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歐耶老師原住民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歐耶老師原住民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歐耶老師原住民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歐耶老師原住民產品中有1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傾聽音樂X不能沒有他 -- 鋼琴家及編曲家蔡昱姍專訪 頻道首播:20210720 am10:05-12:00 線上收聽連結由此去: 線上收聽由此去:http://www.goodnews.org.tw/content.php?id=1653708 福爾摩沙合唱團 Formosa Singers ...

  • 歐耶老師原住民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20 13:40:18
    有 55 人按讚

    傾聽音樂X不能沒有他 -- 鋼琴家及編曲家蔡昱姍專訪
    頻道首播:20210720 am10:05-12:00
    線上收聽連結由此去:

    線上收聽由此去:http://www.goodnews.org.tw/content.php?id=1653708

    福爾摩沙合唱團 Formosa Singers

    #合唱音樂群像

    你知道在合唱團中,除了一個令人佩服的指揮家、團員們的齊心唱和,還需要什麼力量才能成就深入人心的合唱演繹嗎?我的答案是:鋼琴伴奏。我總是時常想起學生時代合唱團的鋼琴伴奏,一位是個頭小小的學姐,她的力道總是迸發出超過人所想像的樂音;一位也是個頭小小長相甜美的學妹,其實我們都知道這個學妹很能唱,但無奈當時只有她琴彈得最好,只好請她當伴奏,而且一彈就彈了好多年。想著合唱團的鋼琴伴奏,也和合唱指揮一樣,都需要具備極大的耐心及包容力,愛樂者可能很少去理解,每段精彩樂曲的呈現,其實背後是樂句間反覆的練習,鋼琴家肯定想要流暢地彈奏曲目,但在練習過程中,卻不斷地需要「再來一次、再試一下」,說到這邊,我真的不知該如何對合唱團的鋼琴伴奏,致上一份敬意了!

    本集節目,為大家邀請到的就是我極其佩服的鋼琴伴奏-福爾摩沙合唱團鋼琴伴奏蔡昱姍老師,蔡老師為美國琵琶第音樂學院鋼琴演奏碩士,自1995 年返台後,經常和國內外音樂家和音樂團體合作演出,約是在2000年開始,她展開了與福爾摩沙合唱團的合作關係,並有幸參與音樂家蕭泰然老師的合唱音樂錄音合作,於公於私也和蕭泰然先生擁有珍貴的學習與互動經驗。

    蔡昱姍不只是位鋼琴家,多年前她開始進行合唱編曲,編寫包含國語、福佬、客家,及原住民作品,累積兩百多首精彩可期合唱音樂作品,我個人認為,真的是極其珍貴的華語合唱音樂資產。蔡老師說:「因為有福爾摩沙合唱團的相伴,我的合唱編曲技巧才能更上一層樓。」合唱團每個成員的相輔相成,由此可見一斑。本集節目除了與蔡老師暢談她的合唱音樂人生,也搶先和聽友分享福爾摩沙合唱團即將發行的台語聖詩專輯「親愛主牽我手」同名歌曲,歡迎你和我一起享受在合唱樂聲中吧!

    播放曲目:
    開場曲
    山頂的黑狗兄/福爾摩沙合唱團
    想欲彈同彈/福爾摩沙合唱團

    單元一 歌聲交會時
    雖然經過死蔭的山谷/福爾摩沙合唱團
    至好朋友就是耶穌/福爾摩沙合唱團

    單元二 樂人相談室:蔡昱姍專訪
    世界恬靜下來的時/福爾摩沙合唱團
    搖籃曲/福爾摩沙合唱團
    花樹下/福爾摩沙合唱團
    月光小夜曲/福爾摩沙合唱團
    有時經過美麗河漧/福爾摩沙合唱團
    鬼湖之戀/福爾摩沙合唱團
    親愛主牽我手/福爾摩沙合唱團

    單元三。好好聽唱片行: 國王最愛的頌歌集 / 克里歐貝瑞(指揮)劍橋國王學院合唱團

    【傾聽音樂】
    佳音電台FM90.9 週一至週五 am10:05首播(週二至週六am01:00重播)
    羅東電台FM90.3 週一至週五 pm08:05首播
    桃園GoGo Radio FM104.3週一至週五 pm08:05首播
    全球線上收聽:http://www.goodnews.org.tw/goodnews.php
    手機及行動平台,請連結 app.goodnews.org.tw
    或下載 Hinet廣播app

  • 歐耶老師原住民 在 馬可老師的地中海料理教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1-26 11:53:14
    有 260 人按讚

    #你感恩了嗎?
    #馬可老師很感恩有你們

    在歐美今天就是感恩節了耶!
    雖然這不是一個台灣人的節日
    (其實比較想要吃冬至湯圓😋)

    但是各大餐飲業者都
    推出烤火雞禮籃響應這個節慶氣氛

    馬可老師也要來個
    烤全雞食譜大公開來感恩大家

    Because................
    面對今年全球疫情的與各種生活中的風風雨雨、大家或許都過得很艱辛、但正向的去想想
    至少我們的國家還是運作正常
    讓我們還可以在台灣島內自給自足的生活、家人朋友都還是健健康康

    老師沉寂了這一陣子也是因為家中親人突然離開⋯⋯⋯⋯⋯⋯
    ❤️中更是萬分不捨的感慨
    雖然現在醫學發達,治癒率卻是
    因人而異、而且治療的過程的辛苦,很是令人心疼😢

    真的會讓我們體悟到人生無常!
    所有看似平凡的幸福,都是得來不易

    請好好珍惜你、妳身邊的家人朋友
    常把自己的❤️說出口

    把握自己的人生,去做所有自己想做的事、讓這僅此一次的人生,
    不要留下太多遺憾!

    所以
    今晚就讓我們烤一隻烤雞跟你親愛的家人朋友們、感恩開心的享受吧
    ..................................................
    烤雞醃漬料材料有:
    1-去脖子去爪的光🐔一隻
    (重量在2公斤以內最好)
    2-蒜碎4顆
    3-迷迭香兩大匙
    4-2號砂糖、鹽巴、義大利香料各一大匙
    5-黑胡椒碎、匈牙利紅椒粉各½大匙
    6-冷壓初炸橄欖油100 CC
    7-白葡萄酒50 CC
    8-Balsamico 醋50 CC

    1-先取用一個大碗將烤雞醃料全部放入調勻、將買回來的全雞洗乾淨瀝乾後,用廚房紙巾將表面及內部全部擦乾,拿叉子在雞胸上戳幾個洞、再用醃料把整隻雞塗抹均勻,放入冰箱冷藏中醃漬24小時

    2.隔天取出之後放於烤盤上,雞胸的部位需朝上,再放入預熱10分鐘溫度上下火都是145度的烤箱中烤60~70分鐘後,用比較尖的筷子戳一下雞腿、筷子拔出後流出的雞汁是透明狀、表示烤雞已經熟透
    而且鮮嫩多汁即可上桌享用囉!

    #最後我想說我愛你們喔
    #對你們說也對自己說
    #真的有點想哭需要抱抱
    .........................................................
    科普一下~感恩節的由來~1620年,
    一艘從普利茅斯開往麻薩諸塞普利茅斯殖民地的客船五月花號滿載著清教徒到達美國本土

    當年冬天,不少人饑寒交迫,染病身亡。在當地原住民印第安人的幫助下,新移民學會狩獵、種植玉米、南瓜,並在來年迎來豐收。在歡慶豐收的日子,
    那些來自歐陸的新移民就邀請印第安人一起過來家中慶祝

    1941年起,在美國把感恩節定於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並休假一天,這一天通常被認為標誌著聖誕採購季節的正式開始。

  • 歐耶老師原住民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9-09 13:54:50
    有 49 人按讚

    【盧斯達:「入中」情切的迪士尼、拼湊主義的《花木蘭》】

    多年之後,歷史老師(如果還有)教授國際形勢在 2020 年前後大變,大概也要援引迪士尼的《花木蘭》作為例子。如果沒有香港,沒有中美脫鈎,《花木蘭》大概只會是迪士尼復刻經典的失敗例子、一齣不好看的電影;但正是在這個時間節點,《花木蘭》被網民抵制,變成怒火年代的「犧牲品」。

    劉亦菲撐警言論只是表象,迪士尼拍這齣戲,本來就是完全瞄準中國市場,表達出「入中」和參與「新世界秩序」的渴望。正如荷里活在 1930 年代封殺《大獨裁者》、與德國如膠似漆的情況。就算劉亦菲沒有出口撐警,反對者也會找到理由抵制。因為迪士尼「入中」情切,已經被打上天朝同路人的烙印。而外界也發現,真人版《花木蘭》拍攝有跟新疆官方合作,片未也有鳴謝。在這個背景下,你想表達甚麼女力覺醒、自我成長,在外界看來就一律顯得偽善。

    2019-2020 又是一個跨國反抗運動此起彼落、彼此串聯的年代,抵制之風由香港傳到台灣,又傳到正在反對泰皇體制的泰國;感受到「東方威脅」的歐美人亦自然順道響應。

    況且武漢肺炎襲擊過後,打亂全球上映節奏;中國人尤其要過緊日子,今年還有水災;今日的中國,跟迪士尼打算「入中」時想像的中國,已經完全不一樣。迪士尼的「入中」夢,提早夢醒。《花木蘭》的歷史定位,將由一套尋常爛片,變成「一套不幸趕上中美脫鈎、武漢肺炎、中國水災、一心取悅中國觀眾 — 但連中國人都不覺得好看,更得罪反中群眾的爛片」。

    評論界開始討論,為何重拍《花木蘭》在鬼佬眼中被視為能賣給中國的人情、是一個能夠吸引中國觀眾的「中國故事」?花木蘭是「中國人」嗎?如果《花木蘭》不是上映於中國籠罩的當代,沒人會在乎「花木蘭的非中國性」。我們用自己的意志去製造過去的歷史,因此有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木蘭的詮釋史亦然。

    迪士尼鬼佬版本的花木蘭,就將事情簡化為「皇帝」(the emperor)和柔然可汗的戰爭史詩,而花木蘭也「入中」,最後拯救了中國皇帝並殺死前來復仇的柔然可汗;但事實上,關於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民間,起自北魏,而對抗柔然也是「原著」所有,但花木蘭原著的「克汗大點兵」,那克汗也就是北魏的汗,花木蘭是加入北魏軍去打柔然,她服務的不是中國皇帝。「原著」中段,木蘭得了戰功,是「可汗」問她要甚麼賞賜。

    在那個年代,「中國」由幾個民族所佔領,中國人叫做「南北朝」。鮮卑人建立的北魏擁有華北,北魏的南邊由東晉遺民 — 即當時的「中國人 / 南朝臣民」— 控制;北魏的更北面則是柔然控制,即北魏面對至少兩條大戰線。北魏人認為柔然是蠻族;而南朝人又認為北魏是蠻族。事實上鮮卑人和柔然人,都是東胡族分支出來,來自西伯利亞。所以有說花木蘭是蒙古人 ,不盡然正確,但比起「花木蘭是中國人」來得接近。

    花木蘭的原型可能是正統鮮卑人,也可能是鮮卑化的漢人;「代父從軍」這一點就很有趣,鮮卑人即使入主中原,仍有遊牧民族的母系遺風,女人比較可能做軍人和政治家,這到了鮮卑入主之後的李唐初期,可以出到武則天,而武則天稱帝之前就已經被尊為「聖母神皇」,與唐高宗並稱為「二聖」,就不是巧合。花木蘭是傳說版的武則天,武則天即為現實和皇族版的木蘭。

    花木蘭很可能是鮮卑人,或深受鮮卑文化影響的北漢人,是一個在亂世中建立過軍功的傳奇人物。《木蘭辭》的作成年份,據說是由北魏到唐朝之間。隋唐是「胡漢融合」的世紀,在此一傳說流傳的過程,正是鮮卑人逐漸放棄草原遊牧文化,過渡到大陸農耕文化,也就是逐漸走向「父權」的時候。因此一個女英雄的形象,也逐漸被裝入「父權」的敘事結構。怎麼解釋一個女英雄的起源故事呢?那就說她是為了代父從軍吧。胡人之間的混戰,被鑲嵌入深具漢人風格的「孝順」主題,最後成了「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的「中式故事」。

    《木蘭辭》最後說花木蘭重新換回女裝,由男子「恢復」為女性;而盛載這個創作的歷史階段,其主題恰巧相反;東晉滅亡之後,大陸的主題是「遺忘」。鮮卑人不要「恢復」自身,而是要遺忘自己的蠻族根源,改為擁抱大陸的農耕制。所以通過書寫花木蘭,鮮卑化的漢人,或漢化的鮮卑人,留下一個自身煙滅和改宗的隱喻。

    故此花木蘭的「原著」本來就充滿大遺忘的遺跡。既然鮮卑女英雄也被改為「代父從軍」,那找身材嬌小的南方小圓眼演員飾演花木蘭、說花木蘭是為「皇帝」(而非「汗」)效力,也是一種常見的、取悅中國觀眾的中原中心史觀。如果「忠於原著」,說花木蘭是鮮卑女英雄去打柔然,可能會令蒙古人、某些俄羅斯人感到親切,但中國觀眾就會覺得是一班「韃子」在混戰,毫無投入感,看得深則會覺得不舒服 — 原來我們的傳說,是別人的傳說。

    當然,始終有很多中國人會說,花木蘭是中國文化。在網上看到有人說:

    ……在中國人中,現在還要糾結、辯論花木蘭是真是假,是漢人是鮮卑還是什麼人種,也比較好玩、天真。當然,現在有個別人士希望瓦解「中國」及「華夏文化」,也是處心積慮。不過,這些終究是沒用的。花木蘭的故事,是中國人在繼承,是漢字書寫的典籍,就連花木蘭祠,都是漢人建立的,也是漢人在守,華夏文化的所謂博大精深,就是如此。博大精深的讓一些人咬牙切齒不知所措,用漢字漢語來瓦解華夏文化,想想就有點滑稽。

    這裡就是「漢化」概念的弔詭和聰明之處,是文化帝國主義。因為鮮卑語失傳了,只有漢字留下了紀錄,所以鮮卑「也是中國的」。然而如果用這個標準,那今日《花木蘭》是英語對白,那是否盎格魯—撒克遜人在繼承花木蘭呢?比較博大精深的會不會是盎格魯—撒克遜文化?雖然花木蘭是爛片,但說到底都是美資,也是大製作,那花木蘭其實應該納入英美流行文化多一點?如果這是荒謬的,那麼在中國大陸幾千年來出現過的東西都納入「中國文化」,也是荒謬的。因為「大雜薈」裡面,總有東西是互相矛盾、互相毀滅、互相廝殺。

    就像歷史人有時會說的笑話:如果日本在 20 世紀侵華成功,他們就會推動日語教學,之後的華人也會自認為日本人,並認為那場戰爭只是「華夏民族之間漸次融合」;日語也是華語,日皇則是我們遺失了的聖王,大東亞共榮圈成立一刻,不只不是國破家亡,而是我們認祖歸宗的歡樂一刻。

    至於「用漢字漢語來瓦解華夏文化」,其實幾百年前日本人就做過了。例如山鹿素行的《中朝事實》,1669 年成書,以文言文寫成,論證日本才是真正繼承「中國文化」的大國,而且也沒有異姓革命,一直是天皇一脈統治,所以日本是「中朝」,西邊的大陸已淪為蠻族。在現代看來,這也是離不開「中國中心主義」的框架,更疑似是軍國主義的先聲。不過「用漢字漢語來瓦解華夏文化」在中華文化圈一向是常見的。就像日本人也用筷子,但日本人不是中國人。

    現代中國人在花木蘭那個問題的「蠻族性否認」,其實跟現代發生的民族悲劇一樣。每個古老的地方,都出現過種族屠殺或文化滅絕,分別只是滅絕者的後代是否認知曾經的做法有違常理。上天有「好生」之德,給予各種生物自行演化的寬容;耶和華拆毀了巴別塔,混亂所有人的口音,令每一個國族不會被人為強行統一起來。加拿大、美國、澳洲甚至台灣這類地方,很早就認知到自己今日的繁榮,與原住民的銳減乃至滅絕很有關係,所以表面上還是承認自己是佔地者,給予「原住民」一定的特權和保育資源。

    現代中國的分別是,他們就算知道歷史上有匈奴鮮卑羯氐羌,官方也承認現存幾十個「少數民族」,他們對「非我族類」還是缺少必要的愧疚,甚至滿懷敵意。對於被煙滅了的文明和民族,他們不覺得可惜、沒打算補償,今日在蒙古還是要強推漢語教育,他們認為這是正義的,是中國「多元一體」國族內容的混血和擴大,是一種中國式的「昭昭天命」。作為基督教思想出來的帝國,歐美在殺人之後,會有一點點罪惡感和反省傳統,之後形成反對「白人霸權」的自由派和左派。中國是沒有甚麼自由派的,他們有一些會要求民主,但你問他們香港台灣新疆西藏蒙古問題,他們還是會跳起來說,這全都是中國人,大家應該命運與共,聽候宏大敘事的發落。

    所以劉亦菲的話很難聽嗎?我不覺得。她只是說一個「中國人」應該說的話,就像中國的民主人士,也少有「作為特權階級的反省」。事實上中國民主派追求的,經常是「沒有皇帝的帝國」,也就是繼承大清的疆土,是合法的、應然的、本來就該如此,只是改革後給民主派掌權,給人民投票就好。所以對大部份人來說,再「開明」都好,中國都只有民主問題,而沒有民族問題,這種民主進路,正正反映他們深沉的帝國主義,超越政制上的民主與專制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