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儀門①】210821
(詳細版的歷史下一篇再貼,寫太多放不完😂)
---------------以下簡版---------------
鳳山舊城肇基於1722年,為臺灣第一座土埆築造的城池,1734年及1760年又陸續由時任的知縣增植刺竹及增建砲臺以強化防衛。
1786年的林爽文事件中,縣城...
【鳳儀門①】210821
(詳細版的歷史下一篇再貼,寫太多放不完😂)
---------------以下簡版---------------
鳳山舊城肇基於1722年,為臺灣第一座土埆築造的城池,1734年及1760年又陸續由時任的知縣增植刺竹及增建砲臺以強化防衛。
1786年的林爽文事件中,縣城遭到重創,居民紛紛遷到埤頭(鳳山);1805年海盜蔡牽起事,埤頭(鳳山)被攻陷,於是居民和衙署又遷回舊城。
官員勘查後決定將土城改建為磚石城,並在1825年動工,1826年完工,成為全臺灣第二座磚石城。
直到1847年官民以「城池範圍變動後風水被破壞」、「舊城煞氣太重」等理由嫌棄舊城,並於1853年將縣治遷回新城,舊城因此進入半閒置狀態,變成「舊城汛」的駐守之地,街肆的繁榮程度也不如以往。
直到1921年因為開闢現在的左營大路,部分城垣被拆除,龜山也為了左營車站的交通方便而被重劃的道路砍頭。1940年又因應太平洋戰爭把舊城劃為軍區,城內設施全數遷出,使得文物蕩然無存。
---------------關於建築---------------
東門因面對著鳳山丘陵,取「有鳳來儀」的吉祥寓意命名為「鳳儀門」,是來往新舊城之間的重要孔道。城門座面寬16.9米,深8.3米,門洞內的斗拱、門軸洞、門閂洞皆由花崗岩砌成,城門外有一水關亦是以花崗岩條堆砌而成,保存完好。城內南側設有馬道,為唯一呈斜坡狀者(北門為階梯),斜坡設為七階,馬道門寬1.8米,有硬山式燕尾脊;能從城門馬道登上城垣者現今全臺僅剩此處和恆春縣城了,價值非凡。
------------------------------
雖然城內文物與城市紋理盡失,但整座城池能高程度的完整保留下來,是否也該慶幸是因為劃為軍區所用呢!近年發展的「見城計畫」各界人士亦投入大量的心血心力,除了某些細節可能有點擔心之外,整體工程與計畫個人是非常看好的,這次造訪僅有南門和東門有開放,其餘的東門砲臺、西門段、北門、鎮福社等皆尚在施工中,想要了解更詳細的建城史也可以到見城館 @cofch_0303 參觀,展廳規劃、史料編整、和復原模型的呈現都很到位!也希望左營舊城的修復工程能早日完工,讓到訪的遊客可以更完整的一窺左營舊城的風貌。
#高雄 #高雄市 #kaohsiung #kaohsiungcity #左營 #zuoying #高雄景點 #古蹟 #史跡 #historicalsite #建築 #architecture #鳳山縣城 #鳳山城 #鳳山舊城 #鳳山縣舊城 #左營舊城 #東門 #鳳儀門 #城門 #gate #citygate #oldcitygate #城垣 #citywall #馬道 #歴史的建造物 #攝影 #撮影 #photography
林爽文事件範圍 在 漂浪島嶼--munch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斯卡羅地理歷史對照
昨夜,斯卡羅一播兩集,大時代下的台灣族群史細膩湧現,一如陳耀昌醫師的台灣史三花系列(傀儡花、獅頭花、苦楝花)風格,看見時代下族群、人物求生的意志。
斯卡羅以美國羅發號事件為本,開啟恆春半島土地上原、閩、客、平埔、流民、清、美的錯綜複雜關係。
其中對觀看者較陌生,應該就是地名與歷史,所以對照簡述一番。
影片一開始部落祭祀地點,面對的是大尖山,下方靠海就是社頂地區,海岸就是羅發號擱淺地點,龜仔甪社的勢力範圍。
但是這裡放上車城小尖山照片,小尖山又名斗笠山,在當時具有地標意義,因為南下過山進入就是「番界」,原住民的土地,所有故事都在小尖山之後的土地發生。
所以劇中地名及歷史,對照如下。
斯卡羅:斯卡羅並非單一地名,而是指由卑南族知本社遷徙到恆春半島,建立瑯嶠下十八番社的領導階級,和當地排灣族關係並非統治,而是領導。(斯卡羅意思是坐轎的人)
龜仔甪社:排灣族部落,勢力範圍在現今社頂一地,過去許多船隻擱淺在南灣海域,視為外族入侵出草,除羅發號事件外,還有八寶(荷蘭)公主事件。
柴城:今日車城(台語讀音柴),過去都為紅柴林(台灣樹蘭),閩南人進入瑯嶠,向原住民租地開墾的根據地,曾經以柴圍城,故稱柴城。
社寮:今日車城射寮村,進入瑯嶠地區,恆春平原海運的入口,平埔馬卡道人、漢人混居,租地成為商貿運輸地。但是也是重要戰略港灣,清代福康安討伐林爽文事件從射寮登陸,牡丹社事件日軍登陸地點也是射寮。
保力:現今車城保力村,六堆客家族群南遷,進入瑯嶠的番大租墾地,鄰近山地取水不易,並且緊鄰番社,所以一直想獲得統領埔,擴大耕地與居住地。
統領埔:現今車城統埔村,其實是漢人最早進入瑯嶠的地區,1664年鄭成功時期就已經派兵屯墾,於是命名統領埔(平原),但是後來撤走,18世紀清朝統治,視瑯嶠為化外之地,放棄統治。統領埔地點位於柴城、社寮、保力三地之間,所以大家都想要。
府城:台南是清代清朝臺灣府的府城,台灣統治中心,安平是外國洋行、領事館集中處。
幾個地點說明,希望有助觀看影集!
林爽文事件範圍 在 一開始就不孤單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若問我最喜歡的城門是哪一座?高雄的鳳山縣東門絕對是首選。
一六八四年四月,臺灣進入清領時期,正式納入清朝版圖,建立了「一府三縣」:臺灣府(設於台南)、臺灣縣、鳳山縣、諸羅縣。若以地理位置區分,由北至南,鹽水溪以北為諸羅縣;鹽水溪與二仁溪之間為臺灣縣;二仁溪以南為鳳山縣。
其中,鳳山縣就是現在的高雄。
一開始的鳳山縣設置在地理位置有蛇山(壽山尾端)、龜山(因為開闢勝利路,龜山一分為二)作為屏障的興隆庄,以現在的區里範圍來說,大概就是左營地區擴散,包含覆鼎金、內惟、鹽埕埔庄⋯⋯等,約現在的北高雄,在當時的鳳山縣尚未築城牆,屬刺竹牆。朱一貴事件(1721)後,才開始在鳳山縣築土牆(1722年),那是當時台灣第一座土牆。幾年後的林爽文事件(1786),讓這座城牆二度破牆,地方上的官員質疑這舊城的位置是否為不祥之地,於是在現今的鳳山蓋了新城,左營舊城就這樣被拋棄了。但之後新舊兩城還是搬來搬去,現在看到的咾咕石舊城是1825年(道光5年)由土城改建,1826年開始啟用,是台灣第一座石牆。
.......................
【寫生】高雄左營「鳳山縣舊城」東門:台灣第一座土牆、石牆的一級古蹟(12.3ys)
http://zoyo.tw/2017-03-02-2332/
林爽文事件範圍 在 台南式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府城府城,你知道最早的臺灣府城指的範圍到底是哪裡嗎?你知道台南曾經有多達14座城門嗎?你知道在小東門位置的其實不是小東門而是小西門嗎?
2024年,台南即將建城四百年,做為台灣最早發展的城市,台南擁有許多可以見證過去歷史的文物,而城門及城牆就是其中之一。
從最一開始荷蘭人蓋的普羅民遮城,到清領時期建造的木柵城、竹城,再到後來的土城,這些建築都足以反應當時的社會氛圍及歷史發展。
臺灣府最早開始築城應該可算是1725年(雍正3年),當時臺灣府開始使用木柵築城,7座城門(當時還沒有小西門)的雛形也就此出現。到了1736年(乾隆元年),七座城門被改建為較堅固牢靠的土城,以提升防禦等級。
不過1788年(乾隆53年)在林爽文事件平定之後,清朝政府認為原本用來構築城牆的木柵、荊竹不足以用來防禦動亂,因此便決議將臺灣府城的城牆也升級改建為土城,並將大西門從現今西羅殿的位置遷移至現在的西門民權路口,另外也將臺灣府城8座城門中最晚誕生,建於1775年的小西門改建為土城,以加強防禦。
就此總長8公里,動輒高5米且寬也達5米的城牆,圍繞形塑出臺灣府城的範圍。
後來,由於1832年(道光12年)發生的張丙事件,清朝政府又陸續於1835年及1836年,將原本西外城的木柵升級為土牆及石城,也建設了東外城3座城門,也因此6座外城門就此誕生,而臺灣府城正城加外城的城門總數也來到14座。東外城的巽方砲臺以及艮方砲臺也是在此時所興建,不過目前僅存巽方砲臺。
到了日治時期,由於進行市區道路改正計劃,對數城牆及城門被認為將阻礙城市發展,因此陸續被拆除。像是原本是西側城牆的地方,就被拆除改建為道路,後來也成為我們所認識的西門路。
在日治時期結束之後,台灣府城14座城門多數皆被拆除,僅存大東門、大南門、小西門以及外城的兌悅門和仁和門。
不過在1970年前後,仁和門並沒有獲得保存,在時任台南市長林錫山任內遭到拆除。
同時在1970年,原本位於西門路上的小西門,也因造成交通阻礙等因素,決議搬遷。原本有意搬遷至五妃廟內,但後來成大校長表達接收的意願,因此小西門就被搬遷至成大校園內,放在小東門段城垣殘跡旁。
而小西門在組裝過程中,也因當時人們的意見不同,有些人認為既然是小西門,那就應該要維持原本朝西的方向。也有人認為竟然都遷到小東門的位置了,那就要配合東邊的方向,將城門整個轉向。最後僵持不下,結果變成下方門洞維持舊有方向、上方城樓轉向的荒謬景象。而也因為小西門經過搬遷,因此也是臺灣府城現存城門中唯一不具備古蹟身份的城門,這也算是一個有趣的冷知識吧😂
透過這樣的介紹,希望更多人對於這些默默潛藏在這個城市中長達數百年的城門及城牆有更多認識。雖然我們不再以它們為主要進出口,但它們確確實實的為我們保留了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城市過去數百年來的點點滴滴,讓我們得以見證、得以想像過去臺灣府城繁華的歷史。
而也恭喜台南國定古蹟再增加!「台灣府城城門及城垣遺跡」確定升格為國定古蹟。
除了原本就是國定古蹟的兌悅門之外,大南門、大東門、小東門段城垣遺跡、南門段城垣殘跡、東門段城垣殘跡、巽方砲台近日通過審議,確定將一併整合升格為國定古蹟。
身為台南人,就該多認識一點家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