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月球上的時鐘走得 比地球上的時鐘 快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月球上的時鐘走得 比地球上的時鐘 快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月球上的時鐘走得 比地球上的時鐘 快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月球上的時鐘走得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V媽教室,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青少年電影院】雨果的冒險(11.5y/ 13.10y) 我家的電影院常是分齡開演,因為兩個小孩差兩歲半,有時哥哥可以看的電影不適合妹妹看,就只好分開觀賞。今天全家一起忙完防颱工作,綁好盆栽、處理好冷氣隔板、把高懸的獨木舟卸到地上、綁好單車....從一樓到四樓、從房內到屋外一家人忙了一天,下午四點...

月球上的時鐘走得 在 1620夫妻生活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2-02 23:58:23

摸到 @stayoneclock 岩石鐘本人的時候很驚喜! 好像 #月球表面~ 不規則的斑駁、凹凸的痕跡�很是有個性欸! 一直不知道它擺在哪裡才適合?! 放了半年多才終於有機會讓它露臉了! 好看的時鐘可以顯露 #家的品味~ 雖然現在大家都是看手機比較多~ 但我覺得空間中還是要有一個時鐘! #才有過...

  • 月球上的時鐘走得 在 V媽教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23 13:13:11
    有 31 人按讚

    【青少年電影院】雨果的冒險(11.5y/ 13.10y)

    我家的電影院常是分齡開演,因為兩個小孩差兩歲半,有時哥哥可以看的電影不適合妹妹看,就只好分開觀賞。今天全家一起忙完防颱工作,綁好盆栽、處理好冷氣隔板、把高懸的獨木舟卸到地上、綁好單車....從一樓到四樓、從房內到屋外一家人忙了一天,下午四點半,一邊吃“晚餐”一邊看電影。今天挑的電影是改編自“雨果的秘密”一書(The Invention of Hugo Cabret /宋珮老師譯/ 台灣東方出版社),好久前就想帶孩子們一起看這部2012年獲獎無數的電影「雨果的冒險」(Hugo),直到阿妮即將升小六的這暑假,終於實現。

    一開始在看電影時,正男一看電影名馬上就說:「雨果耶!是悲慘世界、鐘樓怪人的那個雨果嗎?我不熟....」大家一邊大笑一邊說我們也不熟後,就正式進入電影世界。電影從一個爸爸突然去世的12歲孤兒雨果開始,他住在法國巴黎Montparnasse火車站裡維修時鐘與偷東西,孤單的雨果唯一的同伴就是爸爸留下的一個壞掉機器人,雨果拼命偷零件只為了修好機器人,他堅信機器人修好後會寫出爸爸留下的話語,過程中他遇見一位同是孤兒的活潑女孩和1930年代時一代電影大師喬治梅里耶。

    看完電影後,大家一陣安靜的品嚐這電影的餘味。

    阿妮首先好奇地問:「為什麼那麼多孤兒?雨果又沒做壞事,為什麼警察要一直抓孤兒?」

    爸爸認真回:「這和歐洲工業革命以後貧富差距變很大有關係(這講給正男聽的),那個年代,機器啊、工廠啊一大堆冒出來,有人變很有錢、就有人變很窮,這叫貧富差距,貧富差距變成一條大水溝,一邊是有錢人、另一邊變很窮,有很多人被貧困、被疾病折磨,有些不好的人會利用沒有爸爸媽媽的孤兒來做不好的事,電影裡面講到那個因為戰爭腳斷掉的警察以前也是孤兒,後來被送到孤兒院好好教。他長大以後當警察,也怕這些孤兒被壞人騙,所以努力找火車站裡的孤兒送進孤兒院裡面被教,教孤兒如何聽話、如何不與人來往、告訴孤兒沒有家庭也能過活。那個時候,孤兒好多好多,也有很多很迷人的小說是用這個時代背景寫的...(哥哥回:像孤雛淚嗎?)對,狄更斯的孤雛淚。」

    阿妮:「聽起來警察好像是為了孤兒好,但是做的方法好可怕...感覺好多故事從孤兒開始喔,哈利波特、莎拉公主、湯姆歷險記、秘密花園...好多好多都是....」

    我說:「哇,阿妮有很特別的發現,以後找機會好好找一下那些故事是在什麼年代寫的。正男呢?哥哥你覺得這電影好不好看?」

    正男:「不錯啊!他住的地方很酷、很多齒輪(果然像愛機械的哥哥會說的話),感覺雨果住的秘密通道可以通往整個車站。還有用發條就可以讓機器人沾墨用鋼筆寫字很酷,以前的機器人很帥!裡面那個爺爺拍的第一部科幻電影月球旅行記,說是從凡爾納小說來的,我看過凡爾納的小說,電影《回到未來》也有講到凡爾納。」(不懂為甚麼青少年的語彙貧瘠到只剩酷和帥,唉。)

    我說:「嗯,就知道你對那個機器人很有興趣,只有發條耶,就能做出一個能寫字、點頭搖頭的機器人!我還一直認真聽裡面台詞不是說robot,他是用 automaton這個詞。(為此,我們事後看了一下18世紀的發條機器人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eTOqDb-86s ),我也記得以前在看小說的時候,提到作者所說的話,我找一下。先簡單說一下,書裡有談到布萊恩聊到雨果的秘密這本書的創作來源,作者他說:” 數年前,我讀了Gaby Wood的《愛迪生的夏娃:探求機械生命的魔術史》(Edison’s Eve:A Magical History of the Quest for Mechanical Life),因此得知許多機械發條玩偶(也就是所謂的機器人)收藏品的真實故事;原物主將這些機器 人捐贈給巴黎的一座博物館,它們被擱置在潮溼的閣樓裡,最終難逃被丟棄的命運。我想像有個男孩發現了那些損毀、生鏽的機器,就在那一刻,雨果和他的故事誕生了。”

    不過,我倒是沒特別注意到凡爾納耶,你看過他哪些書?」
    正男咚咚咚跑去房間拿了幾本朱爾·凡爾納的作品,我上網查了一下,朱爾·凡爾納(Jules Gabriel Verne)是19世紀法國科幻小說之父,原來我們熟悉的《海底兩萬里》、《地心歷險記》、《環遊世界八十天》、《十五少年漂流記》....好多都是凡爾納的作品,他家族有航海背景,這影響他日後的文學作品導向。教宗利奧十三世1884年還曾見朱爾·凡爾納並對他說:「我並不是不知道您的作品的科學價值,但我最珍重的卻是它們的純潔、道德價值和精神力量。」大家一邊討論這些書,一邊說原來如此、難怪電影裡一下是月球旅行、一下是海神波賽頓和美人魚....

    爸爸:「其實後面提到喬治梅里耶這位電影大師的事是真實的,應該是這位很會拍黑色暴力片的美國導演馬丁史柯西斯在向19世紀末法國一代電影大師致敬。裡面的喬治爸爸以前真的一開始是魔術師,然後裡面第一部盧米埃兄弟拍的火車進站電影,大家都快嚇得目瞪口呆,還以為火車快撞向自己了!」

    我說:「對呀,很久很久以前的電影啊。一開始是黑白的,然後一格一格畫上顏色,像電影裡面演的一樣,還用剪的,非常辛苦。不過,我很佩服喬治梅里耶爺爺的勇氣耶,他賣掉很多財產蓋了玻璃屋,才有機會開始第一部電影。(哥哥補充:而且他很有前瞻性,盧米埃兄弟還不看好電影未來,幸好喬治爸爸喜歡機械,硬把攝影機做出來)你看,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他好傷心,戰爭摧毀人的希望和想像力、也毀掉電影,他的電影沒人看了(哥哥補充:底片竟然被熔化變成高跟鞋底的原料,藝術和高跟鞋誰重要啊?奇怪!)那個戰爭的年代啊,想像、夢想、休閒根本不切實際,對那個年代來說,工業、經濟很重要,不得不硬化的年代。喬治梅里耶爺爺才會說:“如果沒有魔術或小小的夢想,我們這個時代的人該如何活下去?” 真是辛苦的年代。」

    我刻意導向:「我也喜歡裡面雨果的夢想和堅持!你們想如果沒有雨果這樣堅持修好機器人?如果沒有他間持機器人裡有爸爸的訊息?如果沒有他堅持讓那位教授來拜訪喬治梅里耶?會怎樣?」

    正男:「也是,如果沒有他拼命想要修好機器人、修理好喬治梅里耶爺爺的夢想,雨果還是會繼續孤單、找不到人生方向,電影老爺爺(喬治梅里耶)應該也會繼續怨嘆戰爭、痛恨電影吧!」

    暫記於此~
    以雨果男孩對劇中可愛女孩說的一句話結尾:
    「如果,世界是個大機器,那我就不可能是多餘的,我一定有存在的理由。這也就是說,你也有存在的理由。」

    ----------------------
    感恩蛋殼上裂縫的存在,因為有裂縫,光才能走進來~
    ----------------------
    V媽慢慢刷觸覺教養神器和大紙捲在現貨舖:https://vmashopping.cashier.ecpay.com.tw/
    V媽教室line群組,講座團購不漏接:https://line.me/R/ti/p/%40uwr7373l
    V媽教室Podcast:https://reurl.cc/Y1jkVx
    ----------------------
    由 本海報的截圖 - http://movie.mtime.com/80170/posters_and_images/mainposters/hot.html, 合理使用,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curid=1693405

  • 月球上的時鐘走得 在 V媽教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23 12:45:53
    有 1 人按讚

    【青少年電影院】雨果的冒險(11.5y/ 13.10y)

    我家的電影院常是分齡開演,因為兩個小孩差兩歲半,有時哥哥可以看的電影不適合妹妹看,就只好分開觀賞。今天全家一起忙完防颱工作,綁好盆栽、處理好冷氣隔板、把高懸的獨木舟卸到地上、綁好單車....從一樓到四樓、從房內到屋外一家人忙了一天,下午四點半,一邊吃“晚餐”一邊看電影。今天挑的電影是改編自“雨果的秘密”一書(The Invention of Hugo Cabret /宋珮老師譯/ 台灣東方出版社),好久前就想帶孩子們一起看這部2012年獲獎無數的電影「雨果的冒險」(Hugo),直到阿妮即將升小六的這暑假,終於實現。

    一開始在看電影時,正男一看電影名馬上就說:「雨果耶!是悲慘世界、鐘樓怪人的那個雨果嗎?我不熟....」大家一邊大笑一邊說我們也不熟後,就正式進入電影世界。電影從一個爸爸突然去世的12歲孤兒雨果開始,他住在法國巴黎Montparnasse火車站裡維修時鐘與偷東西,孤單的雨果唯一的同伴就是爸爸留下的一個壞掉機器人,雨果拼命偷零件只為了修好機器人,他堅信機器人修好後會寫出爸爸留下的話語,過程中他遇見一位同是孤兒的活潑女孩和1930年代時一代電影大師喬治梅里耶。

    看完電影後,大家一陣安靜的品嚐這電影的餘味。
    阿妮首先好奇地問:「為什麼那麼多孤兒?雨果又沒做壞事,為什麼警察要一直抓孤兒?」

    爸爸認真回:「這和歐洲工業革命以後貧富差距變很大有關係(這講給正男聽的),那個年代,機器啊、工廠啊一大堆冒出來,有人變很有錢、就有人變很窮,這叫貧富差距,貧富差距變成一條大水溝,一邊是有錢人、另一邊變很窮,有很多人被貧困、被疾病折磨,有些不好的人會利用沒有爸爸媽媽的孤兒來做不好的事,電影裡面講到那個因為戰爭腳斷掉的警察以前也是孤兒,後來被送到孤兒院好好教。他長大以後當警察,也怕這些孤兒被壞人騙,所以努力找火車站裡的孤兒送進孤兒院裡面被教,教孤兒如何聽話、如何不與人來往、告訴孤兒沒有家庭也能過活。那個時候,孤兒好多好多,也有很多很迷人的小說是用這個時代背景寫的...(哥哥回:像孤雛淚嗎?)對,狄更斯的孤雛淚。」

    阿妮:「聽起來警察好像是為了孤兒好,但是做的方法好可怕...感覺好多故事從孤兒開始喔,哈利波特、莎拉公主、湯姆歷險記、秘密花園...好多好多都是....」

    我說:「哇,阿妮有很特別的發現,以後找機會好好找一下那些故事是在什麼年代寫的。正男呢?哥哥你覺得這電影好不好看?」

    正男:「不錯啊!他住的地方很酷、很多齒輪(果然像愛機械的哥哥會說的話),感覺雨果住的秘密通道可以通往整個車站。還有用發條就可以讓機器人沾墨用鋼筆寫字很酷,以前的機器人很帥!裡面那個爺爺拍的第一部科幻電影月球旅行記,說是從凡爾納小說來的,我看過凡爾納的小說,電影《回到未來》也有講到凡爾納。」(不懂為甚麼青少年的語彙貧瘠到只剩酷和帥,唉。)

    我說:「嗯,就知道你對那個機器人很有興趣,只有發條耶,就能做出一個能寫字、點頭搖頭的機器人!我還一直認真聽裡面台詞不是說robot,他是用 automaton這個詞。(為此,我們事後看了一下18世紀的發條機器人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eTOqDb-86s ),我也記得以前在看小說的時候,提到作者所說的話,我找一下。先簡單說一下,書裡有談到布萊恩聊到雨果的秘密這本書的創作來源,作者他說:” 數年前,我讀了Gaby Wood的《愛迪生的夏娃:探求機械生命的魔術史》(Edison’s Eve:A Magical History of the Quest for Mechanical Life),因此得知許多機械發條玩偶(也就是所謂的機器人)收藏品的真實故事;原物主將這些機器 人捐贈給巴黎的一座博物館,它們被擱置在潮溼的閣樓裡,最終難逃被丟棄的命運。我想像有個男孩發現了那些損毀、生鏽的機器,就在那一刻,雨果和他的故事誕生了。”
    不過,我倒是沒特別注意到凡爾納耶,你看過他哪些書?」

    正男咚咚咚跑去房間拿了幾本朱爾·凡爾納的作品,我上網查了一下,朱爾·凡爾納(Jules Gabriel Verne)是19世紀法國科幻小說之父,原來我們熟悉的《海底兩萬里》、《地心歷險記》、《環遊世界八十天》、《十五少年漂流記》....好多都是凡爾納的作品,他家族有航海背景,這影響他日後的文學作品導向。教宗利奧十三世1884年還曾見朱爾·凡爾納並對他說:「我並不是不知道您的作品的科學價值,但我最珍重的卻是它們的純潔、道德價值和精神力量。」大家一邊討論這些書,一邊說原來如此、難怪電影裡一下是月球旅行、一下是海神波賽頓和美人魚....

    爸爸:「其實後面提到喬治梅里耶這位電影大師的事是真實的,應該是這位很會拍黑色暴力片的美國導演馬丁史柯西斯在向19世紀末法國一代電影大師致敬。裡面的喬治爸爸以前真的一開始是魔術師,然後裡面第一部盧米埃兄弟拍的火車進站電影,大家都快嚇得目瞪口呆,還以為火車快撞向自己了!」

    我說:「對呀,很久很久以前的電影啊。一開始是黑白的,然後一格一格畫上顏色,像電影裡面演的一樣,還用剪的,非常辛苦。不過,我很佩服喬治梅里耶爺爺的勇氣耶,他賣掉很多財產蓋了玻璃屋,才有機會開始第一部電影。(哥哥補充:而且他很有前瞻性,盧米埃兄弟還不看好電影未來,幸好喬治爸爸喜歡機械,硬把攝影機做出來)你看,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他好傷心,戰爭摧毀人的希望和想像力、也毀掉電影,他的電影沒人看了(哥哥補充:底片竟然被熔化變成高跟鞋底的原料,藝術和高跟鞋誰重要啊?奇怪!)那個戰爭的年代啊,想像、夢想、休閒根本不切實際,對那個年代來說,工業、經濟很重要,不得不硬化的年代。喬治梅里耶爺爺才會說:“如果沒有魔術或小小的夢想,我們這個時代的人該如何活下去?” 真是辛苦的年代。」

    我刻意導向:「我也喜歡裡面雨果的夢想和堅持!你們想如果沒有雨果這樣堅持修好機器人?如果沒有他間持機器人裡有爸爸的訊息?如果沒有他堅持讓那位教授來拜訪喬治梅里耶?會怎樣?」

    正男:「也是,如果沒有他拼命想要修好機器人、修理好喬治梅里耶爺爺的夢想,雨果還是會繼續孤單、找不到人生方向,電影老爺爺(喬治梅里耶)應該也會繼續怨嘆戰爭、痛恨電影吧!」

    暫記於此~
    以雨果男孩對劇中可愛女孩說的一句話結尾:
    「如果,世界是個大機器,那我就不可能是多餘的,我一定有存在的理由。這也就是說,你也有存在的理由。」

    ----------------------
    感恩蛋殼上裂縫的存在,因為有裂縫,光才能走進來~
    ----------------------
    V媽慢慢刷觸覺教養神器和大紙捲在現貨舖:https://vmashopping.cashier.ecpay.com.tw/
    V媽教室line群組,講座團購不漏接:https://line.me/R/ti/p/%40uwr7373l
    V媽教室Podcast:https://reurl.cc/Y1jkVx

  • 月球上的時鐘走得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2-15 03:00:19
    有 482 人按讚

    【新文章】為什麼一天有24小時?

    我們都知道時鐘走一圈有12個數字,當時針走完兩圈就代表是24小時過去了,是新一天的開始。然而,你又有否想過為什麼是24而不是23或25,又或者不乾脆用10呢?

    現代科學裡,時間的國際單位(SI unit)是秒。1秒的長度有精確定義:銫-133(cesium-133)原子基態的超精細結構(hyperfine structure),當進行量子躍遷時釋放的電磁輻射頻率的9,192,631,770個週期的時間長度[1]。秒是七個物理基礎單位之一。

    一天24小時可能源自古埃及文明。古埃及的人在一年之間變化的夜空中發現了24顆明亮的星,剛好能夠把整晚分成24等份。由於埃及接近赤道,黑晚長度大約是12個小時,但不要以為一晚只能看見12顆星!由於星星會東升西落因此在埃及的一年中任何時刻,都能看見18顆星(剩下的6顆位置接近太陽因而看不見)。而且,頭尾各3顆星都出現在日出或日落時候,因太陽光的關係而很難看見,因此真正容易看見的只有黑夜中的12顆星。所以,他們把夜間劃分成12等份(注意不是11,只要12顆星放於每份的中央即可),亦按照此習慣把日間分為12等份。

    不過在日間看不見星星,古埃及人如何得知時間?原來,他們會在日間使用一種稱為日晷(sundial)的儀器。這是一種把一個「人」字型垂直放在一個圓盤上的儀器,太陽光照射下來,便會在圓盤上投射出陰影,陰影指着的數字就是日間的時間。在晚間,除了使用12顆星之外,也有一種比較可靠的計時方法,就是利用放在特製水桶中的水位高度來顯示出夜間的12等份。

    早晚各分為12等份亦有可能來自另一個原因。古埃及人採用的是12進制而非現在我們所使用的10進制。有些歷史研究指出,他們可能習慣用拇指數數目,而其他4隻手指各有3節,因此就等於12了。因此,一天24等份剛好等於兩隻手除了拇指之外的指節數目,所以這亦可能是他們採用24這個數字的原因。

    不過在未來,一天可能會有25小時,甚至更久呢!因為月球所引起的潮汐,海水會與地球摩擦,使地球的自轉速度減慢。大約每5萬年地球自轉就會減慢1秒。因此,在大約1億8千萬年以後,我們一天就能有25小時用了!同樣道理,在大約14億年前,地球的自轉比現在快多了,當時一天可是只有18小時呢!原來,一天並不一定就是24小時的啊。

    之不過,如果一天被分為24等份,為什麼1小時和1分鐘都卻被分成60等份?這就與古巴比倫人使用60進制有關。對古巴比倫人來說,60是個非常方便的數字,因為它能夠被非常多日常需要用到的數目字除盡:1、2、3、4、5、6、10、12、15、20、30。這對於表達一個數字的分數很有用。

    這個習慣被流傳到古希臘。事實上,小時和分鐘被分為60等份的做法,與西方科學和數學之中把角度分為360等份有關。測量地球周長的古希臘科學家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首先把一個圓形分成60等分。之後喜帕恰斯(Hipparchus)把這定義推廣為360等份。最後,為了量度比1度更小的角度,古希臘人把1度再分為60角分、1角分再分為60角秒。

    角分的拉丁文是partes minutae primae,意即「第一分割」,英文譯作first minute,漸漸簡稱成minute,即我們說的角分或分鐘。角秒的拉丁文partes minutae secundae,意思就是「第二分割」,即是second minute,之後就簡稱second,即我們說的角秒或秒。不過直到16世紀末發明機械時鐘之前,普羅大眾基本上都不使用分鐘和秒。

    總結來說,「從上而下」把1天分為24小時,是古代天文學和度量衡傳統而來。「從下而上」由定義1秒到60秒為1分鐘、60分鐘為1小時,再反過來把1天的長度定義為24 x 60 x 60 = 86,400 秒,則是現代科學的做法。

    [1] 可參考國際度量衡局(BIPM)對秒的定義:
    https://www.bipm.org/metrology/time-frequency/units.html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