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模仿犯2016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模仿犯2016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模仿犯2016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模仿犯2016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阿嬤咬咬 Ama Gaga,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舞台劇 法國文化模仿犯 由我執導,在2016年6月演出的「 法國文化模仿犯」 精華片段, 供大家觀賞一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oznzo3WN1k&feature=youtu.be ...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因電視分級制度,新聞台屬普級頻道,,為免親子共賞臉紅心跳,請觀眾海涵本周漏網單元「多數服從少數」。🙏 藝人李興文25歲兒子李堉睿在YouTube上傳的一段影片造成網友的撻伐,他在10月28日決定偷偷躲在IKEA,等到打烊後在裡面住一晚,結果被網友狂批「無聊當有趣」。 他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根據...

模仿犯2016 在 愛看電影的波妞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11 07:36:00

#波妞聊演員 萊恩·葛斯林 1980年11月12日出生於加拿大 - 本名為萊恩·湯瑪士·葛斯林,父親是一個銷售員,媽媽則是一位秘書,全家信仰摩門教。在他小時候,父母就離異了,後來被母親撫養,小時後診斷出有過動、注意力不集中以後,母親不得不辭職在家照料他,在家自學一年。第一次接觸表演是跟妹妹一起當婚...

  • 模仿犯2016 在 阿嬤咬咬 Ama Gaga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2-17 17:01:57
    有 1 人按讚


    舞台劇 法國文化模仿犯

    由我執導,在2016年6月演出的「 法國文化模仿犯」 精華片段, 供大家觀賞一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oznzo3WN1k&feature=youtu.be

  • 模仿犯2016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01-08 00:04:33
    有 13 人按讚


    //Slender Man是由Eric Knudsen 於2009年創作的Internet meme。當時Eric Knudsen化名為Victor Surge,於論壇「Something Awful」參加一個改圖比賽。比賽的規例是要經改圖,令日常生活的普通照片變得恐怖。

    Victor Surge在論壇上刊登了數張聲稱是經考據得來、攝自80年代有關Slender Man的相片(當然是他本人ps的),並指有大量兒童在Slender Man出現後消失。由於形容疑幻似真,不同網民加入考據行列,不斷「發現」其他關於Slender Man的「史料」。

    作為Meme/Creepypasta,Slender Man事實上是一個網絡集體創作。Eric Knudsen對Slender Man的形象、行為並無絕對控制權,而是任由網民自由演譯,如此下來,日後的Slender Man就彷彿擁有自由意志的生物一樣,不斷「生長」,並在不同的都市傳說、口耳相傳、照片、遊戲(連Minecraft也有它的身影),或偽紀錄片中出現。

    既然是由人創作出來,亦即是Slender Man並不存在吧?卻又未必。HBO於2016年曾製作紀錄片《Beware of the Slender Man》,探討Slender Man引發的殺人事件。沒錯,是真紀錄片而非偽紀錄片——過去,曾多次發生兒童因Slender Man而試圖殺害家長、朋友的事件。這些兒童不約而同地熱愛、沉迷Slender Man文化,他們殺人,就是為了祭祀、或取悅Slender Man,甚至有人報稱是直接受到「Slender Man」指示而殺人。//

    【#超媒介|Slender Man:一場由改圖引發的全球大騷亂】

    《Slender Man》電影即將於本年中上映,某程度上再次炒熱了這個半「 #夜冷」的題材,同時亦令人覺得既諷刺又極具象徵意義。Slender Man由當初的兩張改圖,變成風行網絡世界的集體創作,其後蔓延全球並引發連翻騷亂,甚至接二連三發生Slender Man殺人事件,如今卻成為了一套商業電影,大搖大擺登上大銀幕。

    長久留意網絡文化的人,相信不用等到電影出現,也早就認識這位身型瘦長,沒有面貌,穿著黑色西裝不斷監視人類的Slender Man。傳說中,Slender Man會四出誘拐小孩,有時是一個,有時則可以是集體兒童綁架,而見過它的人也總是非死則傷。

    雖然過去亦曾有不少都市傳說改編為電影,例如《黑超特警組》(Men in black)三部曲,但Slender Man和一般都市傳說最大不同之處,就是它其實是源於網絡創作的「偽都市傳說」。

    Slender Man是由Eric Knudsen 於2009年創作的Internet meme。當時Eric Knudsen化名為Victor Surge,於論壇「Something Awful」參加一個改圖比賽。比賽的規例是要經改圖,令日常生活的普通照片變得恐怖。

    Victor Surge在論壇上刊登了數張聲稱是經考據得來、攝自80年代有關Slender Man的相片(當然是他本人ps的),並指有大量兒童在Slender Man出現後消失。由於形容疑幻似真,不同網民加入考據行列,不斷「發現」其他關於Slender Man的「史料」。

    作為Meme/Creepypasta,Slender Man事實上是一個網絡集體創作。Eric Knudsen對Slender Man的形象、行為並無絕對控制權,而是任由網民自由演譯,如此下來,日後的Slender Man就彷彿擁有自由意志的生物一樣,不斷「生長」,並在不同的都市傳說、口耳相傳、照片、遊戲(連Minecraft也有它的身影),或偽紀錄片中出現。

    既然是由人創作出來,亦即是Slender Man並不存在吧?卻又未必。HBO於2016年曾製作紀錄片《Beware of the Slender Man》,探討Slender Man引發的殺人事件。沒錯,是真紀錄片而非偽紀錄片——過去,曾多次發生兒童因Slender Man而試圖殺害家長、朋友的事件。這些兒童不約而同地熱愛、沉迷Slender Man文化,他們殺人,就是為了祭祀、或取悅Slender Man,甚至有人報稱是直接受到「Slender Man」指示而殺人。

    Slender Man的故事,在在令人聯想起今敏《妄想代理人》的劇情:正當人人都說自己被手持金色球棒的少年襲撃,最終這位因集體想像(妄想?)而生、手持金色球棒的少年真的出現了。

    實在難以解釋,生於虛擬的Slender Man為何能夠走到現實唆擺他人殺人。假如不從超自然的方向思考Slender Man(不然就會變成恐懼鳥),我們只能將事件視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式的「自我實現」。

    由於Slender Man被網民集體創作得太過真實,接收到相關資訊的兒童信以為真,基於幻想而動手殺人;在殺人事件出現後,經過各大媒體繪形繪聲的報導(例如被香港某媒體報導為〈年僅12歲 為證網絡傳說非虛構下毒手 兩魔童插同學19刀獻邪神〉),再度深化了Slender Man的恐怖形象並引起其他模仿犯。

    Slender Man就是一個活生生的「#超媒介」例子,演活了一個由photoshop改圖而生的角色如何「獲得生命」,離開電腦螢幕並走到現實世界;Slender Man強調了網絡文化的影響力,同時亦突顯了其可怕之處。

    而且,Slender Man似乎又印證了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非常著名的擬像(Simulacra)理論:現代社會的現實與虛擬,早就分不開。創作Matrix(廿二世紀殺人網絡)的The Wachowskis(抱歉又要重提,她們當時是Wachowskis Brothers)時,曾特別指名他們參考了布希亞的擬像理論,令Baudrillard本人火冒三丈,原因是布希亞認為Wachowskis誤解了他的理論不止,還要四處宣傳。

    Wachowskis的Matrix假定了現實世界是虛擬世界(母體),而母體這個虛擬世界以外有一個真正的真實世界。布希亞卻認為,假如虛擬與現實是可供穿梭,但獨立運作的兩個世界,就根本不會分不開。布希亞所指的,是現實與幻想完全混淆,仿真和擬像的事物取代了真實,甚至令真實不再存在的世界。

    Slender Man,正好就是現實與虛擬混淆的絕佳例子。

  • 模仿犯2016 在 雪奈日劇部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6-09-26 19:00:01
    有 408 人按讚


    2016年秋季SP《宮部みゆきサスペンス 模倣犯》

    正當夏季日劇陸續播完,內心感到一陣空虛落寞的時候,『中谷美紀』主演的特別篇-《模倣犯》,好看到讓我欲罷不能、驚嘆不已!!或許是因為沒看過中居正廣的電影版,所以可以當成一個全新的故事來觀賞,因此得到的震撼也特別大。前後篇加起來將近四個小時,看完真的很過癮!

    雖然說,以推理劇而言,這部作品的情節沒有太多複雜或懸疑的手法,不過對於人性的刻劃實在厲害。第一次看『坂口健太郎』演反派角色,完全被他的邪惡與狂妄給嚇到,那個殘酷的眼神更是犀利,沒有一絲溫暖的假笑,足以令人毛骨悚然。尤其坂口健太郎和中谷美紀的對手戲,精彩到使我頭皮發麻。

    但劇中我最欣賞的角色還是『橋爪功』飾演的有馬爺爺,如果說Peace代表『絕對的惡』,能夠與他抗橫的就是有馬爺爺代表的『絕對的善』。並不是說有馬爺爺多麼的高尚偉大,畢竟他只是個賣豆腐的老先生,看似固執又不苟言笑,不過當他面臨人生最大悲劇,竟然還可以對別人伸出援手,而且一心一意追尋真相,永遠不向惡人妥協,讓我深深動容。

    看完這部特別篇,終於明白宮部美幸的《模倣犯》為何得到如此高的評價,也直到最後,才了解這個劇名/書名的真正意涵。最叫人感到絕望的恐怖犯罪,就是毫無理由的傷害他人,並且剝奪他人平凡的日常生活,甚至將社會大眾玩弄於股掌之間,只為了尋求自己的快感及樂趣。

    #模仿犯 #宮部美幸

    http://www.tv-tokyo.co.jp/mohouhan/

  • 模仿犯2016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11-13 12:16:13

    📺因電視分級制度,新聞台屬普級頻道,,為免親子共賞臉紅心跳,請觀眾海涵本周漏網單元「多數服從少數」。🙏

    藝人李興文25歲兒子李堉睿在YouTube上傳的一段影片造成網友的撻伐,他在10月28日決定偷偷躲在IKEA,等到打烊後在裡面住一晚,結果被網友狂批「無聊當有趣」。

    他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根據影片,他先躲到貨櫃區,等到所有員工都下班後他才走進商場,而且還開FACEBOOK直播,就算聽到警鈴大響也沒有打算要停止他的行為。整個晚上,李堉睿每一張床都去試躺,坐過每個沙發和椅子、踩過每一個展示家具的桌子,甚至脫光衣服拿起裝飾用的蓮蓬頭假裝洗澡、脫褲子坐在展示馬桶上做出一連串脫軌行為。

    事情爆發後,IKEA展開反擊報案,李堉睿也被依照妨害風化罪、侵入建築物等罪名接受警方的偵辦。他向警方坦承,是因為看到國外的影片,才興起想要「挑戰自己」的念頭,希望能夠與業者和解。

    其實進到IKEA住一個晚上,李堉睿並不是史上第一人。

    2016年7月,比利時網紅Florian Van Hecke和Bram Geirnaert為了求刺激,也闖進當地一家IKEA躲在衣櫥裡面,等到店舖關門後,他們在店內四處遊玩、在床上亂蹦亂跳,天亮時又躲回衣櫥,之後成功離開。

    影片上傳到網路後引發各國青少年爭相模仿,還把這種行為命名為「IKEA Overnight Challenge」。

    而且不只有IKEA受害,「挑戰者」甚至還開始闖進沃爾瑪、麥當勞、主題樂園和游泳池等地方,還將他們的「任務」改名為「24 Hour Overnight Challenge」,24小時過夜挑戰。

    在網絡盛行的年代,大家容易受到「讚」和「點擊率」影響,一窩蜂去做相同的事情。以YouTube和Instagram上的各種挑戰為例,部分的確是有趣兼具話題性,但像是「過夜挑戰」這種就很有可能觸犯法律,「洗衣膠囊的挑戰」甚至可能危及自身健康與安全。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後行,千萬不要為了點閱率或是讚數,把無聊當有趣,尤其很多行為可能是犯法的。

    雖然YouTuber現在也變成半個公眾人物,藝人的行為更可能被放大檢視,很容易會引起模仿效應,但不是只有YouTuber有社會責任,每個人應該要有社會責任。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十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3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 模仿犯2016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8-06-30 08:00:00

    大館已經正式對公眾開放,過去從未到訪過該處的人,可能會像進入大觀園般有點眼花繚亂,不知何去何從。這組建築群包括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監獄三部分,共有20多建築物,其中16幢為歷史建築,整體已被列為法定古蹟。現在除了4座警察宿舍和中央裁判司署還未竣工外,其他已陸續開放。大館位處中環山坡,各建築物分布在高低不同的平台上,彼此有狹窄的通道或短橋相連。其最大特色是見證法治「一條龍」的運作,昔日的疑犯被帶到警署落案,之後可押往毗鄰的中央裁判司署審訊,定罪後再送往域多利監獄服刑。期間毋須走出街外,令工作更有效率和安全。這是香港最大型的一組歷史建築群,能保留下來十分難得。港府在2007年宣布將它們交由馬會活化成為文化綜合場地,馬會進行公眾諮詢後於2010年落實現今的保育方案,當時預計2014年底可以營運。然而這個活化項目實在龐大,再加上2016年5月檢閱廣場旁一座旁一座警察宿舍突然倒塌,馬會要重新檢視各建築物的結構,以致開放日期拖延至今。馬會原先估計耗資18億元進行活化,但最近表示已投放了38億元在此項目,預計將來每年營運約需8千萬元,花費不菲。是否可承傳本港執法和中環的歷史,還要親身入內多走幾趟才能下判斷。有些我們看慣了的地方,現在卻有不同,例如域多利監獄的藍色大閘,已髹成綠色,原因是修復專家認為要還原最初的色彩。一座舊建築賦予新用途,定會作出一些改動去配合。大館最大的變化是在域多利監獄兩側各增建一幢25米高的建築物,現稱賽馬會藝方和賽馬會立方,用作舉行大型文化和表演活動。為了疏導人流,打通新建築物旁邊的舊石牆用作出入口。一般人對大館的印象,主要來自面向荷李活道的警察總部大樓。那是一座愛德華時期的建築物,屋頂刻有1919年份和代表英皇喬治的G、R拉丁文字母。地下設有正門,過去長年關上,警察和市民經由砵典乍街閘口進出。現今大館重開,正門也重啟了,市民可沿古典石級前往檢閱廣場。馬會亦加建了一條行人天橋連繫半山行人電梯和檢閱廣場,估計這是最多人使用的入場路徑,此段行人電梯將來會更加擠擁。檢閱廣場另一面屹立一座營房大樓,它比總部大樓早半世紀落成,屬維多利亞時期建築物,設計風格和所用物料明顯不同。今天的營房大樓表面上與過去無大分別,但近觀則發覺中央開了一條新樓梯,穿過大樓內部,再貫通域多利監獄的A倉和B倉,直達後方的監獄廣場。此戶外空間是大館建築群另一個焦點,周邊除了有兩座新建築物外,還有最古老的D倉、保持最完整的E倉,以及曾經一度會被拆卸的F倉。F倉靠近域多利監獄出入口,古蹟辦在2004年有意把F倉剔出歷史建築名單之外,認為它在戰後重建,沒有保留價值,似為拆卸F倉開綠燈,以便騰出空間加建新的建築物,結果引發社會上一番爭論。樓高兩層的F倉,以紅磚築砌,樓梯設於外面。據馬會資料,它建於1930年代上半葉,最初用作印刷工場,後期樓上改作紡織和其他手作工場,讓囚犯在獄中工作。到了70年代,樓下改為犯人入冊和親友探監的地方,給不少人留下一個回憶。馬會接收大館後,最後決定保留F倉,只拆去旁邊的總務室,建了今天的賽馬會藝方。遊客進入F倉地下的還押室和會見室,都感到特別興奮,他們會模仿囚犯站在有高度標示的牆身拍照,又進入房間嘗試透過對講機與另一邊的「在囚人士」通話。但F倉樓上已看不見碌架床,女囚友在床板上所寫的感想文字也煙消雲散。該處建了一條天橋連接賽馬會藝方,打通成為展覽場地。樓下則重新布置,介紹當年監獄的入獄程序。

  • 模仿犯2016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7-10-07 00:20:31

    本集主題:蔡譯緯繪畫創作展
     
    專訪: 蔡譯緯​
     
    藉穢土轉生 探索自我
      創作者蔡譯緯從小特別喜愛繪畫,對於手作型的作業都會花心思去完成,彷彿在這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中,能夠獲得一些樂趣與滿足。雖然自幼就嚮往著藝術,卻沒有特意去報考美術班,蔡譯緯就跟多數人一樣,忙著課業與升學。等上了高中,大一些、有點想法後,便很快發覺到自己的特質與興趣在藝術領域,於是開始確立未來的志向,進入陳哲老師的畫室學畫,對於繪畫也算是有了比較正式的認識與接觸。陳哲老師是蔡譯緯的啟蒙恩師,他在繪畫上的觀念是開放而不僵化的,因此蔡譯緯的藝術養成過程無形中也被保留了很多空間,而他大多數的繪畫觀念與技術都是在這時期建立的。
     
      蔡譯緯就讀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美教系,是第一屆不採計術科成績招生的學生,他是以保留學籍的復學生身分回去就讀的,當時大學生活過得並不開心,自然地開始封閉自我。不過在這個階段,蔡譯緯幸運遇到二位對他影響很大的老師-連德誠老師與郭博洲老師。他們對藝術的想法,不論是理性的批判質疑,或是感性的諒解關愛,都直接啟發了蔡譯緯往後在創作上的觀念思辯、情感的傳遞以及風格走向,影響深遠。
     
      畢業後,蔡譯緯一直忙於生活與工作,直到前幾年才有多一點的喘息空間繼續進修。在嘉義大學就讀研究所的時期,因為有周沛榕老師的指引與鼓勵,加上家人的支持包容,才又慢慢喚醒心中的小宇宙,他希望可以一點一滴的蓄積能量,找到自己人生中比較舒適的位置。
     
    與油彩的相遇
      創作媒材的使用通常和自身的學習經驗與喜好有直接的關聯。蔡譯緯在高中時期比較常接觸的是水彩與炭筆素描的靜物寫生,著重色彩與明暗的練習,因此對於西方繪畫系統的媒材較為熟悉,上大學後很自然地就選擇以油畫為發展方向。另外,油彩具有緩慢乾化的特性,可以提供他更為充裕的作畫時間,有利於精緻細微的描繪、色彩明暗的銜接緩衝、豐富的色層堆疊罩染,適合寫實風格的繪製與操作,因此現階段主要是以油彩為創作媒材。除了繪畫,有一部分的創作是以文字為媒介,因為有些概念需要運用到符碼,會比圖像來得精準而有趣。
     
      蔡譯緯採取照相寫實風格來創作,他想要透過竭盡所能地施展技巧,來呈現移植過程的人為誤差,以及因時間的流動性所產生的細微瑕疵。也就是說,照相寫實的目的並非為了呈現技術「所能及」,而是相反地,要用來凸顯他能力「所不能及」的部分,以此來呼應總是出現在生活中的無力感。所以希望大家看到的是那些瑕疵或觀念上的部分。
     
    死跑龍套的翻攪
      透過道具的輔助擬仿「富貴、吉祥、福、祿、壽、喜」等美好形象,將自己的面相做一番加工與微調,循此脈絡擴展,再納入動漫角色如「蝙蝠俠」、「拳四郎」、「聖鬥士」,以及「千眼」、「洋人」、「桃客」等自創人物,渴望透過發動「穢土轉生術」來召喚異能者附身,施展他們的天賦異稟。
     
      創作靈感源自人生中一次愚蠢抉擇的餘波蕩漾,蔡譯緯用白話一點的說法,大概就是怨念。這些養分的確是有點髒髒爛爛的,因為它來自真實生命中的失落與毀壞,蔡譯緯試著去廢物利用,希望可以滋養出花朵來,這也就是穢土轉生術的意思了。
     
    複製的失真與徒勞
      「我覺得人是非常奇特的一種生物。」蔡譯緯常疑惑,為什麼人會有很多令人不解的複雜思緒與行為,像是說謊、矛盾、陷害、妒忌、煩惱、悔恨、犯蠢、模仿、偽裝、表裡不一等,說也說不完。好像每天都有上演不完的內心戲與自我衝突,很容易就會自己找罪受,當然這些疑惑絕大多數是來自於自己生活中的遭遇或體悟。
     
      藝術家藉由創作的過程,可以將內心的情感、想法、體悟具現化,傳達個體的人生經驗、省思與關懷,或是作為宣洩的管道。對蔡譯緯而言,創作比較像是一段自我觀照、探索尋找以及成長的歷程。很重要的,也是釋放能量的出口。蔡譯緯認為,創作行為本身是很私密的,把顏料遞移到畫布就是一種不斷述說與揭示的過程,所以他沒辦法在別人面前作畫,會讓他感到很不自在。一個人時,才可以比較清楚感受到身上所發出的訊息與能量,不管是正面的或負面的,然後再將這些能量釋放出去,回到一種舒適的狀態。
     
      或許人生存在著許多不完美,而我們最終也不會成為自己心中的那個想像,但無論如何,還是試著以幽默的方式去看待生命中的難題。就像少林足球裡的那一幕集體歌舞,醬爆從來沒有放棄成為一個偉大作曲家,而豬肉佬又何嘗不想成為一個偉大的舞蹈家一樣,始終懷抱著原初的夢想。
      
    蔡譯緯簡歷:
    2016 國立嘉義大學 視覺藝術研究所
    2001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美勞教育學系

    獲獎:
    2016 璞玉發光計畫 西畫類第三名
    2011 金車新銳油畫獎 優選
    2001 第二屆 NOKIA 亞太藝術獎 亞太區第三名
    2000 第二屆 NOKIA 亞太藝術獎 台灣區首獎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南京館)
    展出日期:2017/09/02-2017/10/29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南京館地址:台北市南京東路2段1號3樓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