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本未倒置意思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本未倒置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本未倒置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本未倒置意思產品中有7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規範:讓規範做黑臉】 上一篇談到規範是不符合人性的,並不是要告訴大家,以後在家裡就不要給孩子制訂規範了,相反的,想告訴大家的是: 規範不人性,所以管理孩子的事,交給規範,而父母只要對孩子更人性化就可以了。 這意思是,黑臉給規範做,父母做白臉。 想想看,以前黑臉白臉,必須由兩個人來分擔,而今...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610的網紅林穎孟 迎夢台北大安文山,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同性婚姻的家庭若想要建立親子關係,按《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第20條立法理由說明:「為保障同性關係之一方親生子女之權益,應許他方得為繼親收養,由社工專業評估及法院之認可」。法院會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十七條第一項之規定,委託專業人員進行訪視,法院將參考訪視人員提出的訪視報告及建...

本未倒置意思 在 Charley 查理占個牌|占卜 星座 招財 桃花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0 21:49:06

2021 9月份星座牌卡占卜-牡羊、獅子、射手 ♈️牡羊座 親愛的牡羊座朋友們啊,這個九月份你們會覺得事情的進展似乎慢了下來,甚至有種卡在一個階段的感覺,你們想要進行的事項,或是想要安排的事物,似乎都有種沒辦法順利進行的狀況。在這個狀況下,你們可能會過於心急,想說只要繼續衝,不用想那麼多,終究可...

本未倒置意思 在 Yolanda Milan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27 23:39:18

(文長,但是如果你不了解什麼是變裝皇后,也許你可以看完) 大家好,我是Yolanda 如果你在十年前問我,我未來想做的職業是什麼?我可能不會告訴你現在這個答案,但是現在,我可以很驕傲地告訴你,我是一名變裝皇后,一名專業的變裝表演者。 我想大家可能有看到我昨天的貼文,有關於申請藝文紓困金,但是被...

本未倒置意思 在 yylamjayden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5-26 16:02:45

5:00 pm 會出paper 2最後提示,現階段只重點溫十篇範文,8:30 IG Live一定要聽🙌🏻 【卷一閱讀能力最後提示】 甲部範文 基本建議 1. 若然溫習時仍不知道何從入手,不妨先以自己文句記誦全文內容。如此文章中的個人情懷、思想特點乃至文章主旨自然了然於胸。 摘錄句子題 2...

  • 本未倒置意思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24 07:00:24
    有 277 人按讚

    【規範:讓規範做黑臉】

    上一篇談到規範是不符合人性的,並不是要告訴大家,以後在家裡就不要給孩子制訂規範了,相反的,想告訴大家的是:

    規範不人性,所以管理孩子的事,交給規範,而父母只要對孩子更人性化就可以了。

    這意思是,黑臉給規範做,父母做白臉。

    想想看,以前黑臉白臉,必須由兩個人來分擔,而今,只要規範使用得宜,黑臉白臉可以一人分飾兩角,多方便呀!只是,使用的時候,要懂得細節處的拿捏,否則黑臉白臉扮不成,最後只能落得灰頭土臉。

    上個月,家裡騰出一間房,給兩個女兒當臥室,兩個女兒歡天喜地的搬進新房間,當時嘴上滿口承諾有了新房間以後,會每天將房間整理的有條不紊,每天晚上也會將書桌上的雜物歸位,這麼棒的房間,當然要好好珍惜。

    然後,女孩們擁有房間之後沒兩天,事情就完全變調了。

    女孩們的房間地板,到處都是衣服和倉鼠的食物穀粒,床上則清楚可見各式各樣的零食、小點。

    女孩們把房間當天堂了,所有美好的事物全都搬進房間後,在媽媽眼裡,這間房間簡直成了我心中的地獄,但女孩兒樂此不彼的在房間自在做自己。

    剛開始,我只要一次開門走進去女孩兒的房間,我會不自覺的皺眉,然後看著雜亂地板,我開口的第一句話一定是:「怎麼東西都丟地上?很髒耶,快去拿掃把……」

    然後只要我抬頭看到床鋪,我的第二句話肯定是:「床上不能吃東西,吃東西要到客廳吃!床上是睡覺的用的,不是吃東西的!」

    我有我的規範,孩子們有孩子們自我主張,兩個放在一塊兒,注定要相互拉扯一番。

    後來,女孩兒們乾脆直接對我下了一道規定(規範),她們說:「媽媽你以後進來要敲門,不能隨便開門。」

    過往都是大人給孩子規範,現在反過來了,孩子們有了房間後,他們主張自己也該有自己房間的掌控權。

    嚴格的父母,肯定要在這個地方跳腳了,孩子自己做不好,居然還敢管父母,本末倒置了吧!

    還好我知道,這只是過程,不是事件最後結果,我只需要把規範拋出去,然後跟著孩子一起對它品頭論足一番就可以。

    該如何規範孩子?

    前面說過,規範是違反自然天性的,也就是完全不人性化的,而我們想規範的對象,又是個孩子(人),那麼父母得要先有心理準備,那就是孩子隨時都會反抗,才是「正常」表現。

    知道反抗是自然現象之後,我們才能安心的按照底下三個需要注意的地方去制訂規範即可。

    1. 破口:談規範的時機

    2. 規範:訂定規範,靠協商

    3. 人性化:父母在過程中只需要做人性化連結

    要怎麼把這三個要點融入到生活裡去執行?明天讓我們和孩子一起並肩作戰,打擊共同敵人吧(只是誰是敵人,只能自己判斷了)。

    ────────

    ☞8/25線上講座台灣地區已額滿,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朋友仍可報名 https://reurl.cc/ZGk4bg (欲報名請私訊小編)

    ☞8/25成功報名者小編已全數寄發會議連結鍊至信箱,請儘速確認,若尚未收到信件,務必儘速私訊小編

  • 本未倒置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07 14:35:08
    有 157 人按讚

    【凌駕於「效率」之上的問題】

    「所謂小說家是把不必要的事情刻意變成必要的人種。」
    (村上春樹:《身為職業小說家》,2016,頁20)

    去年,在《聯合文學》10月份準備做一期「村上春樹」的專題,請我以運動員和教練的身分,加入自己的生命經驗來談村上春樹的跑步。剛好我是村上春樹的書迷,讀過他不少小說和散文,因此很爽快就答應了。下面是去年就寫完的文章,如今重讀也很有感覺。原文發表自《聯合文學》432期,臉書上也再重新編輯發表一次:

    --
    我個人很喜歡跑步、游泳、自行車和鐵人三項運動,學生時代投入大量時間訓練,熱情正盛,有親友怕我虛擲光陰,好心提醒「趕緊為未來打算,你練這些對將來找工作有什麼用?」當時年輕氣盛,剛聽到時會覺得很不舒服,但靜下心來想,他們說的話也不無道理,花時間投入訓練倒真沒什麼用,當時也沒想到用處,只是興趣、當純地喜歡訓練而已。不過後來沒想到的是,退伍後開始透過轉譯訓練的知識為生,從事耐力訓練的教育事業。

    這讓我想到村上先生自述成為小說家的起點,那是在一九七八年四月一日的午後,二十九歲的村上先生正在神宮球場看球,當養樂多隊的首棒外籍打擊者希爾頓擊出二壘安打瞬間,他忽然興起寫小說的念頭,他回憶到:「好像有什麼東西從天上慢慢飄下來,而我正好用雙手接住。」(村上春樹:《身為職業小說家》,2016,頁40)比賽結束,他搭電車去買稿紙和鋼筆一個字、一個字寫,後來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小說《聽風的歌》。

    我開始從事耐力運動的經驗也跟村上先生很像,我也記得很清楚,那是二○○一年的十月十五日,剛進大學沒多久,因為打球扭傷腳踝醫生建議我去游泳當復建,第一次到泳池去時看到第三水道的泳者們像獨木舟般在水面上快速向前滑行,而且他們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車流般,相隔固定的距離來回地在水道中右去左回地游著,到岸前還有三、四公尺就潛入水中,像是被彈簧彈出般流暢地蹬牆轉身。我就這樣站在岸上一直看著他/她們游,深深地被那優美的體態與泳姿與所吸引,像是大海上鯨豚集體潛游的動人場景。從那天起我開始每天下水與他們同游。

    那是我投入訓練的起點。若要回過頭問我為何開始訓練,可能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並沒有任何目的,甚至剛開始的兩三年,訓練特別辛苦,也沒有練出什麼成績來,連大學運動會乙組的前八名都拿不到,但還是很喜歡訓練,毫無來由的喜歡。

    村上先生說:「寫第一本身說時所感覺到寫文章時的『愉悅』、『快樂』,現在基本上沒有改變。……我想如果不快樂的話,就失去寫小說的意義了。」(村上春樹:《身為職業小說家》,2016,頁51~52)

    游泳、跑步或在自行車上向前奔馳數百公里,對某些人來說是需要強大意志力忍耐痛苦的運動,但對我來說卻是很快樂的事,可以動用身體的能量,有技巧地把垂直的地心引力轉換成向前移動的過程非常有意思、樂趣無窮。我十分幸運,因為某種特別的力量,被賦予傳承耐力訓練理論與方法的機會,當上了運動員與教練,我不知道是誰賦予我這樣的「資格」。對此我唯有衷心感謝。

    雖然喜歡訓練,但好幾年來「對於我這種永遠無法得取得名次的耐力運動員而言,認真投入訓練到底有什麼用?」這個問題,我一直無法回答清楚。但在村上先生的文字裡,我找到了答案,他說了一個「兩個男人攀登富士山的故事」,他說……

    --引文--
    這兩個人都不曾看過富士山。頭腦聰明的男人只從富士山麓的幾個角度看過,便知道「啊,富士山原來是這個樣子。原來如此,這個地方實在真美麗」。於是就回去了。非常有效率。真快。然而頭腦不太好的男人,卻無法那樣簡單地理解富士山,就一個人留下來,實際以自己的雙腳試著一步步攀登到山頂。這樣做既花時間,也費工夫。相當消耗體力,走得筋疲力盡。最後終於心想「哦,原來這就是富士山。」與其說是理解,不如說總算信服了。小說家這種族類說起來算是(至少大都是)屬於後者,換句話說,雖然這麼說有點不妥,是屬於頭腦不太好的那種男人。如果不實際以自己的腳登上山頂,就無法理解富士山是什麼樣的東西、什麼樣的類型。或者說,不但如此,可能攀登幾次還不太明白,或越攀登越弄不清楚。也許這是小說家的天性。這麼一來這已是凌駕於「效率」之上的問題了。無論如何,都是頭腦好的人辦不到的事。(村上春樹:《身為職業小說家》,2016年1月出版,頁22)
    --

    耐力運動員大多也屬於頭腦不太好的那種人,以42.195公里的馬拉松這種運動為例,練跑很花時間,也相當消耗體力,如果只是看跑者的影片而不以自己的腳實際跑過42.195公里的比賽,就無法理解馬拉松是什麼樣的東西、什麼樣類型的運動,而且,就算是像我實際跑了好幾次都還不太明白,或越跑越弄不清楚。我原本以為那是我特殊的天性,是我跟村上先生的共鳴。但他的另一句話開啟了我對世界的認識,原來活在當代這種重視效率的高科技社會裡,我們反而需要這種「無用或效率低下」的興趣:

    -引文--
    我們所居住的這個世界,是由效率好而機敏的東西和效率差而迂迴的東西,互為表裡,多層存在所成立的。缺少了任何一方(或一方成為絕對劣勢),世界可能就會變得歪斜扭曲了。(村上春樹著:《身為職業小說家》,2016年,頁20)
    --

    從小我的功課就不錯,讀書考試都重視效率,也因此考上了不錯的高中與大學。讀書就是為了考試,考試就是為了升學,升學就是為了找到好工作。這樣的邏輯,我從小深信不疑。但後來為什麼會毫無來由地投入游泳、跑步與鐵人三項訓練呢?

    我一直搞不清楚原由,但村上先生助我認識自己,原來是為了找到生活的「平衡」。十八歲以後,我終於找到了一種沒有用、沒有效率、純率只是為了喜歡而做的事業。應該很難找到比游泳和跑步的效率更差、更浪費體力的移動方式了。而我正是需要這種效率極差的行為,不然我自己的世界就會開始變得歪斜扭曲。人生中有段時間,太重視訓練成效、訓練量、追求科學化的訓練效率、重視比賽結果,結果訓練的美好就消失了,以村上先生的話語說就是「變得歪斜扭曲了」。

    歪斜之後,陷入低潮之時,我開始問自己:「沒有追求什麼的自己本來是什麼樣子的?」我在腦子裡把無所求、純粹只是喜歡訓練的自己在腦中視覺化出來,並重新體會游泳、跑步時的快樂心情。這是一種重新「返」回原點的作業,它有助於我把「妨礙快樂的多餘零件、不自然的要素,一件件去除。」

    前些日子有些年輕的鐵人三項運動員來花蓮移地訓練,這次移地訓練的選手中有不少是從小學開始練起,體育是這些年輕選手的專業。聽帶隊的教練說,他們到了大學之後會開始聽到一些「訓練無用論」的聲音,要他/她們少花時間訓練、趕快抓緊時間發展能養活自己的技能、考取能有利取得工作的證照。不少師長和親朋好友會開始在他們耳邊叨唸:「訓練沒有用,別花太多時間,多花些時間為未來打算。」這麼聽來有道理啊~工作與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嗎?何者為本、何者為末?

    如果我說「自由、幸福、變好、成長、樂愛生活、活出自我、快活……等無形的價值」才是生活的本質,應不會有人反對。然而,要體驗到上述的無形價值,需要有一項自己擅長且熱愛的專業,才有辦法體會到。

    工作賺錢很重要沒錯,在這個世界上沒有錢就沒有持續養活專業與興趣的本錢。所以我們不應為了工作與生活而拋棄專業,那等於是拋棄了體驗到上述各種美好價值的機會。

    我覺得從小就訓練的孩子很幸運,無論訓練的是體育、音樂或是繪畫,看似無用,但這種無用之有,有其大用。如果真心熱愛它,它就成為瞬息萬變且人心浮動的社會中,自己所能抓住的一個不變的主軸,它讓人有所抒發、有所潛伏、有所表現的一個重要倚靠,並透過它去探求自己身心的極限與潛能。這是一種很幸福的事。我很慶幸我有游、騎、跑、鐵人三項運動當作我的倚靠。我也覺得年輕的運動員,也比很多高中、大學生幸運,因為他/她們很早就有一項專業可以倚靠,雖不是實務上鐵飯碗(有實質收入)的倚靠,但卻是一種無形價值(錢買不到)的重要靠山,這座山是很多人心中沒有的。

    此時再思考,「賺錢工作」vs「專業興趣」,何者為本,又何者為末呢?心態不同,就會看到不同版本的「本末倒置」了。

    武漢肺炎之後的世界局勢正經歷劇烈變動。能在變動中確立本質,並堅持不變,持續守住自己相信的事,才能活出自己的意義。只要這些事是你真心喜歡且不影響他人,就算有人說你這樣做很笨、沒用、沒效率,是傻瓜才會做的事,但請你繼續做下去。套用村上的話:這已是凌駕於「效率」之上的問題。

  • 本未倒置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19 00:01:08
    有 422 人按讚

    #不可不知人民的處境

    分享于:#王尚智 文/圖
    我真不懂為何現在新聞媒體都在強調「輕症、無症狀者」沒事等等,彷彿這個新冠肺炎沒啥了不起。

    明明會「肺浸潤」、明明會「窒息死亡」,明明即使治癒後也會「肺纖維化」痛苦下半生,不知怎的如今都在擔憂「醫療崩潰」,而完全不管染病「確診者的死活」?!

    台灣媒體的莫名其妙與本末倒置,只會當政府的「傳聲筒」而不多思考,由此可見一斑。

    事實上如果你是確診者,或是確診者的家人,一定要不顧一切「為自己與家人的命運拼搏」!

    否則電視上看似台灣防疫處理順利,數字增加卻能多方追蹤,但這並不表示「確診者」真的都能獲得良好妥善的醫療照顧。
    古今中外發生疫情,醫療資源都是要「努力搶來的」!而不是乖巧默默等來的!這才是生存現實。

    而且如今都不斷的說「輕症、無症狀者」佔多數,可一旦開始身體發病了,難道真的就能「叫陳X中,陳X中就應」?
    .
    .
    今天有一位獨居等待安排醫院,卻不幸過世的「確診者1522」。
    她以她寶貴的生命訴說了一位新冠肺炎的確診者的弱勢,提醒我們注意。

    她在感覺身體不適之後,兩度前往台O醫院快篩採檢,但採檢結果竟然長達近一週之後才「通知確診」。

    政府方面的一切行動,都是在「確診」之後才展開,而不是染病者何時開始感覺不舒服。
    確診了,成為了每天下午兩點記者會上被公布的數字之一。
    然而「1522」卻在確診後,仍被醫院告知「沒病床」,只能「繼續等待」,兩天之後就在家死亡。
    .
    採檢之後,七天期間她有「被開藥、被診治、被追蹤」嗎?
    沒私下去診所、去醫院了、也認真去採檢了,然後病情的下一站竟然就是「死亡」?!

    從最初感覺身體不適,「1522」她其實已經發病了。要知道許多人在面對外界探詢的時候都習慣「強顏歡笑說沒事」!
    但這個「自稱沒事」,反而可能因此被視為「輕症、無症狀」而失去應有的醫療照護,。
    「1522」失去寶貴性命的關鍵,首先是「檢疫確診的時間差」!其次是「沒有主動爭取醫療支援」!

    這往往是獨居者、單身、高齡族群的個性特質,因為不願意麻煩別人,最終讓自己獨自陷入絕境。
    若就感染發病的時間線來看,「1522」其實已經長達8天以上是身處在「發病」狀態中了。
    在最終來到死亡之前,可以想見她自己一個人在家裡歷經多少病情的折磨,卻毫無任何醫療支援救助!

    台O醫院到底有沒有開藥給她?沒給治療,但至少開點藥。
    .
    .
    另一個值得警醒的例子,是亞O醫院被感染過世的老先生。
    家屬強力表達不滿,認為是亞O醫院醫療環境作業失誤所致。

    原本是因其它病在院治療且即將出院的老先生,毫無疑問是受到「院內感染」所致。

    老先生後來被篩檢出遭到其它病人的病毒來源感染,「確診」之後,平日來照顧的家人都被「框列」在家防疫管理,不料老先生竟然在被通知確診的兩天之後過世,家人甚至沒見到最後一面!
    .
    亞O醫院老先生的例子,徹底意味著:
    1.)醫院確實是極度危險的感染處所,2.)人在醫院並沒有因此就能更被「妥善照顧」的必然!

    而這裡最關鍵的的麻煩,也是疫情檢疫所出現的「空間差」!
    那就是家人會因為被確診「框列」,也因此「確診者」本人就此失去了「家人直接輔助照顧或監督醫療」的機會!

    倘若不是在「好醫院、好照顧」的環境中,運氣太差就會成為醫護死角的犧牲品。
    老先生在缺乏家人照顧的前提下,受到亞O醫院裡何等的照顧?足夠嗎?有忽略嗎?如何發現死亡的?死亡之前呢?

    原本即將迎接老人出院的家人,面對如此生死反差的結果,怎麼可能「醫院說什麼就都接受」?
    .
    .
    由於目前的新聞根本採訪不到「確診者」甚至「框列者」,他們的真實處境也完全沒有足夠的報導。

    究竟現在醫院裡,面對「確診者」的就醫有沒有同樣清楚的SOP?或者自身也亂成一團?至今沒有任何調查追蹤報導。
    都知道醫院內一定相對非常辛苦,但到底有沒有醫療照顧明確且不凌亂、避除死角的巡迴管理設定?

    陳X中與CDC洋洋得意的這一年多來,到底建立了所有醫院治療新冠肺炎的「標準程序」了沒?有檢核與督導機制了沒?

    而台灣媒體那麼多,竟然沒有「進入醫院」對確診者與就醫照護的任何報導與調查,也真是荒謬至極!

    特別是採檢之後確實有許多「時間差、空間差」的可能,超過一個星期以上才通知篩檢結果,病人的處境確實太過恐怖!

    但到目前為止,CDC與陳X中並沒有對此有任何設想與對策,顯見整個疫情的防疫構想充滿與現實狀況的「落差、瑕疵」。
    一旦自己是確診者且「落入這些縫隙死角」,可能就是通往致命收場的起點。

    也因此,倘若我自己是確診者或家人,或者身體不適已經出現症狀但尚未接到篩檢結果。
    我一定「主動出擊」!絕不強說沒事!

    一定不能覺得丟臉、感覺不好意思,好像染病是該受譴責;反而是要「大肆聲張」,特別是一旦「確診通知結果太慢」或「醫院安排住院太慢」!

    我一定會直接打電話給「市長室」,給「CDC」,並且把對話錄音下來,發給電視台,看看各級X府「如何因應處理」。

    新冠肺炎2-14天的潛伏到發病,發病之後人人各自症狀不同,有慢性病的更危險,國際上即使年輕人或中年人也有極多突然惡化而致命的例子。

    一定不能「默默等死」,要勇敢找柯X哲、陳X中、甚至蔡X文出來負責。死也要找他們負責!

    #內文OOXX實為不得不的修改請尚智兄見諒😘

  • 本未倒置意思 在 林穎孟 迎夢台北大安文山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6-09 10:33:59

    同性婚姻的家庭若想要建立親子關係,按《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第20條立法理由說明:「為保障同性關係之一方親生子女之權益,應許他方得為繼親收養,由社工專業評估及法院之認可」。法院會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十七條第一項之規定,委託專業人員進行訪視,法院將參考訪視人員提出的訪視報告及建議決定是否認可收養。因此社工、法官都是影響成敗的因素。

    所謂的繼親收養,以女同志為例(男同志以生父類推),它的組成通常是一個生母,及一個伴侶,而這個伴侶要收養生母的小孩。

    現代社會,通常有共識,撫養孩子的責任在雙親,而非單由生育的那方獨立負擔。女性主義平權運動以來,一直強調的就是反對所謂的「母職說(Motherhood)」,這個意思是有關照顧家庭、照顧小孩等等這些家務責任,過去被視為生母天職,也就是把照顧小孩的責任,全部推給生小孩的那一方。但事實上,照顧小孩應該不只是生育方的責任,也是其同居人、伴侶的責任。這在一般的異性戀婚姻中,因為婚生推定的關係,所以丈夫在小孩生下來那一刻,就肩負了撫養小孩的法律責任,沒辦法逃走。但同志家庭在法律上只有血緣關係的生育方要負擔撫養責任,另外一個伴侶可以看自己決定要不要收養,一定要走至少三個月的收養流程,且收養流程要經過社工、法官,還不一定會過。

    我認為在這之中比起異性婚姻,不管是社工或法官,都應該更需要特別照顧平等權及小孩最佳利益問題。通常我們會認為,對小孩利益來說,一個生母和伴侶都有責任要一起撫養小孩,絕對是比只有生母一個人肩負撫養小孩的責任,前者優於後者。

    然而收養訪視的報告格式中,「家人對收養人的態度」以及「親子關係的描述」在收養評估占了非常重要的篇幅,都是需要由訪視人員來觀察和書寫完成。過去在同婚未通過時,曾有社工因認為小孩太小無法面對同儕壓力,所以給出不適合收養的建議,但當時好在法官有考量和體察,所以最後有收養成功。

    因此訪視人員在調查時,我認為社會局必須注意第一線人員的訓練,要特別注意同志家庭與異性婚姻的社會結構性問題不同,也就是不能因為原生家庭長輩並不一定認同同志,甚至可能有不友善或歧視問題,而成為阻礙孩童受雙親最大照顧的最佳利益。

    亦即訪視人員在面對同志家庭時需注意下面三個原則:
    1. 不應讓生育方獨自承擔撫養小孩的責任。
    2.不應讓原生家庭對同志的不友善,而影響繼親收養的認定,導致小孩高風險面臨法律只有一位血親有責任照顧他/她,這是本末倒置。
    3.應重視社會結構性的問題,更加同理同志家庭。

    我認為,這不只是同志的問題,還是有關母職的性別平權問題,更是兒童權益問題。我身邊就有掌握,至少五對同志伴侶因為這個收養流程而卻步,最直接影響就是孩子的受照顧撫養權利及未來的繼承權利。

    因此我在今天的民政部門質詢中要求社會局:
    1. 定期舉辦全台北市訪視人員同志收養工作坊,並提供結案報告以供未來施政參考。
    2. 促進社工與同志團體交流,建立聯繫窗口,協助輔導同志收養相關議題
    3. 建立社會局同婚收養申訴管道

    面對社會的進步,行政機關就要有帶頭的作用,把體制完善,成為同志家庭的後盾,讓這些孩子能生活在一個可以完全獲得最大照顧及友善的社會。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