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有毒的人際關係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有毒的人際關係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有毒的人際關係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有毒的人際關係產品中有1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_#後青春修煉手冊 _勇敢與有毒的人際關係斷捨離 . 不論是主動被動,線上或現實,我們每天都在學著融入群體生活。面對職場的溝通與互動、來來去去的朋友圈,以及網路社群增增減減的 Follower,你有為此感到焦慮嗎?該怎麼拿捏聚會交際與獨處修復的時間分配? . 我與絕不斷捨離的好友莊鵑瑛 - 小球,在...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為什麼關係融洽,另一半仍出軌?:走過伴侶出軌,從放不下、不放下,到過得自在安好」介紹 訪問作者:洪培芸 內容簡介: 私訊氾濫、社交軟體當道,出軌的引信隨時點燃。 寫給遭遇伴侶出軌的現代人, 一本成熟、自愛的情感修復之書 自責、徬徨、憤怒、焦慮、報復─...

有毒的人際關係 在 野放上班族-野羊(陳暐婷)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03 14:16:30

覺得實用的話,別忘了按右上收藏喔!💪↗ ⬇️ PART 3 ⬇️ [至下篇貼文,看完整文章] - 真正的朋友,應該是在品德、智慧與心性上,都能令人欣賞的。 . 應該是可以相互理解、相處輕鬆,不給彼此壓力、不會互相算計,不對彼此苛求,且會互相為對方著想的。 . 真正的朋友,不會時不時的用交情或情緒,來...

有毒的人際關係 在 神仙教母 Catherine ✰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02 18:18:47

我從三年前開始過著減法生活, 當時我剛離開職場, IG好友人數只有八百多人, 但是我毅然決然刪了三百多人, 這些人都是讓我相處起來感到不舒服、不欣賞, 卻因為工作關係必須有連結的人們。 很多人說, “教母還沒做起來,妳應該多出去認識人。” “妳不用把他們刪掉呀,又不需要聯絡,多個幾百掛在那邊也好。...

  • 有毒的人際關係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14 07:00:24
    有 62 人按讚

    _#後青春修煉手冊
    _勇敢與有毒的人際關係斷捨離
    .
    不論是主動被動,線上或現實,我們每天都在學著融入群體生活。面對職場的溝通與互動、來來去去的朋友圈,以及網路社群增增減減的 Follower,你有為此感到焦慮嗎?該怎麼拿捏聚會交際與獨處修復的時間分配?
    .
    我與絕不斷捨離的好友莊鵑瑛 - 小球,在她的 podcast 節目「後青春修煉手冊」,一起聊聊該用什麼心態去面對後青春期的交友觀,如何重質不重量,拒絕那些降低你人生品質、有毒的人際關係。
    .
    🔊 線上收聽:https://apple.co/3k4jNyJ
    .
    🔥 追蹤《#威年催眠秀》IG:https://bit.ly/3uLut7A
    .
    《#最後下班的人先離職》
    博客來:https://bit.ly/3lg1WCk
    誠 品:https://bit.ly/3g0yGyD
    金石堂:https://bit.ly/3fF1gqj
    MOMO:https://bit.ly/34Beazp

  • 有毒的人際關係 在 寶瓶文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30 12:05:16
    有 71 人按讚

    【#編輯ooxx】

    讀新書稿,裡面作者提到在照顧年邁母親的體悟——當出了力氣,騰出時間,費心關注的照顧失智長輩時,卻被惡劣的言語攻擊,很難不受傷不自哀,可是作者卻在某一天忽然意識到自己無需認領這份謾罵,因為失智的媽媽其實已經神遊,與現實世界的其他人彷彿處在兩個平行世界,並不是真的在指責現實世界裡的誰。

    不去認領即可。

    作者因此可以平心靜氣的讓這個被怨懟或被冤枉的情緒快速的,只是從身邊流過。依這個拒絕認領的做法、安頓己心。

    我在書頁的這一岸,同時被棒喝,讚嘆好一個修行!

    不認領,似乎也可以用在許多處的人際往來,不認領別人的情緒,就可以減少自己的情緒波動,降低被情緒勒索,情緒不波動就容易覺察自己,是不是也被自己的情緒牽引而正在過度努力,不認領可以為自己設下一道好界線,在人際往來的明灘險礁為自己整頓身心,淡然處世。

    作者照顧母親的心得,居然引我想起這些年讀過的好些本心理諮商師的好書,好像練了好多功突被打通任督二脈。闔上書頁、因此多喝一瓶可樂,很是快意。

    在此也推薦給大家,這些幫我打通任督二脈的好書,給老是覺得自己像是有一個破掉的口袋,收藏的愛會一直掉出來的人們。

    《#為什麼我們愛得這麼累》◎ 加藤諦三
    《#我想愛你所不能愛的自己》◎ 叢非從
    《#這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一定很累吧》◎ 叢非從
    《#擺脫邊緣人生:25則人際攻略,打造有歸屬感與自我價值的人生》◎胡展誥
    《#修補生命的洞:從原生家庭出發,為童年療傷》◎胡展誥
    《#微笑憂鬱:社群時代,日益加劇的慢性心理中毒》◎洪培芸
    《#人際剝削:為什麼我們離不開有毒的人際關係?78個原則,贏回人生主導權》◎洪培芸
    《#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周慕姿
    《#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周慕姿
    《#職場冷暴力》◎林煜軒
    《#邊緣人格:以愛為名的控制,被恐懼綁架的人生》◎李訓維
    《#有毒的話語:親密關係裡的話語控制》◎羅伯特‧紐伯格
    《#有毒姻親》◎ 蘇珊・佛沃, 唐娜・費瑟
    《#你實在太累了,不是不會當媽媽》◎陳彥琪
    《#創傷發生得太早:放下愛無能、自責、敵意與絕望,找回安全感與存在感》◎李雪
    《#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黃啟團

    祝人人都能不認領不好的話、不好的事,也敬請期待新書。
    (小娘)

  • 有毒的人際關係 在 商業周刊(商周.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21 22:45:36
    有 2,605 人按讚

    根據我的研究,那些掙扎於金錢困境的人,會無意識地讓自己身處有毒的人際關係中,與負面思考的人往來。相反地,白手起家的百萬富翁,他們會刻意讓自己身處在「富裕人際網絡」,結識擁有聰明理財習慣、良好健康習慣、情緒穩定的積極人士...⬇️⬇️⬇️

  • 有毒的人際關係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11-01 09:52:25

    本集主題:「為什麼關係融洽,另一半仍出軌?:走過伴侶出軌,從放不下、不放下,到過得自在安好」介紹
           
    訪問作者:洪培芸
        
    內容簡介:
    私訊氾濫、社交軟體當道,出軌的引信隨時點燃。
    寫給遭遇伴侶出軌的現代人,
    一本成熟、自愛的情感修復之書
         
    自責、徬徨、憤怒、焦慮、報復──
    感情觀開放的時代,伴侶出軌的傷痛歷程不曾改變,
    但你可以不再委屈求全,為自己勇敢一回。
         
      ‧明明關係融洽,另一半卻出軌
      ‧他心裡有別人,卻矢口否認
      ‧他把外遇怪罪於你:因為你沒有生兒子/在床上如同死魚,我才會外遇
      ‧他惱羞成怒,大吼:我都願意回來了,你要鬧到什麼時候?
      ‧他多次背叛,你依然放不開手……
         
      ▍解放伴侶出軌的自卑與自責
      ▍擁抱害怕被拋棄、不被愛的自己
         
      得知伴侶出軌的那一刻,像被宣告罹患絕症般不敢置信,心裡有千萬個為什麼:你們相識相愛多年,甚至是別人眼中的神仙眷侶,他怎麼可能出軌?不久前他才跪著向你哭求原諒,為什麼如今又再犯?是他得寸進尺,還是原諒了他的你太傻?
         
      你震驚錯愕,你悲憤,感到備受羞辱。你開始替他找理由,或想著大概是哪裡搞錯了;你開始責備自己,是不是我不夠會打扮?是不是我賺太少、不夠幽默體貼?你甚至想著如何報復,想方設法把檯面下的關係公諸於世,讓破壞你們婚姻的人也得不到幸福……
         
      伴侶出軌是許多人難以走出的傷痛,不停自問哪裡做錯了,卻忘了自卑、自責,也是一種自傷。洪培芸心理師以豐富的諮商經驗,詳盡解析出軌者的心理,提供成熟的思考模式,陪伴讀者修復傷痛,重建自信,活出嶄新的人生。
          
    作者簡介:洪培芸
      臨床心理師。中原大學心理學臨床組碩士。目前在養心心理治療所執業。
         
      專長:人際關係、兩性情感、親職教養、關係失落、精神疾患與身心症狀、網路成癮、飲食障礙、自我探索與生涯發展。
         
      曾應邀到華視、年代電視台、News98、飛碟、中國廣播、台北愛樂、POP Radio、環宇、正聲、警察廣播、台北廣播、教育廣播、女子學、漢聲廣播、復興廣播、Needs Radio、網路節目等進行分享。
         
      文章持續受到各大媒體轉載,曾在《今周刊》、《大人學》撰寫專欄,曾在純青基金會擔任講師,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帶領女性自立團體。目前也是企業、扶輪社、各大專院校、社福團體經常邀請演講的心理學家。
         
      著有《人際剝削──為什麼我們離不開有毒的人際關係?78個原則,贏回人生主導權》,該書已售出中國大陸簡體字、韓國版權。《微笑憂鬱──社群時代,日益加劇的慢性心理中毒》,該書已售出中國大陸簡體字版權,並入選2020年亞洲專刊(Books From Taiwan)。
         
      打造共好社會,過好這一生是洪培芸的理念。她深信「認識自己」就是改變人生的起點,這是一生的作業。而幫助更多人過好這一生,就是她的一生志業及追求。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有毒的人際關係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5-07 13:59:42

    本集主題:「微笑憂鬱:社群時代,日益加劇的慢性心理中毒」介紹
           
    訪問作者: 洪培芸
        
    內容簡介:
    ▎全台第一本,探討現代人禁錮自我的牢籠:微笑憂鬱 ▎
      
    他的嘴角只能上揚,不能向下;只能微笑,不能流淚。
    他看起來那麼快樂,嘴上掛著哈哈哈,
    心裡卻想著:「我好想死……」
      
      他幽默風趣,是人見人愛的萬人迷;
      她經濟獨立,是公認的女強人。
      他/她家庭美滿,萬事俱足,
      應該不會有憂鬱的情緒……
      
      你也這樣認為嗎?
      或者,你也是別人眼裡的開心果,只能獨自把淚吞?
      
      ▎愈是樂觀開朗、正向堅強的人,
      ▎愈可能是用陽光的一面,覆蓋內心的陰影
      卓別林、「豆豆先生」羅溫‧艾金森、羅賓威廉斯、金凱瑞……他們都是喜劇演員,但他們,也是憂鬱症患者。英國喜劇演員史蒂芬‧佛萊則是在受訪時說:「有時我笑著說『哈哈!對,對!』,心裡卻是一邊想著,『我真想死。』」
      
      這些螢光幕上的喜劇演員、團體裡的幽默大師,都有著不被允許的脆弱及憂鬱。甚至我們的生活周遭,有些人悄悄殞落了,我們卻事後才知道,原來那個看起來很完美的他,那個你以為很了解的他,平時的開朗不是發自內心,而是為了掩蓋憂鬱、佯裝堅強的面具。因為我們常常這麼想:
     
      ˙要是突然不笑或表現出心情不好,會嚇到人。而且,我不想麻煩別人……
      ˙雖然工作穩定、經濟無虞,但我還是不開心。這樣的煩惱讓人知道了,會被討厭吧?
      ˙身為老闆,我不能有半點軟弱遲疑;遇到壞客戶得忍氣吞聲,員工態度不佳也要容忍,否則會被起底,發文抹黑。
      ˙身為偶像,他不可能有半點不完美,也不能談戀愛,違背我們的期待和想像。
      
      ▎「沒想到他也會憂鬱啊!」
      對於美好的形象,外人總是存有夢幻的想像,以致這樣的批判,隨處可見:
      ˙沒想到她身為教養專家,親子關係卻這麼惡劣,虧她還在節目上大談教養理論,可信度高嗎?
      ˙沒想到他身為最專業的醫生,也會罹患癌症,還寫健康及養生書籍,會不會誤人一生啊!
      ˙沒想到她身為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也會情緒低落,甚至重度憂鬱,還在身心科掛號,她的專業可不可靠啊?
       
      社群媒體盛行的年代,標榜正向思考、積極生活的文化裡,我們爭相在網路上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彷彿生命裡僅只美好,沒有悲傷與黑暗。這樣的文化,加之人們對他人美好形象的不實際想像,使得愈來愈多人內在的憂鬱問題一再被壓抑,只能笑著流淚,甚至連自己都對自己偽裝,不願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美好笑容的背後,是與內在真實自我的隔離
      與一般認知的憂鬱症不同,微笑憂鬱者能維持工作與日常生活的運轉,甚至表現優異;擁有活躍的社交生活,甚至還是別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但對自己,卻有著強烈的自我厭惡,內心有苦,卻不能,也不敢說出。
     
      在國外已被大量討論的「微笑憂鬱」,儼然成為當代人最容易纏身,卻也最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洪培芸心理師針對此現象,以親切好懂的文字,從社會環境、角色期待與心理狀態切入,探討對象涵蓋資優生、明星網紅、老闆、同志、不擅表達情感的男性,乃至長照家庭及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三明治世代,為我們打造一帖鬆綁「高情商」束縛、解放不合理期待的良方。
     
      ▎特別收錄:關於微笑憂鬱的6個問題
      ˙什麼是微笑憂鬱?
      ˙微笑憂鬱跟憂鬱症有什麼差別?
      ˙微笑憂鬱的徵兆與症狀?
      ˙哪些族群容易有微笑憂鬱?
      ˙如果發現自己有微笑憂鬱,該怎麼做?
      ˙若身邊的人有微笑憂鬱,該如何協助?
      
    作者簡介:洪培芸
      臨床心理師。中原大學心理學臨床組碩士。目前在養心心理治療所執業。
     
      專長:人際關係、兩性情感、親職教養、關係失落、精神疾患與身心症狀、網路成癮、飲食障礙、自我探索與生涯發展。
     
      打造共好社會,過好這一生是洪培芸的理念。她深信「認識自己」就是改變人生的起點,也是一生的作業。而幫助更多人過好這一生,就是她的一生志業及追求。
      
      曾應邀到華視、年代電視台、News98、飛碟、中國廣播、台北愛樂、環宇、正聲、警察廣播、台北廣播、教育廣播、女子學、漢聲廣播、復興廣播、Needs Radio、網路節目等進行分享。
      
      文章持續受到各大媒體轉載。也曾在《今周刊》、《大人學》撰寫專欄,曾在純青基金會擔任講師,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帶領女性自立團體。目前也是企業、扶輪社、各大專院校、社福團體經常邀請演講的心理學家。
      
      著有《人際剝削──為什麼我們離不開有毒的人際關係?78個原則,贏回人生主導權》(寶瓶文化)。該書已售出中國大陸簡體字、韓國版權。
     
     
    作者粉絲頁: 洪培芸 Matilda 的心理觀察
      
    出版社粉絲頁: 寶瓶文化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有毒的人際關係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4-03 19:57:49

    本集主題:「人際剝削:為什麼我們離不開有毒的人際關係?78個原則,贏回人生主導權」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洪培芸 心理師
       
    內容簡介:
    你所不知,但卻時時痛苦。
    一種在華人文化裡,扼殺關係的最大劊子手──人際剝削。
      
    領先全球,由洪培芸心理師首度提出,在華人文化中,總是以不公平,甚至是殘忍方式壓榨對方、扼殺彼此關係的「人際剝削」。
      
    到底是從哪一個時間點或環節開始改變的呢?
    對方的得寸進尺,以及無理不饒人。
      
    婆媳:「你究竟是有沒有打算要生啊?」媳婦不斷接到婆婆的「催生」電話。
    職場:「這次外派,還是你去好了。」單身的她,永遠是老闆外派的第一人選。
    婚姻:「我老公三年不工作,全家都靠我養,我好累……」
    情侶:「我們在一起一年多了,但他從不對外公開我們的關係……」
      
    在強調以和為貴、為大局著想、鼓勵大家當好人,彼此界限不明的華人社會裡,我們很難拒絕被人際剝削,甚至我們更常──
    自我安慰:「他都是為我好。」
    自我麻痺:「我再忍一下,他就不會再氣了。」
    自我催眠:「我是因為在乎對方感受。」
    自我歸咎:「是我不夠乖(孝順),爸媽才會這樣對我。」
      
    但,這些只會豢養出關係裡的怪物,讓彼此的關係更走向凌遲與傾斜。
      
      曾經是妻子、媳婦角色,如今卸下的洪心理師,她能理解一般人面對人際剝削的難處,但她更想表達,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去處理「人際剝削」的困境。
      
      首先,請正視你心裡的不舒服。其次,你的犧牲與隱忍,只會讓對方軟土深掘,所以學習說不,以及立下界限,才是長遠地對關係好。
      
      最後是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帶著傷,這些傷一寸寸地斲傷自我,但現在長大了的你,除了為傷口上藥,你還可以一片片地將自我尋覓回來。而在這過程裡,你會疼痛、受挫,但你也會看見越來越茁壯的自己,以及越來越喜歡,且能接納的「不完美」的自己。如此,你才能過好自己的人生。
      
      培芸心理師:「在我人生最低潮的那一年,跟多數人一樣,有過不想活的念頭,我在心中死過無數回。
      
      受重傷後的每個瞬間,我都有機會變成一條毒蛇,去反擊這些在關係裡剝削我、傷害我的人。可是我沒有,即使很痛,即使很難過。
      
      不是因為我修養甚好,更不是因為我神經大條。而是因為我深切知道,剝削別人不會有更好的結果。
      
      剝削別人,可以轉移心中的痛楚,圖得一時痛快,可是長遠下來,只是把「受害者」這個角色演得稱職又熟練,然後把悲劇活成了我的這一生。」
            
    作者簡介:洪培芸
      臨床心理師。中原大學心理學臨床組碩士。現任養心心理治療所心理師、新北衛生所駐點心理師、桃園特殊教育團隊特約心理師、台灣菲斯特─心職場系列講師。
      
      曾應邀到News98電台、台北愛樂電台及環宇廣播電台分享。目前在《今周刊》、《大人學》擔任專欄作家。文章持續受到《商業周刊》、《Cheers快樂工作人》、《業務講堂》……等媒體轉載,也是大專院校常邀請的心理學專家。如果你聽說有個人不是在西班牙,就是在前往西班牙的途中,那人就是老蝦我。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