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榮總病房查詢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榮總病房查詢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榮總病房查詢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榮總病房查詢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0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日疫情重點【新增286本土案例,其中包含總統府志工,總統緊急採檢確認陰性;5家醫院院內感染,專家:病毒防不勝防,醫院內確診或院內感染難避免,建議採檢陪病者;疫情在社區爆發,陽性率增37倍至2.2%,千名病例中7成來自萬華相關】 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依舊嚴峻,除了各地...

  • 榮總病房查詢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5-20 20:22:54
    有 1,850 人按讚

    #今日疫情重點【新增286本土案例,其中包含總統府志工,總統緊急採檢確認陰性;5家醫院院內感染,專家:病毒防不勝防,醫院內確診或院內感染難避免,建議採檢陪病者;疫情在社區爆發,陽性率增37倍至2.2%,千名病例中7成來自萬華相關】
     
    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依舊嚴峻,除了各地方政府自行召開記者會之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19日)宣布,因全台升為三級警戒,會在每日午加開全國防疫會議後記者會,宣布每日防疫進度。
     
    今日新增295例確診個案,其中286例本土、9例境外移入,新增確診個案中有一例死亡。本土案例中具萬華活動史者84例、台北茶藝館60例、獅子會7例、彰化水果盤商4例、宜蘭遊藝場2例、關聯不明者63例、其他已知感染源38例、疫調中28例。
     
    今確診個案中,有一名是總統官邸負責照顧退役工作犬的志工,總統府緊急採檢總統蔡英文與其他幕僚、維安人員共25人,結果全數陰性。總統官邸昨日全面消毒,現也已經暫時停止志工相關支援作業。
     
    此外指揮中心今日在記者會中證實,目前已有5家醫院出現病患在入院後確診、醫護在社區染疫,甚至院內感染的情形,包含北市和平醫院、板橋亞東醫院、高雄仁惠醫院、台北某洗腎中心,以及三軍總醫院松山分院。
     
    ■ 新增286例本土案例、其中一例死亡
     
    今(19日)日新增的本土案例中,有155例男性、13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到90多歲,發病日/採檢日介在5月1日至19日。居住地新北市157例(中和區40例最多)、台北市87例(萬華區40例最多)、桃園市17例、宜蘭縣8例、彰化縣6例、基隆市5例、高雄市及台中市各2例、新竹市及雲林縣各1例。(見今日全台新增病例圖)
     
    今日新增的本土案例包含總統府志工,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在晚間6點50分臨時召開記者會說明,表示該名總統官邸志工是負責照顧退役工作犬,平時住在新北市中和區,沒有萬華活動史,最後一次進入官邸在5月11日上午9點至下午5點40分,期間沒有進入過總統起居寓所,也沒有與總統接觸。張惇涵說,醫療團隊已經組成專案小組,緊急採檢包含幕僚與維安人員25人,目前皆為陰性。
     
    張惇涵進一步說明,目前有84名總統府員工為這波疫情的相關接觸者,已採取居家辦公、自主健康管理等措施,正密切監測總統與相關人員健康狀況。
     
    另外新北市多日以來成為新增病例最多的縣市,市長侯友宜在記者會中表示,今日確診數比起昨日上升,中和40例(註:因計算時間不同,新北市統計為41例)、板橋35例、新店21例為最多的三個地區,侯友宜坦言:「各區有上升的趨勢,新北市的疫情非常嚴峻。」
     
    不幸的是,今天新增一起死亡個案,70多歲女性在萬華工作且獨居,平時有心血管疾病。指揮中心發言人、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此案15日出現虛弱無力、倦怠時,家人有去看她並聯繫防疫車輛送醫,但她拒絕就醫,因此最後家屬也僅協助提供生活物資後離開,兩天後(17日)去住所探視發現沒有生命跡象。目前家屬都沒有症狀,都會列為居家隔離,是台灣第15例COVID-19死亡案例。
     
    ■檢驗陽性率一週內暴增37倍至2.2% 1,286例本土病例7成來自萬華
     
    行政院今天中午也召開院會後記者會,與會的衛福部疾管署署長周志浩進行簡報分析近日以來的疫情發展,他指出,一週前疫情控制平穩,通報陽性率(每檢驗100人中出現陽性的比率)僅為0.06%,上一週增加為2.2%,約增加37倍。自5月11日後,短短一周就累積1,286例本土病例,13縣市也都出現新增本土病例;其中萬華茶藝館相關者佔本土病例的7成,顯示各地區的案例大部分都來自於該處傳播而來。
     
    周志浩也分析指出,這波本土病例中,40歲以上女性比例佔81%最多,數據比以前高,也擔心年紀比較大的人可能因慢性病而有比較高的機會產生重症。
     
    ■指揮中心再發布萬華區活動史細胞警訊
     
    由於每日新增不少具萬華區活動史的確診者,莊人祥今表示,今天下午3點,會針對4月20日至5月19日之間在萬華熱區停留較久且有前往外縣市的民眾發送細胞警訊,提醒收到簡訊的民眾,如果近期有發生呼吸道症狀、腹瀉、嗅味覺異常等症狀,儘速聯絡當地衛生局進行採檢。指揮中心副指揮官、內政部次長陳宗彥補充,這次的簡訊是以上次發送萬華區60萬人作為基礎,經過數據分析後,針對還是有較高風險者所發出的警訊,匡列時間則延長至5月19日。
     
    今日全國防疫會議亦要求各縣市政府確認轄內是否有熱區(較多確診者前往的地區、確診數達一定規模比例),盤點設置採檢站之地點和數量,並將資訊回報指揮中心,以利評估和協助。陳宗彥呼籲,採檢以身體有症狀、去過高風險地區的民眾為主要對象,「不是大家一窩蜂去,效果不大,」且採檢站設置於熱區,無疑似症狀者勿前往,以免增加感染風險。
     
    ■增加各縣市熱區快篩站點 避免高風險者移動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說,因應這次疫情加開的社區篩檢站,有台北市5個、新北市4個、桃園市2個、彰化縣1個(行動採檢站、其餘設在醫院內)等,其中雙北與彰化是使用快篩試劑,其他則是PCR檢驗。
     
    至於是否由指揮中心每日統一公布各地採檢站的位置和數量,陳宗彥表示將與地方政府討論後再視情況處理,原則上尊重地方政府對疫情的判斷和考量。另外,指揮中心將儘速訂定採檢後送就醫之作業流程,供地方政府依循,原則上採檢後先至防疫旅館或檢疫場所等待,若確診,接到通知後6小時內要移至集中檢疫所或醫院。
     
    陳時中也表示,觀察雙北目前設置快篩站的狀況,台北市快篩陽性率從10%以上,到昨天4.6%,篩檢人數也都有1,000至1,200人,找出來的確診個案有58人,快篩站的地點選擇得很恰當。新北市的部分,篩檢量能原本較少,昨日增加到一日可檢驗600人左右,陽性率也從5.5%下降到2.9%。不過陳時中說,板橋區的篩檢人數較多,陽性率也較高,加上新北市的範圍較大,建議可以再多設置篩檢站,避免高風險者大範圍移動。(見台北市、新北市快篩陽性率圖表)
     
    因此,新北市長侯友宜也宣布再新增三處社區篩檢站,加上原有板橋、土城、永和、樂生四處篩檢站,總篩檢量能可達1,700人。新北市新增三處社區篩檢站如下,預計明日(21日)啟用:
     
    〔泰山輔大篩檢站〕
    *負責醫院:輔大醫院
    *服務區域:新莊、泰山
    *篩檢量能:每日300人
    *地點:新北市泰山區貴子路69號
    *服務時間:08:00發號碼牌,09:00開始依序篩檢
     
    〔中和社區篩檢站〕
    *負責醫院:永和耕莘醫院
    *服務區域:中和、永和
    *篩檢量能:每日200人
    *地點:山北市民活動中心(新北市中和區莊敬路49巷29弄2號)
    *服務時間:08:30發號碼牌,09:00開始依序篩檢
     
    〔新店耕莘篩檢站〕
    *服務醫院:新店耕莘醫院
    *服務區域:新店、中和
    *篩檢量能:每日200人
    *地點:新北市新店區中正路362號
    *服務時間:08:30發號碼牌,09:00開始依序篩檢
     
    ■5間醫院出現院內感染,和平醫院全面停診
     
    由於近日多家醫院傳出院內確診與院內感染消息,羅一鈞今在指揮中心統一說明,他表示,院內感染的醫院共有5間:
     
    〔新北板橋亞東醫院〕
    5月13日指標案例確診,陸續有同病室、病房病患、家屬、看護,以及在急診隔壁床的病患確診。目前一共有14例確診,確診者都是在指標個案出現後匡列的範圍內,目前177人匡列中,中間也會不斷採檢至5月29日。
     
    〔台北和平醫院〕
    5月13日,和平醫院2名有萬華活動史的病人住院,19日新增2名確診病患、1名看護,前者與13日確診者之一為同病房病患,後者是同病室其他床的看護,總計5人屬於院內感染,和平醫院全面停診到5月28日。此外,有3人在全院800名員工篩檢時確診,他們都有萬華活動史,研判是在社區被感染,並非在院內傳染。
     
    〔台北某洗腎中心〕
    目前1人確診、4人快篩陽性,指標個案的護理師有萬華活動史,院內11名工作人員、71名病患居家隔離中,現已完成10名工作人員檢驗,等待結果。
     
    〔台北三軍總醫院松山分院〕
    14日1名門診護理師因參與進香團確診,而18日、19日陸續檢出居家隔離中的1名醫師、1名護理師確診,一共3名醫護感染。
     
    〔高雄仁惠醫院〕
    維持2人確診,指標個案具有萬華活動史的行政人員,在全院擴大採檢後確診1名護理師,目前93人持續隔離中。
     
    其他院內確診事件:
     
    〔台北台大醫院〕
    昨(19日)傳出10名工務人員確診,在全院進行抗原快篩後,傳出10名醫護抗原快篩陽性。羅一鈞說,為了解決偽陽性的問題,醫護篩檢時還會同時驗病毒核酸PCR,要等PCR陽性才會列入確診,目前先等結果再進行評估。
     
    〔台北萬華社福機構〕
    1機構住民曾在5月10日至13日在和平醫院住院,與和平醫院的最早兩名確診個案之一為同病房病患。13日該病患確診,衛生單位要匡列這位住民,當時他已發燒送醫確診,因此對機構進行匡列採檢。昨日一共採檢22人,包含3位住民、19位工作人員,PCR皆為陰性,會持續居家隔離。
     
    〔台北榮總醫院〕
    1名手術房清潔工確診,目前匡列接觸者採檢均陰性。
     
    〔花蓮鳳榮醫院〕
    1名護理師14日前往亞東醫院陪病,因此被匡列,在亞東醫院隔離,目前一採快篩陰性、二採陽性,後續會在進行第3次採檢,但初判應該算在陰性,居家隔離47人已解除隔離。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北區指揮官黃玉成表示,這確實是目前最困難的挑戰之一,社區出現許多確診案例,有各種可能會進到醫院,很難即刻找出個案。如果民眾有住院需求,已要求各醫院要篩檢病人陰性後才能住院,「但其實陪病者沒有篩檢,而且陪病者就算限縮成1人、採取實聯制,還是有風險,且陪病者不可能永遠固定同一人,是不是換了人就重新篩一次,這些都是執行困難的地方。」
     
    此外醫護也有在社區染疫的風險,他坦言很難預防,「原本專家小組討論要讓醫院針對醫護每週都採檢一次,但大醫院全院就7、8,000人,執行上很有困難;目前是針對高風險病患的照護醫護,每5到7天採檢一次,只是病毒若從社區來,其他醫護染疫的風險也是一樣高的,現實跟實際還是有執行落差。」
     
    黃玉成提醒,「我們現在最擔心的,參照國外的經驗,安養中心、護理之家還是最難處理的地方。這些住民幾乎沒有行動能力,在院內病毒若傳散出來會非常可怕,一定要小心謹慎。」而有沒有辦法積極預防?他表示美國針對公家機關、醫院等機構都採每2週篩檢一次,但台灣若要做到每2週採檢一次,就很難用病毒核酸PCR採檢,而得改用快篩,而且篩檢的頻率要更高,才能讓準確率提升,這樣或許就能達到防範院內感染的效果。
     
    ■ 全國防疫會議:公布中央、地方共同政策,澄清防疫假訊息
     
    因疫情升溫,自今(20)日起每日上午固定召開全國防疫會議,由指揮中心與22個縣市政府之副首長和衛生局局長共同商討抗疫對策。指揮中心副指揮官、內政部次長陳宗彥表示,未來將確保中央與地方防疫資訊和作法一致。
     
    陳宗彥說明,與各縣市的防疫會議後記者會重點是讓民眾知道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共識和決策,並澄清假訊息和錯誤資訊;若有急迫事項需要即時通知,亦會在上午公布,但與疫情最新進展之有關資訊仍留待下午記者會說明。陳宗彥重申,近期假訊息增加,危害整體防疫的措施和策略,將影響民眾正確了解疫情。指揮中心本日更正2則錯誤資訊:
     
    ●惡意人士冒用疾管署和疾管家名義成立社群,指揮中心呼籲疾管家LINE官方帳號(有盾牌標誌)僅有一個,民眾勿受騙加入冒名社群。冒名詐騙行為可能違法《刑法》第339條之4的加重詐欺罪,可處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100萬元以下罰金。
     
    ●並無網路流傳之「政府不願購買某公司3,000萬劑COVID-19疫苗」一事,請民眾勿轉傳不實訊息,以免觸犯《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14條或《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3條第1項第5款規定,最高可罰300萬元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
     
    指揮中心強調,若民眾不確定消息正確性,應保持「多疑、多查、不亂傳」的原則,可透過第三方查證工具(MyGoPen、美玉姨、台灣事實查核中心、LINE訊息查證)確認,或到疾管署官網澄清專區(http://at.cdc.tw/3pGv10)、地方衛生單位網站查詢。目前中央也請刑事警察局成立專責隊伍,與地方政府合作對抗假訊息。
     
    ■ 北市即日起飲食攤商改外帶或外送 強化篩檢並增設加強版防疫旅館
     
    昨日台北市萬華區4個社區快篩站共檢測1,271人,陽性58人,佔4.6%。柯文哲說明病情潛伏期有2到7天,「現在看到的其實是一個禮拜前的狀況」,但至少顯示目前作法有效,疫情並未擴散,不過在全面施打疫苗前不可輕忽放鬆。
     
    台北市發布行政命令,即日起超市、夜市、地下街、攤販和市場的飲食類攤商全面改採外帶或外送,避免接觸傳染,市府將加派人力稽查。黃珊珊也說明,針對佩戴口罩的取締,衛生局已授權各機關自行開單。
     
    在篩檢方面,市府已要求醫院急診應同時進行快篩和PCR檢測,快篩陽性者搭乘防疫巴士送至集中檢疫所和徵用的「加強版防疫專責旅館」,以防PCR檢測者有2到3天的等待期,讓民眾緊張不安或確定PCR陽性後再耗費系統能量通知及後送。
     
    加強版防疫專責旅館目前增加2家業者約250間房間,明中午後會繼續加開。防疫專責旅館安排醫護人員監測健康狀況,也有警察值班確保安全,並請國軍化學兵支援,在入住者離開後馬上消毒,提升房間週轉率並確保環境衛生。
     
    昨日,台北市徵召退休醫護人員投入防疫前線,報名者有1,121人,市府將安排安心檢疫所人員提供訓練,完整訓練期原為1星期,將縮短時程,儘快到防疫專責旅館服務。
     
    柯文哲表示,在全國防疫會議中主要向中央確認疫苗供給狀況,知道時程和數量才能安排施打進度。他也向市民解釋,疫情應會再延燒一段時間,但避免群聚就可阻斷傳染鏈,不過「疫苗才是最終解決辦法」。
     
    ■下一批疫苗何時再來? 五、六月皆有可能
     
    COVAX平台配送的41.04萬劑AZ疫苗昨日抵台,外界關心再下一批疫苗何時來?
     
    周志浩表示,衛福部每週都跟國外保持密切聯繫,努力進行磋商,希望儘早或是供應更多,還未簽約的部分是否能採購「談成一件事情其實很不容易,」他多次強調,疫苗還沒上飛機之前都是未知數,一旦確定會第一時間告知國人。
     
    衛福部次長薛次元表示,台灣已採購訂有合約的部分,AZ疫苗有1,000萬劑、國產疫苗1,050萬劑,莫德納疫苗505萬劑,COVAX平台則有476萬劑,「五月有可能(來台),六月可能性更高,但多少(量)沒有把握。」
     
    國產疫苗目前第二階段臨床實驗尚未完成,如何採購?周志浩表示,國外的疫苗也是採用預購制,買的時候也還在進行臨床實驗中。國產疫苗要等國內藥政機關許可後,才能交付。
     
    莊人祥表示,昨(19日)接種1萬7,132劑AZ疫苗,也有較多的疑似嚴重不良反應通報,共有8件,其中一例接種41天後昏倒,診斷腦幹出血,現仍在加護病房。莊人祥記者會後表示,該案是一名60多歲男性,本身有高血壓病史,接種後沒有不適症狀,但41天時昏倒,送醫診斷為腦幹出血。「疫苗沒有類似的機轉,一般而言不會認為是接種疫苗導致腦幹出血,比較可能是個體本身的潛在疾病導致,因此初步研判跟疫苗無關。」他也表示若家屬有疑慮,同樣可以申請VICP(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由專家來研判。(文/陳潔、林雨佑、陳德倫;設計與資料整理/江世民、何柏均 ;攝影/楊子磊、余志偉、蘇威銘、鄭宇辰)
     
    #延伸閱讀
    【守住醫院、才能守住更多人:雙北疫情外溢全台,社區聯防如何儘速補位】https://bit.ly/3uZVaWG
    【清院不封院、防疫更細緻,從SARS到COVID-19,和平醫院為何仍是台灣疫情關鍵槓桿?】https://bit.ly/3uQGgC8
    【從武漢到世界──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即時脈動】http://bit.ly/2HMR2T6
     
    #報導者 #COVID19 #本土案例 #確診 #社區篩檢站 #集中檢疫所 #院內感染 #快篩 #假訊息 #疫苗

  • 榮總病房查詢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6-04 19:08:39
    有 2 人按讚

    臺中榮總智慧醫療屢屢創新關鍵,整合OT力推醫療大數據與AI

    臺中榮總大力推動電子病歷與無紙化作業之際,更花了3年時間,完成各類醫療儀器資料連線傳輸作業。這些龐大的儀器資料,也成為臺中榮總發展大數據、AI,並邁向智慧醫療的重要關鍵

    文/李靜宜 | 2020-05-21發表

    醫療大數據是臺灣科技防疫的關鍵,臺中榮民總醫院是全國第一家導入電子病歷的醫院,早在智慧醫療的發展上,比多數醫院更早邁出了關鍵一步。25年來,幾乎參與過每一次重大IT變革,臺中榮民總醫院資訊室主任賴來勳見證了臺中榮總一路邁向智慧醫療的過程,這也正是臺灣醫界過去20年來數位轉型的縮影。

    臺中榮總自1982年成立後,便開始發展第一代智慧醫院,將過去人工作業改為電腦作業,著重建置內部資訊化整合管理系統,像是第一代整體性住院、門診、急診作業、單一劑量給藥、醫學影像傳輸系統等,為IT打下根基。

    爾後,臺中榮總轉向打造外部資訊化整合管理系統,開始進行資料交換與資通訊整合作業,建立了中區榮民醫院醫療影像資料中心、衛生署電子病歷交換中心與電子病歷跨院互通等系統。

    在跨入千禧年之際,臺中榮總面對Y2K資訊危機(千禧蟲危機),更花了整整十年,才將整體醫療資訊系統從IBM大型主機環境移轉到開放式Web化多層式系統,並開發了入出院病歷摘要等電子化系統、行動護理病歷電子化系統、住院醫囑開立系統、醫囑與報告查詢系統,並打造新急診、門診系統等。

    隨著電子簽章法實施,以及衛福部推動醫事人員憑證IC卡與電子病歷管理規定等政策下,臺中榮總在2011年開始發展電子病歷與無紙化作業,這已經是他們推動智慧醫院的第三階段,也是這家醫學中心發展智慧醫療的關鍵轉折。

    賴來勳提到:「臺中榮總是全國第一個實施電子病歷的醫院。」不只門診、急診、住院、護理、檢驗檢查報告等病歷記錄無紙化。更花了3年時間,完成呼吸機、洗腎機、麻醉機,以及生理監視器如心電圖、血氧飽和濃度等各類醫療儀器資料連線傳輸作業,來實現全面無紙化。賴來勳表示,儀器連線後不僅節省第一線醫護人員抄寫時間,更減少人為抄寫錯誤,提升了資料品質。

    臺中榮總在行動化醫療資訊系統也力求突破,建立醫師交接班系統與行動巡房資訊系統,以及護理人員檢體確認、輸血掛血確認、給藥確認、門診即時拍照等行動系統,更進一步發展智慧病房護理系統、智慧病房病人床邊系統等。

    無紙化後整合各類資訊,打造臨床監控與決策參考儀表板

    臺中榮民總醫院資訊室主任賴來勳表示,整合儀器連線資料、臨床與病患資料,來發展大數據與AI,是對醫師較有幫助的一條路。攝影/洪政偉
    到了2016年,臺中榮總不只全面實施電子病歷與門診、急診、住院病歷無紙化,更累積了大量儀器資料。剛好,新一波科技趨勢,如AI、大數據快速崛起,臺中榮總趁機花了2年時間,不斷實驗,嘗試了醫療影像、Chatbot、影像分析、語句分析等應用,來摸索如何將自家數據資產與新技術結合。

    最後,臺中榮總決定聚焦,鎖定IoT醫療儀器設備應用,透過整合龐大的儀器連線資料、病人基本資料、臨床資料,建立多項臨床監控與決策參考系統,比如打造重症醫療平臺系統,來整合各重症加護單位病人病情的即時監控,或是提供全方位健康諮詢中心使用的全方位健康資訊系統,以及與後送合作醫院資料共享照護網的中風急性後期照護系統(PAC),再以此為基礎,進一步來發展智慧醫療。

    幾年下來,臺中榮總IT團隊,為加護病房(ICU)、手術室打造多項系統。比如重症醫療平臺系統,資訊室建置一個重症戰情室,整合各重症加護單位的儀表板,來即時監控病人的病情。

    其中,像是ICU床位一覽表,醫師可在同一畫面清楚看到加護病房每位病患的狀況,也可迅速掌握哪些病患可轉出到一般病房,讓其他重症病患盡快進來,保持ICU床位流動的順暢。

    此外,賴來勳提到,加護病房的病人容易因為細菌感染而導致敗血症。為了及早發現可能會有這類症狀的病患,IT團隊整合了大量儀器的數據資料,打造出加護中心早期敗血症警示系統,並結合了加護病房病患的儀器資料、生理量測數值、疾病診斷等,關鍵資料每1小時都會自動更新,來反應病患最新狀況。

    透過加護病房的儀表板,ICU的醫師與護理人員能第一眼能先用顏色辨識每位病患的狀況,紅色表示最危急,綠色就表示病患安全。透過這個簡單的識別機制,「醫師能提早一步發現,來治療這類病患,或許就能阻止敗血病的發生。」賴來勳說。

    臺中榮總的ICU不只靠IT來追蹤病情危急的預警,甚以可以預測病患復原的情況。例如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是加護病房另一個棘手的危急症狀,因為這類病人一旦病發,得靠呼吸器才能存活,以往都是仰賴醫師的經驗,才能判斷病人何時可以脫離設備移出ICU。IT團隊根據病人的生理資料、年齡與性別資料,再加上呼吸器儀器資料,在重症戰情室中,打造了另一套加護中心ARDS名單智慧預測系統,可以用來預測何時可以開始訓練病人脫離呼吸器,協助醫護人員提早做準備。

    有了加護病房的e化經驗,臺中榮總在2019年更進一步擴大適用範圍,推出了一般病房病情惡化預警系統。臺中榮總利用過去十年所治療的4萬多名病患的大數據,靠十多萬筆資料才訓練出這套預警系統的AI模型。現在,臺中榮總就連在一般病房中,預警系統也可以從病人過去48小時的資料,來預測未來6到12小時病情惡化的程度,讓醫師與護理人員優先照護出現警示的病患。

    以大數據預估醫師手術時間,提升手術室使用率降低醫護人員離職率

    臺中榮總資訊室更用IT重新顛覆手術室管理。賴來勳坦言,4年前臺中榮總手術室的護理人員大量流失,主因是醫師使用手術室開刀的時間無法精準預測,可能有醫師預計使用3小時,但實際手術進行了6小時。或是有手術提早結束,醫護團隊還得原地留守,等待下一臺手術進來,使得護理人員經常要加班。

    另一問題是,手術室的跨團隊合作困難,一個手術不只執刀醫師,更需要有麻醉師與其他醫護人員共同合作,他透露,手術室是以醫師為中心的設計,因為執刀醫師要為所有成敗負責,所以團隊其他成員不太能左右醫師,自然也不會有所異議。加上經常加班,長期下來導致醫護人員待在手術室的意願不高。

    為了要改善這個狀況,臺中榮總資訊室開始介入,並啟動智慧手術室管理專案。賴來勳提到,他們運用了大數據來預估醫師的手術時間,為了搜集每間手術室的時間記錄,他們在手術室配置了平板電腦,每位醫師上刀要按一下,準備劃下第一刀也要按一下,結束手術、病患離開手術室交接給恢復室時,都各要再按一下。搜集了一年的資料後,就能知道每位醫師開某項手術平均需要多少時間。

    他進一步指出,當醫師開立醫囑,需要開立手術排程時,只要在系統輸入手術醫師與手術名稱,點選預計手術時間,則會帶入預設值,這個預設值來自該名醫師前一年的歷史平均值。不過,手術醫師還是可以評估病人情況進行手術時間的修改。

    接下來,就是如何精確排程手術,並管理好臺中榮總30幾間手術室的運用。賴來勳提到,IT團隊建置了排程日誌系統,以目視化管理來做手術排程確認。

    同時,醫療團隊更可透過手術室控臺系統掌握每一臺手術的狀況,包括手術前一天,可先列印每位病人入手術室的檢查表,進行最終確認,比如病患開刀所需的特殊材料或是特殊麻醉劑等是否準備齊全,避免人為書寫錯誤。此外,還建立了手術室即時動態幕,開刀當天,護理站可以看到每間手術室的即時動態,若是有已超過手術時間的狀況發生,護理站即可在第一時間主動電話詢問手術室是否需要支援。

    賴來勳強調,智慧手術室管理帶來兩大好處,一是手術時間預估正確率提高,由改善前22%提升至改善後71.5%。二是手術室使用率提高,他提到,臺中榮總有32間開刀房,平均一間手術室造價是3千萬到6千萬元,若是有達文西機器手臂,造價則更加昂貴。

    現在,在不增加投資與空間的情況下,若以節省下的手術時間來看,臺中榮總每年等於多了1間手術室的開刀時間。此外,也改善了醫護人員工作超時的問題,整體離職率也改善許多。「現在的醫療真的跟IT綁得很緊。」這位醫學中心的CIO靦腆地笑著說。

    臺中榮總在健保雲端藥歷著墨頗深。先前,醫界曾經發生多次病患打了顯影劑,因為腎功能不好,而面臨須立刻洗腎的狀況。賴來勳提到,為了避免發生藥物過敏的狀況,臺中榮總決定把雲端過敏藥記錄整合到醫囑開立流程。

    臺中榮總先找來醫師與藥師,逐一研究雲端藥歷上的大量過敏藥記錄,釐清健保署與各醫院對過敏藥記錄的差異,再建立一個自動轉換機制,將這些過敏藥記錄,轉換成臺中榮總院內的辨識藥碼,匯入到院內過敏藥資料庫。

    日後,每當醫師開立處方時,就能在系統進行檢核與攔阻,比如有重複用藥或是藥品間的交互作用,更包含了跨院所用藥,就能預先攔阻,確保病人用藥安全。賴來勳指出,臺中榮總每個月已可攔截6千筆有疑慮的用藥處方。

    今年,臺中榮總資訊室不只要在年底前於全臺12所分院導入臺中榮總核心醫療資訊系統。而病歷早已全面無紙化的臺中榮總,還要進一步導入同意書生成及電子簽署管理系統。不只住院同意書,今年要連同自費手術同意書、侵入性檢查同意書都能電子化。在同意書電子簽署,臺中榮總也預計利用簽名時錄影的解決方案,來確認是否病患本人。

    除了醫院既有的結構化資料,考量到有醫院蒐集到越來越多的非結構化資料如大量外部資料、影像資料。臺中榮總也正考慮從原有的私有雲環境,慢慢走到資料湖,希望讓醫院的結構化資料或非結構化的各類資料,在未來能有更好的整合,才能有利於分析。

    附圖:臺中榮民總醫院資訊室主任賴來勳 (攝影/洪政偉)

    資料來源:https://www.ithome.com.tw/people/137635

  • 榮總病房查詢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11-01 15:30:30
    有 538 人按讚


    臺北榮民總醫院大門 1959 vs 2019

    上圖由中央社記者李壽康攝於1959年11月1日,「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臺灣榮民總醫院開幕典禮」在該院中央大樓大門前廣場舉行,由副總統陳誠主持,應邀觀禮者包括三軍首長、醫界人士,及外賓共計四百餘人。(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謝謝我的表弟王建文特地幫我在榮總開幕整整60年後的2019年11月1日,於同地拍攝下圖。而上圖中的中央大樓也早在30多年進行改建工程,蛻變為目前的中正樓(1989年10月落成)。

    1956年6月6日,由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籌劃興建的臺灣榮民總醫院,於陽明山管理局北投鎮(今臺北市北投區)石牌舉行破土奠基典禮;當時的行政院院長俞鴻鈞親臨主持,有中外來賓數十人參加,包括美國經濟合作總署駐華安全分署長卜蘭德、美軍顧問團長史邁斯等人均在場觀禮。

    1958年7月1日,耗資美金160萬元(當時折合新台幣8400萬元),費時兩年興建的臺灣榮民總醫院竣工落成。

    1959年3月,臺灣榮民總醫院開始門、急診作業。

    1959年11月1日,全名為「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臺灣榮民總醫院」的臺灣榮民總醫院正式開幕,總收容量為610個病床。開幕典禮於當天上午10時在石牌該院門前廣場舉行,由當時的副總統陳誠主持,三軍首長、醫學界人士、該院員工及外賓四百餘人觀禮。陳副總統及美國大使館代辦葉格先行致詞,然後由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會主委蔣經國陪同陳副總統參觀該院設備與環境。首任院長為盧致德。

    1963年5月22日,院名改為「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榮民總醫院」(略去原名裡的臺灣二字),簡稱榮民總醫院。

    1966年9月27日,院名隨著退撫會更名而改為「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榮民總醫院」。

    1969年,除榮民、公保外 ,台北榮總也開放勞保、一般民眾就醫,且於同年興建樓高12層的中正大樓(這棟中正樓在新的中正樓於1989年完工後,更名為思源樓),當時病床增至900床 , 每日門診達1500人次。

    1971年,當時的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指示榮民總醫院與國防醫學院共同成立陽明醫學院(今國立陽明大學)以培養醫療人才。

    1977年,第二門診大樓完工啟用 ,原樓高6層的建築物於1983年因門診人次增多而加蓋7、8樓。

    1979年8月,行政院核定以10月31日先總統蔣公誕辰紀念日為「榮民節」,目的在使國軍退除役官兵永懷蔣公德澤,益勵忠貞、團結奮鬥、報效國家。

    為了落實政府照顧榮民之宗旨,臺灣榮民總醫院於臺灣中南部地區先後籌建臺中、高雄兩分院,以支援輔導會所屬12所榮民醫院的醫療作業。

    1982年10月31日,臺北榮民總醫院臺中分院正式開幕。

    1984至1988年為更新計劃第二期,拆除中央大樓 ,改建成綜合醫療大樓「中正樓」,採國際標準的現代醫院設施,興建動力中心及附屬工程。

    1985年5月,位於中正樓後方樓高10層的綜合大樓完工 ,定名為「長青樓」,依其名收住退役將官及一般暨癌症病患,並設有復健治療室。

    1988年7月1日,臺灣榮民總醫院臺中分院獨立為臺中榮民總醫院,位於臺北的榮民總醫院同時更名為「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北榮民總醫院」,簡稱臺北榮民總醫院。

    1989年10月,新中正大樓落成。中正樓為臺北榮民總醫院最重要的建築物 ,也是天母、北投地區的地標,耗資新臺幣75億8千萬元,為地上24層、地下3層之 SRC 構造 ,頂樓設直升機停機坪,以備緊急救護之需。

    中正樓的病房設計具人性化 ,所有病人使用的空間均有大型觀景窗,而且早在國內環保意識還不普遍的年代,中正樓的廁所就以節能減碳為主要設計,全部廁所都有對外窗能接收自然光線,避免廁所因為通風不良 、日照不足而有霉味 ,也因為這個構想 ,讓中正樓外觀不同於國內其他醫學中 心 ,看起來比較活潑有變化 ,且能符合現代醫療需求 ,並由原來的1816床擴充到目前的將近3000床。雖然病床數不斷增加 ,但對病人的照護並沒有因病床的增加而壓縮病人的使用空間 ,這要完全歸功於當初堅守尊重人性的設計。

    1990年10月31日,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雄分院正式開幕。

    1993年7月1日,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雄分院獨立為高雄榮民總醫院。

    1997年元月,臺北榮民總醫院建置國內最早之榮陽數位化醫學圖書館,提供榮總、陽明同仁豐富、新穎之醫學電子書、電子期刊等數位化醫學資源。

    1998年7月,在臺北市臥龍街設立「大我新舍門診部」輪派醫師駐診,提供該地區四千餘高齡單身榮民便利優質的醫療服務。

    2000年及2001年,先後承辦臺北市立關渡醫院,及署立宜蘭醫院開公立醫院委託經營之先河,使當地居民也可以獲得與國家醫學中心同等級的醫療服務。

    2002年6月,與財團法人中心診所醫院醫療技術合作,嘉惠臺北市東區居民。

    2013年11月,隨著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組織調整,「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北榮民總醫院」正式更名為「臺北榮民總醫院」。

    臺北榮總在成立之初,床位有610張,醫療服務對象僅限於在台退除役官兵,後來逐年開放及於榮眷、公、勞、農、漁保及一般民眾。並逐次興建一、二、三門診大樓,門診人數由最初每日200餘人次,增至目前每日約8000餘人次;因應門診量的增加,陸續擴增床位,目前擁有2932張(統計於2019年1月)。

    目前臺北榮總的主要建築有中正樓、思源樓、長青樓、第一、二、三、湖畔門診大樓、致德樓、神經再生中心、身障中心、動力中心、科技大樓、護理館等;土地面積為30.36公頃,總樓地板面積為54萬5203.83平方公尺。

    臺北榮總現有員工6443名(醫師1256名、護理人員3010名,醫事人員932名、技術人員305名、行政人員664名、技工工友276名,統計於2019年5月),組成堅強的醫療團隊,配備先進的醫療設備,精確地為病患診治各種疾病。

    在歷任院長及同仁辛勤耕耘之下,臺北榮民總醫院被列為國家級醫學中心,肩負病患醫療服務、醫事人才培訓及醫學研究發展三大任務,配合國家醫療政策,善盡政府照顧人民健康之責任。

    1963年,由美國實業家柯柏先生在捐贈該院的「柯柏醫學科學研究館」正式啟用,是為國內最早成立醫學研究部門的醫院;在基礎與臨床並重的前題下,培育醫學研究人才,研發出多項領先國內的研究成果。

    為能將研究成果產業化,利及民生,臺北榮民總醫院積極推動產學合作,已見成果;興建之醫學科技大樓,是結合基礎、臨床、資訊科技與實驗動物中心等尖端設施並符合安全環保標準之科技、人文並重的智慧型多功能研究空間,完成後將是國內第一棟符合藥品優良臨床試驗規範(GCP)的臨床研究病房,符合優良實驗操作規範(GLP)及合於生物安全等級2-3級的研究設施(BL2-BL3),及符合國際標準之動物照顧等設施的醫學研究大樓。

    為縮短診療時空差距、提昇偏遠地區醫療服務品質、加強醫療教學與群體醫療服務,臺北榮民總醫院自1996年起,運用遠距電訊傳訊數位網路系統,提供國軍金門醫院、金門縣立醫院及宜蘭縣醫療院所遠距會診、遠距教學、遠距會議及遠距病例研討等遠距醫療支援,建立醫療資源共享,一年平均4百餘件,使當地居民健康得到保障。

    近年來,臺北榮民總醫院致力於神經修復及再生、人腦科學及認知功能研究、功能性腦神經造影、腦神經資訊、幹細胞研究、基因工程、生殖科技、臍帶血移植、生物影像整合、心電生理、電子病歷等先端醫療科技之研發,俱有重大的成果。

    臺北榮民總醫院各科均訂有臨床處置作業規範、標準作業流程、稽核制度及各種品管會,以確保醫療品質。為了提昇服務效能,該院開發自動語音辨識預約掛號系統、全國藥品資料查詢辨識系統、雙語藥袋、病患醫療資訊系統、更新手術同意書;開辦夜間門診、啟用開放式單一窗口多功能櫃台、設立安寧病房、定期舉辦社區衛教服務;成立各種品質管制委員會,負責監督醫療品質;推動建立臨床路徑,保障醫療品質及病患權益;舉辦策略發展共識研究會、醫療品質及醫院管理訓練課程、成立品質改善行動小組,定期舉辦病患問卷調查等措施;設立財團法人惠眾醫療基金會幫助艱苦病患,組織龐大志工團隊散佈全院各區為病患服務。

    60年來,臺北榮民總醫院孜孜不懈,秉持「以客為尊」以顧客為導向的服務理念,致力於醫療技術創新、服務品質提昇,提供患者身、心、靈全方位的醫療照護、便利的就醫環境及人性化的服務;以「視病猶親、追求卓越」之服務理念,遂行醫療服務、教學訓練、醫學研究三大任務的發展與成長;以「品質」、「效能」為核心競爭力,謀求人類的健康與福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