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比較心理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比較心理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比較心理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比較心理學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2萬的網紅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探討人性的三種研究方法,大眾往往以為它們都是演化心理學】#讀者投書 憑藉上世紀中期的認知革命,科學家已經明白人的大腦、意識及其催生的行為傾向和心理特徵,都是單純建基於物理世界,而且它們與人體的其他組織無異,也必然為演化下的產物。 然而,正因這些研究方法與「演化」和「心理」有關,大眾往往誤以為它...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2萬的網紅快樂大學Happiness Universit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遇到人,總不免拿各自的成就比較一番。比贏了,就覺得自己很厲害,比輸了,又瞬間像洩了氣了氣球。 如果總是在比較的過程中患得患失,還真不是一件心理健康的事。印度哲學又是怎麼看待這種狀況呢? ------------------------------------------------ 👉訂閱快樂大學的...

比較心理學 在 Demi |我的正職是旅行|數位遊牧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02 20:37:12

在看完《花神咖啡館》並且發出「我想要去探討自己的分離焦慮」的意圖之後,時間就飛快地來到了今年。 ▍我對催眠的誤解: 對於催眠的認識,我除了《花神咖啡館》之外,也從朋友的口中得知。而從兩邊聽到的催眠經驗都是回溯前世,透過前世你會知道為什麼這一世你必須承擔一些事情,諸如胎記、你時常卡住的關等等。 ...

  • 比較心理學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6-21 23:57:16
    有 16 人按讚

    【探討人性的三種研究方法,大眾往往以為它們都是演化心理學】#讀者投書

    憑藉上世紀中期的認知革命,科學家已經明白人的大腦、意識及其催生的行為傾向和心理特徵,都是單純建基於物理世界,而且它們與人體的其他組織無異,也必然為演化下的產物。

    然而,正因這些研究方法與「演化」和「心理」有關,大眾往往誤以為它們全屬演化心理學。實際上,它們卻是截然不同的學科。以下,就讓我們來看社會生物學、演化心理學、比較心理學的異同之處:

    #演化心理學 #演化論 #人性 #心理

  • 比較心理學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1-31 07:56:19
    有 48 人按讚

    我們都以為「病識感」是有顯著的幻聽或幻覺,其實大家多少都有病而不自知。

    愈是向內探索心理發展過程,愈發現心靈或身體的生病其來有自,如同我常認為的:「這世界上沒有壞人,只有受傷的人」。我們很常看到(批判)的是一個人的外顯行為,但這只是果,因則是更複雜的成因,並非只是單純他想做惡或沒良心。

    在我自身及與很多個案的工作上也發現,不論是親密關係或人際關係上的議題,都與內在心理發展有著密切的關聯性,而這心理發展有著每個家族傳遞的慣性、信念、感受及行為模式。一套從小打樣的基模,刻印在內心深處,以自動化運作的方式,在復刻家族血脈的傳承。

    如果我們很幸運地在健康環境中成長,有著較為完善的人格特質,那麼想必會很難理解一個在受虐家庭中長大的人,為什麼會帶有其人格樣貌。這時我們能做的是多一份體諒及同理,世界上並不是我們沒有經歷過的事都不會發生的,沒發生在自己身上也並不代表無法去體會他人的苦楚。自顧自的評判及建議,是最不需要的。因為那份建議或評價,是出於我們個人的人生閱歷及經驗、生長背景及感受,是我們自己對他人及世界的投射,並不完然客觀。

    如果我們不幸運地是在受虐家庭中長大的人,那麼深度去理解自己的心理發展過程,是一個能自癒與自己貼近的方法。改變以往的基模模式並不簡單,那是長年累月在我們身上雕硺刻劃的,帶有一路成長的血與淚,因此增生出對自己的同理及支持是很重要的。在他人無法真實體會我們的經驗與感受時,最起碼我們得要能夠與自己站在一起,陪伴自己找到力量及勇氣,去突破長久以來的情結。

    近期在研究邊緣性人格中發現,其實很多人都帶有此種傾向。先不要先入為主的為此貼上標籤,人格傾向不至於會大到成為人格疾患,但我們能從成因、背景、家庭脈絡去檢視自己的人格傾向,有助於更了解自己。之前分享過邊緣性人格特徵,今天來分享精神科醫師傑洛.柯雷斯曼(Jerold Kreisman)在「愛你、想你、恨你」一書中提到的生長環境對人格的影響。

    #日間托嬰

    嬰兒在出生後的頭幾個月中,開始對「自己」和提供照顧的「他者」發展出情緒與感知,開始學習有關自己的一切,奠定形成自我的基礎。同時父母也開始學習如何提供照顧,建立與嬰兒間雙向的交流。大量的證據指出,嬰幼兒若被剝奪機會而無法學習有關自己的一切,將有損情緒與感知的發展,往後在自我認同、自尊心、安全感、分離-個體化和社會關係等層面上,很可能遭遇難題,這些都與邊緣人格症狀有關。

    日間托嬰對父母的影響也很大,許多研究顯示日間托嬰昃雙薪父田最主要的壓力來源。在嬰兒出生的頭幾個月中,父母若被迫無法待在家裡,通常容易產生憂鬱、罪惡感及受欺騙的感覺,並自認為不夠資格當父母。

    母親尤其可能產生無力感和罪惡感,更可能為了因應這些感受而產生防衛心態:1)否認這些感受的存在;2)將好母親的形象投射在日間的褓母身上,自己則扮演起壞母親的角色,或正好相反;3)為了減輕分離的痛苦,在情緒上刻意與孩子疏離。嬰幼兒早期若長時間交付外力的照顧,日後可能導致母親與子女的關係不穩固,以及子女出現不聽話、具攻擊性、安全感低落的現象。

    #受虐家庭

    身體受虐的學齡前兒童,表現出來的特徵包括:壓抑、憂鬱、疏離、行為問題(過動和暴燥)、無法控制衝動、具攻擊性、和同儕相處不來。由於邊緣人格者中曾受虐待或遭到忽視的案例如此高,可以視是否受虐或遭到忽視來作為分辨邊緣人格和其它人格疾患的指標。最常見的形式是言語或心理上的虐待,肢體上的虐待居次,再來是性侵害。肢體虐待和性虐害可能在性質上雖是較為激烈的方式,但在情緒上受到虐待的兒童可能完全失去自尊。兒童情緒上的受虐有下列幾種形式:

    1)貶損:不斷貶低兒童的成就,並過份強調兒童的不當行為。只要持續一段時間後,兒童真的會相信自己又壞又沒用。

    2)吝於給予注意:總是心有旁鶩的父母,對兒童的發展不表興趣,而且在有需要的時候吝於給予關愛。

    3)專制:採用極端的威脅來掌控兒童的行為。有些兒童發展專家將此種虐待,拿來與恐怖份子使用在人質上的洗腦方式作比較。

    心理學家休.米西迪恩(Hugh Missildine)描繪受到忽視的兒童的行為模式反映了邊緣人格者成年後的兩難處境:如果在童年時受到忽視,可能會使你不斷地找尋一個又一個的伴侶,希望找到一個能彌補缺憾的伴侶,姑且不論是什麼樣的缺憾。你也許沒有能力關照自己,希望藉由婚姻結束這樣的狀況,之後卻發現自己陷入令人憂心的處境,情緒上仍沒有歸屬。除此之外,小時候受到忽視的人總是焦慮不安,因為情緒無法獲得滿足。

    邊緣人格的成因也與之相關,虐待、忽視或幼年時長期與父母分離,將使得幼兒無法信任他人,自尊心與自主性受挫,並且無法正常發展出因應分離及形成自我認同的能力。長大成人後,他們可能一再重覆令人挫折的關係模式,將痛苦和懲罰視為親密的表現。當邊緣人格者長大後,可能會以自傷的行為來代替父母對他的虐待。

    #缺席的父親

    由於離婚率增加,大部分單親家庭以母親為首,就算法院作了共同監護權或自由探視權的判決,父親可能在離婚之後馬上再婚,展開新的家庭生活,因此從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消失。相關離婚造成影響的研究顯示,學齡前的兒童由於恐懼被人遺棄,當父母離婚時通常極為難過,出現依賴與發展退步的情形,以及對分離產生嚴重的焦慮。也有為數眾多的兒童表現出憂鬱的症狀,或在童年晚期出現反社會的行為。

    當父母分居或離異時,兒童對肉體親密的需求增加。舉例來說,小孩常常在父母離異時,要求跟父親或母親一起睡,如果這個習慣持續下去,最後也變成父母自己的需求時,兒童的人格自主性和個體完整性將受到威脅,無法健全發展。此外,若父親或母親本身因離婚而感到孤獨,並因感情受創而自憐自哀,也可能會抑制子女的成長。

    父親缺席症候群(absent father syndrome)造成病理後果是,因離婚或死亡而破碎的家庭中,母親通常為了彌補子女而成為最完美的家長,為孩子的生活作全面性的安排。如此一來,子女得以發展自我認同的機會自然變得有限。少了另一位家長居間緩衝,母親與子女的關係可能太過緊密,以至於無法健康地進行母子之間的分離過程。

    雖然母親通常想辦法要取代缺席的父親,很多例子都顯示實際是兒女替代了缺席的丈夫。父親缺席的情況強化了母親與子女之間的共生關係,成長中的孩子會過於理想化母親,希望能永遠取悅母親。而單親家長對孩子的依賴也可能持續下去,進而阻礙孩子的成長和個體化,也種下邊緣性人格疾患的種子。

    #雜念與雜唸
    #有興趣深入探索自己心理運作的
    #歡迎報名週三班
    #目前名額剩不多

  • 比較心理學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11-27 17:00:00
    有 30 人按讚

    我們在學習用外語溝通的時候,除了字彙之外,聲調、文法以及如何組成有意義的語句都是能不能讓聽話者理解聽懂的挑戰。人類什麼時候開始發展出讓彼此可以交談理解的語言能力?過去許多研究指出,語言是人類獨有的特徵。讓我們來從這篇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的關鍵小學堂文章節選,思考語言與文化的關係。
    -------
    早期對語言演化的認真研究,得出一個令人困惑的弔詭:顯然語言為人類所專有。語言包括了許多高度複雜連結的規則組,結合了聲音、字詞與句子創造出意義來。如果其他動物也有類似的系統,我們應該辨認得出來。問題是研究人員花了相當多時間,也應用相當廣泛的方法學尋找後,無論是在人類基因組還是人類大腦中,似乎都找不到我們有什麼特殊之處,可解釋語言的存在。

    無可否認,我們確實在人類身上發現一些特有,且對語言能力相當重要的生物特徵,例如人類是唯一能隨意控制喉頭的靈長類,這種能力讓人類有噎到的風險,但也讓人類能夠講話。喉頭看起來似乎是為了使用語言所設計的生理結構,科學家卻一直無法解釋其高度複雜性與功用。

    我們慢慢發現,上述弔詭並非存在於語言本身,而在於我們如何看待它。長久以來,比較受歡迎的人類起源理論是認為,有某種突然、爆炸性的轉變使猿類變成了人類。這種變形的想法與一連串同樣戲劇性的想法緊密相連,例如語言是完全獨立的特徵、與其他心智活動沒有共通之處,語言使人類崛起,以及語言被寫在人類DNA中。我們一直在尋找發生在大約5萬年前的一項關鍵性生理改變,為複雜的語言帶來了契機。

    ...
    最早挑戰「語言是人類專屬特徵」這項定義的,是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家。南密西西比大學比較心理學家林恩(Heidi Lyn)指出,能了解人類語言特殊性的方法,是探索其他動物的能力。有趣的是,幾乎每次有研究人員提出因為人類有語言,所以某些事只有人類能做、其他動物不能時,就會有其他研究顯示例外的證據,有些動物也能做到其中的一些事,至少在某些時候。

    (引用自原文: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4558?fbclid=IwAR1yY0koBOR8jd-oRaJ9l92U-gxaxZxOa2IbNL-CcMlmXhmA339di6NiY_c)

  • 比較心理學 在 快樂大學Happiness University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12-02 20:30:00

    遇到人,總不免拿各自的成就比較一番。比贏了,就覺得自己很厲害,比輸了,又瞬間像洩了氣了氣球。
    如果總是在比較的過程中患得患失,還真不是一件心理健康的事。印度哲學又是怎麼看待這種狀況呢?
    ------------------------------------------------
    👉訂閱快樂大學的頻道,讓你的人生變得更快樂👈
    👇用理性駕馭情緒,讓心活得更自在
    前往課程:https://happinessuni.com/shop/
    -------------------------------------------------
    🌟想發問?有苦惱?
    🌟追蹤IG:mars.kuma|https://reurl.cc/oex7g
    👤臉書:熊仁謙・大鼻子哲人|https://reurl.cc/RdlmGe

  • 比較心理學 在 快樂大學Happiness University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8-06-02 20:00:01

    「比較」在生活當中無所不在。
    我們從小到大,小至學校、畢業後到社會職場...
    往往被單一價值的「他比較好,所以我比較差」的信念所綑綁,進而失去了自信,看不見自己本來的價值。
    南方哲學將帶我們看見,所謂身為人真實的價值為何,找回你本應有的價值感與自信感。
    -------------------
    快樂大學官方網站正式上線
    更多文章、影音點入網站:http://happinessuniversity.net/

    歡迎訂閱快樂大學頻道,別忘了訂閱加小鈴鐺哦!
    官方Line帳號最新上線ID :@happinessuni
    (1. 加入快樂大學官方LIne
    2. 開啟主頁,在動態消息中尋找
    3. 找到電子書下載連結,即可獲得兩本免費電子書)
    加入【熊仁謙】臉書粉專:https://m.facebook.com/kumasmokshah/

    快樂大學在每個禮拜六晚上八點放送最新影片,歡迎大家準時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