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才剛解封,豪雨狂炸卻讓盆土發霉生菇了嗎?該怎麼辦才好?
🍄為什麼盆土會發霉?
盆土中含有許多有機質,只要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下久了,就有可能會在表面產生黴菌,或是生出香菇!特別是未經過殺蟲殺菌、雜質較多的培養土~
🍄黴菌與香菇對植物有害嗎?
其實他們對於植物是無害的,因為真菌類吃的是土壤中的有機...
疫情才剛解封,豪雨狂炸卻讓盆土發霉生菇了嗎?該怎麼辦才好?
🍄為什麼盆土會發霉?
盆土中含有許多有機質,只要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下久了,就有可能會在表面產生黴菌,或是生出香菇!特別是未經過殺蟲殺菌、雜質較多的培養土~
🍄黴菌與香菇對植物有害嗎?
其實他們對於植物是無害的,因為真菌類吃的是土壤中的有機腐植,與植物無關,但若你種植的是可食用的蔬菜等,那就要小心將黴菌吃下肚了。雖然真菌不會傷植物,盆土產生黴菌卻是一個警示,代表你的盆土過於潮濕、環境的日照與通風也不足,再這樣下去可能就要爛根了哦
🍄如何避免長霉?
1、不讓土壤長期處於潮濕狀態,讓土壤乾濕分明,確保盆器排水良好,並務必遵守「多量少餐」這個土乾才一次澆透的澆水原則
2、日照充足
蔬菜與香草請保持良好的日照,觀葉植物也需要明亮的散射光— 室外放置於遮陰處,室內則放置於明亮通風的窗邊
3、保持良好通風
對室內觀葉植物來說,通風常常比日照更重要,能帶走土壤中的水分,且讓植物呼吸,最好空間中有兩扇對流的窗戶,讓環境充滿新鮮空氣
4、去除表面的落葉與雜質
植物的落葉等掉在表面時會慢慢腐化,此時容易產生黴菌,定期清除可以避免黴菌的滋生
🍄已經生霉長菇的話怎麼辦呢?
1、將盆栽移到室外
無論室內再怎麼通風還是不及室外好,生菇生霉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盆栽移到室外!(前提是在晴天的時候)可以全日照的植物就放全日照,不能太陽直射的就放遮陰處!過幾天盆土乾燥後黴菌與菇就會自然死亡
2、撒肉桂粉
沒錯!就是我們平時卡布奇諾裡面會加的肉桂粉啦!肉桂含有肉桂醛,是一種天然的抗黴菌劑,可以用來給植物殺菌,只要在發霉的盆土表面均勻撒上一層肉桂粉靜置即可除霉
3、手動清除
一般盆土生的菇是鬼傘、花摺傘類,生命週期只有一週,就是說不理他的話,他過幾天也會自然死亡⋯不想等待盆土乾燥黴菌與菇慢慢消失的大膽盆友,可直接動手將菇拔除,或是將表面黴菌層刮除,清除了至少看了舒服,但還是記得要放到室外讓盆土乾燥
4、換土
盆土發霉狀況嚴重,盆栽又難以乾燥的話,可以考慮換土,是最直接有效的快速方法
5、苦楝油
苦楝油也是很好的天然殺菌劑,將水溶性苦練油稀釋400倍後,直接澆在盆土中,等待黴菌慢慢消逝,有盆友提到木酢液也是能夠除霉的選擇
希望上面的方法有幫到各位盆友,但最重要的是要注意發霉與生菇本身並不會對植物有害,而是發霉生菇背後所代表的警訊(盆土過濕、環境日照或通風不足、澆水方式不對)才是提醒我們要注意改變的部分!
祝大家雨天也有好心情,城市小農關心您~🤗
#生菇 #長霉 #mold #plantsoil #盆土 #植物大小事 #城市小農 #urbanfarmertw #暴雨 #雨季 #豪雨 #發霉 #🍄
木黴菌培養方法 在 運動營養師 楊承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捕獲到的鰹魚必須冷凍於零下30度C,並機器與人工篩選後,才會被送至加工廠製作成柴魚片,越薄的柴魚片越能快速萃取鮮味,製作出日式高湯。
撰文=歐雷.G.莫西森(南丹麥大學的傑出科學家和生物物理學教授)、克拉夫斯.史帝貝克(丹麥知名主廚)
...燒津市自稱為「日本漁業之都」,而我便是在此見識到柴魚的製作過程。我的導遊是二宮久美子博士,她是日本最負盛名的鮮味研究專家,來自東京鮮味資訊中心的栗脇美緒(Mio Kuriwaki)和安娜‧桑‧迦百列博士(Dr. Ana San Gabriel)也加入了我們。迦百列也是一位知名的鮮味研究專家,她諸多的發現之一便是在動物的胃裡找到鮮味受器;二宮博士是鮮味資訊中心的主任, 我們十分幸運,在抵達的那天正好碰上冷凍生鮮食材──鰹魚,從大型漁輪卸貨,這艘漁輪已在海上進行一個月的捕撈。為了捕獲這種熱門的魚類,它最遠得航行到南太平洋和密克羅尼西亞附近的海域。
這些冷凍於零下30度C、和石頭一樣硬的魚,每條都重1.8~4.5公斤。他們就在碼頭進行挑選,先用機器自動篩選,再由一群工人接手,小心地以人工挑選第二次。接著,魚就被送到工廠加工。
第一步是將魚放進充滿氣泡的水中解凍。水溫絕不能超過4.4度C,免得重要的呈味物質肌苷酸鹽開始分解;肌苷酸鹽可是柴魚成品鮮味味道的關鍵所在。一旦解凍完畢,魚頭便會切掉,並用機器移除內臟。這些被捨棄的部份會被磨成糊狀,用來做魚露,而魚肉則會在98度C的鹽水中煨煮將近2個小時。這些鹽水歷經重複使用,累積了許多物質,能夠使成品形成人人渴求的味道。煨煮時,魚所含的蛋白質會發生變性(denatured protein)、魚肉跟著變硬,且游離肌苷酸鹽的含量將增加約30倍。煮好的魚會以人工切成魚片、進行修整、去掉魚骨和魚皮。
現在,最重要的加工部份來了:將魚脫水,使水份從65%收乾至20%。先是用焙乾和燻製的方式,有時還會接著進行發酵。
真正的祕密就在燻製魚肉的方法。我們又再次碰到幸運的時機了。正當我們抵達4層樓高的煙燻爐時,「煙燻大師」正準備在每個爐的底層,一個稱做火床(hidoko)的特殊區域生火。我們輕輕鬆鬆通過地面的小活板門,爬下陡斜的階梯,剛好趕上他在堆滿木柴的巨大圓形煙燻槽中點火的一幕。我們蹲在火爐的地板,好逃過濃煙,經歷了木頭燃燒冒出火舌、煙燻過程開始進行時的一瞬間,還有空氣中那緊張的氣氛。然後就得趕緊爬上梯子,趁大活板門關上前從火爐出來。
柴魚燻製只會使用兩種硬質櫟木(枹櫟和麻櫟),因為它們所形成的味道正是日本人最喜愛的柴魚煙燻味。柴火必須持續添加,火爐1天要起火多達4次。這間公司對於商業機密十分保護,因此火爐內部是我唯一不能拍照的地方。
魚被排列在金屬烤架上,擺放在煙燻爐底部,經過一整天的焙乾,將水份收乾至40%。接著,烤架會移到最頂層燻上10天,將水份收得更乾,至20%,完成的魚片就叫「荒節」,是柴魚的一種。這就是人們稱之為世上最硬的食物,一塊荒節就和木頭椅子腳一樣堅硬,讓人猜不透可以用來做什麼。
荒節通常會磨製成粉,大部份用來製作味之素公司的「烹大師」高湯粉。烹大師是許多日本的高湯粉、調理食物和各種增味劑中重要的原料。
荒節可以再進一步加工,藉由發酵脫除更多水份,形成更強烈的味道。這個過程十分耗時,因此做為成品的枯節自然更加昂貴、更受歡迎。枯節其實可分兩種,一種是用完整魚片所做成,苦味較重;另一種味道比較溫和、細緻,因為魚肉側邊的深紅血合肉已遭切除。以下是加工過程的描述:首先,荒節外表那層覆滿焦油的部份會被刨掉或削除,然後撒滿一種培養黴菌(灰綠麴菌﹝Aspergillus glaucus﹞),置於28度C的溫度下。接下來幾週內,魚片上會長出黴菌孢子,黴菌菌絲體也會鑽進魚片當中。一旦魚片被黴菌覆滿,就會拿到太陽下曬乾,並將所有的黴菌刮除。就這樣反覆地將魚片放進黴菌室,再帶到太陽下曝曬,整個動作輪流進行一至兩個月。據說每循環一次,魚的品質就會更好。
...由於這些薄片極薄,理論上可以讓98%的呈味物質肌苷酸鹽溶進高湯之中。你可以買已經刨好、裝在密封包裝中的柴魚片,包裝裡含氮氣,可避免柴魚片氧化。柴魚片有多種樣式,厚薄不一。當然,柴魚片越薄,越能快速萃取鮮味,製作出日式高湯。
柴魚片也會用來灑在湯、蔬菜和米飯上。當乾柴魚片碰上熱食物上冒出的蒸氣時便會收縮、跳動,彷彿在跳著舞。這就是為何日本人管它們叫「跳舞」的柴魚片。
柴魚的味道嚐起來如何?首先,有一股淡淡的煙燻味,接著有些許鹹味,再來就是鮮味了。除了肌苷酸鹽,柴魚少說還有四十種其他的呈味物質,形成它那結合了鹹味、苦味和鮮味、既複雜又鮮明的味道。柴魚的苦味特別顯著,是由組胺酸這種胺基酸形成。當柴魚與其他含有麩胺酸鹽的食材(像是昆布)結合時,鮮味就會被提出來。
完整內容:
http://www.foodnext.net/science/machining/paper/4111141513
木黴菌培養方法 在 Lin bay 好 油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在高雄農業改良場黃德昌場長的FB
https://www.facebook.com/tzechung.huang
可以看到農友提供一張照片,請場長幫忙診斷,
而桃園區農改場葉俊巖博士診斷─「用厨餘或動物排泄物製作堆肥,醱酵不足,幾乎必定發生,不限於空心菜,所有作物都會! 我還在八里碰過一位强調自製有機肥的農民,他的文旦基部及低垂的葉片上也出現這類症狀,那次培養的結果是 Pilobolous,屬於糞生菌類!」
------------------------------------------------------------------------
有許多的農友也遇過類似的問題,在許多農民日漸開始使用自製有機質肥料後,這種問題也越來越多。
而糞生菌多,會有什麼影響呢?目前糞生菌是否會產生毒素,目前並沒有很明確的機制,這是一個還需要研究的領域。
但這也可以推論,肥料中雜菌多,萬一肥料裡面有出血性的大腸桿菌存活,作物就可能受到汙染,如果又直接生吃,那後果真的頗嚴重,但有機耕作不就最喜歡強調生吃嗎?
一般市面上買的到的有機質肥料分為生肥跟熟肥,生肥就是指未發酵的農業廢棄物,一般以油粕類為主,例如黃豆渣、芝麻粕、苦茶粕以及最廣為農民使用的蓖麻粕,這些生肥在田裡使用會放出熱量、產生氨氣、消耗熱量等產生對植物生長不利的因素,因此植物成長時,不適合使用生肥。
那生肥甚麼時候用呢?就是兩期耕作中間,使用生肥,在土壤裡發酵以改善地力,也就是一般所謂的基肥使用。
而熟肥就是指生肥經過發酵後的產物,施用後不會再發酵產生其他不良的影響。
但以一般的豆粕而言,生肥的成分是NPK氮磷鉀6-2-2左右,如果發酵成熟肥後可能只剩4-1-1造成肥份的流失。
生肥肥份高,又可以透過發酵放出一些有益植物的有機化合物,因此有些農民喜歡使用生肥,長的很明顯,卻忽略了生肥的壞處,忽略直接使用生肥帶來植物的損害。
在肥料要覽裡面,可以看到林財旺副研究員製作的堆肥生產流程。
堆肥是一種專業,不是把廢棄物全部加在一起,然後放著堆肥就可以完成。
堆肥的步驟可以分為以下的步驟:
1. 調整C/N ratio 碳氮比,微生物生長時需要消耗碳與氮,因此如果錯誤的碳氮比,微生物將難以生長,無法進行發酵,而C/N值也會受到你選用的有機質肥料所影響,一般的禽畜類的有機質C/N控制在20~30左右,所以需要進行調整。
2. 水分調整,微生物的繁殖最適合的溼度約為重量百分比的60~65%,怎麼判斷濕度夠,就是空手緊握肥料水會慢慢滲出,而不是滴下,要準確有兩個方法,一個用烘箱110度6個小時後秤前後重量差,另一個是使用紅外線水分偵測儀,快又簡單,一台20萬。
3. 菌種添加,如果不添加,你營造好的環境,空氣中的微生物還是能協助發酵,添加自然會比較快,而且可以控制發酵後的成品,這是很平常的地方,但現在卻被炒作成EM菌,甚麼是EM菌,EM就是Effective Microorganisms,認真來說應該是有益的微生物,就是光合菌、酵母菌、乳酸菌、放線菌等眾多的微生物組成的複合菌群,一般堆肥用的就是放線菌或木黴菌為主的主菌群。
4. 通氣、翻堆,有多的人力就做,沒有就把肥料堆成錐狀,是發酵比較有效率的方式,投入的資源多,可以減少發酵時間。
發酵完成後就得到堆肥了。
堆肥到底要發酵多久才能完成,堆肥受到以上因素控制,加上發酵時的氣候溫度、濕度影響,自然不會有一個標準時間。
但要怎麼了解自製的堆肥是否發酵完成呢?
就要看兩個因素,溫度跟濕度。
發酵的過程之中會生產熱,會讓溫度維持到60~70度之間,這時候因為高溫,主要的菌群是放線菌為主,到整個熟腐完成,溫度就會慢慢下降,微生物也會減少,一個好的堆肥,正常的菌群約在10四次方 cfu/g,所以如果一個好的堆肥一直跟你強調菌數很高、菌很多,就代表他根本不懂什麼是好的堆肥。
所以最後溫度下降至20度左右,濕度到20左右,就是一個良好的堆肥。
而一般農民習慣使用的簡易錐狀堆肥,如果在1.5米高左右的錐狀堆肥、碳氮比良好、水分良好的情況、菌種添加、20天翻堆一次,約要2個月的時間,可以完成熟腐。
堆肥絕對不是廢棄物加一加,EM菌粉加一加,很快就可以使用的物質。
肥料也是一種專業,只是太多人都不把肥料當專業,就跟有機一樣,有機也是一種專業,但太多人弄的不像專業而像宗教,推動小朋友生食有機農產品,就遠遠缺乏食品安全的概念,也傷害了有機的專業。
木黴菌培養方法 在 阿榮自然農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由林義隆上傳
6/23 今天整天, 我太太連絡大屯溪自然農法教育農莊的黎醫師來台東!
分享今年五月與我太太等人, 在日本參觀幾個秀明自然農法農家的經驗, 重點是在 [旱田育苗]的農家參觀心得.
今天來了30多個人, 認同無肥料無農藥栽培的花東農友愈來愈多了!
早上與下午都有室內分享課, 中午在我和王龍的鳳梨田大樹蔭車道下用餐. 最後還有稻田邊的討論.
我今天邊聽邊作記錄如下, 很多喔!
分享給大家, 也會轉寄給秀明自然農法協會轉載!
*******************************************
秀明自然農法 日本參觀心得與水稻育苗方法
(記錄者: 夏耘自然生活農莊 林義隆)
主講者: 黎旭瀛醫師 (大屯溪自然農法教育農莊)
參加者: 共 31人
** 台東 –
秀明自然農法農友 : 日卡地自然農莊(王龍&大嫂), 轉角.上自然農場(Vivian), 浪人米(陳仁傑&明明, 永安, 一公頃水田), 黃素珍(龍田), 感恩米許壬佶(三公頃水田), 鴻泉小鋪(銘孝),夏耘自然生活農莊(曉萍&義隆),九叔公(有三分地), 詠情民宿-夢田農場(芳誼), 大雄(日卡地部落, 幫王龍)
無肥料無農藥栽培農友: 默默米(林柏宏), 芳瑜&趙笠(龍田新移民, 要耕作),
朱光亞(龍田新移民),黃建峪(100坪菜園), 小菇(龍田新移民) ,小鳥(種三分水梨) ,許淑玲(想在都蘭種一分稻田),小葛(龍田雜貨店店長, 阿榮自然農園小幫手),日卡地部落族人(種南瓜), 退輔會台東農場莊主任家庭2人
** 花蓮 –
秀明自然農法農友 : 四季耕讀農園(慧芸&慶豪), 豐裡自然田(高麗貞&杜芳群)
無肥料無農藥栽培農友: 二馬&雅玲 (壽豐種水稻)
地點: 日卡地自然農莊 (台東鹿野永安村日卡地部落)
日期: 2014年 6月23日(週一)
09:30 to 10:30 – 室內課程, 如記錄的第1, 2 , 3 點
10:40 to 12:10 -- 室內課程, 如記錄的第4, 5 , 6 點
14:00 to 15:30 -- 室內課程, 如記錄的第4, 5 , 6 點
15:30 to 16:30 – 田間討論 , 沒作記錄
1. 秀明自然農法簡單介紹
(1) 1935年岡田茂吉先生提倡
當時在日本是從舊的農法轉成化學農法的時代, 有很多人聽到這個方法覺得很奇怪, 但有上萬人開始遵循耕作. 當時有些農夫的水稻產量比傳統多了1.5倍, 草也變少(因為沒有肥料). 當時日本的主管農業單位認同此方法 (雖然在科學上不可能, 但實務上卻是可以), 正要開始推動時, 日本戰敗受到美國託管的壓力, 開始引進化學肥料.
(2) 現在看, 以科學方法解釋此農法有點行不通.
(3) 岡田茂吉自然農法論文集: 土壤為何? 土壤是造物主所作, 是為了養活生物, 就像個肥料堆. 當時沒有人相信, 因為剛開始種都種不好. 但現在的微生物學者認為自然農法的無肥料是沒問題的.
(4) 但為何大家現在還是有人仍種不好?
因為從微生物的角度看, 我們的土壤微生物不夠豐富. 以植物來看, 它只能吸收附近的肥料, 但土壤到處是肥料, 植物卻抓不到, 那是因為少了搬運肥料的微生物. 因此, 只要土地回到以前的健康狀態就會有這些搬運的微生物.
(5) 自然農法還有靈性的部份, 比如BD農法也有比重不輕的靈學方面而不是只有農業技術部份.
(6) 岡田茂吉先生的自然農法是無肥料, 但後來其它提倡自然農法的人卻說可以加肥料.
(7) 自然力 – 火水土
火: 太陽或X. 太陽也有光和熱, 每年都會發現太陽有新的粒子過來, 光就是氮素.
靈就是X。
水: 受月球與X的影響. 靈就是X。
土: 地球的中心是個火團, 是地熱的發生源頭, 地熱也有靈體兩面, 體就是氮素. 打雷的時候會有許多氮素 (雷就是雨和田拼成的字, 日本人說雷是水稻的太太, 當年閃電多就會生長的好). 靈就是X.
(8) 尊重自然, 順應自然是基本原則.
2. 木村秋則的蘋果園科學分析
(1) 土壤裡的氮素有 51.1 mg/Kg (但它已經實施了無肥料栽培 30多年), 而附近的慣行農法田卻是只有 46.6 mg/Kg.
(2) 弘前大學農學博士 – 出了一本書介紹無肥料栽培的自然農法. 這學者分析慣行農法農田的微生物含量是766mg/kg, 但木村秋則的田裡竟然是 1千多mg/Kg!
3. 微生物研究 -- 神慈秀明會與美國Rodale有機協會的合作
(1) 研究學者的土壤調查 (包括黎醫師家的土壤) –
不是要刻意去引進微生物菌, 而是要瞭解其運作. 人類無法瞭解整體的微生物運作, 因為有太多種了, 比如我們瞭解的EM菌只是土壤中細菌的99.99%之外的一種. 我們無法拿一種土壤去培養微生物, 因為在實驗室裡也不知道它會吃什麼東西? 我們瞭解它在實驗室裡的作用, 但無法瞭解它在自然界裡與其它微生物的互動關係.
現在新的研究方式是作出好多個洞, 放入不同的材料, 再於這些洞裡放入土壤樣品, 讓土壤樣品裡的微生物去吃這些不同的材料, 能吃愈多種的微生物就代表這土壤裡的微生物多樣性愈高. 微生物多樣性高, 作物生長的好, 也比較不會生病.
(2) 目前發現秀明自然農法的田裡微生物種類多, 昆蟲也多 (比如日本SNN古民家的秀明自然農法示範區域裡有80多種昆蟲, 但附近農田只有30多種).
(3) 日本研究學生霸凌現象發現: 易發生霸凌的班級多半是班級裡有一個特別強的學生並有其它追隨者. 而較不容易發生罷凌的, 則是一班裡的學生有很多不一樣的意見, 沒有人會聽誰的. 因此以土壤來看, 刻意放EM菌就是讓土壤裡有強者而產生霸凌.
(4) 土壤裡的氮素作用也需要有酵素才能吸收. 氮是如何來的? 有機質是植物枯死形成的, 但要有微生物分解才能形成氮. 而這個氮又會養微生物, 有些微生物會抓空氣中的氮, 有些會讓氮讓植物吸收, 有些會讓氮汽化. 若是這些作用很均衡, 這就是自然界的循環.
但人類加入化肥到土壤裡補充氮, 植物吃了很高興, 但若加了太多氮, 那些消耗型的微生物 (會讓它汽化的那些)就會變多, 久了之後, 化學肥料就會效果變差!
(5) 這樣的狀況在非洲出現, 非洲有些地方一開始加肥料長得不錯, 之後愈來愈長的不好 (所以使用化肥與農藥的綠色革命在非洲就不容易成功). 化肥讓作物依賴肥料, 土壤壞掉, 也會變成更需要水.
(6) 有機農法的堆肥與自然農法的草葉堆肥之意義不同
比如秀明自然農法要求水稻堆肥不用在旱田的作物, 旱田堆肥不用在水田的作物.
有機農法的肥料與慣行農法不同, 但仍是在計算肥料的氮磷鉀. 而自然農法的草葉肥料不去管其氮磷鉀比率, 而是在乎其提供的保溼性與保溫性.
(7) 保溫包溼對土壤來說, 形成團粒結構, 也是提供微生物更好的生存空間. 不同的細菌, 黴菌與線蟲等在這團粒構造的通道裡移動.
4. 秀明自然農法種水稻的方式簡介
(1) 稻子與蘋果不同, 稻子會用氮更多.
(2) 水稻產量推算
(a) 日本農學的一般常識:
調查水稻一分地要有500公斤(已脫殼, 碾成糙米狀態時)產量, 要有 10.7公斤氮. 這就形成慣行農法添加肥料的依據.
無肥料稻田的氮來源:有機質4.3公斤, 微生物固定或身體裡的 2公斤, 來自雨水與灌溉水的是 3公斤, 因此總量是 9.3公斤. 一般植物可吸收到一半氮素, 因此可吸收 4.75公斤. 照這個推算是不太夠, 因此無肥料栽培的水田, 照農學教授推算是應該只有 250公斤(已脫殼, 碾成糙米狀態時)產量
250公斤只有500公斤一半, 這是目前農學教授的推算.
(b) 木村秋則的學徒種出來的水稻是 325 公斤, 已到慣行農法的60%多.
日本有些地方作無肥料栽培的自然農法其產量又更高, 可以到達 500公斤.
這些狀況是如何產生的? 目前農學教授也無法確定!
5. 2014年5月日本秀明自然農法水田的參觀經驗 --日本木戶將之先生 (奈良縣櫻井市)
(1) 背景
-- 種了25年. 日本產量最高的水稻農家之一.
-- 原來是日本上班族, 先從通車開始假日到附近去種稻.
-- 神戶大地震之後公司倒閉且人被活埋被救出, 之後就開始作秀明自然農法
-- 剛開始以自然農法種稻的產量很少, 因此開始研究古代的農法, 但不是只學技術, 而是學習古人對待稻子的細膩之心.
-- 偶然間學會[旱田育苗]的方式, 這方式的水稻苗根系長得非常壯.
(註: 黎醫師試過一次旱田育苗但失敗, 但稻穀不是學他只灑七公克, 而是灑了較多的50公克)
(2) 產量至少 10包 (當地慣行農法水田的產量也大約在10包) – 而全日本自然農法的平均在 5包. 所以這個農場的水稻產量很驚人.
(3) 採種經驗
他們盡量採收走道邊的水稻種子, 因為這部份的水稻被風搖過會較強壯, 陽光較多也長得比較好.
(4) 這裡種的是晚生種 – 6月到 11月.
(註: 越光米在日本北邊寒冷的新潟縣是晚生種, 但到了南邊較熱的九州就變早生種且味道不一樣, 到了更南邊的台灣就變超早生種且可能無法採種).
(5) 這農場的育苗的方法很不同, 它是用 [乾式育苗法].
(a) 照片裡是40坪的苗田 –
先作表面粗耕 (轉速慢, 走速慢, 淺土) – 再將溝裡的土一大塊一大塊打上田畦 再用人力加鋤頭將翻上的土打細 準備好了! 播種直接播在苗床上 (稻種沒有溫湯處理, 只有水選; 因為採種的稻穀種已很強壯飽滿) 灑播不均勻的稻粒再以人力拿長夾子夾開, 讓它分佈很均勻
(一個60x 30公分苗盤只有 7公克穀種, 但台灣慣行農法是放 250公克穀種),
因此一分地只需要 450公克穀種 苗田再蓋上水田冬天長出的草, 蓋的很厚, 但灑種後沒有先覆土) 沒有澆水, 只有靠下雨, 溝裡也不放水 (土壤應該是正常的壤土) 剛播好種會在上方放上黑色透氣網子防鳥 (白網也可以), 苗剛長出會被網子壓住, 但稻子生命力強, 愈壓長愈好 大約2至3葉時, 稻穀已沒有養份, 鳥也不再來吃, 就可以將黑色網子拿走 大約5月長出苗, 此時本田已長出雜草 育苗2個月 苗田上也會有野草, 先用人力除草 六月取秧苗, 秧苗此時大約20多公分高且已分糱幾株, 並且其株莖都很粗 (手插秧只插當初的一個種子長出的這一整株) 取苗時會再選一次較好的苗 鏟苗之後, 苗的根上的土會先抖掉一些回苗田
(b) 手插秧 – 七分地
行距40公分, 株距 30公分 (比一般寬很多), 一穴只差一株 (一個種子),
(6) 插秧後
這個田有福壽螺, 但不多.
插秧後有放淺水, 大約一個月可以分糱到30株(註: 非常多). 最後變成 60多株 (且莖很粗)
收割時下方有矮矮的野草 (因水稻很高會遮住下方的草之陽光), 草相看來很單純 感覺很早就停水.
(7) 收割
成株收割機, 11/8日收割, 在田間倒掛曬稻約一週就好了.
(8) 倒掉曬稻
會追熟 (稻桿的養份會回流, 讓米粒變更飽滿).
不怕下雨, 但怕颱風帶來的雨.
要作防鳥的透明線
曬到剩下水份 14%.
(四季耕讀農園的慶豪補充說明: 台灣的糯米要悶, 低溫烘乾到水份剩一半先停火, 再加火; 但用倒吊的方式就很好, 會讓它白化變比較均勻)
(9) 分糱
一個分支後又繼續分支 (且後長的穗可以在同樣的時間成熟).
岡田茂吉先生的1952年論文: 一枝莖繼續長出其它莖 (穗又長穗), 因此產量變多.
(10) 2013年這方法在日本公布, 之後日本其它秀明自然農法追隨採用這樣的方法 (旱田育苗法) ,一旦採用之後就產量變多.
(11) 水稻長得好不好的七成是靠育苗.
(12) 台灣是否適合此方式? 要靠大家去研究!
(13) 在日本能吃到這農場的米的人不多, 是很好吃的米.
☆黎醫師補充說: 若是一般育苗, 作苗到一葉或2葉要放水, 放水會洗掉細菌, 要不然會生病.)
6. 2014年5月日本秀明自然農法水田的參觀經驗 --小林老師 (兵庫縣姬路市)
(1) 背景
很會作加工 – 米的粉 (古法石磨), 黑豆 (想出口到台灣)….
31歲, 12年日本的神慈秀明會老師, 長髮的太太會開收割機
(2) 用苗盤育苗 (穴盤) +稻桿堆肥試驗
(他是日本秀明自然農法高產量研究的稻農鈿先生的徒弟)
(3) 以前是採用山土來育苗, 因為穴盤的苗磐只有2公分的深度, 用真土時苗的根部長得不夠多, 無法用機器插秧. 因此才會與當地的農改場合作試驗 [稻桿堆肥] 試驗.
(a) 沒有打碎的稻梗捲成一圓桶, 放在田間兩年, 自然變成堆肥.
今年要試先將稻梗切碎再放置 (要試曳引機快速切碎).
堆肥的土就夠用了(是一般的育苗方法)
(b) 比例試驗:
100% 山土(日本叫真土)
30% 堆肥+真土
50% 堆肥+真土 這比例是三者之間地上部長的最漂亮, 地下部也長得較粗.
(c) 改善
– 實施50%堆肥+真土來育苗之後, 產量雖沒有提升 (但色彩選別機挑出留下來的變多), 但食味值可提高到85點 (這是最高的數值, 真的很好吃)
##默默米的柏宏補充:
2012年曾試過將稻桿切碎灑到苗床上, 但那次育苗失敗無法用機器插秧, 後來手插秧後之後, 此區的稻子卻長得很漂亮 (但以前育苗區的稻子都長不好).
重點 -- 是要成為好氧性的堆肥. 若變成厭氧性的堆肥, 微生物就容易攻擊作物.
(4) 低溫育苗 / 低溫催苗
(a) 用10度以下的水催芽20天, 就可以洗掉水溶性的抑制發芽物質 (很冷的泉水) 再放入正常的水中就會發芽
(b) 但日本慣行農法卻是在苗的塑膠棚裡加溫, 等於苗是從棚裡的高溫再到插秧後的田間低溫. 但這是違背日本的自然狀況.
☆ 黎醫師補充:
(a) 以前的人採種不採最高的位置, 而是採中間位置, 若是這樣的話, 可以不作鹽選處理.
(b) 溫湯處理是要去除抑制發芽的效果, 但搭配鹽水選要在一小時內一起作! 但小林老師沒足夠設備就不作鹽水選與溫湯處理. 但是必須其選出的穀種很飽滿, 只要夠飽滿也沒作鹽水選與溫湯處理.
(c) 鈿先生會在苗長到一到高度時先用割草機切斷, 讓苗見到光.
(5) 堆肥迷信
農場主人小林老師提醒不要變成堆肥試驗, 因為若大家都去割野外的草, 這樣野外的草就不夠了, 而且違反生態.
☆ 黎醫師總結:
(a) 日本黃島曾經發生過案例
曾經擴大面積種植, 因此砍了很多野草, 之後發現有鳥跑出來吃作物, 海水水質變差, 水草也長的變差. 於是之後就改變: 開始種樹! 開始種樹之後有些地方少砍草了, 海水變乾了, 海裡生物來了.
(b) 因此無農料無肥料只是基本, 但不只是只作這件事, 而是思考如何作才是更尊重自然順應自然.
(c) 黎醫師第一年種稻
是作草葉堆肥 (用台灣苗盤), 產量有到 8包! 但後來幾年都不成功, 於是思考改變, 先從作苗的炒土開始, 但後來又發現這樣炒育苗土, 也會殺死炒過土壤裡的細菌. 再之後的改變, 就是用日本有許多孔的苗盤就較順利了.
(d) 蘋果農夫木村秋則先生種8年後不成功, 想去自殺, 但發現野外的樹長得很漂亮, 發現原來這株樹下的土壤很棒. 才回來思考作改變. 因此並不是作無肥料無農藥就夠了, 必須思考!
(e) 想像有一個遊戲: 讓蘋果成長是最終的遊戲終點!
慣行農法是參賽者一定會贏. 有機農法也是一個參賽者, 另一種是大自然農法也是參賽者, 但對勝負就隨緣. 自然農法卻不是參賽者, 而是監督者, 因為要讓土壤變好, 會去思考如何協助環境變好!
(f) 所以木村秋則先生總說 : 自己不是蘋果種植者, 而是蘋果樹要他作事!
☆ 對黎醫師的 Q & A:
(1) 肥毒影響產量?
(a) 黎醫師的經驗
第一年種稻經驗 – 種稻 5分地, 地主在中央種西瓜但有放肥料. 第二年地主不種了, 全部交給黎醫師種. 發現種過西瓜的部份卻連續三年長得比較黃 (但一般卻認為放過很多肥料的西瓜區應該是長得更好)!
種長豆的經驗 – 從外面買長豆種子, 到某個高度就停頓生長約三週, 之後下雨又開始長的很快.
(2) 肥毒如何去除?
(a) 土壤表層約20公分是肥毒層, 若挖了一個洞有 50公分. 用溫度計量洞裡的土溫, 會發現在某個深度有一層土壤溫度較低 (也許是有化學物質或被壓硬),
(b) 岡田茂吉先生說一開始可以用機械翻耕讓肥毒變風化. 或種植深根作物, 或種吸肥毒的作物 – 玉米或麥子.
7. 2014年5月日本秀明自然農法水田的參觀經驗 --橋本先生 (兵庫縣姬路市)
(1) 背景: 種 5公顷土地, 以蔬菜為主, 水稻只有一些.
(2) 他有特別之經驗 – 人與自然的連結
甜豌豆生吃很甜, 已採種很久. 去年想到要種一般的豌豆, 然後田間就自動出現這種了! 好像植物聽得懂他的想法.
** 夏耘自然生活農莊 曉萍的經驗補充: 曾經想種瓜, 結果在水田入口就長出一根瓜苗, 就取出去菜園種, 最後是長出哈蜜瓜, 就留下了哈蜜瓜的種子.
(3) 約20公分是肥毒層, 若挖了一個洞 50公分. 用溫度計量土溫, 會發現在某個深度有一層土壤溫度較低 (也許是有化學物質或被壓硬)
(4) 日本另外一個年輕農家, 現在這麼成功, 但以前有何契機造成這件事? 他想是:
先有一個念頭要作好一件事, 也許因為是態度改變了, 慢慢就會有發現田間很多現象, 然後就技術就來了.
☆ 對黎醫師的 Q & A:
(1) 養菌的問題
(a) 對一般農法的人如何溝通 (如 EM菌, KKF) – 農沒有說好壞, 只想到 EM菌是從自然界中找出四五種分解能力很好的, 可以很快分解有機質變成無機質, 作物就可以很快地吸收養份. 若把很強的微生物放入田裡, 田裡的有機質很快分解被用完, 之後這塊土地是否會愈來愈瘦? 當初發明日本EM菌的農學教授也有提到這個可能的危險. 造成土壤更需要不斷投入有機質.
(b) 1980年代以來持續再作的很有名的試驗
– 16個9x9公尺範為的土壤, 種下種類樣數不同的草, 從一種草到16種草.
-- 結果發現, 土壤養份隨
(C) KKF 也有類似EM菌的問題, 但是有可能有類似的問題 (秀明自然農法不能作)
KKF (取上游的土或山土, 用糖蜜養, 再放入田間) 是比較偏向好氧菌的環境, 應該也是分解能力強的菌種, 是否也是分解力過高造成循環.
(2) 防紫外線的保養
防氧化 (會消化掉自身的酵素, 所以要早睡, 少大魚大肉, 不抽煙)
盡量戴墨鏡, 戴帽子, 以防紫外線造成黃斑病變.
自然農法的水果蔬菜表面都有酵素.
(3) 台灣一年二期甚至三期的水稻栽培, 但日本卻是一年一期?
(a) 岡田茂吉說土地會記得稻子, 會產生適合的狀態, 微生物也會適合.
(b) 水旱田不輪作 (日本通常是這樣).
(c) 黎醫師的作法
土地只租半年, 另外半年是地主領休耕補助 (不加綠肥仍有補助, 但會少一點).
因此春作收完之後就立刻翻耕. 但地主不作任何事, 只是放著.
翻耕目的是不讓它長野草, 但到了春天就會長出野草到約小腿高, 若因人力不夠而直接將野草打入土裡, 但可能會造成厭氧菌增加影響生產. 水田的影響或許較少, 但旱田的影響更大.
(d) 在岡田茂吉論文之中, 較熱的地方不用作稻梗翻入田中的動作, 較冷的地方ok.
(e) 若有在水田中放入稻桿, 怕來不及腐爛, 可以再切斷.
(f) 日本也沒有人力將收割後的稻桿搬走, 因此收割時先留稻桿, 再淺耕! 淺耕之後因為稻桿腐坏造成厭氧的機會變低.
(g) 淺耕在日本是找有多一個履帶或類似鐵牛輪的曳引機.
(h) 日本九州有一個人種10公顷, 有所有機器, 在冬天就作好水田整平的事.
(i) 淺耕好處對日本前輩鈿先生來說:表面的土是農夫的事, 更深的土是 “自然” 的事.
(j) 對一期種稻, 一年種綠肥 (田菁與太陽麻) 的想法–
## 日卡地部落阿美族大雄的意見:
沒有施肥的土地一樣長出很漂亮的草, 代表不用肥料是 ok的.
但從土地永續利用的角度看, 一期不種稻而種油菜花等, 是不浪費土地!
## 黎醫師的意見:
(a)改造山坡地變梯田 (日本的里山 Satoyama) 是人類可以永續的生活方式.
里山觀念是自然經過一點人的改變, 對自然好也對人好, 這是雙贏的觀念.
以自家農場旁的茂盛竹林為例, 竹林在夏天會砍掉一些, 讓剩下的竹子長得更粗壯; 若除草也是一樣, 不需要一次除太多.
(b) 一般的綠肥作物是: 種下比較多氮的作物,但可能會補充過多的氮到土壤裡; 秀明自然農法規範是不能用綠肥.
(c) 貧瘠的土地要改善, 可以用的方式是落葉.
(d) 可以少翻耕的地方就不翻耕. 翻耕機的刀子取掉幾片, 讓它翻耕時只能翻成比較大的土塊, 這樣比較不會失去團粒構造.
(e) 草連根拔起與要用割的?? – 這是平衡的問題 (也許也可以將割下來草先搬回去).
(4) 從稻子去想: 稻子到底是否想要被一年種兩次?
日本秀明自然農法以前希望是在 5/5 插秧 (因為這時候是黃金週, 有較多農村人), 現在則改到六月, 因為古代的農法是約六月才插秧.
## 四季耕讀農園慶豪的補充:
現在只種一期, 都會晚點育苗, 因此苗的出穗是較好.
當地有經驗的老人家說: 驚蟄是三月底到四月, 這時候才有虫出來, 剛好吃到高度剛好的苗! 若晚一點插秧, 虫來還長不夠高, 因此晚一點插秧反而較好.
(5) 對福岡正信實施 [稻麥輪作] 的看法
這個方法在哲學性部份很強, 從無的禪學中去發展, 放在農業上較不容易進行. 目前在日本成功複製的經驗也很少.
(6) 在日本秀明自然農法成功的經驗
目前農家若務農都是以秀明自然農法, 有少數是兼作慣行自然農法.
有一些很成功的農家都是只作秀明自然農法, 經濟上很成功的也愈來愈多, 但大多數的日本農家是沒有經驗的半路務農人. 日本約500多個農家. 愈來愈多第三世界國家的人在
(7) 從科學的角度去研究秀明自然農法, 這幾年才開始在神慈秀明會進行.
但有機農法的科學研究比較早就有人進行, 因此研究成果可以拿來參考.
----- The End ----- — 與王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