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林口長庚精神科心理師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林口長庚精神科心理師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林口長庚精神科心理師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林口長庚精神科心理師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阮昭雄,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天來賓請到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醫師! (訪問約13分33秒開始) 於林口長庚醫院服務多年,致力關心憂鬱、焦慮、自殺方面,張醫師說他看的是一個人與其背後想法、以及家庭環境,透過傾聽病患痛苦並解決。 全世界約三億人口罹患憂鬱症,2019全台約40萬人正接受醫療幫助,但五位僅一位就醫,其他...

  • 林口長庚精神科心理師 在 阮昭雄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1-07 08:00:00
    有 319 人按讚

    今天來賓請到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醫師! (訪問約13分33秒開始)

    於林口長庚醫院服務多年,致力關心憂鬱、焦慮、自殺方面,張醫師說他看的是一個人與其背後想法、以及家庭環境,透過傾聽病患痛苦並解決。

    全世界約三億人口罹患憂鬱症,2019全台約40萬人正接受醫療幫助,但五位僅一位就醫,其他四位不自覺或不願面對自己得憂鬱症。

    理事長提醒,每個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時候,重點是能自行調節復原,以下症狀如果超過兩周,就要注意是否有憂鬱症發生!

    包括:長時間心情鬱悶、興趣缺缺、睡眠障礙、食慾降低、胡思亂想、易感疲倦不想活動、工作讀書無法專心,甚至負面想法、責備自己、難控制情緒,認為生活沒意義想不開。

    台灣現在一年將近4000人死於自殺;目前臺灣培育將近2000名精神科醫師,結合心理醫師、護理師、心理師、社工師、職能師多管齊下,視不同患者需要提供相應協助。

    希望大家不只身體健康,心理也要健康!我們一起鎖定收看!

  • 林口長庚精神科心理師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9-09 07:30:01
    有 70 人按讚

    【勿因不理解而恐懼,因恐懼而污名精神疾病 (1)】

    「鐵路刺警案」一審判決結果出爐,判決主文「鄭再由無罪,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監護伍年。扣案之紅柄嫁接刀壹支沒收之。」
      
    許多民眾在新聞以「無罪」以及各類聳動的標題、政治人物各類「天地不容」等不問法律、只問天地的撩動情緒言說下,沒有細究判決理由,在網路上開始發表各類鍵盤評論。例如:「精神科醫生真好騙!」「精神病患不吃藥真可惡!」…
      
    除了司空見慣把司法當沙包打的行徑外,民粹的情緒甚至將精神疾患者貼上污名標籤,連同司法精神鑑定以及進行鑑定的醫師也被攻擊。
      
    「司法精神醫學」是法學與精神醫學交會的領域,這門學問的論述必須建立在堅強的法學理論、實務經驗,以及精神醫學的臨床與實證經驗之上,而不是建立在鍵盤的空想之上。
      
    ■被污名化的疾病與司法精神醫學
    「鐵路刺警案」宣判後,許多對於精神疾病存有誤解而不明就裡的聲浪認為:「精神病患真好,到處犯罪殺人放火還可以被恐龍法官判無罪。」這樣的言論,不但昧於醫學常識,更是長期以來精神疾患蒙上「不名譽」陰影的原因。
      
    必須說明的是,精神疾病分為非常多種,也有不同的輕重症狀,就算是有嚴重病症的「妄想型」思覺失調患者,在實務經驗上,會犯罪的比例很低。
      
    此外,由於司法精神鑑定涉及病患隱私,所以不是公開程序,法院判決所引用的內容,因具有大量精神醫學的專業名詞,民眾不容易了解、也無意願了解該門專業,就在以訛傳訛中對於司法精神鑑定存有誤解。
      
    ■「司法精神鑑定」的程序
    「司法精神鑑定」並非「一名醫師鑑定」,而是由醫師、心理師、社工師組成團隊進行鑑定。精神科的鑑定醫師,就相當於法院所委派的專家證人,任務就是根據客觀的證物及專業的判斷,讓法官明白案發當時發生什麼?被告處於何種狀態?以利法官審判。
      
    ■「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與「台灣精神醫學會」於5月2日聯合聲明提出呼籲: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與台灣精神醫學會與在此誠摯呼籲,社會輿論基於善意,宜以民主法治之方式,追求兼顧正義法理與民情之訴訟法制理想,吾人亦將秉持一貫精益求精的理念,為改善台灣司法精神醫學鑑定的品質繼續努力,並歡迎各界提出科學的意見與討論,以期使台灣朝向更完善的法治國目標邁進。
      
    ➨完整聲明稿詳「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與台灣精神醫學會針對近日數起與精神鑑定有關的重大刑案判決之聯合聲明」:https://bit.ly/3hmeEOB
    (資料來源:【註1】)

        
    【Reference】
    ■「發展多元、整合、友善、復元為導向的社區精神病人照護體系」
    ➥議題召集人:
    賴德仁教授(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張家銘主任( 林口長庚醫院復健及社區精神科)
    ➤ 完整計畫說明,詳:https://bit.ly/31tOPqd
      
    1.來源
    ➤➤資料
    ∎【註1】:
    鳴人堂「鐵路刺警一審無罪:勿因不理解而恐懼,因恐懼而污名精神疾病」:https://bit.ly/3gsv1Ie
      
    ➤➤照片
    ∎ 報導者 The Reporter「免死金牌或修復之路?──隨機殺人事件後的精神/心理鑑定」:https://bit.ly/3dg2nrW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精神疾病汙名化 #司法精神醫學 #司法精神鑑定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4. ■刑法第19條第1、2項規定
    「行為時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辨識其行為違法或欠缺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者,不罰。行為時因前項之原因,致其辨識行為違法或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顯著減低者,得減輕其刑。」
      
    依照該條修正理由,就責任能力之認定,係參考德國立法模式,採取「生理學」與「心理學」混合之立法模式,兼顧行為的「知」(認識)與「意」(決定)之雙重因素 ,並根據「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與「是非辨別能力或依辨別而行為之能力」進行兩階段判斷。
      
    其中,第一階段「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的判斷,係從生物學或精神醫學觀點(包含外因性與內因性精神疾病),判斷有無精神障礙或心智缺陷,此階段由於需要精神醫學之專業,實務上通常仍是委諸精神醫學專家予以鑑定,這就是所謂的「司法精神鑑定」。

  • 林口長庚精神科心理師 在 李介文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02-13 22:52:45
    有 202 人按讚


    <<在醫院裡,濟公教我的事>>

    在長庚大學念臨床心理學碩士班的時候,我在林口長庚精神科見習過一段時間。身為最菜的見習生,什麼事都覺得新鮮,也很想抓住每一個驗證書本上知識的機會,「初診問診」是非常非常難得的機會,見習生想要去問初診,一是主治醫師要非常有教學熱忱,二是初診病人夠多,三是實習醫學生剛好沒來或已經在問了,人手不夠,可謂天時地利人和。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病人,是一個中年男性,症狀是什麼早已忘記了,但我永遠記得這句對話,我問他:「那,怎麼會想來看精神科?」。

    「我昨天去問濟公,濟公說你這個不是卡陰,要去看精神科。往北走,找最大間的醫院就是了,所以我就到你們醫院來了。」

    當下我對這尊神明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透過祂,也教了我專業分工的重要。

    最近神經科學專家洪蘭教授出了一本新書,出版社在臉書的宣傳上,有一句很聳動的話「很多ADHD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都是誤診!」,並且讓民眾在討論串下留言「+1」,就可以得到「我的孩子過動嗎?洪蘭教授從大腦運作談起」的影片連結。

    我看到這個貼文,就想起了幾年前濟公轉介來的這名病人。

    不可質疑的,洪蘭教授在腦神經科學上有一定的學術地位,但是基礎研究畢竟不是臨床研究,雖然勉強算同行,但其實也是隔座山。

    更何況,洪蘭教授可能不知道 (我想很多人也不知道),在兒童心智科門診裡,醫師與心理師是如何診斷ADHD的。

    在臨床上,要被診斷為ADHD,可不是想像中那麼容易!

    精神科的診斷,靠的是症狀學,因為精神疾病大多是肇因於大腦,目前的醫療技術不太可能把每一個病人都抓去做大腦攝影,或檢查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等,都是得靠觀察一個一個症狀,才能做決定。

    觀察這種東西,就非常主觀啦,你說過動就過動,好大的官威啊包大人!所以我們在觀察上,需要盡量盡量盡量客觀的描述,例如在診間的幾分鐘內,做了什麼行為、做了幾次…,也發展了各種測量不專心或衝動的心理測驗,這個概念很像讓一群同齡的孩子一起來考一種叫「注意力」的試,然後大家來排名,最後那幾名,我們懷疑他有注意力問題,很合理,也很合邏輯吧!

    你會說在診間的時間、做心理測驗的時間也不過就那幾十分鐘,足以判斷嗎?是啊!所以我們還必須收集孩子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行為模式,參考家長、學校老師、安親班老師的描述,與我們觀察到的、心理測驗的內容來做比對。

    最後,還有最重要的,既然是觀察行為,那麼這個行為的背後,有沒有可能有其他原因呢?例如一個孩子上課表現出不專心的行為,他是真的不專心,還是聽不懂上課的內容?還是準備下課要跟喜歡的女孩告白、正在緊張,還是昨天沒睡飽?

    醫師與心理師還得像偵探一樣,一個一個把可能的原因列出、刪掉,找出最合理的原因。

    這樣弄下來,還說我誤診,我也是醉了。

    並不是說醫療人員都不會犯錯,而是你坐在實驗室裡,連孩子都沒看到,就說我誤診,我又醉了。

    親愛的家長,當您的孩子來到我們面前,我們在意的是他的困難,「診斷」存在的目的,是因為每個疾患的背後,都有不同的致病因子,確定診斷,才有治療的方向。當我們說有,一定是經過縝密的思考,有所本的說有,在蓋上職章的同時,也是以我們專業的信譽做保證 (不然你以為誤診是不用被告喔 )。而且,藥物也不會是唯一的治療途徑,心理師的角色,是協助孩子可以透過練習,找到專注與控制衝動的方法、同時還要提升自信、學習動機、人際關係等。噢還有,也要跟您討論適合您孩子性格的管教方式啊!

    在教診斷的第一堂課,老師教我們的是 “ do no harm”,一個錯誤的診斷比沒有診斷更糟糕,我一直本著這個態度,小心翼翼的評估每個來到我面前的,可愛的小臉龐。

    願我們彼此合作,給孩子最好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