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水域環境定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水域環境定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水域環境定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水域環境定義產品中有2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高閔琳 高雄市議員,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高雄.議會】水域遊憩活動管理公聽會 本週三(08/25)閔琳於市議會召開「#水域遊憩活動管理」公聽會;邀請專家學者、相關中央部會及高雄市政府相關單位,一同檢視全國水域活動相關法規,並探討高雄市海岸及水域遊憩活動的相關爭議及問題,期能推動制定《#高雄市水域遊憩管理自治條例》!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6萬的網紅Campfire營火部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長浪不可怕,可怕的是大部分人都以為長浪是隨機發生,無法預測,碰上只是倒楣,現在天氣預報發達,海上都有浮標觀測波浪週期,這是如同天氣般可以預報的,只是大部分天氣軟體都沒提供這樣的資訊,現在教你如何知道長浪的預報! 目前公告的資訊如下,結論就是南澳神祕沙灘禁止下海了,但是釣魚,開車去沙灘,露營等還是可...

  • 水域環境定義 在 高閔琳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27 12:00:34
    有 302 人按讚

    【高雄.議會】水域遊憩活動管理公聽會

    本週三(08/25)閔琳於市議會召開「#水域遊憩活動管理」公聽會;邀請專家學者、相關中央部會及高雄市政府相關單位,一同檢視全國水域活動相關法規,並探討高雄市海岸及水域遊憩活動的相關爭議及問題,期能推動制定《#高雄市水域遊憩管理自治條例》!

    ————————————————————————

    台灣四面環海,尤其高雄縣市合併後,整體海岸、岸際以至水域活動的管轄單位,常有多頭馬車或權責歸屬不明、法令未臻完備等問題。

    對此,今(25)日高雄市議員高閔琳、簡煥宗、李柏毅、何權峰、邱俊憲於高雄市議會舉行「高雄市水域遊憩活動管理」公聽會,從觀光遊憩角度切入海岸水域管理,邀請交通部、海洋委員會、市府相關局處與專家學者、漁民團體共同針對相關法規、政策與實務進行探討,作為未來修法及政府施政之參考,加速推動高雄市訂定水域遊憩管理自治條例。

    政府近年重視海洋管理的重要性,並於107年4月28日在高雄成立二級機關「#海洋委員會」、108年院三讀通過「#海洋基本法」,隨後制定「#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明確揭示我國海洋事務發展願景與提升海洋文化教育、深化海洋意識等政策目標。

    針對水域管理,高閔琳議員表示,中央地方政府管其主要法理依據為《#發展觀光條例》及《#水域遊憩活動管理辦法》和相關政府公告;然而水域遊憩活動具有多種樣態、場地類型及不同器材,以釣魚或民眾搭乘如波特船、保利龍船、舢舨船等浮具出海釣魚屢傳干擾漁民作業或發生意外等衍生爭議為例,可見管理權責機關不明、法令欠缺之情形。

    #沈建全教授 建議,高雄市水域管理應朝訂定自治條例的方向,讓海洋環境優化,水域遊憩活動才有發展空間。#李孟聰教授強調,水域遊憩活動應從「#海域空間規劃」 (Marine Spatial Planning)角度切入,分別人、活動、器材、場域四大面向進行檢視,修法及政策才能更加完備。#丁國桓教授 表示,水域遊憩活動除提升硬體設施,軟體與配套都需更加著墨,例如可從「#水域安全教育」角度切入,政府更可與在地NGO合作,提升人民對於危險海域和水域活動之知能。

    #陳璋玲教授 則建議中央,針對 #釣魚 與 #浮具管理 應訂定明確法規、風險資訊及安全標準。#吳明孝教授 認為,現行法律之施行及行政裁罰時,因法規制度不夠完備,而涉及可能有違反行政罰法或違憲之虞;而水域遊憩活動的發展,涉及法規調適與產業推動,非單一局處可主責,建議市府成立政策諮詢推動小組,研議訂定自治條例。

    交通部觀光局表示,《水域遊憩活動管理辦法》今年5月11日已公告第三次修法的草案,主要針對浮具使用管理予以入法規範,實務上種類多元的浮具,將有更完善的規範。海委會指出,#波特船 目前已由交通部研究納管,海釣的相關法規修正,目前也正在進行中。

    海洋局表示,《水域遊憩活動管理辦法》修正草案可望於今年年底前完成相關修法程序,全國適用的原則確立後,地方政府對水域遊憩活動將能做更有效的管理。

    觀光局則提醒,中央應有明確定義 #釣魚 是否屬於遊憩行為,否則恐影響法規的適用。地政局指出,有關市有土地遭類船型浮具占用,已有設立告示牌,會加強巡視,並予以裁罰。

    簡煥宗 高雄市議員表示,在其選區愛河、旗津、西子灣、高雄港內港等等,都有碰到釣魚的問題,未來水域遊憩管理之規劃應配合中央修法,市府各局處整合後除推動訂定高雄市相關自治條例,更應將海岸、河川等水域劃分問題一併納入思考。

    高閔琳表示,目前全已針對各項浮具訂定相關自治法規之地方政府,包括「花蓮縣未具船型之浮具管理與檢查標準作業程序」、「宜蘭縣小船及未具船型浮具經營管理辦法」、「南投縣日月潭水域未具船型浮具管理要點」及「澎湖縣海上休閒用筏(載)具管理辦法」等自治規則;高雄市除針對船舶、遊艇制定相關法規外,另訂有「高雄市愛河水域交通管理辦法」、「高雄市舢舨漁筏兼營娛樂漁業管理自治條例」等。

    高閔琳議員總結會議結論表示,為妥善規範並管理整體水域活動,除中央推動相關修法外,高雄市亦應融入MSP(海域空間規劃)觀念,成立「#政策諮詢推動小組」,針對本市水域各類浮具及遊憩活動制訂一套 #因地制宜 的自治條例。同時,如何兼顧休閒遊憩和漁民權益,維護海上交通安全、邊境管理,防堵走私及防疫破口等問題,均需中央地方政府進一步共同研議相關配套、積極解決。

  • 水域環境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6-15 12:51:24
    有 44 人按讚

    一顆大西瓜,切成一半,一半送給你,一半送給他(下) by 雙人徐

    一顆大西瓜,切成一半,一半送給你,一半送給他⋯⋯我們看習慣了那些在公園裡打太極的叔叔,不覺得公園裡練拳運動的人有任何奇怪,看多了媽媽排舞也就理解他們當中誰跳得好,對於公共場所裡的表演人,一開始會好奇,也許在想:「這些婆婆媽媽此時此刻怎麼做到“拋家棄子”來到廣場?」,一旦習慣了,我們就也不會只關注她們的多采多姿的舞衣或身材。不論決定單獨比劃於天地間,抑或集體扭擺在節奏裡,他們都展現了年長者無比的自在,就像年輕人在地下道排練街舞,旁觀的我總相信,這種半公開表演場合的活動,也挺助於身心健康。所有公領域空間的分配運用,來自我們社會裡的默契所允,在日常生活所需的交通運輸之外,這城市仍充滿運動的活力,在勞心勞力的工作之外,我們對生活有另一些期待,藉由身體與空間的互動,得到身體該有的快樂。有人挑戰101爬樓梯,有人一日雙城環島自行車,每天都有人在公領域嘗試新的身體挑戰,最近在台灣日月潭伊達邵水域,也第一次承辦了FINA世界馬拉松游泳系列賽,也有人愛上「跑酷」,不同於武術,它是種提升緊急脫逃應變力的新運動,它像個比喻,將城市建築解讀成身體高速反應需克服的種種阻礙,跑酷者翻越牆面、跳柱滾地、攀坡爬躍,看他們表演,好像廣告了沒有任何鋼筋水泥能阻擋人類的超越本能,靈活的身體不只出現在奧運地板項目,日常超人也許必要時會出現拯救一場意外!

    我認為在公共空間中有越多種身體展示的行為時,生活於這區域的人會越健康。當我們走進公園,那裡總是充滿了放鬆愉悅。一座城市藍圖中的留白,使我們不停地對“多出來的一塊地”充滿想像,用時光不斷地勾勒人們集體生活的氣息。在我們記憶的深處,情感和空間是同時出現的畫面,當我們走進更豐富的空間,我們的旅程絕不是google的衛星圖片能替代,那是個別私密而連貫的個人印象,那是立體的偏好偏見所組合而成的認識,同樣的,我一直認為最好的劇場作品,總是能讓我們看完後不斷回想起來,因為那作品所創造的意象,有足夠的留白空間,話不說死不說白,動作或燈光或音樂讓人雋永,不斷對它產生投射與聯想,不斷地在未來生活還被提起。

    在戲劇的排練場也是,至今仍有不脫鞋與拖鞋的排練場之分。台灣早期多半的戲劇作品,主要倚靠劇本對話而生,從電視電影走出來的表演系統始終考慮被看的鏡位美學。一位已故的台灣戲劇大師李國修先生,每當想起他時總是充滿歡笑與熱情,他有次興沖沖地說,只要說一個字,就可以立即加入一群人的談話,你們猜是哪個字?猜嘛~就一個字!沒錯!就是「誰」。他觀察到所有的聊天,話題勢必關乎某人。他對人物的熱情,練就了許多眾知不凡的喜劇特色。在以說話為主的排練場裡有時是穿著鞋子的,演員的動作基於一般日常反應的邏輯,故事情境帶領角色推測行為,成了我們主要的表演。許多小劇場實驗作品則更多著墨於身體的表現方式,那裡的排練場除了要脫鞋之外,還要“和地板保持良好關係”,演出要求演員展現更多的原始身體能量,更有層次及空間感的身體素質。回顧台灣二十年前的表演學習環境,演員們幾乎是徘徊在脫鞋或不用脫鞋的排練場之間穿梭,一邊是熱切討論人生的現實與台上的真實性,一邊在努力打造文學的身體是什麼,或劇場能不能超越文字直接呈現某些身體狀態。台上在跨界,在那些非寫實場景,我們就學舞者不穿鞋在台上表現更多身體抽象之能事。傳統戲劇下的人生世故,和脫下鞋子重新定義每次劇場空間場景的新文本表演,成了表演必修的雙軌線。

    為了讓同學上表演課提高專注力,導演或老師會讓大家在空間裡遊走,並做些覺察的訓練,比方你要跑最快的速度,但不能碰撞到任何人,或大家要有高度默契走成同一種速度,甚至某人隨機帶領一個動作,所有人要同步成一個人,並且不能讓我看出來誰是帶領人⋯⋯類似的練習很多,藉著覺察空間中身體移動時的動態,達到集體專注力提升,並訓練控制身體。身體控制及意念的專注必須是習慣,也是肉體在空間中的真相:是構成這個空間的物質,人,作為這空間的一小部分,有其視覺意涵,有其能量,有其時間的態樣。有許多表演藝術大師曾經提到,一個表演者的最佳狀態,是處在「之間(in between)」的狀態:「既在內,也在外」。演員既能感受自己的情緒、也可使之附著於身體外部使用肌肉牽引表情、誘發體液,還能理性平靜地想像自己,正坐在最遙遠的觀眾席上,看到自己在舞台上的空間位置中的表現——這便是眾多的表演訓練的目標:去習慣這種內外進出模式,去覺察空間,時常觀想當下。

    所以我們常說「應該要給自己多點空間」這句話通常指的是什麼呢?

    (原載於《文訊》408期)

  • 水域環境定義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6-02 07:30:00
    有 36 人按讚

    【全球醫師呼籲:請重視氣候變遷與人類健康的密切關係】
    去年(2020)台灣面臨56年來首度沒有颱風登陸的一年,今年(2021)台中、苗栗地區也面因為缺水,各地面臨停水,氣候變遷、極端氣候的問題,又再度引起討論[1]。
      
    氣候變遷會對人體健康造成許多方面的影響,比如高溫引起的熱壓力[2]與高溫事件,可能使心臟、血液循環系統和呼吸道相關疾病惡化,提升這些疾病的致死率。另一方面,高溫有利接近地面的臭氧形成,而這些臭氧對人體健康有不良影響,例如可能導致肺功能下降。
      
    水災或暴風雨等極端氣候現象更頻繁出現時,也會對人體健康帶來更多隱憂,比如人可能因此受傷,嚴重時甚至導致死亡等。此外,原本已經受到汙染的水域,可能因為強降雨和水災而提升傳染病爆發的風險。
      
    在德國,氣候變遷帶來的另一個影響就是花粉季時間延長,使氣喘或過敏性鼻炎等呼吸道疾病的症狀更加惡化。而且這樣的氣候條件更有利引起過敏植物的生長與繁衍,如豬草(Ambrosia)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3]。
      
    ■氣候變遷,顯然不只是極地的人需要面對
    談氣候變遷最大的困難,就是很難讓人感同身受,居住在台灣的民眾,或許很難感覺到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也只有缺水、下冰雹的時候才會重新被提起。
      
    詩人顏嘉琪創作的詩作〈極地〉,字字句句都提醒了我們,氣候變遷的影響,不只是變熱,跟著詩句將畫面拉到遙遠的極區,以一般人多多少少都在新聞照片看過的冰層融化、極地生物困境,作為整首詩的主題;詩名雖然叫極地,但詩中描述的事件,卻是所有人都需要面對的困境。
      
    ■〈極地〉
    一切早有了變化
    冰在水裡延遲著
    季節的鋒芒
    有些更敏感的沼澤
    被鹿群溫暖的腳趾
    穿成雪靴
      
    溪流嚮往的
    不再是湖泊
    湖床抬起許多
    未曾捕獲的魚骨
    滿天鹽層像灼熱的星
    裂開了
    冰的背脊
      
    凍土層還給水
    遷徙的自由
    記憶沿著鹿角
    岔出新的死亡
    醒來是島
    屍體在夢裡著火
      
    土壤裡孕育的病菌
    解散了十萬頭馴鹿
    和守候雪崩的西伯利亞牧人
    狗兒趴上牠最愛的雪橇
    他們埋的很淺
    世界是一頂帳棚
    掛在門邊[1]
      
    ■什麼是氣候變遷?
    牛津辭典2019年選出的年度關鍵字,由「氣候緊急」(Climate Emergency)拔得頭籌,成為使用度最高的字辭,不僅顯示大眾對氣候變遷的意識提升,更代表氣候危機正在全球發生。究竟氣候變遷是什麼?它是怎麼造成的?對你我生活又帶來哪些影響?
      
    「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是都市傳說嗎?也許大部分的人都聽過,卻不見得知道它正在發生。這個在聯合國會議的決策中時常被提起的關鍵字,我們真的知道它是什麼意思嗎?[4]
      
    ▶氣候變遷是指氣候平均狀態的顯著改變或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典型的為10年或更長)的氣候改變。氣候變遷的原因可能是地球的自然過程、外部力量,或者人為對大氣組成和土地利用的持續性改變。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中「氣候變遷」的定義
    「氣候變遷」指「在一段可比較的時距內,所觀測的自然氣候變化以外的氣候特徵,且直接或間接歸因於人類活動所導致的大氣成分改變,而引起之氣候變化」。
      
    ▶在此所指氣候變遷專指受人類活動影響的部分,與受自然因素影響的氣候變遷作出了明確的區分[5]。
      
    許多人對於氣候變遷的認識,是從2006年上映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得知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現象,指的是大氣和海洋中的溫室氣體過量(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氣、氧化亞氮),使地球猶如被籠罩在厚厚的溫室中,太陽照射的熱量難以散去,導致溫度升高,引發各種極端天氣如乾旱、暴雨、熱浪等[4]。
      
    ■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
    NASA定義,全球暖化是過去一個世紀地表平均氣溫異常迅速增加的現象;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於 2018年出版的1.5℃特別報告中解釋,由大氣觀測資料可知,全球暖化指全球地表平均氣溫在30年期間快速增加。
      
    總體而言,全球暖化是地球氣候系統的長期發熱,通常被測量為地球表面氣溫的平均增加。根據IPCC於2013年發布的第5次評估報告(Fifth Assessment Report,AR5)指出,自1880到2012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0.85℃,且正以數十年到數千年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此全球暖化的現象極有可能(超過95%的可能性)是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燒)增加地球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導致的。而根據「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7」指出臺灣全年氣溫在1900-2012年上升約1.3℃,且近50年、近10年增溫有加速的趨勢。
      
    ■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可能為氣候變遷的主要原因之一
    發生氣候變遷的因素有很多,IPCC指出自工業革命起,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不斷上升,當前已達到最高水平,主要是因經濟和人口增長所造成。
      
    值得注意的是,1750年至2011年間約一半的人為CO2排放是在最後40年間產生,造成大氣二氧化碳(CO2)、甲烷(CH₄)和氧化亞氮(N₂O)的濃度增加到過去80萬年以來最高點。CO2排放約40%留存在大氣中;剩餘的CO2從大氣中移除,儲存在陸地(植物和土壤)和海洋中。海洋大約吸收約30%的人為排放CO2,和水反應產生碳酸導致海洋酸化。整個氣候系統受到各種人為排放溫室氣體的影響,都可能為氣候變遷的主要原因之一[5]。
      
    ■全球醫師呼籲:請重視氣候變遷與人類健康的密切關係
    地球暖化與極端天氣事件(extreme weather events)例如:風暴、洪水、乾旱、熱浪)逐年增加增強,已嚴重侵害人類生存,乾淨的空氣與水、充足的食物、安穩住所與免於疾病危害等健康生存的條件,都面臨威脅。
      
    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在2008年將「氣候變遷」 (climate change)訂為該年度世界健康日的主題,希望世界各國能重視氣候變遷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並且採取適當的因應措施。
      
    根據聯合國跨國氣候變遷小組IPCC 2007年的評估報告,全球平均溫度升高將導致:
    (1)部分地區水資源減少及乾旱增加
    (2)物種滅絕或遷移
    (3)部分地區農作物會減產,而魚類的分佈與產量也會改變
    (4)海平面上升等等現象,造成人類飲水、食物取得困難,生態失衡
    (5)氣候變化對於工業、居住環境與社會將造成負面影響
    (6)更將損及幾百萬人的身體健康
      
    以下針對上述評估報告中提到的人體健康影響議題,進一步彙整出可能造成的重大危機:
    (1)糧食不足
    (2)越來越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將導致更多人因為熱浪、洪水、風暴、火災和乾旱而生病、受傷或死亡
    (3)水資源不足以及暴雨會導致衛生環境不佳
    (4)熱浪將導致心血管或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的增加、氣喘等呼吸系統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增加
    (5)氣溫與降雨型態的改變會導致媒介動物之地理分佈的改變,造成瘧疾、登革熱、血吸蟲病(Schistosomiasis)、萊姆病(Lyme disease)、蜱媒腦炎(tick-borne encephalitis)等傳染病之散播。
    ▶提到這,相信你我都已深刻感受到氣候變遷確實與傳染病傳播有著密切的關係。
      
    ■氣候變遷與傳染病
    研究學者在2008年回顧「氣候變遷與傳染病」對北美洲可能的影響時,曾提到4類傳染病:
    1. 「人畜共同傳染病與蟲媒傳染病(Zoonotic and vector-borne diseases)」
    病原會因為氣溫升高,而縮短在媒介昆蟲體內的發育時間,增加能夠感染人體的期間;而氣候改變會改變媒介昆蟲與動物宿主的地理分佈與族群數目。
    ▶例如:萊姆病、登革熱、瘧疾、狂犬病、西尼羅病毒出血熱(West Nile Fever)、屈公病(Chikungunya)、兔熱病(Tularemia)等。
      
    2. 「水媒與食媒疾病(Water- and food-borne diseases)」
    某些病原菌在溫度較高時其存活與繁殖較好,而暴雨及洪水將增加病原進入水源的機會。
    ▶例如: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v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彎曲桿菌(Campylobacter)、沙門氏菌(Salmonella)、志賀氏菌(Shigella)、弧菌(Vibrio)、退伍軍人菌(Legionella)、肉毒桿菌(Clostridium botulinum)、腸梨型蟲(Giardia)、隱胞子蟲(Cryptosporidium)。
      
    3. 「傳染性呼吸系統疾病(Communicable respiratory diseases) 」
    冬季氣溫上升可能會減少呼吸道疾病的發生率,但是氣候改變造成空氣污染物的濃度升高會對呼吸道黏膜造成傷害,進而增加感染傳染病的機會。
    ▶例如:流行性感冒、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4. 「侵襲性黴菌疾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s) 」
    生態和氣象變化會改變當地的土壤生態、水文與氣候,造成侵襲性黴菌持續存在於環境中,並且釋放出孢子。
    ▶例如:皮炎芽生菌(Blastomyces dermatitidis)、隱球菌(Cryptococcus gattii)、粗球黴菌(Coccidioides immitis) [6]。
      
    ■氣候變遷與人類身體健康
    聯合國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向各國政府提出警告,若不減少排放量,氣候暖化可能透過4種方式影響人類身體健康。
    ▶「蚊蟲傳播」
    氣溫升高提供蚊蟲繁衍的溫床,例如攜帶登革熱的蚊蟲更為普遍,且蚊蟲分布的活動空間比過去還廣[7]。
      
    ▶極端氣候將導致「細菌透過水源傳播」
    據喬治梅森大學的氣候中心主任莫娜所說,氣候異常易產生短期降雨量暴增,進而引發洪水氾濫,雨水與污水混合,將導致食源性疾病傳播到食物生長地方。
      
    ▶「2型糖尿病患者增加」與氣候升溫有關
    根據《BMJ護理雜誌》報導[8],2型糖尿病患者增加與氣候升溫有關,但仍需要精確的實驗證明,專家目前推測與棕色脂肪組織有關。棕色脂肪組織在較冷天氣時會燃燒脂肪並產生熱量,反之,氣溫升高會降低這些組織的活性,可能刺激胰島素分泌異常與糖尿病。
      
    ▶「呼吸疾病」
    最後一點是最直觀的呼吸問題,溫室氣體與化石燃料污染物會在大氣中,產生固體顆粒與液體的混合物,可能侵入肺部與血液中。據《柳葉刀》報導[9],這些粒狀混合物恐降低肺功能及增加心血管疾病(如中風)的風險,該報導統計,全球每年有800萬人死於空污[10]。
      
    全球氣候變遷與人類健康兩者間的關係是多樣、複雜且重要的,極端的天氣更會影響人的健康、安全及存活。許多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消化道疾病、神經疾病、精神疾病、傳染性疾病、熱相關疾病、意外災害及癌症等都與天氣變化息息相關。
      
    因此在天氣變化時應提高警覺,隨時掌握天氣動態,留意身體的情況,當氣溫特別熱或特別冷時應小心有無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經疾病或熱疾病的相關症狀,及早發現不適症狀並及時就醫治療。
      
    而預防勝於治療,臨床醫療人員應了解氣候變遷對於人的影響,具備天氣變化可能造成相關疾病的知識,知道不論氣溫過高或過低時都會增加死亡率,寒冷效應持續時間比熱效應長,並能夠提供病患諮詢和當天氣變化時先提醒病患,尤其是老人及本身罹患慢性病的人更應叮嚀其注意身體情況有無變化,將有助於減少併發症及死亡率。
      
    藉由努力了解氣候變化對於健康的影響,建立預警系統隨時掌握當地最新的氣象動態,以及提升醫療體系對於緊急情況的快速反應,可以減少或避免人體健康遭受天氣所帶來的威脅[11]。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接地氣的現代詩】顏嘉琪〈極地〉:詩中描述的氣候變遷,顯然不只是極地的人需要面對:https://bit.ly/32PPYbv )
     
    ∎[2] 指逾量生理代謝熱能、作業環境因素(包括空氣溫度、濕度、風速和輻射熱)及衣著情形等作用,對人體造成的熱負荷影響
     
    ∎[3] (中時新聞網)「氣候變遷與健康」: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423000005-260405?chdtv
     
    ∎[4]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台灣網站) 「什麼是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原因?有哪些影響?懶人包一次告訴你」:https://bit.ly/3xmfa7D
     
    ∎[5]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氣候變遷衝擊-天氣與氣候」:https://ccis.epa.gov.tw/know/detail2
     
    ∎[6] 飛資得醫學資訊 (FlySheet Med-Informatics) 「全球醫師呼籲:請重視氣候變遷與人類健康的密切關係」:http://vip.flysheet.com.tw:8080/mednews/003/item/115-003-hot.html
     
    ∎[7] (Medical Society Consortium on Climate & Health) MEDICAL ALERT! Climate Change Is Harming Our Health :https://medsocietiesforclimatehealth.org/wp-content/uploads/2017/03/gmu_medical_alert_updated_082417.pdf
     
    ∎[8] Blauw LL, Aziz NA, Tannemaat MR, et al. Diabetes incidence and glucose intolerance prevalence increase with higher outdoor temperature. BMJ Open Diabetes Research and Care 2017;5:e000317. doi: 10.1136/bmjdrc-2016-000317
    https://drc.bmj.com/content/5/1/e000317

    ∎[9]Cohen AJ, Brauer M, Burnett R, et al. Estimates and 25-year trends of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ambient air pollution: an analysis of data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 Study 2015. Lancet. 2017 May 13;389(10082):1907-1918. doi: 10.1016/S0140-6736(17)30505-6. Epub 2017 Apr 10. Erratum in: Lancet. 2017 Jun 17;389(10087):e15. Erratum in: Lancet. 2018 Apr 21;391(10130):1576. PMID: 28408086; PMCID: PMC5439030.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7)30505-6/fulltext#articleInformation

    ∎[10] (台灣醒報)「氣候變遷危害健康 IPCC:提防4種疾病」:https://anntw.com/articles/20181015-zjUN

    ∎[11] (台灣內科醫學會)內科學誌-氣候變遷與人類健康:http://www.tsim.org.tw/journal/jour23-5/05.PDF
     
    ➤➤照片
    ∎[3]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氣候變遷與健康:https://forum.nhri.edu.tw/book-106-1/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氣候變遷 #健康 #不願面對的真相 #全球暖化 #溫室氣體 #傳染病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水域環境定義 在 Campfire營火部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8-09-17 00:38:46

    長浪不可怕,可怕的是大部分人都以為長浪是隨機發生,無法預測,碰上只是倒楣,現在天氣預報發達,海上都有浮標觀測波浪週期,這是如同天氣般可以預報的,只是大部分天氣軟體都沒提供這樣的資訊,現在教你如何知道長浪的預報!

    目前公告的資訊如下,結論就是南澳神祕沙灘禁止下海了,但是釣魚,開車去沙灘,露營等還是可以,只能說是本末倒置,雖然南澳沙灘的確不適合戲水,但是還有很多水上活動,如果因為長浪把一個沙灘的水上活動禁止,那應該整個東岸海岸都禁止才會,而且如果不建立長浪警報系統或者長浪封閉沙灘的機制,憾事一樣會繼續發生!

    應該是要在自然環境可承受的範圍內發展觀光,力行海洋教育,整件事情的根源就是長浪警報的不足,沙灘沒管理,海洋教育短缺。

    南澳地區禁止水域遊憩的公告:如附圖

    水域遊憩的定義:
    第 3 條
    本辦法所稱水域遊憩活動,指在水域從事下列活動:
    一、游泳、衝浪、潛水。
    二、操作乘騎風浪板、滑水板、拖曳傘、水上摩托車、獨木舟、泛舟艇、
    香蕉船、橡皮艇、拖曳浮胎、水上腳踏車、手划船、風箏衝浪、立式
    划槳等各類器具之活動。
    三、其他經主管機關公告之水域遊憩活動。

    資料來源:
    https://bt.e-land.gov.tw/News_Content.aspx?n=3B097AD3598DC9FB&sms=E50BF37B79CA8DCF&s=4361EA680E989B80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K0110024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ampfiretw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CampfireTW

    Web: https://campfiretw.com

    IG: https://www.instagram.com/campfire_tw

    Email: campfire20180312@gmail.com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