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正回饋舉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正回饋舉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正回饋舉例產品中有40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新思惟國際,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學員提問】#統合分析工作坊 如何從無到有完成一篇統合分析文章並成功投稿,其步驟、流程、障礙為何,以及該如何克服? ⠀ 👨🏫 從無到有,完成一篇 meta analysis 的論文,整個完整的步驟包含: ⠀ 1. 找尋適合的題目 2. 適當文獻的搜尋與整理 3. 萃取結果變數 4. 製作...
同時也有2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歐馬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為什麼行業的不同會影響勞動工資? 1. 人們對於該職業的討喜與厭惡程度 2. 學得工作技巧的過程難易與付出程度 3. 工作穩定與否 4. 此職業的執業者是否需要被信賴 5. 職業生涯獲得成功的機率大小 舉例: 1. 公關廣告媒體時尚產業的起薪如此低,而許多人趨之若鶩;礦工海員軍人的起薪則高得多 2...
「正回饋舉例」的推薦目錄
正回饋舉例 在 ????? 聽思?自我成長|正面能量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0 22:10:17
N.97 以行動影響人生的正向改變 - 2021年對多數人來說,都是辛苦、焦慮加倍的一年 希望透過今天的習慣養成分享,能幫助你加值人生 習慣無所不在,往下看看習慣養成的3個方法吧! #1刻意而為讓生活不被定型 人們日常的活動有超過40%是習慣使然,而非來自決定 你到餐廳會點什麼料理、心情不好會找哪...
正回饋舉例 在 Rita_English learning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0 22:25:19
《我適合當英文老師嗎》 也不一定是英文,其他語言也可以。我自己覺得教英文,不管是傳統的面授還是線上,或是現在這種自媒體的形式,很大的一個特點在於你收到的回饋是很即時性的,而且相較其他的技能來講,教語言比較容易深入去聊生活各層面的事情。 我最最最一開始就是學生時期教小孩,那時候覺得,我講得真的爛到靠北...
正回饋舉例 在 布魯桑 ⓑⓛⓤⓔⓢⓞⓜⓔⓞⓝⓔ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03 17:47:24
前幾天,我看到一家新開幕的餐廳 餐點供應許多蛋奶素和全素食品 但餐廳英文名字卻稱做VeganXXX 我考慮了一下, 還是決定私訊提醒對方 :名字這樣寫,很容易被誤會是全vegan餐廳,也會有部分素食者以為有供應蔥蒜喔⋯ 但得到的回饋不是很好,我感覺對方有點無所謂,而且他們也不想更改🤷♀️ 有時...
-
正回饋舉例 在 歐馬克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8-16 22:41:09為什麼行業的不同會影響勞動工資?
1. 人們對於該職業的討喜與厭惡程度
2. 學得工作技巧的過程難易與付出程度
3. 工作穩定與否
4. 此職業的執業者是否需要被信賴
5. 職業生涯獲得成功的機率大小
舉例:
1. 公關廣告媒體時尚產業的起薪如此低,而許多人趨之若鶩;礦工海員軍人的起薪則高得多
2. 心理諮商師需要通過碩士學歷與實習規定;路邊算命師與塔羅師人人可當
3. 一般公務員的薪水穩定,而在景氣好的時候,私人企業雖沒有鐵飯碗的保障,可是起薪高得多
4. 醫生律師會計師有社會地位,其執業的薪水就不會低於平均
5. 當一名上班族,成功機率大,薪水低;當一名NBA球員,成功機率小,薪水高
「凡身為人,只要身體和心情還不錯,多少會有這種毛病:對成功的或然率,每一個人多少都會高估;對失敗的或然率,大多數人會低估。」
「人類這種忽視危險並且奢望成功的心理,在每個人的一生當中,以選擇職業的青年時期最為活躍。對於不幸的憂慮往往被滿懷幸運的憧憬淹沒。」
先想會怎麼死,再想你要不要這樣活。
在家就來參加讀書會吧!
每週一晚上9:30
#CLUBHOUSE 同步直播中,歡迎舉手參與讀書會
訂閱我的頻道: http://bit.ly/OrMARC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OrMarc
Instagram▶http://instagram.com/marc_orange
工作連絡請來信▶dearmarc1122@gmail.com
_更多說書影片_ https://goo.gl/7viXT4
_給妳/你的有用提醒_ http://bit.ly/2UpUrjx
#馬克讀書會 #國富論 -
正回饋舉例 在 蔡旺詮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7-28 15:12:43行政院去年宣布「班班有冷氣」的政策推廣,各縣市積極配合,然而享受冷氣之於也需關心碳排放成本,市議員蔡旺詮要求市府效法其他縣市,擬定具體減碳政策。同時它也關心未來振興券發放問題,為弱勢族群發聲,呼籲不要再以現金換券的方式,徒增市民負擔。
今(27)日台南市議會總質詢,市議員蔡旺詮對台南市各級學校安裝冷氣的配套措施提出質疑,強調碳排放成本控管的重要性。他表示,行政院在去年7月7日宣布,全國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班班有冷氣」政策,該計畫的第一步驟:電力工程改善,正在台南如火如荼的推動,更是領先全國完成第1群校園電力改善工程發包,我們非常肯定市府的執行力與用心。然而市府僅著眼在冷氣的安裝進度上,忽略了冷氣的使用成本,令人憂心。他舉例道,前台灣營建研究院所長,現任綠學院綠色帶路人的鄭瑞濱認為,對碳排放的錯誤認知很多,所以用電的維護管理更顯得重要, 吹冷氣一小時製造約0.6公斤的碳排,鋼筋混凝土建築換算成每小時碳排約0.084公斤,吹冷氣比蓋大樓的碳排更多,顛覆一般人的想像,所以對於冷氣使用成本的控管,請市府應拿出具體對策。蔡旺詮也分享了各個縣市的減碳對策,包含基隆、宜蘭、桃園、新竹、南投、嘉義、高雄、台東等八個縣市,都對冷氣安裝提出減碳具體對策,蔡旺詮也將其整理成四大項,其一,裝設冷氣之學校,應提供其校地依比例種植樹木或綠化植被。其二,設置視覺化的「能源牆」,讓學生吹冷氣之餘,了解電力的消耗並融入節能課程。其三、裝設AI或智慧節能系統,達到節流之作用。其四,架設太陽能或其他綠電裝置,達到開源之作用。他希望市府可以採用這些措施,來為減碳救地球盡一份心力。
教育局長鄭新輝回應,雖然冷氣會耗電,但太陽能發電是黃偉哲市長大力推動的政策,目前陸續發包中,預估發電量將成長10倍,可以彌補冷氣耗電。而植樹的部分,從去年到今年,台南已種植2,200棵樹木,是台灣植樹數一數二多的縣市,達到減碳的效果。EMS節能系統與能源牆也已經發包,陸續正在建置中。承諾會照顧學童吹冷氣的需求,同時透過相關措施減少碳排。
除了關心環境議題外,蔡旺詮也對即將解封的後疫情時代提出看法,其中大家殷殷期盼的振興券,他強烈建議,無論未來振興券是採用紙本或是電子券的形式發放,千萬不要再「用錢兌換」了,他提到1,000元對弱勢家庭是相當大的負擔,尤其過去一年疫情期間,他們的處境更是雪上加霜,他們才是社會上最先該被「振興」的。如果被1,000元的兌換門檻擋在門外,豈不是辜負了政府的美意,請市府向中央表達對弱勢的關懷之意,並盡早研擬相關措施,將「加碼」納入考量,回饋市民,千萬不要讓「排貧」的狀況發生。 -
正回饋舉例 在 歐馬克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07-26 22:43:29通常不太會
因為資本家人數少,好聯合,且有共通的默契不漲工資
而且資本家相較於勞工有更多資源可以撐過不工作
偶爾能讓勞工得到議價優勢的時候,是缺工時,雇主互相競價爭取工人
可以延伸思考的問題是何時會缺工呢?發生甚麼事情會導致缺工呢?
對勞工的需求是跟隨一國人民的收入與資本而變動的
有大量資本剩餘的社會並不一定會有增加勞工的需求
但當一個社會財富的MOM、YOY為正時,會有勞工需求
工資最高的地方,不是在最富有的地方,而是在財富成長最迅速的地方
(以各國職業運動中職業球員的薪水來舉例就能理解了)
一國財富不斷增加➡勞工過得舒服
勞工生活拮据➡一國財富萎縮
#好家在我在家
在家就來參加讀書會吧!
每週一晚上9:30
#CLUBHOUSE 同步直播中,歡迎舉手參與讀書會
其他台灣創作者作品:https://youtube.com/hashtag/好家在我在家
疾管家加好友頁面:https://socialdon.group/cdcline
社交距離 App下載網址:https://socialdon.group/downloadnow
訂閱我的頻道: http://bit.ly/OrMARC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OrMarc
Instagram▶http://instagram.com/marc_orange
工作連絡請來信▶barleyorange@yahoo.com.tw
_更多說書影片_ https://goo.gl/7viXT4
_給妳/你的有用提醒_ http://bit.ly/2UpUrjx
#馬克讀書會 #國富論 #護城河
正回饋舉例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學員提問】#統合分析工作坊
如何從無到有完成一篇統合分析文章並成功投稿,其步驟、流程、障礙為何,以及該如何克服?
⠀
👨🏫 從無到有,完成一篇 meta analysis 的論文,整個完整的步驟包含:
⠀
1. 找尋適合的題目
2. 適當文獻的搜尋與整理
3. 萃取結果變數
4. 製作圖表(quality assessment table、forest plot、funnel plot 等)
5. 按部就班開始撰寫
6. 尋找適當的投稿期刊
⠀
初學者也可寫出一篇很好的 meta analysis ,只要 #臨床意義足夠,論文被接受的機會就很高。
⠀
Meta analysis 過程並不複雜,常見困難包含:資料萃取,不知道哪些才是有用的資料;統計相關用語不熟悉,文獻搜尋時不知道關鍵字如何設定;進行研究的途中,已經有類似的論文發表時該如何轉彎,將自己的研究成功發表。因此,如何避免走冤枉路,建議可以多聽有經驗的作者分享。
⠀
至於如何克服,實際上仍需要自己多嘗試,熟能生巧,重複這樣的過程,才知道如何避免重蹈覆轍。不過就算準備充足,面對不同類型的研究,仍會面臨很多挑戰,即使看似走了冤枉路,也可能是將來下一篇成功的助力。
⠀
🎯 克服經費與資源稀少的困境,帶您踏入統合分析的領域。
⠀
☑ 統合分析研究規劃技巧
☑ 正確拆解論文架構
☑ 必學的重要專有名詞
☑ 互動實作:完成一套 Meta-analysis 圖表
☑ 以發表為導向的搜尋文獻
☑ Meta-analysis 圖表優化重點
☑ 給初學者的起步建議
⠀
🔸 11/7(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全新梯次
➠ 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起步真的不難,PGY 課後發五篇統合分析論文的課程!
⠀
🗣️ 學員回饋
⠀
「正如課程所言,新思惟不浪費大家在假日特意前來進修的寶貴時間,從進行 meta-analysis 在真實世界可能面臨哪些困難與歧視談起,再擴及研究題目的發想與設定、搜尋文獻與取得原始資料的眉角、複習統計概念、破除常見迷思。更重要且難得的是動手實作,這樣的教學法對我而言,正可幫助我克服對於軟體操作的恐懼!」
⠀
「自學 meta-analysis 中過程頻頻受挫,自然而然就和操作困難劃上等號,而新思惟就像是衝刺班,透過老師們循循善誘佐以活潑生活化的舉例,過往的統計難題瞬間茅塞頓開。課程內容更是提綱挈領,完整闡述一篇文獻如何產出,從主題發想、搜索文獻、段落撰寫順序及撰寫細節,學習到很多技巧,超級受用!」
⠀
👨🏫 講者陣容
⠀
#張凱閔,知名復健醫學與超音波學者,台大流病與預防醫學博士,SCI 論文超過 190 篇,並有 25 篇以上為 meta-analysis,探討臨床常見議題。
⠀
#曾秉濤,專業精神科醫師,擅長從臨床工作找到發表議題,並組成研究團隊,SCI 論文超過 85 篇,並有 70 篇以上為 meta-analysis。
⠀
#蔡依橙,專業課程開發與整合者,能迅速理解學門架構,並以初學者能理解的方式,建構學習流程。生涯被 SCI 期刊接受的圖表,已超過 500 張,熟悉學術審閱過程與要求。
正回饋舉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好一陣子沒有分享一整本的照片,關於這本的故事讓我改天有機會聊聊,今天想分享的,是跟我們團隊課程比較有關的事情。好,那說故事的開始。
前一段時間因為認識了一些新朋友,也開始有了許多人像創作拍攝的機會。雖然都是拍人,不過實際拍攝起來還是會有差異,雖然共通的目的應該都是把被拍攝者拍好看,不過實際運作的思維卻會有點不同。
先不談那些極具個人風格色彩的拍攝與接案方式,基本上在執行婚禮與婚紗的拍攝時,有一個重點在於溝通與滿足需求,也就是說來找你拍攝的客人,其實心裡都會有自己希望達到的願望。當然如果你已經執業好幾年了,有了一定的風格或是個人特色,那麼找上你的人自然就會比較多的機率是喜歡你本身的風格的,但總是會有一段不短的過渡期,或是還是會有一些可能「都很喜歡」的客人。換一點點角度來說,其實在滿足客人提出的要求過程中,也是自己挑戰一些未試過的拍攝想法的一個開始。
而在處理新人的拍攝中,最常也會面臨到兩個你不可控,或叫不可預期的變因。一個是人的不可預期,也就是你其實會有點難去知道找上你的新人,當天拍攝的表現會是怎麼樣。二是實際拍攝現場的不可預期,你可能會在抵達現場後發現怎麼跟你預想的都不太ㄧ樣。
在拍模特與拍新人我覺得最大的差異,就在於拍模特當你沒有什麼想法或感覺時,基本上模特都還是會給你一些回饋,或是至少好看的肢體,特別是如果是有挑選過的模特可能在先天的神韻上就有一個質在,單純站在那邊都好看。不過多數的新人(不是討論外表)會比較難做到這樣子,畢竟他們很多可能一輩子被這樣拍攝的機會就這一兩次,平常也不常拍照,因此接案攝影通常,我說通常,會有一套拍攝新人的起手式,就是讓新人在一開始怎樣進入狀況。
當然,更好一點的做法,就是在拍攝前的溝通就要下足功課。或是另一種,就是攝影師會有一種上工模式的開關,一上工就會有豐富的感染力快速的與新人拉近距離,然後快速的讓新人進入到他習慣的工作領域之中,你可以想像成咒術迴戰領域展開那樣。如果你還有點印象以前抖音有個雲sir,雖然你可能都是當笑話看,不過他就是這種模式下很好的例子。
其實還有沒有提到的方式,但基本上就是在如何降低「人不可預期」這件事上,你需要花很多時間與精力來做一套模式,細節,如你個人在網路社交平台如臉書、粉絲團、IG 上 po 文的個人形象,其實都會影響到你怎麼做這件事。
第二個部分,在於現場的不可預期。這一點,則又會有兩種模式。你會發現,有一些執業比較久的攝影師,他們的拍攝架構組成是會趨近於固定的。也就是他們只會去比較熟悉或是擅長風格的地點拍,或是他們只拍他們想拍的那種方式。這個原因有很多可以細談的,但簡單來說風格越鮮明、強烈的,組成的架構一定就會越單純,越少就會越純粹。這邊說的不一定是只有那種風格很個性的,像是有些拍很生活、很互動的,其實都還是有跡可循的一種模式。也因此,這樣的方式可以避開一些不討喜,或是自己不擅長或也不想拍的照片,譬如說正午就是不拍戶外,或是就不拍怎樣的禮服之類的,因為做久了你就會發現,有些東西跟自己的審美完全搭不上線。基本上,這個都是攝影師在執行降低「現場的不可預期」所做的對應方式。
另一種,就拿我自己做例子好了,像我在執行海外拍攝的過程中,一整天可能要跑得點有點多,所以你說一天光線最好的時間當然還是有,但可能就是給早晨的第一個點,跟黃昏的最後一個點。剩下的時間你還是得面對各種光線組合下的各種地方的拍攝任務。好比冰島可能大家都以為這種高緯度的地方光線一定都很美,可是事實上太陽一樣又大又高的,而且這裡就是幾乎沒有什麼遮蔽物。當然像是颳大風,下大雨,甚至暴風雪。烈日下的沙漠地形你要拍,暗到不行的老教堂(還不能打燈)你同樣也得拍。這種,現場的不可預期性很高,所以你得具備著一些能力,來應付各種拍攝上的任務。
就好比這組照片一樣,其實第一個點就是超級頂光的戶外環境,第二個場景就來到了下雨天。接下來包括了陰影交雜的樹陰下,以及海邊剛開始的大陽光反差環境到最後柔美的夕陽黃昏。這本就差個室內的光線運用,不然 9 成戶外會遇到的光線問題大概都有遇上了。而裡面當然也運用了純自然光、補反光板、閃燈做光、以及閃燈補層次等手法。
當然,我不是說上一種的攝影師就沒有應對的方式,我覺得反而是他們選擇的方式。而第二種的攝影師也不是就都不選擇,而是其實在執業的道路上選擇那種比較多滿足可能的模式。
好了,講了長長的一串,回到我要講的主題。其實個人的風格與一套的拍攝模式,我始終覺得這是一種需要時間來自我探尋的一件事。很少人會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擅長什麼,或真正喜歡什麼。就拿我自己也很喜歡料理的這塊來舉例,有些時間就是當你吃到了什麼後,才會發現自己很喜歡這個味道,或是吃過了哪一道料理後,才明白原來這些東西加在一起會這麼搭。攝影亦如是。
不過,既然我們都要學做料理,或是學攝影,領域之中總會有共同運用的基礎邏輯。如鹹食用甜來做個均衡,或是用酸來刺激顯味蕾凸顯某些食材的鮮味。那麼攝影,像是光的運用、顏色的對比、以及怎麼看跟分析照片等等的,這些理解了,不管你未來要走什麼路,它始終會伴隨著你。
正所謂攝影是一門繼承學習,也就是在累積到了一定的基上,你可以再進階往下一階段更高的位置走去。因此,過往我教過了很多人,但我並沒有教了什麼風格一致模式一致的人,我的重點都放在了那些基本的邏輯,以及做這份工作該有的與好的工作精神。 So,我打字打這麼多,其實有機會我跟你用說的會更清楚。團隊課程報名如下: https://reurl.cc/oxdQq3
最後,其實課程就是個開始,團隊內比我優秀威猛的人還很多,偉大的航道總不是一個人航行的。
正回饋舉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因為fb觸及率的差異,所以我把原文po在自己粉專才能讓更多人看到,並且加了更多照片。尤其是最後四張照片是我二十年前在台灣的首次媒體報導。年輕時期的裸奔者跟現在的內觀者比較起來,彷彿是完全不同的人格。但這就是人生有趣的地方,永遠不停的改變,無常,無常,無常。
我剛從內觀中心結束當十日的法工,我覺得那是很美好的經驗,想要跟大家分享
當你是去當內觀學員時,你過得像是比丘的生活,每天要做的功課只有不停的打坐去修練平等心跟開發身體每個部份的覺知。肚子餓了去食堂會有法工已經做好食物免費讓學員使用。
參加內觀課程是全程不用收費的,所以得靠自願的法工來服務學員們,為學員們煮食物,整理園區。內觀中心在世界各地的運作全部都是靠著法工自願服務。
你或許會問,那為什麼法工會做沒有薪水的付出?以我自身的例子來說,當然是因為我從中得到了利益,所以才會心甘情願來服務學員。而這個利益是完完全全超越任何金錢所能給我的。
我是個商人,我做任何事情都會評估有沒有值得我時間的投資報酬率,畢竟時間是最寶貴的資產。 尤其我有一個奉行的原則。就是無論我做什麼事,我一定會問自己:「有沒有學習?有沒有貢獻?以及好不好玩?」
而在內觀中心當法工服務就是以上這三項都有,而且非常好玩。
像學員那樣一天打坐十幾個小時的生活型態其實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在真實生活中我們必需要工作賺錢養家,不可能整天只有打坐,打坐完就已經有食物擺好在你面前。
反而當法工是可以學習把平時的修行方法帶進日常生活中
以我當過二次的廚房法工的經驗來舉例,我們廚房的6~7人小組每天要五點進廚房,在六點半之前煮好六十多人的早餐,還要洗大量的鍋碗瓢盆。過沒多久又要準備下一餐了。
一整天的工作量其實不輸給平常上班的時數,但會每天安插法工跟學員一起共修至少三小時的時間。當法工最大的樂趣在於可以學習如何處理很多平時不會使用的原型食物。像我學會了如何處理山藥,牛蒡,芋頭,南瓜,苦瓜,冬瓜,並且還學會了搭配枸杞,當歸,小米,糙米做成各式各樣不同變化的素食料理。也學會了如何炒芝麻醬跟辣椒醬。或是用檸檬皮做成酵素可以拿來清潔地版或作成洗碗精。 這些對上一代來說是稀鬆平常的常識,到了現代卻已經漸漸失傳。
因為現代的社會結構分工越來越精細,一個擁有很高學歷的知識份子或電腦工程師或許在他的領域很強,但可能卻不會自己去菜市場買菜煮成三菜一湯。我們看似擁有很高的薪水,在社會上擁有不錯的地位,但卻是個生活白痴,不懂如何真正的生活。
而我們當法工總是會有老一輩的法工帶領我們,他們就像是生活智慧王的活寶典,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生活智慧是很珍貴的經驗。我覺得是很好的傳承。
來這裡當法工,我不只是服務學員,我其實學會了生活的藝術,我學會了可以先把高麗菜跟香菇炒好,再加入飯鍋跟白米一起煮的新作法。 我學會了洗飯桶時殘餘的白米飯不要丟到垃圾桶,可以灑在地板上等麻雀來大快朵頤(順便娛樂自己)。我學會如何用香椿的嫩葉打成醬汁做香料。我學會了原來煮紅豆湯要前一天晚上開始先把紅豆泡水,因為紅豆是全部的豆裡面最難煮熟的。 而類似這樣的學習每天都在發生,每天都讓我讚嘆生命的美好。少了手機社群媒體的外界干擾,只有專注在跟自己的連結,光是用手洗衣服曬衣服也可以品嘗簡單生活的美好。回到原始的生活型態才是真正在品味生活,才是生活的藝術。
除了學習生活,從法工服務中我學到另一樣寶貴的禮物。我再舉一個親身的例子,因為只有自己體驗過才能稱之為真正自己擁有的智慧。
因為疫情的關係,為了避免交叉感染公共餐具,原本是自助式的早餐跟午餐,改成讓廚房法工為學員們服務,讓法工為學員們夾菜。有些學員會吃第二盤,所以我們必需像餐館的服務生一樣隨時待命幫他們夾菜。要等他們學員們全吃完,我們法工才能吃。
我原本以為我會討厭這樣的等待,畢竟我這輩子總是處於一個消費者的心態,我在過去一向最討厭的就是浪費時間的等待,像在過往我去餐廳之前都會先打電話點菜,確保我一到餐廳食物已經好了。
這樣自以為很有效率的生活習性,其實是給身邊的人很大的壓力。
沒想到這次在這裡的十天服務,我學會了在等待之間也可以睜開著眼睛修行內觀,外表看似在放空,其實我保持著警覺,正在掃描身體每一個部位的感受。如此一來,等待的時間就變得一點也不無聊,反而還學會了一個新的技能,讓自己可以處在什麼都不做的待機狀況,讓自己停留在省電模式,而不是讓自己的腦袋一直空燒。
現代人只要一有任何空檔就會拿起手機,讓自己一直處在一個很焦慮的狀態。我以前也是一天要使用十幾個小時的手機,如今我已經漸漸沒那麼依賴手機來娛樂自己。就算是只有自己一人的獨處,我也學會不那麼的焦慮。
當法工的另一個很大的益處是你可以體驗到「無我」,在這裡服務學員時,我們卸下平常在社會上職稱跟自我的驕傲。來這裡我保持著虛心請教的態度去認真學習廚房的每一個細節,叫我切菜,掃地,拖地,洗碗倒垃圾我都樂意去做,畢竟在家裡也都是我在做這些事情,所以我沒有太大的適應問題。 就算處理食材的方法錯誤被組長訓斥了我也是虛心接受,畢竟就是學習嘛。
但在我第二次當法工的第一晚,我受到了震憾教育。在內觀課程中,舊生們是沒有晚餐可以吃的,他們唯一可以喝的就只有檸檬水。可是因為第一天晚上我那負責擠檸檬水的法工同事沒有把比例弄好,所以份量不夠四個舊生們喝。
當第四個舊生(剛好是外國人)進來食堂要倒檸檬水時卻發現水壺已空,我手指了牌子,用英文對這個舊生說:「不好意思,這個檸檬水是給舊生優先」
「但我就是舊生啊」這個外國舊生動了怒氣,對我兇的態度,好像我就像是個餐館做錯事的小服務生。
我的天啊,我的人生已經當了十幾年的董事長,也常去各大學校或商周學院當客座講師,到處總是被禮遇被尊重。 突然被這樣兇,我還真的突然無法適應,甚至心中生起了對這位外國舊生厭惡的感覺。
「I am sorry」當下我只能低頭跟他道歉,但心中有股翻滾憎恨的情緒
事後我反省自己,其實是我的同事弄太少檸檬水,以及前一位舊生喝了太多的檸檬水,才會導致他生氣對我兇。其實他生氣的並不是針對我,而是我自己把自我看得太重。是我無法接受自己講出道歉的話。
人在社會上累積了足夠的經歷會夠旁人捧到自我膨脹,這會讓自己變得容易自我滿足,這樣會很可惜,因為會失去了客觀視野去看待事情。
而法工在內觀中心這十天的禪修跟學員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晚上九點學員下課後,助理老師會帶領我們法工們做另一種禪修的方法,慈悲觀。慈悲觀讓我們這些有服務的法工可以學會發送慈心給學員們,給自己,以及給所有這世界的人。(達賴喇嘛的書中有提到他每天早上做四小時的慈悲觀,難怪有他在的氣場就會充滿了慈愛)
當我練習了十天的慈悲觀後,在內觀的第十天可以說話時,我再次找那位沒有喝到檸檬水的舊生談話,這次心中帶著慈悲心,對他說:「I am sorry,第一天沒有給到你檸檬水,想到那是你唯一可以吃的晚餐卻沒得喝真是太可憐了,你有發現我從第二天開始都有倒給你多一點嗎?」
他露出了微笑說:「有,我有發現你都特別倒給我很多,謝謝」
同樣都是講Sorry, 第一天的sorry是心口不一致,而第十天的Sorry是真心誠意的sorry, 所得到的回饋讓我心中感覺卻是有很大的差別。 我想這是我這十天帶回給自己的禮物。
我把這次被兇的寶貴經驗用來隨時警惕自己不要過度自我膨脹,畢竟我的人生走到下半場已經很難得被兇了,這是很難得的經驗,讓我可以把自我self-ego給縮小一點點,也是我帶回家的最棒禮物。
我想,我的老年生活應該會過得蠻不錯的,因為我在我的中年之旅有刻意的在學習讓自己轉換個性,用與年輕時期完全不同的思惟去看待人生不如意事,成為一個人人跟我相處都覺得是舒服溫暖的智慧長者。
願有在讀這篇文章的你,也能有意識的在你的中年之旅好好進修,在人生下半場開始前就提前佈局讓你成為更好版本的自己。
註:內觀中心很缺法工哦,如果你之前已看了我文章參加過學員十日課程的話,那我會建議你去嘗試當內觀法工,會得到不一樣的超能力哦。
(本文天下雜誌稿費捐給六龜法邁內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