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林氏宗祠族譜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林氏宗祠族譜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林氏宗祠族譜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林氏宗祠族譜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尋蹤覓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香港最大最老祠堂之一——鄧氏宗祠】 位於屏山的文物徑徑上有一座號稱全港最大最老的祠堂,其所在之處是被「三圍六村」所環抱。所謂的「三圍六村」正是由屏山鄧氏最初聚居的坑頭和坑尾村續漸發展而成,當中「三圍」包括上璋圍、橋頭圍、灰沙圍、而「六村」就是坑頭村、坑尾村、塘坊村、新村、洪屋村及新起村。 鄧氏...

林氏宗祠族譜 在 尋覓香港古蹟之旅 ????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11-02 07:29:54

【香港最大最老祠堂之一——鄧氏宗祠】 位於屏山的文物徑徑上有一座號稱全港最大最老的祠堂,其所在之處是被「三圍六村」所環抱。所謂的「三圍六村」正是由屏山鄧氏最初聚居的坑頭和坑尾村續漸發展而成,當中「三圍」包括上璋圍、橋頭圍、灰沙圍、而「六村」就是坑頭村、坑尾村、塘坊村、新村、洪屋村及新起村。 鄧氏...

  • 林氏宗祠族譜 在 尋蹤覓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0-16 19:25:00
    有 271 人按讚

    【香港最大最老祠堂之一——鄧氏宗祠】

    位於屏山的文物徑徑上有一座號稱全港最大最老的祠堂,其所在之處是被「三圍六村」所環抱。所謂的「三圍六村」正是由屏山鄧氏最初聚居的坑頭和坑尾村續漸發展而成,當中「三圍」包括上璋圍、橋頭圍、灰沙圍、而「六村」就是坑頭村、坑尾村、塘坊村、新村、洪屋村及新起村。

    鄧氏宗祠是鄧族的祖祠,建築內部設有神樓靈位,供奉歷代鄧氏先祖。據鄧氏族譜所載,宗祠由五世祖福建方伯馮遜公興建,至今已有723年歷史,在2001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鄧氏宗祠為三進兩院式建築,正門兩旁皆設有鼓台,每邊鼓台之上各有兩柱支撐屋頂,內柱為花崗岩,外柱則為紅砂岩,門前仍保留着一對由廣東著名書法家陳景舒所寫的木堂聯:「南陽承世澤、東漢啟勳名」。宗祠的不少裝飾構件都極為精美,有各種動植物和吉祥圖案,亦有屋脊上的石灣鰲魚和麒麟。

    提到當中最能顯示當時鄧族顯赫地位的,當然就是屋內天井有紅砂岩通道連接宗祠的前進及中進,除了反映他們當時的財力,同時亦都彰顯鄧氏族人中曾有身居重要官職者,而這一點在懸掛於宗祠內的功名牌匾「同治十年辛未科 欽點 翰林院庶吉士 臣鄧蓉鏡恭承」亦能得知。

    時至今日,宗祠仍用作祭祖、慶祝節日、舉行各種儀式及父老子孫聚會等用途。

  • 林氏宗祠族譜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6-04 19:30:00
    有 220 人按讚

    回儒交融外一章 | 知史百家

    安煥然

    一般認為,伊斯蘭教的傳播東南亞,主要是因印度穆斯林商人的傳播,經蘇門答臘北部傳到馬六甲,再以馬六甲為中心,促成東南亞群島的伊斯蘭化。然而,我們應當留意的是,自元朝以來至明朝初年,中國穆斯林商人亦已流寓此間。他們在爪哇和舊港一帶聚集,有的更充任「港主」,共同經營穆斯林商人的海貿事業。

    明代馬歡《瀛涯勝覽》〈爪哇〉條有記:「國有三等人:回回人、唐人和土人。一等回回,皆是西蕃流落此地 ⋯⋯ 一等唐人,皆是廣、漳泉等處人,竄居此地。食用亦美潔,多有從回回教門受戒持齋者。」

    這條史料相當重要。馬歡是鄭和下西洋的重要隨員,也是一名穆斯林。其著作所記華人定居東南亞的實錄,相信至少是元末以來就已存在。王賡武在《南洋華人簡史》中更推測,華人穆斯林在14世紀以來,東西海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東南亞土著改宗以前,就已落居於此。另外,近來甚至還有人推說,13世紀馬來半島東海岸吉蘭丹和丁加奴的伊斯蘭教遺跡文物,可能是當年由福建泉州傳過來的。海洋文明的交涉,就是這般傳奇。

    這些「華人穆斯林」的因緣從何而來?我們不得不回溯到中國回族族源裡去探尋。根據林松、和龑合著的《回回歷史與伊斯蘭文化》(1992),中國回族的族源有多種成份,約形成於元明兩代。但追本溯源,探索它的由來,於唐、宋之際陸續來華並落戶定居的部分穆斯林,就是他們的「先民」之一。該書還論證說:「漸趨漢化的穆斯林是回回民族族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泉州是重要發祥地之一。」簡言之,回族就是散居中國,通用漢語,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形成的民族共同體。

    一般說來,福建泉州為中國回族重要發祥地之一,最初還得追溯自唐宋元以來海上長程貿易的興勃,一批一批的大食商人到來中國,定居、通婚、生子,「土生蕃客」、外僑後裔逐漸成為中國居民,甚至「回儒交融」,漢化後成了「華裔回族」。

    在泉州,如今還有一些他們的後裔。最著名的有泉州晉江陳埭丁氏和泉州惠安白奇郭氏。例如陳埭丁氏的四世祖丁善,號仁蓭(生於1343年,元代),是丁氏移居陳埭的奠基者,他的妻子莊氏積極贊助此事。丁仁菴是阿拉伯或波斯人的後裔,莊氏則是泉州名門望族。另外,白奇郭氏先祖德廣貢也是波斯人。他們都是元代外來穆斯林娶妻生子後,中外融合形成回族的兩個實例。

    如今,他們不僅存有族譜,還有丁氏宗祠和郭氏家廟,回儒交融相當明顯。其族裔也散播在今天的新馬。新加坡郭氏宗親會當中有一個福泉和組織,在檳城海墘的姓郭橋,都有泉州惠安白奇郭氏(回族)的衍支。晉江陳埭丁氏家族在怡保也有其後裔。陳漱石在《撥開雲霧見清真》中說:「其實,馬來西亞華裔的族源不論是福建、廣東或海南,除漢族外都有不少回族。」這話是頗具寓意的。

    除了泉州南門外晉江陳埭丁氏和惠安白奇郭氏,今之泉州西門外南安豐州黃姓、塗關門外法石的金、夏、郭諸姓、塗關外雲麓鄉卜姓、東門外的鐵、夏、蘇諸姓、城內塗內街一帶的夏、蒲、葛、丁、馬、黃、郭等諸姓,都是古代阿拉伯人、波斯人的後裔。

    當年協助朱元璋打天下的明朝開國功臣之中,也有不少回回人,例如常遇春、藍玉等。明中葉,剛正不阿的清官海瑞,也是瓊山(今海南島海口)的回族。還有那個明代著名的異端思想家李贄(號卓吾),也具有阿拉伯血統。其祖原是河南固始人,元末遷居福建泉州晉江,世代從事海外貿易。其二代祖在明朝洪武年間曾去波斯灣的忽魯謨斯經商,娶當地女子為妻,信奉伊斯蘭教。李贄讀儒書,研究佛學,但臨終前仍希望按伊斯蘭教規埋葬。再來,清代那位在瓜棚下怪譚的山東佬:《聊齋誌異》的作者蒲松齡,本也是祖籍福建的蒲姓回族後裔。

    中國回回有傑出的人物,也有傑出的貢獻。他們對儒佛道思想有選擇和品評。對佛教的空寂和道教的清淨無為、尋求長生的思想不表贊同,卻對儒家學說中的天命觀、倫理道德和積極進取精神,表示尊崇。(可參見楊懷中、余振貴《伊斯蘭與中國文化》,1995)

    明代陸容在其著作《菽園雜記》卷二中說:「回回教門異於中國者,不供佛,不祭神,不拜屍,所尊敬者惟一天字。天之外,最敬孔聖人。」

    我們一般對伊斯蘭教的認識是相當膚淺的。伊斯蘭教其實有一套道德原則和倫理學說的行為準則。除了信奉上蒼,穆斯林的美德還強調公正、寬恕、堅忍、順從、虔誠、廉潔,實與儒家思想有許多可以相互交融之處。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