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攝論宗」,攝論宗,又稱攝論學派、法性宗,漢傳佛教流派之一,屬於瑜伽行唯識學派。該宗源起於真諦三藏,因為奉無著《攝大乘論》為根本論書,故被稱為攝論宗。後被法相宗所吸收。546年,真諦譯出《攝大乘論》三卷,成為攝論宗的開始。攝論宗主張諸法的根本為阿梨耶識。當阿梨耶識的清...
⭕️第385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攝論宗」,攝論宗,又稱攝論學派、法性宗,漢傳佛教流派之一,屬於瑜伽行唯識學派。該宗源起於真諦三藏,因為奉無著《攝大乘論》為根本論書,故被稱為攝論宗。後被法相宗所吸收。546年,真諦譯出《攝大乘論》三卷,成為攝論宗的開始。攝論宗主張諸法的根本為阿梨耶識。當阿梨耶識的清淨本性出現,即是第九識阿摩羅識。為我國十三宗之一。依攝大乘論,主張無塵唯識之義,兼立九識義,倡對治阿梨耶識,證入阿摩羅無垢識之宗派。又取弘通攝論之義,稱為通論家;宣揚此宗之諸師,稱為攝論師、攝大乘師。以陳代真諦(499~569)為開祖。攝大乘論前後有北魏佛陀扇多、陳代真諦、唐代玄奘等三譯,又別有隋代達摩笈多、行矩等共譯之攝大乘論釋論中所揭之論文及西藏譯本,此宗惟以真諦所譯為正所依。梁太清二年(548),真諦因武帝之請入建康,尋以兵亂流徙各處,陳天嘉四年(563)止住廣州制旨寺,譯攝大乘論三卷與世親釋論十二卷,同時宣講之,並撰義疏八卷。又別譯決定藏論、三無性論、轉識論等,製九識義記等,成一家之說。門人慧愷、曹毘、法泰、僧宗、道尼、法准、慧曠等均各有所成。及道尼弟子道岳、智光、慧休等,隨其師於隋開皇十年(590)奉敕入長安,爾後南方遂無攝論講主。此前,開皇七年,曇遷已入長安,始講此論,淨影寺慧遠、曇延之弟子等皆列其席。其後,文帝建禪定寺,以曇遷為寺主,曇遷先後撰著攝論疏十卷、九識章等,禪定寺遂成為此宗重鎮。逮道尼等北上後,攝論研習之風愈盛。蓋陳迄隋、唐,法將輩出,先後有法常、智儼、慧休、靈範、神照、道傑、僧榮、慧璡、靜嵩、智凝、法護、道因、僧辯、智則、道積、道基、善慧等諸師宣揚攝論教義。及唐代玄奘弘宣瑜伽唯識,將此論攝入成唯識論援引十一部論之一以後,此獨立學派遂告式微,乃至與法相宗合併而廢絕。日本研究此宗者多係南都法相家。攝大乘論立十種勝相,以阿梨耶識為諸法之依止,又說明一切法之相性為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三性,由此而入唯識觀,修六波羅蜜,又於歡喜等十地學戒、定、慧,以證無住處涅槃之果,得無分別智,顯現三身,攝論宗主要教義即在詮明攝大乘論所說。惟真諦在八識之外,別依楞伽經、決定藏論等,而倡九識義,即於八識之外,立阿摩羅識為第九識,第八阿梨耶識為有漏隨眠識,第九阿摩羅識則為真常淨識。真諦所著今皆不傳,圓測之解深密經疏卷三可略窺此說,大抵,真諦名第七識為阿陀那,唯我執煩惱障,而無法執;第八阿梨耶識有解性、果報及染污三種義,染污之第八識即法執,緣真如起四種謗,果報之第八識緣十八界,解性之第八識有成佛義;第九阿摩羅識即本覺,取真如二義中之能緣義,名為識。此宗諸師有關淨土之分類,多取四土說,即:化淨土、事淨土、實報淨土、法性淨土。其中,又多以阿彌陀佛之淨土為真淨土,依攝大乘論別時意趣之說,否認凡夫之順次往生,有阻淨土教義之弘通。〔法華玄義卷五、維摩經玄疏卷二、卷三、卷五、四分律疏飾宗義記卷三本、攝大乘論疏卷五、攝大乘論抄、攝大乘論章卷一、攝論章卷一、攝大乘義章卷四、續高僧傳卷一至卷四、卷十至卷十五、卷十七、卷十八、卷二十二、卷二十四至卷二十九、宋高僧傳卷二、開元釋教錄卷七、卷八〕《攝大乘論》的撰者無著,而《攝大乘釋論》的作者則是無著之弟世,此《論》與《釋論》,均為印度唯識宗的重要論著。《攝大乘論》簡稱《攝 論》,其對「阿賴耶識」的相關論述,有下述幾項特點︰(1)清淨與雜染之比喻︰在玄奘譯本《攝大乘論本》中,以金、土、藏作比喻。這是說,金藏在土(地界)裡,當未用火來煉金時,表面只呈現泥土而不見真金。及至用火來煉金,土便不見了,才顯現真實的金。在此比喻中,「土」比擬為因「遍計所執」而起的「雜染」。「金」比擬為「圓成實」的「清淨」。「地界」乃比喻「阿賴耶識」。最後是「火煉」(原文是「無分別智火」),比喻依照「依他起性的轉移」。雜染則生死流轉,清淨則得卾槃。而阿賴耶識的凊凈與雜染,情形也如是。(2)針對「無漏種子」而提出新熏說︰眾生自無始以來,並沒有無漏種子的,那麼,清淨心從何而來?《攝論》的回答是︰來自「正聞熏習」。這是說,眾生從聽聞大乘教法中,漸次熏習,從而產生凊淨無漏種子,寄居於「阿賴耶識」中。這些種子原不屬於「阿賴耶識」,但能對治「阿賴耶識」。(3)《攝大乘論釋》引入「佛性」或「如來藏」︰《論釋》在解釋《攝論》有關「四種清淨法」及「二無垢清淨」時,謂此法自性凊淨,此清淨名「如如」,而「如如」就是「如來藏」。(4)「攝論師」引入「阿摩羅識」︰「阿摩羅識」,意謂無垢識,也就是上述所謂「如如」。此名不見於《攝大乘論》及《攝大乘論釋》,而是出於《決定藏論》、《三無性論》、《十八空論》等。此三論皆為真諦所譯,當必為「攝論師」所熟讀。「阿摩羅識」其實是指「阿賴耶識」中清淨的部份,這部份也名為「如如」、是真如、是「客塵淨盡」的「自性清淨心」,因而也就是「如來藏」。
梁武帝達摩 在 黃宏成台灣阿成世界偉人財神總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傲慢,火燒功德林,達摩祖師論梁武帝,真智慧。
https://youtu.be/o-7UpGBNzhw
梁武帝達摩 在 陳學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梁寒衣老師教授六祖壇經】
每逢週六刊出,祈願共同精進!
《疑問品第三》
◎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
──是「福德」,不是「功德」。
(有相、有為) (無相、無為)
──實相中本來就沒有「功德」;本然空寂中無「功德」、「福報」可得。著「有功德」,即著「有為法」、「有相法」,不出於有漏的人天福報、三界因果……
相關內容連結
https://www.enlightened-mirror.com.tw/blog/8170f35a7b1?categoryId=231652
梁武帝達摩 在 珞棋(藝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Eliana/2020/09/06日第147天日記
⭐️「安心」⭐️
記得梁武帝時代的慧可大師,去找達摩祖師
他在雪地跪地求法
直到達摩祖師回應他
你想求什麼?
慧可大師說,我想求「安心」
達摩祖師說:「你的心拿來,我替你安!」
於是慧可大師就開悟了.....🙏
我每次看到這段,都大哭....
我哭的不是因爲我不安心
其實是被慧可大師斷臂求法的心感動❤️
在生活上
我也常常需要安心的感覺
覺得安心了
才能做好很多事
最近領悟到
一直在心外面找安心這件事
是找不到的
唯有向內找,自己才能幫助自己
只有自己才能讓自己快樂
先快樂,才能成功
不是成功之後,才快樂!
#藝千隨手畫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