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時脈週期公式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時脈週期公式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時脈週期公式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時脈週期公式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萬的網紅MacroMicro 財經M平方,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關鍵圖表】#信貸脈衝 一張圖認識中國信貸脈衝和製造業循環的關聯! 👉 來看圖表:https://pse.is/3nsgnx 上次關鍵圖表我們向大家講解台、中、美 PMI 數據分歧,且已逐漸走入上升週期末段。本次接續以中國信貸脈衝數據出發,判斷其社會融資增量變化,並藉此圖表觀察製造業循環走勢,輔助...

時脈週期公式 在 乙烯的讀書帳⌬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5-30 07:28:38

❀✿𝕡𝕣𝕖𝕡𝕒𝕣𝕖 𝕗𝕠𝕣數理資優班考試❀✿#烯數資準備方法 「不論是否榜上有名,都要相信自己是生命的饋贈」 複試: 化學-酸鹼中和、反應式平衡、加熱硫酸銅的重量變化、水溶液 出現一些從來沒有看過的化學式,然後數字也不好算ಠ_ಠ不要卡一題卡太久,反正有空著是正常的,就去看後面有沒有會的先寫 地...

  • 時脈週期公式 在 MacroMicro 財經M平方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14 08:00:27
    有 118 人按讚

    【關鍵圖表】#信貸脈衝
    一張圖認識中國信貸脈衝和製造業循環的關聯!
    👉 來看圖表:https://pse.is/3nsgnx

    上次關鍵圖表我們向大家講解台、中、美 PMI 數據分歧,且已逐漸走入上升週期末段。本次接續以中國信貸脈衝數據出發,判斷其社會融資增量變化,並藉此圖表觀察製造業循環走勢,輔助判斷中國經濟的後續發展!

    ▍什麼是信貸脈衝?
    信貸脈衝(Credit Impulse)是於 2009 年提出的概念,其計算公式為:信用貸款淨增加額 / 名目 GDP

    ▍為何這項數值如此關鍵?
    信用貸款與實體經濟緊密相關,當新增信貸的需求增加,意味著市場借貸以進行消費或投資的意願上升,因此可以做為景氣的領先指標。值得注意的是,其分子使用的是信貸的「增量」而非一般使用的「存量」,可以更準確的判斷信貸循環。

    點擊連結看 MM研究員 如何判斷後續走勢
    👉 https://pse.is/3nsgnx

    ------------

    【MM民調】
    你們認為中國製造業何時反轉向上呢?在下方比表情投票~

    (👍) 2021 Q4
    (❤️) 2022 上半年
    (加油)2022 下半年
    (😆) 2023 上半年
    (😮) 2023 下半年
    (😢) 更久之後
    (😡) 目前其實尚未轉弱

    也歡迎到最新關鍵圖表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 時脈週期公式 在 升鴻投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4-17 15:39:19
    有 2,059 人按讚

    今天有兩位很誠懇內斂的年輕人來找我,他們兩位小我兩歲,是很好的高中麻吉。

    A是醫生,J是半導體大廠的工程師。兩位都認真做自己的工作,但下班合資一起做台指期量化交易。

    成績很不錯,兩年前從500萬,翻到最高9千多萬,現在跌回6千多萬。

    有關注10多個策略,實際做的約6個,幾乎都是籌碼為主,看很多盤中的籌碼變化,操作週期大概幾天。

    他們來找我,主要是遇到一個問題,雖然報酬率高,但回檔很大,曾經從3千萬跌回到1千萬,他們自己能承受腰斬,但沒想到最慘時刻超過腰斬。

    雖然有多個策略互相cover,但都是台指期,所以常常一起烙賽。

    他們如果嚴格停損去控制回檔,那報酬會大幅降低,所以他們選擇讓籌碼告訴你賣才賣,不做價格停損,有時候會拗單成功,但如果不幸停損,可能那筆就賠比較多。

    而且他們的押注策略比較沒彈性,不是押滿就是空手,但實際上依據凱利公式,每天的期望值都在變化,應該要每天做部位微調,理論上才會最好。

    所以接下來有兩個改善方向,一個是下注的方式改善,另一個是乾脆另闢戰場,直接做股票。

    因為他們對股票的認識幾乎是零,所以我講了很多不同派別的作法,產業、財報、籌碼...等等,他們聽完是蠻有方向的(真的是很聰明的少年仔,一點就通),但也知道要量化沒那麼簡單,因為我很多招都要搞人脈,但他們不太會social,而且平常上班要開刀都很忙。

    我跟他們說,其實很多東西都可以結合,例如量化指標告訴我哪些股票可能有搞頭,那我們再派研究員去了解,把故事真相拼出來,所以量化交易原本只能笨笨的分散,只要透過再進一步的質化分析,就能提升勝率。

    量化與質化是否能結合,這一直是個議題,我目前的量化團隊有做白銀期貨,前陣子我看到美國鄉民說要號召拉白銀,我當天馬上打電話問我的量化隊長說你今天是做多還做空,他看了一下訊號,說今天是空,我就倒抽一口氣說你不改變心意嗎,這種事可是以前沒發生過的,歷史回測沒有的,他說他量化派的只能相信數據,結果勇敢的空,然後就被嘎爆...

    後來我也沒多說什麼,我覺得他也沒錯,量化訊號出來就是要尊重,自己亂改就沒有紀律,我只是覺得明明鄉民都說要拉了,此時還硬去對做,不是不明智嗎?為什麼不避避風頭呢?

    這點Arthur 他們也遇到一樣的問題,去年三月疫情崩盤,他們有個策略是台指逆價差做多,可能主觀上覺得這裡接刀會受傷,但程式叫你做,你就不能亂插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到底要不要主觀插手,這問題應該會吵個沒完,但我主觀交易做久了,自然很有很多經驗,所以我個人還是傾向走結合派,電腦幫你做有價值但很繁瑣的事,整理出精華後,由人再經過質化分析,篩選出最後的標的。

    這篇打得有點長了...先這樣吧,我想說的是,若你覺得你有在分析的任一環節能給予貢獻,會程式的,懂籌碼的,財報看很細的...

    歡迎來聊,團結力量大,有錢一起賺~

  • 時脈週期公式 在 台灣主權和平獨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8-07 14:18:56
    有 5 人按讚


    很多朋友問我說,陳其邁有沒有具體的財政政策?不然每天看吳益政在那邊操作「還我818億統籌款」,或是看李眉蓁在那邊跳針「負債3300億」,看得很悶。
      
    我說,當然有。前一天看陳其邁與 #館長直播 對談,大概30~31分鐘開始的那一段,館長就問到了高雄市的財政問題。正如館長所說的,這題是從2018年就被K到現在,是必問的考古題。
      
    陳其邁顯然是有備而來,講得十分有條有理。坦白講,館長直播不是長篇大論的好地方,太過於「政策控」的話,聽眾大概會聽到度咕。但是解決財政問題,沒有所謂的捷徑,一定要「多管齊下」才能奏效。
      
    所以,這裡還是不得不長篇大論一番。文章非常長,但希望在座的朋友不嫌棄,能夠多多少少瞭解陳其邁的財政對策。
      
      
    🔹 不要急著陷入統籌款大亂鬥
      
    韓國瑜和他的分身李眉蓁也好,柯文哲和他的傀儡吳益政也罷,基本上都是同一個戰術:丟出一個來路不明但是夠聳動的數字(陳菊負債3300億、中央欠高雄818億),然後藉此大做文章。
        
    這招在選舉是很好用的,畢竟選民哪有那麼多時間精力,去慢慢爬梳問題的來龍去脈?但是「億」來「億」去的數字每個人都聽得懂。然而,我們更該問的,是問題的背景怎麼來的?又,怎麼樣才能務實地解決問題?
      
    很明顯地,所謂「中央欠高雄818億」,問題是來自於馬英九政府。當初馬英九承諾陳菊「高雄縣市合併後,不能比原來的縣市相加拿得少」。結果六都改制後,馬英九黃牛,大高雄市拿的統籌款不增反減,幾年下來就造成了818億的數字。
      
    這點是不假,然而就像陳其邁在館長直播裡說的,蔡英文政府這幾年,已經以大約每年一百億上下的額外補助,在彌補馬英九時期犯下的錯誤。當然,我們都希望統籌款分配的規則能夠修改,高雄市能夠再多拿一點,讓財政的自主性變好。吳益政天天都在攻這一點,並不代表陳其邁就沒有注意到;2017年,(當時還是立委的)陳其邁在一次和(當時還是行政院長的)賴清德對談中,就說過,提高地方財源、落實財政自主,是他一直以來努力的目標。
      
    陳其邁和吳益政有共同的目標,但有一點非常不同;陳其邁在立法院、行政院的歷練,讓他熟悉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之間的博弈。搞懂遊戲規則,才知道問題的切入點在哪裡。
      
    陳其邁在館長直播裡就講了,好啊大家來談統籌分配公式修改,那各縣市各吹各的調:南投、花蓮說我面積大,是不是該多分一點?台北說我營利事業營業額獨佔鰲頭,是不是要拿更多?新北說我人口最多,怎麼可以忘掉我?要不然中央多吐一點錢出來、各縣市皆大歡喜,那以後全國性跨縣市的重大建設,誰來買單?
      
    這些都是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之間的博弈,非常實際的問題。不是你吳益政整天講得聲淚俱下、大喊「#高雄人不是乞丐」、「#高雄獨立」,就能夠解決的。吳益政現在的玩法,就像媽寶一樣撒潑、像柯文哲一樣自私,拉抬網路聲量可以,對於解決實際問題一點幫助都沒有。
      
    好吧,你現在到處去引戰,戰到不只中央政府,全國各縣市都對高雄反感;這不但是陷高雄於不義,也讓高雄深陷於「#統籌款大亂鬥」的泥淖。而在政治瞎折騰當中,蹉跎掉的時間和機會,救得回來嗎?韓國瑜整天喊「中央不給錢」,卻不認真幹活,空轉一年半,請問高雄又得到了什麼?
      
      
    🔹「借力使力」:用中央的錢,做建設地方的事
      
    相較之下,陳其邁面對問題的態度就成熟、務實得多。他的宗旨,其實和蕪菁前一篇講的很類似:「當你無法馬上改寫遊戲規則,那就先讓自己的條件變強」。
      
    現在的時機,是三十年來對高雄最有利的。
      
    首先,現在的蔡英文政府是最願意幫忙高雄的。馬英九執政時間對高雄態度之差,眾所皆知。陳水扁時代比較願意經營南台灣,但陳水扁是弱勢總統,無力翻轉長期以來「重北輕南」的利益結構,就算有餘裕去做,重點也多半放在台南。
      
    蔡英文政府願意重點經營高雄,並不是個人好惡,也不完全是因為民進黨的屬性,而是因為高雄現在就位在「產業回流」、「國防自主」、「能源自主」、「區域平衡」這四大戰略的交集點上。
      
    所以你看為什麼近三、四年來,為什麼捷運黃線、路竹延伸線、橋頭科學園區、小港機場整建,再加上箭在弦上的大林蒲遷村案等…這麼多的大型建設案連發?難道只是民進黨執政下的偶然嗎?不,這是世界局勢劇變下的必然。
      
    #順時勢而行事半功倍;#逆時勢而行事倍功半。
      
    這時候對高雄最簡單也有利的策略,就是「#拿中央的錢,#做建設高雄的事」。反之,你跑去選一個像韓國瑜或柯文哲或他們的徒子徒孫這樣,不和中央提方案做改善,滿腦子只想著怎麼「#跟中央抬槓來擦亮自己的政治招牌」的背骨精,那中央政府再怎麼願意做球給高雄,沒人接球也是枉然。
      
        
    🔹正確的認識與務實的目標,是成功的第一步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高雄的財政問題,不是什麼錦囊妙計就可以搞定的。如果有人說「我有一個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方式,一口氣還掉這三千億(韓國瑜語)」,那他一定是在唬爛你。
      
    要解決一個大問題,怎麼著手?道理無非兩個:第一個是要正確認識問題,第二個是要設定務實的目標。
      
    首先要認清楚一個事實:地方經濟轉型,市府財政結構才會有根本的改善。因為市府的財政結構,跟地方經濟的活絡程度,息息相關。自有財源、統籌稅款分配,乃至於舉債上限,都和縣市的GDP(事實上GDP非常難以統計,所以一般而言是用『營利事業營業額』來衡量),有著密切聯動的關係。
      
    所以陳其邁的認識很正確,如果經濟不轉型,只是統籌分配款公式修來修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那是短期止痛而不是長期治療。更何況,縣市的條件每年都在改變,今年分配公式對我有利,明年未必也一樣有利,不是嗎?
      
    這就回到一個問題,我們該如何看待債務?高雄市也可以實施嚴厲的撙節措施,騰出大筆金錢來還本。但是撙節過度嚴厲的結果,市政品質下降不說,排擠到經濟建設,等於是犧牲高雄的未來,去美化現在的數字,但未來總有一天要付出代價。高雄跟台北不一樣。台北是經費多到滿出來,又已經建設到沒什麼好建設的,只好拿「還債」來當政績。而高雄是一個經歷過谷底,正要迎來新的成長週期的城市,此時不建設,未來拿什麼去跟其他縣市、甚至是全世界競爭?
      
    並不是說高雄就不必努力去改善財政體質,而是現階段,陳其邁設定了一個務實的目標:「財政平衡」。這個目標顯然是可以達成的,因為陳菊市府在任期最後兩年已經基本達到了平衡,韓國瑜主政的一年多略有惡化,但也還不到無藥可救的地步。再者,長期債務不增加,而高雄的經濟成長起來,經濟成長意味著市府的現金流增加、資產價值增加、舉債上限拉高。過去很緊繃的債務,也就不那麼緊繃了。  
      
      
    🔹解決財政問題沒有捷徑,多管齊下才能奏功
      
    有了務實的目標,方法很自然就浮現。
      
    首先就是像上面講的,#爭取中央經費來建設地方,把高雄的經濟體質衝起來,累積未來競爭的資本。
      
    第二就是 #開源節流,把市府收支微調到平衡,讓債務數字即使不下降,至少不會惡化。
      
    第三就是 #引入閒置的民間資金和經營能力,把無效率的重大公共建設民營化,變得更有效率。
      
    解決財政問題沒有捷徑。綜此三點,其實都是很稀鬆平常的手段,每個有常識的人都想得到,絕不是什麼「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錦囊妙計。問題是,當市長的有沒有足夠的執行力可以做到這三點?而陳其邁、吳益政、李眉蓁這三個人選裡面,誰是「緊緊緊」?誰對地方財務問題的本質理解更正確?誰更懂得地方與中央的競合關係?誰在防疫工作裡展現了高度的執行力?
      
    這答案不是已經很明顯了嗎?
      
    (圖片來源:館長直播)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