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有效功率 公式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有效功率 公式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有效功率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865的網紅愛搞電的港都狼仔,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博計 #Prodigit #智慧電源管家 #電力計費表 特色: ●專利吸附磁鐵設計,可任意吸附在電器或插座上,方便觀測及收納 ●分離式+延長線,再高也能輕易觀看測量數據 ●八項量測功能,可測量電壓(Volt)、電流(Amp)、有效功率(Watt)、視在功率(VA)、電源頻率(Hz)、功率因數(PF...
同時也有6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萬的網紅在地上滾的工程師 Nic,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現在學習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無論對於零基礎或是有經驗的工程師,想要持續成長應該看書還是看影片來的更有效率呢? 主要會和你分享我過去從新手到資深的過程中,如何持續保持進步及學習的經驗 也許這個經驗可以幫助到你,也歡迎留言和我分享你的看法 相信彼此分享不同的學習見解,能讓對於想要更精進自己程式開發...
「有效功率」的推薦目錄
- 關於有效功率 在 Social More HK|行銷 x 設計教學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有效功率 在 雙橡教育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有效功率 在 練健康|健身房|運動科學|肌力訓練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有效功率 在 愛搞電的港都狼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有效功率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有效功率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有效功率 在 在地上滾的工程師 Nic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有效功率 在 伊娃 Eva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有效功率 在 肥宅MS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有效功率 在 Social More HK|行銷 x 設計教學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24 14:14:48
讓工作更輕鬆!😏 斜槓族口袋必備清單 📃 💁♀️ 你是斜槓族嗎? 可能有不少人都會把Freelance 與Slasher 搞混,其實他們之間存在著微妙的差別。 自由工作者 Freelance 在不屬於公司之下,獨自接洽工作。 斜槓族 Slasher ...
有效功率 在 雙橡教育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6 10:14:13
【新學期新氣象,限動模板寫下你的新目標!】 還記得今年年初的自己嗎?你是不是默默地期許自己能夠在新的一年培養規律作息與讀書習慣,並成功地兼顧課業與社團的平衡? 半年匆匆地過去了,新學期開始步入軌道了,小編想帶著大家一起回顧上學期的目標,並同時為下學期做些簡單的準備,讓大家能夠在接...
有效功率 在 練健康|健身房|運動科學|肌力訓練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24 16:23:08
【教練!我想變強!但不同次數、組數、重量不同,背後的訓練目的是什麼?】 當你的訓練目的不同,便會使用到不同的訓練方法;當你在上教練課、或是拿到一張訓練規劃,是否會好奇這些不同重量、次數、組數的用意及差別? 今天我們將介紹四種訓練方式,讓你了解其中訓練的目的! 【訓練法介紹】 📍解剖適應期(準備...
-
有效功率 在 在地上滾的工程師 Nic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05-10 21:00:00現在學習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無論對於零基礎或是有經驗的工程師,想要持續成長應該看書還是看影片來的更有效率呢?
主要會和你分享我過去從新手到資深的過程中,如何持續保持進步及學習的經驗
也許這個經驗可以幫助到你,也歡迎留言和我分享你的看法
相信彼此分享不同的學習見解,能讓對於想要更精進自己程式開發功力的人有很大的幫助
===章節===
00:00 哪一個有效律?
00:36 寫程式如同寫作
05:14 書是最便宜的資源
10:14 折扣碼操作示範
===蝦皮購書折扣碼===
折扣碼:FLAGNIC36
時間:2021-03-29 ~ 2021-06-29
折扣碼:FLAGNIC79
時間:2021-06-30 ~ 2021-09-30
折扣碼: FLAGNIC11
時間:2021-10-01~ 2021-12-31
===前陣子在看的推薦書單===
(零基礎)
- 白話演算法!培養程式設計的邏輯思考
- Python 刷提鍛鍊班
(中高階)
- 設計模式之禪(第2版)
- 無瑕的程式碼-整潔的軟體設計與架構篇
- 單元測試的藝術
- 演算法之美:隱藏在資料結構背後的原理(C++版)
- Kent Beck的實作模式
(Ruby)
- Writing Efficient Ruby Code
(成長思考)
- 圖解.實戰 麥肯錫式的思考框架:讓大腦置入邏輯,就能讓90%的困難都有解!
- 師父:那些我在課堂外學會的本事
- 高勝算決策:如何在面對決定時,降低失誤,每次出手成功率都比對手高?
-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 懶人圖解簡報術:把複雜知識變成一看就秒懂的圖解懶人包
- 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
喜歡影片的話!可以幫忙點個喜歡以及分享、訂閱唷!😘
━━━━━━━━━━━━━━━━
🎬 觀看我的生活廢片頻道: https://bit.ly/2Ldfp1B
⭐ instagram (生活日常): https://www.instagram.com/niclin_tw/
⭐ Facebook (資訊分享): https://www.facebook.com/niclin.dev
⭐ Blog (技術筆記): https://blog.niclin.tw
⭐ Linkedin (個人履歷): https://www.linkedin.com/in/nic-lin
⭐ 蝦皮賣場: https://shopee.tw/bboyceo
⭐ Github: https://github.com/niclin
⭐ Podcast: https://anchor.fm/niclin
━━━━━━━━━━━━━━━━
✉️ 合作邀約信箱: niclin0226@gmail.com
#寫程式 #前端 #後端 -
有效功率 在 伊娃 Eva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5-08 19:00:16#輪動台灣 #環南化 #台南
輪動台灣系列賽第二日賽事-環南化水庫
帶著前一天新玉門關的疲勞值再戰
環南化水庫是考驗各面能力的期末考概念- 平路衝刺、中距離爬坡、下坡過彎、綿延不絕丘陵
嚇得第二天參加人數瞬間銳減
86公里爬升1600公尺
各種的陡坡考驗過彎掌握性
內山公路開始進入爬坡
第一個爬坡段將近4公里 平均坡度3.7%
好不容易到頂 接著是緊急的S彎下滑
接著第二個爬坡段3公里 平均坡度5%
嘉147縣道開始 邁入環南化最長爬坡段
5.2公里爬坡 平均坡度5.5%
坪林長下坡是環南化最經典的路段
全長13公里長下坡
有好幾個急轉彎
加上產業道路路況不穩定
很需要集中精神
關山洗衣板坡
整整15公里的起起伏伏
騎了50公里之後再來面對
實在是炸裂雙腳
著實愛爬坡人的菜
我全程腦子只有「這個坡要怎麼處理?短坡長坡?要換小盤還大盤抽車上?」
既然討厭坡就要用有效率的方式上
思考超耗腦結束後肚子餓到爆
騎完環南化只有一個感想
『有盤該變直須變 莫待無盤空變速』
比賽日期:2021/3/14
比賽路線:環南化水庫(86公里 1634公尺爬升)
玉井體育館→台3→楠西區→大埔鄉→坪林關山里→台20→玉井綜合體育館
|Music|
feel by peter-spacey Artlist
hit-the-beat by iamdaylight Artlist
miss-you-missing-me by jane--the-boy Artlist
bold by faith-richards Artlist
mood by wearethegood Artlist
車帽|KPLUS NOVA
車衣|伊娃Eva
車襪|titan Race
拍攝器材|GoPro Hero 9 Black、Insta 360 ONE X2、Insta360 ONE R、iPhone 12 Pro
後製軟體|Adobe Premiere Pro、Garmin VIRB edit、Insta360 studio
輪組|Novatec R3 Carbon
功率大盤|FSA 鋁合金功率計
卡鞋|LAKE CX237
碼表|Garmin Edge 130 Plus
車子型號|TCR ADVANCED 1-KOM 2019
還想看更多運動分享 !
伊娃Eva部落格 ► https://evavlog.com/
訂閱我的Youtube頻道 ► http://bit.ly/2SosGWD
按讚我的Facebook專頁 ► http://bit.ly/2S6aJgr
追蹤我的IG專頁 ► http://bit.ly/2St4MJu -
有效功率 在 肥宅MS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4-10 12:00:15能有效降低貓車次數
一個還蠻實用的小技巧
不管多人還是單人都通用
==================================
想知道更多動畫吐槽和小廢片嗎?
現在就訂閱"肥宅MS"吧:https://reurl.cc/o7epQ
《更多關於肥宅的資訊》
合作請email至:ms0437724video@gmail.com
有效功率 在 愛搞電的港都狼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博計 #Prodigit #智慧電源管家 #電力計費表 特色:
●專利吸附磁鐵設計,可任意吸附在電器或插座上,方便觀測及收納
●分離式+延長線,再高也能輕易觀看測量數據
●八項量測功能,可測量電壓(Volt)、電流(Amp)、有效功率(Watt)、視在功率(VA)、電源頻率(Hz)、功率因數(PF)、用電度數(kWh)、用電費用(Cost)
●預算電費功能,輸入電費費率(Rate)後,可計算電器消耗電力的費用(Total),以及預算電器一年(Year)、一個月(Month)、一週(Week)、一天(Day)、一小時(Hour)之消耗費用,提供節省能源、節約費用的最佳參考資訊
●110V電器設備測量適用2053A,220V電器設備測量適用2053B
有效功率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關於用力、輸出與運動表現】
騎乘加速時我們一般直覺會想著「更用力踩踏」的方式是「肌肉更用力」,但只想著肌肉用力反而會喪失效率,下面試著把「肌肉用力(Effort)」跟「運動表現(Performance)」之間的關係梳理出來,下面每一個箭頭處所耗損的能量愈少,代表效率愈高:
Effort→Force→Torque→Power→Performance
肌肉用力→力量→力矩→功率→運動表現
首先要了解的是:肌肉用力的程度(Effort)並不等於施加在踏板上的力(Force),例如在下坡時高轉速的踏板一直踩空,肌肉感到很緊張,或是肌肉不自覺繃緊、抽車的力道過猛使全身肌肉緊繃……等,只是空緊張,皆無助於踏板上施加更多的力。
最理想的狀況下是Effort = Force,也就是說:車手把部分的體重轉移到踏板上的蹠球部位時(車鞋卡踏鎖定的中間位置),臀部、腿部、腳掌肌肉緊繃的程度剛好足以支撐轉移過來的體重即可,如果「Effort > Force」代表浪費力氣,就好比坐在坐墊上把腿懸空但腿部肌肉卻用力繃緊一樣無效。
施加在踏板上的「力量(Force)」即為我們轉移過去的體重,這個體重可以只有單腿的重量,也可以是站起來抽車時接近全身的體重,轉移到踏板的體重比例愈高,力量(Force)愈大。在坐姿騎乘時,愈頂尖的車手在座墊上所支撐的體重也會愈小;很多入門車手之所以臀部會痛,並不是因為臀部還沒適應,而是因為他們的腿沒力支撐轉移過去的體重;反之,有經驗的車手之所以臀部不痛,也並非他們練成了鐵屁股,而是因為腿部有力了,可以承擔更多比例的體重,所以臀部的壓力也相對變小了。換句話說,就算是頂尖車手,如果刻意騎很慢騎很久,他的臀部也是會被壓得很不舒服的。
談到這邊,我們已經知道:施加在踏板上的力量,就是車手轉移到踏板上的體重比例。接下來要了解,這股力量(Force)並無法完全轉成功率輸出(Power)。
Power=(Force ✕ d) ✕ Cad
功率=(力量 ✕ 力臂) ✕ 迴轉速
功率=(力矩 Torque) ✕ 迴轉速
當力量施加在上死點與下死點時(也就是體重壓踏板的在12點與6點鐘方向時),力臂為零,力矩為零,此時肌肉用力了(有Effort)→踏板上也有力量(有Force)→但是沒有力矩(無Torque)→就沒有功率(無Power)。
因此,要創造「力矩(Torque)」 ,必須把力量(Force)盡量施加在力臂最長的位置,也就是3點鐘方向及其附近,講具體一點:轉移過來的體重應該施加在踏板1-4點的位置,在這位區間以外的270度,踏板上的力量(Force)應該愈少愈好,因為不可能完全沒有,所以目標是盡量減少。
然而,不管再頂尖的車手,仍會在踏板上抬的過程中(6點→12點)留有部分體重在踏板上,這即會形成「負力矩」,負力矩所形成的功率被稱為GPA (Gross Power Absorbed) ,它所代表的意思是:有Effort,也有Force,亦已輸出,但卻無助於自行車前進的功率。而另一個名詞GPR(Gross Power Released)則是指:實際有助於推動自行車前進的功率。
一般的功率計所呈現的是GPA+GPR=Total Power,這也是為何FTP進步並不一定代表運動表現的提升,因為車手進步的Total Power有可能是大部分是來自GPA,那對於自行車的速度並沒有幫助。
要能夠明確地分辨GPA與GPR這兩種功率,必須要能確認「力的方向性」(力的向量),例如踏板在向上時,向下的力會形成無效的GPA;此外,在踏板向下時也會有GPA,例如最完美的三點鐘方向,如果車手是向前方向下踩,那就會形成「法線力」(唯有切線力能產生力矩),法線力無助於踏板轉動,也會形成GPA。
目前,只有少數的功率計能測量出踩踏力量的方向性,Pioneer是其中一款,所以它能量化踩踏效率,實際得出兩邊的有效功率輸出。我個人關注了這款功率計很久,上個月剛購入。Pioneer是雙邊功率計,幾次騎乘下來,發現多次數據都是右腿的功率比左腿大,當下也立即向廠商提問:可否幫我確認一下,錶頭與分析APP上面的左右兩側功率分別為125W與135W,所代表的功率是選項1或2:
1、GPR:已經扣掉無用的功率輸出;
2、Total Power:整體的功率輸出(包含無用於推動自行車前進的GPA功率)
廠商回覆的結果是2,這代表我右腿的135W雖然比較大,但乘以輸出效率之後,反而是左腿的有效功率比較大:
* 右腿的有效功率是:135 ✕ 42.1% = 56.8W
* 左腿的有效功率是:125 ✕ 48.0% = 60.0W
一般人看到右腿功率比左腿大的普遍直覺反應是,1)左腿須要主動更用力一點或是2)練重量把左腿的肌力練得更強,這兩種方式的確會使左腿花更多Effort沒錯,但這兩種方式不見得對運動表現有幫助,因我們所已經知道Effort離Performance還有很多階層。所以練肌力,使整體力量提升當然有幫助,但對我目前左右功率不平衡的問題而言,明顯的問題是右腳的施力行程太長,不夠集中,這是我已知且明確的問題所在,數據只是把它呈現出來而已。
最後,GPR也不見得等於運動表現(Performance),因為風阻,而風阻跟騎姿與裝備有關,以裝備來說例如經過風洞測試的流線型車架與計時帽,都可使相同的GPR取得更大的速度。
--
回顧一下這個「肌肉用力(Effort)」與「運動表現(Performance)」之間的階層關係:
Effort→Force→Torque→Total Power→GPR→Performance
有助於我們理解,想要騎得更快,不要只是感覺更費力、更加咬牙切齒地使勁踩踏,而是應該透過訓練去提升單腿支撐體重的能力,以及化解上面各個箭頭中間的衝突(轉移體重的技巧),才能減少能量的耗損,進而取得更佳的運動表現。
有效功率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關於用力、輸出與運動表現】
騎乘加速時我們一般直覺會想著「更用力踩踏」的方式是「肌肉更用力」,但只想著肌肉用力反而會喪失效率,下面試著把「肌肉用力(Effort)」跟「運動表現(Performance)」之間的關係梳理出來,下面每一個箭頭處所耗損的能量愈少,代表效率愈高:
Effort→Force→Torque→Power→Performance
肌肉用力→力量→力矩→功率→運動表現
首先要了解的是:肌肉用力的程度(Effort)並不等於施加在踏板上的力(Force),例如在下坡時高轉速的踏板一直踩空,肌肉感到很緊張,或是肌肉不自覺繃緊、抽車的力道過猛使全身肌肉緊繃……等,只是空緊張,皆無助於踏板上施加更多的力。
最理想的狀況下是Effort = Force,也就是說:車手把部分的體重轉移到踏板上的蹠球部位時(車鞋卡踏鎖定的中間位置),臀部、腿部、腳掌肌肉緊繃的程度剛好足以支撐轉移過來的體重即可,如果「Effort > Force」代表浪費力氣,就好比坐在坐墊上把腿懸空但腿部肌肉卻用力繃緊一樣無效。
施加在踏板上的「力量(Force)」即為我們轉移過去的體重,這個體重可以只有單腿的重量,也可以是站起來抽車時接近全身的體重,轉移到踏板的體重比例愈高,力量(Force)愈大。在坐姿騎乘時,愈頂尖的車手在座墊上所支撐的體重也會愈小;很多入門車手之所以臀部會痛,並不是因為臀部還沒適應,而是因為他們的腿沒力支撐轉移過去的體重;反之,有經驗的車手之所以臀部不痛,也並非他們練成了鐵屁股,而是因為腿部有力了,可以承擔更多比例的體重,所以臀部的壓力也相對變小了。換句話說,就算是頂尖車手,如果刻意騎很慢騎很久,他的臀部也是會被壓得很不舒服的。
談到這邊,我們已經知道:施加在踏板上的力量,就是車手轉移到踏板上的體重比例。接下來要了解,這股力量(Force)並無法完全轉成功率輸出(Power)。
Power=(Force ✕ d) ✕ Cad
功率=(力量 ✕ 力臂) ✕ 迴轉速
功率=(力矩 Torque) ✕ 迴轉速
當力量施加在上死點與下死點時(也就是體重壓踏板的在12點與6點鐘方向時),力臂為零,力矩為零,此時肌肉用力了(有Effort)→踏板上也有力量(有Force)→但是沒有力矩(無Torque)→就沒有功率(無Power)。
因此,要創造「力矩(Torque)」 ,必須把力量(Force)盡量施加在力臂最長的位置,也就是3點鐘方向及其附近,講具體一點:轉移過來的體重應該施加在踏板1-4點的位置,在這位區間以外的270度,踏板上的力量(Force)應該愈少愈好,因為不可能完全沒有,所以目標是盡量減少。
然而,不管再頂尖的車手,仍會在踏板上抬的過程中(6點→12點)留有部分體重在踏板上,這即會形成「負力矩」,負力矩所形成的功率被稱為GPA (Gross Power Absorbed) ,它所代表的意思是:有Effort,也有Force,亦已輸出,但卻無助於自行車前進的功率。而另一個名詞GPR(Gross Power Released)則是指:實際有助於推動自行車前進的功率。
一般的功率計所呈現的是GPA+GPR=Total Power,這也是為何FTP進步並不一定代表運動表現的提升,因為車手進步的Total Power有可能是大部分是來自GPA,那對於自行車的速度並沒有幫助。
要能夠明確地分辨GPA與GPR這兩種功率,必須要能確認「力的方向性」(力的向量),例如踏板在向上時,向下的力會形成無效的GPA;此外,在踏板向下時也會有GPA,例如最完美的三點鐘方向,如果車手是向前方向下踩,那就會形成「法線力」(唯有切線力能產生力矩),法線力無助於踏板轉動,也會形成GPA。
目前,只有少數的功率計能測量出踩踏力量的方向性,Pioneer是其中一款,所以它能量化踩踏效率,實際得出兩邊的有效功率輸出。我個人關注了這款功率計很久,上個月剛購入。Pioneer是雙邊功率計,幾次騎乘下來,發現多次數據都是右腿的功率比左腿大,當下也立即向廠商提問:可否幫我確認一下,錶頭與分析APP上面的左右兩側功率分別為125W與135W,所代表的功率是選項1或2:
1、GPR:已經扣掉無用的功率輸出;
2、Total Power:整體的功率輸出(包含無用於推動自行車前進的GPA功率)
廠商回覆的結果是2,這代表我右腿的135W雖然比較大,但乘以輸出效率之後,反而是左腿的有效功率比較大:
* 右腿的有效功率是:135 ✕ 42.1% = 56.8W
* 左腿的有效功率是:125 ✕ 48.0% = 60.0W
一般人看到右腿功率比左腿大的普遍直覺反應是,1)左腿須要主動更用力一點或是2)練重量把左腿的肌力練得更強,這兩種方式的確會使左腿花更多Effort沒錯,但這兩種方式不見得對運動表現有幫助,因我們所已經知道Effort離Performance還有很多階層。所以練肌力,使整體力量提升當然有幫助,但對我目前左右功率不平衡的問題而言,明顯的問題是右腳的施力行程太長,不夠集中,這是我已知且明確的問題所在,數據只是把它呈現出來而已。
最後,GPR也不見得等於運動表現(Performance),因為風阻,而風阻跟騎姿與裝備有關,以裝備來說例如經過風洞測試的流線型車架與計時帽,都可使相同的GPR取得更大的速度。
-\-\
回顧一下這個「肌肉用力(Effort)」與「運動表現(Performance)」之間的階層關係:
Effort→Force→Torque→Total Power→GPR→Performance
有助於我們理解,想要騎得更快,不要只是感覺更費力、更加咬牙切齒地使勁踩踏,而是應該透過訓練去提升單腿支撐體重的能力,以及化解上面各個箭頭中間的衝突(轉移體重的技巧),才能減少能量的耗損,進而取得更佳的運動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