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框架效應ptt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框架效應ptt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montrachet (Stanford)看板Stock標題[心得] 心理學時間Thu Mar ...
行為主義:
1.確定效應: 對較小的確定收益之偏好多過於很可能得到的較大收益
即使後者的統計性較高
2.奇幻思考: 自認為某些行為會導致某些預期的效果 雖然不知如何解釋
或是根本沒有理由
3.預期理論: 寧願規避損失而不願繼續押注獲利 換言之
加碼虧損或套牢的股票 而賣出已獲利的股票
也就是說 照正回饋理論來說 多頭市場應該比空頭市場的交易量大
但事實卻相反
"減少虧損 擴大獲利" 的人並不多
格式塔理論;
1.說服效應: 我們所相信的是可信的資訊來源而非可信的論點
2.自我說服: 事實與我們的態度衝突時 我們寧願改變態度而不是接受事實
3.代表性效應: 觀察到某趨勢後 就認為該趨勢會一直持續下去
4.知識態度; 將資料分類研討 但每一類均以簡單的態度來處理
例如看了一些東西後 就大致決定"股市應該上漲" 或"債券一定下跌"
而沒有去蕪存菁 "腦袋空空不是沒有東西 而是裝了太多垃圾"
愛因斯坦: "凡是力求簡潔 而非簡化"
5.時間變動: 股價變動的時候 移動平均線要花一點時間才跟得上
因為投資人心態需要調整 也就是投資人要準備開始習慣這新的股價
延伸下去 就是為什麼黃金交叉或死亡交叉在移動平均線長期重疊後出現
其訊號會很強烈
6.錯誤共識效應: 高估和自己持相同態度者的人數以及其能力
假設自己看好台塑 若身邊的人也一同看好台塑
則假設市場也是看好台塑 並覺得這是對的
同理 很多抽菸的人都覺得其實社會上抽菸的人並不少
7.自我防衛: 調整自己的態度以符合所做的決策 無論該決策的正確性
例如買了鴻海之後 買進的理由已消失
卻開始改變態度告訴自己應繼續持有直到獲利
或者尋求他人的想法來取代自己買進的理由
例如PO板詢問是否可以進場或是否要停損
8.身體標識理論: 市場的威脅增近了焦慮與恐慌的持續性
急漲急跌以及市場散布的消息造成投資人慌了手腳
看著盤不知買什麼也不知賣什麼 嚴重者就是全砍了再重來
認知心理學:
1.後悔理論: 試圖避免承認錯誤
當市場修正到我們認為自己犯錯的那個水準
我們就重新採取我們認為正確的行動 改變錯誤而不用承擔悔恨之痛
2.認知失調: 證據顯示我們的假設錯誤時 我們會扭曲該訊息
3.框架效應: 我們的決策會受到看起來像是正確的資訊所影響
上漲的市場創造出上漲的理由 下跌的市場創造出下跌的理由
媒體、分析師一貫的技倆 漲時喊多上萬點 跌時看空下六千
4.精神區隔: 將不同的現象分類 試圖讓個別最佳化 而非讓整體最佳化
例如持有友達與奇美電 結果前者上漲 後者下跌
有些人會關注其個別上漲下跌的原因
而忽略其實兩者皆為面板族群的整體性
又如只看到哪些股票有賺錢 而沒有探討自己資金的配置與風險管理
5.選擇性接觸: 只吸收支持自己態度和行為的資訊 忽略不利自己的消息
6.適應性態度: 我們發展出和身邊人士一樣的態度
原先堅持多方的人可能會因為周遭的言論偏空而改變想法
另外一種解釋是 人們會去責怪特立獨而虧損的人
而原諒依照市場走勢而虧損的人
後見之明謬誤:
聽到一些可能發生的事件真的發生了 就立刻改變原先的想法
"我早就知道了" "去看昨天的推文 我有說喔"
認為已發生的事情都可以在事先預測的想法中 使得做出決定的慾望加強
一但價格回到讓我們後悔當初為何沒買進時 我們多半就會下手
儘管市場的趨勢已有所改變
================================
沒有打完 也打不完 大概還有20餘種
有些理論看起來差不多 但其實有些微的差異
(一些人詢問股票是否可以買進或賣出時
我想其實心裡已經有了答案 他只是看看是否有和自己相同答案的人支持自己
或者尋求合理的安慰而已)
總而言之
傾聽市場對人們說的話 而非人們對市場的評論
我認為當基本的技術指標、產業分析能力都有了後
有時候可以看看這類的東西 還蠻有趣的
---
平衡謹慎與膽量 股市不過如此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4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