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2018年狄倫的一則私訊〉
嘿!狄倫爺,寫一則私訊給對自己很重要的人,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這個重要的人—對!就是在說你,是不可能認識我的。
我上次看到你本人(當然,隔了一大段距離),是2011年春天你第一次到台灣演出。台灣,還記得嗎?那個吵吵鬧鬧機場很醜但人特別熱情友善的地方。我猜你恐...
〈給2018年狄倫的一則私訊〉
嘿!狄倫爺,寫一則私訊給對自己很重要的人,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這個重要的人—對!就是在說你,是不可能認識我的。
我上次看到你本人(當然,隔了一大段距離),是2011年春天你第一次到台灣演出。台灣,還記得嗎?那個吵吵鬧鬧機場很醜但人特別熱情友善的地方。我猜你恐怕不記得了,你風塵僕僕遠征過上千座城鎮,台北,只是那永無止境的Never Ending Tour裡無足輕重的一次過場吧?
我讀過一個驚人的數據,你的Never Ending Tour自1988年以來,整整三十年間,只在1997年因胸腔感染休息過三個月,其他時間,你日復一日在路上巡演,像個披星戴月的公務員。你好像對時間施了什麼幻術,讓它在你面前變成一個堅硬的東西,停在那裡,你可以擊破它、穿透它,從而對抗它,而且,姿態是輕盈的,就像一顆被浮力輕輕挽在空中的石頭。 〈Like A Rolling Stone〉,這是你在60年代寫下的歌,你用了大半生的光陰在實踐這首歌代表的理念,世間還有像你這麼稱職的「產品代言人」嗎?我一時半刻真是想不到其他人了。
根據www.setlist.fm這個網站,〈Like A Rolling Stone〉你已在現場演出過一千六百多次了。一個正常人終其一生都很難把同一首歌聽過這麼多遍,何況是在眾人面前表演它呢?無怪乎,你必須時時發明新的唱法,啟動新的編曲,好將過去的經典拆解得支離破碎,才有辦法夜以繼日地演出它。
2011年那晚,我是和姊姊一起去小巨蛋看了你的演唱會,託你的福,姊弟倆不知已有多久不曾一起「出去玩」了。我們坐在二樓,聽司儀唸出:「Ladies and gentlemen—Columbia recording artist Bob Dylan」接著便見到你身穿黑西裝和白襯衫,戴著一頂米白色圓帽,氣定神閒從後台走了出來。
全場同時拍起了手,彷彿心電感應似地,覺知此刻將是一個往後不斷在心裡回放的瞬間,一個被歷史眷顧的神秘定格。全場同樣在演出終了前恍然大悟地理解到,此時你正在唱的歌原來就是那首〈Like A Rolling Stone〉,它和專輯裡的版本聽起來完全不一樣啊!
這種恍然大悟的時刻,我想每個狄倫迷都領略過二三,我直到最近才發現滾石樂團翻唱過〈Like A Rolling Stone〉,而且你們還同台演出過這首歌;同樣直到最近,我才發現一張60年代初期你在紐約格林威治村公寓裡敲著打字機的黑白照片,牆上有一幅裱褙過的中文毛筆字,從右至左用直書寫著:
誠實謙遜 愛情是基 生命使現
那字並不挺好看,感覺就像個剛開始研習書法的初學者的筆跡,樸實無華,大巧不工,一如每個週日午後在你公寓附近的華盛頓廣場被民謠歌手吟唱出來的曲調。喔!60年代的格林威治村,流浪的詩人學習著詩篇的法則,百變的妓女轉動著致幻的眼珠。
那幅書法是不是你的作品呢?網路上說法莫衷一是,一如在你每首歌的攝影棚裡趕場的神棍、水手、遊民、超驗主義者,在場景間出沒的Peggy、Ramona、Maggie、Johanna,他們是誰?而她們的真實身分是什麼?從來也沒人說得清楚。
你很少談論自己,八成心裡是想—「嘿!我要說的不都在歌裡了嗎?」因此當你難得剖析自我時,哪怕只用輕輕的力道,依然會讓人印象深刻。我一直記得你說過的這句話:「我從來都只是我自己,一個民謠音樂家,用噙著淚水的眼睛注視灰色的煙霧,寫一些在朦朧光亮中漂浮的歌謠。」 今年夏天,你出人意表再次來到了台北,這次,七十七歲的你不再只是歌壇巨星了,同時是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詩人。那天我人在台灣的高山,穿梭在雲裡霧裡,錯過了演出卻好像不覺得太可惜,畢竟,在我工作了十年的書房裡,掛著一張《村聲週報》的封面,你就這樣日日夜夜盯著我、陪伴著我寫出了人生的前三本書,而第一本書的原版書封上,還有一張你的照片。
其實我還有很多問題想問你,譬如,你那些垮世代酒友、競爭的對手、不相往來的敵人一個接一個死去後,你在巡迴歇腳的空檔,偶爾也會感到寂寞嗎?又譬如,你是如何保養身體的?不過啊,這則私訊已經寫得太長了,我也希望你不會介意,我把它公諸於世。
your sincere listener, as always / 寄出 (原文載於《鹽分地帶文學》2018.11月號)
photo by Billy H.C.Kwok
https://www.billyhckwok.com
https://www.facebook.com/billyhckwokphotojournalist/
格林法則是什麼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簡單說,中共若勝,世界文明將在一種聲音下,通通被扼殺
對於一個非基督徒的我,要理解根基於喀爾文清教的美國保守主義,除了閱讀文獻與歷史,青少年時期大量閱覽的古典哲學起了很大作用。
雖然從高中起因研讀存在、後現代、結構、解構主義,而開始思維左傾,並以進步左派自居;但由於對個人主義的理解與堅持,意即自我實現的追求,對集體主義已不只是反感,更是厭惡。在2016年川普競選開始獲得啟發與反思,藉由個人主義而回歸原是右派的本我。
集體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方案幾乎是以畜道對待人類,編織出烏托邦理想社會,帶來的卻是思想監控、肉體毀滅。中國共產黨甚至妄想將全人類納入一體化管理,並美名為「新世界秩序」、「人類命運共同體」。20世紀極左翼國家社會主義德國納粹黨、蘇聯共產黨造成的無界侵略、圈養、大屠殺,如果沒有美國的引領與對抗,世界大部份國家可能早已歸於極權統治。
而這個趨向世界極權一體化的可能性又在21世紀初開始具現,因為中國共產黨和美國民主黨的利益結合,或者說是以民主黨為主的左派扶持、餵養了共產黨,先是蘇聯,接著以中國為實驗種植園,並以全球化分工與經貿獲取利益。
當獲得的利益龐大到不可想像時,這些政客、資本家,及其圍繞的利益集團為了追求慾望與快感,墮落到集體做出暗網才可能看到的各種變態、泯滅人性行為。而這個全球化利益分贓集團,除了把14億中國人當成韭菜收割,甚至妄想把全球也變成韭菜園。
由川普帶領的「讓美國再次偉大」運動,不僅關乎是否能阻止美國社會主義化,更關係到全人類的命運。這也是我開始寫本專頁,繼之創辦右派網站《對觀點》,期望成為華文(使用華文不與主張台灣獨立相悖)右派的一個虛擬據點,並支持川普連任。
川普舉著聖經,以清教徒美國傳統價值對抗所謂的自由派,這些意圖以人造天堂引誘人類進入社會主義地獄的左派領袖。我並不是討厭或排斥左派大眾,因為我過去也是其中一員。我厭惡的是利用左派烏托邦理想誘導希冀人類社會進步,引人踏入精心設計美麗陷阱中的那些陰謀領導者。
全球學術界已有8成以上被左派佔領,他們多數堅信自己的理念,沒意會到自由派思想帶來的危害。正如耶穌被釘上十字架時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關於自由派思想的危害,文末連結到網站的【西方文明的危機與醫治】,文章所介紹的沃格林可以說是先知。
埃里克·沃格林( Eric Voegelin , 1901-1985 ) ,美國政治哲學家。1973年,沃格林在愛爾蘭都柏林的一次演講中預測說,十年之內,蘇聯將從內部崩潰。1991年12月26 日蘇聯解體,與沃格林的預測僅相距8年,這代表他對於極權與共產主義危害人類的深刻理解。
沃格林一生致力於研究二十世紀的地方性政治暴力,這一努力相關於政治、歷史或意識的哲學。根據沃格林的世界觀,他「指責對基督教的惡劣的烏托邦式解讀,因為會導致像納粹主義和共產主義這樣的極權主義運動」。沃格林不接受任何讀者和擁護者給他貼上的意識形態標籤或分類。
沃格林最經常被人引述的一段話是:「因此,只有當基督徒的先驗充實(fulfillment)被現世化的情況下,歷史中的本質(eidos)問題才會出現。然而,這樣一種關於末世的現世化假說是一個理論上的謬誤。」有個口號出自這段話:「不要把末世現世化!」,意思是:「不要嘗試讓來世的事情發生在此刻、此處」,或者「不要嘗試在地球上創造天堂」。
本文作者王志勇提到沃格林一生致力於尋求真理和秩序,他對政治學和人文學術做出了七大突出性貢獻:
一、批判實證主義,使政治學重新成為一門科學。
二、診斷西方文明的危機,強調靈魂的疾病。
三、批判極權主義和現代各種意識形態運動。
四、恢復對秩序的重視,強調失序和秩序的重建。
五、為人提供了一套歷史哲學。
六、為人提供了一套意識哲學。
七、為人提供了向超驗保持開放的哲學框架,用於醫治西方文明。
關於西方文明危機,作者指出:
西方文明的危機不僅僅是思想的危機,而是來自靈魂的疾病,也就是人的意志和意識的危機。這種意志的危機就是個人意志的叛逆,不願意降服在上帝及其所設立的秩序之下;這種意識的危機就是對超驗者上帝缺乏認識、敬畏和愛慕的意識,人的意識中充斥的是自己的慾望,成為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信徒;而少數野心家則是瘋狂地想成為上帝,扮演救世主的角色,要把自己的意志和觀念強加給麻木不仁的大眾頭腦。
十九世紀興起的各種各樣的意識形態就是對上帝和他人的叛逆,就是想通過政治宣傳和武力征服的方式實現個人所設想的烏托邦夢想,不管是法西斯主義,還是馬克思主義,都是如此的路徑。
因此,沃格林強調,許多自由派知識分子反對極權主義,但是,他們並沒有認識到,他們自己的意識形態傾向與邪惡的共產主義和納粹主義是完全一致的。他甚至明確地說:「不容置疑的是,自由主義向邪惡的共產主義的過渡有著內在的一致性和誠實性;如果我們把自由主義理解為主張對人和社會的內在性拯救,那麼邪惡的共產主義顯然不過是自由主義最激進的表達方式。
二十世紀中,從二戰時期的納粹德國、建設邪惡共產主義的蘇聯、中國和柬埔寨,這些極權共產國家以「現代化」、「科學化」的名義下主導了大規模屠殺。表面上,造成這種大屠殺的根源是阿倫特所強調的極權主義,但是沃格林更加深刻地揭示了極權主義背後意識形態的因素,就是自由主義、實證主義等各種以人為本的意識形態的陰暗性、虛偽性、暴力性和醜陋性。
這些意識形態的普遍特徵就是攻擊上帝的超驗性,藐視上帝在人的心靈中和社會中所設立的基本秩序和法則,從而摧毀文明所賴以存在的精神根基,為那些無法無天的思想與政治狂人的倒行逆施鋪平了道路。既然沒有上帝,當然也就沒有上帝所設立的秩序和法則,那麼人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來重新塑造自己和這個世界。各種各樣的烏托邦夢想及其實踐就是出於這樣的思路。
全文請點閱網站連結閱讀,對於非基督徒者如我,這篇立論深刻嚴謹的文章,讀後具有很大啟發。
https://rightpoint.site/column-wang-200920/
格林法則是什麼 在 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簡單背、流利說】英文口說想更流利、道地?重新組合你已經學過的字吧!
✔︎ 你都用英語檢定考試、留學考試背的單字在講英文嗎?
對於學習外語要怎麼學的討論中,很多人都認爲「字彙學習」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但背單字難道就等於一味地「往更艱澀、更抽象、更難的字背嗎?」難道代表現在字彙量 5000,一路往 8000 背的意思嗎?
其實不一定是這樣子的。
「我們一定要先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
「我們一定要先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
「我們一定要先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
大家可以從 2 個方向進行學習。而對於口說要進步,又以第 2 個方向為重。大家若去觀察看看,在美劇當中、和美國人生活當中,他們不常用很艱澀的單字,但他們常常用我們「拆開都會」、但「組合在一起」就聽不懂的用法。
【方向 1】為了檢定考試而背 (為了理解、讀懂、聽懂 comprehension 而背)
這樣的方向所使用的方法是大家很熟悉的,不管是字根字首法、同義字意群記憶法、心智圖法、格林法則、典故法等等的方法,很多都是輔助這樣的學習。
例 1️⃣:陳同學為了 GRE 考試,記憶 slander, libel, defame 都有誹謗的意思。
例 2️⃣: 林同學為了 IELTS (雅思) 考試,記憶 breach of contract 是毀約的意思。
例 3️⃣: 黃同學為了 TOEFL (托福) 考試,被了 adjacent to 是 next to 的意思。
這些同學,一路往超過 8000 字、甚至是托福、雅思、GRE、GMAT 記憶。
【方向 2】為了在口說中使用得出來而背 (production)
這時我會建議,去「思考、觀察、整理」有沒有什麼用法是「拆開時每一個字都認識,放在一起的時候,就都不認識了。」的字。
例 1️⃣:treat 你可能會,但因為考試中大多都是考「對待」的意思。但口說中常使用的 "It's my treat!" "How's the new job treating you?" 可能意思就不懂了,或是可能「猜得到意思,總是自己用不出來」。
例 2️⃣: 「門鈴響了」,最高頻的口說用法是 Oh there's the doorbell. 我相信很少人拆開 the, doorbell, there, is, oh 會有單字,但組裝在一起後呢?
在傳統的字彙定義上,treat、doorbell 已經是你會的字了(約在 1500 字以內!?) 這樣對學習的界定,真的是正確的嗎?
為了考試,大家可能會去背 destitute (a)、impoverished (a) 這樣代表「貧窮」的字彙 (畢竟以前可能只會 poor、have no money)。但對於口說中常用的 "I've been living from hand to mouth." (最近生活很拮据) 意思反而完全無法理解。(即便我們會 hand、mouth)
結論:如果你的目標是很快地想要增加口說中能使用出來的用法和用字的精確、道地性,不用再去背超過 6000、8000 以外的單字。不妨多學一些 6000 字以下的字彙的「排列組合」用法,就很夠了:)
✔︎ 如果覺得你的英文口說遲遲找不到方法進步、想知道過去近千位台灣學生如何以科學為本、模組化的方式有系統、效率的學習英文口說,我在 11/18 (一) 有一場「全方位英語口說」公開課,歡迎你 / 妳來聽聽喔!
公開課一秒報名: (公開課內容不適合初學者)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1911010948333864957660
時間: 11/18 (一) 7:30 pm - 8:30 pm (7:00 開放入場)
地點: 北市中山區朱崙街60號2F (MRT南京復興站)
格林法則是什麼 在 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簡單背、流利說】英文口說想更流利、道地?重新組合你已經學過的字吧!
✔︎ 你都用英語檢定考試、留學考試背的單字在講英文嗎?
對於學習外語要怎麼學的討論中,很多人都認爲「字彙學習」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但背單字難道就等於一味地「往更艱澀、更抽象、更難的字背嗎?」難道代表現在字彙量 5000,一路往 8000 背的意思嗎?
其實不一定是這樣子的。
「我們一定要先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
「我們一定要先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
「我們一定要先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
大家可以從 2 個方向進行學習。而對於口說要進步,又以第 2 個方向為重。大家若去觀察看看,在美劇當中、和美國人生活當中,他們不常用很艱澀的單字,但他們常常用我們「拆開都會」、但「組合在一起」就聽不懂的用法。
【方向 1】為了檢定考試而背 (為了理解、讀懂、聽懂 comprehension 而背)
這樣的方向所使用的方法是大家很熟悉的,不管是字根字首法、同義字意群記憶法、心智圖法、格林法則、典故法等等的方法,很多都是輔助這樣的學習。
例 1️⃣:陳同學為了 GRE 考試,記憶 slander, libel, defame 都有誹謗的意思。
例 2️⃣: 林同學為了 IELTS (雅思) 考試,記憶 breach of contract 是毀約的意思。
例 3️⃣: 黃同學為了 TOEFL (托福) 考試,被了 adjacent to 是 next to 的意思。
這些同學,一路往超過 8000 字、甚至是托福、雅思、GRE、GMAT 記憶。
【方向 2】為了在口說中使用得出來而背 (production)
這時我會建議,去「思考、觀察、整理」有沒有什麼用法是「拆開時每一個字都認識,放在一起的時候,就都不認識了。」的字。
例 1️⃣:treat 你可能會,但因為考試中大多都是考「對待」的意思。但口說中常使用的 "It's my treat!" "How's the new job treating you?" 可能意思就不懂了,或是可能「猜得到意思,總是自己用不出來」。
例 2️⃣: 「門鈴響了」,最高頻的口說用法是 Oh there's the doorbell. 我相信很少人拆開 the, doorbell, there, is, oh 會有單字,但組裝在一起後呢?
在傳統的字彙定義上,treat、doorbell 已經是你會的字了(約在 1500 字以內!?) 這樣對學習的界定,真的是正確的嗎?
為了考試,大家可能會去背 destitute (a)、impoverished (a) 這樣代表「貧窮」的字彙 (畢竟以前可能只會 poor、have no money)。但對於口說中常用的 "I've been living from hand to mouth." (最近生活很拮据) 意思反而完全無法理解。(即便我們會 hand、mouth)
結論:如果你的目標是很快地想要增加口說中能使用出來的用法和用字的精確、道地性,不用再去背超過 6000、8000 以外的單字。不妨多學一些 6000 字以下的字彙的「排列組合」用法,就很夠了:)
✔︎ 如果覺得你的英文口說遲遲找不到方法進步、想知道過去近千位台灣學生如何以科學為本、模組化的方式有系統、效率的學習英文口說,我在 11/18 (一) 有一場「全方位英語口說」公開課,歡迎你 / 妳來聽聽喔!
公開課一秒報名: (公開課內容不適合初學者)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1911010948333864957660
時間: 11/18 (一) 7:30 pm - 8:30 pm (7:00 開放入場)
地點: 北市中山區朱崙街60號2F (MRT南京復興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