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水稻種植過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水稻種植過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水稻種植過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水稻種植過程產品中有4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萬的網紅張嘉郡,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只要用對技術,農民也可以成為環保救星,拯救自己的家鄉。 現在,搭高鐵經過雲林,你會在軌道兩邊看到美麗的紅高粱,不只是釀酒的原料,更是拯救高鐵免於下陷的示範農業。開始改變整個雲林產業方向是一位年輕的農民,高宗懋。 今年四十歲的高宗懋,是嘉郡兒子同學的父親,原先在北部做得風生水起的他,為了陪伴父母親...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萬的網紅務農夫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務農夫婦除了種水稻之外, 還有種植另一個營養價值很高的[黃金蕎麥] 是在每年的11月開始栽種 黃金蕎麥算是營養價值很高的穀物。 又加上種植過程不必使用農藥,對於土地是個很友善的作物。 為什麼要寫這一篇文章呢? 台灣黃金蕎麥公司~很辛苦地在推廣台灣在地蕎麥。 光我們花蓮縣玉里鎮就有30幾位農民...

水稻種植過程 在 yushuyu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12-15 15:56:13

收到書了,看到成品很滿意,謝謝編輯讓我有機會嘗試食物類的主題❤ - 《美味穀物的科學》是一本從農業生態學、人文科學的角度深入剖析水稻、小麥和玉米等三大穀物的基因演變過程、人工栽培技術、糧食特質等的穀物科學書。豐富完整的穀物科學知識解說,再加上歷年研究成果和數據,可以作為農業學、植物學相關課程的最佳參...

水稻種植過程 在 yushuyu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12-04 14:22:50

美味穀物的科學|插畫、封面設計 《美味穀物的科學》是一本從農業生態學、人文科學的角度深入剖析水稻、小麥和玉米等三大穀物的基因演變過程、人工栽培技術、糧食特質等的穀物科學書。豐富完整的穀物科學知識解說,再加上歷年研究成果和數據,可以作為農業學、植物學相關課程的最佳參考書籍,幫助穀物研究者奠定穀物研究...

  • 水稻種植過程 在 張嘉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7 12:15:20
    有 6,301 人按讚

    只要用對技術,農民也可以成為環保救星,拯救自己的家鄉。

    現在,搭高鐵經過雲林,你會在軌道兩邊看到美麗的紅高粱,不只是釀酒的原料,更是拯救高鐵免於下陷的示範農業。開始改變整個雲林產業方向是一位年輕的農民,高宗懋。

    今年四十歲的高宗懋,是嘉郡兒子同學的父親,原先在北部做得風生水起的他,為了陪伴父母親,放棄了百萬的年薪,回到雲林接下爸媽的農業基礎。跟弟弟騎著重機巡田水,操作大型農耕機耕作的他,現在已經是全雲林最大面積雜糧的農耕戶。

    宗懋採用環保農業,他說以前的農民也是不灑農藥不施肥,不作田間管理,效法老祖宗的自然法則。但聰明的他當然也不是漫無目的的實施,而是做過比較,不要投入過多人力肥料與農藥的環保農業,產量和收益波動不會超過五分之一。

    數年前,宗懋透過土庫鎮農會協助,契作7公頃高粱,當時轉作高粱時不僅老父母反對,其他老農也都等著看笑話。但高粱在20多年前就沒有在土庫種植,在復種的過程中遇到許多困難。但在雲林土庫鄉鎮農會與金門縣農會的大力支持之下,意外發現雲林高鐵沿線農田土質、環境及氣候很適合,收成好,且漂亮的紅高粱也成為農村的新亮點。

    傳統水稻在灌溉期,約兩、三天就要灌溉一次,但高粱的生長期約100天,在這100天內只需要灌溉兩次,不僅省水,也省掉抽水的電費,省時省工讓許多農民紛紛詢問跟進,能夠多賺錢又省了抽水的功夫,自然更多農民願意跟進。對很多農民來說,改變農產種植的配置,很多時候只需要有一個人願意站出來冒險示範就夠了。

    雲林地層下陷嚴重,在極端氣候的現在,在上半年更是56年以來最乾旱的一年,超抽地下水的結果,就是造成每年約下陷5.5公分,引導農民種植省水的高價值作物就是一個方法,漸漸的這個做法開始看到成效,也讓雲林的環境慢慢開始改變。

    高宗懋很有自信的說土庫種出來的高粱糯性很好,品質也好,釀出來的酒,酒質好,香且不辣。他笑著說,將來有機會的話應該推出金門雲林聯手救高鐵的酒,香氣跟口感一定都是獨一無二的。能讓雲林成為一個環保的示範鄉鎮,他看著嘉郡說,他覺得很驕傲,能給下一代一個更好的環境,更是做爸爸的驕傲。

  • 水稻種植過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3 09:33:53
    有 356 人按讚

    創新工場和BCG咨詢合作的「+AI改造者」系列:看看無人機技術起家的極飛,如何賦能農業生產全環節,提升全球農業生產效率。

    改造者系列:農業「+AI」全環節守護新疆棉花

    近期,創新工場聯合BCG波士頓咨詢旗下亨德森智庫,推出「AI融合產業:『改造者』如何促進AI普惠」系列研究。人工智能在中國大陸有著明確的落地應用場景,大量的AI企業活躍於這些垂直場景中,我們定義這些企業為「改造者」。「改造者」通過傳授其AI技術和垂直行業理解,極大地打破了傳統企業應用AI的瓶頸。

    作為擅於趨勢前瞻的TechVC,創新工場長期看好AI領域,深入佈局,至今已經投出了7只AI獨角獸。在系列研究中,我們采訪了數家創新系AI企業,通過這些「改造者」的視角,探究傳統企業擁抱AI的範式與路徑。

    創新工場投資的極飛科技是一家致力於未來農業的AI科技公司,極飛將無人機、機器人和傳感器部署在稻田、麥田和棉花田裏,用技術賦能農業中的播種、農藥噴灑、栽種管理、甚至天氣監測環節。用於作物噴灑的極飛科技R150農業無人車已經被推廣到了英國,應用在蘋果、草莓、黑莓等多種經濟作物的種植流程中。

    在采訪中,極飛科技聯合創始人龔檟欽表示,AI在農業的應用才剛剛開始,未來極飛會探索更多AI和農業的融合,例如用AI來賦能優化作物模型(crop modelling),幫助識別作物生長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從而實現提前預警和判斷。以下:

    ■系列導讀

    本系列由BCG亨德森智庫與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博士帶領的創新工場團隊共同推出,圍繞「AI融合產業:『改造者』1如何促進AI普惠」的課題,我們致力於探究傳統企業在應用AI過程中的關鍵要素與合作夥伴,以及傳統企業擁抱AI的範式與路徑。

    在農業領域,隨著機器自動化、機器視覺、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農業的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也被不斷加速。以極飛科技為代表的一批農業科技企業,通過無人機、智慧農業系統等科技賦能,使得傳統的農業勞動更加高效、環保、節能。

    1 「改造者」通過傳授其AI技術和垂直行業理解,極大地削弱了傳統企業應用AI的瓶頸,充當產業中傳統企業應用AI的橋樑。「改造者」包括AI企業與成功轉型AI的傳統企業。

    ■本期受訪嘉賓:龔檟欽

    極飛科技將無人機、機器人、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帶進農業生產,通過構建無人化智慧農業生態,讓農業進入自動化、精准高效的 4.0時代。

    龔檟欽是極飛科技聯合創始人,2018年福布斯中國「30 under 30」封面人物。龔檟欽曾任鳳凰衛視特約海外記者、國家地理製片人。龔檟欽先生擁有悉尼大學學士學位、巴黎九大與清華大學聯合博士學位在讀。

    ■對談實錄

    Q1:極飛科技最早以無人機技術起家,後來為何選擇進入農業這一垂直領域?

    龔檟欽:極飛科技以無人機航模控制器起家,最開始的時候我們曾嘗試過把無人機技術帶到電力巡線、安防、南極科考、物流等諸多領域,但很多領域的應用很難市場化,比如物流或電力巡線在當時都受到市場規模和法律法規的制約,難以發揮無人化技術的最大價值。

    2013年9月,由於機緣巧合,極飛科技開始探索農業這一領域的無人機應用。我們發現,有客戶購買極飛的飛控之後進行改裝,拿到新疆去做航拍,還有許多人看到極飛之後在考慮用無人機做農藥噴灑。於是當月我們也一起走訪了新疆。9月正值棉田收穫期,我們卻看到大量農民背著藥箱,忍受著刺鼻的氣味在噴灑農藥,原因就在於新疆已經請不到采棉工了,需要農民噴灑脫葉劑來保證棉花同步成熟,再由大型采棉機統一采收。但是人工噴灑脫葉劑的效率非常低下,而用拖拉機噴灑又會軋壞棉花導致減產。

    當時的新疆不僅缺乏采棉工,連噴灑脫葉劑的人工也請不到了。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大量人口從農村流入城市,從前每年秋天新疆會有六七十萬人坐著綠皮火車從四川、河南、陝西來采棉花,如今這樣的畫面已難以再現。新疆出現了勞動力供給的缺口,而這也正是機器和技術能夠賦能的地方,就采棉催熟而言,要求脫葉劑的噴灑量不高,無人機這種空中飛行的機器有著天然的優勢——能夠在空中精准、均勻地噴灑,很大程度上減少人力並提高效率。不只是采摘,從播種到收穫的全流程中,機器人能高效地完成許多任務,包括播種、施肥、除草、除蟲等等,無人機能夠極大地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尤其在生產期較短的地域迅速提高單位時間的產量。由此,無人機能為農民釋放更多產能,一個人能管理的農田更大,即技術賦能土地規模化集中,而土地規模化之後農民對機器的需求也更大,從而進入「技術加速資源有效整合」的正向循環。

    目前,極飛科技的無人機已經覆蓋了新疆機采棉面積的一半以上2,從棉花延伸到了水稻、小麥等需要大量人工的作物,從新疆延伸到了東北、雲南等全國大部分地域。

    我們一直相信,當腦海裏有一項技術的時候,你要為技術選擇一個行業,選擇用技術來做什麼事。

    2截至2020年10月,極飛科技農業無人機棉花脫葉劑作業面積占新疆機采棉面積的一半以上。

    Q2:極飛在賦能農業的過程中是否遇到過什麼挑戰?極飛是如何應對的?

    龔檟欽:在工業裏,規模化生產的工廠是工業自動化的天然載體,但在農業裏,農戶的規模差異很大,許多農戶的農田本身很小,對於機器應用能帶來的成本優化是無感的,這就涉及到「技術下鄉的微觀載體是誰」的問題。

    極飛最早發現了這樣一群人,他們是縣城裏做婚慶攝影的攝影師,隨著航拍變得越來越容易,他們面臨著更加激烈的競爭。但是農民不會用無人機,極飛就請這些攝影師,或者說飛手,去幫農民打農藥。飛手發現農業用無人機的頻次高得多,市場又大,農民與他們之間也存在著比較大的技術差距,於是這些飛手們便成為了極飛下鄉的第一批「用戶」,架起農民和農業科技之間的橋樑。

    過了一段時間後,這批飛手開始感到困惑,他們並不懂農業、不懂種植,也無法識別農藥的真假,於是另一批群體出現了——農資店。農資店主往往很懂農戶,很清楚周邊農戶種植的作物種類、規模,也有農戶的熟人網絡,由農資店來推銷無人機、提供打藥服務等,就會容易得多。農資店就這麼成為了極飛的「經銷商」。

    兩三年後,隨著無人機、無人車等設備的滲透更高、覆蓋範圍更大,農戶開始出現對無人機維修的售後需求,農機商便成了我們的夥伴。農機商有更大的店面,有展廳、有維修車間,就像是汽車的4S店。他們也懂農業、有銷售團隊和培訓團隊,農機商就成了極飛「更大型的經銷商」。

    到這裡,整個產業鏈已經連接上了,商業模式被驗證了——農機商可以幫我們推廣農機,農資店、無人機飛手可以幫助培訓。對極飛來說,分銷商就是農機商,經銷商就是農資商和飛手。

    Q3:極飛自然衍生的渠道網絡非常有趣,從更大的農業產業鏈角度來看,極飛如何賦能農業產業鏈中的傳統企業?

    龔檟欽:農業產業鏈中的企業可以簡化為三大類:作物科學公司、農業技術公司、食品與供應鏈公司。作物科學公司包括拜耳、中化等,研究農藥、化肥、種子,負責為農業提供生產資料。食品與供應鏈公司包括拼多多、百果園、盒馬等,把農產品變為商品,進行流通並銷售。農業技術公司負責農產品、農作物的生長管理,通過技術來幫助農業提升效率,極飛就屬於這一類。我們有一個說法是極飛幫助了農產品進行「光合作用」,通過抵抗農業生產過程中由於氣候、資本、勞動力等多方因素導致的不確定性。

    農業技術公司位於另兩類公司中間,起到連接上下游的作用。比如作物科學公司想知道種子的生產效果、農藥的效果,可以通過極飛的種植管理記錄來做調研,從而優化下一代產品。比如農產品超市想采購無過量農藥的水果,可以調取極飛植保服務記錄來識別更高品質的水果供應商。可以看出,除了提升效率之外,極飛還提升了農業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相應地,在終端也會產生更高的價值回報,農民能獲得更多收入,消費者願意為此買單。

    Q4:極飛對未來的發展規劃是什麼?會繼續深耕農業還是拓展更多行業應用?

    龔檟欽:極飛選擇深耕農業,因為對於已經有七年技術和經驗積累的我們來說,再造更多其他類型的農業機器人、無人機,或者結合材料科學、結構設計優化農業機械,再或者把AI演算法嵌入農業機器,並不會太困難,但別的行業企業要進入農業是很難的,農業的行業壁壘還是很高的。

    而且,在農業中AI的應用剛剛開始,未來我們可以探索更多AI和農業的融合,比如用AI來賦能優化作物模型(crop modelling),幫助識別作物生長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從而實現提前預警和判斷;又比如探索作物科學,用深度學習來挖掘作物性狀,再通過優化生長管理極大地提升作物產量或品質,這些都是未來的方向。

    ■要點回顧

    1、在垂直產業生態中,AI企業大可以自建網絡,根據協同性和互補性來決定網絡中的生態夥伴。隨著佈局下沉和戰線拉長,構建網絡並不會容易,AI企業需要從挑戰中找尋機遇,用更縱深的網絡推動AI與產業持續交織。

    2、AI企業能幫助傳統行業「化不確定為確定」,極大地提升給定資源條件下的生產效率,加速「光合作用」。而傳統企業應當主動與AI企業共同暢想未來,重新想像AI將為行業帶來什麼價值和機遇。

    3、AI企業可以在垂直領域中探索將業務與AI以及生物、材料等諸多技術進行融合,持續深耕垂直領域。

  • 水稻種植過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1 15:03:11
    有 55 人按讚

    阿Den 來祝大家 #中秋節快樂~

    今年首次的超級月亮就在今天🌝
    月亮賞起來,月餅吃起來,餅圖看起來!🤩
    #能源觀測站
    👇👇👇
    1.我國甲烷排放量占整體溫室氣體約1.5%左右,主要來自環境部門(51.2%,污水處理為主)與農業部門(31.4%,禽畜腸胃發酵與糞尿、水稻種植為主),這與世界趨勢相仿。而因為自產少,所以來自 #能源部門的甲烷排放低,僅8.2%(燃料逸散為6.0%)。

    2.依據世界氣象組織評估,2017年全球甲烷排放有38.9%來自自然排放(如:濕地、水域等)、61.1%來自人為排放。其中,人為排放以農業活動(畜牧、水稻種植、農作物殘體燃燒)為主,占總排放25.9%,廢棄物處理占10.9%,能源相關排放則占22.7%(煤、油、氣開採、運輸之逸散排放為主) 。

    3.使用天然氣(主要成分為甲烷)可以取代其他污染更嚴重的燃料,且燃燒時的碳排放也較低,在未來幾十年間,將扮演轉型過程中的重要角色。因此國際間針對推動甲烷減量措施,並非在減少甲烷的使用,而是著重在減少開採及運輸時的逸散排放(如:礦井揮發氣體回收、運輸管線逸散監控等),我國呼應國際氣候倡議,未來能源部門應強化運輸管線定期更新維護與建置即時逸散監控設備,以減少甲烷逸散排放。

    參考資料:
    環保署.我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
    https://unfccc.saveoursky.org.tw/nir/tw_nir_2020.php

    參考資料:CCAC、UNEP (2021).
    Global methane assessment https://www.ccacoalition.org/en/resources/global-methane-assessment-full-report

  • 水稻種植過程 在 務農夫婦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11-27 20:19:49

    我們務農夫婦除了種水稻之外,
    還有種植另一個營養價值很高的[黃金蕎麥]
    是在每年的11月開始栽種

    黃金蕎麥算是營養價值很高的穀物。
    又加上種植過程不必使用農藥,對於土地是個很友善的作物。

    為什麼要寫這一篇文章呢?
    台灣黃金蕎麥公司~很辛苦地在推廣台灣在地蕎麥。
    光我們花蓮縣玉里鎮就有30幾位農民配合工作契作。
    身為契作農戶,又是網農(網路農民),當然要幫蕎麥公司一起推廣

    不過感謝林總經理肯讓我用搞笑的方式來呈現
    當然就邀約我賣植保機的好朋友一起加入推廣蕎麥影片的行列囉!

    今天的農村小劇場就是介紹台灣黃金蕎麥 。
    這一篇也是有農村的料理喔。(最近拍吃的拍過頭了,因為我超愛吃)

  • 水稻種植過程 在 務農夫婦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7-12-20 19:48:21

    這是我花了150天才拍攝完成的稻米種植過程希望大家會喜歡!
    即便是今年遇到了連續的風災,終於撐到割稻的日子了。
    這漫長的150天生長期,從水稻幼苗期,開始用心栽培到長出稻穗....
    一路陪伴著就如同自己的小孩一樣。

    謝謝你-水稻,雖然讓你受盡災難.你依舊扮演好你的角色。
    在今天收割後,終於演完你這短短的一生。
    今年的失敗,但是卻也得到更多寶貴經驗。

    明年重新開始....

    加油,只要開朗面對,一切都會很美好的。
    讓大家可以了解到今天的農村小劇場

    [從穀粒到米粒]的故事。
    歡迎大家品嚐,這篇文章的男主角喔-水稻。

    http://www.luilui.com.tw/page/product/show.aspx?num=69

  • 水稻種植過程 在 蕭美琴立委辦公室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6-04-18 18:37:55

    ▶台灣面臨整個區域整合的趨勢,必須積極尋求加入 TPP、RECP 等區域整合的機制當中。去年各國已達成 TPP 最後協議、所有的談判均已結束,我們也取得相關TPP 談判結果的本文,惟行政院、經濟部後續的相關資訊卻相當有限。經濟部宣稱 1 月份已成立 TPP 溝通專案辦公室,相較過去在服貿議題上的處理,政府願意更積極地與社會各界溝通,本席予以肯定,但是針對法規盤點包括國內的法規中落差的部分、及協助可能面臨 TPP 負面衝擊的相關弱勢產業,做了哪些準備?本席關切我國加入 TPP 的議題已歷經 3 任院長,雖然政府一再強調「溝通」,但與國會溝通上的相關資訊明顯不足。TPP 溝通專案辦公室目前看來是宣傳多於實質。以日本為例,這必須靠整合外交系統、農業體系、經濟體系及貿易體系合力達成目標,絕非單靠個人的力量進行溝通或上網宣傳。
    部長:已指示各部會於 3 月31 日前,必須將所有法規落差及盤點完成清倉,並列出最後的清單,屆時會是溝通的良好時機。將於 3 月底一併提出我國加入 TPP 的影響衝擊評估報告初稿。
    ▶各部會在評估的過程中,應特別關切弱勢產業尤其農業,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及最近農委會所提出的數據,預估將有 600 億到 700 億元的農業損害,勢必要儘快協助農民做相關產業調整與輔導措施。院長也希望有機會能夠在東部務農,但至今未見政府對東部農業積極的政策,好讓整體農村經濟出現新的活力與發展的契機。再者,即便東部地區有良好的農產品及極佳的天然環境條件,惟現今東部最匱乏的正是農業二級加工設施。東部良好的農產品送至西部加工,再送回原產地行銷,這些物品在交通運輸上所需要的成本,對一般的小農、家庭農業、部落型農業或社區型農業而言成本負擔大,對地方農村的經濟也沒有顯著的助益。東部地區所欠缺這些環節,本席與政府已經討論多年,從當初討論在地經濟的問題,直到現在我國準備加入 TPP 的過程,均遲遲未見政府提出相關配套與具體作為。現今農委會規劃的方向也較欠缺小農與家庭性小型農器的輔導與協助,大多以傳統的農會為輔導機構的型態,既無法因應新的趨勢,也無法提高年輕的農民願意留下來,以創造新的農業、農村活力發展的新契機。建請農委會在計畫推廣方面應該特別注重青年農村創業。另外,要個別農戶裝置自己的加工設施,經濟效益有限,所以需要進行整體區域性整合,這個整合該由誰來做?是否要依賴傳統的農會體系,還是要另外成立一個可以超越以鄉鎮為基本標的的新型態區域整合機制,理應跟地方、農改場、農糧署溝通,地方的農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返鄉的年輕人的需求是什麼?就我的了解,目前行政部門並未積極地跟他們溝通,就他們的需求做比較直接的規劃。
    農委會主委:今年開始執行的花東計畫有機農業面積應會倍增,全國農業面積為六千多公頃,花東地區的面積則占一千五百多公頃,依照4 年計畫,未來有機農業將會倍增三千五百多頃。花蓮與台東的縣長都非常重視有機農業的發展與食品加工,譬如現今批發市場改建計畫須花費兩億多元,這部分在花東計畫中已經核定,至於相關的產銷履歷,或是保健食品方面,目前我們也正在評估花蓮縣的相關產量是否足夠,如果相關產量足夠,農委會將輔導他們成立加工廠。今年 1 月,已在花蓮舉辦青農座談會,將花蓮的青農為重點規劃對象。另外,除了農會以外,也會針對產銷班進行規劃,希望吉園圃能導向產銷履歷。
    ▶過去以相關的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做為補助依據,但是這個辦法也有一些限制,譬如當農損面積沒有達到一定比例時,農民就拿不到相關的補助,如果土地承租產生相關的爭議,農民也會面臨相當大的風險。之前推動的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許多大佃農、年輕務農者都面臨極大風險,去年開始試辦農損災害保險制度,其實印度早就推行,其他國家推行的制度應該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為什麼試辦至今只有高接梨部分納入相關的保險機制,畢竟種植高接梨農民的比例還是不多,希望這個保險制度的建置能讓更多農民受惠。
    主委:高接梨部分比較好推動,所以只納入高接梨,今年開始推動芒果、水稻、農業設施及漁業中的石斑魚,以及溫網室之類的農業設施。商業保險也正在談,如果保單出來,由農民投保即可辦理。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