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朴字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朴字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朴字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朴字典產品中有1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萬的網紅活水來冊房,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一年一度,我爸的漢文漢詩研習班又來啦! 家父自從退休之後,這幾年根本比退休前還忙碌,除了受聘外出演講、評審之外,待在家的節目只有鑽研漢文,而且還不分寒暑、全年無休,一天分成早、午、晚三班,到書庫查找資料、精讀校對。以前工作的上司如果看到包準氣死,比值勤還認真。 他畢生的心願就是找回一百年以前的台...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昨日我在節目中提過郡守二千石,刺史八百石。趙博話那個字應該讀「擔」。我話我會讀「石」,但在節目中我也沒有再詳細講。今日我詳細講讀「石」音和讀「擔」音的分別。為何我認為讀「石」。康熙字典注音是石,清朝語言學家都是注「石」音。石字俗音是「擔」。很肯定漢朝時是讀「石」那不完全是「石」音。《後漢書》《法言》...

朴字典 在 文青汪的影劇世界?|電影|韓劇 |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04 15:24:07

. 《愛在大都會—離別都是蓄謀已久,相遇總是猝不及防》 / 上週二已在Netflix 上完結 又譯 《#都市男女的愛情法》 與《Run on 奔向愛情》並列本季我的心頭之愛 以下 #有雷影評 ,先存起來再回來討論❤️ 無雷影評與評分請等下一篇 / 「戀愛本來就是瘋狂的,那是清醒無法做的事...

朴字典 在 Kasin|簡單生活誌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11 09:05:48

侘寂─追求不完美的日式生活美學  昨晚把這本侘寂看完了,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心得。  本書作者貝絲·坎普頓是位對日本文化擁有深厚了解的人(沒錯是外國人,比日本人還要了解日本),書中主要談論侘寂為何,以及如何將侘寂的概念應用到生活的各個層面當中。  「侘寂:侘び寂び (Wabi-sabi)」...

  • 朴字典 在 活水來冊房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9-01 20:15:29
    有 444 人按讚

    一年一度,我爸的漢文漢詩研習班又來啦!

    家父自從退休之後,這幾年根本比退休前還忙碌,除了受聘外出演講、評審之外,待在家的節目只有鑽研漢文,而且還不分寒暑、全年無休,一天分成早、午、晚三班,到書庫查找資料、精讀校對。以前工作的上司如果看到包準氣死,比值勤還認真。

    他畢生的心願就是找回一百年以前的台灣人讀書的聲音,因此他蒐集各版本清朝塾生閱讀的《聲律啟蒙》、《幼學瓊林》、《燕山外史》、《少喦賦草》、《七家詩選》、《青雲集》等,在不同版本間校對正字,以過去親承漢學老師教導的讀音,佐以古今各種台語字典,找出正確的音律。

    他擔任《全台詩》計畫的總校職位二十年,閱覽台灣古詩文無數,一百年前的讀書人讀什麼、寫什麼,怎麼養成、怎麼思考,他一清二楚。可以說,他熟識的古人比現代人還多。

    在退休之後,他開始擔任「中華民國傳統詩學會」副理事長,眼見古典詩在現代社會逐漸被遺忘,他更致力於具體的教學工作。家父在嘉義縣朴子梅嶺社區大學擔任「台語漢文班」教師已歷十年,將原已停止的詩社「樸雅吟社」重新復社,已經讓十幾位學員從零開始,至今能夠撰作對聯、絕句、律詩等,現在能接受各地團體邀約吟詩。

    雖然家父都在家鄉嘉義授課,但幾年來不乏滿腹熱情的學員,遠從台南、台中而來,無論遠近,都與家父家母結為亦徒亦友的深厚情誼。目前新的學年度即將開始,敬請對於家父一身本事有興趣的朋友,不必害羞,盡早報名。

    開課時間:2020年9月17日(星期四)起
    上課時間:每週四晚間7點至9點,共18週
    地點:嘉義縣朴子市山通路73號高明寺才藝教室
    學費:1500元(18節課)
    報名專線:(05)3801688 邱班長

  • 朴字典 在 活水來冊房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6-02 08:00:00
    有 2,900 人按讚


    陳雷講話是什麼腔調?

    我也算是陳雷的微歌迷,從「戀戀戀」到「我若變好額」,我會的歌起碼十來首。不過,他的歌裡面,最有名也最特別的,大概是這首「歡喜就好」。

    陳雷-歡喜就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9qGmA5rHmc

    這首歌不但與他塑造的憨厚、土直形象相符,最「吸耳」(「吸睛」的耳朵版)的是這首歌的腔調——「人生短短」的「短短」並不是一般優勢腔的「té-té」(ㄉㄝ ㄉㄝˋ),而是「tér-tér」(ㄉㄜˊ ㄉㄜˋ),「問我到底腹內啥法寶」那個「到底」也不是「tàu-té」而是「tàu-tér」,哇哩咧這個發音——到底(tàu-tér)——是哪裡的腔調啊?

    這種問題該問誰呢?

    ——你相信世界上有人能聽你講幾句話,就知道來自臺灣何地嗎?

    重提一個老故事:

    當年我還是個小屁孩,有一次家父受邀擔任某節目的台語顧問,吾全家來到台北錄影(有機會來臺北的話,小孩都一定要死皮賴臉跟著,因為南部鄉下小孩,常會跟同儕比誰去過臺北最多次,哪怕是去的是新店新莊都算去過臺北,去過最多次的就最「潮」)。

    那次坐上計程車從電視台要回台北車站,我爸媽在後座就隨意以臺語聊了幾句。運將突然轉過頭來說:「聽你們的腔,不是本地人喔?」

    我爸媽面對突如其來的搭訕,也只能簡短答一句:「對。」
    運將:「聽你們的腔,是從下港來的喔?」
    我爸媽:「對。」
    到目前為止,這些對話都還屬正常範圍。
    然而下一句,讓人聽了當場頭皮發麻!
    運將:「而且你們的腔,應該是在——最北不過北港、最南不過朴子的地方喔!」

    全車都嚇呆了!因為他完全說中了,只聽了幾句交談就聽出我們是從台灣的哪個角落來的!而他講的區域,直線距離不會超過十公里。(必須說明,我故鄉並不是像鹿港宜蘭永靖那種大家熟知腔調很重之地)

    運將說,他因為工作接觸各地的人,所以南腔北調都懂些,而且他最厲害的地方是,對於語言的腔調很敏感,而且模仿力很強。

    他說,有一次他載到了幾個黑道,黑道在他車上肆無忌憚講去哪裡幹了一票等等,聽得運將暗叫不妙,生怕知道太多被滅口。

    於是,在快到目的地之前,運將突然以那群人的腔調說:「你們也是OO鄉的人喔?」

    那群兄弟聽到鄉音一愣,也開始跟運將哈拉故鄉事。
    最後,那群兄弟下車,跟運將說:「本來我們想說,到了地頭之後,順便做你一票。不過看在大家都同鄉的,也是有緣啦。再見。」

    故事講完了,世間就是有這麼奇妙的人。

    更奇妙的是,這麼奇妙的人,世間還找得出第二個,就是語言學家洪惟仁教授。

    洪教授進行臺灣語言調查已經三十年了,有一年他進行語言調查借宿我家時,我還是高中的小毛頭,猶記得那時我還拿著一個什麼東西給他拍照建檔,所以我的倩影搞不好在他的哪一篇論文裡可以見到。

    超過三十年的調查,跑遍了臺灣大小鄉鎮,洪惟仁教授終於完成了《臺灣社會語言地理學研究》兩鉅冊!

    其中第一冊《臺灣語言的分類與分區:理論與方法》詳述他的研究方法,蒐集整理後對臺灣語言的分區標準,以及他對臺灣語言演變的看法。

    第二冊《臺灣語言地圖集》則有超過一百張全彩地圖,詳細到可以用村里作為單位,這個鄉西邊村和東邊村腔調不一樣,從地圖顏色區分一目了然。

    下了這麼深的功夫,洪教授自稱能夠聽人講幾句話就判斷來自何方,完全不需要懷疑。

    從維基百科得知,陳雷是彰化縣大城鄉西港村人,翻開《臺灣語言地圖集》,大城鄉東邊是漳州腔,不過西邊靠海處都是泉州腔,更精確地講,地圖寫得很清楚,歸類在「彰化同安腔片」。

    翻開第一冊的分類理論,更清楚的分類是「老同安腔」的「芳苑二林老同安腔小片」。

    陳雷的腔調來歷,翻翻《臺灣社會語言地理學研究》,查得清清楚楚。

    不只是臺灣閩南語,臺灣的客家話、原住民語的分類與分佈,這兩本書也都詳實記載。

    洪教授說:「臺灣是語言的寶庫」,這麼多不同原鄉的先民,天南地北聚集擠進一塊小島上,語言腔調的豐富與密度,實在值得我們好好保存與了解。這套《臺灣社會語言地理學研究》,不只是他個人的代表作,也是臺灣語言學的代表作!

    在翻閱這套書之後,我心中浮現兩本書的輪廓,希望未來有人能完成:

    一是《臺灣語言演變史》,從史前時代南島語族的分佈,到荷西將語言帶到臺灣何處。鄭成功講什麼話?他的部將士兵講什麼話?把他們家鄉話散播到何處?清朝各地來的移民把語言紮根在哪裡?日語和華語怎麼藉政治力量影響臺灣?北管使用的「官話」在何時何地留下影響?臺灣各地有哪些隱語(例如南部的「香蕉白話」、眷村的江湖黑話、天地會的切口),怎麼來的?

    洪教授說「臺灣四百年史,就是一場語言競爭史」,我期待他能夠以臺灣史為經、文化史為緯,由他自己或門生寫出這樣一本書來。

    二是《外國人學臺語》,還記得我曾經分享過一位葡萄牙青年「阿廷」嗎?

    https://www.facebook.com/ngtsinlam/videos/1256319517788906/

    他會講葡萄牙語、西班牙語、德語、法語、英語、北京話、日語和台語!(他的論文是研究彝族語言,我不確定他會不會)更令人震驚的是,他居然沒住過臺灣,一直住在國外的他是怎麼學台語的呢?他講得很精要,一是「羅馬拼音」,學會拼音就能自己讀文章和查字典;二是在YouTube看「家和萬事興」。

    我覺得現在的臺灣年輕人要學台語,已經和外國人學台語的門檻相差無幾了,如果有出版社能力邀幾個精通台語的外國人,談談他們是怎麼熟悉臺語的,或者電視台製作節目邀請外籍台語使用者現身說法,也許對於現在本土語言失落的一代,能有啟發的作用!

    前衛出版社
    公視台語台

  • 朴字典 在 阿德作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4-07 00:12:01
    有 49 人按讚

    [先有後婚概念之參加完見面會後被圈粉的德]
    是的,今夜我就獻給惹寶劍,人一奔三之後,
    所有年下男不可的無聊原則皆拋諸腦後,
    在迷妹的字典裡,已刪掉年紀這個選項。

    今日感謝恩人歐膩,讓我來看寶劍,
    這個我從來都不曾愛過的底迪,
    但因為他真的太紅,我一定要來體驗他的好!

    以下是幾個心得速記,分享給大家:
    1. 他真的是很帥又很誠懇,看他會露出姨母微笑,很像在看自己家底迪成果發表會的感覺。
    2. 流程很玄妙,有一段他在做果凍香氛,就是很像轉到youtube diy影片一樣,看他慢慢做完這一切。另外一段是好禮大方送,很像尾牙也很像是愛心義賣,一堆贊助商的東西,自己穿過的衣服有的沒的要來送給大家。
    3. 唱歌不是專業,但是充滿誠意,不知不覺也被感動,除了他的rap,讓我知道上天很公平。舞蹈也是,但是久了覺得可愛屎惹。
    4. 整個Fan Meeting其實非常有誠意,不僅是時間抓的很準,表演也很滿滿努力,寶劍彈鋼琴我都要融化,更不用說他唱了無挑的歌哭出來,整個感動死!
    5. 最感人莫過於全場擊掌了吧!這種佛心行為大概只有寶劍願意,當然為了等他我們也是再等了好久好久。心得就是我所說,有帥有高,手掌很大而且有溫度,感覺真的想要跟每個粉絲見到面表達感謝的正直男孩。
    6. 其他就是一些應援小橋段,粉絲出頭很多,我也學到不少,像是把手電筒放到星星塑膠板後面,真的好聰明喔!
    7. 最後我只想說,今晚我整個就是被圈粉啦!寶劍帥帥。歐對,離場還送我們一人一封信,真的很感心。 #朴寶劍 #ParkBoGum #박보검

  • 朴字典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5-06-03 03:20:12

    昨日我在節目中提過郡守二千石,刺史八百石。趙博話那個字應該讀「擔」。我話我會讀「石」,但在節目中我也沒有再詳細講。今日我詳細講讀「石」音和讀「擔」音的分別。為何我認為讀「石」。康熙字典注音是石,清朝語言學家都是注「石」音。石字俗音是「擔」。很肯定漢朝時是讀「石」那不完全是「石」音。《後漢書》《法言》 《三國志》 《抱朴子》守儋石之祿淮陰侯列傳
    《漢書•蒯通傳》守儋石之祿《揚雄•法言》吾見擔石矣《三國志》家無擔石之糧《抱朴子》「今先生入無儋石之儲」

    如果當時石字要讀「擔」便變成擔擔之糧,所以這個是沒有可能的。所以清朝語言學家話讀成「擔」是可笑。

    第二,大家都知我講史記列傳,有萬石君傳,他姓石名奮,他有五個兒子都是有二千石,加起來就有一萬石。萬石君姓的是石,沒可能讀做萬「擔」君。這又是可笑的。漢朝時的主要讀音一定是石。

    後來為何會讀「擔」,因為石原本是重量單位,一百二十斤為一石。因為我們覺得普通的石是這麼重。英國人又叫14磅為1stone。即使相隔這麼遠,但估計的重量也差不多。石首先是重量單位。在穀物量度上,重一百二十斤的穀的容量,後來轉成容量的單位。那是由一石重的米,放置的容器,大約是多大。石由重量單位又變成了容量單位。兩個石便混淆起來,因為它既是重量單位,又是容量單位。石之下有斗,之後又有人作了新的讀音和第二個寫法,變成了「擔」,借用了肩挑的作量度單位來作代表。首先便寫成「擔」然後把部分讀音轉成「擔」。
    其實是因為兩種量度單位的問題。石是源自重量單位。而重量單位轉化成容量單位,於是便改了讀音和寫法,以免兩者混淆。既然兩者是分開,便不能夠把容量單位的「擔」用回重量單位的「石」。因為那是引起混淆。到了中古的時候,作為容量單位的「石」已不存在,最高便成為斗,所以在中古的時候,書多數都是用石音。到了明末清初的時候,「擔」又走回來,因為又用回「擔」作量度單位。清末再重新肯定了「擔」是一容量單位而寫成「石」。

    我又要講讀音問題,去到明末清初,所有人都是認為雅音為「石」,而俗音為「擔」。其實那是兩個不同意義,不同意義的時候便不同的讀音。官祿是用重量單位,所以我認為應該讀「石」。到了清末,反而廢了重量單位,而保留容量單位。於是把所有讀音定為「擔」。這是普通話發生的情況,全都轉成讀「擔」。但是讀做「石」或「擔」,是各地都不同的。有些地方是繼續用「石」音,有些地方是用「擔」音。廣東話是一貫讀「石」,從來沒有停止用「石」,而沒有用「擔」。廣東是保留了「石」讀音的地方。我年少時每一個老師都是讀「石」。官二千石而沒有人讀「擔」。在明末清初,廣東話依然讀「石」,證據是很明顯。倫文敘寫那首詩是這樣的「天生一隻又一隻,三四五六七八隻。鳳凰何少鳥何多?啄盡人間千萬石」那是不是數到一百隻便寫完,但他解釋天生一隻又一隻是兩隻,「三四」是十二隻,「五六」三十隻,「七八」五十六隻,加起來剛好一百隻。「鳳凰何少鳥何多?」為何那麼少鳳凰,為何有那麼多鳥。啄盡人間千萬石,如果一讀「擔」那便不押韻。這是流傳在廣東幾百年的故事,證明廣東從來都是讀「石」,現在想跟普通話讀「擔」,所以我是堅決否認的。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