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永誠心理諮詢師評價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永誠心理諮詢師評價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永誠心理諮詢師評價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永誠心理諮詢師評價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討好自己不等於事事以我優先 #只是凡事也要為自己著想 #討好陷阱 . 我們身邊都有這樣的人:他們忍不住要討好別人,他們可能難以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或是不願意特立獨行;就算沒做錯事,也可能會道歉;變更計畫時會懷有罪惡感;他們覺得與其要解釋為什麼沒辦法,不如直接答應。也許他們兼有以上行為,也許你就...

  • 永誠心理諮詢師評價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13 09:33:34
    有 369 人按讚

    #討好自己不等於事事以我優先
    #只是凡事也要為自己著想 #討好陷阱
    .
    我們身邊都有這樣的人:他們忍不住要討好別人,他們可能難以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或是不願意特立獨行;就算沒做錯事,也可能會道歉;變更計畫時會懷有罪惡感;他們覺得與其要解釋為什麼沒辦法,不如直接答應。也許他們兼有以上行為,也許你就是如此?
    .
    我以前也總愛討好別人。守時是我的一貫作風,我在母親預產期當天早上準時出生。我從小就擅長討別人開心。每當我父母舉辦派對,我一定會把握娛樂賓客的機會;我也心甘情願拜訪老人家,為他們唱聖誕頌歌。我就像一隻變色龍,擅長融入任何社交場合,施展取悅別人的能力,滿足他人的期望。成年之後,在職場上或和朋友相處時,我還是不自禁討好別人,把別人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優先要務,似乎欠缺拒絕他人的能力。我想方設法避免別人討厭我(事實上,我更不想要討厭自己),不過討好的行為妨礙我依照自己的想法真誠過活,使我身心俱疲。我現在很少討好別人了,也因此身心都舒暢得多。
    .
    在我擔任心理治療師的臨床實務中,我每天都看到在這種複雜的兩難局面中苦苦搏鬥的人:他們沒辦法討好每一個人,卻又不允許討好自己。我會與案主合作,協助他們認清一個令人寬慰的事實:有些人無論如何都不會滿意,所以祕訣就是別再試著討好他們。
    .
    #討好的原因
    .
    你可能以為,討別人開心是周到、體貼、親切的作法。事實上,這是因為你渴望掌控別人的反應,避免被討厭的感受讓自己心裡不舒服。討好是一種策略,目的是讓自己安全地握有掌控,並以慷慨或隨和的假象包裝。
    .
    討好者禁不起別人的失望,被討厭更是無法忍受。我們害怕被批判、被認為有所不足。被需要的感覺就和被愛一樣令人滿足。我們討好是因為害怕失去對方,但在此過程中,討人歡心不僅徒勞無功,我們還失去了自己。
    .
    討好行為的根源很容易理解。人類屬於群居動物,我們依賴群體提供火源、食物及保護,假如被討厭,後果相當嚴重。恐懼、罪惡、羞愧都是本能的感受,目的是保護我們安穩地生活在群體之中。不要觸怒別人,以免失去篝火旁的位置、被驅逐到荒野之中,或死於飢餓掠食者的爪子之下。如果懲罰可能是死亡,那就別惹事生非。
    .
    然而,現代生活已和遠古大不相同,但這些感受卻沒有隨之演化。我治療室中的案主只不過是忘記別人的生日、打電話請病假、取消和朋友的晚餐約會,卻都感覺彷彿犯下滔天大罪。不論任何事情,只要影響別人或令人稍微不舒服,他們都會極度不自在。
    .
    討好並不是某種怪癖或個性,而是制約的產物。本書後續將說明討好行為的發展歷程,從出生、童年、青春期一路談到成年,解釋今日所做的選擇如何一再強化早期建立的信仰。
    .
    #討好的陰暗面
    .
    過去討好行為常被貼上女性專屬的標籤,的確,就文化刻板印象來說,女孩的成長過程經常被教導要保持恬靜、以他人為優先。不過現今任何人都可能有討好問題,不論性別、年齡或地位。
    .
    不過長久以來,這個問題都只被輕描淡寫地帶過,說討好者只是「隨和」或「人太好」。相關陳述的口吻一貫輕鬆,甚至是戲謔。建議治療方式相當輕浮、不屑一顧,例如勸討好者:「不要管其他人怎麼想就好了」,或是將應對方法武裝成「啥事都不在乎」的哲學,勸討好者不要理會攻擊辱罵者,或是「別去理那些鳥事」,不過實際上,我們應該全心處理、明快解決。如果解決方法真的就像「不要在意」一樣簡單,那我們早就照做了。事實是,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法。
    .
    討好是一種犧牲自我的強迫症行為,對討好的對象和討好者本身來說,傷害力一樣強大。討好並不是一種可以學習與之共處的良性習慣,這不是充滿好意又無傷大雅的小怪癖。這是焦慮的展現,是因為討好者害怕失去掌控(他人的情緒)而出現的行為。討好者會想方設法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避免影響他人或引發不快。不論是討好或極力避免使他人不開心,如果放任這種衝動,討好者可能出現焦慮、憂鬱的狀況,身體健康惡化、自我價值低落、自暴自棄。
    .
    現今要討好的人比以往更多。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要討好的對象無窮無盡,我們的角色和責任往外延伸、擴張,界線模糊不清。旁人期待我們在職場上保持彈性、隨時回應朋友的需求、擔任伴侶的好搭檔,還要抽身照顧年幼子女及年邁父母,永遠沒有打卡下班的一刻。社群網路將討好者推到無遠弗屆的線上觀眾面前,他們的自尊來源被外包給行銷演算法及陌生人比讚的大拇指。
    .
    你可能不覺得自己有忍不住討好別人的毛病,我許多案主一開始也這麼認為,以為自己絲毫不受他人意見影響,準備好獨立揮灑自己的人生。最明顯的討好行為是想方設法讓身邊的人更輕鬆自在,不過這只占討好者的一小部分,討好行為還有其他多種形式及偽裝。人際關係中如果存在討好的壓力,可能引發多種反應,包括藉由故意不討好來表現自主,不過這些反應都只是自我價值低落、缺乏權力、害怕拒絕的防禦行為。下一章我將介紹四種不同類型的討好者,他們反映的都是同樣的問題:無法自在地做自己。
    .
    但這個問題是有出路的。
    ◼️不是要你選擇自私,
    ◼️只是要你能夠安然地回應自己的需求,
    ◼️就像你回應他人的需求一樣。
    .
    如果被喜歡、被需要的代價是犧牲自己,那其實並不值得。總有一天,我們必須做出決定:要繼續討好下去,還是真誠地做自己。
    .
    以經營關係來說,討好自己其實才是負責、慷慨大方的方式。做到這一點,我們可以在尊重對方的同時真誠過活,我們擁有同時幫助他人與自己的資源及能力,撥出一些心力關注自己並不會減損對他人的關心。關心不是派,分給自己一些,別人不會少一塊。
    .
    #關心重質不重量
    .
    本書提供討好的替代之道,但不是阻止你關心他人,事實上,本書呼籲更加關心、提升關心的品質。更加真誠、公平、適當、一致地關心自己和他人。付出適當程度的關心,敢於承受某些人無法接受你真實樣貌的風險,這樣你才能擁抱另一些人對你無條件的接納。付出適當程度的關心,不要將替你判刑、行刑的責任強加於他人之上。付出適當程度的關心,承認除非我們擁有拒絕的權力,否則就無法發自內心地答應。如果我們沒有拒絕的選項,那答應根本就毫無意義。
    .
    本書將協助你適應被討厭,而不是只是保持沉默;引導你復元,而不是一味擔心失敗;教導你接受批判,而不是逃避。我沒辦法告訴你如何停止討好別人,卻又不會讓任何人不開心,我只能告訴你,就算稍微不討人喜歡,你還是能照常過生活,甚至過得更好。如果在一段關係中,你無法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感受,這種關係根本就不牢靠,此外還占據了建立其他穩定健康關係的空間。
    .
    本書嘗試解釋討好行為的原初動機,並以另一種角度加以說明,為討好者提供建議,協助你從照顧別人的位置上退下來,轉而開始照顧自己。我們會發現,他人對待我們的方式其實只是反映他們與自我的關係,而不是對我們的公正評價。我們可以學習關注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如果發覺自己感覺憎恨,那就該與憎恨的對象設下界線。
    .
    本書將教你如何做自己,教你如何停止苦苦追逐他人,並留在原地吸引他們;協助你認清這個事實:屬於你的終會自然開花結果,而強摘的果子不甜;鼓勵你花時間與適合自己未來的對象相處,如果不適合,就把他們留在過去。本書教你成為更好的朋友、伴侶、子女、家長,協助你透過更加關心自己,進而提升關心他人的品質,而不是承擔他們的問題。
    .
    本書也會協助你為失去做好準備,因為失去是成長的必經之路。有些人不希望你停止討好。如果他們告訴你:「你變了」,你要知道,他們真正的意思是:「我不喜歡你不照我的方式行事。」
    -
    閱讀更多:https://reurl.cc/3aV6aV
    -
    本文摘自《討好陷阱:心理師的情緒解方-有些人無論如何都不會滿意,那就別再嘗試討好他們》,作者艾瑪.里德.特雷爾為英國私人機構The Therapy Loft臨床治療所的心理治療師與臨床主管,為個人和團隊提供治療諮詢和指導。
    .
    你是否因為拒絕別人的請求會有罪惡感?讓別人失望的時候會感到不自在?極力避免發生爭執的場面?對他人的意見很不耐煩,索性全部拒絕假裝不在意?
    .
    或許你發現自己不論怎麼做都徒勞無功……那麼,你也落入了討好的陷阱中。本書告訴你該怎麼做才能繞開討好陷阱。作者艾瑪身為心理師,分享多年臨床實務和無數次治療服務, 帶你看穿討好的真相:討好不是體貼周到,討好只是一種策略!一種掌控別人反應的策略,一種避免被討厭的策略。然而,當討好成為情緒的困擾、壓力的根源時,便落入了討好的陷阱中卻不自知。
    .
    閱讀這些案例故事,都能引起你的共鳴,並汲取對自己有所助益的建議。每個章節提供反思問題、見解與技巧,幫助你深入瞭解自己,認清討好的陷阱,為人生指引一條更好的路。本書教你如何向願意珍惜你的人付出關心,而這,就從你自己開始。

  • 永誠心理諮詢師評價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3-25 12:29:26
    有 695 人按讚

    [不論你選擇什麼,都不要選擇不工作]

    今天Line Today新聞報導,女星藤田小百合(Sayuri Fujita)長期在南韓演藝圈發展,曾因揭露圈內潛規則引發關注,去年11月更無預警宣布借精生子,當未婚媽媽,再度掀起熱議。過程中,她內心飽受煎熬,不敢告訴父親,而且即使肚子隆起,工作時仍然穿寬鬆衣服遮掩,甚至為此準備退出娛樂圈。

    結果出乎她的意料之外,父親坦然接受;而當這件事公布之後,外界評價都很正面,節目邀約也排山倒海而來,讓藤田小百合一躍成為最具話題的女星。

    這當然是一個圓滿的結局,皆大歡喜,看起來藤田小百合也不必為此離開喜歡的演藝事業,不論懷孕或產子後都能夠繼續工作。這也是我最樂見的結果,因為我見過太多人,尤其是女性,為了婚姻或生子,以及照顧家人辭去工作,中斷生涯,後來都難以回到職場,造成自己生活不易,影響到自己的下半生。

    所以當有人遇到這個情境,來跟我做諮詢,問我應該怎麼做抉擇,我都說:「不論你選擇什麼,都不要選擇不工作。」原因很簡單,只用八個字就能夠說清楚:「人生無常,職場無情」,我們無法預見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是否必須要再度出外上班謀生,不過我們一定能夠預見到時候職場對於年紀大的接受度極低。

    我看過很多文章都在寫,孩子的長大不會等我們﹑父母的老去不會等我們﹑夫妻的感情培養不會等我們……下面永遠有海量的按讚與分享。這類文章為什麼經常網路瘋傳?因為它寫到我們的罪惡感,而罪惡感是所有感覺中最難以釋懷的一種,這個痛很深沈,幾不可見底,總是能夠把我們徹底打敗﹑潰逃無處。

    然而所有的觀點都存在著一體兩面,在「家人不會等我們」的另一面,是「企業也不會等我們」。而且比起家人,企業更無情,經不起時間的淘洗。

    在職場,年紀是最大的挑戰,不論多優秀,到了一定年紀,人人被平均掉,通通被視為中年人或老年人,面目模糊,再也看不到任何專業與能力。但是在家裡,你是爸爸就是爸爸,你是女兒就是女兒,歲月不會模糊這些關係,所以常言道「浪子回頭金不換」,在多數情況下,家人永遠接受你。但是,企業不會。

    我教課採取分組討論,最近有一組裡面有三位女學員照顧父母的時間之長,令人咋舌。兩位是15年,一位是6年,這些女性通常先照顧父親,送走父親,接下來照顧母親,整個三十幾歲至五十幾歲的時光,幾乎在不眠不休的照顧裡消失不見。等到母親也走了,抬頭才發現沒有自己的人生,這時候年紀也大了。

    即使如此,現在人活得長夀,再重新找回自己,仍然為時不晚。但是在這當中,我發現照顧者有沒有工作差很大,會影響到後面的人生發展至為深遠。比較上,一直在上班的人,容易起步;多年沒在上班的人,起步相對艱難,原因有二:

    1. 經濟問題:
    --由於許久沒工作,沒有收入,經濟會比較窘困,甚至有負債現象,這會讓人失去自信,覺得被綁住的感覺,邁不開腳步向前行。

    2. 求職問題:
    --由於許久沒工作,缺少技能,而且對職場陌生,產生害怕的心理,再來幾次求職碰壁,便會否定自己﹑懷疑人生,就會更難找到理想工作。

    其中有位學員學經歷俱優,醫學院畢業,是有執照的專業人士,為了照顧母親辭去工作,直至母親離世,再度跨出門找工作,這時已經50多歲,可以想見求職有多困難。而且負債近百萬元,更是讓她心情沈重,不知道如何是好。有人找她做保險,她做了一陣子,業績不穩定,更是愁眉不展,不自覺地說了幾次:

    「這個債務,不知何時能夠卸下?」

    說起來,現代人只要買屋,誰不欠個幾百萬或上千萬的?這個不到百萬元的債務真的不算個數,可是對於一個五十好幾﹑找不到工作的人,連下一碗飯在哪裡都愁,這個數直教人有種天就要塌了的崩潰感。所以當年選擇辭去工作的人,事後要面對的問題更加複雜,處理上也棘手很多。

    另一個學員在大網站擔任主管,由於有收入,雖然照顧長達15年,卻有餘裕,每年推著坐輪椅的母親出國旅遊,留下不少美好回憶,人生了無遺憾。母親仍然健在,單身的她開始認真布局未來一個人的下半生,於是來學習做斜槓,一方面為生涯做安全布局,另一方面一了上半生沒時間圓的夢。她在意的重點完全不同,幾次都問到:

    「我要怎麼經營這個斜槓,讓人生更豐富精彩?」

    選擇大於努力,在生涯做選擇時,做對或做錯決定人生的滿意度至鉅。最近我與20年未見的老朋友聚會,他退休了,住在市中心兩百坪豪宅裡,正在考慮把上海更大的住家賣掉,在台灣落地生根。他是專業經理人,一路飛黃騰達,我問他成功的秘訣,他說自己很幸運,在每次的生涯抉擇,都做了對的決定。

    當然,家人是我們的至親,我們一生努力工作就是為了讓他們過上好日子,可是當工作與家庭面臨抉擇時,我還是要建議你,無法取捨時,就選擇平衡。不要辭去工作,再兩者各退一步,找到兩全的平衡點。這個過程絕對辛苦難熬,有的還要花上經年累月的時間去面對,可是辭了工作,後面更難收拾,因為你自己還有長長的下半生要走,沒人來幫助你呀!

    家人很重要,我們自己也很重要。父母的下半生需要有人照顧,我們的下半生至少要有錢照顧。

    *** ***
    免費斜槓講座【斜槓2.0必修課】課程報名:https://enstar.cc/slash
    有任何課程問題可以加入我的Line@ ID:@ca151719
    或點此直接加入:https://enstar.cc/1104LIVE
    更多洪雪珍老師影片:https://reurl.cc/jD2nn
    --------------------------------
    洪雪珍最新著作《失業教我們的事:想吃雞腿,就別勉強啃雞肋》,各大書店有售,歡迎馬上網路訂購:
    博客來:https://pse.is/38r6sl
    城邦讀書花園https://pse.is/38a3h5
    金石堂網路書店:https://pse.is/39u6gp
    誠品網路書店:https://eslite.me/395zmf
    Pchome:https://pse.is/38h6nl

  • 永誠心理諮詢師評價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8-14 20:00:00
    有 1,118 人按讚


    當我們停止對自己施加壓力、並且有意識地減少壓力或者提高生活之樂趣,我們就能不發牢騷、沒有恐懼地去做會讓自己更靠近目標的事。

    當我們不斷給自己壓力,或者喪心病狂地逼迫自己做某些事時,內心的看守員就正在作用。

    大多時候,只要辨認得出壓力式意念操縱,就已經足以中斷它。但若放任它,長期下來,便會導致人們做出錯誤的舉動或停滯不前,並難以做出對人生真正有益的決定。

    取自《讓你不自覺做錯,事後卻又受傷懊悔的「暗黑心智」》

    ****************************************

    這本書剛好能提供我最近跟媽媽們討論的補充教材,像這種自我施壓,最後在遇到教養挫折的時候,便可能情緒勒索孩子的歷程,我反覆提了好幾遍。

    就是因為媽媽所做的工作,很容易被評價。只要講得細一點,誰能完美?根本沒有完美這件事好不好?!

    所以啊,硬要批評,每個媽媽都有地方可以批評啊。有些價值觀還剛好相反咧,像打罵教育,跟以說理為主的不打不罵教育,都有人在執行啊!

    有人是升學第一,有人是健康快樂最要緊。有人奉行嚴管勤教,有人跟孩子很親密…

    價值觀那麼多種,連小孩都有能力可以評價媽媽,如果不認清母職的內涵,就把可能矛盾的價值觀囫圇吞,然後要求自己做到,我跟各位報告,通常是媽媽壓力大,然後孩子倒楣!!!!

    所以我才常說要「意識」或「覺察」這些念頭,多觀察這些念頭如何化成情緒,又如何驅動行為。我們不一定有能力中斷這個過程,因為長久慣性的力量真的很大,但用力要用多用少,標準微調一點,其實做得到。

    還有,這篇文章也有個重要的提醒,就是那些疲憊與壓力,常常就是由念頭引起。不是只有職場,連母職都可以適用。

    我真的坦白說,有的媽媽一想到一整天要帶小孩,都還沒帶,疲倦感就會出現。尤其是活動力旺盛的男生,如果有兩個以上,又喜歡吵架,那真的會厭世……

    這篇剛好也談到減重,媽媽們也可以一併參考。減重之所以減不下來,其中一個因素,就是我們常用食物來安撫我們的心情—不是因為肚子餓而吃,是因為心情不好而吃。

    祝福各位媽媽,越來越懂得如何放鬆,想減重也能順利成功!

    ****************************************

    過度自我施壓,恐成情緒勒索

    【文/佩特拉.柏克】

    壓力式意念操縱是所有自我破壞中最糟糕的類型。它的強度可以從殘忍到殘暴,讓人的行為表現就像勒索者或管理奴隸的人。

    當內在看守員使用這個方法時,它會帶著一把「如果⋯⋯ 就⋯⋯」的鉗子對你說:「如果你現在不做,你就是個失敗者。如果你不能解決,現在就可以立刻回家。如果你沒有完成,其他人就會因為你而遭殃。如果你不把握這個機會,那它就再也不會出現了!」

    不幸的是,這種製造壓力的形式是每個人自我對話的一部分,而不是只會發生在跟我談過的人身上。在我看來,壓力式意念操縱是一個負面的心理習慣,而這個習慣又導致了現代社會中一個普遍現象──身心俱疲症候群(Occupational Burnout Syndrome)。*

    (* 編註:又稱「職場疲勞症候群」的腦疲勞現象,通常因承受不了職場壓力,會導致過勞、身心疲憊、表現不佳。)

    我在擔任企業顧問多年的期間,也不斷做出超出自身極限的事,每天都給自己許多不必要的壓力。我不斷告訴自己要表現得更好,就算我已經氣力耗盡。聽從著壓力式意念操縱,我持續威脅自己、責備自己、給自己壓力,一直到因為雙重椎間盤突出倒下,好幾個月都沒辦法工作為止。

    這就是為什麼我現在那麼了解那些帶著這個問題前來諮詢的人,心裡在想什麼。

    悲傷的是,有時候我們甚至不知道為什麼要給自己壓力。我們盲目、倉促地展開行動,但也許相反的行為還比較合適。然而基本上,在我們向自我的基本認定提出質疑之前,壓力式意念操縱就已經出現了。

    現在我不但是預防性教練,同時也經常為從身心俱疲症候群中恢復的人做癒後輔導。有些人會打電話到我辦公室詢問「有沒有人可以給我一記當頭棒喝?」這就是徵兆。

    有時聽起來就好像他們內心的看守員也把接電話的人掌控在手中。他們聲音嚴肅、呼吸短促,好像對於自己、對於他們所謂的「懶惰」與「無能」感到相當氣憤。

    有些人會說,他們已經跟意志力薄弱的自我對抗很多很多年了—每當我聽到客戶用這麼自我攻擊的語調說話,就會想:「真正的問題到底是什麼?」是意志力薄弱的自我?還是那個一定要打擊它的東西?

    重要的是辨認出哪種思考、哪種行為會真正傷害我們,而不是盲目地去進行一場注定會失敗的戰鬥。

    「跟意志力薄弱的自我戰鬥」多半是對壓力式意念操縱的反應,這有很多種形式。假設一位女性在婚禮前不久設下減肥十公斤的目標,她內心的壓力式意念操縱聽起來就會類似下 面這樣—如果你在婚禮照片上看起來很胖,你永遠不會原諒自己!

    這裡發生了什麼事呢?她把減肥的目標跟一個重要場合結合在一起,於是增加了達成目標、成功減重的壓力。她甚至覺得這樣會讓減重過程進行得更快、更容易。

    但這根本不是事實。干擾的習慣經常是為了彌補其他我們缺乏或讓自身負擔過重的事物,多半是面對生活中過多壓力或過少刺激的反應。當新娘在婚禮前又給自己增加壓力,就會像繼續幫一個快爆炸的壓力鍋加熱一樣。因此為了得到平衡,抵擋自己給自身施加的壓力、獲得平靜,她可能會攝取更多不健康的食物。儘管她想要戰勝心中意志力薄弱的自我,但事實上她正在餵養它,讓它變得更強大。

    當我們停止對自己施加壓力、並且有意識地減少壓力或者提高生活之樂趣,我們就能不發牢騷、沒有恐懼地去做會讓自己更靠近目標的事。醫師和營養師都已證實,跟恐嚇自己的負面壓力比起來,喜悅、有意識地享樂和社交等正面體驗,會對減肥更有幫助。

    且讓我在此做出另一個結論—當我們不斷給自己壓力,或者喪心病狂地逼迫自己做某些事時,內心的看守員就正在作用。發展出對它的敏感度會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如果需要,也可以使用我在第四章介紹的急救工具。

    大多時候,只要辨認得出壓力式意念操縱,就已經足以中斷它。但若放任它,長期下來,便會導致人們做出錯誤的舉動或停滯不前,並難以做出對人生真正有益的決定。

    .

    以上文字取自
    讓你不自覺做錯,事後卻又受傷懊悔的「暗黑心智」:操控情緒與行為的童年意念,讓你無意間傷害了自己與他人,你該如何脫身、做出改變?
    http://bit.ly/2K0rany

    .

    台中公益講座_愛是一生的功課【靜思書軒台中靜思堂店,9/28(六)下午2點到4點】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571921903094221/

    【免費贈票活動】永慶慈善基金會.臺北文創 2019年第八屆「人間公益影展」
    https://www.facebook.com/…/a.248192138530…/2903654582984166/

    新書上市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