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2
一個律師的文字戰場
江秀雪
◼◻◼◻
「永遠得記得:這社會還是有正義,但是重點是,你必須自己去爭取。」
英美法體系給歐陸法體系(我們)有蠻多不同,但法律的本質是相同的。
本書的主角Scott是作者的丈夫,書中的案子都是他的親身經歷。雖然說是案子,但我們讀起來就是一則則的故事...
2020.10.12
一個律師的文字戰場
江秀雪
◼◻◼◻
「永遠得記得:這社會還是有正義,但是重點是,你必須自己去爭取。」
英美法體系給歐陸法體系(我們)有蠻多不同,但法律的本質是相同的。
本書的主角Scott是作者的丈夫,書中的案子都是他的親身經歷。雖然說是案子,但我們讀起來就是一則則的故事,絲毫沒有一點枯燥的地方,節奏簡明敘事清晰。
「其實,律師的責任不在認定對錯,是在確定司法是否公正?是否給予人民公平對待?即使犯人有罪,也必須按部就班判刑,不能受法官情緒左右;發現法律不公或有漏洞,得回頭重定法律,如此才能讓司法體系更完整,以防人為偏差。」
雖說是故事,但其實也是著著實實發生過的案件與人生。
有誤導案情的警察、偏頗的法官、急著想結案的檢察官,
請的起七個專家卻不願賠償受害人的大財團、
看似罪證確鑿但實則是被冤枉的暴露狂。
這些都是真實的。
其實不論是哪個國家的法律制度都像是外表完整,內裡有無數破洞的小船,我們一面向前航行一面補洞撈水,其中的矛盾和辛苦大概只有船中人知道,而我們也僅能透過書籍與電影略得虧見。
台灣的人民似乎普遍對台灣的司法信任度不高,除了一些上(恐)古(龍)神(法)獸(官)的貢獻外,其實我認為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出在:人民對於「法律」有一些錯誤的認知和期待。
法律不是神,法官也不是神的使者。神或許可以因為一個人先姦後殺小女孩就下一道天雷把他劈死。
現實中我們有冗長的程序要走,判決的產生是案發當時的情況、被告的身心狀況、條文的規定、醫生的判斷等等因素綜合考量。費時費力,最後審判的結果也不見得家屬想要的。
不是每次的判決都能符合人民期待,但不符合期待 ≠ 錯誤的判決。
法律沒有辦法絕對的客觀,沒有十全十美;世界上也沒有絕對的善惡,就算有,那也不是以法律為依歸。
這本書推薦給每一個想離法律與正義更靠近一點的你們。
【感想】
◼◻◼◻
14個真實法律案件改編的故事,1位深信正義確實存在的律師。
一句「我要你當我的律師!」,
從此成為支撐威廉斯對法律保有熱情,對正義始終堅持的振奮劑。
為了司法公正,他毅然接手無人願意承接辯護的猥褻案件;
為了避免冤獄,他鍥而不捨地在火災報告中追尋線索;
為了追求正義,他就算一人對上大財團的律師群仍舊奮戰不懈。
「Life knocks you down but you have to get up. This isn't the end.」──Scott L. Schubel
律師,並非全是冷血利益者,他們也僅是凡夫俗子。
律師,透過對文字的錙銖必較,竭力維護當事人的權益與司法的公正。
律師,需具有冷靜分析法理的專業,對文字的敏銳駕馭,還有對道德正義的高度標準。
律師的責任不在認定對錯,而是在確定司法是否公正、是否給予人民公平對待、程序是否合法?
威廉斯,一位剛從法學院畢業,連執照都還沒拿到的毛頭小子,開始他在鄉下律師事務所的工作。所裡分給他的第一個案件,是一件所裡同事公認穩輸的案件。不服輸的威廉斯想著「再怎麼樣沒希望的案子也要有用心處理過的樣子」。豈料,真讓他抓到法官的漏洞,要求重新指派法官審理,從此跟魔頭法官結下不結之緣……
【節錄自官方簡介】
◼◻◼◻
@showwebooks
#一個律師的文字戰場#律師#法律#正義#書籍推薦#閱讀清單#書單#閱讀#悅讀#書#書蟲#陪審團#igread#readingintaiwan#reading#bookstagram#紙本書#本#読書#読書記録#読書好きな人と繋がりた#看書#書蟲蠶書_社會哲思
歐陸法系英美法系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轉角說:🇦🇺🇬🇧🇺🇸🇫🇷🇨🇳沉默的艦隊?】
「真心的朋友,才不會背刺陰你?」2021年9月15日,在國際社會的瞠目咋舌下,美國總統拜登、英國首相強生與澳洲總理莫里森,透過視訊會議締結了全新的澳美英三國軍事同盟——AUKUS(三國縮寫,Australia-UK-US)——此一為了圍堵中國而成立的全新同盟,締約後的第一件重大宣示,即是澳洲確定將從美國、英國取得8艘「核動力攻擊潛艇」,並同步毀棄與法國海軍集團(Naval Group)的12艘柴電潛艇、總價已達560億歐元(新台幣1兆8,2000億元)的天價「合造訂單」。
.
法國的憤怒跳腳,一時之間大幅加劇了歐陸輿論的「疑美」情緒,各種揚言制裁美澳、要讓背刺盟邦付出代價的暴怒放話,也在世界各地掀起了立場不一的各種辯論——不過法國的公開暴怒只維持了一個星期。
.
9月23日,在白宮的「熱情邀約」下,拜登與法國總統馬克宏終於直通了半個小時的領袖電話,法國接受了美國的安慰與修好解釋,被憤怒召回的駐美大使確定將在一周內返美歸位,美法兩國元首也約好要在10月底、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開幕前「歐陸一會」,到時美方也會仔細聆聽並支持法方的戰略顧慮。
.
但被砍單的12艘法製柴電潛艇(其實根本還沒動工)接下來怎麼辦呢?法國嚥不下去的鉅額「戰略損失」究竟多慘烈?儘管法系軍火在國際市場總是爭議不斷,但這回法國的舉國憤怒,是有道理還是故意演戲?而承諾取得「核子潛艦」的澳洲,是如願升級了戰力使出的傑出一手?還是如同前朝總理的緊張譴責一般,錯上了冒險策略,並步入戰力與預算雙輸的「戰略錢坑」?
.
#潛艦國造 #核子潛艇 #AUKUS #澳洲 #法國 #中國 #美國
歐陸法系英美法系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傳統上,我們對北約,也就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印象,都停留在它是一個西方國家的協防組織,這個概念並不完全正確,因為像是介於歐亞之間的土耳其,其實也是北約最早成員國之一,另外在蘇聯解體後,許多原本隸屬敵對集團──華沙公約組織之下的東歐國家,也陸陸續續都在近年,加入了北約的陣營。很多人,包括美國前總統川普,都常在私底下或是檯面上公開質疑:北約的原始目的是要對抗共產集團的擴張,或是防止德國在二戰後再起,但這些威脅其實在當下的國際局勢裡,早已消失或者說變得不重要,因此北約也在實質上,等於是失去了它的存在目的。但很弔詭的是,就在許多前蘇聯附庸國,近年來紛紛脫離俄羅斯羽翼之下,轉而加入北約陣營的時候,北約的擴張,反而又把北約陣營的分界線,拉到了俄羅斯邊界的附近,因而引起了俄羅斯的警戒,導致了北約組織和俄國之間,對立氣氛逐步升高,有點倒因為果地讓北約似乎又重新找到了它存在的意義。從2014年的克里米亞半島兼併事件後,防禦俄國的軍事進逼,現在就成了北約最重要的任務之一。不過,另一方面,隨著美中對抗態勢越來越激化,美國總統拜登上周接連出席七國高峰會,還有北約峰會時,都隨身攜帶著華府現在最在意的外交議題:也就是號召盟友一起加入「抗中集團」的行列,而北約開會之後發表的公報,果然不出意外,也在美方的遊說下,特別加進了關切中國「挑戰」的文字。然而和近鄰俄羅斯的威脅比起來,中國說實在地,並不是此刻歐洲國家最擔心的問題,多數北約成員國也不認為中國是急迫的挑戰,反而是在氣候變遷和抗疫等工作上,歐洲很積極地想和中國進行合作。
{內文}
69年前,北約第一任秘書長,曾任英國首相邱吉爾二戰期間最高軍事顧問的哈斯汀斯蘭諾將軍曾說:北約的宗旨,是把蘇聯擋在外頭,將美國拉進裡頭,同時讓德國沒有想頭...
北約組織宣傳影片:
...彼此結盟,意味著將我們的意志和情感,全部凝聚在一起...藉由群體合作,達成個體無法完成的目標...不同身分族群,各懷不同技能,群聚一堂,立下盟約...因為我們都嚮往「自由」,所以我們挺起胸膛,大聲宣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69年後的今天,當拜登的空軍一號坐機,停靠在北約總部布魯塞爾停機坪上,準備參加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舉辦的第31屆領袖峰會時,重新回味蘭諾將軍當年那段美蘇德論述,除了德國這部分,與當年英美法等創始國所設想的國際局勢,已經恍若隔世之外,讓人驚嘆的是,現在對照彼時,歐亞大陸上的情勢竟是如此相似,就彷彿七十年只是一晃眼,世界仍是沿著意識形態的隔閡,一分為二,冷戰對峙。
14號的峰會場上,各國政要勾肩搭背,呼朋引伴,氣氛熱絡的程度,就彷彿多年未見的小學同學會,或是同鄉聯誼社、不少人甚至拿下口罩,交頭接耳,扒著肩膀,就談起國家大事。在這場繼七國高峰會後,睽違已久的大堆頭、大規模實體國際集會上,30位歐洲與北美國家領袖和行政首長,與他們的一級幕僚,先把對病毒的憂慮擺在一旁,把迫切待解的集體國防議題,和懸而未決的內部爭議事項,搬上了桌面,尋求協商共識,因為畢竟,這是北約領頭羊美國的強勢回歸,光是拜登一句我們「回來了」,就足以讓在場盟國領袖,心跳加速。
北約秘書長 史托騰伯格:
各位先生女士,竭誠歡迎各位來到這裡,非常高興能重新和大家面對面,我們的聯盟正面臨關鍵時刻:地緣鬥爭加劇、區域動盪、恐怖主義、網路攻擊,還有氣候變遷問題。沒有一個國家或地區能夠獨自因應這些挑戰,但歐洲和北美並不孤單,我們擁有北約這個平台。這張會議桌旁的30個國家,
是全球最堅實的民主陣營,涵蓋10億人口,擁有超過全球半數的軍武,只要有志一同,我們可以抵禦任何外來威脅。
荷蘭總理 呂特:
我想拜登給大家的感覺,是比較不「奇怪」...
盧森堡總理 貝特爾:
至少我們知道,現在這位美國總統相信多邊主義...
美國總統 川普(2018.6.10)
我們不能被人家佔便宜,他們一直欺負我們;我們的挹注占了北約經費七成,坦白說,他們是受益者,我們是花錢的人,所以...看著辦吧!
美國總統 拜登:
我要再次重申:北約至關重要──對美國利益來說;如果北約不存在,我們還得「弄」一個北約出來...
迥異於他的前任川普,曾經放話北約已經過氣,不再具有存在的意義,甚至批評德國形同是俄羅斯的俘虜;美國總統拜登親訪布魯塞爾,重新擁抱北約,與盟友肩並肩,對著攝影機露出微笑,這些動作的本身,就已經釋放出拜登此行最想對外釋放的訊息:也就是美國不再是過去四年那個無法預測、脫軌暴走的美國,今天的拜登政府已經重拾起多邊主義,走回了以禮相待、溫和漸進的國際外交中道路線。然而,在歡樂大合照與溫馨開場白、替歐洲做足面子之後,拜登想從峰會場子上拿回來的裡子,卻是個歐洲國家一時間有些尷尬的承諾:由於美中矛盾加深,拜登希望北約,這個原本視野只及於大西洋周邊地帶的協防組織,能夠就過去歐洲並不熟悉,也無意插手的亞洲威脅,做出表態。
英國首相 強森:
我認為中國,就如我過去一再強調的,中國已經是個無法忽視的巨大存在,對北約來說也是必須思考的策略因素,畢竟過去72年當中,北約大多數時間,都聚焦在蘇聯...那個前蘇聯,與其陣營所帶來的各種威脅當中。但我覺得中國問題必須要...我不認為,今天在場人士中,有誰想要和中國爆發一場新冷戰,我不認為如此,但我想大家確實,確實看到了挑戰
延續拜登此趟歐洲行,從G7到北約一以貫之的外交戰略目標,中國,也首度赫然紙上,在北約峰會會後發表的聯合公報中,被點名是北約必須關注的對象之一。公報文中第三條,直指北約現在面臨來自專制強權國家,多面相的威脅,和系統性的競爭,而除了傳統宿敵,來自俄羅斯的侵略行徑對北約形成的威脅之外,公報中也應美方要求,特別載明了中國不斷擴張的影響力,和其外交手段,對於北大西洋公約國家帶來了「挑戰」,其中包括解放軍軍火庫裡,不斷充實的核武軍備。
北約秘書長 史托騰伯格:
我們關注中國的脅迫手段,因為這完全違背了我們在華盛頓公約中樹立的基本價值。中國正快速擴張其核武軍備,包括了核彈頭,與大量先進載彈系統。
短短一星期內,兩大國際集團,都在美方策動之下,做出堪稱是有史以來,對中國最強烈的言詞表態,先是七國高峰會後的共同宣言,洋洋灑灑羅列了香港、台海、南海、新疆維吾爾人權和新冠溯源問題,再加上中國的一帶一路,逐項給予針對性的批判,提議抗衡舉措;緊接著,北約峰會也把北京向外擴張,靠著投資、貿易、與科技設備,輸出影響力到歐陸內部的行為,貼上紅色標籤,發聲示警。而中國官方對於華府接連出招的聯外抗中,也隨即重砲回擊:環球時報社論聲稱美國的終極目標,顯然不是與中國熱戰,而是要炒作美中緊張氣氛,升高各國危機意識,藉此拉攏盟友,孤立中國,收割霸權角力的政治利益;另一方面,美國紐約時報則是觀察到,雖然北約國家樂見美國重回領導地位,但不少歐洲領袖卻對拜登會見普丁,向俄羅斯伸出橄欖枝,回過頭卻要求北約搖旗吶喊,充當美國抗中啦啦隊的做法,並不認同;東歐外交人士甚至警告,白宮明顯地厚此薄彼,忽略俄羅斯威脅,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踏進莫斯科的戰術陷阱,賠上歐洲邊境安全。
德國總理 梅克爾:
從中俄聯合陣線的角度來看,我們不能忽略中國問題,但我也覺得不應該過度反應,要嘗試拿捏分寸,中國在某些領域是勁敵,但其他方面卻是夥伴,這我昨天在G7峰會就說過了。
法國總統 馬克洪:
我必須再次強調:七大工業國不是反中俱樂部。七國集團是一個民主國家集團,我們設法解決全球問題,而中國也願意和我們合作,不管是在氣候議題,還是世界貿易協定的規範,還是國際開發,或是在非洲債務問題上,雙方都有合作空間。
對多數歐陸國家,尤其是那些蘇聯解體後脫離華沙公約,獨立建國並加入北約的東歐政體而言,俄羅斯在邊境部署大軍、近在呎尺的武力威脅,對東歐而言才是具體,又迫切的危機,相較之下,中國不但缺乏地緣關係,雙方在氣候變遷等全球性共通議題方面,更是合作的好處遠遠大於對立的必要性,而德、法、英等歐洲大國,則是在私底下擔心原本區域性的北大西洋防禦聯盟,有可能因為轉向遙遠的亞洲,而稀釋有限資源,在不知不覺中,無故被扯入另一場,意識型態掛帥的東西新冷戰。
美國總統 拜登:
...因為有很多獨裁國家都自認,他們的政府可以比我們這些民主體制,更有效率、更成功、更能因應變換的世局。我們將證明他們大錯特錯。
《外交事務》期刊一篇由兩位美國政治學者聯合撰文的評論指出,近年來,由於美國頻傳內部分裂、種族衝突等問題、又遭受疫情重創,國際間也開始響起有關民主與極權,到底誰是王道的論戰;拜登上台之後,為了重振民主陣營聲勢,一馬當先地高舉意識形態大旗,加入了制度的論戰,其結果,卻是和北京的大外宣正面碰撞,導致美中進入了準冷戰狀態。學者認為,華府現行的抗中策略,並不聰明,只會重演冷戰的空轉和虛耗;事實上,今天的美中關係,並不同於當年的美蘇態勢,北京對外輸出影響力的方式,主要是透過經濟和科技力施壓,而非政治思想的滲透;而美國的內部分裂,也唯有透過自身制度的改革與政治和解才有望解決,不可能光靠誇大外來的威脅轉移焦點;因此,對於華府來說,如何建立一個有彈性的新國際秩序,嘗試與北京共存,而非激化對立,才是穩定局勢、找回美式民主的優越性與自信的有效策略。
https://youtu.be/rba_EpkCk5I
請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TVBS%E6%96%87%E8%8C%9C......
並開啟🔔
歐陸法系英美法系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聯合筆記
修憲廢考監之外
蕭白雪
若有心進行憲政改革,別忘了司法院的定位爭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執政黨拋出修憲廢考監議題之際,立法院臨時會在執政黨強力輾壓下通過的國民法官法,引發執政黨是否真有心從事司法改革之爭;司法院握有審判、解釋權、法案提案權、司法人事權的憲政爭議也再度浮上檯面。若有心進行憲政改革,別忘了司法院的定位爭議。
早在民國九十年作出的大法官釋字五三○號解釋,對於司法院的定位,便提到憲法七十七條規定,司法院為國家最高司法機關,掌理民、刑、行政訴訟的審判及公務員懲戒,但現行司法院除大法官外,雖握有最高司法行政權,卻與最高審判機關的最高法院分離,當時的大法官要求應在兩年內修法。
不管是英美法或歐陸法系,最高法院是最高審判機關幾無疑義,但不像我國司法院既握有司法行政、人事權、法案提案權,又是憲法所稱的國家最高司法機關。到底司法院與最高法院何者是最高審判機關,在我國憲法特殊設計下,許多國人只怕也搞不清楚。
以現行運作來說,不管是在紛紛擾擾中通過立法的國民法官法,還是訴訟法爭議,司法院一方面是法案主管機關、一方面大法官又可能面對相關法令違憲與否的審查,首席大法官身兼法案政策拍板者與違憲審查身分,這樣的制度設計,能不令人錯亂?
就算不論每當司法院與法務部就相關法案意見不一時,幾度藉由大法官出手讓司法院勝出的方式,是否為應有的解決之道;司法院長一邊送法案給國會立法,若所提法案後來被質疑有違憲之虞,轉個身坐上憲法法庭審查自己送的法案是否違憲,能有公信?
至於釋字五三○解釋中認為司法院本於行政監督,可以訂定各種辦案應行注意事項,是否可擴大為司法院應有訴訟法及相關法案提案權,法界並非沒有雜聲。
現任司法院長許宗力被提名時,也曾在法曹協會與法界人士的座談中,表示應落實釋字五三○號解釋,只是,上任後未見行動。
朝野政黨若真要認真討論修憲議題,別忘了問題重重的司法院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