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有機耕種的缺點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有機耕種的缺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有機耕種的缺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有機耕種的缺點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436的網紅宇你同行ü陳建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一杯咖啡串門子-在地職人品牌大探索】 堅持天然也能兼具美味─樸食工作坊 吳翠玫 訪問的那天步入工作坊,迎面而來的是陣陣溫暖的香氣。當時吳翠玫正在廚房,憑藉著多年的經驗,專注地炒著花生。傳統上炒熟花生時,會以細沙為介質,使花生能平均受熱。但這樣的做法有個缺點,容易使花生夾帶細沙影響口感。吳翠...

  • 有機耕種的缺點 在 宇你同行ü陳建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11-26 17:47:01
    有 40 人按讚


    【一杯咖啡串門子-在地職人品牌大探索】
    堅持天然也能兼具美味─樸食工作坊 吳翠玫

    訪問的那天步入工作坊,迎面而來的是陣陣溫暖的香氣。當時吳翠玫正在廚房,憑藉著多年的經驗,專注地炒著花生。傳統上炒熟花生時,會以細沙為介質,使花生能平均受熱。但這樣的做法有個缺點,容易使花生夾帶細沙影響口感。吳翠玫則用了自己的方法─鹽,利用鹽巴取代細沙,不但一樣可以炒熟花生,更進一步可讓花生帶有部分鹹度以及特別的香氣。

    吳翠玫表示最早根本沒想過會做這些東西,更沒想到有一天居然會販售。一切都是從幫忙朋友承租一塊農地開始,原本就不曾務農的自己,在朋友的請求下承租了一塊農地。因為一個對於健康的堅持,沒相關經驗卻選擇有機的耕種方式,技術上造成產量有限。且當時人們還沒這麼注重有機栽培,採收後的產品也只能讓一般廠商收走,賣價就跟一般栽種方式幾乎沒有差距。如何找到適合自己栽種的產品,讓他不斷地嘗試各種耕種的可能性。直到有次種植花生,整塊田收穫後的花生量居然只有少少一個布袋的量,販售絕對划不來。於是乾脆自己炒一炒,抱著分享的心情,分送給親朋好友品嚐就好。殊不知品嚐過的親友們都誇讚有加,有些更要求幫忙製做,進而開始量產。後來也開始親手製做饅頭,利用老麵、湯種的製作方式,讓饅頭有更佳的口感、香氣等。

    吳翠玫認為現在的人吃太多的加工品,過多的人工香料等。除了堅持手作的每個步驟,更秉持著能讓大家能安心食用的天然食品,與地方小農合作,盡可能選用當地原物料,減少碳足跡。雖然,都是一些看似簡單、常見的食物,但是樸實的外表底下,是充滿許多的用心、堅持。這是工作坊的緣由,也是不會割捨的初衷。

    =====

    👉樸食工作坊
    🏠地址:嘉義縣朴子市竹圍里自立路13巷1號
    ☎訂購專線:0920841780
    🖱https://www.facebook.com/simplefood.11shop/

    =====

    108年度嘉義縣推動社區營造三期補助計畫
    【一杯咖啡串門子】-找回在地的美食文化記憶

    指導單位:#文化部、#嘉義縣文化觀光局
    輔導單位:#嘉義縣社區營造中心
    申請單位:#社團法人嘉義縣共好生活協會
    合辦單位:#社團法人嘉義縣朴子日新文化協會
    協辦單位:#朴子清木屋

  • 有機耕種的缺點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10-09 13:13:15
    有 3 人按讚

    「噴完農藥,我爸突然倒下來」...一場意外,讓交大副教授投身「智慧種田」

    2019.08.02 by
    陳君毅

    農譯科技誕生於交大校園,是科技部率領前往2019年CES(消費性電子展)的新創之一。他們希望透過人工智慧、IoT與生科的跨領域知識,實現農業自動化、走向農業智慧化。而在創立農譯科技的背後,則是來自雲林農村的共同創辦人,生科系副教授陳文亮對於台灣農業期許與想像。

    「噴完農藥,我爸爸走回放農具的倉庫,突然倒了下來,我嚇傻了,媽媽在旁邊哭......還好最後救回來了。」農譯科技共同創辦人、交大生科系副教授陳文亮講起小時候差點以悲劇收場的故事,「所以你會不會討厭農藥?你恨死了!」陳文亮說。

    雲林農村小孩一次親眼目睹生死交關的場景,在多年之後催生了農譯科技,結合人工智慧、IoT(物聯網)與生物科技的農業平台。透過插在土中的感測器,蒐集、分析土壤與含水量資訊等,達成自動且精準施肥、澆水的「智慧種田」。

    智慧種田,讓非專業農民媲美專業

    農譯科技的特別之處,不只在誕生於交通大學校園,更是結合跨領域技術的成果。談到跨系、跨專業的合作,陳文亮認為所有人要從「解決問題」為出發點,「從科技的角度去推動農業,是無法成功的;反過來說,要找到農業面臨的問題,用科技來解決。」而農業遇到的問題,不外乎農民的年齡老化、農藥問題,以及土壤濫用與酸化。

    陳文亮與學生下鄉實地考察,他們發現全球農業發展的口號,雖然已經喊到了4.0,從人力、機械化、自動化,一直到農業智慧化。但是口號喊的響亮,台灣光自動化就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就公司的營運角度來看,這是很大的市場。」

    因此農譯科技結合了生物科技、人工智慧與IoT技術,用感測器獲取溫濕度、土壤環境等數據,進一步建立調控系統,調節水分、光線、溫度、蟲害、病害與土壤肥力6種常見的農業問題,並能透過手機即時了解各項數據及農作物的生長情形,以達到真正自動化的效果。「先自動化,才有智慧化的可能。」陳文亮說,農譯科技所蒐集到的大量數據,將成為農業智慧化的基石。

    以施肥與澆水來舉例,農譯科技從土壤中取得微生物數據進行分析,訓練肥料系統演算法,達到精準施肥的效果,因此只要能取得土壤數據,理論上各種農作物都適用;澆水則不用再「靠感覺」,如前幾日烈陽曝曬,水分其實無法滲透到土壤深處,需要比以往更多的水量,感測器能更精確地理解農作物所需。

    農譯科技要讓「非專業農民」,有機會種出跟「專業農民」一樣好的成果。背後則是希望能帶動青農返鄉,解決台灣農業缺工與長照的問題。「在雲林,80多歲的農民仍堅持下田,因為他今天不種,明天也沒人幫他種了。」陳文亮說。

    走印表機「賣墨水」的商業模式

    不過就算理想再壯闊,也要活下去,農譯科技最重要的商業模式,要走印表機「賣墨水」的模式。

    農譯科技的商業模式主要有三個,第一個是智慧農業平台解決方案,架設整套包含感測器、自動灌溉、施肥、開關驅蟲燈、噴灑生物抑制劑的系統,主要瞄準高經濟價值作物,如根莖類的中草藥、草莓等。

    第二則是農作物的販售,為了證明農譯科技的系統有效,團隊自主種植了多款農產品。以薑黃來說,不只打破了原本種1年休3年的模式,可以每年耕種、保持土壤不酸化,而且薑黃素的數值還更高,目前也公開販售薑黃產品,成為農譯科技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常常有人跟我們說,博士為什麼要去種田,我們也種的不錯啊。」陳文亮說。

    最後,是最重要的「生物抑制劑」。農譯科技從5,000多種蜘蛛毒中,篩選、分出病蟲害的抑制劑。「對鱗翅目、鞘翅目、雙翅目等昆蟲有效,聽不懂對不對?就是蛾、蚱蜢、果蠅之類的啦。」陳文亮說,但他也強調,生物抑制劑不是噴了就有效,,而是提前預防的生物防治概念,目前能防治80%左右的害蟲。
    硬體設備就是農譯科技的「印表機」,生物抑制劑則是生財的「墨水」,但更重要的,後者更是陳文亮對於小時候那場刻骨銘心的意外,最實際的回應。

    Q:教授創業的優勢?

    教授擁有學校相當多的研發能量與資源,能夠做出很多很棒的prototype(原型)。學校內也有許多人才,教授能夠手把手自己培育子弟兵,他們能延續你的理念、想法,在執行上也有一致性。教授創業也能學著更務實地理解市場,除此之外也能驗證技術與想法的可行性。

    Q:教書與實作的距離?

    教授創業的最大缺點,就是「出一張嘴」,容易流於喊口號,企業最痛恨的就是教授隨便講講不負責任,反正他還是繼續教書。我們過去也面臨過「打高空」的問題,但真正創業時才發現自己時常錯估市場與商業機會,畢竟這是教授比較不熟悉的地方。

    Q:CES的參展感想?

    那時候覺得我們農業怎麼會去「消費型」的電子展,最後抱著出去看看的心態參加。結果發現荷蘭、加拿大、巴西、東南亞、中國、日本都來問,農業問題不只台灣有,我們解決的是全球性的問題。除此之外,也發現了其他商機,如歐美不需要太多軟體技術,只要讓他們能夠準時替後花園澆水就好。另外,畢竟我們瞄準高經濟價值作物, 大麻 也在範圍內,也有許多人來洽詢。

    資料來源: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4069/agritalk-2019

  • 有機耕種的缺點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0-09 05:30:00
    有 3 人按讚


    「噴完農藥,我爸突然倒下來」...一場意外,讓交大副教授投身「智慧種田」

    2019.08.02 by
    陳君毅

    農譯科技誕生於交大校園,是科技部率領前往2019年CES(消費性電子展)的新創之一。他們希望透過人工智慧、IoT與生科的跨領域知識,實現農業自動化、走向農業智慧化。而在創立農譯科技的背後,則是來自雲林農村的共同創辦人,生科系副教授陳文亮對於台灣農業期許與想像。

    「噴完農藥,我爸爸走回放農具的倉庫,突然倒了下來,我嚇傻了,媽媽在旁邊哭......還好最後救回來了。」農譯科技共同創辦人、交大生科系副教授陳文亮講起小時候差點以悲劇收場的故事,「所以你會不會討厭農藥?你恨死了!」陳文亮說。

    雲林農村小孩一次親眼目睹生死交關的場景,在多年之後催生了農譯科技,結合人工智慧、IoT(物聯網)與生物科技的農業平台。透過插在土中的感測器,蒐集、分析土壤與含水量資訊等,達成自動且精準施肥、澆水的「智慧種田」。

    智慧種田,讓非專業農民媲美專業

    農譯科技的特別之處,不只在誕生於交通大學校園,更是結合跨領域技術的成果。談到跨系、跨專業的合作,陳文亮認為所有人要從「解決問題」為出發點,「從科技的角度去推動農業,是無法成功的;反過來說,要找到農業面臨的問題,用科技來解決。」而農業遇到的問題,不外乎農民的年齡老化、農藥問題,以及土壤濫用與酸化。

    陳文亮與學生下鄉實地考察,他們發現全球農業發展的口號,雖然已經喊到了4.0,從人力、機械化、自動化,一直到農業智慧化。但是口號喊的響亮,台灣光自動化就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就公司的營運角度來看,這是很大的市場。」

    因此農譯科技結合了生物科技、人工智慧與IoT技術,用感測器獲取溫濕度、土壤環境等數據,進一步建立調控系統,調節水分、光線、溫度、蟲害、病害與土壤肥力6種常見的農業問題,並能透過手機即時了解各項數據及農作物的生長情形,以達到真正自動化的效果。「先自動化,才有智慧化的可能。」陳文亮說,農譯科技所蒐集到的大量數據,將成為農業智慧化的基石。

    以施肥與澆水來舉例,農譯科技從土壤中取得微生物數據進行分析,訓練肥料系統演算法,達到精準施肥的效果,因此只要能取得土壤數據,理論上各種農作物都適用;澆水則不用再「靠感覺」,如前幾日烈陽曝曬,水分其實無法滲透到土壤深處,需要比以往更多的水量,感測器能更精確地理解農作物所需。

    農譯科技要讓「非專業農民」,有機會種出跟「專業農民」一樣好的成果。背後則是希望能帶動青農返鄉,解決台灣農業缺工與長照的問題。「在雲林,80多歲的農民仍堅持下田,因為他今天不種,明天也沒人幫他種了。」陳文亮說。

    走印表機「賣墨水」的商業模式

    不過就算理想再壯闊,也要活下去,農譯科技最重要的商業模式,要走印表機「賣墨水」的模式。

    農譯科技的商業模式主要有三個,第一個是智慧農業平台解決方案,架設整套包含感測器、自動灌溉、施肥、開關驅蟲燈、噴灑生物抑制劑的系統,主要瞄準高經濟價值作物,如根莖類的中草藥、草莓等。

    第二則是農作物的販售,為了證明農譯科技的系統有效,團隊自主種植了多款農產品。以薑黃來說,不只打破了原本種1年休3年的模式,可以每年耕種、保持土壤不酸化,而且薑黃素的數值還更高,目前也公開販售薑黃產品,成為農譯科技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常常有人跟我們說,博士為什麼要去種田,我們也種的不錯啊。」陳文亮說。

    最後,是最重要的「生物抑制劑」。農譯科技從5,000多種蜘蛛毒中,篩選、分出病蟲害的抑制劑。「對鱗翅目、鞘翅目、雙翅目等昆蟲有效,聽不懂對不對?就是蛾、蚱蜢、果蠅之類的啦。」陳文亮說,但他也強調,生物抑制劑不是噴了就有效,,而是提前預防的生物防治概念,目前能防治80%左右的害蟲。
    硬體設備就是農譯科技的「印表機」,生物抑制劑則是生財的「墨水」,但更重要的,後者更是陳文亮對於小時候那場刻骨銘心的意外,最實際的回應。

    Q:教授創業的優勢?

    教授擁有學校相當多的研發能量與資源,能夠做出很多很棒的prototype(原型)。學校內也有許多人才,教授能夠手把手自己培育子弟兵,他們能延續你的理念、想法,在執行上也有一致性。教授創業也能學著更務實地理解市場,除此之外也能驗證技術與想法的可行性。

    Q:教書與實作的距離?

    教授創業的最大缺點,就是「出一張嘴」,容易流於喊口號,企業最痛恨的就是教授隨便講講不負責任,反正他還是繼續教書。我們過去也面臨過「打高空」的問題,但真正創業時才發現自己時常錯估市場與商業機會,畢竟這是教授比較不熟悉的地方。

    Q:CES的參展感想?

    那時候覺得我們農業怎麼會去「消費型」的電子展,最後抱著出去看看的心態參加。結果發現荷蘭、加拿大、巴西、東南亞、中國、日本都來問,農業問題不只台灣有,我們解決的是全球性的問題。除此之外,也發現了其他商機,如歐美不需要太多軟體技術,只要讓他們能夠準時替後花園澆水就好。另外,畢竟我們瞄準高經濟價值作物, 大麻 也在範圍內,也有許多人來洽詢。

    資料來源: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4069/agritalk-2019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