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32週年【7000港警高壓禁集會,港府以最高判處5年徒刑阻止集結;台灣線上紀念會集體默哀64秒;美國、德國、英國等地出現悼念活動】
今(4)日是六四天安門事件32週年,香港警方以防止COVID-19疫情擴散為由,拒絕了「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以下簡稱支聯會)」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辦年度燭...
#六四32週年【7000港警高壓禁集會,港府以最高判處5年徒刑阻止集結;台灣線上紀念會集體默哀64秒;美國、德國、英國等地出現悼念活動】
今(4)日是六四天安門事件32週年,香港警方以防止COVID-19疫情擴散為由,拒絕了「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以下簡稱支聯會)」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辦年度燭光悼念會的申請,並且派出7,000名警力在香港島各地戒備,防止民眾聚集。此外,港警在今天上午,以「宣傳或公布未經批准集結」的罪名逮捕了支聯會的副主席鄒幸彤。在港警多方面高壓的阻攔下,香港今年紀念六四的活動大幅減少。
晚間8點30分,有數百位民眾前往銅鑼灣附近,舉起自備的燭光、或以手機的手電筒表示悼念,但因為有民眾高喊「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口號,現場戒備的員警舉起警告違反港版《國安法》的紫旗,驅趕聚集民眾離開現場。在香港各地,總共有9個教堂照香港教區在疫情下的規範、限制參加人數舉辦彌撒活動,但其中屯門贖世主堂舉辦六四悼念彌撒,遭到警方以違反限聚令為由,要求民眾離開。
雖然台灣疫情警戒升三級,無法舉辦超過10人的戶外活動,多個台灣的公民團體今晚仍以線上集會方式,號召民眾上網悼念六四。公民團體也在自由廣場上發起管控人數的小型獻花儀式,讓無法在港舉辦的六四悼念聚會,能在台灣延續。儘管颱風襲來,仍有民眾打扮成V怪客拉起「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民族自強,香港獨立」的橫幅,站立在自由廣場上,風雨無阻地紀念六四。
■跨世代港人的六四記憶
參加維園的燭光晚會,是不少跨世代港人每一年在六四這一天的重要儀式。
「以前去參加的時候,大家一起唱紀念歌曲,很感動,」2020年在台灣創立,致力於幫助在台港人的民間組織台灣香港協會創辦人、45歲的桑普回憶道。2020年4月在台北重啟銅鑼灣書店的店長、65歲的林榮基也是連續參與了十多年:「每一年晚上我在書店關門後,都會到維園走走,看到很多年輕人會聚在一起討論時事。」而2019年流亡到台灣、年齡30出頭的港人Railey說:「有很多爸爸媽媽帶著小孩去參加,有時候我朋友也會跟我一起去。」
三位分別於2019年跟2020年來到台灣的香港人,接受《報導者》採訪時,憶起過往參加維園燭光晚會時的狀況,對比今年港府與港警嚴令禁止舉辦六四紀念會的現況,感到不勝唏噓。
■1990年到2019年,維園紀念六四燭光在持續29年後,被港府禁止
但在2020年,香港警方首次以防疫為由,不同意舉辦燭光晚會,但仍有上萬民眾自發地身穿黑衣拿著燭光到場悼念。今(2021)年,香港警方同樣以防疫為理由,嚴令禁止民眾到維園參加晚會。保安局長李家超公開表示,任何人都不應該參加未經批准的集結,違反者最高可判處5年徒刑。
雖然港府嚴令要求港人不得前往維園、或是在任何地方舉辦多人集會,但仍有少數民眾在各地舉辦悼念活動。
中文大學的校園間在3日晚間出現「人民不會忘記」的黑色橫幅;4日下午2點,香港大學的學生會成員按照每年的傳統,洗刷了刻著遭到血腥鎮壓死難者面孔的雕塑作品「國殤之柱」,此作品的底座以紅字刻著「六四屠殺」的字樣,因此被視為是紀念六四的象徵;社會民主連線的成員則是在3點30分,於銅鑼灣設置攤位,擺放電子蠟燭,並拉起「香港人加油」跟「平反六四」的橫幅。
■港府手段盡出,《國安法》下悼念日益艱難
香港警方為了防止民眾前往維園集會,在下午2點30分左右,以封鎖線包圍維園的中央草原與足球場,不讓任何民眾進入,並且在靠近維園的銅鑼灣站與天后站部署警力、在維園附近截查民眾。下午5點左右,一位國中三年級、身穿黑衣的學生在維園附近遭到警方盤查,被搜出背包中帶有數排白色蠟燭,警方對他口頭警告後放行。
而在今天上午8點左右,港警以違反《公安條例》第17A(1)(d)條,「涉嫌宣傳或公布未經批准集結」的罪名,逮捕了近期接受《路透社》等國外媒體採訪時,表示會以個人身分到維園點燭光的支聯會副主席鄒幸彤。今天港府也在香港島各地部署了7,000名警力,防止民眾聚集。
■疫情嚴峻下,台灣公民團體仍串連各國人士線上演講,並集體悼念默哀64秒
台灣從5月中旬開始,因疫情擴散,全國警戒提升到第三級,過往民間組織會在自由廣場上舉辦的集會,今年縮小成為限制人數的獻花儀式。以「華人民主書院」為首的多個民間團體,今晚舉辦了「人權照亮民主,同行抵抗極權」的線上悼念晚會,並且邀請多位民意代表、立法院長游錫堃與NGO團體參加。日本、美國、英國、澳洲、德國、加拿大等國也有舉辦悼念活動。
從下午4點開始,在台北的自由廣場上以遮雨棚搭建的小型紀念場內,少數民眾陸續冒著彩雲颱風帶來的大雨到場獻花致意。線上直播的悼念活動則是在傍晚7點開始,陸續有來自流亡美國的中國維權人士、獲得英國政治庇護的前香港立法會議員羅冠聰等人到線上致詞。晚間8點9分的時候,線上直播參加者同時默哀64秒鐘。
(文/楊智強;攝影/劉貳龍、楊子磊、陳曉威)
#報導者 #香港 #台灣 #六四事件 #天安門事件 #悼念 #燭光晚會 #JuneFourth #Tiananmen
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線上看 在 紀錄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最後一天🔥【我們有雨靴】公視+免費線上看👉👉https://reurl.cc/7r0j4d (6/24-7/1)
#那天警方放了一千枚催淚彈,中大理大校園,宛如戰場。事件起因於香港科大學生周梓樂墜樓逝世,和「全港大三罷」的行動遭到警方全力鎮壓,爆發激烈衝突。為了阻止警隊挺進,示威者們投擲磚頭,汽油彈等物體,警方則發射催淚彈、橡膠子彈,用水炮車驅離。
校園裡遍地火海,煙霧迷漫,示威者們被警方封鎖包圍,困在紅磚牆內,動彈不得。「那份恐懼似乎不只是因為,可能要坐牢」徬徨無助,矛盾掙扎,他們流下絕望的淚水,催淚彈的煙霧散去後,香港的民主前路仍未明...
---
「於即將來臨的暴風雨中,我們歡笑,
我們有雨傘,我們有雨靴,我們有…大家。」
.
.
☔ 𝐖𝐞 𝐇𝐚v𝐞 𝐁𝐨𝐨𝐭𝐬
#從雨傘革命到反送中 #港人抗爭之路
#風雨中抱緊自由
#反送中兩周年 #七一大遊行
#反送中 #林鄭月娥 #五大訴求
#真普選 #逃犯條例 #雨傘革命 #光復香港時代革命
#佔中九子案 #沒有領袖只有群眾 #理大圍城
#BeWater #香港國安法 #香港 #自由 #民主
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線上看 在 紀錄觀點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港府列光復香港標語為犯罪 #林榮基看我們有雨靴 #線上看連結留言找小編
《銅鑼灣書店》店長 #林榮基:「政權移交23年,香港人的自由日漸喪失,不說開始有禁書,六四悼念亦被禁止,遲早和大陸一樣。面臨抉擇,我們何去何從。常說歷史是一面鏡子,面對強權統治,是否也能從借鑑中得到啟示。
眾所周知的事實,二次大戰猶太人被納粹屠殺五百萬人,幾近滅絕,僅僅幾年,流散各地的猶太人便群集起來,建立了自己的家園。就有神者而言,他們有神的眷顧,獲得應許之地;港人多缺乏信仰,難作比較。所謂「光復香港」,被視為流於口號,完全不切實際。」
⠀ ⠀
⠀ ⠀ ⠀
.
⠀
【我們有雨靴】☔ 𝐖𝐞 𝐇𝐚v𝐞 𝐁𝐨𝐨𝐭𝐬
▍立即上公視+免費線上看 (6/24-7/1)
▍導演:陳耀成┃2020
● 從雨傘革命到反送中 ——港人抗爭之路 ⠀
● 傘運後的回望與省思 公民抗命的政治代價
● 訪問周庭、黃台仰、周永康、張秀賢;藝術家黃國才;立法會議員邵家臻
佔中發起人戴耀廷、陳健民等社運領袖,個人境遇的掙扎,及對社會體制改變的期盼。
「於即將來臨的暴風雨中,我們歡笑,
我們有雨傘,我們有雨靴,我們有…大家。」
⠀ ⠀
.⠀
#反送中兩周年
#光復香港時代革命
#風雨中抱緊自由 #香港人
#雨傘革命 #反送中 #香港 #自由 #民主
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線上看 在 紀錄觀點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蘋果告別香港,出刊最後一份報紙。觀點與你一同回顧 #從雨傘革命到反送中 #港人爭取民主的抗爭之路 #風雨中抱緊自由 !
☔【我們有雨靴】公視+免費線上看👉👉https://reurl.cc/7r0j4d (6/24-7/1)
🎬導演:陳耀成┃2020
「於即將來臨的暴風雨中,我們歡笑,
我們有雨傘,我們有雨靴,我們有…大家。」
.
#雨傘革命推動香港爭取民主之路
本片橫跨2014-2019年,紀錄香港重要的民主運動—— 雨傘革命、反送中運動。雨傘運動清場後,民選議員被廢除資格DQ、佔領者不斷被起訴。2019夏天,佔領再現,兩百萬人民走上街頭,反對逃犯引渡條例,引爆嚴重警民衝突。
過程中有人殞命,有人遭受苦難,有人流下絕望的淚水,
催淚彈的煙霧散去後,香港的民主前路仍未明...
.
#公民抗命的代價
#抗爭者們面臨入獄刑罰
#在絕望中仍堅定信念⠀
影片紀錄了 #周庭、#黃台仰、#周永康、#張秀賢、行動藝術家 #黃國才、立法會議員 #邵家臻、民陣召集人 #岑子傑、佔中發起人 #戴耀廷、陳健民等人,他們對個人境遇的掙扎,及對社會體制改變的期盼。他們之中有人流亡海外尋求政治庇護,有人面臨判刑入獄,有人在壓迫中仍吟詠詩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想望。
.
.
☔ 𝐖𝐞 𝐇𝐚v𝐞 𝐁𝐨𝐨𝐭𝐬
⠀
▊紀錄觀點》中國結・香港結・台灣結 系列紀錄片
https://www.pts.org.tw/chain/index.html
.
#反送中兩周年
#七一大遊行 #反送中 #林鄭月娥 #五大訴求
#真普選 #逃犯條例 #雨傘革命 #光復香港時代革命
#佔中九子案 #沒有領袖只有群眾 #理大圍城
#BeWater #香港國安法 #香港 #自由 #民主
#pSharp #新聞實驗室 #紀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