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曹雪芹幾歲抄家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曹雪芹幾歲抄家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曹雪芹幾歲抄家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曹雪芹幾歲抄家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奶媽 Naima,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紅樓夢》:秦可卿給王熙鳳的最後一句警告,為什麼女人必須要聽?】 閱讀《#紅樓夢》大概超過百次,隨手一翻都可以找到值得分析的部分,有時候看一看,我都覺得裡頭的女主角不是林黛玉,而是王熙鳳。 不,應該說,最讓我感到激勵與熱血的部分,多數是王熙鳳。 因為賈母的緣故,她向林黛玉形容王熙鳳是「潑皮落...

曹雪芹幾歲抄家 在 奶媽 Naima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4-04 15:18:53

【《紅樓夢》秦可卿給王熙鳳的最後一句警告,為什麼女人必須要聽?】  閱讀《紅樓夢》大概超過百次,隨手一翻都可以找到值得分析的部分,有時候看一看,我都覺得裡頭的女主角不是林黛玉,而是王熙鳳。  應該說,最讓我感到激勵與熱血的部分,多數是王熙鳳。  賈母向林黛玉形容王熙鳳是「潑皮落破戶」、「...

  • 曹雪芹幾歲抄家 在 奶媽 Naim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1-09 18:12:41
    有 563 人按讚

    【《紅樓夢》:秦可卿給王熙鳳的最後一句警告,為什麼女人必須要聽?】

    閱讀《#紅樓夢》大概超過百次,隨手一翻都可以找到值得分析的部分,有時候看一看,我都覺得裡頭的女主角不是林黛玉,而是王熙鳳。

    不,應該說,最讓我感到激勵與熱血的部分,多數是王熙鳳。

    因為賈母的緣故,她向林黛玉形容王熙鳳是「潑皮落破戶」、「鳳辣子」,主強調王熙鳳的潑辣和精明。

    於是不熟知《紅樓夢》的讀者們,便鮮少注意到王熙鳳那個像水一般的手腕、她對閨蜜的有情有義,以及對試圖騷擾她的男人施行制裁。

    王熙鳳重新定義女性的潑辣並不是單純嗓門大、蠻不講理,更不是莎士比亞《馴悍記》直男視角下的刁鑽好辯的凱薩琳娜。

    論王熙鳳的潑辣,我形容她是:

    笑嘻嘻的革命、有原則的溫柔、有邏輯的談判,將所有商業頭腦與識人術都藏在腦袋,佐以撒嬌式笑容點綴一旁。

    沒錯,撒嬌女人最好命,但凡腦袋足夠聰慧的女子,撒嬌在她們眼裡可以視為武器。

    如此精明王熙鳳,她有一個極其要好的閨蜜,是早早便病逝的秦可卿。

    王熙鳳與秦可卿,她們會互訴衷腸、商量家務事、湊桌打麻將,由於秦可卿受到榮寧兩府上上下下的喜愛和尊重,外加王熙鳳對這個姊妹很是尊敬,哪怕曹公對秦可卿筆墨稍淡,我仍可判斷秦可卿自有厲害之處,實力不可小覷,而她這份「實力」在第 13 回被放到最大。

    第 13 回,秦可卿到底教了王熙鳳什麼呢?

    /

    第 13 回,講的是王熙鳳在睡夢中見到秦可卿,對方給了她幾句警告,話還沒說完,王熙鳳便被傳事急促的敲門喚醒,宣布秦可卿過世,令她「嚇了一身冷汗,出了一回神」。

    夢裡,秦可卿先是稱讚王熙鳳是「脂粉間的英雄」,很多話只能告訴她,跟其他人說了未必有用,她向王熙鳳表達欣賞與喜愛:「娘兒們(我們)素日相好,我捨不得嬸子。」

    秦可卿預吿王熙鳳,接下來賈府會發生一件非常重大的喜事,然正因這樁喜事,會讓全家陷入極端得意、登高必跌重的狀況。

    關於這件喜事,讀者沒過多久就會曉得,講的是「元妃省親大觀園」。

    秦可卿希望王熙鳳保持自覺:「榮辱自古周而復始,豈人力能可保常?但如今能於榮時籌劃下將來衰時的世業,亦可謂常保永全了。」

    她認為現在賈府只有 2 件問題要解決,如果能把這 2 件事情辦好,賈府即便未來勢力衰落,全家老小依然能順利過完一生、保障下一代。

    這 2 件事情,狀似無關聯,實際上就一個重點:投資理財。

    /

    首先來看秦可卿建議王熙鳳的以下一大段話,她憂心地說:

    「如今祖墳雖四時祭祀,但沒有固定錢糧;第二,家塾雖立,沒有固定供給。依我看來,現在家族繁盛,自然不缺祭祀供給,可是將來敗落,這二項有何出處?」

    這就必須帶到當時政策,若有錢人被抄家,官員可以抄各地豪宅,抄富人的資產,但唯獨祖墳、祭祀相關事物不能碰。

    秦可卿抓到政策漏洞,也發現賈府完全沒有人在注意祖墳與家塾問題,把能夠「守財」的 2 大項目擱在一旁。

    秦可卿建議王熙鳳,可以在祖墳範圍內買房子,暫時將這些房子租給別人收租金,或是租給農夫種田。

    「若未來有罪,很多物件會被上繳入官,但祭祀產業官是不入的,子孫可以回家讀書跟務農,大家都有退路,祭祀又可永繼。」

    她警告王熙鳳:「一時的歡樂,萬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語,若不早為後慮,只恐後悔無益。」

    後來我們曉得,王熙鳳與賈探春努力推行財務改革,礙於賈母等大家長缺乏憂患意識與前瞻性,一味阻擋不給後輩發揮,終究導致爾後賈府全數抄家,流放的流放,死亡的死亡,一夕衰敗。

    /

    有段時間,我發現只要跟年輕朋友聊到「理財」話題,喜歡聽這些的都是男孩,女孩則大多給我一種意興闌珊之感,即便知道不該扯性別與年紀,但參數相較,我確實感慨:

    如果是生在小康或富貴家庭,女人驚覺到資產的重要性,多半是從 30 歲才開始。

    女人可以聊的東西非常多,哲學、心理學、職場人性觀察、婚姻與關係、文學、藝術攝影,每每與閨蜜聊這些,我內心常有澎湃之感,但就是「投資心法」這項議題上,的確是有年齡之差。

    然而,我希望女人對理財的危機意識能早早就開始,越小就知道越好。

    就拿看《紅樓夢》舉例,我相信女性讀者對於賈寶玉、薛寶釵、林黛玉的戀愛關注度,遠遠勝於觀察鳳姐如何治理寧國府、如何操辦大觀園、大觀園耗費的銀兩換算台幣又是多少。

    再看各大女性網站,又有多少理財相關話題?就算寫了,流量好不到哪裡去,久了也就無人再寫。

    一如秦可卿不斷提醒的,人要在榮時未雨綢繆,在還有錢的時候就要懂得規劃錢,晚年沒力氣賺錢時才有辦法養活自己、不怕選擇,更不用擔心「被」別人選擇或拋棄。

    /

    吳爾芙提到一句關於女性自主的名言,每個女人耳熟能詳了:「女人要有錢,還要有自己的房間。」

    房間象徵獨立思考的場域,但她的「錢」擺在「房間」前面,代表錢是最重要的,女性自主是包含「自己」掌控金錢的能力,並不是仰賴他者財源。

    秦可卿的話很不中聽,我知道這是曹雪芹的血淚教訓。

    執著關係之間的小情小愛,探索婚姻裡頭的權力與意義,這些都是極好的,但若無「個人資產」做基底,那就是呼應秦可卿的那句「各自尋需各自門」,大家好自為之,後悔莫及。

    又或者只能一味容忍承擔,依附在無愛婚姻,日夜都是苟且。

    原文刊載: A Day Madazine
    https://www.adaymag.com/2020/11/06/the-story-of-the-stone-wang-xifeng-and-qin-keqing.html

  • 曹雪芹幾歲抄家 在 法學博士石人仁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5-16 15:09:10
    有 1 人按讚

    積善之家 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貝聿銘:富過15代的家族,家訓只有30個字:以產遺子孫,不如以德遺子孫。
    以獨有之產遺子孫,不如以公有之產遺子孫。父子篤、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

    一個善良的家風,能塑造出一個家族,高貴的品格!

    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

    道德傳家久,家風繼世長。

    德才兼備,志存高遠的家族!

    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於2019年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
    作為現代建築歷史上“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
    貝聿銘為世界帶來了精彩絕倫的作品,包括:
    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和蘇州博物館等。

    在貝聿銘的百年人生裡,他獲得了一個建築師能擁有的全部榮譽。

    但是,貝老留給人們最深刻的記憶,卻並非他的建築成就,
    而是是他背后那個生生不息的家族,孕育出大師的那片沃土。

    中國有句古話,“富不過三代”。
    很多富甲一方、紅極一時的富豪家族,都逃不過這個詛咒似的命運。
    但是,貝聿銘所在的貝氏家族,卻傳承了幾百年,富過15代。

    而其中的奧秘,就藏在其家族的30字家訓之中。

    01
    元末明初,天下大亂,為躲避戰禍,貝氏一族舉家遷到蘇州。
    貝氏家族代代勤勉,靠行醫賣藥起家,從明朝中葉開始,漸漸富甲一方。
    到了清朝的乾隆年間,蘇州貝氏,已經成為蘇州四大豪門之一。
    要知道在明清時期,作為經濟重鎮蘇州的富豪,放眼全大陸也絕對是局指可數的頂級世家。

    貝氏家族曾經輝煌到什麼程度?
    首先是祖輩、父輩們,在金融業開疆拓土,並轉向政壇,身居要職。
    十三世,貝潤生和貝理泰分別被稱作“顏料大王”和“金融大亨”。

    貝聿銘的祖父貝哉安,參與創辦過上海銀行,其父貝祖貽青出於藍,曾在民國時期擔任中央銀行總裁,
    同時還是中國銀行的創始人之一。

    其次是與名門通婚,貝聿銘的母親,是清朝最后一任國子監祭酒的女兒庄氏,
    繼母是江南名門之后,一代才女蔣士雲。

    貝祖詒與妻子蔣士雲
    顯赫的家世背景,曾讓貝氏一族在蘇州擁有十幾萬平的私家宅院,就連明清時期皇帝們,
    都流連忘返的蘇州獅子林,也成了他們家的后花園。

    古語有言: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第一代,白手起家,辛苦創業,發家致富﹔
    第二代,老成守舊,艱難守業﹔
    第三代,就會因為子孫不濟,坐吃山空,跌落神壇。

    但是貝氏一族,卻經歷了數個大時代的浪濤和風雨,不僅屹立不倒,反而歷經15代蒸蒸日上。

    其中最關鍵的便是貝潤生,對於家風家訓的那句總結:

    「以產遺子孫,不如以德遺子孫﹔
    以獨有之產遺子孫,不如以公有之產遺子孫。」

    02
    《紅樓夢》裡,在抄檢大觀園時,曹雪芹曾寫過這樣一段話:
    “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是古人曾說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必須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來,才能地!”

    中國人有一個經常掛在嘴邊的詞,叫做“窩裡鬥”。

    我們見慣了兄弟反目、父子成仇的戲碼。
    多少家族的興亡,都是因為“禍起蕭牆”。
    貝氏家族最令人羨慕的地方,就在於整個家族的團結和友愛。
    作為家族最興旺的一支,貝潤生當年重金購下獅子林。
    但是,他並沒有將其當做自己的私家園林,而是將其和整個家族共享。
    並且在園子裡設立貝氏祠堂,並在旁邊捐資建立了貝氏承訓義庄,用來贍養、救濟族人。

    也正因為如此,貝聿銘幼年時期,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在貝潤生,這位叔祖的庄園中居住的。

    少年時期的貝聿銘:
    蘇州園林造法自然,渾然天成的建築特點,給了貝聿銘無窮無盡的靈感,
    成就了他追求的建築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建築設計的源頭。

    《禮記》中說:“父子篤,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

    意思是父子之間感情篤深、互相信任,兄弟之間同心同德、齊心協力,夫妻之間恩愛和美、相濡以沫,
    一家人一條心,財富才會滾滾而來,家業才能興旺發達。

    一個家族,真正的財富不在金錢的多寡,而在於關系的和睦。
    互相拆台,誰也見不得誰好,再富裕的家庭,也必會敗落。
    試想一下,若是貝氏一族各個敝帚自珍,也許這個世界上就會少了貝聿銘這樣一位偉大的建築大師。

    獨木不成林,若是貝家人都只考慮個人的利益得失,那麼還有可能開枝散葉,延續如此龐大的家族嗎?

    03
    孟子曾說:“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這個世界上並不缺少有錢人。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富豪之家,都能被稱作豪門。

    貝氏一族,在商政兩界都稱得上豪門,並不是因為他們擁有富可敵國之資,
    而是因為全族上下無一人,不注重德行和節操。

    貝聿銘的祖父貝理泰,從1922年起連任蘇州總商會會長7年,
    先后發起募捐巨款,開闢了從閶門到虎丘的馬路,時稱“新馬路”。

    貝理泰還擔任過吳縣救火會會長,博習醫院、振華女子中學董事,和兄長貝潤生二人共同捐資,
    在蘇州城開辦了中國第一個新式幼稚園……

    你可以看到,貝氏族人一直活躍在中國近代公益事業的第一線。

    《周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對於中國人來說,天有好善之德,人有好善之心,發之於外,就是敬天愛人,勤儉惜物,自利利他。

    一個善良的家風,能塑造出一個家族高貴的品格。

    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詒,最風光時,是當時中央銀行的總裁。
    在民國那個貪腐橫行的時代,面對唾手可得的財富,貝祖詒始終潔身自好,大公無私。
    他后來遠赴美國,孔祥熙一人就卷走了一億三千萬美元,貝祖詒卻兩袖清風,
    沒有帶著任何一分公款,跟當時蔣、宋、孔、陳所謂四大家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直到現在貝氏一族,依然堅守高潔的道德情操,專注於慈善公益事業。

    林貝聿嘉
    貝聿銘的堂妹林貝聿嘉,不僅擔任過香港婦女會主席,還是著名慈善家、太平紳士、金紫荊星章獲得者。
    曾子曰:“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

    善良是一種遠見,高尚的道德,是一個家族長盛不衰的最好的護身符。

    貝聿銘已經離去,但是貝氏家族自古傳承的家風並不會消失。

    道德傳家久,家風繼世長。
    好的家風,就像一條越走越寬的路,一座越蓋越高的樓。

    也許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什麼永恆,但是良好的家風,卻能夠保証我們一代又一代,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貝聿銘的四個子女皆優秀,其中三個兒子和父親一樣畢業於哈佛大學,從事建築工作,
    女兒是哥倫比亞大學法律專業的高材生。

    讚歎!貝氏家族的優良傳承,或許遠不止15代。重要的是,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有為者亦若之!

    中國曾經數度邀請他回到「祖國」,貝氏說了一句名言「哪裡有民主、哪裡有自由。那個地方就是我的祖國」。
    從來沒有回到大陸定居過。

  • 曹雪芹幾歲抄家 在 清風似友 2020台北古書拍賣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7-12-10 18:01:06
    有 476 人按讚


    〈胡適的寶貝〉╱傅月庵

    胡適書多,卻沒有「藏書家」之名。原因不明。胡適對此也沒多少感覺。晚年演講曾公開說:「我不是藏書家,只是一個愛讀書能用書的書生。」但胡適其實很愛買書,「有書癖,每見佳書,輒徘徊不忍去,囊中雖無一文,亦必借貸以市之。」《留學日記》卷四之〈余之書癖〉講得清清楚楚。1922年5月31日的日記甚至記載:
      
    今天是舊端午節,放假一天。連日書店討債的人很多。學校四個半月不得錢了,節前本說有兩個月錢可發,昨日下午,蔡先生與周子廙都還說有一個月錢。今天竟分文無著。我近來買的書不少,竟欠書債至六百多元。昨天向文伯處借了三百元,今天早晨我還沒有起來,已有四五家書店夥計坐在門房裡等候了。三百元一早都發完了。
     
    人們談起民國時期北京琉璃廠好書最多的來薰閣書店,談到它的老顧客,老闆陳濟川的摯友們,胡適這名字總也跟錢玄同、劉半農、馬隅卿、周作人、陳垣、鄭振鐸、謝國楨……並列。有次他很想買一本明刻的《水經注》,先打預防針,嚷嚷買不起太貴的書。陳濟川乾脆直說:「別人需60萬元,胡先生買,我只要30萬元!」
     
    胡適天生好人緣,一輩子與人為善,三教九流都樂意跟他當朋友,遂有「我的朋友胡適之」這句話到處流傳。1920年,他曾以50銀元買了一部120回本的《水滸傳》。有位朋友提醒他:這書買貴了,書商是以兩元買進的。胡適聽後一點也不後悔,反而有點阿Q地往好處想:「未必吃虧,只要有人知道我肯花50元買一部古本《水滸》,更好的古本肯定都會跑出來了。」這種看得開的樂觀個性,讓他買書時占了不少便宜。許多書真的不用他開口,自動會找上門,一如他那首〈我的兒子〉詩裡所說:「我實在不要兒子, 兒子自己來了。」
     
    1927年初夏,花了一年功夫,到歐美日繞了一大圈回到上海的胡適,某日收到一封信,說想出讓一本《脂硯齋石頭記》給他,此人當也讀過幾年前胡適所發表的考證文章,知道他對《紅樓夢》感興趣。「那時我以為自己的資料已經很多,未加理會。」胡適日後回憶說。
     
    沒多久,胡適跟徐志摩、邵洵美等人合辦「新月書店」,廣告登上了報紙,那人知道後,不死心,竟直接把書送到書店,要求轉交胡先生。書不請自來,書生胡適豈有不看的道理?一翻之下,大為吃驚,立刻重價買下。隔年發表了一篇長達18000字的〈考證紅樓夢的新材料〉,說明這一劉銓福舊藏的「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的《石頭記》舊抄本,乃是世間所存最古老的《紅樓夢》寫本,裡面所提供的資料,包括眉批、夾評、小字密書等,足可考知曹雪芹的家事、死亡年月日,甚至原始稿本狀態。文章一出,轟動一時。世人方知舊抄本的重要,於是陸續有己卯本、庚辰本、戚序本、甲辰本……的出現,讓「紅學」研究往前邁進一大步。
     
    這書的珍稀,無須多說。胡適卻不太當一回事,絕不藏私。1948年國共內戰正激烈,一名燕京大學學生周汝昌寫信給他,說想研究《紅樓夢》,胡適「許他一切可能的幫助」,與周僅見過一面,便把這書借給他。後來周汝昌兄弟私自影寫了一個副本,胡適也笑笑沒說什麼,讓學生與老師共享這一最古老的版本。「慨然將極珍罕的書拿出,交與一個初次會面的陌生青年人,憑他攜去,我覺得這樣的事,旁人不是都能做得來的。」日後成了紅學權威的周汝昌曾感念地說。

    儘管胡適的書都是要讀、要用的,他對這部書情有獨鍾,卻也很明顯。1948年12月15日,蔣介石派專機到北京接運圍城中的胡適夫妻,當時胡有一百多箱書。離開前幾小時,他「曾經暗想:我不是藏書家,但卻是用書家。收集了這麼多的書,捨棄了太可惜,帶吧!」兵荒馬亂,飛機容量有限,當然不可能,「結果只帶了一些筆記,並且在那一、二萬冊書中,挑選了一部書,作為對一、二萬冊書的紀念。」被挑中的就是這部書。「這是我的寶貝!」他說。自此書與人相隨,流浪到天涯,直到1958年回台灣接任中央研究院院長。
     
    1960年12月胡適70歲壽誕,台大校長錢思亮在家裡為他祝壽,壽宴裡,胡得知中央印製廠除了印鈔票之外,也能套印書籍,當下決定影印出版《乾隆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以廣流傳。這一決定,或與此前胡適讀到北京中華書局《紅樓夢書錄》關於這書的記載有關:
     
    此本劉詮福舊藏,有同治二年、七年等跋;後歸上海新月書店,已發出版廣告,為胡適收買,致未印行。
     
    這話有些惡意,聽起來彷彿胡適藏書自珍,阻擋出版。但其實胡適曾說過的「新月書店的廣告」係指「新月書店(成立)的廣告」,與書無關。寫的人誤解,且衍推了。胡適對此頗不以為然,澄清了好幾次。——中共傾全國之力,清算批判「思想家胡適」,他一點不在意。這短短一行話,卻讓胡適耿耿於懷:說我思想不行無妨,說我阻礙知識流傳,那可不行!
     
    此書出版,胡適全程參與,試印稿、題簽、出版緣由、跋文、樣張、印數定價(初版500部,每部120元,預約7折84元),還親自寫信給香港友人,請代為經銷。預約廣告出來,500部訂購一空,急忙追加,最後加到1500部:香港500部,台灣900部,自留100部。胡適忙得不亦樂乎,或因過於勞累,竟引發心臟病,差點一命嗚呼。1961年5月,新書送到,急著翻看,「拿出臺靜農刻的圖章,在這部影印本上下兩冊的第一頁上都蓋了印,說:『這是影印第一部,我很少在自己的書籍上蓋印的。』」歡喜之情,溢於言表。
     
    那幾個月裡,胡適不停分送「寶貝」給友人,趙元任、李方桂、董作賓、高天成……都得了一部。他還特別送了時任總統府秘書長的張群一冊當生日禮物,並有信一封:

    近日我影印了我的「乾隆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送上一冊,補祝老兄的大壽。這是世間最古的「石頭記」寫本,得中央印製廠用硃墨兩色套印,頗能保存原本的樣子。
     
    還是歡喜,還是得意。過兩天,張群復函致謝,胡適又說:「我想贈一部給介公和蔣夫人,倘蒙老兄代為轉呈,不勝感激!」
     
    到了暮秋十月,分身寶貝都送光。隔年春天二月,胡適也走了。正身寶貝據說先寄藏康乃爾大學,然後有一天突然成了上海圖書館館藏。是購是贈?世人莫知,台灣人少有興趣知道。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