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東荷畫室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東荷畫室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東荷畫室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東荷畫室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嫩空姐日誌 Being a Flight Attendant.,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My Lucian Freud study. 回到以前的畫室除了畫畫,也再次上了莊老師的獨創【藝術導讀】課程📝。大學時候很幸運當了老莊第一期的學生,多年後老師的課程變得超級多元又豐富。想當年只有投影片一張張放映,到現在除了純繪畫還涉及電影、心理學等領域,莊老師的課程真的是進化再進化。翻出大學時...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洄瀾光影油畫展 #温宛菁專訪 對外婆的追憶猶如對光影的迷戀,循著童年的記憶,以油畫創作訴說東部淨土簡單美感的生命印象 左手拿解剖刀,右手執畫筆 藝術家温宛菁,大學念的是生命科學,研究所專研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原想步踵達文西描繪人體的精...

東荷畫室 在 阿呆美食?彰化/台中 全台跑透透 美食在哪我就在哪?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24 17:01:45

#DAYIN #文末抽獎 在台中火車站附近巷子的一間早午晚餐店 招牌是一顆荷包蛋弄成可愛的太陽形狀 看起來就相當有活力 樓上還有畫室吃飽飯可以上去試試身手開啟你的繪畫天份 年輕人一起開的店 店內裝潢也很美很有溫度的一間店 歡迎大家來體驗~~ - 📌#大奶奶頭 這間店的招牌餐點上來真的有害羞到 是圓形...

東荷畫室 在 梵高爸爸 ??‍? 表達藝術認可執行師 ? 電台主持 ??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03 14:38:21

完成第二天 #冰島之戀 證書課 😍 極光除了顏色豐富構圖吸引,而且意義深遠:媽媽紀念女兒的誕生,所以前來用 #和諧粉彩 重抬當日北歐的浪漫回憶 💒💍 沒想到因為這個Facebook page,結識了跟湯丸(我個仔👦🏻)同年出生的妹妹媽媽,然後再於我的心靈藝術畫室一起畫畫,大談湊仔湊女經,入K班心得...

東荷畫室 在 beinghongkong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09 20:29:16

大澳水佬,流浪的終點。 在大澳,吉慶後街雖然是通往楊侯古廟的必經之路,然而既稱為「後街」,自不如永安街、街市街或前面的吉慶街般遊人熙來攘往。但它卻因此能保存了大澳的「日常」:老街坊圍坐棚屋前閒聊,婆婆就在街邊燒她的柴火飯、曬鹹魚或鹹蛋黃,燈火通明的棚頭大夥兒有永遠喝不完的啤酒,貓兒睡他們的懶覺⋯ ...

  • 東荷畫室 在 嫩空姐日誌 Being a Flight Attendan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1-22 18:53:39
    有 82 人按讚

    ✏️My Lucian Freud study.

    回到以前的畫室除了畫畫,也再次上了莊老師的獨創【藝術導讀】課程📝。大學時候很幸運當了老莊第一期的學生,多年後老師的課程變得超級多元又豐富。想當年只有投影片一張張放映,到現在除了純繪畫還涉及電影、心理學等領域,莊老師的課程真的是進化再進化。翻出大學時這堂課我努力在黑暗中做的筆記,覺得真是非常有紀念價值。這堂課已經演變得不只是給美術系學生,老師根本是在教「人生的哲理」。看到老師生命中悟出許多道理的轉變也是相當有趣,大家都開玩笑這堂課會演變到感覺在傳達某種邪教。大學生時期會覺得要上這堂課學習美術史跟視覺藝術形式,但現在的收穫都是觀念跟想法。難怪有醫生都會願意來聽這堂課,哈哈

    昨天上課前老莊就跟我這堂課很兇猛喔 我倒是很好奇到底怎麼樣會震懾到我,我對藝術形式和觀念都接受度很大,要嚇到我好像不太容易。後來一開始上課,原來是老師超愛的盧西安·佛洛伊德Lucian Freud啊! 😝

    我也是因為在飛的時候,老莊一直要我去看Lucian的原作才認識他。Lucian Freud就是大名鼎鼎的心理學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孫子,是住在英國的德國肖像畫家。後來就真的到處在英國美術館找他的作品,頭幾次館員有說很可惜他們之前有特展但目前作品不在。但後來還是讓我在英國國家肖像館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找到他幾件作品,也有幸在澳洲美術館看到幾幅。他的作品也都散落在全世界各大美術館,有時隨便逛逛就會發現怎麼幸運看到了! 最開心的是當我去英國上形象課程期間,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居然有舉辦他的特展!! 非常感謝住在倫敦的Erica還帶我們去皇家藝術學院很美的貴賓室跟貢獻我特展入場卷。有機會近距離看到這麼多張Lucian原作真的感到興奮!

    Lucian Freud他的畫作可是當時在世畫家拍賣市場上最昂貴的作品。他是很當代的畫家(1922-2011),從小就因為爺爺衣食無憂。作品在現場可以看到肌理處理得相當明顯、色塊都是相當厚重,表現出一種粗糙的表面。時常畫作中的人物比例都不正確,眼睛都瞪得超大👀,可是嘴巴卻是緊閉,讓我直接感受到一種麻木跟麻痺的神情。不真實的人物,卻流露著現代人最真實的情感。他作畫的方式則是不斷觀察對象,可能觀察很久很久才下筆畫一點點。他喜歡將對象外層和表面的武裝通通拆掉。

    莊老師在課堂中將Lucian和當代意識形態作對比跟呼應真是巧妙! Lucian的畫作中的確反映出了當代我們的憂慮跟內心。老師還引出了《變態者電影指南》的齊澤克Slavoj Žižek,大學電影系課上我們就有看這位幽默的心理分析理論家的影片。不過當時涉世未深的大學生的確很多觀念無法體會,好像現在看許多事物都更能理解了。在聽課的時候,看著Lucian的畫作我會忍不住想跟著臨摹。我想是因為先前我用素描臨摹過多張Lucian的作品,對於他處理轉折面色塊和五官描繪都覺得很獨特。尤其他畫他的第一任妻子Kathleen的時候,他的眼睛和嘴巴畫法都令我印象深刻。眼睛瞪大到可以看見眼白、睫毛根根分明、嘴唇有菱有角,又加上超多的baby hair…種種的表現方式都帶出畫中人物最麻木跟冷酷的情感。他的作品對一般人來說絕對不是舒服的,可是有著不造作不美化的勇敢。他是真的沒有在在乎他的畫是不是賣得出去(因為有名到隨便畫隨便賣),所以他在畫作中就相當做自己,沒有要迎合別人的意思。

    “As unrealistic as it may sound, I want each picture that I’m working on to be the only picture that I’m working on. To go a bit further, the only picture that I’ve ever worked on. And to go even a bit further, the only picture that anyone has ever done. “
    — Lucian Freud

    雖然最後沒有被這堂談論著變態意識形態的內容給震懾到,但整堂課也聽得津津有味。

    #照片是我臨摹的畫作跟上課筆記
    原作你們自己上網看吧
    #東荷畫室

    #嫩空姐 IG: wendyteng11
    #wendy

  • 東荷畫室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7-05-07 18:09:01

    本集主題: #洄瀾光影油畫展 #温宛菁專訪
      
    對外婆的追憶猶如對光影的迷戀,循著童年的記憶,以油畫創作訴說東部淨土簡單美感的生命印象

    左手拿解剖刀,右手執畫筆

    藝術家温宛菁,大學念的是生命科學,研究所專研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原想步踵達文西描繪人體的精微結構,但直至研究所畢業,卻未畫出任何一張人體素描。之後,一直窩在冰冷的實驗室裡,手持解剖刀,在螢光顯微鏡下解析細胞的生命奧祕。某日,偶然重拾幼時的塗鴉興趣,後師承旅法畫家沈辯教授,運用彩筆試圖紀錄肉眼所見的生命,而成為左手拿解剖刀、右手拿畫筆,兼具理性與感性的「藝術玩人」。近年,又因關注東部發展與原住民生態智慧,而常回到母親的故鄉 —花蓮,追逐燦爛的陽光,留意尋常的美景;更恣意揮灑畫布,企盼記錄一些感動的痕跡。

    對於外婆的依戀.對於光影的迷戀

    温宛菁,台北人,但從小就和台灣東部有著不解之緣,對於光和影一直都有一種深刻的迷戀。記憶中,艷陽下,東部外婆家的樹木與光線交織而成瞬息萬變的投射,總能讓她蹲在樹蔭下癡迷許久;而對於外婆的依戀猶如對光影的迷戀,外婆過世後,院子裡的草木就成為一種對人的追憶,宅院裡斑駁牆面上的海棠花在光與影、虛和實之間搖曳,彷彿是外婆的一生,即便身處困境仍然保持著生命中的彈性。

    外婆是道地的傳統客家婦女,十九歲時隨著外公從西部到後山打拼,大半輩子就這麼在花蓮的鳳林小鎮上落地生根。宛菁印象中的外婆慈祥婉約,寡言多能,喜歡蒔花養草;外婆和外公好像比賽似的在前後院種植了許多花草樹木。時常跟著任教職的母親回鳳林的宛菁,在那兒度過了無數個寒暑假,就連小時候得了腸病毒,也是回到這個小鎮上休養。於是在這幢日式宅院綿生的記憶裡,外公的蘭花、外婆的海棠花,孕育出宛菁的第一件與第二件感人的作品。

    不引人注目但保有獨特的美感與生命歷程

    在油畫作品中,藝術家想要表現的不是壯麗遼闊的東部風景,而是平凡生活中的一小片光影。記憶中的花蓮生活,是從吃完中餐開始,趁著外公睡午覺的當兒,鄰家玩伴會聚集在蘭花架下玩沙泥。宛菁卻愛一個人踩著腳踏車,跑出小鎮亂晃,有時來到中央山脈山腳下,蹲在一棵棵不同姿態的大樹底下觀察光影,享受著光影交織的虛實心境。

    藉由對於童年的回憶以及對於外婆的思念,宛菁循著外婆行走過的足跡,畫出當下心情的悸動。她說:「庭院裡牆頭上的那一株海棠花隨風飄逸,很像外婆的人生,不名貴不顯眼,但卻堅忍不拔,我的畫作中那種寧靜其實是在訴說外婆給我的安心感。」十二年前外婆過世時,宛菁感覺頓時失去了一個很重要的心靈支柱;直到如今,每次回到日式老宅院中,就彷若看見那位安靜的坐在屋子裡,將世界隔絕在外,專注踩踏著縫紉機的外婆。對於宛菁來說,這是生命中很重要的光影。

    從理性科學到感性美學

    溫宛菁從小就喜歡塗鴉,小學到高中,常常代表學校參加比賽得獎,但由於家族親人的期待而念了第三類組。從中興大學的生命科學系到台大研究所的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再到中央研究院的基礎醫學研究,事事要求完美的個性總是讓她非常忙碌,幾乎鎮日窩在實驗室裡埋首做研究。直到幾年前的某個假日,媽媽請她陪著一位學生去「拉丁區畫室」學畫,沒想到啟動了她學習油畫的興趣,因此而遇見了油畫啟蒙老師—沈辯。相距這件事之前,宛菁最後一次拿畫筆是在大學時的國畫社揮毫,無疑的,油畫媒材對她而言是全新的接觸。只要周末得空,她就會趕到畫室習畫。沈老師指導的不只是繪畫創作上的技巧,還有對於美的感受和認知,還常下書單讓宛菁多方面接觸藝術領域。拿起油畫筆的那一刻,生命中最重要的光影—日式宅院、外婆的身影油然而生,於是就這樣陸陸續續畫出了記憶中的依戀。第一件作品「外婆的海棠花」讓她在畫中揣摩了許久許久,終至感動到落淚;第二件作品「外公的蘭花」也是她在忙碌的實驗室生活之暇緩慢地完成的。

    30歲那年的低潮與轉機

    實驗工作有段時間非常忙碌,以至於很久沒去畫室習畫。某天,沈老師捎來一個令宛菁驚喜的消息,沒料到擱置在老師家的畫作居然被某位畫廊經紀人欣賞,並問是否有意願辦個展。温宛菁和母親聽到這個消息時,只是一笑置之,但時隔半年後,因為夜以繼日的實驗工作和心理的壓力,讓宛菁的身體不堪負荷而造成胃出血,正好此時也被教授告知在中研院努力多時的實驗失敗。頓時,宛菁的心情跌入幽谷,原以為自己會一直順遂的走這條喜歡的路,沒想到在這時候遇到了瓶頸!人生的低潮讓宛菁有些喪志失意,此刻半年前的一笑置之湧上心頭,她開始認真思考是否要讓30歲的自己做點不一樣的事情,於是便規劃了自己嶄新的人生方向——先畫出心中的感動吧!

    與東部的機緣,被踢離原本的軌道

    在研究所灰心喪志的那段時日,宛菁心中的鬱卒難解,於是常跑去她最熟悉的東部海邊沉潛,蒙受燦爛陽光的撫慰。沒想到因此慢慢地與東部的原住民部落有了連結,而開始認識了令她著迷的原民文化,起初是受人之託寫了東部的部落故事,後來因為東部發展條例的討論而變成義務志工。有一段日子,白天她在中研院趕實驗,晚上則是趕去參加「東部議題」校園巡迴的分享講座;而在NGO組織裡認識的老師也邀請她一起做宜花東的能源研究。諸多的機緣讓溫宛菁被踢離原本的軌道,嘗試了許多新的可能性;但她認為自己並沒有放棄生物醫學研究,只是單純的希望透過展覽,將這些年對於東部的光影、親情的追憶呈現出來,將這份美好分享給更多人知道。(文:金車文藝中心)
        
        
    温宛菁簡歷:
        
      大學念的是生命科學,原想步踵達文西描繪人體的精微結構,但直至臺大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畢業,卻未畫出一張人體素描。之後,一直窩在冰冷的實驗室裡,用螢光顯微鏡試圖解析肉眼看不見的生命奧祕。某日,重拾幼時的塗鴉興趣,師承旅法畫家沈辯教授,試圖紀錄肉眼所見的生命,成為左手拿解剖刀、右手拿畫筆,兼具理性與感性的「玩人」。

    近年,又因關注東部發展與原民生態智慧,常在東部追逐燦爛的陽光,留意身邊的尋常之美,而恣意揮灑在畫布上。企盼記錄一些感動的痕跡,與一起生活的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