年畢業於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社會工作組,同年考上社工師專技高考合格。2014年進入「芒草心慈善協會」,在協會負責遊民外展社工及街遊專案社工,之前曾任新北市遊民外展中心社工。
目前在芒草心負責台北市中正萬華區的遊民外展社工,以女性街友為服務大宗。
決定論哲學家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裡是吳軍的《硅谷來信》第3季。這封信我們來談一談著名經濟學家、政治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的思想。
哈耶克的思想對我影響比較大。我這個人讀書比較雜,而且有些別人讀不下去的書,有時我會硬著頭皮往下讀。讀進去了,體會了,人有時就變了一個人。借用我之前介紹過的印度哲學的說法,一個人之所以成為自己,是因為自己曾經的思想和行為。這樣算,在我身上多多少少有一些哈耶克思想的成分。
哈耶克這個名字你可能並不陌生,得到上有不少介紹哈耶克思想的內容。這封信我和你分享的內容主要來自哈耶克的《自由憲章》(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這本書,也翻譯成《自由秩序原理》。這本書是古典自由主義的經典之作,曾經被美國的《國家評論》雜誌評為20世紀最好的一百本非虛構圖書的第九名,哈耶克的另一本名作《通往奴役之路》在這個榜單里排第四名。英國已故的首相撒切爾夫人曾經在英國保守黨的一次會議上拿著《自由憲章》對大家說,這本書才是我們應該信仰。
接下來我們就借著這本書,來介紹一下古典自由主義的思想。
哈耶克如何定義自由?
說到自由主義,你可能會想到現在美國歐洲的各種左派思想,通常人們也會說左派是自由派,右派是保守派。但古典自由主義的主張和今天西方的左派思想正好相反。今天西方的左派思想其實更偏向於北歐式的民主社會主義,強調結果平等,反應在社會政策上就是高稅收、高福利,政府要提供很多服務。而古典自由主義強調個人的意願、行動和經濟活動的自由,主張政府要少干預個人和商業的行為,同時強調法律和法治。也就是說,其實古典自由主義的思想放在今天,就屬於保守派。
今天的社會,每個人都非常看重個人的自由,但通常只是出於一種本能,很多人其實並沒有搞清楚自由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有的人在追求自由時給自己套上了枷鎖,還有一些人打著自由的幌子干涉其他人的自由。比如現在在美國,有的年輕人認為警察妨礙了人民的自由,應該減少警察的經費;但是,警察的活動減少了,犯罪分子就猖獗了,大家反而晚上不敢出門,社會缺少了秩序,其實是變得更不自由了。因此,我們有必要更深入地瞭解一下那些我們日常掛在嘴邊的概念,不只是本能地追求自由,還要真正理解自由的內涵,更好地維護我們自由。
哈耶克是怎麼定義自由的呢?他是用人與他人的關係來定義的,他講,所謂自由,就是他人不強制我們的行為。當然,這件事要對所有人成立的話,我們也不能強制他人的行為,因此自由並不是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根據這個定義,一個宮廷里的高級官員,並不比一個農民或者工匠更自由,因為宮廷官員每天都對國王唯命是從,而一個農民在大部分時間里可以決定自己的行為。
因此,哈耶克講的自由並不意味著的一定有更多的選擇、更大的活動範圍、更多的資源,而是意味著可以按自己的方式生活,按照自己想法選擇機會。就我自己而言,很多人都會問我,我有很多資源,為什麼不利用起來,獲得更大的發展。其實道理很簡單,我不願意過不自由的生活。很多公司的朋友對我講,你來做我們的CTO或者首席科學家吧,我們給你多少多少股份。我對他們講,現在我們是以朋友身份相處,我也自由,你也自由。要是我真的接受了你們的職務,我顯然不自由,你也要天天考慮不能讓我有意見,又怕壞了朋友關係,你也不自由。
如果自由只是可以按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並不一定意味著更多的選擇和資源,那自由對人到底又有什麼好處呢?哈耶克認為,人類文明的開啓以及後來社會進步,靠的就是人們可以自由追求自己的目標。一個人為了達到目標,需要擁有更多的知識,這些知識又會讓他人受益。
同時,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由,就會有競爭,而自由競爭就是維持一個開放系統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了自由競爭,這個系統就會成為一個內部熵不斷增加的封閉系統。同樣的道理,商業的自由也是如此,一個商業被壟斷的社會,也會是一個熵不斷增加的封閉系統。商業的自由其實是人的自由的一種體現。
不過,自由的社會會帶來一個結果,就是發展的不均衡性。因為人的智力和體力不同、經歷不同、運氣不同,因此在一個人人自由發展的社會,每個人得到的結果就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結果一樣了,那就是平均主義,不是通過人的自由發展得到的。
一個社會只要在進步,就不可能是社會全體同時進步的,新知識、新的機會(包括財富)一定是先在某個小範圍內誕生,再向多數人傳遞和分享。因此,社會進步的過程中,一定會出現不平等的現象,但這不是實質性的不平等。按照哈耶克的觀點,不平等的現象應該依靠發展來解決,而不是人為調整來實現。
當然,一定會有人不同意這樣。比如有人會想,那憑什麼張三就比我先富起來呢,為什麼不能多掙了錢就大家平均分,所有人一起同步富起來呢?哈耶克講,如果這樣,那所有的人都不可能富起來。世界上之所以會出現更新的、更好的東西,是因為那些創造出新東西的人可以先一步獲得創造出新事物的成果,如果沒有了這一點,社會的進步本身就會停滯。因此,哈耶克講,經濟上的不平等並不是一種罪惡,我們可以通過發展消除貧困。
實際上,中國社會通過改革開放發展起來的歷程,也是遵循了這個規律。中國在過去幾十年里的發展成績有目共睹,這固然是因為中國人的勤勞和智慧,但也有一個重要的制度原因,是避免了走平均主義的道路。實際上,現在的一些歐洲國家就存在這個問題,過於追求結果平等,影響了經濟的增長。
通往自由之路
哈耶克講,通向自由的道路有兩種,或者說,人類獲得秩序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自發誕生的秩序,古典自由主義信奉這樣產生的秩序才是最好的。第二種則是人為設計秩序,北歐的福利社會主義就更偏向於這一種。
哈耶克認為,自發誕生的秩序才反映了自由的本質,採用漸進的經驗主義方法,比較少涉及強制;而人為設計的秩序則是理性主義的,帶有一定的強制性。自發秩序講究有機生長,緩慢地試錯;而人為設計的秩序則容易陷入教條主義的陷阱,試圖創造不可能的烏托邦。
從哲學上講,自發秩序的哲學基礎來自亞里士多德式的哲學思想,人為設計秩序的哲學基礎來自柏拉圖式的哲學思想,前者強調來自客觀世界的經驗,後者強調人的理性。如果我們承認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而且人常常是自私的,那麼就應該對理性設計秩序這種方式有所警惕。
當然,自由不是不講規矩,自由要服從的規矩就是法律。哈耶克講,服從於法律不等於服從於他人。如果我們是服從於一個具體的個人,那是奴役;但如果我們服從於社會共同的、公正的法律,那麼人依然具有自由。
不過,對於什麼叫做公正的法律,哈耶克也有自己的觀點。他說,人在法律意義上是平等的,這意味著法律不能歧視任何人;但法律意義的平等不是現實中的完全平等。而且,如果我們要在法律意義上承認每個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不能侵犯任何人的正當權利,那麼在現實的發展中,就必然會出現不平等的現象。如果要扯平這種現實的不平等,就需要在法律上制定具有歧視性的條款,對一部分人區別對待。也就是說,哈耶克認為,法律的平等和現實的平等是不可兼得的,要實現現實的完全平等,就要犧牲法律上的平等,反過來也是這樣。因此,哈耶克講,人們可以自己選擇,是要法律的平等,還是要現實的平等。
當然,有人會問,如果犧牲現實的平等,那弱勢群體怎麼辦呢?哈耶克認為,只能靠人善良的天性照顧他們,從博愛和正義的角度對他們進行一些補償。比如說,清華和北大在招生時,會拿出少數名額給一些教育資源差的偏遠貧困地區,這是從正義的角度出發給予的補償。其他人要考清華北大,還是要按同樣的標準。但是如果清華北大把招生制度整個改掉,不是按分數決定誰上清北,而是按人口比例分配每個省有多少人上清北,那就不是補償,而是改變了整個系統。
自由和私有財產
最後,講一講哈耶克對於自由和私有財產關係的看法。哈耶克講,保護私有財產是保護個人自由的一部分,而保護私有財產的基石就是契約制度。而契約,則是人們之間基於自願而非強制的互利合作決定。
比如你使用某家互聯網公司的服務,和它簽一個自願的互利合作協議,這就是契約。合理合法的契約可以保障你的數據資產以及你個人的自由。但是,如果互聯網公司悄悄定了一個霸王條款,讓在你不之情的情況下就同意了,這樣的契約就會讓你失去一部分自由,你的數據資產也就得不到保障。
小結
總結一下,這封信和你談了哈耶克的思想,主要是討論了一下自由這個概念。有些時候,我們討論一些事情需要有一定的理論基礎,而這些理論基礎往往就存在於那些經典的著作中。比如今天我們談網絡個人權利,談數據資產,理論根源其實還是在那些哲學、經濟學、政治哲學的經典著作中。哈耶克的著作就是其中之一。這樣的書通常不好讀,你如果打算自己去閱讀,不妨耐心一些,多讀幾遍,仔細體會。」
決定論哲學家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被討厭的勇氣》📚
這本是暢銷書但書名太中二我之前看到都直接略過覺得莫名其妙。後來看到有人推薦才去找來看的,內文的呈現方式是我不太習慣的年輕人與哲學家對話。
但整本書講的觀念倒是很清楚易懂,也發現我早在看書之前就是書中的實踐者了。
例如課題分離,早在小玫瑰出生不久我就寫過他是他、我是我,他有他的人生要過我有我的。我不介入但提供支援,用《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裡的分類應該就是放任型父母吧!
關於創傷的部份,我並不同意書中創傷並不存在這樣的說法。有些創傷它無論從任何角度看它都是創傷不會是別的東西。
但我高度同意「賦予過去的經驗什麼意義」來決定自己的人生。這個論述有它的危險性在,只能拿來對自己說,但不能也不該去要求那些正在受苦的人「走出來」。
我自己是「賦予過去經驗意義」的實作者,但這條路是完全個人的旅程,是無法在旁人的催促或鼓勵下就能走上去的。書裡能做的也僅僅是指出還有這樣的一條路存在而已。要不要走上去完全只能看自己。
💬「人並非受制於過去的原因而行動,而是朝向自己決定和的目的而行動。」
💬「並不是為了滿足他人期待而活」
我一直都是這樣生活的啊!我本來就不是為了滿足他人期待而生活著。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也清楚我人生的優先排序是什麼。活在當下,人生是由一連串當下的點所串接起來的。
💬「必須有人開始去做。就算其他人不配合,也和你沒關係。」
我真的是找到知音了!這就我一直在做的事情啊!想做的事就開始去做,其他人想不想不重要。
這本書真的不是雞湯文,書裡講的也很簡單,只是不見得能非常容易的做到。但以我這個實踐者的角度來說,人生真的很幸福。幸福的能力是來自自己的。
#我的玫瑰花讀書筆記
AP🔗 http://moo.im/a/7fvFKL
決定論哲學家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思考框架是創造力背後的推手
我們心中,本來就有各式各樣的思考框架,我們思考的方式就是如此。這些思考框架有的簡單、有的複雜,有的精確、有的粗略,有的美麗、也有的邪惡。但不論如何,都會呈現現實的某些面向,協助我們提出解釋、抓住重點,做出決定。
例如,民主制度是一種思考框架,而君主制度也是一種思考框架。在商業產業上,精實生產(lean manufacturing)是一種思考框架,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標與關鍵結果」,因英特爾與谷歌的先後採用而聲名大噪)也是一種思考框架。宗教是一種思考框架,世俗人文主義(也就是不信神的道德觀)也是一種思考框架。法治是一種思考框架,「強權即公理」也是一種思考框架。種族平等是一種思考框架,種族主義也是一種思考框架。
在我們的種種推理上,思考框架不但是重要基礎,而且應用極為廣泛。近幾十年間,從哲學到神經科學,各式各樣的領域都曾研究人類的思考框架,只是用來描述的術語有所不同,包括:模板、抽象概念、再現(representation)、基模等等。
時至今日,不論是硬科學或社會科學領域,多半都已經接受「人類透過心智模型來思考」的概念。只不過,這其實是相對晚近的概念。在二十世紀初,多半還只有哲學家在思考「人類如何思考」的問題。佛洛伊德對大腦的奧祕深感興趣,但他是當時的例外,而非常態。到了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像是卡西勒和維根斯坦等哲學家,則是以心智所操縱的符號與語詞為基礎,以此來認識心智。這確實是邁出了一步,讓人以更理性的方式來瞭解「認知」,但一切仍然只是理論,沒有實證。
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有實證科學家研究人類的心智—心理學家接手哲學家的研究,特別是開始思考大腦內部的認知過程。一開始,學者認為認知過程就像是嚴格的邏輯運算,但實證研究並無法支持這種論點。大約在1970 年代,「心智模型」的概念開始流行,眾人也開始認為人類的推理並非邏輯形式的運作,而更像是在模擬現實:我們評估各種選項的方式,是去想像可能發生的種種情況。
如今,這種觀點已經由許多心理學家與認知科學家經過眾多實驗得到證明。近年來,由於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能夠即時視覺化呈現受試者的腦部活動,就連神經科學也踏入了這項研究領域。舉例來說,研究顯示,人類構思未來的時候,會啟動那些和空間認知與3D 思考相關的大腦區域。可以說,其實就是在有目的、刻意的做夢。
這項研究成果,讓我們對人類如何思考的理解,開始默默改變,瞭解了心智模型是人類認知的基本構件。不論我們任何的所見、所知、所感、所信,都始於我們對宇宙萬物的思考方式。我們如何理解世界,會受到我們「相信」世界如何運作所影響,包括:事情為何會發生、未來會如何發展,以及如果我們採取行動之後又會如何。
.
▍「解釋」帶來的好處
因果框架要求一切必須有說得通的解釋,這點除了讓我們得以歸納類推,也讓我們得以學習。這是一項重要特點,而且也是一項相對較新的發現。一般來說,學習是發生在得到資訊的時候—聽到老師講課、看到書上的描述、或是學徒動手修修補補的時候。但在做因果解釋的時候,那位提供資訊和解釋的人其實也在學習。這項觀點是由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倫布羅佐(TaniaLombrozo)提出,她是這個學術領域的熠熠新星,引領著一套關於「解釋」機制的新科學。
倫布羅佐從大學時期開始,就發現不論在心理學、社會學、哲學,處處可見關於解釋的想法。雖然這似乎就明擺在眼前,但事實證明,關於「解釋」這件事本身,科學界的研究都還不夠深入。舉例來說,為什麼我們會覺得某些事值得解釋、又有某些事不值得解釋?解釋能讓我們如何有所成就,或者如何讓人誤入歧途?倫布羅佐的研究從心理學和哲學出發,填補了一些我們關於解釋的知識空白。
倫布羅佐對於「透過解釋而學習」的研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實驗中,倫布羅佐請成年受試者看看兩群來自外星的機器人,分別名為glorp 和drent。兩群機器人各有不同的顏色、體型、腳部形狀的特徵,但受試者並不知道真正的重要區別是哪一項。實驗人員請一半的受試者去描述glorp 和drent 各有何特徵,而另一半則是要解釋glorp 和drent 各有何特徵。(兩群機器人都很可愛,但是真正區分的重點並不在於顏色或體型,而在於腳部的形狀。)
結果如何?比起那些只需要描述而不需要解釋的人,那些必須提出解釋的受試者,在找出真正區別之處的表現,明顯高出一截。倫布羅佐做了很多次實驗,結果都類似。她甚至也對小孩做了實驗,結果一樣:如果要小孩提出因果解釋,他們的表現就會更棒。
讓我們把這點再拉回來討論思考框架:我們用因果框架來解釋這個世界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學習,因此我們會更瞭解這個世界,我們也能產生更深入、更準確的見解。而且,向別人解釋這個世界,也能讓自己更瞭解這個世界。這項發現對教育和育兒來說,具有直接的意義:記得要小孩解釋他們推論的過程,而不只是要他們給答案。(這或許也有演化上的意義:比起其他不去解釋這個世界的動物,人類透過解釋的機制,也就學得更快、學得更多。)
這件事能帶來的好處,絕不只是知道怎麼區分glorp 和drent而已。人類從最早的時候,就開始想像出各種秩序的概念,在群星當中勾勒眾神的身形,將各種物種加以分類。小孩會花上幾小時,分類排列著自己的小車車、小布偶、樂高積木,還有萬聖節糖果(直到爸媽半夜偷偷來吃掉)。這種分類和重新分類的動作,靠的就是我們取得抽象概念、進行歸納類推的能力。
要是少了取得抽象概念的能力,我們就會覺得自己碰到的一切都是完全陌生,沒有任何一般法則能夠告訴我們該怎麼做。
.
以上文字摘自
《#造局者》
思考框架的威力
Framers: Human Advantage in an Age of Technology and Turmoil
.
作者:庫基耶, 麥爾荀伯格, 德菲爾利科德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昨天在贈書直播中,談到用過去經驗類比現在或未來未知的處境,是大腦很重要的工作。說真的,這項能力對我們活下來真的幫助很大。
然而,我們昨天也提到,這種思考慣性同時也造成了某些限制。尤其過去經驗本來就比較偏頗,這種慣性要調整,就必須經過有意識的自我教育。
「思考特定議題的時候,我腦海裡如果浮現越多人的立場,最後得到的結論就越讓人信服。」~漢娜鄂蘭
版面上的朋友們,因為常閱讀不同作者的智慧,所以特別能進行討論。這其實更有利於我們看到不同人的觀點,並且選擇適合我們的思考方式,而不只是因循故舊。
今天晚上沒有直播,明天晚上的直播,會再談談傳統教養跟自我傷害的關係。這實在是一種沉重的話題,錯用思考框架,讓我們代代相傳著創傷。
祝願您,能充實我們的思考框架庫,這是能有多元選擇的基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