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死亡是什麼感覺死過2次的他告訴你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死亡是什麼感覺死過2次的他告訴你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死亡是什麼感覺死過2次的他告訴你產品中有32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_魷魚遊戲,底層人的生存法則 每一職場,可能就是一場魷魚遊戲, 每一個人,可能都扮演不同的腳色, 每次遊戲,都會淘汰不同的人, 留下來的,繼續的,俯視的,死亡的,都是命。 相信很多人最近都被「魷魚遊戲」洗版, 到底有什麼好看? 到底裡面講述什麼人性? 感覺似曾相似,又覺得不是, 後來仔細想想「這...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佛洛依德案在全球引發種族歧視抗爭之外,許多西方國家也開始反省種族歧視的根源,這次我們要來談談歐洲種族歧視的狀況。 英國上禮拜就推倒了17世紀奴隸販子Edward Colston的雕像,踐踏它並將其推入布里斯托爾港。因為他的皇家非洲公司在1672年至1689年間,大約把10萬名奴隸從西非運往美洲和加...
「死亡是什麼感覺死過2次的他告訴你」的推薦目錄
- 關於死亡是什麼感覺死過2次的他告訴你 在 不務正業的超能力 | 職業訪談 | 斜槓經營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死亡是什麼感覺死過2次的他告訴你 在 Claire ·__·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死亡是什麼感覺死過2次的他告訴你 在 木的Mood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死亡是什麼感覺死過2次的他告訴你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死亡是什麼感覺死過2次的他告訴你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死亡是什麼感覺死過2次的他告訴你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死亡是什麼感覺死過2次的他告訴你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死亡是什麼感覺死過2次的他告訴你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死亡是什麼感覺死過2次的他告訴你 在 不務正業的超能力 | 職業訪談 | 斜槓經營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6 10:18:41
最近很久沒更新文章,一周一更的節奏雖然已經穩定,但突然加上文章寫作一周一更,確實出現了產能瓶頸,不過我會盡量用最快速度調整,請大家見諒。最近突然多了很多新的聽眾以及新的追蹤者,歡迎你們來到這個還有很多努力空間的小天地,如果你也有在努力,就讓我們一起努力互相取暖下去。⠀ ⠀ 這集本來應該是沒...
死亡是什麼感覺死過2次的他告訴你 在 Claire ·__·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02 11:31:46
【妳已經在試了,我看見了】 06.18 「我這禮拜有3次找到機會就想死,撞公車、跳捷運軌道、燒炭、施打超量毒品、在車水馬龍的基隆路衝去給車撞」 「可是我知道我不能死,我不能倒下,我倒下來了,剩下養家餬口的人會變得更辛苦」 「我看到刀子,我都會一直看著它,或者,我會想要知道,怎麼死法,我才能讓家人...
死亡是什麼感覺死過2次的他告訴你 在 木的Mood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06 07:13:36
#木的DJtime 生活一天一天過去,好像也慢慢習慣了有疫情的日子,病毒可近可遠,最近又聽到了誰誰誰確診、誰誰誰居家檢疫,新聞不斷地播放著確診數字及死亡人數,驚覺自己對這樣的播放已經習以為常。 仔細思考過後,生活中或多或少累積了有深有淺的創傷,疫情或許勾起過往累積在生命中的經驗,而這些創傷點點滴...
-
死亡是什麼感覺死過2次的他告訴你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6-21 22:00:22佛洛依德案在全球引發種族歧視抗爭之外,許多西方國家也開始反省種族歧視的根源,這次我們要來談談歐洲種族歧視的狀況。
英國上禮拜就推倒了17世紀奴隸販子Edward Colston的雕像,踐踏它並將其推入布里斯托爾港。因為他的皇家非洲公司在1672年至1689年間,大約把10萬名奴隸從西非運往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在他們的胸前烙上了他的公司縮寫RAC。其中2萬多人因為疾病和脫水在船上死亡,屍體被扔進大海。像他這樣的人,卻有銅像在1895年在布里斯托爾樹立,上面刻著這個城市的賢明之子相關字樣。
這陣子有滿多推倒殖民者雕像的事件,其實這些雕像在過去就有爭議,但是一直到這個事件民意才高漲要去反省雕像背後的不正義。而到了今天,則是要看執政者有沒有sense,像是倫敦市長沙迪克‧汗因為父母來自巴基斯坦,所以他對於種族事件就比較敏感,抗爭開始不久他就把一個奴隸販子羅伯特米利根的雕像從倫敦東部的西印度碼頭移走,他在推特上說,「我們的大部分財富來自於奴隸貿易,這是一個可悲的事實,但這不必在我們的公共場所慶祝」。
比利時也有這樣的呼聲,抗爭者希望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的雕像要被拆除,因為這個國王在1885年至1909年殖民剛果時期造成高達1500萬人死亡。這也是比利時歷史上長期被掩蓋的一部分。即使是現在,教科書也很少提及比利時歷史上的這一章節。最近比利時國王菲利普的弟弟勞倫特還想為他曾祖父輩的國王利奧波德二世辯護,結果他居然說這個國王為比利時做了很多事啊,在布魯塞爾蓋了很多公園。此言一出大家更傻眼。一個比較好的做法就是有一區的區長把利奧波德雕像放到了博物館,也解釋有關他的歷史,大家就可以接受。
現在歐洲也開始有這種風潮,像是法國波爾多就在檢視這些道路有沒有殖名者或奴隸主的名字,就算不改,也要加以說明。不然你想想看如果一個少數族裔天天走過那些雕像或者是這些暴露上,那不只是他們祖先,在過去被壓迫、被剝削、被謀殺、被折磨、被強姦的歷史,更是他們今日被壓迫的象徵。
除了回顧歷史,當下的現實也很重要,根據歐盟執委會委員希區納斯Margaritis Schinas說法,他自認歐盟在種族問題上的處理一直比美國做得更好,因為歐盟在社會包容、保護和全民醫療制度上都做得不錯,不過如果你去問歐盟的少數族裔,很多人的感覺是,歐洲當然不像美國有時候你可以直接看到或感受到種族主義,而是更隱蔽或幽微的。
比如說,在就業市場上的歧視,就是沒有工作給你,或是在街上無緣無故被攔查,特別是針對非裔或阿拉伯裔的年輕人。像德國聯邦反歧視局上週發布了2019年的年度報告。數字顯示,德國的種族歧視現像明顯上升比前一年增加了10%,有1176起種族歧視案件的報告,比2015年多兩倍。
現在歐洲一些國家其實在法律文件上一直也有在正名。像是在法國、芬蘭、瑞典就不再用種族race這個字,而是用族裔ethnicity 。差別就在於種族指的是一個人的身體特徵,如骨骼結構和皮膚、頭髮或眼睛顏色。而族裔則是指文化因素,包括國籍、地域文化、祖先和語言。比如說種族強調的是棕色、白色或黑色的皮膚,但族裔講的是漢族、原住民族、德國或西班牙血統。目前德國多數政黨也有這樣的討論,要把德國基本法裡面的種族改成族裔。
說穿了世界上只有一個種族,那就是人類,後來哪種源於啟蒙時代和殖民主義時代的種族概念是導致成千上百萬人受到迫害、奴役和謀殺。佛洛伊德之死也提醒我們,雖然我們很容易把任何人都不得受到種族歧視寫在憲法裡或掛在嘴上,但是社會每一天發生的現實事件告訴我們種族歧視從未離我們遠去,我很高興看到台灣也有Black Lives Matter的活動,裡面也有不少台灣原住民參與,讓我們實際參與改變世界。如果你對這個主題有什麼想法,歡迎在底下留言與我們分享。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
死亡是什麼感覺死過2次的他告訴你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4-29 19:00:08【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K9
【7/4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9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僅剩五位名額)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 8/2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六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s://pse.is/NE3QN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隱喻工作坊】認識自己的獨特,與潛意識做朋友~2020/05/23 開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165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Apple或Android內建的Podcast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另外,在Spotify和Soundon也找得到喔!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 X Telegram 」:https://t.me/turnkeysolution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我們每週一到週五晚上7點,準時為你更新,我們結合心理跟生活的真實運用,期盼能夠陪伴你每天進步一點點。
如果你也想要每天都有所進步,那就歡迎訂閱我們的頻道,YouTube的朋友,別忘了要打開小鈴鐺哦!
我們來模擬一個情境哦,雖然這個情境有一點不太吉利;但是呢,邀請你感受一下,我相信會帶給你一些體會哦!
這情境就是,假如不幸你得了癌症,而這個癌症的死亡率是1/3、33%,當醫生告訴你,一旦罹患這樣的癌症,每300個人當中會有100個人死掉,你聽完之後會有什麼感覺?應該會感覺到非常的絕望吧!
可是,如果醫生對你說,就算罹患這樣的癌症,每300人當中有200人能夠活下來,這個時候你的感覺又會是如何?你會不會因為這樣的說法,感覺好一點,甚至開始朝向樂觀的方向?
然而事實上,你思考一下,300個人當中有100個人死亡,跟300個人當中有200個人能夠存活,這是在講同樣一件事啊!
可是隨著說法的不同,你的主觀感受會有很大的差異,然而這樣的主觀感受引導出,你接下來的應對行為也會是截然不同的哦!
所以呢,客觀來看同樣的內容,如果我們是正面表述,或者是負面表述,給人的印象就會有很大的落差;這樣的狀態,就是心理學當中所謂的「框架效應」。
我們一般直接的感受,是我們跟別人對話的時候,最重要是選擇用比較積極、正面看待事物的正面框架,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但是如果你總是選擇「正面框架」,也不一定是全然的好事哦!
在美國的密西根大學,市場行銷系的副教授~大衛伍頓,他就指出哦,每個人的個性不一樣,喜好的的框架就會不一樣;所以呢,正面框架不一定是最好的。
伍頓博士他就找了140個大學生作為對象,去調查「為了讓口氣清新」的正面框架,這樣的標語,跟「口臭會讓人討厭」這樣的負面框架的標語,哪一種標語,會比較受歡迎?
結果呢,他發現了那種對於周遭的期待,配合度比較高,總是很在意他人眼光的人,他們比較容易接受負面框架的看法。
也就是說「口臭會讓人討厭」這樣的訴求,對於那種比較願意配合別人的人,是比較強力的訴求。
可是對於那些自尊心比較強,不太介意別人怎麼看自己的那些人,他們會比較偏好正面框架的觀點。
也就是這樣的人,你要告訴他為了讓口氣清新,你呢可以吃口香糖,你可以使用漱口水,類似這樣的訴求。
所以,按照對方的個性選擇不同的說話方式,這才是真正的好的表達,所以呢,在表達的層面,就如同我的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裡面所談的。
我們要讓自己的訊息,是別人聽得進,而且會去做的,那麼你就必須要有意識的培養自己「語言框架」的能力,而這樣的培養,表面上是拓展詞彙庫。
然而它更深刻的想法就是,你能不能理解在人性上面,我們都必須要把追求快樂,跟逃避痛苦這兩種訴求交錯運用啊!
因為儘管一樣米養百樣人,但是只要他是人,他一定就會對於「追求快樂」或「逃避痛苦」,這樣子的2選1當中,有一個是他比較受用,比較願意接受的。
如果延伸來看,回到我的事業經營,我就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如果我訴求的是負面訴求,通常會比較容易吸引注意力。
比如說,如果我憂鬱了怎麼辦?比如說,我說如果我失戀了,該怎麼自我調整?
像這樣的負面訴求,往往會得到很大的關注跟聲量,可是如果進一步的研究這麼大的聲量代表什麼呢?代表很多人對這件事有興趣!
所以就等於這些有興趣的人,如果你訴求他一個「怎麼樣讓自己不憂鬱」的產品,或者是「怎麼樣讓自己度過失戀,找到下一段緣分」的產品,他就會買單嗎?
我必須很真實,也很遺憾的告訴你,並不會!
這就像是我常說在網路上哦,這些網紅、這些聲量很大的人,他們最大的困境,就是他要辦一個實體的活動,或者是要賣一個具體的商品,往往就是萬人響應,但卻無人到場!
他的聲量沒有辦法轉換成,對他有實質好處,或者是具體買他的商品,跟服務這樣的行為,那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其實,回到今天的討論,負面的訴求往往能夠吸引注意,但是如果你要促成對方的行為的話,往往你比較需要,有意識的運用正面的訴求!
「正面的訴求」才會引發行動,為什麼呢?如果以今天的例子,我們說「為了讓口氣清新」或者是「口臭會讓人討厭」這兩種不同的訴求方式。
如果要賣口香糖的話,你想想看,不管你的個性如何,如果今天我用「口臭會讓人討厭」,做出一系列的文案,跟行銷的材料,我相信關注度一定很高。
因為所有人,不管他是不是聯想到,自己有沒有口臭的問題,但是他一定遇過口臭的人,所以他就會好奇,就會來看一下!
可是如果你要他買口香糖的話,當你的訴求是「口臭會讓人討厭」,而他因為這個訴求,決定要買你的口香糖的那一刻,不就等於承認了,他有口臭的毛病嗎?那誰會承認自己有口臭的毛病?
就像是很多戀愛失敗的人,他失敗已經痛苦一次了,他還要承認自己在戀愛上面是很糟糕的,他不就還要痛苦第二次嗎?誰會做這種事呢?
可是如果在賣口香糖的時候,我訴求的是「可以讓你口氣清新」。
那麼好消息是哦,不管你有沒有口臭,你有口臭的人讓口氣清新,本來就是你想完成的目標,你沒有口臭的人,讓口氣變得更清新,有什麼不好的,
雖然它在情緒的投射,跟感受不會這麼強烈,也就是關注度、眼球跟聲量不會那麼的高,但是回到具體的商業行為上面,它才會有具體的轉換率啊!
因為人,他會為了能夠「讓自己更好」而付出代價,但是同樣的代價他可能不會花錢,然後先去承認自己不夠好。
所以呢,這也蠻呼應啟點文化的經營喔,你看我們所推出的產品跟服務,我們都用一個「讓你更好」的角度,幫助你EMPOWER、賦能給你呀!
因為我相信,雖然人都不完美,但是我們都希望讓自己更好、更完整,並且為此付出學習的代價;然而如此代價的回收,將會是無比甜美的!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除了YouTube之外,我們在Podcast上面也有頻道。
你只要在Podcast的應用裡面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記得除了訂閱我們之外,也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我們需要你的支持。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內容提到的【自信表達力】。
這一門線上課程,從推出到現在受到很多朋友的歡迎,很多人回饋給我,告訴我,在還沒有參與執行表達力之前,他們對於表達都有一些迷思。
比如說,他們都覺得好像要把自己的口才練得非常好,才能夠有說服力,別人才會相信他。
而透過【自信表達力】的學習之後,他才發現,其實「表達」關鍵不在於說話,關鍵在於思考。
你只要能夠學會思考的方法,並且知道怎麼去組織自己的訊息,那麼無論是今天提到的正面表述,還是負面表述,你都能夠運用自如。
讓你心中所想的,能夠正確的被別人理解;這就是我在【自信表達力】希望帶給你的,你加入了嗎?如果還沒加入的話,歡迎你加入我們!
詳細的資訊,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連結,期待我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那麼今天就跟你聊這邊了,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死亡是什麼感覺死過2次的他告訴你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_魷魚遊戲,底層人的生存法則
每一職場,可能就是一場魷魚遊戲,
每一個人,可能都扮演不同的腳色,
每次遊戲,都會淘汰不同的人,
留下來的,繼續的,俯視的,死亡的,都是命。
相信很多人最近都被「魷魚遊戲」洗版,
到底有什麼好看?
到底裡面講述什麼人性?
感覺似曾相似,又覺得不是,
後來仔細想想「這不就是進入社會後的人性體驗嗎?」
大學畢業之後我進入幾家爛公司,
年輕的老闆天真認為他的想法可以賺大錢,
員工只是棋子,把所有天馬行空的想法都交給底層,
今天想A,明天想B,
有賺錢,就說這點子他想的,
沒賺錢,就說你們執行太爛,
我變成了底層,離職,然後找工作,活在各種陰影下。
後來,經過時間跟歲月摧殘,從基層變成管理層,
爾後進入機構,一樣是職場生存遊戲,
但卻身分變得不一樣,
我覺得許多身心障礙者才是真正的社會底層,
每一個人的背後,是血,是淚,是說不出的悲傷,
曾經有一個傷友告訴我:
「你把自己的雙手雙腳打廢,再來跟我談感受,身為好手好腳的你們,絕對無法感同身受我們的痛苦。」
我問過幾個人:「會想死嗎?」
有人回我:「死如果這麼簡單,我就不會活著了。」
捐贈者、政府、社會企業都代表一種制度,
就像遊戲裡456億的集資者,看著是一種希望,愛心,
但對於許多真正底層的人來說,卻很難直接觸摸得到,
要經過評估、考驗、各種才能申請到補助,
就像一層層的遊戲關卡,看似簡單,卻一點都不容易。
而在機構工作這幾年,
從爆棚的理念愛心,到依規定辦事的職員,
很多看不慣的,你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很多真正需要幫忙的,你幫不上忙,
很多藏汙納垢的,你無能為力,
直到離開遊戲(職場),才能解脫,
花了很多年的時間,才能放下。
有些人一輩子有花不完的錢,
用一個愛馬仕包就可以決定一間公司的生死。
有些人一輩子都競競業業工作,
只為了把房貸繳清,期待哪天退休過上好生活。
有些人一輩子活在底層打滾,
只為了眼前的溫飽,還有被債追著不得不逃的人生。
#魷魚遊戲 #也是一種人生遊戲 #魷魚觀後感 #無暴雷好嗎
死亡是什麼感覺死過2次的他告訴你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好書推薦《#大減速》部落格文章末,抽書兩本
想像一下,你正坐在一輛高速前進的列車上面,當列車突然剎車的時候,你會感覺整個人被往前拋。只有在事後回顧過去,你才會察覺,自己已經不再像以前那麼快向前移動了。我們就像是被往前拋的乘客,誤以為世界仍然在加速,卻沒察覺到周遭的一切已經開始放緩。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slow-down/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大減速》的作者是牛津大學的社會地理學教授丹尼‧道靈(Danny Dorling),他的研究領域涵蓋住宅、健康、就業、教育和貧窮。在這本書裡,他揭露了一個人們很難察覺的事實:「世界並非加速前進,而是開始慢下來了」。這些成長趨緩的領域包含人口、經濟、債務、數據和科技進步的速度。
近代的人們覺得快速成長是常態,但是作者以實際的數據顯示,趨緩的成長和穩定的步調才是世界得以永續生存的條件。而綜觀各項領域的指標來看,各國的發展漸漸邁向更加緩慢、穩定和平等的狀態。只是在這些樂觀的背後,仍有一道不能忽視的難題:世界平均溫度的增溫速度持續加快。
作者希望透過這本書,告訴我們趨緩的成長是好事,不需要因此擔憂,而我們需要將注意力轉往真正重要的事。這本書多達480頁且偏內容「硬」,篇幅有大量的圖表和資訊,讀起來並不輕鬆。但是書中呈現的「事實」反而很有意思,因為它刷新了我的老舊認知。以下針對書中概念導讀並且列出我覺得有省思的部分。
.
#鐘擺效應
.
這本書多達67張圖表,作者在他的官方網站公開全部的圖片,並且都有「GIF 動畫」的呈現方式。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搭配這些動畫,讀起來更加生動。要讀懂這本書首先要懂一個叫做「鐘擺效應」的原理,如同下圖所示,當鐘擺擺盪從左邊的「高點 1」逐漸加速擺盪到「低點 2」的時,速度最快。當鐘擺從「低點 2」擺盪到右邊的「高點 3」時,速度緩慢下來直到靜止為零。
作者透過這本書要傳達的觀念就是,人類在近代工業化和數位化的年代,一直體驗到了「高點 1」到「低點 2」的「加速時代」。可是自從1970年代開始,世界的各項指標其實漸漸地減速,變化越來越慢,實際上是走入了「減速年代」。只是人們的心中仍然有一種錯覺,覺得時代會越來越加速,變化會越來越快。但實際的情形卻剛好相反,這本書就是在說這件事。
.
#獨特的時間線圖
.
這本書中使用了一種很特殊的「時間線圖」來詮釋所有的資料。比起常見的只看「時間vs.總量」的趨勢圖,這種時間線圖可以表示出數值的「變化的速度」,用這個方式更能清楚顯示各種趨勢的演進。在這個時間線圖中,Y軸仍然代表數量的絕對值;X軸則用來代表「變化的速度」,越往右邊的資料點代表「增加的速度越快」,越往X軸左邊的資料點代表「減少的速度越快」。接下來的各項討論會引用作者官網的動畫來說明。
.
#趨緩的人口數量
.
作者直言,從來就沒有「人口定時炸彈」這種東西,世界的人口成長必定會持續趨緩。作者的這項觀察,也同樣在讓我對世界的發展趨勢大為改觀的《真確》書中被詳細提及。
以下這張圖呈現了聯合國對世界人口的成長預估,從2017年以來人口的成長速度持續放緩,來到了2090年人口會達到110億人。作者針對世界各國的人口成長做了更細緻的統計,他認為聯合國高估了這個成長,真實的人口數字到了2090年應該只是會落在90億人左右。
作者分析了中國的人口狀態,不同於我之前以為中國還會有人口紅利,現在中國呈現了一種「穩定」的階段,就像鐘擺已經擺到頂端,人口增加的速度正準備降低了。另一個我們熟悉的國家日本,則已經正式走入了「減速」的階段,人口的增加速度持續降低。放眼望去,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的人口成長都即將邁上這兩種階段。
同樣減速的還有「生育率」。整個世界的公共衛生的進步、嬰幼兒死亡率的降低,讓人可以少生好幾個小孩。當人們相信社會有辦法照顧你,會生得更少或只生一個,因為不再需要養兒防老。尤其當女性接受的教育和擁有的權利提高之時,她們有權提出與傳統父權社會不同的聲音,她們能夠自己決定要不要生、要生幾個。
根據數據統計,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試圖提升生育率,但是幾乎都以失敗告終。我回想到前陣子網路瘋傳的「台灣生育率『全球倒數第一』政府推優惠措施 前景仍不樂觀」這類新聞,這究竟是「經濟不景氣」貨「政府不爭氣」惹的禍?還是「全民教育程度高」和「女性擁有更平等的權利」?從書中的資訊給我的想法是,人口和生育率的趨緩,不是一件壞事,它本身就是世界必然的趨勢。
.
#趨緩的經濟成長
.
隨著人口增長的趨緩,許多人一定會認為經濟恐怕就此完蛋,會不會經濟的發展因此趨緩了?對,一定會。作者統計了世界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指某一特定時期在某一特定地區內,所有完成的貨品和提供的勞務之總值),整理成以下這張圖。
顯而易見的事實是,世界整體的GDP總值雖然持續上漲,但是成長的速度都已經慢了下來。其他的經濟指標例如學貸、車貸、房貸和國債,總額雖然持續增加,但是增長的速度都出現了趨緩。如同動畫的鐘擺一樣,經濟的成長也開始減速。在新冠疫情之後,經濟的成長更加趨緩,但是這對地球的生態永續反而是好事,更少的製造、更少的汙染、更少的浪費。這或許是一個經濟成長趨緩但即將變得更好的世界。
這個經濟趨緩的過程,在西方常被誤認為是經濟下滑,或者跟中國的崛起扯上關係。實際上,從書中的資料不難看出,中國正出現史上最大的生育率趨緩,中國的經濟成長率也同時在急劇減速。作者對這件事下的結論是,這其實只是資本主義轉型結束的新狀態。因為資本主義強調的成長和擴張本身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穩定狀態」。
我從書中的各類觀察發現,作者從英國學者的角度去分析美國、歐洲、亞洲、大洋洲各國的狀態,其視野更顯得宏觀。歐洲(尤其北歐)各國已經開始適應這種趨緩,打造許多對應的社會福利和機制,而且人民幸福指數高居世界之巔。只有美國老大哥認為自己的經濟砸鍋是中國的錯,這也不難看出美國想要奪回世界霸權地位的別有居心,但我認為即使美國最後「贏了」這場經濟對抗,資本主義的歡樂派對將無以為繼。
.
#趨緩的知識數量
.
作者認為,全世界的「數位數據總儲存量」雖然持續呈現指數級的成長,但是有意義和值得留存的「知識資訊量」並沒有以指數成長。數位訊號讓我們容易「複製」、「傳遞」和「儲存」,但光是儲存大量無用、過時、多餘的資訊,對於人類知識的增進其實沒有太大幫助。
維基百科從2001年開站以來,條目數量的增加速度急速攀升,到了2007年增加的速度達到最高峰,但是從這個時間點開始反轉。自此之後的每一年,條目數量的增加速度都持續減緩。雖然到了2019年的條目總數超過了600萬筆,但是者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察,全世界大多數的人感興趣的事情介於100萬到200萬件之間(百科全書紀載的數量都遠少於100萬則),因此之後增加的條目都比起以前的「更不有趣」。現在追加的新內容,充斥著一堆只有條目的標題和簡介、卻沒有詳細內容的「小作品」等著別人去補充資訊。垃圾資訊量的成長速度遠高於真正的知識資訊量。
還有另外一個跟知識資訊量有著類似趨緩跡象的東西:「書籍」。根據書中的數據,可以發現新書數量的增加速度也持續在減緩,看起來新數據和新想法的產出速度都在減緩下來,作者評論道:「這是越來越沒有新東西的洪流」。我自己反思的事情是,不要隨著資訊洪流起舞和追隨「更多」的資訊,反而要仔細篩選、挑揀高品質的內容。要去主動連結和創造出自己的洞見,或許,「少」即是多。
.
#加速中的地球暖化
.
作者談了人口、經濟、債務、數據和科技進步的速度都正在「減速」,這對地球永續是好事,對社會公義是好事,但是有一個無法忽視的危機:「地球的平均溫度上升的速度越來越快」。從下圖可以發現,溫度的變化一直往右上角發展,代表增溫越來越快。這個數據跟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呈現很強的關聯,遠在2010年左右還有許多反對地球暖化的學說,但如今科學家們面對實際的數據,幾乎沒人在辯駁暖化效應正在惡化的事實了。
作者引用了世界自然基金會執行長 潭雅.斯蒂爾(Tanya Steele)說過的一句話:「我們是第一個知道自己正在毀滅地球的世代,也是最後一個還能做些什麼的世代。」雖然人類對於衛生、貧窮、教育等方面作出重大努力,也克服了許多難關,但是對於溫室效應的挽救,卻顯得束手無策。
如同最近發生在全球各地的極端氣候和災難,其嚴重程度不斷打破歷史紀錄,這不是偶然,而是平均溫度上升的必然。最令人憂心的是全球溫度上升的速度,至今仍然沒有半點趨緩的現象。只能祈禱美國和中國的對抗戲碼盡快落幕,或是美國什麼時候才要覺醒帶領世界各國一起迎戰真正的敵人「地球暖化」?人類是否能團結起來打贏這場戰役,或者事後回顧去奚落當初的無所作為?
.
#後記:放慢不是壞事
.
《大減速》的作者透過這本書帶出一個觀念:「人類過去生活的環境一直都是停滯和緩慢成長的平衡狀態,就只是沒有像現在這麼『急遽變化』而已。」我們正走向逐漸的減速,只是當停滯到了極點,又會出現下一次的加速變化(不知道我們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
從書中的各類數據看來,以及世界各方面的趨勢顯示,這是一個成長趨緩的年代(除了溫度加速上升)。我們要警覺那些舉著大旗吶喊「加速經濟成長」和「重返成長榮耀」的人物和口號,事實是趨勢早已改變,而且舉世皆然。我們已經不是乘坐在加速的列車上,也不該繼續乘坐下去。
作者認為趨緩帶來的另一項好處,是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去質問,那些「我們祖父母和父母輩沒有質問過的事情」,因為他們的年代變化得太快、出現太多新鮮事物了。未來我們遭遇的無論科技、經濟、生活模式的變化速度,都可能會來越慢(看看令人失望的 iPhone13),如何降低自己對加速的期待,過上理想和滿足的生活,成了我們這代人的新課題。
最後,我想引用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Bezos)談打造商業策略的一句話:「與其問未來什麼會改變,不如問未來什麼是『不會改變』的?以這個回答去打造你的事業。」套用到我們自己的人生,享受親人、朋友和家庭的快樂相處時光,或許就是那件不會改變的事情。讓我們放慢腳步,細細思考什麼是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並以此打造自己心中的理想生活。
.
Kobo電子書7折代碼:WAKISLOW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jW9fkV
使用期限:9/26~10/2
.
感謝 聯經出版 提供抽獎贈書
死亡是什麼感覺死過2次的他告訴你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梅克爾的事蹟及語錄.德國大選的這一天》
*梅克爾不只是德國第一位女性總理,歷史上從未有過德國總理主動宣布提前結束自己的職務。她也是第一個選擇在最關鍵時刻,自願放棄總理的政治人物。
她前幾任的德國總理,或是許多大國元首,往往喜歡勾勒遠大願景,結果卻沒有足夠的把握,未給自己的願景足夠的計劃和時間,於是一夕之間,計劃即落空了。梅克爾建立了完全不同的風格,她習慣以另一種方式面對挑戰:等待、安靜、觀察、直到關鍵一刻,才出手她的改革。
等待時候的她,不是猶豫不決,而是提高警覺,暗中守候,並且竭力聽取專家意見。
她是一名極佳的聆聽者,也是一名卓越的思考者。當她感覺自己掌握多數的狀況後,這時她才會出手。
*梅克爾不愛突顯自我。這樣的特質在想當領導人的身上,簡直太特別了。她反而更愛居間協調,適度而不過度地使用權力。她認為這是內閣制的制度精彩之處,也才是解決問題之道。
*在事情發生之前,你要先預想到事件的後果。—-梅克爾
*她與第二任丈夫饒爾Joachim Sauer 的居家令人難以置信的「平常」。他們住的地方不是豪宅區,室內沒有刻意的裝潢,一間中等大小的公寓五樓,面對佩加蒙博物館。這對梅克爾一點也不需要做假,演形象。自小她早已習慣了靜悄悄的生活。
*當梅克爾於2000年出任CDU黨主席時,基民黨共有九位女性獲選進入黨的行政部門。其中包括現在出任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記者問她,基民黨是否準向女權體制時,梅克爾回答:「不,我們只是從廿世紀向廿一世紀轉變。」
*梅克爾當然也犯過錯誤。2003年,美國出兵伊拉克,德國總理施洛德反對,他認為戰爭必須要有明確的證據:而美國指控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證據,嚴重不足。梅克爾居然以反對黨主席投書美國華盛頓郵報,和自己的國家總理在海外公然唱反調。這件事,在德國引起軒然大波。首先外交事務,國家必須團結:其次梅克爾藉由那次人們對她的抨擊,認識了真正的德國。
這是一個充滿和平主義的國度:在兩度侵略戰爭毀掉自己之後,再也沒有比德國更厭戰的國家。「要和平,不要武器…要犁頭,不要刀劍」,存放於多數德國的人心中。
於是當法國在2015年9月派遣轟炸機前往敘利亞時,德國國防軍只派出一艘護衞艦保護法國航空母艦,絕不實際參與戰爭。
在梅克爾執政下,國防軍是一支帶著特殊機具的救難部隊。他們拯救難民,為世界貧窮國家建造水井,修建校舍。他們在西非保衞醫治伊波拉的醫院。
梅克爾和凡人一樣,都會犯錯:但與凡人不同,她會承認錯誤,而且從中深刻地理解他者的想法。
*梅克爾是一位科學家出身的政治人物,她講究數據、細節,但也強調「想像力。」她經常告訴幕僚:「這裡,沒有思想禁忌。」她討厭只懂得聽話的屬下。
*梅克爾對黨派之爭,極度厭煩。她不堅持自己的黨至高無上,在這次德國大選前,她只幫基民盟的候選人拉舍特站台一次,選前制式再催票一次。
從政期間,她常問的是:黨的存在,有什麼意義?
黨既不是政治信仰的團體,也不是安全無虞的保險公司。對於梅克爾,所謂政黨是一個以理性態度上台執政的中介組織,如是而已。不需要神聖化一個黨,那恰好是一個國家充斥仇恨、分裂、及走向反民主的理由。
*就算情勢再艱險也要保持冷靜。這個原則,成為梅克爾面對所有危機時的不二法門。在政治爭論中保持冷靜和掌握全局,比取悅觀眾,重要得多。
*卸責,已經是當代包括梅克爾早期擔任總理時,所有政治人物保護自己權力的不二法門。
但2020年三月底,德國面臨新冠病毒的重擊。成千上萬的老人重病或死亡,兒童、青少年、學生無法正常學習。
德國聯邦政府已經失去了控制疫情的能力了。
復活節假期即將來臨,梅克爾以幾乎淚下心急的口吻,站在第一線。擔任總理的她,毫無保留的站在國會,承認自己犯下了重大錯誤:「這個錯誤完全是我的,因為我對一切政策都負有最終成敗的責任。為此,我請求所有人民的寛恕。」「我懇求請年輕人們忍住,不要回家,不要度假,不要把危險帶給你們想探望的祖父母。」
當感染人數不斷爆發,有些邦還不肯採取嚴厲封鎖措施時,梅克爾如所有人的媽媽,不斷地懇切説明,甚至近乎乞求的姿態。這和平日冷靜沈穩的她,大不相同。
她不像許多其他有權力的人,以為情況會自動變好,她早已預知了悲劇的結局。
在人命關天的議題上,梅克爾承擔、梅克爾認錯、梅克爾激動、梅克爾懇求、梅克爾站在第一線。
她有強烈的權力野心,但對她而言,走入總理府,是為了改變世界:而不是在關乎人命的悲傷中,選擇冷漠。
—-圖片:梅克爾與敍利亞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