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月夜愁簡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月夜愁簡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月夜愁簡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月夜愁簡介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307的網紅李基銘的影音頻道,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公園地景百年流轉:都市計畫下的臺北,邁向現代文明的常民生活史」介紹 訪問:張瑞芳 副總編輯 內容簡介: 一座城市,總少不了公園 都市叢林中的唯一綠地,誕生於台灣不過120多年 ●1932年一張市區計畫圖...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公園地景百年流轉:都市計畫下的臺北,邁向現代文明的常民生活史」介紹 訪問:張瑞芳 副總編輯 內容簡介: 一座城市,總少不了公園 都市叢林中的唯一綠地,誕生於台灣不過120多年 ●1932年一張市區計畫圖,揭開臺北邁向現代化之路 ●從圓山公園開始,追索17...

  • 月夜愁簡介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5-01 21:25:32
    有 26 人按讚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公園地景百年流轉:都市計畫下的臺北,邁向現代文明的常民生活史」介紹
           
    訪問:張瑞芳 副總編輯
        
    內容簡介:
    一座城市,總少不了公園
    都市叢林中的唯一綠地,誕生於台灣不過120多年
       
    ●1932年一張市區計畫圖,揭開臺北邁向現代化之路
    ●從圓山公園開始,追索17座公園的百年歷史變遷
    ●溜狗、運動、漫步、沉思之餘,那些你需要知道的公園知識
       
    ◇為什麼臺灣會有公園?
    大安森林公園、二二八和平公園、植物園,這些熟悉的城市綠地,都是起自於二十世紀初臺北都市計畫的成果。當時日本政府意圖將臺灣帶向現代化的道路。隨「星期制度」出現,大眾交通系統發展,時間與空間的雙重變革,開啟臺灣人的休閒風氣。公園成了大眾的休憩場所,並兼負保健、防災等重要功能。1932年都市計畫中規劃了17座公園。
       
    日治時期,政府還拆除了臺北城牆,鋪設有美麗行道樹和安全島的三線道路,現今愛國東路、中山南路、忠孝西路、中華路等三線道,是臺北車水馬龍的街道,但是當年卻因人煙稀少成為情侶約會好所在,臺語老歌〈月夜愁〉說的就是這道路上發生的故事;而現在時興的路跑,在當時的三線道就舉行過了呢!
       
    ◇公園深入日常,休閒中有濃濃的「政治」味
    公園和許多現代化設施一樣,都是日本政府「二手移植」的成果。將歐美公園的音樂亭、噴泉造景與西方的博物館、博覽會、動物園等空間「再現」於公園內,民眾可以在精心塑造的空間中,接受文明洗禮,體驗前所未有的新鮮事,例如棒球比賽、相撲比賽、音樂表演等,當時《臺灣日日新報》還會刊登音樂會曲目。
       
    此外,圓山公園中的臺灣神社與植物園內建功神社的祭典儀式,還有公園內的收音機體操,都是讓民眾在享受休憩活動之餘,強化愛國意識、健身保國的思維,也是「教化」國民的有效方式。
       
    ◇隨歷史變遷的公園命運交響曲
    17座公園百年來的命運各不相同,有些因戰爭工程停擺,有的存續至今,如二二八和平公園。戰後有些被當成居民聚落、眷村用地、國防軍事基地等,有些甚至直接改變用途放棄建設公園。
       
    不久前因圓山文化遺址產生爭議的圓山自然景觀公園,戰時將運動場改建為軍醫院,戰後曾供美軍顧問團使用,後改建為中山足球場,在2010年又成為花博用地,其中經歷的土地轉移過程宛如臺灣現代史的縮影。
       
    ◇體檢台北公園,我們還可以這麼做
    本書透過實地田野考察與資料蒐集,一一重現17座公園的歷史與現況。作者為地理與歷史雙學科背景,引領讀者翻閱百年來的地圖、都市計畫圖、報刊、文獻、明信片、照片,讓我們能對臺北公園的地景風貌與歷史脈絡有更多認識。更深入全面檢視臺北公園建設的問題,如圓山公園的考古遺址問題,防災公園可以怎麼做?本書特闢專欄以日本公園與紐約案例提出建議,期待臺北的公園可以乘載更多文化歷史外,還能發揮其實用價值。
        
    作者簡介:林芬郁
    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
    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兼任助理教授。
       
    潛心研究臺灣文史、關懷文化資產保存,文章散見於《地理研究》、《臺灣文獻》、《臺北文獻》、《臺灣民俗藝術彙刊》等學術期刊,與《原住民族文獻》、《鐵道情報》、《自由時報》的〈自由廣場〉等。
       
    著有《臺灣文化藏寶圖》一書,並與他人合著《沒有電視的年代—阿公阿嬤的生活娛樂史》、《看見師大校園》、《城市前世到今生:臺北考現學》、《臺灣地名辭書 卷二十二臺北市》、《北投區志》等書。
       
            
    出版社粉絲頁: 貓頭鷹書房

  • 月夜愁簡介 在 晚安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5-05-16 02:34:44
    有 88 人按讚


    【人妻、月夜、偽自白——永楽座2015春夏跨界朗讀會第六場5/16(六)19:30-20:30《晚安晚安》 陸穎魚】

    第一個「晚安」代表過去:
    寫在身體裡的
    很破很細很濕的詞語
    堆疊餘溫未散的瓦片
    寄給你
    全部
    沒事
    這就是愛。
                            
    第二個「晚安」代表未來:
    把憂愁的愚蠢喜歡過了
    把孤獨的河流擁抱過了
    這就是你們可能討厭的我
    我也可能有時討厭的你們。

                 ——陸穎魚《晚安晚安》簡介

    讀陸穎魚的詩,像少年陪著似友非友的成熟女孩,走在早已遠遠超過午夜的大街上。她聊理想、批判社會和工資、敘述心愛電影的神情像是將身子和手都靠過來,放到讀者的手裡——
    下一秒她掙脫開,絮叨着討厭所有人,漫步跨越空蕩蕩八線道,逗留在行人禁入的區域。雙向道一邊通往愛,一邊通往絕望;她走過來晃過去,不急着站定。待在路中央只是告訴你:她兩邊都去過了。

    這是將絮語和冷言倒進同個盤子裡,混凝成詩的陸穎魚。五月中旬的週六夜,她來書店唸這些愛厭相雜的句子。沙發和桌椅舒適,歡迎你來放鬆休息,但切勿陷入粘膩。畢竟隔天月亮時間,黑夜將如常升起。

    --------------------------------------------------------------------------------

    ~詩人簡介~
    陸穎魚,香港詩人,現任台灣人妻。左手洗衫煮飯,右手讀書寫字。性格天真過豆腐,擁有一顆洋蔥的心。曾任職財經記者、文學雜誌《字花》編輯。著有《淡水月亮》。

    ~~~~~~~永楽開張 必有佳座 ~~~~~~~~~~

    ◆ 永楽座
     店址: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83巷21弄6號1樓
       (地圖:http://ppt.cc/jplR)
     電話:02-23686808

  • 月夜愁簡介 在 黎明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3-06-06 12:58:09
    有 329 人按讚

    連續兩屆金鼎獎得主 李志銘
    重訪台北的老聲音,台灣的老聲音
    最新力作

      「聲音確實有種看不見的力量,能使人安心,也能讓人焦慮。」有誰記得螢橋河畔「露天歌場」水岸歌聲?一曲〈月夜愁〉是否迄今卻仍歌詠著台北三線路夜晚之迷人所在?至於那些城市深晚未歸人歌唱「今天不回家」的迷離身影,亦深情見證北投「那卡西」夜晚,流淌著比白天更多的浪漫。

      金鼎獎得主李志銘,不僅爬梳台灣文化風景,也書寫城市聲景,用不同角度喚醒台灣走過的豐富歲月。

      這部聚焦台北記憶與聲景之作,談城市印象也談聲音與地方的關連,城裡城外的聲音記憶,耳熟能詳的樂曲,帶出台灣早期的地方縮影,另一方面也將城市自農村到工業的快速發展,運輸工具日益便捷,南來北往的印記,藉由一些古調樂曲呈現。

      李志銘也探詢城市生態的轉變,試圖喚醒城市擁有過的大自然印記,在書中回顧台灣音樂史上一個個似曾相識的名字:舉凡日治時代鄧雨賢、江文也,乃至戰後初期文夏、洪一峰、紀露霞與鳳飛飛,並試圖以聲音景觀(Soundscape)解讀,有如戰後台灣城市文化史,別有一番風味。

      眾聲喧嘩的二十一世紀,環境迫使人們聽聞的聲響是如此過度地嘈雜不堪,那些隱蔽於寂靜當中等待著人們去覺察的被隱藏的聲音,充滿許多耐人尋味的故事。

    作者簡介

    李志銘

      1976年生於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具有天秤座理性的冷淡與分析傾向,對人對事缺乏諂媚的熱情。工作餘暇偏嗜在舊書攤中窺探歷史與人性。著作《半世紀舊書回味》曾獲2005年《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裝幀時代》獲2011年金鼎獎,《裝幀台灣》也獲2012年金鼎獎。目前專事寫作。

  • 月夜愁簡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5-01 22:41:31

    本集主題:「公園地景百年流轉:都市計畫下的臺北,邁向現代文明的常民生活史」介紹
           
    訪問:張瑞芳 副總編輯
        
    內容簡介:
    一座城市,總少不了公園
    都市叢林中的唯一綠地,誕生於台灣不過120多年
       
    ●1932年一張市區計畫圖,揭開臺北邁向現代化之路
    ●從圓山公園開始,追索17座公園的百年歷史變遷
    ●溜狗、運動、漫步、沉思之餘,那些你需要知道的公園知識
       
    ◇為什麼臺灣會有公園?
    大安森林公園、二二八和平公園、植物園,這些熟悉的城市綠地,都是起自於二十世紀初臺北都市計畫的成果。當時日本政府意圖將臺灣帶向現代化的道路。隨「星期制度」出現,大眾交通系統發展,時間與空間的雙重變革,開啟臺灣人的休閒風氣。公園成了大眾的休憩場所,並兼負保健、防災等重要功能。1932年都市計畫中規劃了17座公園。
       
    日治時期,政府還拆除了臺北城牆,鋪設有美麗行道樹和安全島的三線道路,現今愛國東路、中山南路、忠孝西路、中華路等三線道,是臺北車水馬龍的街道,但是當年卻因人煙稀少成為情侶約會好所在,臺語老歌〈月夜愁〉說的就是這道路上發生的故事;而現在時興的路跑,在當時的三線道就舉行過了呢!
       
    ◇公園深入日常,休閒中有濃濃的「政治」味
    公園和許多現代化設施一樣,都是日本政府「二手移植」的成果。將歐美公園的音樂亭、噴泉造景與西方的博物館、博覽會、動物園等空間「再現」於公園內,民眾可以在精心塑造的空間中,接受文明洗禮,體驗前所未有的新鮮事,例如棒球比賽、相撲比賽、音樂表演等,當時《臺灣日日新報》還會刊登音樂會曲目。
       
    此外,圓山公園中的臺灣神社與植物園內建功神社的祭典儀式,還有公園內的收音機體操,都是讓民眾在享受休憩活動之餘,強化愛國意識、健身保國的思維,也是「教化」國民的有效方式。
       
    ◇隨歷史變遷的公園命運交響曲
    17座公園百年來的命運各不相同,有些因戰爭工程停擺,有的存續至今,如二二八和平公園。戰後有些被當成居民聚落、眷村用地、國防軍事基地等,有些甚至直接改變用途放棄建設公園。
       
    不久前因圓山文化遺址產生爭議的圓山自然景觀公園,戰時將運動場改建為軍醫院,戰後曾供美軍顧問團使用,後改建為中山足球場,在2010年又成為花博用地,其中經歷的土地轉移過程宛如臺灣現代史的縮影。
       
    ◇體檢台北公園,我們還可以這麼做
    本書透過實地田野考察與資料蒐集,一一重現17座公園的歷史與現況。作者為地理與歷史雙學科背景,引領讀者翻閱百年來的地圖、都市計畫圖、報刊、文獻、明信片、照片,讓我們能對臺北公園的地景風貌與歷史脈絡有更多認識。更深入全面檢視臺北公園建設的問題,如圓山公園的考古遺址問題,防災公園可以怎麼做?本書特闢專欄以日本公園與紐約案例提出建議,期待臺北的公園可以乘載更多文化歷史外,還能發揮其實用價值。
        
    作者簡介:林芬郁
    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
    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兼任助理教授。
       
    潛心研究臺灣文史、關懷文化資產保存,文章散見於《地理研究》、《臺灣文獻》、《臺北文獻》、《臺灣民俗藝術彙刊》等學術期刊,與《原住民族文獻》、《鐵道情報》、《自由時報》的〈自由廣場〉等。
       
    著有《臺灣文化藏寶圖》一書,並與他人合著《沒有電視的年代—阿公阿嬤的生活娛樂史》、《看見師大校園》、《城市前世到今生:臺北考現學》、《臺灣地名辭書 卷二十二臺北市》、《北投區志》等書。
       
            
    出版社粉絲頁: 貓頭鷹書房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