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心肺衰竭自然死亡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心肺衰竭自然死亡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心肺衰竭自然死亡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心肺衰竭自然死亡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我的紫袍夢-3年9月的檢察官日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轉貼】關於疫情期間大量猝死案件,主管機關的怠惰與消極,以及遁入司法相驗的問題 劍青檢改聲明(110.6.9): 大量猝死案件均係病死(且可能確診) 請回歸行政相驗優先原則並落實篩檢 今(9)日下午,防疫指揮中心針對記者提問「全台猝死個案有沒有想要一律做PCR採檢?」指揮中心表示「現在並...

  • 心肺衰竭自然死亡 在 我的紫袍夢-3年9月的檢察官日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6-09 19:32:01
    有 205 人按讚

    【轉貼】關於疫情期間大量猝死案件,主管機關的怠惰與消極,以及遁入司法相驗的問題

    劍青檢改聲明(110.6.9):

    大量猝死案件均係病死(且可能確診) 請回歸行政相驗優先原則並落實篩檢

    今(9)日下午,防疫指揮中心針對記者提問「全台猝死個案有沒有想要一律做PCR採檢?」指揮中心表示「現在並沒有,因為猝死的個案,那是檢察官在相驗,我想檢察官在上面也會很小心的」,似仍有有待澄清之處,本會回應如下:

    一、本會昨日聲明重點在於,大量疑似罹患新冠肺炎病死案件,未經衛生局指派醫療機構採取「正規行政相驗程序」,未先「釐清病死」以及「查明確診」與否,即推由警察向地檢署檢察官報請司法相驗,導致巨大防疫破口,包括法醫PCR採檢結果出爐時間需時2到3天,等待期間造成遺屬及接觸者均未予匡列隔離之空窗期,甚至未予全面篩檢遺體便直接發還遺屬,可能隱藏許多從未發現的確診黑數,而 #遺屬和接觸者便在不知情下繼續傳播,此等 #防疫破口應即時防堵,並非為檢察官自身安危發出呼籲,特此聲明。

    二、按司法相驗,依《刑事訴訟法》第218條,指檢察官針對「非病死」或「或可疑為非病死」之案件應從速相驗。「猝死」案件並非當然由檢察官司法相驗,因為「猝死」如同「驟逝」,僅係描述死亡現象的口語說法,並非判定司法相驗或行政相驗之法定死亡原因。實務上,「猝死」絕大多數就是病死,可能基於心臟病、心肺衰竭或重大急症致死。近日北投一家三口死亡案件、內湖電視台記者猝死案件案件等,均可歸類為猝死案件,然 #事實上均係病死,且 #經PCR檢驗後更係因罹患新冠肺炎確診之死者,此類案件已愈來愈多。以台北地檢署近三周回溯統計,累計7件「疑似」罹患之司法相驗案件中,竟然就以PCR採檢出3件確診個案,數量比例之高,令人驚愕!此類案件本應由衛生局派員到場進行「正規行政相驗程序」,並查明確診與否,方能截堵疫情擴散。

    三、本會呼籲,指揮中心有效指揮各地衛生局,回歸行政相驗優先原則並落實篩檢,依據我國法律,疫情擴散期間,呈現「猝死」外觀之病死或自然死亡案件,均高度可能因罹患新冠肺炎死亡,均應依《醫療法施行細則》第53條之規定,由所在地衛生所或所在地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指定之醫療機構檢驗屍體,尤其基於防疫要求,更應對屍體進行PCR採檢,俾排除傳染風險,如經醫師認定係「病死」或「自然死」,則由醫師直接開立死亡證明書,此即行政相驗優先原則。如醫師認為係「非病死」或「可疑為非病死」,再由警察依《刑事訴訟法》第218條規定,報請檢察官會同法醫進行司法相驗,此際既有他殺或意外等「非病死」或「或可疑為非病死」之情況,自當由檢察官會同法醫前往相驗。

    ------

    前情提要:

    - 劍青檢改聲明(110.6.8)-本粉專轉貼:https://bit.ly/35gFaER

    - 「死後確診」陸續上報,以及指揮中心日日直播的幹話與消極:https://bit.ly/35gFaER

  • 心肺衰竭自然死亡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1-15 10:04:24
    有 293 人按讚

    看完國片《同學麥娜絲》的預告片,有點笑不出來。因為這並不是電影台詞,為了追求變瘦而亂服非法藥危害性命的新聞,每年都有,我的門診,也常常有拿著過去各種減肥藥給我看的人,吞的藥之多(麻黃素、甲狀腺素、糖尿病藥、瀉藥、利尿劑、抗憂鬱藥),讓我也很想問這句:「 #妳到底是要自殺還是減肥?」

    其中最常見的,就是 #含有麻黃成分的中西藥,前幾個月才剛有一個案例就是重達100kg的男子,日服過量含有麻黃成分的藥物,疑似誘發心肌梗塞而導致死亡。

    肥胖患者因常併有冠狀動脈狹窄等共病症,本來就是藥物副作用的高危險群,在這類藥物加上含咖啡因的減肥茶的加強下,對身體造成的負擔極大。

    國際間最大的減肥藥訴訟案,大概就是法國施維雅藥廠所出品的減肥藥「美蒂拓」(Meditor),在1997年就被揭發有導致心肺疾病可能,被許多國家列為禁藥,結果在法國卻多賣10年,直到2009年才下架,導致兩千人死於相關疾病。

    為什麼多賣了10年呢?因為當1976年推出「美蒂拓」時,標榜它的降血脂及血糖功效可以為糖尿病患者控制體重。由於同時能夠控制食慾,這款藥很快普及,一般家庭醫生會當成是減肥藥處方給健康人士,幫助他們節食修身,估計歷來有多達五百萬人獲處方「美蒂拓」,令藥廠大賺10億歐元。

    但直到2007年(天啊都過了30年了),因為法國一位醫生留意到很多死於心臟問題的病人都有服食「美蒂拓」,才開始懷疑藥物有損害心瓣功能等副作用,她的警告啟發往後有多項研究,指控「美蒂拓」可能導致多達五百至二千人死於心臟及肺部疾病,法國終在2009年禁售這藥。

    這起醫藥醜聞經過10年調查之後,終於在2019年開審,這場世紀審判共有2684名原告,兩造代表律師多達376人,證人有一百人,預計訴訟過程將長達七個月以上,藥廠對於不利因素的隱匿,常常都是在出現眾多犧牲者後才被揭發。

    另一個可怕的廣大領域,是藏在「保健食品」當中標榜可以減肥的成份,可以廣泛在社群網路代購或揪團。例如之前泰國減肥藥,也被查出存在致命性的問題,2018年在一個月內,就讓4名健康的正常人因服用該減肥藥而死亡。這類減肥藥含有違禁成分例如 #西布曲明,服用後會產生極大的副作用,比如口乾、噁心、便秘、失眠、頭暈、頭痛、經痛、身體酸痛等,嚴重的話會導致心跳驟停、引發精神疾病,甚至致死。

    今年2月,一位21歲的英國女學生在服用含 #二硝基苯酚成份的減肥藥而死亡,這個藥曾被用於製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炸彈,雖然經常被廣告宣傳為減肥產品,但已知的副作用包括多器官功能衰竭,昏迷和心臟驟停。這種成分對患有進食障礙的人特別危險,因為它的毒性與人的體重有關—-越重的人越危險。

    這位女學生的遺言是:「若死了,人們就不會在意我的胖瘦了」

    很難過很難過,為何我個人一直都堅持不用減肥藥,即使是合法的。因為所有存在這世間的飢餓跟肥胖、代謝開始低下、脂肪開始囤積,都是暗示營養素的缺乏跟吸收不良,導致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要做的是餵飽他,而不是抑制他或逼迫他,就像車子開不快的原因是沒油,你在沒油的情況下還踩油門,車子引擎不是壞掉就是解體。

    「美帝拓」的經驗,讓我對於任何「藥物」,都很審慎的看待,因為我不知道紅極一時的合法減肥藥,會不會在30年後讓我看到有數千人死亡的相關性,畢竟對我來說藥物就是不得不用時的必要之惡,我還沒有用在健康人的勇氣,況且任何「不勞而獲」的減脂,都是違背自然原則的。

    當然,正在使用醫師開立的合法藥物當作生活型態改變輔佐的人,只要記得跟專業醫師維持緊密的追蹤聯繫,或許也不失為一種過渡期的方式,就只是,那不是我個人會建議的方式。

    突然想寫這篇文章,只是看到這個電影台詞,覺得心很酸,不管是身體的飢餓或心靈的飢餓,都希望不要放棄純飲食介入的機會,或許可以更少憾事的發生。

    #沒有開藥的勇氣
    #卻完美示範被討厭的勇氣😂😂😂
    #縮胃其實不用手術
    #抑制食慾也不用藥物

  • 心肺衰竭自然死亡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3-30 17:32:44
    有 2,206 人按讚

    #最新【台灣一日增3起死亡個案,目前重症率為5%~6%;最年輕死亡病例為40歲奧捷團導遊,該團4人確診、3人重症】

    指揮中心今(30日)公布新增3起死亡案例,皆是在昨晚死亡,分別是院內感染指標的案34(50多歲退休婦女)、案108(40多歲的奧地利捷克團導遊)、案170(跟團至西班牙的60多歲旅客),除案170外,皆有慢性病史,台灣死亡案例增至5例。值得注意的是,案108參與的奧捷團,有4人確診,其中3人是重症。
     
    指揮中心統計台灣重症數字,截至3月29日共298例,有15例用過呼吸器,現正使用的有9例,另一種分類則是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嚴重肺炎或是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有19例,總計重症比例約5%~6.4%。
     
    今日另新增8例,其中唯一一起本土案例僅5歲,為桃機旅服中心確診人員的小孩。
     
    ■台灣累計個案306例,死亡個案多有慢性病、癌症及肥胖因子
     
    台灣累計案例達到306例、5人死亡,目前死亡個案佔比約1.6%。
     
    5名死亡個案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疾管署署長周志浩表示,案34入院前心臟就已經非常不好,經醫護人員悉心治療,肺炎有改善,本來想說會比較好,但因這名婦女是末期心臟衰竭,最後因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往生。
     
    案34是一名50多歲的台灣婦女,為台灣院內感染指標個案,總計此起院內感染共有9人,至今找不到感染源,因有心血管病史,3月12日因心衰竭急救,3月25日雖然肺炎已明顯改善,但仍因預後不佳,不幸於3月29日病逝
     
    案108是奧捷團導遊,3月25日出現急性呼吸窘迫,3月28日心臟驟停並急救,然而仍因休克、多重器官功能損傷等情形,不幸於3月29日病逝。周志浩表示,他體重比較重,心肺功能較差,3月25後情形變不好,呼吸窘迫,嚴重肺炎。莊人祥則補充,這名病患除了心肺功能較差,也有高血壓,除此之外無其他病史。
     
    莊人祥透露,案108參與的奧捷團有4人確診(案61、72、104、108),其中就有3人是重症,包括案61,50幾歲有高血壓、肥胖狀況,3月18日插上呼吸器。案72為70幾歲女性,有糖尿病、高血壓和肥胖,3月23日插呼吸器。案104則可能因為年輕、沒有慢性病,沒有重症。
     
    案170是3月12~20日跟團到西班牙的男性,3月23日有明顯肺炎病徵,3月24日轉入加護病房、3月25日病情惡化,3月29日出現急性器官功能損傷及嚴重肺浸潤,並因嚴重呼吸衰竭不幸病逝。周志浩表示,這名患者住院前就出現肺炎症狀,有使用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治療,但沒有好轉,轉加護病房後因多重器官衰竭,主要是肺部有非常嚴重浸潤,昨天晚上不幸往生。
     
    莊人祥表示,案170除了癌症病史,沒有其他的病史,他的病情變化快速,在3月23日確診,當天就有明顯肺炎,使用氧氣,24日用羥氯奎寧治療,24日轉入加護病房,25日血氧惡化,插管治療,29日情況惡化,多重器官衰竭死亡。
     
    莊人祥在記者會後補充,這3案都有使用羥氯奎寧,但案34用了之後效果不佳,且有副作用,最後停用。
     
    ■短短4天,重症個案增至19例、插管病例増加2人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台大副校長張上淳曾公布,截至3月25日資料,台灣235名個案中,有14名符合WHO重症定義,7名病患正使用呼吸器。但這幾天,台灣整體重症比例及發展狀況,指揮中心未再有更新說明。
     
    由於目前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限時、也限制記者提問數,記者會後,記者再主動追問,指揮中心才補充說明台灣重症比例,莊人祥表示,截至3月29日298例(不計今天增加的8例),其中15例曾用過呼吸器,目前正在使用中的有9例。重症率為5%。但若以WHO重症定義「嚴重肺炎或是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有19例,總計重症比例約6.4%。
     
    自3月26日迄今,僅僅4天,重症病患就增加至19例,呼吸器使用者也增加了2名。周志浩透露,目前30歲以下的重症患者有一例。
     
    不過相較於之前指揮中心詳細說明案34等重症病患情況,指揮中心今天拒絕透露重症患者病情、病程如何、案例號碼,而在指揮中心負責講解病況的張上淳,今也罕見沒有出席記者會說明。
     
    莊人祥表示,公布全部重症資料「有點太過」,有死亡就會提供,因為他們現在還在住院,只能跟大家說over all(整體概況)。不小心透露出奧捷旅遊團病況,「我現在也有點後悔。」
     
    他表示,是否重症還是跟年齡、慢性病、有無及早診斷治療較相關。
     
    ■醫師建議:不必公布個資、但應適當公布患者背景及疾病進程,供一線醫護診治參考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表示,肺部症狀常常是導致重症的主要原因,目前台灣確診中6%有嚴重肺炎,從過去面對病毒性肺炎,如流感重症的經驗,一旦病患到了嚴重肺炎、需要插管階段,死亡率會飆升到2至3成。各國在疫情爆發開始,確診個案不多時,按照該國的醫療水平、國民健康水平,有疾病自然的死亡率;但當確診人數飆升,醫療無法負荷,各國死亡率就會有明顯不同,如義大利,死亡率從開始的2、3%一路增加到10%。台灣的確診人數與重症數據算是很合理。
     
    但蘇一峰認為,指揮中心不需公布病患姓名資料等個案,但最起碼應該公布年齡、性別、疾病表現、病人從第幾天變成重症、有沒有相關的共病等,更細微的重症患者資料。「因為目前資料都在疾病管制署手上,但這些資料對我們第一線臨床醫師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心裡就會有底,馬上釋出才可以讓醫師預估眼前的病人會不會是重症高危險群、在治療上也會更有方向。」
     
    ■台大公衛研究:患者發病前就可能有傳染力,建議往前追溯採檢
     
    對於台灣的防疫措施,台大公共衛生學院也提出了建議,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林先和今發表最新研究,COVID-19病患可能在發病前就有傳染力,建議指揮中心追蹤出現症狀前的接觸者。
     
    林先和和同仁吳大洲及疾管署,追蹤了1月15日到2月26日所有確診個案的近距離接觸者,總共有1043名接觸者,其中12名確診,3名無症狀,林先和以剩餘9名出現症狀的確診者(臨床發病者)判斷,整體的平均臨床發病率(有症狀的發病個案/全部接觸者)是0.9%。
     
    研究團隊發現COVID-19在症狀出現早期,甚至是症狀出現前就已經傳播,等到出現症狀一週症狀比較嚴重後,傳染力反而偏低。
     
    林先和指出,這樣的研究跟北海道大學、中國等病毒學、流行病學研究推論一樣,國際間也都推斷症狀出現早期是傳播高峰,香港疫調已經擴大到症狀出現前2天的接觸者,WHO甚至建議調查到症狀出現前4天,建議指揮中心追蹤出現症狀前的接觸者。
     
    這份研究也發現,和病患同住與非同住家人風險最高,此次研究的同住家人接觸者共36位,臨床發病率達到13.9%,非同住家人47名,臨床發病率約6.5%,和整體平均0.9%比起來,機率高出許多。
     
    現在台灣許多境外返台居家檢疫者,林先和強調一定要小心,就算個案本身還沒出現症狀,也要加強防護,在家中戴口罩等,因為症狀出現前也可能傳播。
     
    他也建議指揮中心防治策略要深化,防治措施不要僅聚焦在發燒、典型呼吸道症狀,若疫情升溫,應建議室內密閉空間要戴口罩。
     
    ■今日新增8例,案269桃機旅服中心員工幼兒也確診
     
    台灣今天新增8例,7例是境外傳入,一本土案例為案269桃機旅服中心員工兒子(案299),就讀幼兒園,3月26日出現發燒症狀,27日由衛生單位安排接觸者採檢,於今日確診,為一起家庭群聚;目前這名男童已無症狀,這起群聚共3人,掌握接觸者24人,其中一名老師已隔離,17名幼兒園同學停課。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7例境外移入個案為3女4男,年齡20多歲至70多歲,入境日介於3月2日至22日,發病日介於3月6日至26日;個案發病前活動地包括英國、美國、菲律賓與埃及,其中5人與群聚事件相關。
     
    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今天也發布新聞稿,分析兒童病例的特徵。理事長、林口長庚兒童急診吳漢屏指出,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3月18日刊登的兒童感染病例報告指出,在1,391名接受檢測的兒童中,有171名(12.3%)被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確診兒童年齡的中位數為6.7歲。
     
    171名確診兒童中,有27名(15.8%)沒有病理及臨床症狀,12名病童在胸部放射線檢查已呈現肺炎現象,臨床上也仍無感染的徵狀。在病童住院過程中,有3名病童(1.8%)需要重症照護並給予氣管插管治療;這3名患者都有其他疾病史,包括腎積水、白血病(此為接受化療中之病童)和腸套疊,其中10個月大的嬰兒,因腸套疊併發多重器官衰竭在入院4週後死亡。「確診兒童發燒天數的中位數為3天(最短1天;最長則到16天)。其中,有一些病童有出現腹瀉(7.6%)及嘔吐(6.4%)症狀,可見腸胃道症狀也是兒童在診查上不可忽略的重點,」吳漢屏提醒。
     
    ■成人口罩改為2週領9片,不限單雙號天天可領
     
    指揮中心今也公布最新的口罩實名制領取額度,4月9日起,領取口罩週期改為2週,兒童14天可領10片,大人14天領9片,未來也不再分身分證號碼單雙號,改成每天都可以買。
     
    陳時中補充,另外也允許可以寄口罩給國外二等親內家屬,每2個月可寄30片,等於2天可用一片。
     
    不過要怎麼證明是二等親、由誰去核准證明,莊人祥表示,一切還在討論中,有細節會公布。(文/林慧貞、陳潔;攝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中央社)
     
    #延伸閱讀
    資訊圖表【從武漢到世界──COVID-19疫情即時脈動】http://bit.ly/2HMR2T6
    懶人包【10個「為什麼」,看懂COVID-19病毒特性與防疫策略】https://bit.ly/2WDiECP
    抗疫時間軸【武漢肺炎大事記:從全球到台灣,疫情如何發展?】http://bit.ly/2twBVtC

    ★紀錄關鍵時刻,看見事實重要,#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關注最新疫情,即時接收推播,立刻追蹤 #報導者推特: http://bit.ly/2YeHAOP

    #防疫 #2019新型冠狀病毒 #武漢肺炎 #報導者 #COVID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