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杜正勝編戶齊民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為什麼這篇杜正勝編戶齊民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杜正勝編戶齊民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kaba (￾ ￾ ￾   ﰠ I看板CLUB_KABA標題中國通史─先秦時間Thu O...






金仕起在政大開的課,
對大學生來說是介於有點重又不太重的範圍之間,
果然是同門師兄,有深深的杜門傳統,
只是業師上課都很少說自己的東西,
還是得靠弟子們去傳道。

改天有空去政大與他聊聊,
只是從書單看來也太過單一了。



學年學期 93學年第1學期
課程名稱 中國通史─先秦
開課單位 歷史一
授課教師 專任 助理教授 金仕起
學分數 2.0 修別 群修 人數限制 70



課程目標

這門課程屬通史,旨在說明先秦時期中國歷史的發展大勢,並介紹晚近出土的史料與研究
觀點。

課程大綱


壹、史料與觀點

一、考古資料與中國古史研究


討論問題:何謂考古資料?考古資料在中國古史研究上,有哪些不可取代的特性?運用考
古資料研究中國古史,有哪些應當留意的問題?

參考資料:

傅斯年,〈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1(1928
)。

杜正勝,〈考古學與中國古代史研究〉,收入氏著《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允晨文化
公司,1992)。


二、卜辭銘文與中國古史研究

討論問題:卜辭、銘文的史料特性為何?他們透露了哪些中國古史的重要訊息?如何運用
卜辭、銘文史料從事中國古史研究?

參考資料: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

溫少峰、袁庭棟,《殷墟卜辭研究──科學技術篇》(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83)。

白川靜著,溫天河、蔡哲茂合譯,《金文的世界:殷周社會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
89)。


三、簡帛圖書、文物圖象資料與中國古史研究

討論問題:什麼是簡帛?截至本世紀中國出土了哪些重要簡帛圖書?哪些重要的文物圖象
資料?運用這批資料研究中國古史的限制有哪些?

參考資料:

謝桂華,〈百年簡帛〉,《文史知識》1999:8/9。

李學勤,〈新出簡帛與學術史〉,收入氏著《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台北:時報文化公司
,1994)。

李零,〈出土發現與古書年代的再認識〉,收入氏著《李零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出版社,1998)。



四、傳世文獻與中國古史研究

討論問題:傳世文獻有哪些重要的類型?在研究中國古史上,他們有哪些可能的限制?如
何結合傳世文獻與出土史料進行中國古史研究?


參考資料:

王汎森,《古史辨運動的興起──一個思想史的分析》(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87),〈
引論〉。

顧實,《漢書藝文志講疏》(台北:廣文書局,1988)。

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6二刷)。

李零,〈說「黃老」〉,《道家文化研究》5(1994)。

錢穆,〈兩漢博士家法考〉,收入氏著《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
983臺三版)。

陳槃,〈秦漢間之所謂「符應」論略〉,收入氏著《古讖緯研討及其書錄解題》(台北:
國立編譯館,1990)。



五、現代台灣與中國古史研究


討論問題:現代的台灣人為什麼要研究中國古史?什麼是台灣的觀點?「本土、中國、世
界」的同心圓式文化論述可能成立嗎?研究中國古史對現代社會有哪些可能的意義?


參考資料:
蘇秉琦,〈關於考古學文化的區系類型問題〉,收入氏著《蘇秉琦考古學論述選集》(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4)。

張光直,〈中國相互作用圈與文明的形成〉,收入氏著《中國考古學論文集》(台北:聯經
出版公司,1995)。

杜正勝,〈臺灣中國史研究的未來〉,《歷史月刊》92(1995)。

杜正勝,〈古代研究的現代意義〉,《當代》93(1994)。

杜正勝,〈本土、中國、世界〉,《中國時報》1994.5.25。

杜正勝,〈中國古代社會多元性與一統化的激盪──特從政治與文化的交涉論〉,《新史
學》11:2(2000)。



貳、社會的基本結構及其轉變



一、基層聚落的景觀


討論問題:古代中國不同地域人群居住的基本型態有哪些?它們和自然生態間有哪些關係
?又各自反映了哪些人文景觀?


參考資料:

杜正勝,〈從村落到國家〉,收入氏著《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2)。

劉增貴,〈門戶與中國古代社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8:4(1997)。



二、城邑的結構及其興起背景

討論問題:城邑的出現,為什麼被稱為是一種「革命」?它們有哪些歷史意意?它們的空
間結構和佈局又具有哪些社會、政治意義?

參考資料:

杜正勝,〈古代的關〉,收入氏著《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2)。
杜正勝,〈周秦城市──中國第二次「城市革命」〉,收入氏著《古代社會與國家》(台
北:允晨文化公司,1992)。



三、居室的佈局及其意義

討論問題:古代中國人的居室空間佈局反映了哪些倫理觀和宇宙觀?倫理觀和宇宙觀是二
分的,抑或是二元的一體的?禮制和數術有哪些可能的關係?


參考資料:

杜正勝,〈宮室、禮制與倫理〉,收入氏著《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
992)。
杜正勝,〈內外與八方──中國傳統居室空間的倫理觀和宇宙觀〉,收入黃應貴主編,《
空間、力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5)。



四、基層社會的人群結構之一

討論問題:古代中國社會的基本單位為何?連繫社會人群的基本紐帶有哪些?古代社會憑
藉哪些活動,哪些規範維繫社會的秩序?


參考資料: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第五章〈聚落的人群結構〉。

邢義田,〈漢代的父老、僤與聚族里居──「漢侍里父老僤買田束石券」讀記〉,《漢學
研究》1:2(1983)。



五、基層社會的人群結構之二

討論問題:同上。


參考資料:

杜正勝,〈中國傳統社會的重心──家〉,《歷史月刊》,12(1989)。

杜正勝,〈五服制的族群結構與倫理〉,收入氏著《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允晨文化
公司,1992)。

邢義田,〈從戰國至西漢的族居、族葬、世業論中國古代宗族社會的延續〉,《新史學》
6:2(1995)。



參、國家體制的建立與其變革


一、封建城邦的特質

討論問題:「封建」有哪些特點?「城邦」指的是什麼?「宗法」有哪些具體內涵?「封
建」、「宗法」與「城邦」有哪些關係?它們有哪些社會基礎和政治現實背景?



參考資料:

杜正勝,〈封建與宗法〉,收入氏著《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2)。
杜正勝,〈周代的「封建城邦」〉,收入氏著《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允晨文化公司
,1992)。
杜正勝,〈西周封建的特質〉,收入氏著《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
2)。


二、禮制、社會與國家

討論問題:禮制包括哪些具體的內涵?它們如何維繫古代國家與社會的秩序?它們所植根
的社會文化風土為何?

參考資料:

杜正勝,〈周禮身分的象徵〉,《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
研究院,1989)。
杜正勝,〈鼎的歷史與神話〉,《故宮文物月刊》5(1990)。
杜正勝,〈從三代墓葬看中原禮制的傳承與創新──兼論與周邊地區的關係〉,收入中國
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中國商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
書出版社,1998)。
杜正勝,〈從爵制論商鞅變法所形成的社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6:3(1985)。


三、從法典到律令

討論問題:法典有哪些特性?它們的重點何在?成立背景為何?律令有哪些意義?它們規
範的主要對象有哪些?它們的成立基礎為何?

參考資料:
杜正勝,〈從肉刑到徒刑〉,《食貨月刊》15,5/6(1985)。
杜正勝,〈古代刑獄雜考〉,收入《中國史新論》(台北:學生書局,1985)。
杜正勝,〈傳統法典始原──兼論李悝法經的問題〉,《勞貞一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邢義田,〈秦漢的律令學──兼論曹魏律博士的出現〉,《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
刊》54:4(1983)。
邢義田,〈從安土重遷論秦漢時代的徙民與遷徙刑──附錄:論遷徙刑之用與肉刑之不復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7:2(1986)。
邢義田,〈從簡牘看漢代的行政文書範本「式」〉,《嚴耕望先生紀念論文集》(台北
:稻鄉出版社,1998)。



四、新軍制與郡縣制的出現

討論問題:晚周新軍制的特點有哪些?它出現的背景為何?它對當時的社會、政治結構造
成了哪些重大的衝擊?郡縣制度的源流為何?它的特點何在?它的成立對國家體制的建立
有哪些重大影響?

參考資料: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第二章〈全國皆兵的新軍制〉。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第三章〈地方行政系統的建立〉。



五、皇帝制度的成立

討論問題:皇帝的名義具有哪些特質?皇帝制度依賴哪些重要元素支撐?皇帝制度在中國
歷史上有哪些重大的影響?

參考資料:
邢義田,〈奉天承運──皇帝制度〉,收入《中國文化新論‧制度篇》(台北:聯經出版
事業公司,1982)。
邢義田,〈秦漢皇帝與聖人〉,《國史釋論──陶希聖先生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台北
:食貨出版社,1988)。
蕭璠,〈皇帝的聖人化及其意義試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2:1(1993
)。
王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
995)。
甘懷真,〈中國中古時期「國家」的型態〉,《東吳大學歷史學報》1(1995)。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23.191.26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