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毛肚火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毛肚火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毛肚火鍋產品中有1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牛大哥涮牛肉🐂🍲🐃 開在愛河跟青海路這一段之間的中華路上, 附近停車還好,不算不方便, 因為餐廳的熱門區域是在美術南二路跟美術東二路這一段的青海路上, 所以通常汽車比較不會停過來這一邊。 牛大哥涮牛肉給人的感覺跟自強路上的牛老大涮牛肉很像, 不只是名字上都是牛字輩的,連品項的供應上也都差不...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萬的網紅西DorSi偽中產生活態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aidorsi/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aidorsi/ Bilibili: https://space.bilibili.com/256669202/ • • • • • ...
「毛肚火鍋」的推薦目錄
毛肚火鍋 在 914cooking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10 09:58:40
大陸真的是冷啊⋯⋯我在蘇州 晚上大概都是2、3度 老公下午就開始放假了 晚上帶著我的陳小兔去吃毛肚火鍋 認識陳小兔的舉手🙋🏼🙋♂️ . #飲食日記 #飲食記錄 #晚餐 #火鍋 #毛肚火鍋 #大渝火鍋 #蘇州生活 #foodie #hotpot #dinner #igfood #foodstagra...
毛肚火鍋 在 HK|Couple|Food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11 15:25:39
🇨🇳#eatのShenZhen【6叔】 - 位於南山區有不少餐廳、cafe選擇 有鐵路亦方便得多 壹方城係比較新嘅商場 面積大 食店頗多🤔 有不少收費工作坊 造木、皮革、瓷器、油畫等 幾特別 - 六叔檸檬魚位於4樓 中文名叫六叔 英文名叫fisherman(笑) 近門口位可見廚師剁魚 每枱有充電位...
-
毛肚火鍋 在 西DorSi偽中產生活態度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2-09 16:00:00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aidorsi/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aidorsi/
Bilibili: https://space.bilibili.com/256669202/
• • • • • • • • • • • • • • • • • • •
「Twin Musicom」創作的「Santo Rico」是根據「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 授權使用
演出者:http://www.twinmusicom.org/ -
毛肚火鍋 在 超級美食家的王瑞瑤王瑞瑤的超級美食家YOYOSHOW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1-27 23:06:00#吃了還想再吃的麻辣火鍋
#想起民國六十多年的毛肚火鍋
#實在很不想上傳這段影片
#因為我還想再吃所以不想告訴你
#雖然已經連吃兩次
#終於了解麻辣鍋好像有鴉片會上癮
在本周出刊的商業周刊專欄,我寫的是火鍋、食育與食欲,敘述我父親用火鍋教導小孩味道,生熟,順序,負責與惜福,直接反駁香港美食家蔡瀾公開表示:火鍋是沒有文化的謬論。
其實追蹤蔡瀾過去發表的文章,可以推敲出他不喜歡麻辣火鍋,因為大多數人都以為川菜只有麻辣火鍋,但我只能說,如果他知道全世界對台灣美食的認知是珍珠奶茶,就應該很開心川菜有麻辣火鍋。
相信不少人跟蔡瀾一樣,認為火鍋就是把食材切一切,丟下去煮熟就可以了,但是你真以為切一切有這麼簡單嗎?丟下去煮的鍋底沒有學問嗎?
以前只有在過年前一周開賣,老罈香川味兒川菜館的重慶麻辣火鍋,今年因為人手較為充裕而提早開賣,也因此我好口福,有機會連續吃到兩次還念念不忘。
最少八人起桌,影片中的食材是1人1000元,麻辣分大中小,汪汪紅油是牛油,火力若太小油會凝結,一鍋九格不是一人一格而分火力大小,愈吃愈麻愈辣是一定的,這也是我最愛的一部分,麻辣火鍋就是要潑辣香豔,你才會欲罷不能。
食材多內臟,所以讓我想起台灣曾經流行的毛肚火鍋,其中我最愛的是大刀肝片與大刀腰片,想切得那麼薄又那麼均勻大片,絕對沒有那麼簡單,還有經過馬殺雞不柴不老的麻辣牛肉,以及事先煮熟非常脆口的牛胸肉,都是老罈香川味兒的獨門。
以前總是相信別人說,不新鮮的食材才會佐以重味讓人吃不出來,但是我發現,應該只有豬才吃不出來,在麻辣火鍋中翻滾的節瓜,蓮藕,窩筍,甚至是貢菜,都還吃得出它原本的清甜,麻辣是增添風味不能掩味。
最後要報告的是,兩次光顧,都站著吃一小時以上,大汗淋漓,欲罷不能,但回家之後,菊花沒開,隔天體重也沒增加。
最最後給予良心建議,搭配一碗白飯勝過一杯酸梅湯,因為酸梅湯喝下去,麻辣緩解的同時功力歸零,再吃就覺得麻辣異常強勁,難以招架,第一次吃就是這樣而中途棄筷,第二次則用白飯踩煞車,一路暢快到底。
祝大家搶得到位子,因為每個餐期最多好像只開三,四桌而已。
(寫完了還是好想吃喔!誰要帶我去?我要蹭這鍋)
#吃美食也要長知識
#fb王瑞瑤的超級美食家
#youtube超級美食家
#中廣流行網FM103和中廣線上聽app
#每天中午11點和晚上6點王瑞瑤的超級美食家
#一周9集內容全新
毛肚火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牛大哥涮牛肉🐂🍲🐃
開在愛河跟青海路這一段之間的中華路上,
附近停車還好,不算不方便,
因為餐廳的熱門區域是在美術南二路跟美術東二路這一段的青海路上,
所以通常汽車比較不會停過來這一邊。
牛大哥涮牛肉給人的感覺跟自強路上的牛老大涮牛肉很像,
不只是名字上都是牛字輩的,連品項的供應上也都差不多。
如果要說差別大概就是「量」,
牛大哥涮牛肉的牛雜份量比牛老大的多,
牛肉跟看起來則是差不多。
而,
以客人的量來說,
牛大哥涮牛肉則是完全比不上牛老大,
牛老大可以紅到在500公尺內開上兩間分店,
而牛大哥涮牛肉則是在禮拜天的晚上還有不少的空桌。
雖然壽司羊覺得兩間店的口味跟價格都差不多,
但是也很難想像一個地點上的差異,竟然會有如此大的落差。
不過換個方向說,
如果不想要去牛老大排隊人擠人,
牛大哥涮牛肉也是一個不錯的替代選擇之一。
店名:牛大哥涮牛肉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中華一路2151號
電話:07 553 4119
營業時間:17:00~01:00(週一公休)
圖文好讀版:https://lintzuyang79.pixnet.net/blog/post/353143414
#高雄 #壽司羊 #牛肉 #溫體牛 #牛腰 #牛心 #牛肝 #牛毛肚 #火鍋 #鍋物 #牛老大涮牛肉總店 #茼蒿 #蛤蜊 #麻油腰子 #芥藍牛肉 #冬天 #菜單
毛肚火鍋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癡迷火鍋究竟是怎樣一種體驗?- 蔣凱倫
長期以來,火鍋一直是中國大陸和香港餐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親朋好友聚在火鍋旁,分享故事與美食 ......
這是一種簡單的一道菜理念,將新鮮的蔬菜和生肉快速地煮在湯汁中,加入醬油以及新鮮香菜、葱和大蒜等調味品來提味。所有食材都吃完之後,還有一鍋溫熱營養的肉湯。火鍋也是一種共享的用餐體驗,家人朋友聚在火鍋旁,分享故事與美食。
蔣凱倫曾為BBC Travel撰文,介紹香港的火鍋「雞煲」。它從何而來?憑什麼贏得港人的心和胃、而且魅力經年不減?
午夜過後,在長沙灣(Cheung Sha Wan)一個居民區內的安靜街道上,只有大煲皇煮廚 (Tai Po King Restaurant)和其他一些本地餐館仍然開放。我走進一家餐館時,小而明亮的用餐區內滿是大聲聊天的上班族,他們剛剛下夜班,圍在桌子旁,喝著小杯啤酒,抽著煙。廚房里正在炸新鮮辣椒和香料,煙氣開始向就餐區域蔓延。你能感受到我們的期待,因為我們都在那裏坐著等待一樣東西:餐廳招牌「雞煲」,一個冒著熱氣的辣味炒雞鍋。
根據《廚房史百科全書》中的瑪麗•艾倫•斯諾德格拉斯(Mary Ellen Snodgrass)的說法,她認為火鍋的多種烹飪方法可以追溯到中世紀早期北方的亞洲草原,人們共同生火,解決飲食問題,也能圍在火堆旁取暖。這種有幾世紀歷史的美食傳到周邊區域,演變成了四川毛肚火鍋——一種重慶特色,湯汁麻口,食材為牛肚;以及源於蘇杭的北京菊花火鍋,湯裏是白菊花,對蝦和豬肉。烹調的方法甚至影響了日本的nabemono(桌上烹飪)——日本版本的火鍋,其中肉湯含有雞肉或海藻,煮熟的食材在單獨的碗中蘸調味品。
食物潮流在香港來去如風。但雞煲以其舒爽、美味、實惠的特點,成為這裏的主流食物。雖然火鍋不是在這裏發明的,但是香港餐廳指南「開飯喇」(OpenRice)上面列有266家提供雞煲的餐館,雞煲真正成為這座城市的一道美食。
雞煲和傳統火鍋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有兩個步驟,實際上是將一頓飯變成連續的兩頓飯。
首先,一鍋香氣十足的炒雞上面覆蓋一層香菜,把鍋放在煤氣爐上面保溫。食客們通常會選擇添加其他食材,如魚肚或油炸大豆卷來吸收醬汁。吃完雞肉之後,就把肉湯或者水加到鍋中去雜,這頓飯就變成了傳統的火鍋。這時,食客可以點其他生的火鍋食材一起吃;通常會點牛肉片、蝦、豬肉丸子和蔬菜。
這道菜廣受歡迎,掩蓋了其歷史相對較短的事實。對於其確切的來源,也沒有統一的意見。據香港「至尊重慶雞煲」——香港第一家自助式雞煲連鎖店老闆埃德蒙·林(Edmund Lam)透露,「雞煲最初在深圳和中國大陸廣受歡迎,是非常辣的四川口味。」深圳向西村的渝君餐廳自稱在1994年首先發明了雞煲,自豪地在菜單上宣稱「第一家雞煲」。
大煲皇煮廚的老闆文紹忠相信,2002年,他第一個將雞煲帶到香港。「當時是豬骨火鍋的時代,但是我們做的不如別人好。我記得在深圳向西村吃過雞煲,於是試著自己做著嘗嘗。做的特別好吃,所以我們開始賣雞煲,」他說。「雞煲的醬料特別的香。這種醬料拯救了我們餐廳,我們把它看成救星。」
其他人,比如「至尊重慶雞煲」的林老闆和「尚上下夏 - 養生雞煲火鍋」餐廳的錢老闆(Jane Chin)說,這道菜是向「啫啫雞煲」這道在香港大排檔或路邊售賣的粵菜致敬。
錢老闆說:「雞煲又名重慶雞煲,只是香港啫啫雞煲的一種演變形式。重慶其實沒有雞煲。香港人可能因為其辣味和口感與重慶食物相似,所以這樣命名。如今,香港的街頭小販越來越少,以前這裏啫啫雞煲十分流行,特別是在冬季,人們都想分享滾熱的菜餚。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去吃雞煲,尋找這種熟悉的感覺。」
其實,雞煲的烹飪方法與「啫啫雞煲」類似,都是乾炒。為了讓香味滲透到肉中,雞煲的雞肉首先要在四川花椒、八角、肉桂、當歸、醬油和蚝油等混合而成的調料中醃製過夜。醃製過的肉在炒鍋內炒制,然後放入煲中,並配上新鮮的香菜。「啫啫」這個名字是鍋的響聲的擬聲詞——生肉放入鍋裏時的響聲——而這種不可抗拒的燒焦的香氣是這兩種菜餚吸引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竅門是炒雞,」錢老闆說。「有些餐館可能會先把雞肉焯一下,以加速雞肉的加工過程,但那會導致雞肉發白,不易嚼爛,不能入味。」
她解釋道,使用合適的香料至關重要,這就是她直接從川菜的源頭——中國重慶購買四川花椒和辣椒的原因。這些有助於她創造出一種香辣的、但不會掩蓋雞肉味道的醬料。
無論這道菜背後的故事如何,如今雞煲在整個香港都是無處不在的。過去的十年裏,各種專門的餐廳紛紛出現,它們使用不同的食譜和概念,從經典肉湯到奢侈品配料不等。這些演變形式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包括奶酪、海鮮、紫薯。雞煲最初只是雞湯,現在演變成的龍蝦底料湯或各種中草藥製成的湯底。在香港,用菜單點菜的餐廳使用新鮮海鮮和手切牛肉等優質食材,但是真正受人喜愛的、不斷有學生和家庭光顧的,往往是自助式的餐廳,在這裏,食客支付固定的價格,火鍋食材、飲料和甜品無限量供應。
任何一個晚上,你都能看到香港人圍在雞煲旁邊,喝著啤酒,分享故事,笑聲不斷。重要的是,對於最喜愛的火鍋餐廳,在價格、醬料、雞肉或者餐廳位置等方面,每個人有不同的評判標凖。然而,如果冬天你在香港,一定要抽空去吃雞煲,就像一定要吃點心或菠蘿包一樣。
我的建議?不要錯過脆脆的大豆卷——它們可以吸收醬汁,給你最好的美味體驗。每個人吃雞煲都會點這道菜。
原文:BBC中文網
#飲食 #文化
毛肚火鍋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下週馬上要登場的【百工裡的人類學家@高雄SOGO誠品】二月份活動聚焦在「沙茶火鍋」上,我們怎麼能不多關心一下台灣人的最愛「火鍋」呢?
這篇來自【食力foodNEXT】上的文章,帶我們快速回顧台灣火鍋的發展歷史,也讓我們進一步看到火鍋深厚的飲食文化內涵。
----------------------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高雄SOGO誠品】二月份活動
主題:潮汕不只是沙茶火鍋~《沙茶:戰後潮汕移民與臺灣飲食變遷》新書分享會
時間: 2/9 (二) 1900-2030
作者:曾齡儀 (《沙茶》作者/臺北醫學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主持與對話:宋世祥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
簡介:
潮汕沙茶火鍋是高雄具有代表性的美食,但背後卻有大時代與大社會的故事。作者曾齡儀將帶我們看到潮汕沙茶飲食文化的發展脈絡,以及潮汕火鍋如何伴隨著移民浪潮成為高雄人的最愛。
*為配合防疫規定,入內請配戴口罩,現場實名制登記姓名與聯絡電話。
*本活動會視疫情發展配合衛生單位與場館做相關因應措施,建議到場前請先關注【百工裡的人類學家】粉專消息。
-----------------------
台式火鍋始祖在岡山!1926年現身的大新羊肉爐
「台灣人早期似乎沒有吃火鍋的習慣。」李迺澔表示,撇除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時帶來中國大江南北的料理口味,若以燒酒雞、薑母鴨這類台式湯頭,只能說是飯桌上的菜品、單品。「岡山羊肉爐是例外!」李迺澔說明,位於高雄市岡山區的「大新羊肉」,是台灣最早的羊肉爐品牌,1926年創始人余水勝首先以紅燒帶皮羊肉湯發展出現今以羊肉、羊骨為湯底的羊肉爐,岡山羊肉連皮帶肉的紅燒藥膳口味也間接影響了北部羊肉爐的發展,而台灣中部的羊肉爐則是清燉湯頭涮肉片的方式,以彰化溪湖為發展重鎮。
國民政府來台 東北酸白菜、四川麻辣也來了
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來自中國大江南北的口味也隨之進入台灣飲食生活。李迺澔說明,1963年,哈爾濱大學畢業的前行政院長孫運璿在擔任台電總經理時,設了員工餐廳名為「成吉思汗廚房」,供應道地的東北酸菜白肉鍋,後來員工餐廳1989年改名為「台電勵進餐廳」並對外營業,爽口酸白菜涮薄豬肉片廣受喜愛。
想到來自東北的酸菜白肉鍋,最具特色的就是長長的煙囪、炭火加熱的紫銅鍋,不過保師傅強調「大家都忘記了『血腸』」。血腸是以新鮮的豬血灌入腸衣,形似米腸,切成圓片狀下鍋,是酸菜白肉鍋最正宗的食材之一。
另外,四川麻辣火鍋口味也隨之興起,保師傅與王瑞瑤分享,麻辣鍋原型其實是毛肚火鍋,以牛肉湯為底、搭配「很土」的食材食用,包括有毛肚、牛骨髓、豬腦、牛心、豬肝、豬或牛喉管等。1979年四川人蔣陵寧在台北安和路開了台灣第一家麻辣火鍋店「寧記」,是毛肚火鍋口味的延伸版。王瑞瑤透露,寧記紅到後來統一推出「滿漢大餐」麻辣牛肉麵口味泡麵時還找寧記來出醬料包,可說是麻辣鍋代表。
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o3axV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