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鈞話趨勢-電動車】便捷、智慧隨行!精選11家人氣電動車,節能減碳新寵兒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大家都避免在室內群聚,也會多安排戶外空曠地方運動散心,當作休閒娛樂。即使是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也需留意通風與安全性,建議平時可備台代步工具來滿足交通所需。近年來全球節能減碳環保意識抬頭,各式電動代步工具...
【凱鈞話趨勢-電動車】便捷、智慧隨行!精選11家人氣電動車,節能減碳新寵兒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大家都避免在室內群聚,也會多安排戶外空曠地方運動散心,當作休閒娛樂。即使是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也需留意通風與安全性,建議平時可備台代步工具來滿足交通所需。近年來全球節能減碳環保意識抬頭,各式電動代步工具大行其道,一次兼具時尚、節能、運動、便利等特性,迅速成為都會新寵。這次特別精選11款電動車,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喜好挑選
➡️什麼是電動車?
隨著科技的進步及環保觀念的宣導,電動車越來越普及,成為許多都會族首選的交通工具。所謂的電動車,不需要靠燃油,只需要充飽電即可騎乘,亦不會排廢氣污染環境。根據交通安全法規第69條及69-1條規定,慢車種類及名稱分成「腳踏自行車」、「電動輔助自行車」及「電動自行車」。最常被搞混的則是「電動機車」及「電動自行車」,外觀看似都像機車,騎乘方式也相近,都不需要踩踏,只要催下油門即可騎,不過,騎電動自行車免牌照、駕照、稅金、安全帽,最大行駛速率在每小時二十五公里以下
🔸電動輔助自行車:指經型式審驗合格,以人力為主、電力為輔,最大行駛速率在每小時二十五公里以下,且車重在四十公斤以下之二輪車輛
🔸電動自行車:指經型式審驗合格,以電力為主,最大行駛速率在每小時二十五公里以下,且車重不含電池在四十公斤以下或車重含電池在六十公斤以下之二輪車輛
⚠️建立「防禦駕駛」觀念,就能減少交通事故發生
即是提醒駕駛人及用路人,應注意週遭情況,包含路口、轉彎、氣候、視線及勿違規侵犯他人外,更應從目視、耳聽的察覺,進一步認知並預測接下來可能發生意外之警覺,進而預先採取必要措施,以避免事故的一種駕駛用路哲學。廣義的防禦駕駛觀念與應用範圍如車輛駕駛人、機車騎士、行人等所有用路人,由增進認知能力,進而提升交通安全
騎車時要遵守道路交通安全規則,也應認知以下安全行車要領:
(一)戴安全帽並緊扣帽帶,全罩式安全帽防護效果更佳
(二)車輛若有後照鏡,應調整為幾乎無視覺死角的角度
(三)機車附載乘客應跨坐、雙手環抱駕駛人腰部,以確保行車穩定度
(四)行車前應充分睡眠、評估體力,勿疲勞駕駛;行車時隨時保持高度專注,每1小時擇適當地點休息片刻等交通安全觀念
#SEic單車工廠Urban Drivestyle電輔車
取得歐盟專利認證、台灣合法上路閃電標章、電動助力自行車合格認證,加長型坐墊方便闔家出遊,具備後高貨架、後低貨架、後貨籃、加長後座椅墊、前貨架、後拖車....等多功能擴充配件
#SupersocoRU
無鑰匙啟動,輕鬆操控。自主研發的BMOS智能中控系統,與速珂電動APP完美結合,免除後顧之憂。高彈海綿加寬加厚坐墊,直徑寬度達255mm,柔軟舒適,暢快騎行
#BESV
Votani H3 秉持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注入BESV工藝美學,簡潔俐落的外型,搭載BESV 獨家動力驅動系統Algorhythm。配載科技感的操控儀及自動環境感應式頭燈,讓騎乘更安全便利。搭載高容量電芯 252Wh (36V, 7Ah)電池,具備可抽取特性,讓充電更便利
#iMiróSIVRAC 摺疊電動輔助自行車
採用卓越簡約的電動腳踏車體設計,實踐快速收納、輕巧移動與隨走隨行三大優勢。一鍵切換助力、推行與運動三種行車模式,採用LG高品質電芯,優秀的低自放電,讓電池養護更輕鬆
#GOGOROeeyo
Eeyo™ Smartwheel 是Gogoro專為城市通勤量身打造的智慧輪轂,精巧將馬達、電池與感測器等技術合而為一。踩踏瞬間,Eeyo™ Smartwheel 即感測力道並輸出輔助,讓你輕鬆享受旅程
#CARSCAMSP1
350W無刷輪穀馬達,靜音省電,高效能電機,外掛式水瓶式鋰電池,方便拔取充電。LED超亮車頭燈及多功能車尾燈,夜晚安全騎行。高級高碳鋼折疊車架,輕鬆折疊好收納
#LEKUMAE-Ride電動腳踏車
E-Ride折疊自行車採用高質感鋁合金車架,Shimano內變3速花鼓,擁有拖曳輪方便折疊後拖拉,紅點設計獎折疊把手,只有11Kg,輕鬆舉起絲毫不費力
#sliders
在車架造型上,創造了最符合人們心目中的自行車的古典美-圓管造型+空氣感,卻又能將充滿智慧系統的感測器以及電池藏匿於車架內。把不必要的線以及電池殼件與控制器,都整合在車身的重心位置,為的就是要你覺得毫無負擔
#LEHE K1智能代步車
擔任美國Grammy Awards 第59屆葛萊美獎官方指定用車。臺灣地區為最高性能的48V頂級特仕版,不僅提升到45公里的續航力,更是連20度的斜坡都能輕鬆駕馭
#GIANT Liv Aimez SR-E+ 智能移動電動自行車
輕巧、運動設計的GIANT ALUXX鋁合金車架,即使在關閉電機輔助的情況下也可以舒適地騎乘。還可搭配各種配件,如腳架、擋泥板、貨架。六種智能助力模式,高效能同步中置電機,提供滿滿動力。提供高性能LED前燈,讓騎乘更加安全
#街頭電動車JTEScooter
在網路討論度超高的萌寵嘟嘟3輪,採用18650汽車級動力鋰電池,比鉛酸電池壽命長效5倍,35公斤輕巧機身,女生騎超適合,還可以載著毛寶貝輕鬆出門,共有珠光粉及晶燦白兩色選,也可客製化針對需求配備
#凱鈞話趨勢
機車小角度轉彎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鄉野小白之秘境探險_蚊說好!
週三Lionel半天,接完兒子回家後,筋肉老爺興致沖沖地說:「走吧!我們去看海踏沙灘!搬來青埔不正是為了親近大自然嗎?」
「哪裡啊?你確定路好開嗎?」我膽戰心驚的提問。
「我早上看研究過了!就應該是我們樓頂望去喔看的到的海!路程20幾分鐘,我們去草漯沙丘!」筋肉老爺激動無比!
「太棒了~那我可以看到寄居蟹嗎?」兒子跟著興奮起來!他對海的印象還停留在幾年前去民丹島度假,後來媽媽就沒帶他看過海了好可憐。
我學乖了於是在家先打開谷哥地圖,果然看起來路很怪!開車小白如我,好鄰居借了Garmin導航,但資料在兩年前我不會更新也就放在車上當成測速提醒...突然想到之前粉絲說「導航王」最適合新手駕駛還有3D,立刻手機下載還能免費用30天,超強的啊,導航看起來都是大路(跟古哥從起始就兩個方向歐~),還有3D景觀,要是這再失手我應該就沒救了~於是一家三口就興奮地出發去。
導航王讓我走中山南路到大園市區,接西濱公路然後台61線下來就是。中山南路真的是幸福道路,很空夠寬又有小彎曲開起來非常好玩;到了大園市區內道路非常狹窄、會車多、轉彎車多、機車多、行人愛走路中間~~這也沒什麼,跟台北吳興街難度同等級,維持時速40安安穩穩沒差錯;接著經過一段砂石車很多的大路,就外側車道保持安全距離兩秒鐘也沒什麼可怕!
(TIPS:找個標的物,前面的車經過那個標的物後,數兩秒鐘,你的車身才經過同個標的物,就會是很安全的距離)
直到下了61線都很順利,眼看目標就在眼前,結果.....轉彎進入一個荒煙蔓草的地方,前端停了一台大軍事車上面還有阿兵哥,後面停了幾台小轎車,是死路!路的終點有個大鐵門擋著。
兒子興奮的說:「喔喔喔是坦克車嗎?是軍人嗎?」(結果他本日最興奮就在此刻而已);我和筋肉爸爸滿臉狐疑不懂這裡要幹嘛,有夠像是僵屍入侵被軍事管制的地方!
後面又來了一台小車停著不動,我不懂他們要幹嘛,決定來個極限大回轉先開出去再說。自從上次在桃園工業區經歷過高難度摸乳巷與鄉野死胡同後,這種迴轉難不倒我!
開出去後我們重新研究,原來我定位到「#草漯沙丘」,但筋肉爸爸要去的是「#草漯沙丘地質公園」,在反方向呢~
(後來我回家爬文才知道,要去草漯沙丘的朋友那個鐵門後面就是喔~因為是秘境沒麼開發,車子就是依序停在鐵門後,人下來後繞過鐵門要走一段路,就會是需要登山等級但彷彿迷你撒哈拉沙漠的景緻了)
我們必須在剛剛來的橋下找地方迴轉,我第一次看到這麼妙的路面設計~橋下都是實心的,只有間隔一段距離挖個小隧道讓車子迴轉,而寬度就是一台車身而已。
這時候因為是用筋肉老爺的谷哥導航,谷哥要我們在某個洞迴轉,轉過去後覺得情勢很不對,因為橋下許多大型砂石車在當飆速仔,迴轉過去後直接就是道路內線,迴轉角度叫做90度根本視覺死角,我決定轉彎前車子留在隧道內,當烏龜脖子伸長長停一下探頭看右邊!結果果然一台砂石飆仔呼霄而過~~必須要離開座位整個人貼在前方玻璃上伸長脖子看才看得到右側的那種,這到底是誰設計的鬼迴轉隧道~~驚魂未定的確認沒車了,才轉彎成功。
接著眼看目的地就在眼前,谷歌要我們右轉,一看不太對~是個田埂!好啦比田埂寬一點,一不小心就會掉到兩邊無擋物的田裡面!決定忽略這條路繼續往前開,谷歌才導了一條比較遠、但是很寬很正常的道路到達草漯沙丘地質公園。
週三毫無遊客,我們真的很像身歷其境龍貓的世界;走到 #黃槿步道 後更是驚艷,真的是活生生的龍貓隧道,植物從兩側長到頂端交織成隧道,而這樣徒步走下去的隧道出口,就是美麗的一片沙丘與海!
我們興奮地走著、看到了陽光、看到了隧道出口,驚呼著往前快走~~~然後!!
.
.
.
看到了好幾台巨型工程車擋住隧道出口!
我回家搜尋網站後才知道有標示在施工哪~「你不是有做功課嗎?」我沒好氣地問筋肉老爺。
「有啊!我有看桃園市政府印製的觀光導覽手冊啊!」他理直氣壯地回我。
手冊?!真的很昏倒誒,原始人嗎~網路時代為什麼出發前不爬文看一下千千萬萬的部落格、官方網站哩?!
於是我們悻悻然地回頭走,這才發現身上停滿了飢渴黑蚊,可能因為週間毫無大型生物可以吸血,來了三個盤子當然要吸好吸滿!我和奶諾穿短褲他還穿拖鞋,城市小白來到秘境竟然不帶防蚊液也是少見!(#但是有帶尿袋喔真實用)總之我們跳著出隧道,但即使又跳又跑蚊子們依然堅守崗位毫不離開,我顧著拍掉兒子身上的蚊子們,動作過程中肌肉夾死好幾隻蚊子(這群蚊子是喪屍來著嗎?寧可死亡也要吃!)!
上車後Lionel臉很臭:「可以趕快回家嗎!好無聊!」。青埔首發大探險,GG結尾~~最後媽媽回藥局買好藥膏止癢消炎,結束了莫名其妙的一天!
#回程我選擇了導航王真的都是大路真好走
回家我跟筋肉老爺說:「我是國旅幼幼班,下次可以從六福村之類的觀光景點開始嗎?首發就來個達人等級到底什麼意思!」
機車小角度轉彎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第十六集 當臺灣遇見疫情 (上)
「讓我們勇敢夢想」的十八集專題,現在來到了最後三集結語的地方了。
在開始結語之前,我想先談一點,就是這次病毒的名稱。
1.
這一次的傳染病,我們都知道它叫做 COVID-19 。
那病毒的正式名稱又是什麼呢?
是很常聽的 COVID-19 病毒嗎?
如果我們去看一下世界衛生組織的官網,會發現不是的。
在WHO的官網,有一個頁面專門解釋這次疾病和病毒取名的來由。
從這個頁面及相關聯的網站裡,我們可以得知:
每當一種新的傳染病出現,病毒名稱是由一個叫作 ICTV的單位的專家群負責取的;而傳染病的病名,則是由WHO負責取的。
結果,這次就是ICTV 把病毒名取為 SARS-CoV-2.(SARS-2號病毒)而WHO 把傳染病名取為 COVID-19.
可是,WHO 在面對大眾溝通的時候,卻把病毒另外稱之為 “the virus responsible for COVID-19” (導致COVID-19 的病毒) 或者 “COVID-19 virus” (COVID-19 病毒)。
只不過,他們一面這麼稱呼,一面又表示另取這些稱呼並不是想要取代病毒的正式名稱 「SARS-2號病毒」.
WHO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為什麼要自找麻煩,把事情搞得這麼複雜?
WHO 有解釋。他們這麼說:
『從溝通風險的考慮,病毒名稱裡提到「SARS」會對某些地方的人產生不必要的恐懼,造成難以預料的後果—-尤其是在2003年SARS爆發時深受其害的亞洲。
『基於這個以及還有些其他的理由,WHO 和大眾溝通的時候,開始稱呼這個病毒為「導致COVID-19的病毒」,或者「COVID-19病毒」。取這些稱呼並沒有意圖要取代ICTV所同意的正式名稱。』
然而,事實上,WHO 這種給病毒名稱遮遮掩掩的作法會產生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WHO 改用的這些稱呼,反而會造成混淆、不清楚。
第二,正因為WHO 在一開始把 SARS2 號病毒的正式名稱給隱藏起來,達成讓亞洲許多經歷過 SARS 風暴的人免於恐懼的結果,但也導致許多國家疏於防備,造成許多不必要的傷亡。
而台灣去年第一階段防疫之所以成效卓然,正因為台灣是最早聞到其中有SARS 的味道。
我們只要回頭看一下就知道,台灣第一階段防疫之所以成功,主要就是因為我們最早聞到了 SARS 的味道而採取了行動。
2.
我所以花時間來談病毒的名稱這一點,是想說明:
對於這次的病毒,和其疫情,是有兩種不同的對待態度的。
第一種態度,是認為人類和世界今天遭遇這麼大混亂和破壞的原因,就是因為新出現了一種病毒。所以只要等人類發明出有效的疫苗,和消滅它的方法,我們就解決了問題,可以重過美好的日子。
第二種態度,是認為我們人類給這個世界造成了太多混亂和破壞,所以病毒出現是一種結果,一種警鐘。所以我們需要面對的不只是病毒,還要檢視導致病毒出現的種種原因,還要回顧歷史,看看它是不是早就出現過,早就對我們示過警,而我們都沒有理會?
教宗方濟各所寫的《讓我們勇敢夢想》,就是提醒我們,病毒的出現,是一種警鐘。也因此,我們第一集的主題就是「當病毒是信差的時候」。
從這個角度,我們再看造成COVID-19疫情的病毒,它的本名原來叫作 SARS 2號病毒的話,感觸就會更深了。
原來這次的病毒其實並不怎麼「新」,它的前身,SARS 1號,2003年就來了。只是當時的警鐘主要在亞洲響,也只響了半年左右就停了。
時間過去了十七年,人類一直沒重視那次警鐘,持續在對環境和其他物種進行破壞和迫害,所以它們進級為 SARS 2號病毒捲土重來了。
只不過,這次警鐘不只響半年了,現在響了一年半也不停。並且病毒的進級也不必再等十七年了,一年左右就出現了新的Delta 版,其他版。
台灣去年防疫走在世界各國之前,主要原因就是及早嗅到了SARS 的危險,聽到了警鐘。
但台灣雖然很早就聽到了警鐘,也爭取到應變的時間,但是我們在今年的 5 月卻爆發了疫情,出現了破口,這是為什麼呢?
我訪問了十二位不同領域的學者。他們都讀過教宗方濟各的這本書,我請他們就書裡所提的一些重點,來檢視台灣的情況,以及對台灣未來的建議。
那我們來看看教宗在書裡所講的三個重點,也來看看臺灣所呈現的情況各是什麼。
教宗希望我們藉著這次疫情反省的三件事情,
第一點,是不要光顧著經濟發展,卻破壞了生態,應該給地球休養生息的機會。
第二點,是不能光顧著自己好,卻漠視社會裡的弱勢,要讓大家都有不至匱乏的生活和工作。
第三點,是不能光顧著堅持自己的立場,卻成為迷宮裡的囚徒,應該讓社會最邊緣的人 也參與改造社會的對話和行動。
3.
那我們來看看第一點,臺灣在去年在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上的情況如何。
臺大社會科學院的趙家緯教授舉了幾個例子。
第一個是,疫情發生之後,世界各地的航空業都遭到重創,所以各國政府對航空公司都有一些補助。
以法國來說 法國政府給航空公司補助的時候,有兩個但書:第一,是 1 小時之內的短班不在其內,因為鼓勵減碳,所以鼓勵大家使用鐵路或其他的交通工具。
第二,是政府固然給航空公司補助,但是航空公司也要相對提出開發低碳燃料的基金。
對照著來看,我們政府給航空公司的補助的時候,就完全沒有顧慮到這些。
並且不要忘記,去年正是我們航空公司推出各種短程旅遊、「假出國」這種旅遊泡泡給大家享受的時候。
另外,世界各地這兩年都是重視環保,電動車的銷售在上升。
但是臺灣從前年開始政策大轉彎,提出「油電平權」的政策,結果 2020 年反而是臺灣燃油機車銷量最大的一年。
我們常講:臺灣去年因為疫情防守的好,像是和世界其他地方活在一個平行時空裡。
然而,顯然我們在這種排碳、減碳、環保的觀念上,和世界其他各地也是活在一個平行時空裡。
趙教授所指出的第二點是:世界各國去年的用電量都在下降,但是臺灣和中國是唯二的用電量在上升的國家,並且臺灣去年的用電量創下了歷史上的新高。
政大公共行政學系的杜文苓教授也有同樣的觀察。
她說:臺灣以製造業,並且以外銷為主的經濟體系,過去對生態很少有反省的機會。
而去年全世界的工業生產都在或者停止或者減縮的情況下,大家對臺灣的倚賴更重,所以臺灣的用電量也就和世界其他地區不同,在上升。而從今年我們又發生乾旱來看,我們對用電、用水這方面的議題,事實上是需要非常深思的。
4.
這裡我也要補充一個我自己的看法。
一方面我們固然要為全世界對台灣半導體業、電子業的看重和倚賴,但是我們也要注意我們大家一起付出的代價。
台灣的電子業不但是高用電、高用水的行業,並且享受的電價和水價都是超低的。
台灣的工業用電電價,是全世界第四低的,比民生用電還便宜。
所以今年3月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接受訪問,說了段話:「水電價格應合理反映成本,現在是納稅人補貼大戶,價格越便宜,大家拚命用,很不合理。」
半導體業和電子業用電量之大,可以台積電為代表。
台積電2019 年用電量,相當於大約一個台北市的用電量。
到了2023年,台積電的用電量還要擴增一倍。
而 2019年,台積電使用的再生能源,只佔他們用電量的百分之七。
至於相當於一個台北市的用電量,需要多大的發電機組呢?
大約是 2GW。
2 GW又是什麼概念呢?
相當於核二廠全部機組,或者中火四部機組,或者,相當於三接爭議所要增加的機組。
換句話說,護藻礁與三接爭議聲中所要新增的機組發電量,也不過是可以應付台積電未來四年所需要擴增的用電量。
台灣當然要繼續發展經濟,但我們是否還能用便宜到連電子業大老都跳出來說不合理的電價來配合呢?以及其中涉及的生態環境的課題有哪些?這都需要我們再仔細思考。
我訪問的教授所談到的其他一些需要我們注意的課題,就留待接下來兩集再為大家說明。 謝謝大家今天的收看,下一集再見。
機車小角度轉彎 在 高雄市議員【 李亞築 】服務處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阿蓮區 🚘 台北氧氣旁高鐵下路口車禍頻傳
阿蓮區台北氧氣公司旁與高鐵橋下路口,因道路狹小造成車禍頻傳,上個月發生不幸的死亡車禍,由於35噸以上車輛轉彎入該路口,因為轉彎角度較大,需要從快車道切入,雖然當時直行的機車騎士已暫停在道路上,仍是被捲入聯結車底,當場發生不幸事件。
#李亞築議員 配合 港後里 #鄭文能里長 針對該路口爭取應盡快開闢高鐵下連通道路,在高鐵下連通道路未開闢之前,禁止35噸以上車輛禁止進入該路口,避免發生車禍問題。
35噸以上車輛若需進入可先事先申請通行證,在轉彎時需要有交通人員協助指揮,或是利用環球路9巷的替代道路,避免該危險路口。
#李亞築議員關心地方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