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基百科 俗話說得好,大腦很重要。
當細菌入侵體內,在血液裡亂竄時,大腦就需要一道牆來保護自己。
_
細胞和血液的物質交換主要在微血管進行,為了抵擋外來病菌的侵犯,人體在血管和腦之間築起了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嚴格管控中間通行的物質。
血腦屏障兼具防禦...
#科基百科 俗話說得好,大腦很重要。
當細菌入侵體內,在血液裡亂竄時,大腦就需要一道牆來保護自己。
_
細胞和血液的物質交換主要在微血管進行,為了抵擋外來病菌的侵犯,人體在血管和腦之間築起了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嚴格管控中間通行的物質。
血腦屏障兼具防禦和篩選功能,從腦微血管的內到外有三層:
第一層:腦毛細血管的內皮細胞組成緊密,間隙小於一般微血管,物質沒辦法輕易通過。
第二層:腦毛細血管的內皮細胞外,有一層完整而連續的基底膜包覆著腦微血管,使物質更難穿越。
第三層:腦毛細血管壁外被「星形膠質細胞」的分支包圍著,腦微血管細胞得以緊密連接,同時調控神經傳導和代謝腦內營養。
_
血腦屏障只容許奈米級的小分子物質和特定養分進入大腦,阻礙大分子、水溶性物質或藥物通過,只有脂溶性高的藥物才能以簡單擴散的方式通過血腦屏障。
這項機制成功阻止了外來物的入侵,卻也導致 95%~98% 的藥物被拒於門外,儼然成為腦部醫療最艱鉅的挑戰之一!
_
過去治療腦部病變或腦部損傷得主要療法為「開顱手術」,但大腦可不能隨意打開、關起來;這麼一開,很可能造成許多無法挽回的後遺症,像是長期昏迷、無法說話,甚至是癲癇。
以腦癌為例,療程中可能需要配合化療或放療。BUT!! 血腦屏障會阻隔大多數化學藥物,即使化療藥物能夠穿透,卻往往伴隨許多如白血球、血紅素與血小板過低等等的副作用。
_
近年來學者發現,奈米級小分子比起一般大分子藥物,更容易通過血腦屏障。
如果能把對人體無害的病毒或奈米物質當作運載工具,再配合超音波輔助,就可以成功讓奈米藥物,以及具有特定療效的基因穿越血腦屏障,有效治療腦部疾病!
現在,突破血腦屏障的防禦已經不再是天方夜譚,未來的醫學發展仍值得期待!
_
正確用法:保護大腦,就讓血腦屏障嚴格把關
錯誤用法:大腦 welcome 就在你頭上
_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血腦屏障》、科技大觀園《嗶嗶嗶!細菌勿進!這裡是大腦的絕對防禦——血腦屏障》
_
#泛科學 #科學 #大腦 #腦 #腦部 #血 #血液 #分子 #科技 #生科 #生物 #人類 #人體 #醫學 #血腦屏障 #細胞 #細菌 #超音波 #知識 #新知 #brain #cancer #blood #barrier #human #humanbeing #future #medicine #science
星形膠質細胞 在 PanSci 科學新聞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科基百科 俗話說得好,大腦很重要。
當細菌入侵體內,在血液裡亂竄時,大腦就需要一道牆來保護自己。
_
細胞和血液的物質交換主要在微血管進行,為了抵擋外來病菌的侵犯,人體在血管和腦之間築起了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嚴格管控中間通行的物質。
血腦屏障兼具防禦和篩選功能,從腦微血管的內到外有三層:
第一層:腦毛細血管的內皮細胞組成緊密,間隙小於一般微血管,物質沒辦法輕易通過。
第二層:腦毛細血管的內皮細胞外,有一層完整而連續的基底膜包覆著腦微血管,使物質更難穿越。
第三層:腦毛細血管壁外被「星形膠質細胞」的分支包圍著,腦微血管細胞得以緊密連接,同時調控神經傳導和代謝腦內營養。
_
血腦屏障只容許奈米級的小分子物質和特定養分進入大腦,阻礙大分子、水溶性物質或藥物通過,只有脂溶性高的藥物才能以簡單擴散的方式通過血腦屏障。
這項機制成功阻止了外來物的入侵,卻也導致 95%~98% 的藥物被拒於門外,儼然成為腦部醫療最艱鉅的挑戰之一!
_
過去治療腦部病變或腦部損傷得主要療法為「開顱手術」,但大腦可不能隨意打開、關起來;這麼一開,很可能造成許多無法挽回的後遺症,像是長期昏迷、無法說話,甚至是癲癇。
以腦癌為例,療程中可能需要配合化療或放療。BUT!! 血腦屏障會阻隔大多數化學藥物,即使化療藥物能夠穿透,卻往往伴隨許多如白血球、血紅素與血小板過低等等的副作用。
_
近年來學者發現,奈米級小分子比起一般大分子藥物,更容易通過血腦屏障。
如果能把對人體無害的病毒或奈米物質當作運載工具,再配合超音波輔助,就可以成功讓奈米藥物,以及具有特定療效的基因穿越血腦屏障,有效治療腦部疾病!
現在,突破血腦屏障的防禦已經不再是天方夜譚,未來的醫學發展仍值得期待!
_
正確用法:保護大腦,就讓血腦屏障嚴格把關
錯誤用法:大腦 welcome 就在你頭上
_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血腦屏障》、科技大觀園《嗶嗶嗶!細菌勿進!這裡是大腦的絕對防禦——血腦屏障》
_
延伸閱讀:
奈米藥物突破血腦障壁!腦癌治療新希望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52968
突破血腦屏障:研究者或解決百年難題
https://pansci.asia/archives/7395
______________
斗內泛科學、支持好科學!
你的支持,是我們前進的力量,贊助泛科學:https://lihi1.com/mJSba
星形膠質細胞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COVID-19讓我們重新探討「譫妄」與「失智症」的關聯】:「譫妄」(delirium)是 COVID-19患者很常出現的。相較於過去統合分析指出:急重症患者大約有31.8%有譫妄;COVID-19的患者則高達55%,也就是超過半數有譫妄。
「譫妄」後會增加2.3倍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因此在COVID-19疫情的另一個影響,是失智的患者會不會也增加許多?
Nature撰文討論譫妄引發失智症可能的三種重要機制:
1.譫妄短期產生對腦細胞傷害的毒素,也會造成長期的傷害
2.持續的發炎,會引發譫妄,會導致大腦的神經元、相關的星形膠質細胞(astrocytes)與微膠細胞(microglia)的損傷,而導致長期的認知功能問題(失智)
3.失智症患者的神經元連結較少。神經元連結較少的,也是失智症的高風險族群,在感染、發炎時...完整轉譯文章,詳連結:http://forum.nhri.org.tw/covid19/virus/j_translate/j2550/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林煜軒醫師摘要整理)
📋 Nature - 2020-12-02
Could COVID delirium bring on dementia?
■ Author:Carrie Arnold
■ Link: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3360-8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 COVID-19學術資源-轉譯文章 - 2021/03/02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疾病管制署
星形膠質細胞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的健康忠告:只有四個字,價值台幣3000萬!
「不要熬夜」
.
諾貝爾獎有一些不同項目,其中「諾貝爾生理學or醫學獎」受到了民眾特殊的關注,因為這似乎是諾貝爾獎離我們的生活最近的一次!
三位研究“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的科學家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 和Michael W. Young獲得該項殊榮。
.
“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到底是什麼東東?
他們的獲獎理由是:
解釋了許多動植物和人類是如何讓生物節律適應晝夜變換的。
簡而言之,他們研究的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生物時鐘”!
生物時鐘調節身體重要功能,例如:行為、激素水平、睡眠、體溫等;生物時鐘和你的健康息息相關。你什麼時候睏、什麼時候醒、一天內的體溫變化、什麼時候激素水平上升,統統都是由生物時鐘在管理。
.
三位科學家通過精密的實驗得出幾個結論:
😰熬夜會打破人體內精妙的時鐘,疾病匍匐而來。
😰熬夜將造成大腦開始吞噬自己。
😰調節節律的關鍵基因失效後,會促使腫瘤發生。
👉🏻因此,本屆諾爾貝醫學獎研究成果,最貼切的解釋就是:
不要熬夜!!!
.
這話聽到爛了,父母長輩親朋好友一直都碎碎念過。
但是這三位科學家憑藉該研究一共獲得了諾貝爾獎金900 萬瑞典克朗(約合 3000萬元台幣)。
所以,以後聽到別人勸你不要熬夜的時候,一定要像拿到3000萬一樣高興哦……
價值NT$30,000,000元的建議:
不要熬夜
.
睡覺是養生的一大功能,養就是用大量的健康細胞去取代腐敗的細胞,如一夜睡不著就換不了新細胞。如果說白天死亡一百萬個細胞,一晚上只補回來五十萬個細胞,時間長了,身體就虧空得越來越厲害。
獲獎者之一的邁克爾·羅斯巴殊教授,說起了一組罕見病例。近二十年來,各國醫生發現了一些“睡不著覺的家族”,這些家族的人得了怪病,就是至少三四十年都沒好好睡過。熬夜會打破人體內精妙的時鐘,疾病匍匐而來。
另一位獲獎者邁克爾·楊在2015年的一項研究中發現,由於熬夜缺乏睡眠,神經突觸部分被星形膠質細胞大量吞噬。通俗的說就是:熬夜將造成大腦開始吞噬自己。他還發現,調節節律的關鍵基因失效後,會促使腫瘤發生。
.
人的最佳睡眠時間是22點,最晚不超過23點。
健康的一天自此結束,睡個好覺迎接更美好的明天吧!
.
記得把這篇文章發給朋友們,告訴他們這才是最科學健康的生活時間表。
NT$3000萬的建議哦!
.
不要熬夜!
不要熬夜!
不要熬夜!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
~轉貼自建中同學line群組裡的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