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昔日香港衣食住行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昔日香港衣食住行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昔日香港衣食住行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昔日香港衣食住行產品中有2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6萬的網紅香港作家王迪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我離婚了。」讀者來信說。這是最近一年半我聽到第十對離婚的夫妻,包括朋友和讀者。現在 #香港人 連離婚的理由都很「荒誕」,外遇都摧毀不了他們的婚姻,政治這一關卻過不了。尋常百姓而已,卻沒有人逃得過政治的影響。夫妻倆一黃一藍,勉強忍到。但由此伸延開去,衣食住行層面的各種問題,忍唔到。孩子應該接受怎樣的...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1萬的網紅堅離地球 · 沈旭暉,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幾年後,南深圳市長可以振振有詞說:一切已經步上正軌、人心回歸,「一國兩制」空前成功。但這是真實嗎?正如哈維爾說:「因為當權者作了自己的謊言的俘虜,就不得不把一切都顛倒黑白。它篡改歷史,歪曲現實,虛構未來;它捏造統計數據;它假裝不存在一個無孔不入和無法無天的警察機器;它假裝尊重人權,從不迫害任何人;它...

昔日香港衣食住行 在 DaisyWong王迪詩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4-17 01:51:10

「我離婚了。」讀者來信說。這是最近一年半我聽到第十對離婚的夫妻,包括朋友和讀者。現在 #香港人 連離婚的理由都很「荒誕」,外遇都摧毀不了他們的婚姻,政治這一關卻過不了。尋常百姓而已,卻沒有人逃得過政治的影響。夫妻倆一黃一藍,勉強忍到。但由此伸延開去,衣食住行層面的各種問題,忍唔到。孩子應該接受怎樣的...

昔日香港衣食住行 在 beinghongkong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3-03 07:07:04

成和道的診所有個「哨牙仔」醫生,每人認得哨牙卻不識他的名字;還有當不成騎師的金都茶餐廳外賣員,每次送外賣時候會跑幾個圈......華洋交雜的跑馬地,看似在鬧市中隱蔽一角,若從口耳相傳的民間歷史理解,原來如此不一樣。 一個看似落戶眾多富豪的快活谷,因著英軍的亡魂座落了多個墳場,又由於這個近山的結界,...

昔日香港衣食住行 在 Simon Shen 沈旭暉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6-16 10:57:42

生於亂世,點解要開Patreon? 香港走向大黑暗時代,漫漫長路持久戰,賢愚共知。當日常生活、衣食住行都要政治正確,教育不再鼓勵多角度思考,邏輯得不到重視,社會氣氛變得肅殺而犬儒,維持一個相對暢所欲言、做回自己的私人空間,始終是重要的。在可見將來,教育、媒體、文化、演藝會成為重災區,在大變之前,轉...

  • 昔日香港衣食住行 在 香港作家王迪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4-07 12:27:02
    有 1,392 人按讚

    「我離婚了。」讀者來信說。這是最近一年半我聽到第十對離婚的夫妻,包括朋友和讀者。現在 #香港人 連離婚的理由都很「荒誕」,外遇都摧毀不了他們的婚姻,政治這一關卻過不了。尋常百姓而已,卻沒有人逃得過政治的影響。夫妻倆一黃一藍,勉強忍到。但由此伸延開去,衣食住行層面的各種問題,忍唔到。孩子應該接受怎樣的教育?應否移民?(甚至有一對夫妻兩人都同意移民,卻因為不認同對方移民的理由而離婚)我偏要去Starbucks!……咁愛國又唔見你打科興?……
    吵架冷戰再吵架,很累,很厭。
    價值觀不同,下半輩子還得互相折磨。
    不斷問自己――
    怎麼我竟跟這麼無知的人結了婚?
    怎麼我竟跟這麼自私的人結了婚?
    愛囉。曾經。
    成長最殘酷的是不管你是否願意,終究都要學會
    患難見人心。
    --> 聽晚 #live 繼續傾,逢星期四 #Patreon獨家直播 ,平時每星期live經常講歷史知識,介紹好書,圍爐也要有營養,今次講吓生活 #Patreon會員可重看昔日60場直播 #買書折扣 等福利-->加入 www.patreon.com/daisywong ,6月26日Patreon post有講睇直播方法。

    ** 昔日直播(Patreon會員可隨時重看):

    歷代政治人物嘅婚姻同愛情。「拍拖嗰陣,我老婆唔係咁!」如果你想講,拍拖嗰陣你老婆好瘦,好溫柔,依家變咗肥婆奶奶,老兄,你要感恩,因為呢啲其實好小事。真正恐怖嘅係,拍拖嗰陣明明係個正常人,雖然唔靚,但都係個普通大學生,點會諗到原來佢心理變態,滿手鮮血都冇感覺?歷史上,變態政治人物都有異於常人嘅婚姻觀。希特拉一直拒絕結婚,認為已婚或者有穩定女友會流失女粉絲,佢話「一定要保住女性支持者,那麼男人自然會跟上來」,臨終前先至喺地下室秘密結婚。明嘅,完全可以想像如果葉劉宣佈有男朋友,渾水大概會崩潰。義大利法西斯獨裁者墨索里尼拔槍指住女神嘅老母,話如果你阻止我娶你個女,我就一槍打爆你個頭,婚後情婦一大堆,其中比他年輕29歲嘅情婦克拉拉愛得瘋狂,最終同墨索里尼一齊喺米蘭街頭被倒吊陳屍……

    ** 昔日直播 (Patreon會員可隨時重看) :

    #韓劇Signal 講八、九十年代韓國警隊腐敗不堪,黑警插贓嫁禍一名少年,迫害他入獄至死,劇中警隊串通司法和政界,只得一個警察有良知,他質問一個有份收賄插贓的黑警:「為了些少錢,你竟連自尊也不要?你這垃圾!」黑警答:「我係垃圾,又如何?我沒有自尊,但我家人生活幸福。就算我們努力,也改變不了什麼。」 這位正義警察身處1995年,意外發現能跟另一位身處2015年的警察通訊,拚命想還少年清白的他含淚問:「二十年後,警隊仍是這麼腐敗嗎?仍是只要有財有勢,就算惡貫滿盈也沒有後果嗎?」我會在今集直播為大家解構這部神劇,並講述南韓如何走過黑暗歷史。

    ** 昔日直播(Patreon會員可隨時重看):

    軍政府於1947年「228事件」中血腥鎮壓台灣人民,此後台灣進入了長達38年的戒嚴,軍警對異見人士進行大抓捕,新聞、言論自由被奪,透過滅聲來維持一黨獨大。為了安撫人心,軍政府曾就一部分被捕者的刑罰作「寬大處理」,但之後食言,重新逮捕或處決多人。台灣人用了多少年去爭取一聲對不起?48年。經過無數人的犧牲,李登輝在「228事件」發生的48年後公開道歉,今天台灣人民享有民主自由。

    在戒嚴的38年裡,政府為怕異見人士成功當選議員,乾脆取消選舉。1979年,異見人士的文宣平台《美麗島》雜誌組織集會,雜誌副社長呂秀蓮在台上演講了20分鐘,換來12年的判刑(後因西方輿論壓力,入獄5年多獲釋)。多名政治犯因叛亂罪被判死刑,包括當時29歲的陳菊,她在獄中寫下《給台灣人民的遺書》:「願所有受苦、被受縛、被壓迫的人早日得到解放,願我深愛的故鄉――台灣的人民早日享有真正的公平、平等、自由、民主的生活。祈法律能象徵代表正義,而非只是統治的工具,形同具文愚弄人民……」當時陳菊被判死刑,已陷絕路,年輕的她慷慨赴死。誰會料到今天的她非但好好活著,還是蔡英文政府的監察院院長?台灣歷史實證了一件事――暴政必亡。自強,團結,絕不忘記,看誰可以笑到最後。我在直播深度講解了台灣近代史。

    ** 昔日直播 (會員可隨時重看) :

    細細聲問——你有覺得自己老了嗎?這些大概應稱之為「中年危機」的感受?突然覺得自己被後生仔女取代的失落......為此,一定要看韓劇《未生》,我認為是一生中必看的10部劇之一,另外還會推介幾部必睇韓劇。

    ** 昔日直播 (Patreon會員可隨時重看) :

    【It Won’t be Long Now – The Diary of a Hong Kong Prisoner of War】在我們出生以前,就已經有無數人走過我們的路,被趕絕到最黑暗處,走投無路。生於1903年的Graham Heywood是牛津大學高材生,畢業後到香港天文台工作,在香港St Andrew’s Church結婚。1941年12月8日,日軍入侵香港,Graham Heywood趕緊拆除天文台儀器時被日軍抓住,被關進深水埗戰俘集中營,受盡折磨凌辱,持續忍受著飢餓和疾病,一次又一次聽到「要光復了!」卻都是失望。但你知道他在戰俘營中每天做什麼?工作!量度風向、記錄天氣,即使今天可能就要死,他仍在執行天文台專家的職務。沒有人要求他這樣做,就算努力工作,打仗打到世界都要毀滅了,誰還在乎什麼天氣紀錄?可即使在最黑暗的日子,不知自己明天是否依然有呼吸心跳,他仍是有尊嚴地活過每一天,責任感令他時刻記住自己是個「人」,未有因為身陷危難而失去生活的溫度,保持希望,與其他戰俘互相扶持,終於等到光復香港,重獲自由,82歲在英國安祥離世。這本書是Graham Heywood的獄中日記,一名戰俘是個充滿熱誠的生物學家,即使在戰俘營仍每天忙得團團轉,種有機菜、觀察瀕危候鳥,甚至偷偷釀製啤酒!他說,這是一坋很棒的經歷,或許有點太長,但不是完全沒有收穫,另一位戰俘卻形容那段經歷是人間煉獄,“It all depended on their point of view.” Mr Heywood說。即使在黑暗深處,請記住— It Won’t be Long Now。

    ** 昔日直播 (Patreon會員可隨時重溫):

    香港人不能不認識這個人,事實卻幾乎無人聽過他的名字──楊衢雲。1861年生,在香港讀St Paul,創立香港史上第一個革命組織輔仁文社,主張推翻滿清,後來孫中山由美國來港,把在檀香山成立的興中會與輔仁文社合併,楊孫二人都是英語流利、有國際視野,都是大佬,最後楊衢雲成了興中會第一位會長,指揮起義,事敗流亡,再回到香港繼續努力,卻於1901年在中環結志街52號2樓寓所被清政府派人暗殺,終年39歲。這麼一位重要人物,家人害怕被滋擾,跑馬地墓場的墓碑連名字也沒有,只刻有編號6348。後世人只知孫中山是「國父」,楊衢雲的名字卻連聽都沒聽過,因為蔣介石下令要抹掉楊衢雲,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們從小在教科書讀到孫中山是偉人、國父、無私讓位予袁世凱……吓?真的嗎?還是我們都被騙了?辛亥革命其實只是符碌?碰上明明有兵在手都驚到震的廢官,捐狗窿逃走棄城才令革命成功?Patreon獨家直播 ,王迪詩同你詳細講這段香港人必須知道的歷史。

    ** 昔日直播 (Patreon會員可隨時重看) :

    深入導讀《萬曆15年》。一段四百幾年前的歷史,又同今日熟口熟面。當我們每年去四次日本、三次韓國旅行,炒樓炒股票不亦樂乎,狂追TVB膠劇,社會最激烈的討論也不過是港女十宗罪,那看來歲月靜好的一年,我們卻懵然不知其實香港已經走到盡頭。今次直播講明朝並非亡於崇禎,而亡於萬曆。在那看來繁榮太平的1587年,明朝開始步向滅亡。 深入導讀《萬曆15年》,並會講我個人的分析——書中未能解釋點解明神宗突然short咗,仲企硬罷工30年的真正原因。

    ** 昔日直播 (Patreon會員可隨時重看) :

    #因果 李偲嫣離世,她作為正義聯盟創辦人,必會站在正義一方,接受上帝正義的審判。#韓劇鬼怪 講陰間使者帶領亡者喝孟婆茶,以忘掉今生的一切。有兩個男人,是因車禍喪生的有錢佬和他的司機,陰間使者每人給了一杯茶,司機道謝並喝下,有錢佬拒飲,憑什麼要我同這個下等人受相同待遇?竟喝一樣的茶!他幾年工資都買不起我手上這隻錶!陰間使者說:這裡是平等的,任何人不論生前的身份地位,都喝一樣的茶,一旦穿過這道門,什麼都帶不走,權力、地位、金錢,統統化為烏有,全部reset。今日受苦,但我們只見局部,神的計畫在所有人意料之外,但善良最終一定帶來好結果,惡人也必遭惡報。今集講前世今生、因果、韓劇《鬼怪》,還有我在自己的書《鬼故》所寫的一對台灣婦人有能力看到人的前世,只要望望現在的你,你什麼都未講,她就能講出你現在做什麼,身邊有什麼人,因為那些人,包括你現在的伴侶、孩子、父母、同事……前世甚至再再前世已經認識了,那知道前世又有什麼用?

    ** 昔日直播 (會員可隨時重看)

    【古典音樂與西方政局歷史】貝多芬、蕭邦都係手足?有人以為古典音樂好悶,同今日生活無關,那是誤解,其實作曲家的人生同西方動盪的歷史時代不可分割,同政治有好大關係。那個年代一樣大把人爭住舐當權者鞋底,有良知的音樂家一樣面對清算打壓,冇咗份工……同今日一模一樣。知道這些歷史之後再聽蕭邦,就會一下子明白,驚嘆:「啊!原來係咁!」同純粹「幾好聽」完全兩回事,今日的香港人再聽蕭邦,入心入肺。

    ** 昔日直播 (Patreon會員可隨時重看) :

    能讀到被雷電擊中一樣、久久不能釋懷的好書,一輩子沒有多少次,《The Catcher in the Rye (麥田捕手)》是其中之一。中學時讀到它,很難相信這部影響了幾代美國人的文學經典居然曾是禁書,給高中生教授這本書的老師也被開除 (後來復職)。那可是美國,不是大陸啊。今天,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Trump在社交媒體被禁,參議員Josh Hawley因為挑戰選舉人團而遭出版商取消合約……美國進入空前大撕裂,如同Jared Diamond在《Upheaval (崩潰)》預言一樣。《The Catcher in the Rye》當年被禁,「官方」說法是因為內容包含粗口、性、吸毒之類,但真正的原因是有人覺得它anti-white。這部僅七萬字的小說,最常出現的字就是「phony」,直擊美國人的虛偽。有個人讀完這本書向John Lennon開了五槍。兇手稱,John Lennon口口聲聲唱「Imagine there’s no possession…」,自己卻賺大錢,係「phony」。將別人的文字扭曲去符合自己扭曲了的頭腦,那就可以隨便剝奪別人的生命。如果你以為有病的才會做出這種事,那麼這種病已成pandemic。村上春樹則對《The Catcher in the Rye》有另一種從未有人想過的另類解釋。今集直播深度重溫這部經典小說,還有它對當代美國、香港和世界的意義。

    ** 昔日直播 (Patreon會員可隨時重看) :

    【跳舞,真係齋跳舞……】#舞肺 事件揭露了一群富婆同青靚白淨跳舞老師的歡樂時光。鑽研藝術很好,有些跳舞老師甚至可能在俄國是舞林高手,只是為了生活無奈得很。我認識一位很好的健身教練,每次上堂都被闊太摸,嚴詞拒絕後還被她嘲諷:「有咩咁巴閉?做得呢行預咗俾人摸啦!」自古以來就有女人像這位闊太,自恃有錢有勢就抽男人水,也有才華橫溢的男人做鴨,戰國謀略家蘇秦才智超班,也被指跟燕國國君夫人通姦;呂不韋為嬴異人搭路返秦國爭王位,也是先冧掂華陽夫人家姐,歷史上要成功的人,靠的不是IQ,而是AQ和EQ,能忍,而且必須忍到最後,忍到底,鬥長命,千古巨著《史記》中誰最能忍?誰只忍到一半以至埋門一腳也被斬?

    ** 昔日直播 (Patreon會員可隨時重看) :

    周庭被冠以 The Real Mulan 的稱號登上了BBC。睇住周庭、之鋒由十五六歲嘅𡃁仔𡃁妹一路成長,愈大愈堅強,雖然仍是愛玩Gundam嘅𡃁仔同BB咁樣嘅𡃁妹,卻比那些一把年紀的人更成熟勇敢。有人說不知香港人前世做錯什麼,今世會得來一個林鄭,但確實也不知香港人前世積了什麼福,今世會得到這麼優秀的年輕人。周庭被捕,我問自己23歲的時候,我在做什麼。明明可以像一般少女那樣拍拖扮靚追韓星去日本旅行,她卻偏偏選擇擔起了時代的使命。如果我有命活到73歲,我將會做什麼。看看黎智英先生, 一個富豪本來可以去外國安享晚年,他卻明知會被捕仍選擇留低。人生就是由一連串「選擇」而組成。選擇留下來的人,都是用自己的命來做抵押品,去換取更高的價值。今次直播就講吓人生的選擇、各種選擇引致的得失、代價與收穫、錯過與遺憾,還有我從周庭身上看見的青春與無悔。願每一位香港人都用自己的「選擇」去守護我們所真心相信的。

    ** 昔日直播 (會員可隨時重看) :

    木村拓哉24歲演《悠長假期》,靚仔到唔係人類,但我反而到現在才迷上成面皺紋的47歲木村大叔。有人話佢老得一塌糊塗,甚至有網民話佢有張相似「湯渣」(吹到厚厚的微曲短髮真心係中年男人大忌,秒變老坑 + 娘味升級) 我是到最近看《BG貼身保鑣》,真是服了,木村拓哉實在太出色!他和太太工藤靜香因為熱愛滑浪,未到四張已經容顏盡失,但日本很多明星都對年齡和衰老相當坦然,不會像韓國、大陸和香港一些藝人整成膠面,那個角色就算卑微衰老也就要活像那個角色,不會像劉華那樣chok到六十歲。為什麼日本演員可以這樣?我認為跟日本文化有很大關係。看著木村的轉變,由盛世美男變成蒼老大叔,似乎很唏噓,我卻由蒼老大叔才開始能夠欣賞他。我也曾經覺得世上所有美好的東西終究都會失去,包括青春、愛情、生命,每個人最終都會死,然而木村卻令我看見了如何不用唏噓地做人。直播同你講木村拓哉、他30年來哪部戲最好看、講我認為超級好睇的《BG貼身保鑣》、也講一些日本文化文學。

    ** 昔日直播 (會員可隨時重看) :

    為什麼這個我認識多年、有學識、對我不錯的人,甚至是結婚二十年的伴侶或曾共患難的知心友,竟然會是藍絲?!背後成因是什麼?- 談歷史、踢爆「偉人」孫中山、談馬克思、尼采......

  • 昔日香港衣食住行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3-27 12:42:25
    有 985 人按讚

    【#堅離地球YouTube: 隨緣家書】面對面目全非的「新香港」,一切都不再真實,很多人覺得灰心。但古今中外,這樣的例子難道少了?捷克總統哈維爾在共產時代當異見人士時,寫下《無權力者的權力》,現已成為各地同路人經典,入面強調「活在真實中」,已是最有力回應:「生活的根本目標,乃自然地存在於每個人身上。每個人都渴望擁有人性正當的尊嚴、道德的完善、存在的自由表現,以及凌駕存在世界的超越意識;在真實中生活,作為人類強加的境遇的一種反抗,乃是企圖重新掌握自己的責任感。」

    怎樣「重新掌握自己」?首先是認知甚麼是「真實」。真實的香港,自然不是被加工凌遲這一個,對此全世界、包括北京,都一清二楚。

    在過去三十年,無論回歸前後,香港民意的「六四黃金比」一直非常牢固,無論怎樣威逼利誘,少數派(又名建制派、「忠誠的廢物」)始終是少數派。而且這裏的「六成」,只是「泛民」基本盤,從反送中運動的二百萬人遊行可見,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反對的光譜可以包含中間、淺藍、與及另一極的獨派,甚至包括了商界和溫和建制陣營,足以涵蓋香港人口80%。以香港的總人口,以及絕大多數僱主都是政府、中資、商界的事實,居然出現二百萬人的反政府遊行,這比例在全世界首屈一指,真實的香港人怎樣思考,一覽無遺。

    恐怕這也是北京失去耐性、和對全體香港人的信心,決定來硬的一套的原因之一。

    但真實的香港,和真香港人的思維模式,怎可能因為《港區國安法》而瞬間改變?對此,其實北京同樣一清二楚,卻以為可以通過嚴刑峻法、旁門左道,令人變得沉默,就像一切問題都解決了。這自然不是「活在真實中」,面前的城市,只是根據一國模式管治的「南深圳」,不是真香港。在不真實的新香港,未來確是沒有機會,彰顯真正民意的:

    1. 二百萬、一百萬、五十萬人大遊行?十萬人六四晚會?一律不可能再舉行,主辦單位會被指犯《港區國安法》,參加者也會被拘捕或篤灰。未來的大遊行,只有慶回歸、撐政府、反美帝,動輒被官方報導為「過百萬」。

    2. 聯署表態?越來越難,日後恐怕連校友會、專業團體都要經過政治vetting。「支持」政府的聯署,卻可以不斷灌水,加上他們限聚令下也可以擺街站,「民意」看起來,絕對一邊倒。

    3. 日後的選舉,直選的重要性大降,反對派變成中國八大「民主黨派」,正常人的投票意欲不再存在,另一方卻全力動員,這就是證明「民意逆轉」的好機會。就算繼續投票,當「選委欽點議員」和紫荊黨變成執政黨、民建聯變成「忠誠反對派」、民主黨也要堅持「擁護國安法、支持共產黨」才能參選,議會和民意,已互不相關,伊朗、北韓式99%支持政府的選舉結果不是夢。

    4. 沒有了三權分立,媒體第四權監督?九成媒體都已歸邊,從有線、Now等近況可見,連從前的擦邊球都不再存在;香港電台變成人民廣播電台速度之快、手法之粗暴,更令人吃驚。剩下那一成,只有辦公大樓隨時被國安法充公的《蘋果日報》,與及海外媒體,後者卻不知哪一天在香港被屏蔽。

    5. 不是還有民調麼?但同一道理,民眾要麼擔心對民調講真話,被秋後算賬;要麼正如研究民調的李立峯教授所言,覺得反正香港已死,連對「新香港」也不再認同。加上很多香港人離開,有公信力的民調機構被打壓,建制民調機構卻越開越多,民調結果也會逐步向政治正確方向移動。

    6. 本來網絡民意和現實不相上下,但《港區國安法》通過後,大多數淺黃、淺藍評論員都已自我噤聲,因為他們大多有穩定工作、社會地位和資產,也是最容易被打壓的一群。一般網民連分享、比like,也擔心被起底、舉報,可能就這樣失去工作,真實資訊的流通,自然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在數十億維穩費下,深藍、深紅「網媒」、KOL鋪天蓋地;另一極標榜犬儒、事事放負、使用假名、散播陰謀論去迎合演算法的聲音,此消彼長下,卻會更常見;兩者對建構犬儒,殊途同歸。結果網絡世界,只會比已經很不真實的現實世界更虛假。

    7. 到了最後一著:中國的「社會信用評級系統」在香港正式實施,全天候的大數據監控,全方位的CCTV,網絡世界一言一行的實名追蹤,任何地方都有安心出行一類藍芽…… 那時候,還能有雜音麼?

    幾年後,南深圳市長可以振振有詞說:一切已經步上正軌、人心回歸,「一國兩制」空前成功。但這是真實嗎?正如哈維爾說:「因為當權者作了自己的謊言的俘虜,就不得不把一切都顛倒黑白。它篡改歷史,歪曲現實,虛構未來;它捏造統計數據;它假裝不存在一個無孔不入和無法無天的警察機器;它假裝尊重人權,從不迫害任何人;它假裝什麼都不怕;它假裝從不弄虛作假。人們毋須相信這一切神話。但他們不得不裝成篤信不疑的樣子,至少對一切都默許、忍受,隨波逐流。這樣,每個人都只能在謊言中求生。人們不必去接受謊言,他們承受在謊言中和與謊言為伍的生活,這就夠了。就是這樣,人們確認了這個制度,完善這個制度,製造了這個制度,(變成了)這個制度。」

    然而,「活在真實中」,依然是可能的,大前提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知道甚麼是真實,也要對真實的理念堅持。在日常生活,我們知道窗外的南深圳是虛假的,但回到家中、或任何能安全控制的地方,那就是回到香港。不少自由派中國人,在大陸也是這樣生活的,例如早前訪問了來自上海的《端傳媒》前總編輯張潔平,她建議香港人從最微小的日常生活堅持,從一個一個人的真切交流和支援開始,三個人的棋社、光復街道委員會、堅持衣食住行的不妥協、對下一代在家中訴說真相,然後像Timothy Snyder《論暴政》一書所言,一個眼神、一個笑容,都是同路人的暗號。

    同一道理,到了網上,我們也要知道那不再反映民情,正如你不會相信微信世界是真實。主流的滅聲、數十億的維穩費、BOT製造的假帳戶、小粉紅和五毛,加上網絡演算法對分化、放負、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鼓勵,都指向一個很簡單的結論:我們必須突破演算法控制,才能「活在真實中」。不要追求容易被操控的點擊、浪費時間去被引戰,堅持說自己的話,聚焦目標群組,總有能突破同溫層、不被演算法操控的社交媒體存在。然後人人如此,才能由下而上、水滴石穿。

    要保全香港人的元氣,一如昔日東歐面對共產政權,必須多條路並行,絕非非此即彼。對某些以人為本的工作而言,留在香港的貢獻始終較大;但對傳播思想、影響教育、傳承香港人身份一類角色而言,卻只有離開香港才能暢所欲言、無牽掛的傳承,這正是兄弟爬山。唯有海外香港人構成足夠critical mass,互相支援,加上以香港人身份認同的外向型、價值觀和大熔爐特色(不要忘記內地出生的梁天琦、羅冠聰和印裔Jeffrey Andrews都是真香港人),在日常生活多engage當地人、結成共同體、避免內向型的「唐人街化」,身在海外,也會出現一個個小香港。

    「阿斯嘉不是地方,而是人」:無論我們身在何方、在網上還是網下,只要繼續「活在真實中」,總能渡過黑暗的時光。

    ⏺全文:https://www.patreon.com/posts/48992255

  • 昔日香港衣食住行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3-22 12:55:00
    有 358 人按讚

    【#Patreon隨緣家書】然而,「活在真實中」,依然是可能的,大前提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知道甚麼是真實,也要對真實的理念堅持。在日常生活,我們知道窗外的南深圳是虛假的,但回到家中、或任何能安全控制的地方,那就是回到香港。不少自由派中國人,在大陸也是這樣生活的,例如早前訪問了來自上海的《端傳媒》前總編輯張潔平,她建議香港人從最微小的日常生活堅持,從一個一個人的真切交流和支援開始,三個人的棋社、光復街道委員會、堅持衣食住行的不妥協、對下一代在家中訴說真相,然後像Timothy Snyder《論暴政》一書所言,一個眼神、一個笑容,都是同路人的暗號。

    同一道理,到了網上,我們也要知道那不再反映民情,正如你不會相信微信世界是真實。主流的滅聲、數十億的維穩費、BOT製造的假帳戶、小粉紅和五毛,加上網絡演算法對分化、放負、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鼓勵,都指向一個很簡單的結論:我們必須突破演算法控制,才能「活在真實中」。不要追求容易被操控的點擊、浪費時間去被引戰,堅持說自己的話,聚焦目標群組,總有能突破同溫層、不被演算法操控的社交媒體存在。然後人人如此,才能由下而上、水滴石穿。

    要保全香港人的元氣,一如昔日東歐面對共產政權,必須多條路並行,絕非非此即彼。對某些以人為本的工作而言,留在香港的貢獻始終較大;但對傳播思想、影響教育、傳承香港人身份一類角色而言,卻只有離開香港才能暢所欲言、無牽掛的傳承,這正是兄弟爬山。唯有海外香港人構成足夠critical mass,互相支援,加上以香港人身份認同的外向型、價值觀和大熔爐特色(不要忘記內地出生的梁天琦、羅冠聰和印裔Jeffrey Andrews都是真香港人),在日常生活多engage當地人、結成共同體、避免內向型的「唐人街化」,身在海外,也會出現一個個小香港。

    「阿斯嘉不是地方,而是人」:無論我們身在何方、在網上還是網下,只要繼續「活在真實中」,總能渡過黑暗的時光......

    ⏺全文見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osts/48992255
    ▶️《十年》導演歐文傑:為甚麼明知道會變成這樣,還要抗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h7dI8iADgY

  • 昔日香港衣食住行 在 堅離地球 · 沈旭暉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03-27 12:41:00

    幾年後,南深圳市長可以振振有詞說:一切已經步上正軌、人心回歸,「一國兩制」空前成功。但這是真實嗎?正如哈維爾說:「因為當權者作了自己的謊言的俘虜,就不得不把一切都顛倒黑白。它篡改歷史,歪曲現實,虛構未來;它捏造統計數據;它假裝不存在一個無孔不入和無法無天的警察機器;它假裝尊重人權,從不迫害任何人;它假裝什麼都不怕;它假裝從不弄虛作假。人們毋須相信這一切神話。但他們不得不裝成篤信不疑的樣子,至少對一切都默許、忍受,隨波逐流。這樣,每個人都只能在謊言中求生。人們不必去接受謊言,他們承受在謊言中和與謊言為伍的生活,這就夠了。就是這樣,人們確認了這個制度,完善這個制度,製造了這個制度,(變成了)這個制度。」

    然而,「活在真實中」,依然是可能的,大前提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知道甚麼是真實,也要對真實的理念堅持。在日常生活,我們知道窗外的南深圳是虛假的,但回到家中、或任何能安全控制的地方,那就是回到香港。不少自由派中國人,在大陸也是這樣生活的,例如早前訪問了來自上海的《端傳媒》前總編輯張潔平,她建議香港人從最微小的日常生活堅持,從一個一個人的真切交流和支援開始,三個人的棋社、光復街道委員會、堅持衣食住行的不妥協、對下一代在家中訴說真相,然後像Timothy Snyder《論暴政》一書所言,一個眼神、一個笑容,都是同路人的暗號。

    同一道理,到了網上,我們也要知道那不再反映民情,正如你不會相信微信世界是真實。主流的滅聲、數十億的維穩費、BOT製造的假帳戶、小粉紅和五毛,加上網絡演算法對分化、放負、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鼓勵,都指向一個很簡單的結論:我們必須突破演算法控制,才能「活在真實中」。不要追求容易被操控的點擊、浪費時間去被引戰,堅持說自己的話,聚焦目標群組,總有能突破同溫層、不被演算法操控的社交媒體存在。然後人人如此,才能由下而上、水滴石穿。

    要保全香港人的元氣,一如昔日東歐面對共產政權,必須多條路並行,絕非非此即彼。對某些以人為本的工作而言,留在香港的貢獻始終較大;但對傳播思想、影響教育、傳承香港人身份一類角色而言,卻只有離開香港才能暢所欲言、無牽掛的傳承,這正是兄弟爬山。唯有海外香港人構成足夠critical mass,互相支援,加上以香港人身份認同的外向型、價值觀和大熔爐特色(不要忘記內地出生的梁天琦、羅冠聰和印裔Jeffrey Andrews都是真香港人),在日常生活多engage當地人、結成共同體、避免內向型的「唐人街化」,身在海外,也會出現一個個小香港。

    「阿斯嘉不是地方,而是人」:無論我們身在何方、在網上還是網下,只要繼續「活在真實中」,總能渡過黑暗的時光。

    ⏺全文:https://www.patreon.com/posts/48992255

    Simon 沈旭暉 堅離地 Social Media ▶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simonshen​​​​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hensimon​​​​
    ℹ️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imon.diplomacy
    ➡️Twitter: https://twitter.com/simonshen_glos​​​​
    ⏹Blog: https://simonshen.blog/​​​​
    其他合作及查詢可以電郵至simonshen@glos.world。

  • 昔日香港衣食住行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3-12 16:30:04

    |周末好去處—荃灣南豐紗廠木棉遊 昔日福來邨木棉處處 工作坊教你用木棉花做染料
    「棉棉」頭上飛花~每逢3月初,都是木棉樹盛開的季節,大大朵紅色花果實,十足小時候玩的毽球;除此之外,萬千棉絮在空中飄浮的景象,更是每年春天到來的信息。棉絮以風傳遞繁衍,各位必然理解,但由於城市的灰塵,令棉絮混入了雜質,被指會引起呼吸道疾病,令有關方面近年起大力砍伐木棉樹。大家有沒有了解過木棉其實全身是寶?近日南豐紗廠所就以木棉樹為主題,舉辦了名為「幸會木棉」的展覽,由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嘗試梳理人與木棉樹的交叠,了解人與樹木的關係,提醒各位真正實踐「人樹共生」。今次由「幸會木棉」的導賞員蔡寶賢(Bobo),帶領我們遊走荃灣區的木棉樹,了解時代變遷及各景點的獨特之處。

    荃灣於十多年前開始成為新市填發展的重點地區,除了貫通整個社區的行人天橋外,大量土地亦被私人發展商收購興建新式屋苑,而位於楊屋道近龍華戲院舊址位置,有一棵近50年的木棉樹屹立在新屋苑的正中間。雖然看似擁有不錯的生長空間,但仔細一看,樹身出現的支架,加上連接地底的泥土出現的洞口,縱然是木棉樹開花的季節,花朵卻完全失去蹤影,不禁令人懷疑樹木的健康,到底是氣候變化,還是人工移植的問題呢……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10309/C455YNIFVNHYLPZTDDRF7WW3UI/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荃灣 #南豐紗廠 #福來邨 #木棉花 #本地遊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 昔日香港衣食住行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7-04-22 20:57:50

    漁民一般都是居無定所,以海為家。荃灣一帶的漁民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未填海發展前,都驟居於今天近仁濟醫院,即昔日關門口村對出河邊及葵涌。另外亦有漁船集中於青衣門仔塘,即牙鷹洲與青衣東北的小港灣及今天青衣城的位置。這裡多是廢船,殘破不堪,白天如同廢墟,晚上漆黑一片。由於水淺,佈滿船民所丟垃圾及附近的工廠船塢廢水。青衣另一個艇戶聚居地方是青衣灣避風塘,即今天的青怡花園位置,在1958年動工,1961年落成,收容大量本來停泊在荃灣漁船。青衣塘大約有500-600間木屋,居民約有2500人,他們的房舍全部建在岸邊,用一些殘舊的木條支撐著。因為沒有清潔服務,居民都將垃圾倒在屋腳下,臭氣沖天。全區只有三條街喉。政府為了改善環境及方便居民,在區內設立臨時廁所,又在青衣塘設供水管道。政府又透過消防局訓練青年居民成立志願消防員。理民府曾協助青衣塘居民成立居民互助會。七十年代在附近設立新消防局。上世紀六十年代,青衣的漁民漸改在青衣大街對出的海灣設置魚排,養殖海魚。由於當時漁農處只批准漁民在「合適地方」註冊養魚,青衣並未列入合適地方,所以法例上屬於「無證養魚」。1980年由於政府利用魚排位罝作航道讓駁船運從青衣運載填海物料到荃灣,而且青衣亦填海在即,故當局決定清拆青衣灣魚排,漁民需將魚排搬往其他合法養漁區。由於青衣魚排屬無證養魚,政府不打算發放遷徙補貼,漁民則拒絕退讓。最後荃灣理民官許舒作中間人,一方面請求輔政司署向漁民發放補貼,另一方面遊說漁民接受補償安排,最後達成協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不少漁民由內地來港。教會為了幫助窮人,向漁民派發麵粉和米糧。在1960年代,天主教的「美國經援協會」體恤青衣漁民困境,斥資26萬多元,取得青衣塘未端的官地(即青衣公園的小山上),為漁民建屋,約400平方呎,稱為漁民村,今天名為青衣漁民新村 (Tsing Yi Fishermen’s New Village)。後來美國經援協會撤出香港,改由漁農處轄下的魚類統營處管理,以短期租約方式給予合作社使用。1966年政府設立魚類統營處青衣小學,為漁民及艇戶子女提供教育。但隨著青衣塘清拆,這所學校亦被淘汰。美國經援協會撤出香港後由天主教香港明愛跟進青衣艇戶的徒遷問題,1973年在漁民村旁興建聖保祿村,約300平方呎,容納27戶水上人居住,村內曾有4家士多店舖。初由明愛管理,後來亦由漁農處轄下的魚類統營處管理,讓村民自行組成合作社管理,以政府土地牌照方式給予合作社使用,改名為青衣聖保祿村改善生活有限責任合作社(The Tsing Yi St. Paul Village Better Living Co-operative Society, Limited)。青衣大街是八十年代前青衣舊墟的主要商業街,居民衣食住行所需品都是主要在這裡所得。青衣公小原校也是在青衣大街中的一段。照地理位置,青衣大街應該是位於現時青衣邨與偉景花園的一段位置。踏入七十年代末期,青衣島已進入全面發展,龐大的開山闢地放渠工程趕緊展開,島上的上下涌美村、大王下村、老屋、鹽田角、藍田、新屋村落原有舊村落,經已夷為平地,面目全非。舊墟一向是青衣島居民最重要的集散墟,其後更成為居民的購物中心。設有多種不同行業的商店,如電器、酒家、什貨店、餅家、冰室、藥房等。一九八六年,政府進行搬村收地計劃,將商戶及居民遷移,位置為現時青衣診所與青衣邨宜偉樓之間。原址90年代初興建青衣公園足球場及網球場。大街清拆後鄰近新建屋邨命名為「青衣邨」,以紀念昔日青衣大街及市集,而市中心路牌至今也是指向青衣邨及青怡花園一帶。當年在第一段棚屋的馬路對面,是一個果樹園,地方不算很大,園內主要是石榴樹。果園隔鄰是牛皮廠,每天,一塊塊染成藍色的牛皮掛在對開空地上,地下滿是細碎的「廢料」,廠內可見巨大的木輪在轉動,發出「隆隆」的聲響,也發出陣陣的惡臭。再隔鄰是一間灰窰廠,每天都冒出濃濃的白煙,沒有風的日子,這一帶都給濃「霧」瀰漫著,夾雜著濃濃的氣味。「黑橋」是當時的地標,也是在未興建馬路前,是當時南北的主要通道。每當颱風過後,潮退的時候,海水由港灣流出大海,橋底的水流很急,細心觀看,原來海面有很多細小的蟹隨水流飄出大海,「黑橋」上便站滿棚屋的居民,利用長長的抄網捕捉水面的小蟹,熱鬧非常。
    (註:幾十年前青衣天后誕時是可以找到狗肉吃的,亦有賭檔,最刺激當然各堂口搶花炮,過程激烈,常起爭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