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杯弓蛇影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杯弓蛇影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杯弓蛇影英文產品中有2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名為變態的神父,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神父的鹽 非常好,土狼brother. 獨派之道無他,永不屈服而已. 台獨不是馴獸鞭,要教訓野蠻的大象,才說我也在動物園. 什麼「oo和木曜四超玩的聲量你挑戰得起?」、「被倒打一波會怎樣死傷慘重」,實屬無知. 這跟當初使柯文哲壯大的謬論相同,「白粉你挑戰的起?」、「被柯文哲打一...
杯弓蛇影英文 在 名為變態的神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神父的鹽
非常好,土狼brother.
獨派之道無他,永不屈服而已.
台獨不是馴獸鞭,要教訓野蠻的大象,才說我也在動物園.
什麼「oo和木曜四超玩的聲量你挑戰得起?」、「被倒打一波會怎樣死傷慘重」,實屬無知.
這跟當初使柯文哲壯大的謬論相同,「白粉你挑戰的起?」、「被柯文哲打一波會怎樣死傷慘重」,事實是,柯糞被打得只剩四趴,才會有許多人沒得撈了,跑來依附.
有些言語的份量是實在的,有些聲量是空虛的,飄飛的鴻毛絮語,始終比不上重如泰山的肺腑之言.
許多人老把自己喜好的行銷邏輯,帶到真槍實劍的言論戰場,平時浮華的垃圾吃多了,以為大家的餐盤上,都裝的是搞笑的短片和精緻的業配,而不是實際的論述和的激情四射的觀點.
幹話頻道,跟自由城邦,始終是不同的地方.
前者要計算利益,怎麼說,才能獲得讚數,怎麼做,才能討好閱聽者的需求,後者則無拘無束,怎麼說,才能傳遞真實,怎麼做,才能貫徹信念.
前者能博取他人眼球,但後者,才有實際的影響力,才能撼動人心.
前者是安詳的,後者是血腥的,前者是不能被批評的,要避開衝突的,後者,則沉浸在唇槍舌劍,沐浴在刀光血影.
正是因為沒有中心思想,所以哪有好處,就往哪鑽,失去了好處,就珍重再見,今天台派,明天兩岸一家親,正是因為是虛的,才需要呼朋引伴,壯大聲威,好引誘對方,待價而沽.
商人逐利而居,尋求的是無痛轉移,莫將他與一般自然使用者,或者是純粹的倡議者,混為一談,每一個柯黑,都曾經是柯粉,但每一個曾經的柯粉,卻不一定成為柯黑,或者是台派.用其他人曾是柯粉,而阻卻了他人的懷疑和批判,合理化他的作為,以及重創台灣本土派的過往,只因為他是一個可以合作的對象,這對其他人是不公平的.
曾經的柯粉,轉為柯黑,中間經歷的是一股陣痛和懺悔,反省和學習,認清了柯文哲的真面目,後悔於過往對他的盲信,或助紂為虐,或者推崇造神,或者合理化他的謊言,跟著一起攻訐反對柯文哲的人們,滌清了自己的思維以後,修正了自己的錯誤,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以台灣為本位,什麼是真實,什麼是信念,而什麼又僅只是信仰,因此重新選擇,不再被兩岸一家親所迷惑,不再犯下錯誤,並試圖彌補它,與柯糞混打成一片,以守護台灣價值為己任,而不再只是對著任何為台灣著想的行徑,嘲諷「這就是台灣價值」,正是因為,所看的風景,已經不一樣了,所在意的座標,重新定位在正確的位置,如此,才能說他已經改變了,已經清醒了,已經覺醒.
缺少了這「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就不能說,他已經不一樣了,也許他的觀點相同,他的本質不變,只不過所服膺而獲取利潤的對象,改變了而已.
「每個柯黑都曾經是柯粉」,曾經的柯粉,也可以變成韓粉,也可以變回去柯粉,就如同柯文哲從前怒罵馬英九在遠雄背後撐腰,馬英九侮辱台灣人,馬英九是貪婪咕嚕,九二共識就是下跪投降,變成稱讚馬英九是正派的人,九二共識被汙名化,墨綠游移到藍白,紅統,只是搖擺不定的投機人士.又或者如某網紅,捧起韓國瑜,使其當選,又稱被欺騙,游移到另一端,稱自己是反共,反紅媒,反國民黨,卻對侯友宜讚不絕口,又和兩岸一家親糾纏不清,不一會兒,又走回老路,痛罵民進黨「真是不要臉啊!民進黨要選票時就講統獨問題,講到民生問題時竟學中國的方式,現在是把我們台灣囝仔當做是白癡喔?當人民都塑膠的」,說是「槍枝泛濫、司法改革與居住正義等問題都沒人要理了」,事實上,台灣並沒有槍枝氾濫,這是個假議題,開他槍的人,使用的是小沙鷹,台灣歷年罕見,只有循特殊管道能獲得.再如何槍枝管制嚴格的國家,都會有少數人可以獲得,放著真正的治安問題,黑幫組織犯罪不管,卻說無關的槍枝氾濫,只是一種混淆罷了.
隨便找個長久以來累積的社會問題,便嚷嚷著要上街,各種議題混雜一起,如同當年反年改衝進世大運,稱要「為中華隊加油讓世界看見台灣,反對美國幹渉中華民國內政,反對日本核食進入台灣,反同婚、反錢瞻、反滅香、反一例一休,收回公教年金改革錯誤政策,全民拼經濟.」只是在遷怒,和洩憤,為了成就自己而已.
商人有商人所在的層次,撈仔,喔不,機會主義者,有機會主義者存在的空間,若能派上用場,實有好處,然,過去所造神的對象,替本土派埋下了禍根,錯誤尚未彌補,只消一句話,投人所好,便急著吹捧,或將其話語奉為圭臬,隨意將信任託付於他,莫說他人懷疑,心裡不平,機會主義者之所以為機會主義者,就在於搖擺不定,今天風向對了,便一起歌功頌德,改日風向不對,便跟著落井下石,他人費盡千辛萬苦,尋求改變,得到他人信任,有批評國民黨,而被Kofan攻訐學歷,有因批判危險親中候選人,被Koafn和韓粉發起罷免,有不因苦無證據,卻仍然持續不懈的追查大巨蛋的人,若什麼都沒做,只消幾句便取信於人,人哪裏多,便往哪裏去,樹倒了,便如猢猻般散去,如此,便屬於靈的轉移罷了,不能將承受代價的人,與之相混,把他們看作相當.
而所托的相信,理由過於薄弱,甚至連自己也不太清楚,只覺得,他人說好,便是好,對於自己信奉的原則,也解釋不通,最後,只得打磨了自己的思維,擱置了懷疑,人云亦云,大哥說什麼,就是對的,今天大哥說往東,便往東,往西,便毫不考慮地往西去,將不穩定的座標,視為穩定的指引,如此,信任就容易變質,人們相信的不是事理,而是人,看起來,是得到更多的信任,實際上,是將自己的信任,託付給有風險的對象,人們信任大哥,大過於事理,大哥若將信任挪於他用,人們也跟著大哥的風向去了,原以為是賺取,實則是分潤,大哥為友,理由不充分,內部因爭執而紛亂;大哥有朝一日成了敵人,則原本的朋友成為大哥的信徒,大哥轉了風向,人們卻無法察覺,「大哥是自己人啊!」、「大哥是對的!」,「大哥沒有錯,你們都誤會他了.」、「大哥沒有變,都是你們在跑來跑去!」,當人大過於事理,是非就因著人而轉動,事理就是可以改動的,兩岸一家親等於實質強台,也就沒那麼奇怪了,這成為了由外至內,製造徒然的內耗.
這些,與其說是託付信任,不如說是在稀釋自己,信任尚未積聚之時,便冷嘲熱諷,或冷眼旁觀,信任積聚起來,則說自己和你相同,便混進去分靈,佔據主位,共享成果,一群人聞香而來,分香火而去,變成全然不同的東西,飽足自己的利益,於是信任垮了,面目全非,便故態復萌,分光了,問他為何如此?便稱本來就是這樣,彷彿與自己無關,又回到了從前那段斥若鄙夷的日子,如此,螞蟻儲糧,蟋蟀分享,所謂台派,不過是豪華的餅乾而已,這麼造,都造不起來自己的巨塔,只能造起像是個糖果屋的玩意兒,由同一群人把玩,同一群人代言,或吃食,或崩解,所謂台派支持者,若無原則,無中心思想,不過是他人的玩物.
為何?有聲量就是娘的下場,昔者,自己孤單倡議,抗中保台,千夫所指,可曾在意什麼聲量?過往,人人1124滅東廠,教訓民進黨的時候,又曾瞻仰什麼大碗的網紅和意見領袖,仰人鼻息?明明是他人來觀望你,跟隨你,欽佩你,如今,卻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非得要仰望他人,從人臉色,才得以存在,如此,和中國下跪有何不同呢?如此,和被兩岸一家親羞辱,低聲下氣禮讓,苟求白綠合作,又有什麼差異呢?
彼之所以有今天的姿態,不過是做正確的選擇,引領群眾而不從眾,永不屈服而已.
是以,有人首鼠兩端,韓國瑜的場子也接,蔡英文的秀也做,把鞏固自身的利益,當成一種真理,去說服其他人,要人們幫自己說話,人們被蒙騙了,而不自知.
此消彼漲,看似增加曝光度,不過對方增加的更多,這付出的與損失的是否成正比?有待商榷,反倒是自身的信度,成為對方營利的背書.
而有人則號令天下,專門幫親中候選人助拳,時機到了,再來個幡然悔悟,明明不是個東西,說出的話也沒什麼道理,過去的帳還沒結清,就忙著當指揮眾人的領袖,過去是藍綠一樣爛,票投發大財,這回是藍綠一樣爛,大家齊上街,要博取聲名時,就講統獨,遇到接近投票的時候,就講民生,抹綠共,確實是把台灣囝仔當成是白癡.
另外則有人,死不認錯,得不到認同,就天天找碴,好似自己受了莫大的委屈,都是別人對不起自己,看似在為別人鳴不平,實則是曝曬自己的傷口,要別人負起責任,舔那膿瘡,舔個乾淨.
一次看不明白,多來個幾次,便知其所以然,這不是在為他人說話,發出他們的心聲,而是如同糾察隊般,天天觀察對方出什麼亂子,好藉著他人的怨懟,滿足自己的創傷經驗,一找到機會,恍如天賜良機,開啟防禦機制,不分青紅皂白,大加發作,好映襯對方的自私、可鄙,排除異己,所以自己才會受害,而不想想,自己意志不堅,選擇錯誤,對於他人,造就怎樣的傷痕,而不思悔改.
當錯誤不會是錯誤,那就是正確的地方有問題,他們不夠正確,所以才說自己是錯的,我要扳倒他們,針對他們,挑取他們的瑕疵,好證明自己「我沒有錯」,其本質,就是一種報復的心態.
每一種正確,都是由不圓滿所組成,正是因為有共同的目標,所以由異質的人們群聚在一起,他們眾聲喧嘩,他們異口同聲,他們彼此衝突,而產生捍衛台灣的共識,因此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硬要說那不圓滿,所以正確不存在,如此一來,任何一種正確,都無存在的可能.
月球光滑,細看卻有無數坑坑巴巴的隕石坑,藉由批判滌清真實,反抗以凸顯荒謬,每一種怒吼,都是一種雕塑,讓人們辨識自己本來的面貌,每一種抗拒,都是一種確保,確保得來不易的真實為真.
地球是不圓滿的,抽乾海水,消除山壑,填平海溝,地球就不再是地球,地球是趨近於圓滿的,正是因為有山、有海,有海溝和平原,他才會是在寂靜的宇宙中,蔚藍熱鬧的鑽石,而你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負重前行.
堅定的人,不足以造成分化,只有極度自我中心的解讀,才能裂解彼此,見到有不同的意見,便說是出征,看到有粉絲指出醬油,便說是台派在愛國審查,環團抗議,引起人們批評,就說台派和柯粉韓粉沒兩樣.台灣政府救援了5名香港人入台,反散播台灣政府扣留這5人的說法,稱這樣的說法是第一線的人隱忍許久,不曾說過重話,用這人的權威批評他人是「一群口號的巨人、行動的侏儒」.
把這些港人說得是無比悽慘,說成比偷渡客還慘,見不到律師,也無法跟父母報平安.批判他人,說什麼撐香港,只是把人家當成國家安全的包袱而已,又連到美國,說國際社會靠的就是互相幫忙,那些說台灣幫不了的人,又為何期望美國會來幫台灣?覺得靠自己就能打贏台海戰爭了喔?又嗆他人,雨天收傘,還算是個人嗎?
然而,就算不能靠自己獨立保台,也不至於損害台灣本身利益,後者,比前者更加糟糕,若人人都用這種心態去「幫助人」的話,美國救援中國被迫害的異議份子,只是因為無法取得對外聯繫,或安排讓律師見面,便被大加責罰,責怪美國政府救援不利,彷彿全部的責任是在美國身上,而不是在中共,那麼,每救一個人,就得付出超乎自身義務的代價,這就是在叫美國政府不要救任何人,香港人,勇武派和合理非非,只要一個人被港府黑警捉走,其他人便責怪對方,為什麼沒好好保護同伴,為什麼要眼睜睜的看同伴被捉走,說什麼反送中都是假的,那麼,港警越捉越多人,人們就不斷的互相質疑,最後,反送中運動必然四分五裂.
因著自我中心的解讀,無限上綱的逼迫對方,好滿足自己眼中所見的「最好情況」,達不到,不合己意,便要拆解對方全體的正當性,這種人,不是來幫助人的,而是來滿足自己想像的「公平」,使其他人陷入退無可退的境地.
這些毫無道理的檢討幫助者,其實是在助長加害者,梁振英就利用了這些說詞,開始進行政治操作,說香港人逃到台灣,看來「確有其事」,要台灣當局把「這些人關起來」,更以此恫嚇其他被害者的家屬,「為什麼這5個『不能向父母報平安』的香港人的父母家人不出來開記者會?」言下之意,就是把「台灣扣押港人」當真,要其他被中共扣押的港人父母禁聲,把台灣看作是跟中共一樣的犯行,要求這些父母向台灣政府抗議,若辦不到,中共押人就是對的,削弱了被害者父母的聲音,加強了中共抓人的正當性.
何其無知,明明台灣是收留人的那方,是港人想逃難到的地方,中國才是真正抓人、扣押人的那方,是港人迫不得已想逃離的原因,結果,幫助者,反倒變成跟加害人一樣,加害人,理所當然的加害,如此不理性的結果.
「公正世界觀偏誤有很多種形式,檢討被害人只是其中一種,其他還有檢討無辜者、攻擊保護人,發現真相者,衝擊群體的知,和真實,用以捏合、完整,保護自己的世界.」
而此等思維所犯的謬誤,正是公正世界觀的偏誤.
我們可以知道,他的想法是不理性的,他的說法是沒有道理的,他的行為,是在另他被幫助的對象,陷於險境,「沒有人得到幫助」,使「全體共蒙損害」,無人獲得拯救,但,持有此種想法的人,還是樂此不疲.
為何?陷入極度自我中心的狀態而已.
為了莫須有的東西,隱忍,忍夠了,便釋放,自我壓抑於不理性的東西,當成一種寬恕,美德,有容乃大,時機到了,便放縱自己,當作進攻報復的正當性,其實,早就把特定群體,當作自己的眼中釘,伺機找碴的對象.
將低等的移情,投射於認為與自己境遇相仿的人事物中,藉由他們,尋求發作的理由,填補自身的「公正」,而這樣的公正,是永無止盡,怎麼宣洩都宣洩不完的,要別人為自己的情緒負起責任.
不要說,這是一種正義,或是,自我滿足的正義,這不是正義,連正義都算不上,而是人心之中最純粹的惡.
其造成的結果,就是如同拉姆在對抗入侵村落的人,妹妹雷姆,卻還因為對方削去了拉姆的角,而感到輕鬆,感到高興,因為那隻角,造成了自己心中的不對等,憎恨那隻角,比憎恨殺死自己親人的敵人,還要重要,即使姊姊因為保護她,被傷害而倒在她懷中.
她找到自己的「公正」了,她的村莊也毀掉了.
陳述事實,是不會破壞團結的.
若把這樣的想法,當作一種崇拜的對象,憧憬的目標,甚至以此來責罰眾人,訴諸恐懼,稱「被倒打一波會怎樣死傷慘重」要人們懼怕他,以免除對方應受到的質疑,這是一件危險的事,要人們去服膺情緒的勒索,毫無道理的謾罵與索求,而不得有任何反抗,事實上,被倒打一波是假,經常被亂打一通是真,如果任由對方予取予求,恐怕才會真的死傷慘重.
而「一日幕僚」根本不算是什麼豐功偉業,或什麼值得令人懼怕而且偉大的事情,那就是將當初柯文哲的聲量反覆滾動的結果,沒有了柯文哲,又回到往常一般網路節目的聲量.而在當初兩岸一家親,被視為一種正確,抗中保台,被當作不團結的象徵,這節目的聲量,被柯糞當作一種證明,用來壓制其他人的主張,但它的本質是空的,它並沒有什麼道理,邏輯,論述,或值得說服人的地方,柯糞只當作這代表柯文哲很好很強大,所以柯是對的,任何他市政的缺陷,說話不算話,背棄理想的謊言,都可以當作不存在這回事,人們一味盲信毫無道理的背書.
它所造成的,即是學姊的燦笑,然後拱她投入政治,去壯大台民黨,去衝擊本土派的選區,造就1124的結果.
他們的成功,正是我們的失敗,而就算複製這樣的模式,也不過是造另一尊神,使他人們盲目,忘卻思考,忘記政客的本質,忘記所推崇的權勢者,是要如何用謊言,來傷害群眾的信任,有了這個節目,政客不對兌現政治承諾,也不用為群眾,更不用探究公共議題,只要有聲量就是娘,人們就應該投給這個龐大而毫無內容的空洞.
長此下去,對台灣政治的生態,對於民主,對於公共議題的探討,是很不健康的.
該節目造大之時,還有一段插曲,那就是柯文哲的幕僚,為了顯示該節目的中立性,反覆造真,說該節目的主持人,「有很多不滿和質疑,也擔心會成為背書工具」,說大哥對他們不太友善,而原因是因為,「柯p當這麼久,大巨蛋到底要不要解決?為什麼要跟兩岸一家親道歉?路平專案怎麼到現在都還不平?」.
如果「不需要為兩岸一家親道歉」,是該節目的主張,或政治立場,而這個立場如今依舊,我想說什麼不畏惡霸中國,台灣自由民主萬歲,都值得令人懷疑,就像小牛說的,滿足了民眾的窺視感,「就像一場很真的楚門秀」.
無論如何,在己方陣營,創造一個不可質疑的對象,去掉它的可質疑性,可懷疑性,「可厭憎性」,它可以被討厭的地方,那無疑是造就一個思維的空洞,不自由的空間,埋下團體間不信任的種子,人們可以懷疑,卻不能懷疑,只能擱置懷疑,懷疑就會不斷地擴大,人們可以批判,卻不能批判,就會懷疑這個群體的價值為何.
最重要的,這並不公正.
若人人將台派的門檻,視為是不存在的,人人來去自如,有利則來,無利則去,付出的信任變得廉價,只是為了成就他人的野心戰略,而無視於支持者的感受,他們相信的東西,那麼,這個群體就是不可信任的,人們會轉而懷疑自己支持的到底是什麼東西,支持又是為了什麼目的,今天為了一個節目,他們造成的傷害,尚未彌補,疑慮,尚未澄清,要人們無條件的信任它,就彷彿是將來路不明的藥,給吞到喉嚨裡,久而久之,其他待有特殊目的的東西滲入,也就沒什麼感覺了,這樣子,當傷害發生,隨之而來的,就是莫名其妙的挫折感,被欺騙的感覺,一個小小的傷害,也會無盡的蔓延.
一直努力,然後一直失敗,成功歸因於努力,失敗歸諸於能力不夠,如此就會產生習得無助感,對於台派的想像,如同薛西佛斯的神話,人們好不容易將石頭推上去山頂,一群奇思謬想的「把餅做大」,想獲得更多的人,又把石頭給踢下山去,長此以來,人們的感知變得疲乏,心靈變得衰弱,台派這個群體,信念與價值,不再會有人支持,不會有人相信,因為總是在成就他人的私利,而不在完成理想的本質.
「團結台灣,自信同行」,我只看見人們往錯誤的方向行走,習慣拿他人,來貶低自己,在不正常的環境待久了,一群人不斷掏空台灣,滿足中國市場卑躬屈膝的利益,而如今,有人不過做了理所當然的事,卻被歌頌的異常,好像不去做壞事,就是天大的好事,殊不知,一般普通人,也都能做到,而且正在做,做得更好,這是缺乏自信的展現.
而有人將自身極度自我中心的想法,把正常的批評,說成是「連xx都出征」,彷彿在幫大哥出氣的小弟,一丁點風吹草動,就說成是天大的大不敬,好像大哥被看了一眼,就像被開了一槍,然後要登門尋仇,讓他人付出超乎常理的代價,這等小弟的圍事方式,唯恐大哥的一根毛被風吹了,產生斷裂,實在是唯恐天下不亂,這,才是在破壞團結.
近來,蔡英文到金門致詞,說「絕不容許別人在自己領空上耀武揚威」、「台灣絕對有自信捍衛自己領土」,中國人的媒體卻講成「蔡英文越講越激動,她說如果中國大陸不知悔改,不迷途知返,肆無忌憚挑釁挑釁台灣主權,那麼台軍和台灣人民,就要一起努力,把大陸從地圖上抹去」
這種杯弓蛇影,心靈怯懦的解讀,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若台派服膺這種自我中心的妄想,以及不可批判的人物,才是把自己做小了.
與其想著把餅做大,不如想著,把燈點亮.
餅做的無限大,就會忘了自己的初衷,自己吃掉自己,餅是會被分光的,會被吃完的.
把燈點亮,人們自然而然就會跟隨,把自己照得清楚,就能讓他人分辨,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如果我們是對的,自然就會贏得他人支持,就算得不到他人支持,也不代表自己就是錯誤,讓正確變得更加正確,反省自己,或迎頭痛擊錯誤,讓他人評判,誰對,誰錯.
把燈點亮了,路就會照得清楚,如此才能前行,人們將信賴託付於穩定的對象,驅散黑暗的迷霧,與謊言和鄉愿鬥爭,台灣的邊緣,將會完整於人心深處.
如此,才有自信.
不是要尋求他人成為自己的一部分,而是給予他人選擇的自由,讓他們能選擇正確的一方,容納異見,給予他人批判的空間,而非不可批判的;更不是去信服那些亂批一通的,只是因為他們擁有「聲量」.
如此,不同立場的人,如楊實秋、姚立明,會呼群保義,不同政黨的人,如小燈泡媽,會願意和你站在一起.
莫看到遠方的彩虹,卻忘了腳邊的玫瑰.
彩虹雖漂亮,不過是空氣,玫瑰雖有刺,卻能在危機來臨時,同甘共苦,brother.
本篇文章的完成 感謝 #朱彥澤 #沈孟萱 tomoyo的贊助
【贊助神父的菸 栽種帶刺玫瑰】
https://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html
杯弓蛇影英文 在 郝明義Rex How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北國際書展的防疫戰略高地,及延期之後可以做的事】(二版)
有一位朋友來訊,希望我再多說明一下為什麼把台北國際書展說是國家防疫戰略高地,現在延期之後有什麼想法。
我整理如下。
1.
2001年10月的法蘭克福書展,有個特別場景。
當時才一個月前的九月,剛發生911事件。
所以那年的法蘭克福書展,不但各個機場都冷清,許多人都不敢出門,到了展場,也發現去的人少了很多,很多展位都空著,原定的參展者沒來。
尤其一向熱鬧的英美館,安檢格外嚴格之外,也顯得空蕩。
但是那年看到老朋友,大家見面都很熱情,彼此都感嘆、有種共渡患難的慶幸。
我要說的是,今年台北國際書展如果照原定時間舉行,我先想到那年法蘭克福書展,很可能有許多參觀者會因為擔心人多有傳染風險而不來。
有業者估算進場人數會少一半,剩25萬人;也有人估算會只剩三分之一,剩15萬人。
的確都有可能。
也因此,室內傳染風險,相形之下我覺得並不需要擔心。
一來,中央疫情防制中心本來就說台灣目前室內大型活動還不需要取消,應該相信專家的話;二來,如果因為心理作用會使得書展進場人數劇減,那會進而使得這種風險更小。
我和許多同業相同,主要擔心的是因為進場人數少這麼多,參展者業績大幅下跌的風險。
而看文化部最後公告延期的主要理由,也是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就大型公眾集會並未要求暫停辦理,惟經電話徵詢及與會業者大多認為參觀人次必受影響......業者參展效益恐難符預期」。換言之,這次延期之重點不在疫情之不可控,而在大多業者擔心人次受影響,「參展效益恐難符預期」。
但我和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們擔心「參展效益恐難符預期」而主張延辦,而我雖然明知有業績下跌、產生虧損的風險,還是主張應該照辦。
為什麼?
2.
首先,我認為台北國際書展有二十八年的傳統,近幾年來,尤其透過逐年增加的現場演講場次,建立了一種讀者和作者、編輯、出版者直接溝通的習慣和機制。
在紙本書籍市場日益萎縮的近幾年,有一些讀者卻願意趁這一年一度的機會進場和作者、出版社互動,太難得了。
所以,即使進場的人數減少一半或更多,只為那剩下的15到25萬人服務,我身為一個出版者還是覺得值得,也應該。
在一個大家容易緊張、慌亂的時刻,為少數仍然願意到書展現場第一手接觸紙本書的讀者服務,我認為收入即使減少一些,但有難以言說的價值。
何況,正因為入場的人少,讀者不必像過去一樣擠進擠出,他們也可能會比較自在,也更安全。
第二,就是在這次防疫作戰上可以發揮的影響力。
先說在國際上的。
過去一個來星期,可以聽到國際作者和參展業者的多種不同意見。
以韓國主題國的29家出版社來說,幾天前聽說其中有11家因為擔心台灣疫情而不來,仍然準備要來的有18家。
我們自己邀請的國際來賓,大致可以說一半一半。
所以,我們是在一個關鍵點上。
我們可以如期舉辦,向那些決定要來的人證明台北並不是個疫區,也可以延期或取消,讓他們體會到「台北果然真的很嚴重」。
我自己的信念一直是:應該設法透過這個機會,向那些決定來參展的國際業者證明台灣不是疫區。
他們會看到台北國際書展的現場顯得比較冷清,但他們也會看到一些演講場所仍然各有人數多寡不一的讀者在專注地聆聽。
他們會看到台北的人都戴著口罩,但他們也會看到這些戴口罩的人在注意保護自己的同時,不忘閱讀。
這會是多麼動人的景像?
等他們安全地回到自己的國家,對台灣會留下什麼樣的記憶?對台灣和中國的不同會產生多麼深刻的認識?
此外,韓國在世界各地書展當過主題國,但是這次經驗之後,他們和台灣之間會建立多麼緊密的聯繫?
再說國內的。
當社會上許多人因為對疫情的揣測而慌亂的時候,我相信一個參加人數雖然減少很多,但是參與者都顯示對閱讀理性與熱情的書展,不只對寒冷的出版業會產生鼓舞,對社會其他領域的人也會產生一種平靜的示範作用。
而這本來就是讀書的人可以發揮的力量。
蔡英文總統和蘇貞昌院長,兩人過去都給人對閱讀有熱情的印象。現在他們一直奔波於各種防疫情況的檢視和說明。
而我相信,如果這兩位政府最高首長能在這種關鍵時刻平靜地前來主持書展,談他們此刻的閱讀,可能要比他們講多少句「請大家過正常日子」更有傳達力。
這就是我認為2020台北國際書展在這次國家防疫戰略上的高地。
3.
我相信防疫作戰有兩個戰場。
一個是醫院裡的,醫護人員負責。
一個是社會上日常生活裡的,我們每個人自己負責。我們應該護衛自己的健康,也護衛自己面對疫情時候的理性、信心和價值觀。
不能粗心大意,但也不必杯弓蛇影,無謂的恐慌。
有人說,颱風警報的時候,就不該去登山、出門。
用這個比喻很好。
首先,中央防疫中心現在並沒有要求停辦大型室內活動,也就是沒有發警報。所以本來我們就該照常活動。但現在同一時段的大型活動,有的繼續照常辦,有的延期辦,本身就是在紊亂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專業角色和作用,對整體防疫作戰不是好事。
至於颱風警報還沒發,有人就決定不出門,那是各人自己的選擇,不必要求其他人也如此。否則不等同有颱風消息的時候,每個人自己的揣測就可以取代防颱中心的指揮功能了?
又有人問:雖然現在中央防疫中心說是沒有問題,但如果到開展前一天發現疫情擴散、嚴重,中央防疫中心又發警報了怎麼辦?
那當然就停辦。
又有人可能會問:那到時候損失不是更大了?
這本來就是防疫作戰。作戰本來就是要堅持到最後一刻。不到最後一刻,本來就不該放棄。
颱風形成,是否登陸還在變化的時候,我們不也是都等到最後一刻才決定是否要停課停班的嗎?
最後還有一點:現在延期到五月,也不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給的建議,只是許多人覺得到那個時候應該沒問題。所以我們也必須有個心理準備,隨著疫情變化,不能排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屆時反而要求停辦大型室內活動。
4.
我也知道:在入場人數會明顯減少的情況下,要所有參展者都共同先不考量效益,那是強人所難。
尤其童書區業者,和其他綜合區不同,父母擔心兒童入場的顧慮更多,人數減少的可能更大。
所以我先建議政府應該看情況對參展出版社有什麼彌補,後來更覺得應該寫信給行政院蘇貞昌院長,請他動用超出文化部層級以上的預算資源與力量來彌補參展業者的損失。
如果問我:政府在台北國際書展上再多花這些預算,獲得的會是什麼?
我認為就是「我們不是疫區」的宣示,對社會大眾,對國際的宣示。
我相信,當我們自己,以及國際都相信台灣不是疫區的時候,我們會有更長久的防疫作戰能量。
5.
最後來談一下台北國際書展延後到五月,接下來可以做些什麼。
昨天我們通知國外要來的作者等人,有人正好在安古蘭,就當場告知。這位原本決定要來的朋友,第一時間聽到的表情,她沒說出來的話就是「果真很嚴重」。其他只是郵件來往的人,想必更是如此。
所以這兩天我會抽空再做一件事。
再補寄一信給國際朋友,特別是原本決定還是要來的那些人,說明「我們不是疫區」,情況沒那麼嚴重。書展雖然延期,但台灣和中國的情況不同,我們的感染病例很少,我們不是疫區。希望他們接下來五月還是可以安心地前來。
五月,已經是各種國際書展頻繁交錯的階段,我們需要花上格外很大的力氣來爭取他們前來,即使屆時確實可以在那個時間點舉行。
這件事情我建議每家出版同業都做,大家一起努力。
同時,我也會做另一件事。
就是基於我這些年來相信跟讀者面對面溝通的需要,現在二月份既然少了台北國際書展,那麼我們就會在全國各地尋找適合辦活動的地點,另辦和讀者見面的活動。至少北、中、南、東部各辦一場。
我們希望能和那些相信台灣不是疫區,每個人做好自己應有的防護,可以正常參加閱讀活動的讀者見面。也和他們預約五月再見。
當然,我四處移動,也會做好保護自己應有的措施。
以上請同業參考。
也請讀者注意我們接下來會公布的活動訊息。
大家加油。
-\-\-\-\-\-\
圖說:2016年台北國際書展給我留下一個銘記的印象,永難磨滅。
那年書展最後一天是星期天,我參加下午5點開始的書展閉幕記者會。
結束後,6點半的時候,我經過一個沙龍區,看到一個講座,台下坐了滿滿的人。
當時離晚上8點整個書展結束不過一個半小時,周圍的出版社都在紛紛打包,但這群人坐在那裡好像在參加書展剛開幕的一場活動。
他們從此讓我相信:台北國際書展有一群十分理性而冷靜的讀者。 我與他們有約。
相關文章:
【從2020台北國際書展是否需要延期談起】
http://bit.ly/2RGlWT0
【政府是否以2020台北國際書展為國家防疫的戰略高地】
http://bit.ly/2OaY7jR
【文化部新聞稿109/01/30】http://bit.ly/2GPhGKC
杯弓蛇影英文 在 郝明義Rex How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北國際書展的防疫戰略高地,及延期之後可以做的事】(二版)
有一位朋友來訊,希望我再多說明一下為什麼把台北國際書展說是國家防疫戰略高地,現在延期之後有什麼想法。
我整理如下。
1.
2001年10月的法蘭克福書展,有個特別場景。
當時才一個月前的九月,剛發生911事件。
所以那年的法蘭克福書展,不但各個機場都冷清,許多人都不敢出門,到了展場,也發現去的人少了很多,很多展位都空著,原定的參展者沒來。
尤其一向熱鬧的英美館,安檢格外嚴格之外,也顯得空蕩。
但是那年看到老朋友,大家見面都很熱情,彼此都感嘆、有種共渡患難的慶幸。
我要說的是,今年台北國際書展如果照原定時間舉行,我先想到那年法蘭克福書展,很可能有許多參觀者會因為擔心人多有傳染風險而不來。
有業者估算進場人數會少一半,剩25萬人;也有人估算會只剩三分之一,剩15萬人。
的確都有可能。
也因此,室內傳染風險,相形之下我覺得並不需要擔心。
一來,中央疫情防制中心本來就說台灣目前室內大型活動還不需要取消,應該相信專家的話;二來,如果因為心理作用會使得書展進場人數劇減,那會進而使得這種風險更小。
我和許多同業相同,主要擔心的是因為進場人數少這麼多,參展者業績大幅下跌的風險。
而看文化部最後公告延期的主要理由,也是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就大型公眾集會並未要求暫停辦理,惟經電話徵詢及與會業者大多認為參觀人次必受影響......業者參展效益恐難符預期」。換言之,這次延期之重點不在疫情之不可控,而在大多業者擔心人次受影響,「參展效益恐難符預期」。
但我和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們擔心「參展效益恐難符預期」而主張延辦,而我雖然明知有業績下跌、產生虧損的風險,還是主張應該照辦。
為什麼?
2.
首先,我認為台北國際書展有二十八年的傳統,近幾年來,尤其透過逐年增加的現場演講場次,建立了一種讀者和作者、編輯、出版者直接溝通的習慣和機制。
在紙本書籍市場日益萎縮的近幾年,有一些讀者卻願意趁這一年一度的機會進場和作者、出版社互動,太難得了。
所以,即使進場的人數減少一半或更多,只為那剩下的15到25萬人服務,我身為一個出版者還是覺得值得,也應該。
在一個大家容易緊張、慌亂的時刻,為少數仍然願意到書展現場第一手接觸紙本書的讀者服務,我認為收入即使減少一些,但有難以言說的價值。
何況,正因為入場的人少,讀者不必像過去一樣擠進擠出,他們也可能會比較自在,也更安全。
第二,就是在這次防疫作戰上可以發揮的影響力。
先說在國際上的。
過去一個來星期,可以聽到國際作者和參展業者的多種不同意見。
以韓國主題國的29家出版社來說,幾天前聽說其中有11家因為擔心台灣疫情而不來,仍然準備要來的有18家。
我們自己邀請的國際來賓,大致可以說一半一半。
所以,我們是在一個關鍵點上。
我們可以如期舉辦,向那些決定要來的人證明台北並不是個疫區,也可以延期或取消,讓他們體會到「台北果然真的很嚴重」。
我自己的信念一直是:應該設法透過這個機會,向那些決定來參展的國際業者證明台灣不是疫區。
他們會看到台北國際書展的現場顯得比較冷清,但他們也會看到一些演講場所仍然各有人數多寡不一的讀者在專注地聆聽。
他們會看到台北的人都戴著口罩,但他們也會看到這些戴口罩的人在注意保護自己的同時,不忘閱讀。
這會是多麼動人的景像?
等他們安全地回到自己的國家,對台灣會留下什麼樣的記憶?對台灣和中國的不同會產生多麼深刻的認識?
此外,韓國在世界各地書展當過主題國,但是這次經驗之後,他們和台灣之間會建立多麼緊密的聯繫?
再說國內的。
當社會上許多人因為對疫情的揣測而慌亂的時候,我相信一個參加人數雖然減少很多,但是參與者都顯示對閱讀理性與熱情的書展,不只對寒冷的出版業會產生鼓舞,對社會其他領域的人也會產生一種平靜的示範作用。
而這本來就是讀書的人可以發揮的力量。
蔡英文總統和蘇貞昌院長,兩人過去都給人對閱讀有熱情的印象。現在他們一直奔波於各種防疫情況的檢視和說明。
而我相信,如果這兩位政府最高首長能在這種關鍵時刻平靜地前來主持書展,談他們此刻的閱讀,可能要比他們講多少句「請大家過正常日子」更有傳達力。
這就是我認為2020台北國際書展在這次國家防疫戰略上的高地。
3.
我相信防疫作戰有兩個戰場。
一個是醫院裡的,醫護人員負責。
一個是社會上日常生活裡的,我們每個人自己負責。我們應該護衛自己的健康,也護衛自己面對疫情時候的理性、信心和價值觀。
不能粗心大意,但也不必杯弓蛇影,無謂的恐慌。
有人說,颱風警報的時候,就不該去登山、出門。
用這個比喻很好。
首先,中央防疫中心現在並沒有要求停辦大型室內活動,也就是沒有發警報。所以本來我們就該照常活動。但現在同一時段的大型活動,有的繼續照常辦,有的延期辦,本身就是在紊亂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專業角色和作用,對整體防疫作戰不是好事。
至於颱風警報還沒發,有人就決定不出門,那是各人自己的選擇,不必要求其他人也如此。否則不等同有颱風消息的時候,每個人自己的揣測就可以取代防颱中心的指揮功能了?
又有人問:雖然現在中央防疫中心說是沒有問題,但如果到開展前一天發現疫情擴散、嚴重,中央防疫中心又發警報了怎麼辦?
那當然就停辦。
又有人可能會問:那到時候損失不是更大了?
這本來就是防疫作戰。作戰本來就是要堅持到最後一刻。不到最後一刻,本來就不該放棄。
颱風形成,是否登陸還在變化的時候,我們不也是都等到最後一刻才決定是否要停課停班的嗎?
最後還有一點:現在延期到五月,也不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給的建議,只是許多人覺得到那個時候應該沒問題。所以我們也必須有個心理準備,隨著疫情變化,不能排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屆時反而要求停辦大型室內活動。
4.
我也知道:在入場人數會明顯減少的情況下,要所有參展者都共同先不考量效益,那是強人所難。
尤其童書區業者,和其他綜合區不同,父母擔心兒童入場的顧慮更多,人數減少的可能更大。
所以我先建議政府應該看情況對參展出版社有什麼彌補,後來更覺得應該寫信給行政院蘇貞昌院長,請他動用超出文化部層級以上的預算資源與力量來彌補參展業者的損失。
如果問我:政府在台北國際書展上再多花這些預算,獲得的會是什麼?
我認為就是「我們不是疫區」的宣示,對社會大眾,對國際的宣示。
我相信,當我們自己,以及國際都相信台灣不是疫區的時候,我們會有更長久的防疫作戰能量。
5.
最後來談一下台北國際書展延後到五月,接下來可以做些什麼。
昨天我們通知國外要來的作者等人,有人正好在安古蘭,就當場告知。這位原本決定要來的朋友,第一時間聽到的表情,她沒說出來的話就是「果真很嚴重」。其他只是郵件來往的人,想必更是如此。
所以這兩天我會抽空再做一件事。
再補寄一信給國際朋友,特別是原本決定還是要來的那些人,說明「我們不是疫區」,情況沒那麼嚴重。書展雖然延期,但台灣和中國的情況不同,我們的感染病例很少,我們不是疫區。希望他們接下來五月還是可以安心地前來。
五月,已經是各種國際書展頻繁交錯的階段,我們需要花上格外很大的力氣來爭取他們前來,即使屆時確實可以在那個時間點舉行。
這件事情我建議每家出版同業都做,大家一起努力。
同時,我也會做另一件事。
就是基於我這些年來相信跟讀者面對面溝通的需要,現在二月份既然少了台北國際書展,那麼我們就會在全國各地尋找適合辦活動的地點,另辦和讀者見面的活動。至少北、中、南、東部各辦一場。
我們希望能和那些相信台灣不是疫區,每個人做好自己應有的防護,可以正常參加閱讀活動的讀者見面。也和他們預約五月再見。
當然,我四處移動,也會做好保護自己應有的措施。
以上請同業參考。
也請讀者注意我們接下來會公布的活動訊息。
大家加油。
------
圖說:2016年台北國際書展給我留下一個銘記的印象,永難磨滅。
那年書展最後一天是星期天,我參加下午5點開始的書展閉幕記者會。
結束後,6點半的時候,我經過一個沙龍區,看到一個講座,台下坐了滿滿的人。
當時離晚上8點整個書展結束不過一個半小時,周圍的出版社都在紛紛打包,但這群人坐在那裡好像在參加書展剛開幕的一場活動。
他們從此讓我相信:台北國際書展有一群十分理性而冷靜的讀者。 我與他們有約。
相關文章:
【從2020台北國際書展是否需要延期談起】
http://bit.ly/2RGlWT0
【政府是否以2020台北國際書展為國家防疫的戰略高地】
http://bit.ly/2OaY7jR
【文化部新聞稿109/01/30】http://bit.ly/2GPhGK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