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早餐幾點開始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早餐幾點開始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早餐幾點開始英文產品中有2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560的網紅圈圈媽咪玩人類圖教養,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好好吃飯|有食慾才吃 】 謝謝小橘的分享❤️ 人類圖PHS飲食最有趣的地方是,當你開始觀察、實驗,你真的會感受到不一樣的身體狀態。 你也有飲食定時定量的焦慮嗎? 要不要試試看放下這樣的焦慮? #有回應才做有回應才吃 #完全不需要勉強自己 - 大概跟 #5爻 都在找解答有關吧(笑)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81的網紅Jon 就走走看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登記報到: 01:22 check-in / チェックイン 01:37 我要辦理入住手續 / チェックインお願いします 02:17 網路 / web / ウェブ 02:09 我有在網路上預約了 / ウェブに予約あります 02:30 網站 / website / ウェブサイト 02:27 是哪一個網站...
早餐幾點開始英文 在 Camera EATS 1st ?|?HKG?YVR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5-10 01:08:27
[May 2021🇭🇰 #HongKong] 星期天的All Day breakfast 上個禮拜喺呢條街食完早餐後,被深綠色門面吸引咗我哋去「利是豐」睇吓。當時店員走出嚟叫我哋試吓佢哋嘅早餐。我當時答佢「下次先」,點知下次就係接住嘅禮拜日😆 早餐由早上8時開始提供 (直至到幾點就唔知,我唔記...
早餐幾點開始英文 在 每天,都是在東京的最後一天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11 08:50:59
前陣子去京都賞櫻,就是住這家非常「廟」的飯店(還遇到台灣服務人員٩(ˊᗜˋ*)و✧*。) ✦────────────────────✦ 現正連載 京都特色飯店 - 𝙆𝙖𝙬𝙖𝙧𝙖𝙢𝙖𝙘𝙝𝙞-𝙟𝙤𝙠𝙮𝙤𝙟𝙞 ✦────────────────────✦ 當天風塵僕僕從大阪趕來...
早餐幾點開始英文 在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19 00:31:41
D-42 來說一下這陣子的作息吧! 經過二模後明確知道要加強英文這方面 歷史的1,2冊沒有讀熟 大致上換成按鍵型手機後 1.時間變多了 2.睡眠時間增加了 變成只要一上車就會開始背單字 睡前也不會花10~15分鐘滑手機 *早上5.~5.30起床 背單字也會讀片語或文法 *6.50出門7.20~30到...
-
早餐幾點開始英文 在 Jon 就走走看看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8-01-24 00:54:38登記報到:
01:22 check-in / チェックイン
01:37 我要辦理入住手續 / チェックインお願いします
02:17 網路 / web / ウェブ
02:09 我有在網路上預約了 / ウェブに予約あります
02:30 網站 / website / ウェブサイト
02:27 是哪一個網站呢? / どのウェブサイトですか?
02:56 請出示護照 / パスポートをください
03:12 請問要住幾天 / 何泊ですか?
03:17 要住2天 / 2泊です
03:30 簽名 / sign / サイン
03:37 請在這裡簽名 / ここに サ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03:47 check-out / チェックアウト
03:55 退房時間是幾點? / チェックアウトは何時ですか?
04:11 早餐時間是幾點? / 朝食は何時ですか?
04:19 從…開始 / から
04:58 取消 / cancel / キャンセル
05:10 我想要取消預約 / 予約をキャンセルお願いします
05:37 Wi-Fi
05:45 請問有Wi-Fi嗎? / Wi-Fiがありますか?
05:51 密碼 / password / パスワード
06:00 Wi-Fi密碼是什麼? / Wi-Fiパスワードは何ですか?
06:19 Wi-Fi用不了 / Wi-Fiが使えません
櫃台服務:
07:10 個人電腦 / personal computer / パソコン
07:36 可以借用一下電腦嗎? / パソコンを借りできますか?
07:50 可以借用一下嗎? / これはちょっと借りできますか?
08:21 透明膠帶 / cello tape / チェロテープ
08:31 請問有透明膠帶嗎? / チェロテープありますか?
09:09 手機 / mobile phone / 携帯電話
09:19 電池 / battery / バッテリー
09:39 充電 / charge / チャージ
09:28 可以幫忙把手機電池充電嗎? / 携帯電話のバッテリー チャージできますか?
09:59 叫醒服務 / morning call / モーニングコール
10:09 7點鐘叫我起床 / 7時にモーニングコールください
10:42 洗衣室 / laundry room / ランドリールーム
10:51 洗衣室在幾樓 / ランドリールームは何階ですか
11:15 微波爐 / microwave / 電子レンジ
11:31 微波 / microwave / マイクロ波
11:47 借用一下微波爐 / ちょっとマイクロ波しで
其它地方走走看看----------------------------------
嗶哩嗶哩 https://space.bilibili.com/272801376/
部落格 http://blog.ja-anything.com/
早餐幾點開始英文 在 圈圈媽咪玩人類圖教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好好吃飯|有食慾才吃 】
謝謝小橘的分享❤️
人類圖PHS飲食最有趣的地方是,當你開始觀察、實驗,你真的會感受到不一樣的身體狀態。
你也有飲食定時定量的焦慮嗎?
要不要試試看放下這樣的焦慮?
#有回應才做有回應才吃
#完全不需要勉強自己
-
大概跟 #5爻 都在找解答有關吧(笑)
#人類圖 確實讓我找到許多發問過的答案
.
.
聊聊「飲食」吧!
.
常困擾我的問題是-早餐幾點吃才是早餐?身邊有許多說法,實在摸不清一個脈絡,太早沒胃口未進食,就要等午餐時間才能吃嗎?晚餐多晚之前要吃完,不然就變宵夜了🤣又要考慮消化時間,這又會影響到睡眠時間…(就變一個惡性循環捏🥲
.
.
#人類圖飲食法
超訝異的!居然還可以這樣看!
發現自己的設計是「有食慾再吃」「吃食物原型」「一次吃一樣」,先解除一個自己對於進食時間的隱形焦慮😝
最近走肚子餓了再吃東西,心裡負擔慢慢減少;原本飲食習慣接近七成是原型食物+一次吃一樣,不過短時間內很難百分百🤣(這個沒有要勉強自己😛)不過也讓自己恍然大悟,以前吃東西都無法混著吃的我,原來是這個原因哪🧐🧐🧐
.
.
#人類圖 帶我認識自己的 #心裡 與 #生理 ,真是有趣!這趟旅程繼續走下去🤓
Follow my tutors Repeat的人類圖計程車 @圈圈媽咪玩人類圖教養
-
🔴想知道自己的人類圖到底有什麼樣的主題,準備好要好好認識自己及理解孩子⋯
我想邀請你預約 #人類圖專業個人解讀
🔅🔆目前僅接受線上解讀唷!🔅🔆
🟢人類圖解讀
*個人解讀 內容包括:整張圖的基礎介紹(類型、內在權威、人生角色、策略、通道的解說),生活應用分享。
*關係合圖解讀(親子/伴侶) 內容包括:藉由合圖認識彼此的同異之處、相互吸引或相互糾結的點,一起討論出個舒服的相處互動方式。
-
🟢想找到更適合的親子互動方式
我想邀請你來參加 #人類圖玩親子教養研習所
🔅🔆目前僅接受線上參與唷!🔅🔆
歡迎私訊了解更多
-
☘️取得自己的人類圖可以利用下列網站:
中文繁體 https://humandesignasia.org/
中文簡體 https://humandesign.org.cn/
英文 https://www.jovianarchive.com/Get_Your_Chart
-
🟢人類圖是關於察覺,而非控制。
🟢等待,是主動察覺的過程。
🟢人類圖提供方法,你唯一要做的是不斷的練習,練習在每一個當下做回自己。
By 達門
早餐幾點開始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讓孩子經歷「必經過程」,才能真正學習成長】
這天是我跟督導開會的日子。在蘇格蘭這裡的訓練規定,實習生每諮商六次就得跟督導見一面,聊聊實習過程遭遇到的困境。
我的督導叫做「譚雅」。
老實說,我每次等著跟他會談的時候,腦袋裡就會浮現紅色警戒裡面「嘎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瘋狂大笑拿槍掃射的肌肉生化女戰士(不知道我在說什麼的人就算了,不用估狗,督導真的不是長那個樣子),一直到他圓潤的笑臉出現在螢幕上的那一刻,我才驚覺啊是這個「譚雅」,不是那個「譚雅」啊!
人類的腦袋真的是一個很麻煩的東西(搖頭)。
跟督導談話的時候,我有時候有預備主題,有時候隨機發揮。今天我有備而來,想要跟督導討論「諮商關係的終結」,也就是「ending」這件事。我對著螢幕上的譚雅,先交代了一下前因後果:
「就是啊,我實習的諮商中心,有諮商時數的限制,每一個個案最多可以諮商48次。我現在有一個個案,已經會談了42次,只剩下6次了。我想要談談怎麼樣幫個案做好結束這段關係的心理準備,還有我可能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於是我們開始聊起我目前對「結束」的概念和經驗,譚雅也時不時補充他自己的想法。他提到每個個案對於「說再見」這一件事的反應都不一樣,有的人會表現得毫不在乎,好像這件事情對他毫無影響,時間一到就瀟灑離開;有的人一聽到「結束」兩個字就倉皇發冷,好像你打算要拋棄他一樣。
「這些都跟個案過去和『結束』這件事的經驗有關係。」督導說,「如果他的經驗越負面,會需要越長的時間。我曾經花九個月幫一個個案準備好離開諮商,不過一般來說,我大概會抓個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幫個案做心理建設。並不是每個人都會需要,但是把這個探索的機會準備好是很重要的。當我們意識到一件事情要『結束了』,常常會引發很多強烈的情緒,需要仔細去引導。」
「唉唷,好吧。果然是需要長一點的時間才比較周全吧。三個月確實聽起來時間比較足夠啊啊啊,唉呀怎麼辦才好。」
「怎麼了嗎?」
「我其實記得48次這個上限啦,我也記得第一次會談時我有跟個案提過。可是,恩,已經過了一年多了,而且,恩,中間又因為封城什麼的發生好多事情,我整個忘記要追蹤會談次數,是因為我同學最近剛好提到這件事才想起來⋯⋯。」
「你覺得你做錯事了嗎?」譚雅問。可能是看到我扭扭捏捏結結巴巴的,明顯很心虛。
「怎麼說,我跟個案說的時候他整個大驚。我覺得我好像搞砸了。」
我確實覺得很不安,畢竟記得這些規章是我的責任,我有提醒個案的義務,結果因為我「忘記了」,害個案必須在倉促之下很意外地結束諮商關係,這樣難道不是很失職嗎?
譚雅笑了。
「對實習生來講確實是很困難的的狀況。大家都聚焦在怎麼開始,怎麼跟個案建立關係,怎麼維持關係。雖然課堂上一直有提到「收尾」的重要性,但是沒人有那個心思去注意,往往都是當終點已經來到眼前的時候,才突然驚覺『啊,要結束了嗎?糟糕我該怎麼處理?』」
我很不好意思地搔搔頭。
「安,這是一個必經的學習過程啊。」譚雅溫和地說:「不管文獻上課堂上再怎麼反覆強調,只要你沒有實際的經驗,他們都只會是一些虛無飄渺沒有真實感的知識。正是因為個案那個大驚的表情,你才會理解「收尾」為什麼重要。那個表情會留在你的心裡,你以後再也不會忘記需要提前幫個案做心理準備。我們就是必須要經歷過這些事情才會學會的。」
.
譚雅給了一個很重要的結語:
.
.
We all learn by doing and experiencing, not by being told.
我們都不是被道理「教」會的,而是透過實作和經驗才學習到的。
.
.
我明白,但是還是有點罪惡感:「可是,這樣個案不是很衰嗎?被迫當我的試驗品?」
譚雅看著我。
「好啦我知道,個案也會因為這個機會明白他自己看待『結束』這件事情的觀點,是一個機會讓他去檢視過去的關係,也會讓他更明白今後他希望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其他需要『說再見』的狀況,你是要說這個吧?」
譚雅笑了。
***
在閉關的時候,孩子的一舉一動都發生在眼前,而且一天重複多次。不止刺眼,也很容易引發家長「這樣下去還得了」或者「這種習慣不改不行」的焦慮。
我家的例子並不是閉關限定,但是應該有很多家長也很受不了——蕃茄在早晨非常拖拉。
他並不是不會看時鐘,但是他的個性非常遵照自己的步調。出門對我來說就是,刷牙,吃早餐,換衣服,穿鞋,十五分鐘內解決。但是蕃茄就是會刷牙,哼哼歌,吃早餐,突然想到什麼好笑的事情一定要講,換衣服又哼哼歌,跟玩偶講講話,在三雙鞋子之間考慮半天,穿鞋子又哼哼歌⋯⋯只要一開口手上的動作就停下來,耗費的時間就無限延長。
搞什麼啦!!這樣是要幾點才能出門??要遲到了啊!!!
而且他不給人提醒。跟他說他現在幾點了他會生氣,跟他說他要快一點他會生氣,跟他說我們在等他出門也生氣,而且還尖叫。
「不要再提醒我了!!遲到又不會怎麼樣!!」
跟他好說歹說舉例說明,遲到會自己一個人進教室很奇怪,會錯過一開始上課的活動,會麻煩老師特地跑出來幫他開門,但是他只覺得「那有什麼關係」。
天啊!
於是每天早上我都在「提醒」跟「不提醒」之間天人交戰。提醒又是一大早就吵架,不提醒看他在那邊東摸摸西摸摸抓屁股哼小曲真的會把我憋到中風。有時候忍到後來脫口而出:「拜託一下喔都幾點了??」就前功盡棄,又是一陣衝突收場。
到底該管他還是不該管?
在〈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這本書裡提到:「我們習慣原諒或最小化別人孩子的行為,並放大自己孩子的行為。⋯⋯當孩子的行為不如我們所願時,有沒有別的事情才是升高我們心中憤怒的因素?」也就是說,其實當父母的我們,經常會因為內心裡其他的事情,導致我們無法客觀判斷自己的孩子的行為的嚴重程度。
我花了一些時間思考我到底在抓狂什麼,發現背後隱藏著「不可以添麻煩」的禁令,這個麻煩不只是對別人的麻煩,也包括對我自己的麻煩。這樣「不要給別人添麻煩」的心態,嚴重影響我看待「錯誤」的方式。只要是「錯誤」就需要花上額外的時間去「修正」,這樣就是增添額外的麻煩,所以當然要避免犯錯,難道不是這樣嗎?
這個邏輯本身確實很合理,但是我想起我在日本的經驗。
當我還在日本教英文的時候,學校的課程是全英文授課,著重在口說訓練。每一課的第一頁都是一個圖片,我們會要求學生說說看圖片裡發生什麼事。很多明明程度不錯的學生,就這樣看著圖發呆,奇怪的沈默持續了好一陣子。就算我問「怎麼了,需要幫忙嗎」,學生只會搖搖頭,然後繼續死盯著圖片。
我花了很久的時間去猜測,去逼問,才發現這些學生拼了命在腦袋裡排列組合,想要講出一個完美無缺的句子,偏偏有一些介系詞例如at/on/in/for之類的用法相當微妙,導致他們無法判斷到底應該使用哪一個才好,就直接卡在自己的思緒裡。
當我終於理解他們的困境,告訴他們:「如果你思考了半天,真的被你猜對了,下次你又得重新猜一次了。這樣不是很沒意義嗎?如果你說錯了,我們一起再重新溫習一下所有介系詞的使用時機,是不是反而可以一次釐清所有的觀念?過度在意錯誤,擔心要麻煩我說明這麼簡單的文法,結果反而讓我們失去了更多吧?」
.
We learn from doing and experiencing, not by being told.
.
當老師的我可以明白這件事,可以對學生寬容,鼓勵他們犯錯,但是當家長的我居然就盲目了。也許是因為,我對自己的錯誤並沒有給予相同的寬容吧。
我想起譚雅的微笑,還有他對我的接納。
蕃茄才五歲,對於「守時」這件事完全沒有概念是很正常的。如果我每天這樣催促蕃茄,就算我真的成功讓他從不遲到,等我一放手他一定還是故態復萌。而如果我催促了,他還是遲到,那他也無從體會遲到對他造成的影響,因為他滿腦子都在生我的氣。我想,他就是需要親身去經歷,然後從經驗當中去得到自己對於「遲到」這件事情的結論吧。
於是,我深呼吸,把自己穩定下來。不催促蕃茄,也不告知他時間。我把兩人份的早餐準備好,吃完自己那一份之後說:「我去換衣服在玄關等你」。然後就坐在門口等待蕃茄任何時間出現。為了刻意讓自己分心,我還拿出手機來滑。
蕃茄遲到了一兩天,準時一天,又遲到一兩天,到了某天下午,他發表了感想:
「我不喜歡遲到的感覺。」
「為什麼?」
「因為大家都已經在玩了很奇怪,而且我不喜歡早上自己一個人進學校。」
「那,早上的時候我提醒你好嗎?」
「好。」
那之後的早晨,溝通美好順利許多。
.
.
「我們都不是被道理『教』會的,而是透過實作和經驗才學習到的。」
.
.
閉關期間,一起學習寬心,讓孩子體會「必經過程」吧。
---
歡迎到匿名塗鴉牆留言:
[蕃茄家塗鴉牆--錯誤是必經過程](https://padlet.com/tomatogreenlife/gjufdvgaxs2mmnmp)
早餐幾點開始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以前帶過一個孩子,幾乎天天遲到,每天都有不同的理由,睡過頭、吃早餐吃太晚、整理書包....還跟我說她媽媽超兇的,像虎姑婆一樣,每天都對著她大吼大叫。
我打電話跟媽媽詢問這孩子的狀況,媽媽說她每天都急著要到台北上班,看到小孩拖拖拉拉,要叫好幾次才起床,好不容易終於起床了,看著她換衣服、吃早餐....媽媽急得心臟都快跳出來了,她還在慢慢摸....
當然每天都怒吼她快一點、快一點,但是她都沒要沒緊好像沒聽到一樣。媽媽很絕望地跟我說,她自己是一個企業的專業講師,都在替學員做教育訓練,她卻對自己孩子的懶散無能為力,每天早上催出門、下班以後催作業....弄到家裡烏煙瘴氣,實在很痛苦。她也不想每天像是潑婦罵街一樣,但是真的想不到辦法。媽媽一直跟我道歉:「老師,我真的盡力了,對不起。」
我跟媽媽協調好,「小孩長大了,起床、準時上學、寫作業都應該是她自己要負責的,既然提醒都沒有用,那就都不要提醒她,讓她面對遲到和缺交作業的後果。」請媽媽跟孩子說清楚,從隔天開始不再叫她起床催出門,跟孩子約定每天作業幾點前要完成,準時上床睡覺。
那媽媽是一個專業的講師,在工作上是很有能力的女強人,一定有很多寶貴的經驗和待人處事的方法,我希望媽媽給孩子的,是別人得不到的媽媽獨有的能力。如果母女每天都為了遲到、催功課這些小事吵架,那媽媽什麼時間可以跟孩子分享經驗?如果母女的關係很糟,這些寶貴的經驗和能力,孩子根本聽不進去,實在太可惜了。
經驗傳承的重要工作交給媽媽,讓孩子準時上學、準時交作業的工作交給我就好。
這孩子超級喜歡閱讀,每一節下課都坐在位子上專注地看課外書,她的文筆超好,在學校乖巧,實在看不出來在家裡是媽媽形容的那個樣子。我把她找來談話,跟她說好只要遲到,那一天就不能看課外書,遲到三次,要寫一篇500個字的作文,寫清楚遲到的原因和改善的計畫。作業缺交、沒有訂正,就要到我面前來補寫、訂正。
我問她:「為了幾分鐘的遲到,不能看你喜歡看的課外書,作業不訂正就要來我面前訂正,這樣值得嗎?開心嗎?」「你這麼優秀又聰明,真的需要老師這樣嚴厲的跟你說話嗎?沒有把該做的事情做好,想做的事情就不能做,這樣你甘願嗎?」
我跟媽媽聯手合作,媽媽不提醒、不怒罵、不細念,我在學校嚴格執行跟她說好的方式,才幾天她就受不了,為了可以看課外書,前一天早一點睡、設了好幾個鬧鐘、跟同學約了一起上學,給自己提早出門的動力。為了早睡,她的作業也提前完成,不想在我面前訂正,她在寫功課之前會先檢查前面有沒有錯誤....
媽媽在家裡破口大罵都沒辦法改變的這孩子,只要遲到我就把她找來冷冷的談話,花一段時間緊盯她,終於把她遲到四年的壞習慣給改掉了。在家裡減少了這些會讓母女衝突的問題,就換媽媽給孩子別人不能給的能力。那孩子在六年級時,代表班上去參加英文演講比賽、替好幾本童書寫了導讀文,她的能力實在讓人驚艷。
當我們的方法對一個孩子無效的時候,我們想想其他的辦法。一個孩子被怒罵習慣、被提醒習慣,就會越來越被動,叫一下動一下,只要沒有人提醒,就不會主動去做該做的事情。
每個孩子的個性不一樣,處理問題的方式也不一樣,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用這樣的方式。
有些孩子只聽父母的,我就會把在學校無法做到的拜託家長協助;有些孩子好說歹說都沒有用,父母也放任不管,但是孩子卻聽學務主任的,這孩子犯了大錯就只能請主任來跟他說說;有的孩子只要叫來說一下,眼眶立刻泛紅自己就會改過,這樣的孩子只需要輕輕點醒,不需要破口大罵或處罰。
家長和老師能做的能給的也不一樣,我們分工合作,目的一致。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風景,讓他們把基本的能力和習慣建立好,每個孩子就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想想我們要給孩子的是什麼?沒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適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