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時代革命上映多久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時代革命上映多久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時代革命上映多久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5萬的網紅Initium Media 端傳媒,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小端網絡觀察:文革背景電影 #一秒鐘 因「技術問題」取消金雞獎首映,中國網民:「想要文化自信,又畏畏縮縮像恐懼的狗」】 中國電影金雞獎昨(25日)於廈門舉行,但在開幕前夕(24日),影展開幕片、中國導演 #張藝謀 執導的電影《一秒鐘》,卻因「技術原因」取消於影展放映,引起中國輿論關注。 取消...
時代革命上映多久 在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小端網絡觀察:文革背景電影 #一秒鐘 因「技術問題」取消金雞獎首映,中國網民:「想要文化自信,又畏畏縮縮像恐懼的狗」】
中國電影金雞獎昨(25日)於廈門舉行,但在開幕前夕(24日),影展開幕片、中國導演 #張藝謀 執導的電影《一秒鐘》,卻因「技術原因」取消於影展放映,引起中國輿論關注。
取消放映的消息由張藝謀妻子 #陳婷 於個人微博釋出,陳婷24日表示「《一秒鐘》由於"技術"原因不能去廈門金雞獎首映了。影院上映後大家且看且珍惜吧...」,同日再度貼文表示「一秒鐘太短,等待很漫長。錯過柏林,錯過金雞,11.27仍為你赴約!」,附上圖片指金雞獎開幕片由《一秒鐘》改為《流浪地球:飛越2020特別版》,且原訂於25日下午進行的展映也已經取消。
/
🎬「錯過柏林」?兩度因「技術原因」取消放映,或與內容有關
《一秒鐘》並非第一次因「技術原因」取消放映,2019年柏林影展時也曾因同樣原因退出。
這部電影描述物質、精神皆匱乏的1970年代中期,人們對電影世界的好奇與熱情,故事中三位背景不同的角色,因為一部政治宣傳電影結識,從此結下了不解之緣。官方釋出的劇情簡介僅說明故事背景為「七十年代中期」,並未對當時的政治環境多做交代,但諸多論者指出,當時正值中國 #文化大革命 時期,《一秒鐘》可能是因談及「文革故事」才面臨瓶頸。
去年,《一秒鐘》退出柏林影展的消息傳出後,《德國之聲中文網》即以〈藝術與權力的遊戲:張藝謀為何無緣柏林〉為題,稱《一秒鐘》以文革為背景,讓中國文化官員最終不放行該片,「因為觸及文革議題在中國仍必須慎之又慎,有關文革的公開討論仍是個禁區」。
今次《一秒鐘》再次因「技術原因」無法於金雞獎放映,在輿論場上引起諸多中國網民的討論。
/
🎬 取消首映,是「營銷炒作」還是「政治審查」?
「#一秒鐘取消金雞獎首映」的話題已在中國社交媒體微博上成為「熱搜」,截止今日16時半已累積1.8億閱讀量、3.5萬則討論。有網民表示,「能科普一下,到底是什麼技術嗎?距離上次柏林電影節都這麼久了,技術還沒弄好啊」、「??????就無語,心疼電影人了」、「這技術原因一年了也沒修復哇」、「我特麼就很納悶張藝謀拍了什麼會遇到"技術原因",但凡是看過老謀子電影的人都能感受到他追求藝術的純粹性以及對這片土地的愛與思考」、「一秒鐘太短,不夠。但用來解釋由於技術原因無法上映,夠了」、「技術問題沒完沒了,總是這樣進了電影節再撤,"技術部門"不丟人嗎?」。
端傳媒爬梳網絡輿論,將網民的討論統合為「營銷」及「審查」兩大主題方向。
有網民質疑,相關操作實為《一秒鐘》的行銷手法,想藉此得到更多廣告效益,稱「好眼熟的一套操作」、「不是重新補拍過審了嗎...... 別又是為了票房炒作就行」,也有網民發起「你怎麼看《一秒鐘》取消金雞獎首映」的投票,其中一個選項便是「營銷炒作」。
但也有網民指出,「說炒作的也是太看得起片方了吧,想放就放、想不放就不放,金雞這麼聽他們的?」、「說片方炒作的還有沒有良心了,金雞首映誰會不樂意?」、「為什麼到現在還在陰謀論片方炒作?誰會拿金雞首映炒作?那是官方邀請的。不多說了,11.27願意看的可以去看」。
而在審查方面,有網民稱「中國電影題材已經被上面那群阿諛奉承的老傢伙搞爛了」、「之前審查沒那麼嚴啊,光電政策幾天一變」、「可是我看這部電影的劇情簡介,沒覺得跟"某些原因"掛鉤啊?為什麼一直出現這種情況?」、「真是笑死人了,自己主場在金雞獎還能被限制放映,真苦,不是一般的苦」、「一邊搖旗吶喊想要文化自信,一邊畏畏縮縮像只恐懼的狗」、「那邊廂我和我的祖國政治贊歌唱的震天響,這邊廂一秒鐘卻被緊急追殺,怎麼說來著?若批評無自由,則讚美無意義」、「我是多麽地愛中國電影啊,中國的故事,最深刻的語言和意境,真的只有中國人拍得出。可是我們卻沒有環境!我恨!」
「還記得當時張藝謀時常說原作裡的什麼細節要改動,審查才能通過。看他胸有成竹的模樣,心想他如此了解共產黨,對他十分欽佩。可是張藝謀拍攝完成電影後審查還是沒有通過。我不再欽佩張藝謀,我欽佩共產黨。《一秒鐘》連活著都不如,影展都參加不了。」
/
🎬文革歷史,「避諱著的東西,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有網民由此衍伸出對文化大革命、歷史審查的相關討論:「心疼中國電影,這是準備把那段歷史埋了嗎?」
「不管是什麼原因,我們在誇獎國家過去的優秀時,在享受國家推崇的發展時,更不應該忘記,一個國家的繁榮昌盛不僅來自過去的榮光,應該包括著黑暗,包括著不堪,包括著過錯。不應該是永遠的吹噓和避諱。避諱著的東西,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掩飾著的錯誤,所有人都了然於胸。」
「倘若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一個國家竟然害怕一部電影的話,簡直是太荒唐了。那麼,我們的電影何不就放那幾個樣板戲。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雙百方針是否需要貫徹?我們可以知道,當今這些掌權者,可能就是那個年代無數的紅衛兵、紅小將。他們在怕些什麼呢?一提到那段苦難史,就好像是在造反。請那些人深刻知道,那場災難是定了性的,是錯誤的,這是人盡皆知,也是載入歷史的,既然是錯的,你們為何要盡一切辦法抹殺掩飾那段歷史呢?難道這段歷史又被你們當成了歷史功績?我們的成就當然不接受任何反駁,但是,歷史錯誤需不需要回頭看看?不然如何以史鑒今,如何避免陷入誤區?我真的不明白,這樣掩耳盜鈴的行徑是否能夠達到你們那些人的目標,不過,我們心裡跟明鏡一樣。至於這種兩眼一閉,兩耳一遮,就擁有全世界的虛偽做法還能夠持續多久,我就不知道了。」
但也有網民認為張藝謀在「歪曲醜化」文革時代,稱「作為地主後代、家人又被批鬥過的張藝謀,帶著仇恨靠文藝作品歪曲醜化那個時代」、「那怪不得了,還有這層關係啊,聽說他很想要個國際獎」,而有不認同的網民回應指「還用的著醜化?」、「那個時代不需要刻意醜化,已然是歷史教科書上堪比地獄的存在了」、「文革那種時期有什麼需要讚揚的」。
圖:均為網絡截圖。
/
#延伸閱讀
中國電影專題 https://bit.ly/39uEmj1
文化大革命專題 http://bit.ly/39SV9th
😽一人限定、多人團購,暢閱不受限!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用你選擇的媒體,決定你看見的世界 #加入會員:http://bit.ly/2wVfM6g
😽小端也有玩推特,歡迎關注我們:@initiumnews
#端傳媒 #輿論觀察 #金雞獎 #電影審查 #文革
時代革命上映多久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55年前,好美的基隆車站!可惜在拍下這張照片隔年(1966年)就被拆了。
1965年11月22日,基隆車站。(馮國鏘 攝)
這天下午,美國二十世紀福斯公司在基隆港碼頭正式開拍電影《聖保羅砲艇》(The Sand Pebbles),當時的基隆市可說是萬人空巷,民眾聚集在堤邊觀看電影的拍攝,停放在基隆車站前方的1927年式老爺車是拍片用的道具。
畫面中的第三代基隆車站啟用於1908年10月30日,為英式磚造建築,具有一座鐘塔,與同時期興建的新竹車站(德式,1913年啟用)與台中車站(英式,1917年啟用)同為文藝復興式建築,可惜在1966年這部電影殺青後沒多久即遭到改建,並沒有像新竹車站和台中車站一樣被保留下來。
1967年1月23日,耗資新台幣800萬元的基隆車站改建工程完工,將已有近半世紀歷史的磚造站體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構造;第四代基隆車站外觀為平面式站體,分為車站本身和月台兩部分,當時有部份月台未被改建而得以保留,但仍在2009年遭到拆除。
2015年6月29日,第五代基隆車站通車啟用,站體採半地下化模式,分為南、北兩出口。
【關於 聖保羅砲艇】
1966年發行的美國電影《聖保羅砲艇》(The Sand Pebbles)改編自李察麥金納(Richard McKenna)的同名小說,勞勃懷斯(Robert Wise)執導,史提夫麥昆(Steve McQueen)、李察艾登堡祿(Richard Attenborough)、甘蒂絲柏根(Candice Bergen)主演,另外,香港影星秦沛(當年20歲)與台灣童星巴戈(當年11歲)也有參與演出。
故事描述1920年代美國淺水砲艇「聖保羅號」(USS San Pablo)在中國所發生的故事,由於當時中國大陸尚未改革開放,外國人不被允許入境拍片,因此全片在台灣的基隆、淡水河、艋舺龍山寺等地取景拍攝。此片獲得1967年的第39屆奧斯卡金像獎8項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等),不過皆未得獎。
電影背景設定為湖南長沙,故事從1926年說起,當時從廣州出發、打著反對西方帝國主義旗號、由蘇聯支助與訓練的國民革命軍勢如破竹,長江流域各都市的工人與學生都發動大規模的反西方示威遊行準備迎接國民革命軍,國民革命軍不但攻擊西方人並掠奪產業,甚至意圖收回租界,於是在中國獲得利益的列強包括英、美、法、日則大為緊張,紛紛抽調軍隊與軍艦來到中國應變,而在長江上游的西方僑民則紛紛往上海撤退。
孰料當1927年4月國民革命軍即將進入上海前夕,一向被視為「紅色將軍」的總司令蔣介石突然倒向西方陣營,利用青幫勢力屠殺上海工人糾察隊,這不但造成革命軍陣營的寧漢分裂,還讓蔣介石與英美勢力及江浙財閥掛勾,開創了蔣稱霸中國政壇22年的時代。
但這一段糾葛的歷史在1960年代高唱「反共抗俄」的台灣被視為一大禁忌,不僅因為蔣介石以世界反共領袖自居,還因為他在台灣的安危尚須依賴美國人的保護,所以不願再突顯這段紅色將軍反美反帝的歷史,而使得在台灣拍攝的《聖保羅砲艇》竟在台灣遭到禁演的命運,直到1984年才獲准在台上映,但內容仍遭大幅修剪。
時代革命上映多久 在 BRIE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Words & Sounds #9
人間蒸發的音樂──步上雲端的時代,音樂檔案何去何從?
2019 年,音樂像自來水,龍頭扭開即有。沒人會在家裡放一座水庫,唱片架也從大部份人生活中退休。我們不再擁有,我們只「存取」。我們不關心水從何來;那些供我們聽到飽的音樂究竟本體為何,從來也沒佔據誰的意識。大概只有串流平台的授權合約到期,音樂暫時下架,才稍微造成一點點焦慮。
如果音樂像水,它終究需要一個從源頭到用戶的處理過程,它會受污染、需要貯存、必須管理。但它終究不是水,水會循環蒸發凝結再生,你喝的水可能恐龍也喝過。若音樂蒸發了,它不會再回來。
可是,音樂真的會不見嗎?
2008 年 6 月 1 日清晨,洛杉磯西北方的好萊塢環球影城裡,幾名維修工人剛結束一整晚的工作。他們用高溫噴槍舖設屋頂的可樂瓦,事後遵照工作規範,留在現場一小時,等待可樂瓦確實冷卻。沒料到的是,他們離開沒多久,仍留有餘溫的一處屋頂燒起來,隨即吞沒了整棟屋子。火勢蔓延迅速,燒了《回到未來》裡的街景、《金剛》主題遊樂設施、還有一幢外表平凡無奇的倉庫,名為「6197 棟」。環球影城的員工皆知 6197 棟保存大量電影膠捲,面對外界擔憂,公司在第一時間發表聲明,表示絕大多數的收藏均有備份,此事並未掀起太大波瀾。
然而這一切或許只是公關和內部言論控管所引導出的表象。今年 6 月 11 日,紐約時報刊登大篇幅報導〈音樂焚燒那日〉(The Day the Music Burned),世人才第一次知道,高達六位數字的音樂母帶與歷史資料極有可能也在 11 年前一併燒成灰燼,遭波及藝人不乏天字級經典巨星,如靈魂女王艾瑞莎富蘭克林(Aretha Franklin)、藍調大師謬迪華特斯(Muddy Waters)、爵士巨擘約翰柯川(John Coltrane)。撰稿記者 Jody Rosen 訪問到當年負責 6197 棟營運、2016 年初遭解職的資深主管 Randy Aronson,口述第一手災情;並取得環球唱片集團內部的調查報告與會議紀錄,除證明此音樂歷史劫難非子虛烏有,更指出環球唱片早在 2009 年底控告環球影城,雙方後來私下和解,然而藝人卻從未分得一毛和解金與保險金。消息一出樂界譁然,紛紛譴責持有母帶的環球唱片不僅未善盡管理責任,更意圖一手遮天。6 月 22 日,數名音樂人正式提出集體訴訟,索賠金額超過 1 億美金。環球唱片雖試圖放低姿態,強調損失遠低於報導所述,但截至 6 月底,要求環球負責的聲浪並未平息。
一般人會追求去美術館目睹藝術真跡,但絕大多數人聽的音樂都是拷貝副本,然而保存唱片母帶非僅歷史紀念意義而已。它紀錄了原始的錄音資料,音質自是最佳;尚未混音的分軌帶,後續還能做成伴奏、純人聲或各種 Remix 發行;許多藝人甚至錄下不少未發表過的歌曲或備用版本(alternate take),未來都具有商業價值。加拿大搖滾天王布萊恩亞當斯(Bryan Adams)、嘻哈先鋒紮根合唱團(The Roots)皆打算將早年代表作整理重發,被環球一句「找不到母帶」打發,2008 年那起大火隻字未提。
音樂產業向來不僅於表面上的內容製作或行銷宣傳,還牽涉到大量後端的物流與生管專業。資深錄音混音後製工程師鄭皓文指出,「以前使用的兩吋盤帶又大又重,多半存放在恆溫恆濕的空間;進入數位檔案時代後,則是把硬碟、CD-R 或 DVD-R 保存在防潮箱裡。」可嘆的是,追求眼前利益的音樂產業,長期忽視這些珍貴資產,當成財務報表上一筆龐大負債。直到 80 年代 CD 引發首次載體革命,大量舊作得以重新問市,唱片公司才發現這些母帶其實是搖錢樹。
位於古亭的「沒有新歌的唱片行」主打販售經典流行音樂,負責人小風長期關注台灣唱片再版消息與母帶狀況。他表示,許多唱片公司早已丟棄或銷毀原始母帶,颱風或失火也是常見原因;有些連印刷歌詞本的模版或檔案也未留下,重發時只能掃瞄了事。不少本土公司歇業後,母帶就隨意放置家中,若無人出錢接手,恐就此不見天日。著名的《戀戀風塵》配樂母帶也一度遺失,讓作曲的陳明章遺憾不已,後來竟從攝影助理家中接鳥屎的塑膠盤下尋獲,才得以在電影上映 7 年後發行原聲帶。在香港,錄製過無數金曲的雅旺錄音室一度求售,最後由歌手張敬軒斥資 2000 萬港幣買下,若非如此,錄音室存放的梅艷芳、張國榮母帶可能逃不過淪為垃圾的命運。
至於數位音樂的保存管理又是如何呢?今年 3 月,老牌音樂社群平台 Myspace 驚傳 12 年份的檔案在伺服器遷移時,意外慘遭刪除,共 5300 萬首歌就此人間蒸發。台灣街聲總經理曾明賢對此憾事表示不可思議。他透露,以國內最大獨立音樂平台 StreetVoice 而言,擁有約 20 萬首歌曲,各種播放格式合計需要 5TB 左右儲存空間,每年花費至少 30 萬台幣成本。街聲主要採用雲端主機商提供的儲存服務,並額外做跨機房備份與自家辦公室硬碟陣列的備份,以確保檔案不會因天災人禍而損毀。
無論站在商業或文化角度,管理、備份音樂資料刻不容緩,需要更大量資金與人力投入這項工作,甚至可能得由政府出面帶頭方能收效。但從消極面看來,也許人類早已製造出地球難以保存的龐大歷史;也如同美國獨立音樂人 Damon Krukowski 所說,載體不斷變動、檔案不安定的特性,天生就是「反歷史」的,讓我們活在一個「黑暗的數位時代」。搞不好,人類口中的文化浩劫,只不過是這世界自然的斷捨離。
(原文刊登於《週刊編集》第 25 期)
■ Jul 1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