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未來之翼鬧鬼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未來之翼鬧鬼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未來之翼鬧鬼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未來之翼鬧鬼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2萬的網紅台南式,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首部以台南杏林醫院為題材的同名恐怖電影《杏林醫院》,即將於這個月24號上映囉! 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傳聞很多,但其實一點也不可怕的杏林醫院吧! 1975年,三位台大醫師在逢甲路(現在的西門路一段)上共同創立了杏林綜合醫院。杏林醫院樓高六層,地下一層,佔地300多坪,在當時可說是當地非常顯眼的地標。...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80的網紅Horseman & Storytell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天英國最陰的墓地 這個墓地就是海格特公墓 這裡據傳是倫敦最陰的地方 不過因為這裡下葬了很多名人 因此這裡也成了一個熱門景點 也有人就聲稱在這裡看見吸血鬼 整起事件更是鬧到需要警察看守 但這座公墓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情? 真的有吸血鬼出沒還是只是單純鬧鬼? 各位觀眾趕快在下面留言跟我們一起討論 #英國 ...

  • 未來之翼鬧鬼 在 台南式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7-16 21:00:33
    有 639 人按讚

    首部以台南杏林醫院為題材的同名恐怖電影《杏林醫院》,即將於這個月24號上映囉!

    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傳聞很多,但其實一點也不可怕的杏林醫院吧!

    1975年,三位台大醫師在逢甲路(現在的西門路一段)上共同創立了杏林綜合醫院。杏林醫院樓高六層,地下一層,佔地300多坪,在當時可說是當地非常顯眼的地標。杏林醫院曾經名噪一時,甚至還獲得當時的台南市長張麗堂致贈匾額以表信任。

    後來好景不常,自從1988年鄰近的逢甲醫院被奇美收購後,杏林醫院的生意受到影響,逐漸走下坡,也不時傳出有偽造醫療紀錄、詐領保險費用、財稅申報不實等諸多問題,最終杏林醫院於1993年宣布廢止營業。

    然而停業後杏林醫院建築並未就此拆除,而一轉眼到現在已經27年過去了。杏林醫院原有一名總務負責收發信件兼管理大樓事務,然而其過世之後,大樓便呈現荒廢狀態無人管理,不時遭到宵小光顧,值錢的東西被搬個精光,室內物品支離破碎,整棟樓的窗戶只剩五樓的鐵窗沒有被偷走,破爛不堪的建築加上敗壞的治安,也讓許多有關杏林醫院的傳聞隨之而起。

    最早的傳聞據說是一名住在附近的學生,半夜在家遠眺這棟大樓,竟看見一名長髮的白衣女子,站在四樓窗邊向他招手,從此,杏林醫院鬧鬼的傳說便不脛而走。

    2000年東森綜合台靈異節目《鬼話連篇》第77、78集更是實地前往杏林醫院探險(現在還看得到,我把連結放在留言),為避免爭議還將杏林醫院化名為「長生醫院」,電視節目的推波助瀾加上民眾以訛傳訛,杏林醫院鬧鬼傳言更加甚囂塵上,許多膽子大的人爭相前往杏林醫院探險,一些內部照片和探險影片也在網路上瘋傳。

    杏林醫院前後大門皆被鐵捲門鎖住,只能從側面已遭破壞的鐵捲門進入(現在也已經封閉),一進入室內映入眼簾的是空無一物的護理站,木造抽屜早已消失無蹤。再往前走,會看見一座由回字型長廊包住的氣派中庭,露天的天井設計直通六樓頂層,一抬頭便可將全院一覽無遺,陽光灑落在廢墟中似乎也讓這座廢墟少了一些陰森森的感覺。走到正門,會看見一旁有個小房間,那是當年的急救室,早年還能看見一座大大的圓形手術燈,不過後來室內已被搬個精光,空無一物。一旁則是領藥處和掛號櫃檯,裡頭是藥師調劑藥品的地方,白色木架層推滿各式各樣的藥罐,不過現在一樣空空如也,可能都被探險者帶回家蒐藏了吧。藥局後方有一個大洞,充滿鐵鏽的陡峭旋轉樓梯通往的是陰暗的地下室,地下室是什麼,待會再說。

    透過迂迴的樓梯來到二樓,一間間病房有如學校教室一般整齊排列,格局大同小異,房間內容物也差不多,多是垃圾和一些雜物。後方有一間房間,可能是交誼廳或是當時院內人員簡報上課的地方,擺放著一張腐爛的沙發,地上也散落著一些幻燈片。隔壁更大的房間則可能是負責院內病患的調劑室,裡頭存放著點滴與各式各樣的藥品,最令人心驚的是一些裝滿福馬林的標本筒,不過裡頭標本也已經不翼而飛,據說早年有很多,骨頭、臟器等等屢見不鮮,不知道是不是後來被人丟棄了。再往上方樓層走,格局大多差不多,病房內隨風飄逸的破舊窗簾,各種醫院營業時的X光片和器材散落一地,還有牆上前人來探險時遺留下的惡作劇塗鴉,血手印、符咒、金紙等等,都加深了探險者的害怕和恐懼。

    五樓比較特別,有廚房、院長室和醫師休息室。早年醫師是居住在醫院內的,停業之後醫師搬走了,沒了人整理維護,再加上少了窗戶,室內飽受風吹雨淋,天花板也跟著腐爛坍塌可惜了一個地段不錯,視野也很好的房間。再往上來到六樓,樓梯間旁有一台巨大的機器,應該是當時燒熱水的機器,不過可能是漏油加上積水吧,地上髒亂泥濘不堪。走出門外,是杏林醫院的頂樓天台,視野相當好,還可以遠眺南英商工操場和新光三越,屋頂上水塔倒在一旁,一些設備也遭破壞,值錢的東西可能都被偷走了。往中間走,可以往下看見一進入醫院看到的中庭,整個醫院採光其實非常好,幾乎沒有死角。

    不過有一個地方例外,地下室。

    杏林醫院的地下室共有三個出入口,一個是前面提過藥局後方的旋轉樓梯,其他兩個則是前後各有一座樓梯可以通往地下室。許多人走到地下室入口,用手電筒一照,便不敢再向前進,原來門上方用紅色油漆寫著大大的太平門三個字,濕冷陰暗的景象讓許多人嚇的連忙往上跑。其實別自己嚇自己,「太平門」並不是太平間的意思,早年大型公共場所的緊急出口不稱為安全門,而是被稱為「太平門」,一直到大約1980、1990年代這個名稱才陸續不被使用。

    至於杏林醫院到底有沒有外傳的太平間呢?1984年以前,台南市立殯儀館並不在現在國民路的位置,而是位於離杏林醫院不遠處的南寧街上(現在延平變電所的位置),也因此杏林醫院若有病患不幸身故,應該通常直接就近送往殯儀館。直到後期,杏林醫院可能才有了太平間的需求。

    杏林醫院地下室頭尾的出入口由一條走廊連接,中間有著數個大小不一的房間,許多房間只有微弱光線能夠透進來,地上也有一些積水,所幸衛生局會不定期來整理環境,應還不至於成為登革熱孳生源。傳聞地下室的幾個房間曾經是遊戲室,也曾擺放球桌,但後來也都成為空無一物的房間。最後方的大房間正中央有一座長條流理台,傳聞這裡就是醫院太平間的所在,而這也是大膽的探險者與靈異節目最愛探訪的地方,什麼鬼來電或者各種怨靈陰魂不散的傳聞也都是以此地為背景,究竟是否真如傳聞所說或只是前人刻意製造的驚悚效果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長年下來杏林醫院真讓許多探險者嚇破膽,據當地民眾表示甚至還有學生嚇到哭著爬出來,還要去附近的廟宇收驚。這些傳聞都讓杏林醫院的名聲越來越響亮,杏林醫院也因而獲得全台最大鬼屋、全台第一知名鬼屋等封號,讓醫院所有者哭笑不得。

    2016年,杏林醫院所有者終於決議出售杏林醫院,當時開出一坪85萬元的天價,幾年下來依然乏人問津。直到去年終於有買家出現,不過實際售出價格則不得而知。杏林醫院前些日子也進行了一些簡單的內部整修,目前一樓部分空間作為隔壁京城銀行的機車停車場,至於未來整棟建築將會怎麼處理仍不得而知。

    第一部以杏林醫院為題材的同名電影《杏林醫院》即將於7/24正式上映,該電影是由朱家麟導演執導,林柏宏擔任主角,原本打算在今年2/27上映,不過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最後決議延期至7/24上映,究竟杏林醫院是不是真的那麼恐怖大家就去電影院一探究竟吧!

    其實有關杏林醫院的傳聞恐怕多半是以訛傳訛、加油添醋比較多,附近居民也見怪不怪,說就算有鬼去探險的人也比鬼多,保持尊重了解的心不去惡意打擾,說到底還是人嚇人才可怕。

    目前杏林醫院已經封住囉,所以想探險的人還是打消這個念頭吧,畢竟該棟大樓屬於私人財產,本就不該亂闖,而且裡面很危險的:)
    .
    .
    內部圖:蔡嘉軒先生提供,攝於2016年
    台南式也有IG哦
    https://bit.ly/2BIomLg

  • 未來之翼鬧鬼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6-10 16:46:55
    有 8 人按讚

    【推理小說中,猛鬼屋真人實境秀的鬼版running man 要怎麼寫】

    我想大家可能都還記得,曾經好一陣子,日本和臺灣都流行過,所謂猛鬼屋真人實境秀的節目製作,是如何地徵詢志願者前往拍攝。

    畫面上,志願一同前往惡名昭彰、鬧鬼頻繁地點冒險犯難的外景主持,在靈異頻傳的鬼影幢幢間,不時夾雜著驚聲尖叫,穿梭來回。

    不僅現場工作人員看得心裡直發毛,就連鏡頭前的觀眾,也嚇到快閃尿,可是,向來給人邏輯辯證印象的推理小說,卻也很好這口。

    且多半用書中書來進行架構:就像《哈利波特》系列中,會有湯姆.瑞斗日記一樣的概念:正牌小說外,往往還會另有一書存在。

    只是說,這書中之書作為謎團推進線索,表現形式的創作類型相當多,可能從史料、書信、紀錄、報導、日記、軼聞與紙條等皆可。

    然後故事主角與書中之書內容漸趨一致,使讀者難辨虛實與駭異,乍見是平行雙線,實是兩相隱射類同遭遇與身份混淆的雙面陷阱。

    簡單來說,就是故事主角(哈利波特)試圖以書中之書(湯姆.瑞斗日記)尋訪調查真相,結果自己卻差點慘遭一樣的毒手或成魔。

    所以在追索的過程裡,書中之書記載的過去,會成為故事主角現在即將經歷的未來,也像七月半水鬼抓交替的循環,被祟轉作祟。

    像既晴《請把門鎖好》、井上夢人《梅杜莎,看鏡子》、三津田信三同名作家三部曲《忌館》《蛇棺葬》《百蛇堂》等都可為代表。

    因為觀閱了書中之書,使得主角彷彿獲得了虛擬實境的鎖鑰,不僅前往前塵舊事故地遊,甚至連自己的遭遇,都逐漸彼此酷肖類同。

    所以常發生有,去鬼屋結果撞鬼,調查兇案差點被殺,想找消失的女孩,反倒自己受囚被虐,像是作案的誰或鬼,穿梭時空多少年。

    就算找出幕後真凶藏鏡人,也往往是因童年陰影被害轉加害,於是當悲劇命運again再輪迴,個人身份認知與年代特殊性也失去意義。

    不過近期觀察,主角性別會隨時遞進由男轉女:從一見鍾情的男追女愛情開啟懸疑,改為女角為重或平行雙女「尋找消失的女孩」。

    如小野不由美冤魂橫死代代沿承相續的《殘穢》,及「河伯娶親」的珀拉.霍金斯(Paula Hawkins)《水底的妳們》(Into The Water)。

    使得平行世界推理有三種型:(1)書中書,(2)平行世界愛情故事,(3)平行雙女之消失的女孩妳在哪裡。主題形式雖然隨作品各有差異。

    但事實上結構佈局(或說概念)卻相差無幾;故事推進順序時間軸為A-B-C-D,但分章結構卻以C-D開頭與A-B二線交錯來完成平行。

    A-B是過去事件發展始末,至B點重大關鍵轉折(失憶、被殺或女孩消失),使接續B現在進行展開搜查的C-D,有相似或相反的結果。

    不過,悲劇命運如惡夢輪迴的跳針重播不斷,本就可用(1)書中書,(2)平行雙女,(3)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來寫((3)另開新篇說)。

    但小說早期的書中書結構技法,只是用作追兇解謎、特殊氛圍渲染營造、劇情串接或與角色互動的媒介,不過算是一種配件的存在。

    可因與靈異色彩濃厚的恐怖推理交相變化,使得故事背景與人物主角,能達到替身變換錯亂,甚至時代地域的混淆而變得舉足輕重。

    書中書多強調恐怖懸疑的氛圍情境,如何使人陷入被奪舍或被抓交替的意識泥濘,使得命運=悲劇迴圈,無論如何都叫人難以抗拒。

    平行雙女因多以際遇類仿兩女今昔對比展開追尋,除身份混淆雙面陷阱、從破裂中找回自己,結局往往有命運可以改變的激勵人心。

    女偵探開啟追尋 C—————D 現在
    A—————B 過去 消失女孩事件成因

    最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說,所謂的恐怖靈異,猛鬼屋真人實境秀及鬼版running man劇情,先不管有沒有使用書中書來推理。

    主旨往往直指《比鬼故事更可怕的是你我身邊的故事》標題意義-妖魔鬼怪的作祟都起源於人性人心,並多用家暴霸凌為火藥之引。

    如澤村伊智《邪臨》辣個不能應聲回應的妖怪,其實是《楢山節考》家庭資源分配的關係;還有舟動靈術師偵探系列《跛鶴的羽翼》,同是家庭的悲劇,只是暴力失衡被掩蓋在皇城的和氣裡。

    https://www.facebook.com/ChiChaoChun/posts/1123981894626885

  • 未來之翼鬧鬼 在 On8 Channel - 岸仔 頻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11-24 14:56:29
    有 15 人按讚


    【盧斯達:也來寫信給社會賢達】

    泛民裡面不乏人格可敬的人,但他們長期投資在議會路線,實在只能成為政治生態改變時的沉沒成本。

    吳靄儀寫信給「年輕選民」呼籲他們支持李卓人,以「一名半生為民主香港的老兵」作為下款。健吾引述他一個醫生朋友的話:

    「甚麼『民主老兵』?敗軍之將,何以言勇?現在香港有民主了嗎?爭取了幾十年都爭取不到什麼,還在趾高氣揚,什麼班數段數?」

    我覺得太過嚴苛,但一般市民就是應該對從政者無情。

    早幾日跟另一個同樣高齡的前輩午飯,我們談起類似的事。我說,我發現要跟社會賢達對話的時候,要先顧及他們的感情,很困難。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有一堆legacy,身邊的人都對他們教授前教授後,不容易把常識和實話聽得進耳。

    於是說了很多自己在出席論壇,與來自另一個階級的很多人短兵相接的經驗。有一次我跟吳靄儀、戴耀廷等泛民社會賢達同場。我談到選舉,我當然認為2016年之後,選舉這件事很消極;像科舉,只是把我們吸進去,然後很容易將議員腐化,我們要跟選舉保持距離。吳靄儀聞言,反應很大,跳起來反問。她大意是說自己做了很多年議員,盡心盡力守護著很多東西,好像覺得我否定她的半段人生。

    其實我當然知道她可能是最勤力的議員,在泛民支持修緊議事規則的時候,她投了反對票,這些我都記得。但我不會因為某些個別議員很努力,就冒著良心講好說話,為社會賢達戴高帽。畢竟很多歌手或者藝人,都很愛說自己勤力。可是新界的牛都很勤力。

    之後這一幕令我困擾了一陣,我想了一晚,想我的說話是否真的很大逆不道。

    我沒有討厭吳靄儀。因為這種剛烈、被Triggered了的反應,我倒是第一次在政客身上看見。至少也許她是真心在反對或很在乎某些事。而大多數政客,通常都是打一輪太極就過去,很少表達反感。

    回到那位前輩的餐桌,他說,其實很努力是很努力沒錯,但不代表努力就等於事情成功。問題是在這個在設計階段就彎曲變形的體制,你再努力都只是如此罷了。

    但我不是那位前輩那麼有江湖地位,我們只是些無名小卒,也不受主流認可,我不奢望社會賢達會認真看待我們的話。

    就像李柱銘、梁家傑那些人,他們不還是一直在說「一國兩制」並沒死透嗎?其實那是因為他們覺得「一國兩制」是自己的孩子,是他們一手養大的。就算他變壞了,利益固然大有,感情也是有的,那是他們人生的一部份。若有人否定「一國兩制」(例如之前的民族黨),也就好像否定了他們的一生。畢竟他們一生好像只做一件事。

    對於「民主回歸」的清算,一些當年的學運老人也跳起來,惡毒地咒罵「本土青年」,大概也是差不多的心理機制。尊嚴裡面的某個部份被打中了,於是他們瞬間變得很負氣,自我防衛。

    畢竟如果人到了老,發現自己花了一生追求的事,原來只是在別人的騙局裡面兜兜轉轉,我也會不知所措。

    我的理智知道這很不對勁,但我不想否定自己一生。否定自己很痛苦。於是理智和感情在不斷鬥爭,就很容易triggered。我想這是一些社會賢達的心理狀態。

    到了補選臨近,為甚麼躁動的反而是中年人,而青年則反而冷漠持重,是倒轉了的。這兩班人其實都不知所措,都有相當的絕望,但中老年人有更多的情緒負擔。他們的legacy,在香港政治心理的範式轉移中,轉變成鬼魂,纏著他們。

    以往光榮的東西,例如愛國主義、大中華路線,現在成為了污點。那些以往有legacy的人,都成為了一所鬧鬼的凶宅。所以他們行事和說話會大上大落,像返回青春期。他們看見時代改變,但無法否定自己的前半生。不管那是中國人身份、法治的迷信、議會路線,或者更抽像的公民社會——我記得有一次我說到公民社會的甚麼,理大的鍾劍華教授也火光了來對話一下,好像我冒犯了某種信仰。

    我對他沒甚麼,但我覺得事情的核心,就往往隱藏在那些不可冒犯的事情之中。所以不能冒犯的東西,其實很值得冒犯。最後我們會發現很多自己都不敢面對的真實。

    一些人說不投李卓人,之後親北京派就會代表了你,北京在香港的統治就會更加如虎添翼。問題是港共在香港如虎添翼不是因為議席增減,而主要是習近平越來越靠向帝國主義,香港是它呈兇的第一殖民地。

    當然其實看投票紀錄,我們會知道原來令政府如虎添翼的還包括缺席、投棄權的泛民。

    他們說投阿人,泛民就可以拿到直選半數,可以制衡政府。但這些人都不敢提,2016年那個夏天,香港人就是在泛民沒病沒痛的情況下失去被選舉的人權。泛民有多少議席,只是泛民自己的資源和政治勢力的問題。他有勢的時候,也保護不了公眾的利益。港珠澳大橋不是你們全體支持撥款的嗎?你們說陳凱欣很討厭,梁美芬好仆街,我好同意,但你們投票取向跟這些人像得很,所以你們也一樣討厭。

    說到底泛民有多少議席,中國要逞兇就逞兇,從來不會忌諱一兩個議席多少或者甚麼議會多數。事實如此。李卓人進去了,泛民對政府可能會多了點民意籌碼,但那是你們的事,那最後都守不到香港人的利益。在我們眼中,你們跟陳凱欣是沒分別的。

    先不要triggered again,對我們來說,你們和他們真的沒有分別。

    我不認為親北京派掌控議會,可以令香港浴火重生;但泛民的支持者卻在自我說服,覺得李卓人當選就可以阻擋甚麼。這不是跟他們嗤之以鼻的焦土重生論一樣奇幻嗎?

    我從來不知甚麼是焦土,我自己沒看過甚麼人講焦土,最落力去形塑「焦土」這兩個字,是泛民圈子,是因為要打草人嗎?不投李卓人就是焦土,燒了自己間屋?那只是你的議席,不是我們的屋。我們間屋早就被燒了。你要我們救你間屋,是我們幫你們。所以不要再來甚麼撐xx即是撐自己。你要我們撐你,你來求來拜,或者給好處,給承諾,這是世界所有政客都做的。憑甚麼泛民那麼偉光正可以例外?

    反倒是那些對泛民做甚麼都不知道不批評照投票的選民,好像才是真正的焦土主義者。

    很多人常說民主、核心價值、公民社會。但選舉到現在,沒有帶來這些東西,反而是這些東西逐步遠離香港。一次補選,殺紅了眼的泛民用各種手段自我推翻 (初選機制)、人身攻擊政敵、道德綁架選民、情緒勒索異見者,正是他們的行為令他們口中的公民社會分崩離析。

    其實在我眼中馮檢基和李卓人都是又傾又砌(其實就是完全不砌)的典型泛民。兩者的同質性高於異質性。但泛民權力鏈上頭的人,為了自己欽定的人勝選,不惜進一步破壞整個社會,網絡上很多黃絲在搖頭晃腦說,不投誰就是中共同路人。我受夠了,但我不怪他們,畢竟更有地位的社會賢達也一樣在說這些,等而下之像梁國雄一樣叫人不要投,不稀罕你們本土派的票。

    其實公民社會是甚麼?很多時候只是Activist「自己友」的代名詞。其實如果這東西存在,這類選舉早就已經將它破壞得七七八八。香港的選舉從來不是民主國家會取得政權的那種;我們的議員只是裝飾行政機器的花瓶。到了2016年之後,選舉更變成制度化的篩選了。可是我們的社會賢達,卻為這現實意義甚微的假選舉,而進一步透支社會中不同板塊之間的信任度,以及他們自己僅餘的晚節。

    我們的選舉,只為我們取得民主選舉壞的部份,而它本來的好處,好像轉移政權、制衡腐敗或者不合格的執政者,是完全沒有的。值得嗎?他們還有得選,自然是利慾薰心,不會同意,但我認為事實就是如此。

    你們用了多少大局、民主、對抗政權、守護下一代的漂亮旗幟,去壓迫其他人?是誰令人對社會事務犬儒?打著民主名義向弱者抽刃之後,弱者就長大了,不再相信你們那套,那不是很正常嗎?畢竟大部份人都沒有喜愛被虐的趣味。

    為了選舉,他們可以犧牲公民社會團結、世代之間休戰的可能性。因為泛民說穿了是選舉機器,不說選舉就沒其他東西可以說。所以拿選舉來維繫公民社會,一個有機的活躍群體,只是飲鴆止渴,更不要說期望他擋住甚麼。畢竟港珠澳大橋和修緊事規則,是泛民也支持的。

    所以投馮檢基就會令共產黨最開心?其實共產黨看著香港一班社會賢達晚節不保,也很開心;因為他扔一塊狗骨出來,泛民就互相噬咬,怨婦一樣要求被迫害的世代以德報怨,整個泛民為香港爭取民主的Grand Narrative,是泛民自己搗毀的。還有甚麼比這些更令共產黨開心?現在很多人是真心地藐視泛民,這不是派蛇齋餅粽就做得到的。

    說了那麼多,全部都不中聽,是不是?但還是回到文首那句。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社會賢達因為太過賢達,漸漸被一班粉絲、支持者、學生所包圍,有變成汪阿姐的危險,不一定聽得進現實世界的意見。

    抱歉我們的說話不會太好聽,因為始終我不會認為佔極少數的社會菁英的心靈感受,重要得過香港那個比選舉起碼真實少少的公民社會,以及更實際的未來前途。現階段,你們是多數,我們是少數,但我們恐怕比你們更接近真實。

    高等羅馬人的衰亡,也許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作為蠻族是對你們盡過言責的。

    西諺有云,精神錯亂,就是一遍又一遍地重複作同一件事,而期待會有不同的結果。(Insanity: doing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again and expecting different results.)

    泛民的社會賢達也是不想發現自己在一遍又一遍重複作業,不只如此,正如很多飲醉酒的人會大喊自己無醉,泛民賢達認為自己很理智。像吳靄儀在「寫信」之後還追加評論,說到後面,就不點名批評懷有異心的選民,是感情大於理智」,這些選民的選擇是「報復」、「洩憤」,不能「以理動搖」,這種定性,我覺得不無倨傲,有點輸打贏要。支持我的朋友就是了解民主,彰顯公民理性;有其他選擇的人就是報仇、私怨、非理性。

    這不是說一兩個人,而是說在座各位都是這樣沾沾自喜,自我感覺高人一等。不論是認為自己擁有六四比,或者覺得世上還有關鍵一席、自己的派別增加一個位置等於打共產黨一巴掌……

    或者我們很多人的分歧,只是有些人感覺還比較良好,而一些人的感覺非常不良好。這個鴻溝,恐怕短時間內都無法消除。畢竟他們感覺太良好了,只有在選舉的時候才稍為感受到一點壓力。臨到選舉,有一些人「表示」愧對青年,一些又對青年寫信。選完之後,這些事情就會消失。好像媽媽Whasapp你叫你俾家用,到時到候就會來,但不代表你們有真正的互動。上一次交家用的時候,是楊岳橋對梁天琦——我不想再說了。
    -------------------------------------------------------
    訂閱連結:https://lihi.cc/8q0JP/dadaz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