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李希特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李希特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李希特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李希特產品中有15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457的網紅大叔聊古典,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9月21日晚上九點,新集數上架:S8 EP8|孤獨的聲音紀錄者,顧爾德 feat. Muzik雜誌主筆 明格斯】 經過上一次的李希特之後,這一次明格斯為我們帶來他對加拿大鋼琴家顧爾德Glenn Gould演奏及錄音的觀點,這一位向來特立獨行的話題人物,很值得我們特別開一集來聊聊!明格斯將他推薦的...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890的網紅鋼琴輕鬆談-手指建立&音色表達Aweken your inner pianist,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由演奏李斯特「鐘」的同學寫下他練琴時的「自我對話」,如何克服這些艱難的練習曲?另一方面他也窺見這個奇特現象:為何大師常說自己不太練琴?! ——————————————— 以前總會懷疑困難的技巧怎麼有辦法彈的順暢,就算音都彈對了速度也是非常緩慢,#但能夠放鬆演奏之後根本沒有問題,常常練的太熟導致速度衝...

李希特 在 艾米希莉的啃書觀影日常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04 15:38:25

🌹🌕🎹 《李希特舒眠曲》.徜徉於音樂的心靈療程 「想像你做了場夢,夢見在天堂裡, 你在那摘了一朵瑰麗的花, 而你醒來的時候也把這朵花帶出夢裡。」 就像一場夢,一場虛幻又真實的夢。 靜謐的夜晚,長達八小時的演奏會為夢境帶來更多平和與安寧,人們在夢醒間遊走,繾綣於樂章中流洩的情...

李希特 在 林舒嬅 ㄕㄨ ㄏㄨㄚˋ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2-02 11:36:44

這兩週的電影清單! #電影觀後感 #心得觀後 1,《 蠢蛋告別式 》1/15上映 看完之後覺得,裡面自嘲自己是蠢蛋的人,其實不笨!也像在諷刺社會職場上,許多沒有能力的人,反而卻能自在在工作上生存。 但別忘記這是部喜劇~前面醫生問診的橋段,講解病情會讓人會心一笑!裡面的場景我特別喜歡女主角和盲人...

李希特 在 Dyin Li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2-03 10:31:57

前天 我去看了「李希特舒眠曲 (Max Richter’s Sleep)」這部電影。我沒有帶任何預設去看這部片,結果看完我哭得不行,真是太美了,彷彿經歷了一場內在的按摩。 我想不到什麼言語推薦這部片,我不是很懂音樂的人,而且它的題材有點小眾,但實際看了卻感覺它一點都不遙遠,而是無比貼近靈魂,帶給人...

  • 李希特 在 大叔聊古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1 18:53:04
    有 98 人按讚

    【9月21日晚上九點,新集數上架:S8 EP8|孤獨的聲音紀錄者,顧爾德 feat. Muzik雜誌主筆 明格斯】

    經過上一次的李希特之後,這一次明格斯為我們帶來他對加拿大鋼琴家顧爾德Glenn Gould演奏及錄音的觀點,這一位向來特立獨行的話題人物,很值得我們特別開一集來聊聊!明格斯將他推薦的12張顧爾德錄音分為「巴哈篇」與「非巴哈篇」,分別如下:

    A. 巴哈篇
    1. 1955年《郭德堡變奏曲》。石破天驚的首張Columbia唱片
    2. 1959年 薩爾茲堡現場《郭德堡變奏曲》
    3. 義大利協奏曲+第一、二號組曲 (1959錄製)
    4.《法國組曲》共六首
    5. 鍵盤協奏曲共七首
    6.《平均律》全集

    B. 非巴哈篇
    1. 莫札特:鋼琴奏鳴曲全集
    2. 貝多芬:鋼琴協奏曲全集
    3. 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1962 現場)
    4. 史克里亞賓:第三、五號鋼琴奏鳴曲
    5. 阿班貝爾格:鋼琴奏鳴曲 Op. 1 (首次正式錄音1958)
    6. 華格納:改編曲 +《齊格飛牧歌》室內樂團版

    ~~~~~~~~
    🙋‍♂️ 想要鼓勵《大叔聊古典》,那麼就請我們喝杯咖啡☕️ ,讓我們繼續創作吧!
    https://pay.soundon.fm/podcasts/8564fd4f-81f6-4f8b-9c53-57008aaf805b
    訂閱《大叔聊古典》Podcast,不漏接每一集:
    🎧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mnpXy1
    🎧 Spotify https://reurl.cc/vDKqQo
    🎧 KKBOX https://reurl.cc/Ez8L3n
    🎧 SoundOn https://reurl.cc/14q8ZG

  • 李希特 在 陸秀慧 Desiree's Plane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1 00:21:15
    有 9 人按讚

    Never Look Away (Werk ohne Autor) 無主之作 (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 2018)
    Country : Germany
    Score : 7.5/10
    榮獲奧斯卡第91屆最佳外語片、最佳攝影兩項提名。以當代視覺藝術大師、畫家葛哈李希特(Gerhard Richter)的前半生為藍本,其畫作曾於2012年創下了在世藝術家作品的最高價格紀錄。本片乃以其前半身串起納粹希特勒、東西德之間藝術與政治的牽扯,從西元1937年至1966年,橫跨二戰時期前後,依男主Kurt Barnert的人生進程分為四大段,一是幼童時期姨甥之間的情感與阿姨Elisabeth May的自由奔放思想對他產生的影響、二是與醫生Carl Seeband之女Ellie相識相戀結婚。三是Kurt夫妻倆在柏林圍牆建造前到達西德展開新生活。四是Kurt在杜塞道夫大學體驗西德藝術觀所帶來的衝擊與突破創作困境展現獨特才華。大半時間的情節重心聚焦於藝術探索的主軸,而以二戰納粹和東德共產體制為背景元素,用來推動情節走向及襯托藝術探索劇情主軸。姑姑 Elizabeth這個角色很美,事實上也是天才一名,跟男主角很多行為與話語都有相互關聯,包括對於世界運作的領悟、進入教授房間內同樣的觀察入微,影末的公車合奏呼應著片頭,不同的是,這次享受當下的人不是Elizabeth,而是長大後的Kurt,對於記憶中的姑姑的一種細細思念與懷想。「永遠不要把目光移開。」(Never look away.)導演解釋道,「它的意思是不要讓罪犯因為看不見自己在做什麼而覺得好過。不要把目光從你認為已知的事物上移開,用你的感官來檢驗你對現實的估量。」

  • 李希特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04 12:08:30
    有 243 人按讚

    《2021天籟美音 - 范姜毅大師班講座》

    ◾️時間:2021年09月05日(日)13:00
    ◾️地點:山愛音樂學院 史坦威音樂廳
    (高雄市楠梓區軍校路700號)
    ◾️主辦單位:天籟美音、高雄愛樂演奏家室內樂團、山愛音樂學院

    ◾️專題講座:貝多芬 「悲愴」奏鳴曲 演奏示範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 8 in C minor

    #開放預約中

    13:00 貝多芬 「悲愴」奏鳴曲 演奏示範講座(開放預約名額中)
    12:10-19:00 大師班指導 (開放旁聽觀摩)

    ◾️大師班講座之演奏示範/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專任教授— 范姜毅

    鋼琴家范姜毅被國際知名鋼琴學家阿里瓦迪譽為超凡技巧、品味的詮釋,變化無窮,令所有聽眾無不一折服,活躍於樂壇的鋼琴家范姜毅,14歲即獲Carl Filtsch國際大賽第一名,自此在國際舞台嶄露頭角,之後陸續在華沙蕭邦、比利時伊莉沙白、巴黎隆堤博鋼琴大賽,以色列魯賓斯坦、以及莫斯科李希特鋼琴大賽共獲得30多項國際比賽優勝及各國樂壇與政府頒發的榮譽殊榮。

    范姜毅17歲即進入德國漢諾威音樂學院,26歲博士班畢業獲得漢諾威音樂學院鋼琴演奏教職,創下該校最年輕的教師。
    范姜毅教授目前任職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在演奏與教學領域成就卓越,人格高貴,具有極高尚的音樂德望,是音樂家最富涵養與純摯的名家典範。

    得獎紀錄:
    *羅馬尼亞卡爾弗列許國際鋼琴大賽第一名
    *德國漢諾威蕭邦協會鋼琴大賽第一名
    *台灣國際蕭邦大賽第一名
    *德國安東魯賓斯坦鋼琴大賽第一名

    📍歡迎報名專題示範講座、大師班旁聽

    🔻講座、大師班時程/曲目

    ▪️12:10-13:00
    巴拉基列夫:「伊斯拉美」東方幻想曲

    ▪️13:00
    專題講座:貝多芬 「悲愴」奏鳴曲 演奏示範 (開放預約名額中)

    ▪️14:00-14:50
    F.Chopin: Ballade No. 3 in A-Flat Major op.47
    蕭邦: 第三號敘事曲,作品47

    ▪️14:50-15:40
    Prokofiev: Piano concerto No. 3 in C major, Op. 26, mov.I
    普羅高菲夫 : 第三號C大調鋼琴協奏曲,作品 26,
    第一樂章

    ▪️15:40-16:30
    Prokofiev: Sonata No.3 in A Minor Op.28
    普羅高菲夫 : 第三號 A 小調奏鳴曲,作品 28

    ▪️16:30-17:20
    Rachmaninov: Tableaux Op39, No. 6
    Scriabin : Etude op.8 No.12
    拉赫曼尼諾夫:《音畫練習曲》,作品三十九之六
    史克里雅賓:練習曲,作品八之十二

    ▪️17:20-18:10
    史特拉汶斯基/阿戈斯崹:《火鳥》

    ▪️18:10-19:00
    Rachmaninov: Tableaux Op39, No.1
    拉赫曼尼諾夫:《音畫練習曲》,作品三十九之一

    📍歡迎報名專題示範講座、大師班旁聽
    #限量名額 #開放預約中
    📍詳情🔍 山愛音樂學院
    📍報名(毛薇藺 0952-155486)

  • 李希特 在 鋼琴輕鬆談-手指建立&音色表達Aweken your inner pianist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6-15 18:53:18

    由演奏李斯特「鐘」的同學寫下他練琴時的「自我對話」,如何克服這些艱難的練習曲?另一方面他也窺見這個奇特現象:為何大師常說自己不太練琴?!
    ———————————————
    以前總會懷疑困難的技巧怎麼有辦法彈的順暢,就算音都彈對了速度也是非常緩慢,#但能夠放鬆演奏之後根本沒有問題,常常練的太熟導致速度衝太快,像是我之前練的蕭邦練習曲25-5,譜上標記的速度大概是180,然而在上台前因為緊張的關係竟然不小心把速度彈超過200,雖然彈這麼快是不好的,但也證明了 #只要放鬆,#速度完全不是問題(所以李希特的蕭邦練習曲才能飆這麼快,同時我也發現要有能力彈到那麼快才有心思作音色上的表達,若能夠彈奏的速度上限只有180,再加上音色的處理之後大概就只能用160的速度演奏了)。

    在練習的過程中,我覺得已經不像傳統認知的『練琴』了,#比較像是不停的與自己對話,在做兩音連結的練習時,除了要仔細觀察手部的動作,同時也有很多時間可以自己想事情(常常想說來慢練一下,一個小時就過了),兩音連結練到手指站穩後,就要開始找運動模式,➡️這時候不是拼命彈就可以了,➡️過程中需要一直去思考如何成功找到運動模式(透過觀察手指、反覆提醒自己放鬆彈奏的基本原則...),還有一個重點是 》不要去想『我今天一定要找到這個運動模式』,要是練習時一直想著這件事情,大概永遠都練不起來,這也是為什麼我會覺得練琴就是不停的與自己對話。

    因為有上台的壓力,隨著時間越來越近就會越想趕快練好,這時候就會逼迫自己每天都要達到一定的目標,#然而這是阻礙你進入放鬆運動狀態的一大原因,我覺得要進入放鬆的運動狀態的關鍵就是:順其自然,為了不要被上台的壓力打亂練琴節奏,只能不斷的與自己對話,「告訴自己要放下一切,時間到了就會練起來了」,這樣的效果往往超乎想像,練琴非常的有效率,感覺每天都在進步,一旦又開始被壓力綁架,有著命令手指趕快找到運動模式的想法,練習就會開始在原地打轉。

    另外,放鬆練習有一個跟一般苦練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倍速的成長」,前面一兩個月都是慢練,到第三個月可以加快找運動模式,這個時候其他人大都已經用力抓緊練完曲子了。建立過程中,大約半年是初步練完一首曲子的時間,不但放鬆了而且速度也可以很快,音色處理上也有了輪廓,三個月就練完曲子的人基本上之後的時間就是繼續的練熟,速度可能可以再快一點點,但幾乎到了極限,而且手很緊很痠的問題依然存在。困難曲子要在音樂性跟技巧都能得心應手的演奏,我覺得要一年,一年感覺很久,別人都練三個月就可以上台了,然而我敢肯定用力抓緊練一年的成效是不可能超過放鬆練習的,所以耐心真的很重要,當你看到別人都練完的時候,還是要穩住自己的情緒,乖乖慢練。而且真的不要小看放鬆練習的「倍速成長」,起初一首曲子需要一年,但之後遇到技巧相似的曲子,就只需要半年,再來可能只要三個月、甚至一個月,#我可以感受到為何很多大師都不太需要練習,相信我們也一定會朝這個方向越來越近,那其他用力苦練的人可能受傷了,或是卡在一個瓶頸而遲遲無法跨越。(完)
    ———————————————

    透過經驗陳述,大家可以瞭解怎麼練最有效率。通常演奏越難的曲子需要更用力控制,但我們選擇另一條路,很高興這位同學能放鬆演奏世界公認最難的曲子之一「鐘」,這是一個相當卓越的紀錄。

    ✨周子硯/20歲/
    ✨手指建立時間:3年
    ✨指導/Dawson L.
    《影片為蕭邦練習曲演奏狀況》

  • 李希特 在 鋼琴輕鬆談-手指建立&音色表達Aweken your inner pianist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6-10 22:06:15

    巴哈這位音樂之父常造成學琴者的困擾,明明音樂就是抒發情感,演奏時卻無法盡情表達。

    演奏巴哈時,為達風格相異的要求,常制約情感的表現,導致許多人演奏巴哈時形成制式化演奏(進而討厭這位嚴謹無趣的阿爸😔)

    在所謂的風格限制下,不知如何將自身的情感投射在巴哈的音樂,或認為巴哈的音樂就該照拍子彈。但我們聽到巴哈的聲樂與弦樂作品,總是感情非常豐沛,為何在鋼琴上卻形成制式化的表達?
    #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所幸李希特、普萊亞 、顧爾德的巴哈,都具深刻性的情感,速度快慢,自在拿捏。近年的薩洛、晚年的席夫,巴哈在他們的詮釋下情感越來越流動。

    究竟巴哈該怎麼彈呢?

    一起來看看巴哈如何變得迷人,能讓演奏者愛不釋手。

    #前後同一人喔
    #讓我們轉個彎愛上巴哈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