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歸因理論共同性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歸因理論共同性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歸因理論共同性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歸因理論共同性產品中有34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譚新強:不要誤信金融危機是好事! 文章日期:2021年9月24日 【明報專訊】約5年前,我已開始提醒中國經濟有「四大危企」,都是萬億債務級企業,且大膽直接說出了名字:萬達、安邦、海航、恒大。其實增長太快,且債台高築的企業當然遠不止此四家,但這些都是較多海外投資者熟悉的民企,幾位老闆(和家人)都曾叱...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萬的網紅賢賢的奇異世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病毒 #新冠性病毒 #病毒的起源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最近爆發的新冠狀病毒在世界蔓延,這是一種新型病毒,可以通過唾液和噴嚏傳播,所以大家記得帶上VFE口罩,就是病毒過濾率的口罩,其實更嚴重的並不是這個流感,而是美國的流感。 大家需要了解多一點關於病毒是...

歸因理論共同性 在 李豪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02 13:06:39

⠀ 週末夜,妳在沙發上看著影集,已經到第三季第四集了,前面的二十八集他都沒有參與,不是在房間裡使用電腦,就是出門,有時妳會因劇情轉折驚呼連連或放聲大喊,但整個客廳裡只有妳一人,只有電視和妳對話。 ⠀ 他現在正與三五好友在街頭球場上拚搏,和兄弟一起合作,過五關斬六將,他全身迸發男子氣概,自我感覺良好。...

歸因理論共同性 在 丹你老師 斜槓筆記?|教育|知識|創業|斜槓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7 17:51:08

【想賣知識 先看適合哪些人學習?】 我們終於還是得面對足不出戶的日子, 同時許多人面臨到收入下降、案子取消、訂單蒸發, 共同面對的第一個焦慮就是... #我要怎麼多賺錢? 每天在家必須面對大量的獨處、思考時間, 針對賺錢, 必會回歸到自己的變現價值的檢視, 而如何把所有「我會的東西」變成「會...

歸因理論共同性 在 ✨魔法少女の電影紹介所⁣|電影|戀愛|性別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03 21:11:00

#院線介紹 《花漾女子》⁣⁣⁣⁣(全文詳見popdaily)⁣ ⁣⁣ 今天是3月8日國際婦女節,開始有商家稱之為「女王節」。⁣ 在2021的現在,台灣性別平等指數位於全球第六、亞洲第一的現在,性別平等似乎已離我們的烏托邦不遠。⁣ 恰巧,最近將有幾部與女性相關的電影上映,像是《花漾女子》⁣⁣⁣⁣、《女...

  • 歸因理論共同性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4 09:27:07
    有 187 人按讚

    譚新強:不要誤信金融危機是好事!
    文章日期:2021年9月24日

    【明報專訊】約5年前,我已開始提醒中國經濟有「四大危企」,都是萬億債務級企業,且大膽直接說出了名字:萬達、安邦、海航、恒大。其實增長太快,且債台高築的企業當然遠不止此四家,但這些都是較多海外投資者熟悉的民企,幾位老闆(和家人)都曾叱咤一時,甚至曾位列首富,經常穿梭於金融和娛樂版新聞。

    提出「四大危企」後不久,其中三家就陸續出現問題。萬達的問題最輕鬆,只需減肥瘦身,賣出大量資產(但累了富力),即能勉強活存下來。安邦可能是四家中最虛的,所以下場亦最慘,整家企業幾乎完全消失(包括老闆),剩下來的業務,收歸國有;最厲害的是安邦一案,可說間接使保監與銀監會重新合併起來。海航的結局,可算在安邦與萬達之間,接近全面破產,投資者蒙受巨大損失,但部分核心業務如海南航空,仍在正常運作。

    料恒大結局接近海航安邦

    從前我每月回內地公幹,在不少公開場合我都提到此「四大危企」論。我一般都會「自嘲」預視能力有限,四家只能猜中三家,非常佩服恒大,竟能一直屹立不倒!但要來的始終是要來的,近日中國經濟正頗急速放緩,同時銀行正在收緊按揭,導致恒大財務狀况急速惡化。估計恒大總債務高達2萬億元人民幣,單是海外美元債已200多億美元,佔整個亞洲企業高息債約10%,所以近日引起全球投資者關注,連美國股市都受到些微影響。

    恒大絕非大到不能倒,反而是大到必須倒。國際傳媒不斷以雷曼與LTCM作比喻,雷曼當然代表嚴重性足可引發全球金融海嘯,LTCM稍為好一點,只導致短暫恐懼,但無長期傷害。其實LTCM危機反而迫退了索羅斯等對亞洲經濟的襲擊,間接幫了整個亞洲。

    恒大是一家純粹中國的房地產企業,除海外債之外,與國際金融系統的關連極少,怎能與雷曼以至LTCM相比。較適當的比較,應該是其他三家中國危企。恒大情况肯定遠比萬達嚴重,我相信結局將較接近海航和安邦。近日已有傳聞政府將介入處理恒大重組,必將出售大量資產,跟債權人展開談判,拆為數家公司,最後甚至收歸國有。

    我非常贊成處理恒大和其他槓桿過高的企業,打破財富產品剛兌的道德風險問題,更是我多年來一直呼籲的正確行動。但我仍然非常擔心兩件事,第一,我已多次苦口婆心提醒過,即使很多過去一年出台的政策,包括處理華融、恒大等這些高危企業,整頓教育、遊戲、電商,以及所有互聯綱平台企業的所謂壟斷性和數據權利問題,都有一定道理,共同富裕更當然是所有人都認同的美好目標。但關鍵問題是時間點和速度,是否與因防疫封關,加上受到過去幾年美國針對中國的無理霸道政策,因而不幸墮入圍城受困心態?有否足夠周詳考慮這些幾乎同一時間出台的政策,對中國經濟和未來發展的影響。只恒大一事,按高盛分析,最差情况已可拖慢中國GDP的4.1%!我相信不會出現最壞情况,但即使只拖慢1%,已非常嚴重。除此之外,當然也必須全面考慮到這些種種政策,對國際投資、貿易、外交、國家形象,以至世界安全等的影響。

    「去英語教育」反智 對中國極大傷害

    我擔心的第二件事,亦是受到西方民粹和甚至種族主義抬頭所影響,受到無理欺壓,無可避免地令到中國的民粹也高漲起來,導致某些思想變得情緒化,甚至開始非理性。

    近日留意到中國有人推崇「去英語教育」,如落實,此舉極度反智,可為中國帶來極大傷害。中國當然應該繼續推廣中文成為一種國際語言(也應推廣人民幣),但絕不可放棄提升中國人的英語水平。當然接受英語教育會對思想有一定影響,但這是值得的,因為喜歡與否,英文已經是國際溝通的最主要語言,包括科學界、商界和外交界等等,是一件不需爭拗的事實。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中國需要的是更了解全世界,也更需要世界各國和人民了解中國,而英文就是必須的溝通工具!

    此外,我亦發現不少中國人,詫異地和危險地,竟然極端到歡迎爆發股災(已出現),甚至歡迎金融危機(幸而尚未出現),認為這些是好事!我嘗試理解他們的歪理,然後解釋一下謬誤之處。

    「自我刺破股市泡沫」說法 令人啼笑皆非

    1. 有此類人天真地以為美國股市只是一個巨型泡沫,即將全面爆破,引發全球金融海嘯。所以中國應提早自行刺破股市泡沫,逆方向收緊貨幣政策,並關緊外管和資本帳窗戶,實為最明智之舉!

    不幸此想法幾乎全部錯誤,美國股市雖不算便宜,即將開始Taper QE亦是真的,但美國經濟仍然強勁,Delta wave亦已逐漸過去,過度性通脹也上升了不少,但10年國債息率仍處極低水平,徘徊在1.3厘至1.5厘之間。美國企業盈利增長仍非常強勁(部分受惠於中國科技龍頭已幾已放棄全球競爭,Tiktok或是唯一例外),今年標指的巿盈率更將由約24倍降至頗合理的21倍。

    自我剌破中國股市泡沫之說更令人啼笑皆非。在今次股災前,恒指的巿盈率已是可憐的13倍不到,經此一役,愈來愈多國際投資者真的認為中國已變為「uninvestable」,現在巿盈率更跌至悲哀的10倍!過去20年,中國經濟以雙位數的名義GDP高速發展,但奇蹟地中國的A、B、H等所有股市,竟全部遠遠落後。

    2. 亦有不少人錯誤地以為金融代表所謂的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無關,所以可能金融危機影響不大,甚至可能對實體經濟有點幫助!這是瘋狂,完全不懂經濟的想法,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當然有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如出現金融危機,必帶來經濟衰退,甚至大蕭條。反之,如資本市場有較佳長期表現,中國企業融資成本必將較低,當然對中國發展有幫助,更有利於分散過度集中於銀行的風險。

    除此之外,中國也有過億股民(如市場較好,當然更多),這亦是一個達到共同富裕的好方法!

    某程度上,我贊同美國經濟走往另一極端,確有點過度金融化,尤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前,不止財富集中於華爾街,太多的學霸精英亦被金融行業吸引。但全球金融危機後,大量人才摒棄金融,改投高科技,最有錢的富豪都已變為高科技的創業家。再次提醒一句,各種互聯網服務,既包含商業模式創新,但即使只是突然被貶低的「賣白菜」電商和物流企業,都需要複雜的雲端、軟件技術和linear programming optimization高級數學,絕對是如假包換的高科技!

    3. 更驚人的是有些人竟然以為中國股災,摧毁了過萬億美元的財富,尤其針對海外上市的所謂「中概股」,是天大好事,因為不少蒙受損失的是「邪惡」、不安好心,企圖傷害中國的國際投資者!這種想法完全暴露出病態式paranoia(偏執狂),非常錯誤和危險。

    首先,這做法是經典的「cut off the nose to spite the face」(害人終害己),即使中國市場有不少國際投資者,但大部分仍是中國人的錢啊!况且我相信絕大多數的國際投資者,包括那些PE和VC,投資目的都是純粹賺錢,而非干預中國內政。

    我明白中國永遠相信本土工程,過去40年,即使建造了不少鬼城和大白象工程,不少投資者焦頭爛額,但那些樓房、電廠和鐵路是拿不走的,一切損失,都只是金融遊戲,中國仍是最大贏家。但千萬不可以此歪理為國策,因為如蓄意這樣做,豈不是變成騙局,有辱中國泱泱大國之國體!此做法不止損害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的信心,給予本來已偏頗的西方傳媒更多攻擊中國的彈藥,更大大加深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偏見和誤解。最終甚至提升戰爭的風險!

    4. 部分人的另一誤解是金融危機幾乎是一種「贖罪」的清洗過程。尤其QE氾濫十多年,確造成各種嚴重不良和不公後果,包括拉濶貧富懸殊,和間接引致全球各地的社會動亂,包括香港和美國!此說法不無道理,但主要是一個平衡問題。過度印鈔固然有很多後遺症,但如像亞洲金融風暴後,按照當年IMF代表西方列強的說法,問題源於各國過度揮霍和貪腐,所以必須勒緊褲頭,以緊縮財政開支來「贖罪」。但緊縮政策的後遺症比QE更嚴重,帶來6年多的通縮和經濟衰退,多個政府倒台,無數企業和個人破產,甚至不少人走上自殺的悲哀絕路!

    須創完整經濟發展理論 政策應續實務為先

    QE確令到很多人憤怒,上街示威甚或暴動,但似乎至今沒有一個政府倒台,可能因為沒有多少人真的肚餓和感覺真正的絕望。當然QE這個遊戲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玩的,先決條件是貨幣的話語權,和更重要的接近全面傳媒控制權。這才是數據年代的最重要殺手鐧。

    總括來說,批評西方經濟制度容易,我也同意最適合未來全人類和地球的經濟制度,極可能較接近社會主義,但定必仍需配合大量更新的科學知識,尤其氣候變化,以及運用更多最新資訊科技。在中國仍未創出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經濟發展理論前(包括一些方程式和模型),所有政策必須繼續以實務為先!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 歸因理論共同性 在 元照出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18 12:00:13
    有 144 人按讚

    📚#元照新書賞閱📚繼承法
    【作 者】戴炎輝.戴東雄.戴瑀如

    【本書簡介】
      俗語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個人畢生努力之財產,不能隨其死亡帶離世界。國家為處置人民死亡後之財產關係,特規定民法繼承編,以解決該權利義務之歸屬。為此,本書以論述民法繼承編為目的,分為兩大部分:序論與本論。於序論中闡明民法繼承權與繼承財產之特色,共分五章,依次為繼承之根據、繼承之意義及分類、繼承法之編訂、繼承法之性質與繼承權。在本論中,依民法繼承編之體系,共分為三章,首先為遺產繼承人,說明被繼承人死亡以後,由何人為其繼承人;其次為遺產之繼承,闡述繼承人繼承財產之方法,與繼承所生之權利與義務;最後為遺囑,乃為尊重被繼承人處置個人財產之自由意思而設,並應優先法定繼承。

      本書為三代傳承之著作,由大戴(炎輝)、中戴(東雄)及小戴(瑀如)所共同撰述。各代有不同的時代背景與社會環境,而呈現立法與修法之進展。本書之主要特色有二:其一,繼承法在於解決被繼承人之財產如何由繼承人繼承,而以財產法之規定易發生牴觸。於發生牴觸時,應如何優先適用,有深人檢討。其二,理論之探討,需要實務之配合,方能融會貫通,為此本書另以「繼承法實例解說」予以搭配,以期讀者能融會貫通,而有條理的解決因繼承所生之法律疑難。

    📖本書詳細介紹:http://www.angle.com.tw/Book.asp?BKID=14043

    🈵【歡慶律師節】專科律師實務系列,購書滿2000元贈〈執業暢銷書〉1本!:http://qr.angle.tw/ag1
    🛒開學季,元照新書任選3本85折:http://www.angle.com.tw/event/school/

    📚#元照新書:http://qr.angle.tw/8ge

    📢訂閱 #月旦雜誌,贈〈元照熱點書〉、〈實例研習講座〉、〈知識庫點數〉:http://qr.angle.tw/gyj

    📢#月旦知識庫 最新購點優惠:http://qr.angle.tw/dzl
    ※購買10,000元 →加贈新刊《月旦實務選評》一年份/12期
    ※購買5,000元 →加贈2000點

    📢加入 #月旦講座 會員,贈月旦系列雜誌3期及其他好禮。詳情 http://qr.angle.tw/m7v

  • 歸因理論共同性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03 09:19:33
    有 95 人按讚

    譚新強:今天美國培植塔利班 會否變成明天的拉登?
    文章日期:2021年9月3日

    【明報專訊】美國總統拜登宣稱歷史上最龐大的阿富汗「人道」空運撤退行動,終於在8月31日的死線前正式結束了,「拯救」出超過12萬人,包括約6000美國人、2萬西方盟友和10萬曾為美軍服務的阿富汗人。影像雖然有點混亂和難看,有點落荒而逃的感覺,最後仍遭據說是ISIS-K所為的恐襲,炸死13名美軍和可能多達200名的可憐阿富汗平民。美國一如既往,馬上採取報復行動,以Predator drones(捕食者無人機)轟炸一些所謂ISIS-K基地,報捷宣稱殺了幾名ISIS-K高明,但當然就輕輕略過順帶連累殺害了十多名無辜老百姓。無論如何,總算在「9.11」恐襲20周年紀念日前,完結美國歷史最長的一場戰爭。

    熱哄哄的阿富汗新聞,相信即將急速冷卻下來,美國人將很快就會淡忘這個被他們蹂躪20年,殺害了數十萬甚至上百萬人的可憐國家。不少人認為美國是戰敗而逃、鎩羽而歸,花了可能超過2萬億美元,犧牲了近2500條美軍性命,仍一事無成。所謂nation building(國家建設)徹底失敗,連一條地鐵線都沒有建造過,更遑論建立什麼西式民主自由國度。最諷刺的是20年前,以反恐為名入侵阿富汗,推翻了塔利班政權,但20年後的今天,趕走美軍、奪取政權的正是捲土重來的塔利班。理論上是第二號人物(精神領袖為阿洪扎達(Hibatullah Akhundzada),但久未露面,生死未卜),但儼然是真正領袖的巴拉達爾(Abdul Ghani Baradar),正是塔利班的共同創始人之一。

    但美國在阿富汗之戰,真的一敗塗地?拜登在宣布「成功」光榮撤軍時,再次重申兩個重點,首先,入侵阿富汗的唯一目的就是反恐,消減美國堅持是在阿富汗的阿蓋達基地,以防他們未來再發動類似「9.11」的恐怖襲擊。以此為標準,美國的確任務完成,在2011年找出並殺死了拉登(Osama bin Laden),雖然是在鄰國巴基斯坦而非阿富汗,但有何相干?美國人地理科一向極差,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為去了印度,至今500多年後,處理美國原住民的政府部門仍是Bureau of Indian Affairs,吹咩?最重要的是過去20年,在美國本土,確未有再出現伊斯蘭極端主義發動的大型恐襲!誰說以暴易暴無效?當然每年仍有過萬美國人死於大小規模槍殺案,但這些並非邪惡、絕不能容忍的外國恐襲,這些槍擊案只不過是自由民主的體現,簡直值得歌頌!

    第二個重點,在演說中,拜登詫異地兩次提到中國,直接指出撤軍的原因之一正是必須把注意力和資源轉到與中國的戰略性競爭。他更再次重複,他認為最想美軍繼續泥足深陷阿富汗這個「帝國墳場」的就是中國和俄羅斯。

    他恐嚇國民,阿富汗之戰已花了2萬億美元,如留下來,每一天都需要再花3億美元。聽起來很嚇人,但在QE當道,近乎執行MMT的現今世代,每天3億美元真的很那麼重要嗎?即使不打阿富汗,美國的每年軍事支出仍超過7000億美元(每天近20億美元),領先全球,是後面9個國家的總和。

    美實質負利率 財赤佔GDP必跌
    按照克魯明(Paul Krugman)的說法,即使美國無端浪費地把1萬億美元拋到海中,財赤的確增加了一點,但因為現在的名義利率遠低於通脹,實質利率是前所未見的負2.2厘以下!所以即使什麼也不做,不加稅,不減支出,10年後的財政赤字對美國GDP佔比,仍必然大幅下降,何用擔心?他當然鼓勵放心大搞基建,大幅提升社會福利,但其實即使再花數萬億Krugman不支持的戰爭,也沒所謂。但Krugman唯一沒說出來的重要前設是,利率必須維持極低水平。為何會出現奇怪的嚴重負實質利率?當然是拜QE所賜,美國財政部與聯儲局一唱一和,長期操控整條利率曲線的水平和形狀。為何全球投資者不反抗,不大舉放棄美元,亦未出現所謂超級通脹,CPI仍只約5%呢?最主要原因是美國新媒體牢牢控制着全球大部分人所接受到的資訊和思想,已逐漸接受一個重要新觀點,QE和以財赤刺激經濟,已不再是一個「kick the can down the road」,終有一天要埋單的特殊時期短暫政策,這些已成為無限期的可持續政策。超級大國與個人、家庭,甚至小國都不一樣,小國、小家庭、小人物必須平衡收入與支出,但這些小心眼「婆仔數」,不適用於超級大國!

    西方勢承認塔利班政權
    你可能認為這些都是不分事非黑白、指鹿為馬、妖言惑眾之說,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就是操控全球新媒體平台的威力! 讓我們做個假想實驗,阿富汗已經歷20年的美國轟炸和佔領,但如果美國繼續他們的「人道」拯救行動,你猜4000萬阿富汗人民之中,有多少個會「認賊作父」,願意接受敵人的施捨,爭相上軍機去美國?我相信答案是遠遠超過1000萬。

    所以當大部分中國人,似乎仍沉迷於所謂實體經濟,仍然懵然不知在現今數據年代,打造全球互聯網新媒體平台,提升敍述故事話語權的重要性時,我要再次發聲提醒一次!

    如省錢並非撤軍的最主要原因,20年死了不到2500美軍,也不太可能是那麼重要吧,真正原因是什麼?從過去幾年的蛛絲馬迹或可看出端倪。巴拉達爾在2010年,在巴基斯坦ISI特工和CIA的一次合作行動中被捕,一直被關在巴基斯坦獄中,直至2018年,奇怪地美國突然要求巴基斯坦放人。然後從2019年起,特朗普政府已開始跟塔利班展開撤軍會談,然後在2020年2月達成協議。近日雖美軍再遇恐襲,但拜登指控是ISIS-K所為,與塔利班無關,且堅持ISIS-K乃塔利班死敵。很多人已發現美國不斷維護塔利班,彷彿在說他們是正義之軍,像我早前說,看來西方包括美國都可能在可見將來承認塔利班政權(當然中國可能更快)。

    美企圖培養塔利班對付中國
    很多人看不過眼(尤其印度)美國對塔利班太過友善,為何撤退時,還留下價值數百億美元的武器,包括先進的空軍,大量的火箭炮和自動步槍等等?希拉里都早已承認,塔利班的前身,阿富汗的Mujahideen(聖戰分子),就是美國40年前,精心培養出來對付當年入侵的蘇聯。現在不是已經明顯不過了吧?美國正企圖培養塔利班來對付中國,一方面不止把恐怖主義輸出,另外還有輸出COVID疫情和海洛英,阿富汗就是全球九成以上的鴉片出產地,現在國家更窮,估計未來毒品產量將再翻倍。

    更需小心的是被阿富汗的漩渦捲進去。最有吸引力的不是什麼銅、稀土,甚至鋰資源,而是可建一條從伊朗,經阿富汗直到中國的輸油管。中伊剛簽了4000億美元的投資協議,一部分仍必經海運到巴基斯坦的Gwadar港口,但肯定更直接的管道有極大吸引力。這條油管和其他基礎建設,也必定是非常大的恐襲目標。

    最後,美國也要小心這個如意算盤。從前的拉登也是美國培訓出來的,西方傳媒甚至表揚過他在阿富汗反蘇的表現。但後來他覺得被美國出賣,結果反噬美國主子,情况跟Jason Bourne(《叛諜追擊》主角)接近。今天的巴拉達爾,美國能肯定明天不會變節嗎?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 歸因理論共同性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2-21 20:30:00

    #病毒 #新冠性病毒 #病毒的起源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最近爆發的新冠狀病毒在世界蔓延,這是一種新型病毒,可以通過唾液和噴嚏傳播,所以大家記得帶上VFE口罩,就是病毒過濾率的口罩,其實更嚴重的並不是這個流感,而是美國的流感。
    大家需要了解多一點關於病毒是什麼,而它的特性是怎樣的。
    首先病毒並不算是一種生物,它是叫類生物。是一種既不是生物也不是非生物,它是在一個保護膜裡面的一段DNA or RNA, DNA脫氧核糖核酸是雙螺旋結構,而RNA核糖核酸則是單鏈結構。
    它自身不能繁殖,也不能複製和分裂,但是它們會感染有細胞的生命體,令感染的細胞發生變異或進化,經而傳染去到其他的細胞。那麼我們來看看病毒的構造是怎樣的?
    首先它最外面有一個保護層,包裹著一個帶有遺傳資訊的長鏈狀的分子,而這一小段遺傳分子有記載著這個病毒的特性,當病毒接觸到可以入侵的細胞時,它的保護膜會保護這個遺傳分子進入細胞裡面,當它進入細胞裡面,它的保護膜就會消失,而這個遺傳分子就好像Lego一樣,會尋找DNA雙螺旋結構裡面可以插入的位子,就會好些Lego這樣Plug in進去,而使其變異,令整個細胞變異過後,就會開始分裂出更多的變異細胞。
    那麼究竟病毒是怎樣開始的呢?在很早以前已經有病毒的記載,早在古埃及和聖經裡面也有記載,在聖經的利未記裡面也有講到什麼食物可以吃,什麼食物不可吃。
    利未記也有講到傳染病和隔離14天的記載,在利未記13章第四節有講到
    4 如果那人的患處有白斑,沒有凹陷,患處的毛髮也沒有變白,祭司要把他隔離七天。 5 第七天,祭司要再次檢查患處,如果患處沒有惡化,沒有擴散,祭司要把他再隔離七天。
    所以在很久以前已經有病毒了和知道隔離的重要性。
    那麼大家來想想看,病毒是如何開始的呢?
    這裡就是有三種可能性,
    1. 生物的細胞殘留物
    像之前講的一樣,病毒是雙螺旋結構裡面的其中一段,那麼是否是細胞死去後的殘留物呢?就好像DNA裡面的其中一段,而從很久以前地球有生物以來就開始了呢?而在大量的生物死去的時候,就會出現一些DNA的殘留物漂浮在空氣中,這種叫跳躍基因,就是可以在細胞和細胞之間跳躍的遺傳分子。然後經過了幾千幾萬年的進化或改變,到現在世界上發現的病毒不下32萬種。
    2. 細胞的退化版本
    如果不是殘留物,那就有可能是死去屍體上面的細胞退化,因為唯有退化成最小的單位,把DNA不必要的分子減去才可以繼續‘生存’, 而它並不可以獨自生存,因為它不是完整的DNA,而這個帶有遺傳基因的分子遇到適合的宿主(就是適合它的DNA),它就會再次的‘活過來。
    3. 共同進化理論
    就是不同的細胞接觸時,兩種或者是更多的跳躍基因結合在一起,並且進化成新的DNA,而這種共存的機制讓它們又在產生新的遺傳分子,一直變異一直進化,而到現在為止,已經進化成許許多多不同的病毒。
    但是如果這個世界真的是上帝創造的,那麼病毒也是他創造的嗎?為什麼他要製作帶來死亡的東西呢?
    我想來想去,不知道我想的東西是否正確,我分享給你們聽。
    這個大自然是有個固定的法則,有兩個不變的法則,
    第一:這個大自然是循環的,
    第二:這個大自然是平衡的,如果不平衡的時候,就會出現其他的東西來平衡。
    這個大自然是循環的,有出生就會有死亡,而死亡就會帶來生命,然後再循環。就好像動物植物一樣,一樣會死亡,而死亡的屍體就會歸於大地,而大地就會長出植物供於其他的動物或植物,病毒就是帶來死亡的其中一個途徑,它並沒有思想,也沒有情緒,也沒有偏幫任何一方,為什麼我說他沒有思想是好呢?因為它寄生宿主如果死了後,它也跟著死去,如果它會思考,應該不會弄死它的宿主,對它一點好處都沒有。唯有它沒有思考,不會分什麼動物植物人類,它只負責帶來死亡而已。
    第二就是大自然會有自己修復的能力,當大自然的生物鏈已經不平衡了,病毒可能就是平衡它的其中一個因素,並不是這個病毒突然在這個時候爆發的,而是由於某種生物在過度氾濫會造成大自然不平衡,而病毒會在這種生物裡面寄生的可能性就大大的增加了,所以病毒會在這種生物細胞裡面成功變異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了。
    我自己有時會在想,感覺我們人類並不適合在這個地球上,就好像創世紀裡面講的一樣,亞當和夏娃一開始的伊甸園可能就不是在地球上,為什麼我那麼說呢?因為地球的每個生物植物和這個大自然都是很符合的,唯有人類是和這個大自然格格不入,而原本伊甸園並沒有死亡,但是由於人類得到了智慧,很有可能會毀滅伊甸園,你可以看看現在我們人類對於大自然的破壞,不是因為我們有了思考才會學會犯罪嗎?才會做一些破壞大自然的愚蠢行為嗎?
    所以造物主把亞當夏娃趕出伊甸園。把他們趕到沒有永生的地球,因為有了死亡,他們才會仰望神嗎?
    或者是否真的是被外星人製作了我們,把我們放在地球上,就是為了挖礦呢?然而外星人為什麼不自己來,是否他們也怕病毒呢?
    無論人類和病毒是如何開始,我們真的應該醒悟了,人類真的是很渺小。在這個大自然之中,不堪一擊,應該要學會如何和這個大自然共存,因為生命無常,所以我們才會學會珍惜,在這次的疫情裡面,我看到很多人類醜惡的一面,也看到很多人類為了對抗病毒勇敢的行為,在此我對於所有在前線的醫護人員致敬。
    好啦!今天的影片就到這裡,如果你喜歡我的影片,就記得訂閱,分享和按贊。如果想我做什麼主題,可以在下方留言,我會試著做。好啦!我們下個奇異世界見!Bye bye

  • 歸因理論共同性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7-03 14:34:12

    [旅行的旅行] 行動傳播技術空間中的旅行:#當我們用GoogleMap找路時 / 李長潔 🚎
    .
    時常有人問我,你每次去日本的那些超級冷門的風景、傳說地點、氛圍氣喫茶老店,到底怎麼找到的,聽都沒聽過這些地方。剛開始,我會查詢中文與外文的旅行資訊,像是旅遊手冊、觀光網站,都是基本工作,可以給旅客一點基本的地理想像,如方位、氣候、規模、人文特色等。接著,我會做一件事—大量地運用google map細查地方資料。
    .
    地圖,是一種人對空間權力的掌握,當旅人們從地圖繪製者的手中,搶回擁有地圖的權力,這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旅行生活?然而,我們真正因為google map而搶回了對空間的掌握嗎?我們先從紙本地圖的使用開始。
    .
    ▓ #紙本地圖的時代
    .
    不只是到了旅遊的當下才使用google地圖來找路,而是平常沒事時,就打開地圖滑呀滑,細察預計拜訪的地點,了解地理資訊。不過,在2005年以前,旅行時掌握地理環境的技術大都依賴紙本地圖,旅客與觀光客在出發前,會購買旅遊手冊、旅行文學,透過特定旅行專家與旅遊資訊編輯的視野,來觀看地方(林子廉,2009)。在那時之前,各種「旅遊天書」隨著出國人數的增加,而銷售量大增。
    .
    出國旅行度假,不單僅是選好地方、買張機票、然後去就可以說「#這是我的旅行」,旅行的體驗是由生活中的不同媒介內容(電視、廣告、電影、書籍、旅遊手冊,現在還有社群網站)與你的真實旅程所交織而成(Urry, 2002)。當然也包含地圖。
    .
    地圖是一種地理狀態的再現。我們覺得地圖模擬了真實的環境樣貌,但事實上,地圖是一種「#簡化」、「#挑選」、「#裁切」,尤其是紙本地圖,在有限的平面版面上,地圖的終極目標並不是一比一的還原,而是透過地圖繪製與資料整理,表現製圖者對大地的擁有權、解釋權。
    .
    在從前的旅行中,我會在行前買一份巴黎的城市地圖,在台灣時就把旅行手冊上看到的景點標示在地圖中;並在旅程中逐一刪除,有時候還會用紅筆將散步走過的路徑畫上,以展示我對巴黎的熟稔程度。基本上,整張巴黎地圖我都畫滿了。
    .
    ▓ #google地圖的出現
    .
    2005年,Google Map正式上線,一開始只是電腦版,同一年裡很快地推出手機版本,並且加入Google Earth的服務,直至今日,google的地圖是Google公司流量第二大的營運項目。Google Map運用了地理資訊系統(GIS),整合地表空間幾何特性以及地理屬性等兩種資訊之資料庫, GIS 中記錄的資料藉由適當的軟體解譯後可重現地表相關地形與地貌,使用者可以免費且自由地在地圖檔上標記並添加註記。這個地圖很快地成為旅行者的最佳找路工具,可以用微觀與巨觀的視野,審視空間樣態(廖酉鎮、陳均伊,2013)。
    .
    相對於傳統紙本繪製,#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廣泛應用,省卻了實物儲存的難處,也使我們可以在同一空間的地圖上看到不同的主題的重叠和互動,我們更能按照我們的想法,在給定的地圖框架上任意標籤,製作對我們有意義的地圖(Lo, 2012)。
    .
    Google不斷推出越來越豪華的地圖服務,像是「#交通資訊」、「#街景服務」、「#旅行規劃」,最近更加入虛擬實境的概念,將導航升級成「#AR導航」,透過 GPS 獲取用戶的位置,並使用街景資料產生「視覺定位系統」(Visual Positioning System,VPS),快速辨識周遭地標建築定位用戶位置,並在手機相機中以巨大的動畫箭頭結合街景,藉以更清楚地告知方向。這些方便的工具是積累在行動通訊技術、運算技術與人群使用習慣的大量應用與快速進步上,嶄新的地圖技術深刻地改變了旅行、旅人與城市的互動關係。
    .
    ▓ #人與機器結合下的旅行:地理媒介
    .
    人與機器在移動技術空間中,被結合成一種人機複合體,或是Bruno Latour行動網絡理論中的「人—物」,這讓人的體驗更加複雜。你有沒有一種經驗,就是打開Google Map後,隨著指標轉動身體,試圖協調數位與真實的空間方向。或是,跟著導航行走,耳畔響起「向左轉」,就毫不猶豫地走向左方的街道。又或是,最一般的情況下,使用者會打開軟體,了解地理定位下自己與週邊資訊(店家、車站等)的關係。
    .
    進入到隨身行動傳播科技時代,人與物結合下的移動與定位本身就是一種資訊,這些資訊詮釋了流動空間、網絡連結、移動過程的具體樣態。一方面,機器深刻地鑲嵌入人類的生活世界中,反過來說,人們亦透過機器產生全新、方便、延伸的特殊經驗。這種人機合一、日常鑲嵌的 #地理媒介(geomedia)(McQuire、潘霽,2019),在旅行實踐中更顯鮮明。
    .
    Web2.0時代,藉由地理媒介所構連起來的網絡式公共空間,展示了人類時空感知的嶄新轉變。透過行動傳播與數位化的技術,遊歷的地點本身不只是被媒介再現,而是,這些地點本身就是媒介,在程式運算的框架下,人與人、人與城市有了全新的關係:Google Map的使用與資料的積累,很大的程度上,人們利用社會實踐、消費行為與協商互動來定義旅行的地方。
    .
    例如這次我們旅行到關東地區,特地前往宇都宮吃餃子。在行前我們藉由Google Map的即時資訊決定乘車的方式,查詢車站附近所有的餃子店以及他的評價、照片、菜單,用街景服務來定位自己如何到達要去的「餃天堂」。然後在這家算是有特色的餃子店鋪,我們竟然在餃子裡吃到了一根鋼刷鐵絲,店家也沒有很認真地看待。就默默地打開Google Map說明了當下的狀況,並給予較低的星級。
    .
    ▓ #自願式的地理資訊(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
    上述的情境是一種建構主義的場境,使用者們可能自知的情況下,#自願參與地理資訊的建構,這稱做自願式的地理資訊(VGI,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Sieber and Haklay, 2015),Google Map的VGI使得人們更有機會參與城市意義的詮釋,在公共參與的意義上,Google Map也是一種社群媒體,它建築在遊客、居民、店家等大量用戶的傳播意向性上。在McQuire與潘霽(2019)的「地理媒介」評斷便提到中,媒介傳播技術、隨身行動和城市地理元素的深度融合,共同造就了「#成為公共」(becoming public)的體驗,打開城市生活的審美維度,同時推動了「成為公共」的過程。城市中的社會關係和權力關係,不再僅僅依據根植於城市空間結構的生活形態,而是更直接地被轉化為主動的「傳播」過程。
    .
    從知識論的角度來看,Google Map有著三種資訊類型:自然的資訊、技術的資訊與文化的資訊。自然的資訊,如同人們所可以感受到的地形等;技術的資訊則如道路、水系的測量描述;而文化的資訊則指涉各種人類的行為,如駕駛、消費等。透過運算平台,當然也包含IG、FB上的「#社會標註」,像是打卡、分享美照、「#」,使用者、物、與城市風景大量交織成數位形式與真實形式共存的存在,並且在公共性的概念下交往互動。
    .
    可是,我們還是可以想像與批判,一個反烏托邦正在進行。有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正是地理媒介的延伸,甚至不得不參與地理資訊的建立。當你想要運用導航系統時,其使用者本身正參與著車流量預測的演算過程。當我們行動時,我們也正經歷一種數據式的物化,個人與機器結合後,個人在時空中的所有作為都有可能面臨資本主義的收編,例如在Google Map上顯示個人化的位置性商業廣告。
    .
    ▓ #流動的社群與信任革命
    .
    旅行者們對Google Map的使用,構成了一種流動與移動的社群,這個社群強調的並非穩定的社會記憶,他們更欣賞獲得片刻的超凡體驗,與享受如遊戲般的過程,在虛實間讓自己更能夠掌握旅行的地方。從Google Map的旅遊嚮導設計就可以發現,Google Map將每一位參與地理資料建構的人們都當作「專家」,這個構想在另一個旅行APP「#TripAdvisor」裡也非常鮮明。你可以在「TripAdvisor」裡分享更多評價、文章與圖片,分享你在移動時的超凡體驗,以獲得「#頂尖攝影師」、「#飯店達人」等等標章,以提高個人體驗的可信度。
    .
    不過,有批評家認為,我們太容易把Google Map、Google Earth上的作為,理解為一種全景全知的圖像、透明的秩序,甚至是前面討論的參與和賦權的工具(Kingsbury & Jones, 2009)。閃耀著令人暈眩光茫的球體,反映了人類的戴奧尼索斯的妄想,我們狂亂地航行,歡天喜地地喧囂,我們全心全意、不加思索地信任它,卻低估了虛擬世界對真實世界的集體監控。
    .
    ▓ #回歸地方化?
    .
    不過,站在創用的立場,我還是傾向對科技保持信任。信任研究者Bostman(2017)在《#信任革命》中談到,只有「信任」,人類才能在進程上有超越性的變革。當然,對Google Map的信任早在2010年以後就幾乎被廣大的使用者們接受了,雖然偶而還是會看到我父親打開地圖導航後,然後罵導航太笨,繼續走自己的路。但無疑得,Google Map扮演了旅行實踐的重要推動角色,它把商品、交通、約會與各種推薦搓合起來,讓旅行同時是個人的行動,也是集體的社群參與。也因為這些更加錯綜複雜的信任,旅人們才能獲得更多足以創新生活的服務。
    .
    回到McQuire的地理媒介概念中,如果傳統大眾媒體帶給旅行者與地方的是一種想像的、再現的、去地方化的全球化幻覺。那麼這些隨身、隨地的地理媒介,像是Google Map,則在旅行者與地方之間形成更回歸地方化的關係,同時還包含了跨文化溝通的實現,透過這樣的地理媒介技術,更能提高人們對差異性與流動性的接受程度,還可以確保城市網絡中與他者共存的技能。
    _
    _

    #參考文獻:
    .
    1. 林子廉(2009)。旅遊手冊如何影響遺產觀光客對於原住民石柱真實性知覺、旅遊動機及體驗。文化大學觀光系碩士論文。
    2. Urry, J. (2002). The tourist gaze. Sage.
    3. 廖酉鎮, & 陳均伊. (2013). 讓地圖活過來一 Google Earth 運用於地球科學教學設計之應用. 科學教育月刊.
    4. LO, K. H. (2012). 論班雅明式史觀和空間觀: 並以領匯霸權地圖為例. Cultural Studies@ Lingnan 文化研究@ 嶺南, 32(1), 1.
    5. Sieber, R. E., & Haklay, M. (2015). The epistemology (s) of 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 critique. Geo: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2(2), 122-136.
    6. McQuire, S., 潘霽(2019)。From Media City to Geomedia: Cross-disciplinary Insights into Information Society from a Pioneering Australian Scholar。資訊社會學研究,36。
    7. Botsman, R. (2017). Who Can You Trust?: How Technology Brought Us Together–and Why It Could Drive Us Apart. Penguin UK.
    8. Kingsbury, P., & Jones III, J. P. (2009). Walter Benjamin’s dionysian adventures on Google Earth. Geoforum, 40(4), 502-513.

  • 歸因理論共同性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8-10-09 17:27:27

    本集主題:「奇蹟好油:OMEGA-3臨床療癒實錄」新書介紹
         
    專訪編審:謝嚴谷
       
    內容簡介:
    ──醫師、營養學家的臨床療癒實證──
    現代文明病是錯誤飲食引致,
    OMEGA-3營養修護療法,讓你遠離疾病威脅!
      
    ★★★Amazon網站 4.5顆星推薦★★★
      
      不同的脂肪在體內會有不同的作用,現代人過度享受精緻化食物,這些可以維持我們生命的必需脂肪酸──OMEGA-3,已經不容易在日常飲食中攝取到。──唐納.魯丁 醫師(DONALD RUDIN ,M.D)
      
    吃對OMEGA-3,文明病不近身!
    OMEGA-3使大腦力升級,遠離老化、癌症、失智症候群
      
      科學界一致認同,細胞老化的主要原因,源自於損毀的基因修復系統。OMEGA-3有助建構並修護人體健康細胞,同時也是腦神經鞘髓的主要原料。
      
      你知道現代飲食中普遍缺乏營養素,尤其是Omega-3脂肪酸嗎?比起一百年前人們所攝取的Omega-3脂肪酸,現在大約只攝取了五分之一!
      
      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過胖、免疫失調、精神疾病等等,都是起源於營養不均衡所導致的結果。白頭髮、老人斑、皺紋和反應遲緩……,這些老化的外在表徵,反應著體內細胞老了的身體變化。保健之道,應該從古早社會的飮食習慣開始!回歸吃得粗糙,吃得新鮮,而且吃得有益。
      
    ▎吃對好油,遠離疾病威脅!
    要改善身心靈的疾病問題,怎麼補充必需脂肪酸?有哪些輔助的維生素和纖維素?劑量的選擇?許多老化過程中產生的疾病,往往和必需脂肪酸OMEGA-3、前列腺素的失衡相關聯。本書收錄腸躁症、憂鬱、癌症、糖尿病、免疫失調、生育問題、精神疾病和心臟血管疾病等問題,並詳細探討必需脂肪酸和疾病間的關係。
      
    ▎OMAGA-3脂肪酸健康計劃,四十四位臨床病人實驗證明
      唐納.魯丁從一九八零年代開始,研究飮食與健康之間的關係,並把這些年做出的研究成果,詳細記錄於書中。補充了Omeag-3脂肪酸的四十四位臨床病人的實驗結果,提供了營養素強而有力的證據,證明了即使體質不同,只要改變飲食習慣,就能改善文明病的發生。
        
    作者簡介:唐納.魯丁(DONALD RUDIN ,M.D) 醫師
      一九四八年哈佛大學醫學系畢業,開始基礎醫學研究的生涯,他和同事共同研究的理論成果,獲得神經細胞訊號及傳導的專利權。
      
      一九五六年,由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蓋塞.賀伯特醫生(Herbert Gasser),推薦擔任費城東賓州大學精神學科的分子生物所所長,職務任內,繼續研究細胞膜和神經傳導,進一步發現Omega-3(Ω -3)脂肪酸和現代文明病之間的關聯密不可分。
      
      魯丁醫生探索大腦細胞的功能,並研究大腦細胞如何處理訊息,隨後將研究成果撰寫論文發表──「知識論和世界理論」,目前擔任科學基金會經理人。
      
    作者簡介:克拉拉.菲力克斯(CLARA FELIX) 營養學家
      菲力克斯一向秉持「吃正確的食物,就能夠避免生病,並保持健康」的理念,承襲安德爾.戴維斯醫師(Adelle Davis)的健康宗旨,包含她四個孩子和家中的愛狗,全都參與戴維斯醫師的營養實驗。
      
    之後,菲力克斯赴加州柏克萊大學進修,拿到了營養學士學位。
      
      一九八一年後,陸續出版有關營養資訊和相關報導的《菲力克斯的信》等,深獲讀者喜愛。
      
    編審簡介:謝嚴谷 講師
      自幼成長於內科與小兒科診所家庭,受祖父與父親行醫數十年的耳濡目染,19歲赴美求學,1991年畢業於賓州州立大學財經系,1993年取得俄亥俄州州立大學金融碩士。
      
      2008年與夫婿謝柏曜先生於台中市,共同創辦「德瑞森莊園自然醫學中心」,致力於歐美學者細胞分子矯正醫學與自然預防醫學著作之編譯與推廣。曾編審《四週排毒計畫》(日月文化出版)、《長壽養生之道:細胞分子矯正之父20周年鉅獻》、《無藥可醫:營養學權威的真心告白》、《拒絕庸醫:不吃藥的慢性病療癒法則》、《B3的強效慢性疾病療癒臨床實錄》、《牙醫絕口否認的真相:致命的毒牙感染》(以上為博思智庫出版)、《油漱療法的奇蹟》、《細胞分子矯正醫學聖經》、《維生素C逆轉不治之症》(晨星出版)。
      
      謝講師自2008年起10年以來,於台中德瑞森細胞分子矯正衛教中心固定開課講授細胞分子矯正相關課程(詳細課程說明請參閱本書後頁)。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