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早期療育心得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早期療育心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早期療育心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早期療育心得產品中有1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103的網紅孫老師的早療園地,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天有機會和早療夥伴討論如何進行以家庭為中心的療育服務,順手畫了這張圖,我想藉此與所有夥伴及家長分享一下。 我建議療育單位在一開始服務時,應該先向家長說明以家庭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相信孩子最有效的療育服務是家長能夠在日常生活作息中提供給孩子更多的發展刺激與練習機會,因此後續全程都要參與評估與服務的過...

早期療育心得 在 新聞主播 陳海茵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7-18 01:56:40

之前採訪新聞時有跟 #伊甸基金會 合作,也採訪過 #慢飛天使!👶🏻在台灣,每15位孩子中就有1位是 #發展遲緩兒,也就是「慢飛天使」,但只要把握 #腦部發展關鍵期,及早發現、#接受早期療育,孩子們依舊有美好的未來!❤️❤️❤️ . 但通常在 #偏鄉地區 因為醫療資源較匱乏、早療教育不足,讓慢飛天使比...

早期療育心得 在 安晨妤❤︎????❤︎??❤︎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03 17:12:59

你們的19歲在做什麼呢..? 你們知道嗎... 那時我就白手起家開公司, 並一直以一個企業家自許。 再次因為個人的事登上新聞版面, 浪費社會資源,我誠懇的跟大家道歉。 小孩不在我身邊的這幾個月 我與早療協會合作,協助他們募款。 假日一早凌晨5點, 從台北出發前往南投和陪早療孩子們畫畫 煮麵疙...

  • 早期療育心得 在 孫老師的早療園地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20 20:35:50
    有 88 人按讚

    今天有機會和早療夥伴討論如何進行以家庭為中心的療育服務,順手畫了這張圖,我想藉此與所有夥伴及家長分享一下。

    我建議療育單位在一開始服務時,應該先向家長說明以家庭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相信孩子最有效的療育服務是家長能夠在日常生活作息中提供給孩子更多的發展刺激與練習機會,因此後續全程都要參與評估與服務的過程。

    評估過程中請家長說說孩子接受早療時有關孩子及家庭關切的事項,當作自己評估孩子的架構,分析孩子的狀況與影響孩子行為表現的因素。

    接著請告知家長評估的結果,讓家長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況,並且詢問家長希望孩子接下來半年能夠學會的技能,還有在哪些作息時段會最有幫助孩子對於生活情境的參與。

    療育人員接著要將家長期待進步的事項,轉化為以參與為本位的功能性目標,療育人員孩子可以保留原本專業為孩子設定的療育目標,不過要記得這些專業的療育目標,都是為了達成家長期待的功能性目標。

    接著可以把這些功能性目標用目標達成量表(GAS)的方式列出,作為定期(例如:每半年)評量成效的工具,所以可以定期與家長共同討論進展與成效,我們可以把孩子的現況期放在-2的欄位,把家長期待的行為表現放在2分,把我們評估後預期可以達成的行為表現放在0分的地方,與家長討論孩子的現況與我們希望孩子進步的方向。

    所以若是我們幫孩子訂了五個功能性目標,半年後評估目標一由-2進步到1,那就是進步了3分,達成了目標,目標二由-2進步到0,進步2分,也達成目標,目標三由-2進步到-1,進步了1分,但沒有達成目標,目標四由-2進步到0,進步2分,也達成目標,目標五由-2進步到0,進步2分,也達成目標。總結來說,五個目標有達成四個目標,目標達成比例為80%,以進步分數來說,若每個目標都進步兩分,那應該進步10分,現在五個目標進步的分數加起來進步了10分,所以目標分數達成比例為100%。

    療育單位可以定期統計所有服務個案的目標達成比例平均值,及目標分數達成比例的平均值,作為服務方案的成效統計資料。

    我也建議療育單位與家長建立line的聯絡平台,每次療育結束可以把居家療育建議貼在記事本,療育過程的相片也可以貼在相本,並請家長回饋執行的結果與問題,讓療育人員在下次進行療育服務時,可以針對家長的回饋進行討論,才能夠真正幫忙家長在家中持續提供給孩子更棒的發展刺激與練習機會,這樣才能療育服務發揮最大的成效。

    把今天訪視的心得與大家分享,希望療育人員與家長一起合作,讓早期療育服務發揮最大的效益!

  • 早期療育心得 在 陳鈺萍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23 11:36:37
    有 62 人按讚

    溫尼考特爺爺的《給媽媽的貼心書》,是阿萍醫師當全職媽媽那幾年的愛書之一,也被我寫進碩士論文裡。

    所以當心理師毓芬跟我討論要來開這樣的親職工作坊時,我開心得不得了!

    邀請所有準備當父母、正醞釀當父母、或是已經當父母的人來報名這樣的工作坊,相信會收穫滿滿。

    沒有人對你說過的貼心話
    兒童精神分析師溫尼考特,同時是小兒科醫師,相信對嬰孩和家庭最好的就是,讓每一位母親信賴自己的直覺.....
    任何試圖「告訴」母親如何盡責盡職,都是一種干擾,他寫了一本<給媽媽的貼心書>,整理了他在現代播客podcast大行其道前的BBC廣播內容,主要目的就在主張、捍衛、減少社會或任何因素,對母職的指指點點所造成的困惑和羈絆。

    半個世紀後的今天,育兒、親職教育的聲量不減反增,日益龐雜喧囂,我們設計了三堂心理工作坊,分別從:夫妻動力、親子關係與嬰兒發展,邀請你一起來辨認、釋放做父母的「原力」。

    適合對象:成為父母、即將成為父母、剛剛成為父母,以及已經成為父母多年

    常見問題:
    1. 我會是個好媽媽/好爸爸嗎?
    2. 我要怎麼知道伴侶的想法?
    3. 我的孩子不如我的想像怎麼辦?
    4. 當媽媽後我是不是就失去自我了?
    5. 我要怎麼知道孩子需要什麼?

    課程大綱
    第一堂:史密斯夫婦到捍衛戰士:談夫妻創造性的默契合作

    1. 母性渾然天成的貢獻和重要,父性城主般捍衛保守
    2. 夫妻之間壓力的因應模式自我檢視
    3. 「好」不是只有一種(千面英雄)
    4. 夫妻心中的父母親心中的父母親
    5. 夫妻依附關係有很多種形式,不見得只有在順遂的時候才存在。夫妻連結關係的發展過程就跟發展其它深厚的關係一樣,彼此分享快樂時光,也一起經歷痛苦,尋求恢復的方式。

    第二堂:為新生兒預備心理空間&嬰兒的內心世界與發展

    1. 想著他: 允許停留在念頭,就是給予空間。
    2. 母親心中專屬的想像與編織
    3. 依戀與自主
    4. 對生命重大影響的早期經驗是什麼樣的經驗
    5. 父母能夠給孩子最大的禮物是,允許他們有空間,去表達他們的感受—不需加諸以言語、想法、解釋或論斷。藉此,孩子知道不被「巨大感受」所威脅,單純地與這些感覺「瑣是」、「所由」一起打滾。感覺進來,感覺消逝。允許孩子作為他們自身感受的船,且不要迫使他們去否認、祕訣或解釋開來,這將會是我們能夠給他們最有價值的禮物。

    帶領者

    宋毓芬 臨床心理師

    宋毓芬心理師目前是 好感父母網站的經營者,雖然持有國家臨床心理師證照,並有十多年在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組長、自閉症兒童早期療育中心、台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心理衛生中心等臨床工作經歷,仍然持續追求讓心理學結合生活、哲學、文學與藝術,
    不侷限在心理治療沙發上,而是設計到可供覺察、感受、執行與修正的美好提案當中。

    魏秀年 臨床心理師

    魏秀年心理治療師與兒童青少年及家庭工作二十年以上。她在英國倫敦名譽兒童心理訓練機構『The Tavistock Centre』受訓取得英國的兒童青少年治療師資格,成為有此證照及專業的極少數華人之一。她在英國從事臨床工作將近十年,在這之前,她在台灣也領有專業的臨床心理師證照及教師執照。魏秀年心理治療師精通中英雙語,除了資深的臨床經驗及專業知識外,她親切的個性也讓她提供的專業服務更為平易近人

  • 早期療育心得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13 16:13:10
    有 79 人按讚

    「建立良好親子關係從自我療癒開始」學習心得筆記
    一開始老師就問了一個一針見血的問題:「你們有發現現在有許多孩子有注意力不足的問題嗎?」
    「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焦慮的媽媽,有關係嗎?」

    這一句就打中到我了,小捲是個類亞斯童,將極度專注與注意力不足融為一體
    媽媽我是個有點控管的媽媽,對於飲食、消毒與3C接觸,控管算嚴格
    我承認,對於孩子的狀況,我常感到焦慮

    老師說:「沒有好孩子與不好的孩子,每個孩子特質不同,不要過早為孩子貼標籤」
    「看孩子之前,先看看自己。當媽媽情緒越穩,孩子情緒越穩,注意力也就改善了」

    老師接著帶入下個議題,我還在沉思著這個警醒

    這邊,我非常認同老師說,當媽媽情緒越穩孩子情緒也越穩

    我以我真實的例子,來應證

    我記得我剛接觸正向教養時,非常的受挫,我覺得那教養方式我做不到
    當時小組發表感想時,我還因挫折感而落淚
    那陣子,我放棄正向教養,轉去嘗試別的教養方式

    後來,幼兒園園長請我帶孩子去評估,診斷結果小捲有類亞斯狀況
    雖然我一直學習、一直觀察,本來就覺得孩子好像有可能是
    但真的認定下來,心裡還是衝擊的

    因為這樣,我緩了下來,我重新的思考與調整
    就像老師說的,看看自己,也看看孩子
    看見自己的不足,努力進步,成長能減抵焦慮
    看看孩子,接受他的全部,我們努力幫助他

    當我穩定一點了,我發現我的耐性、對應與思考也穩了許多
    (這裡不是跟別人比較,而是自己成長自己了解,我們跟孩子一樣,每個人都不同)
    穩定了的我,再來重新拾回正向教養的方式,我發現可行了!

    對於小捲,我沒為他貼標籤,我能看見他的獨特、看見他的亮點
    但我也會為他的狀況做深入了解
    每一次早療的過程、與老師的討論,我都認真的做紀錄
    我能明白孩子的狀況與可以調整的地方
    也學習許多方法來帶領他,期望他更能融入群體
    孩子腦的發展與可塑性真的很強,我能看見他不斷的進步
    連老師幼兒園的老師都能明顯感受到他的進步與我分享
    每個進步我看在眼裡都感覺非常窩心

    是不是應證了老師所說的,媽媽越穩定,孩子也相對越穩定❤️

    也想與大家分享一個想法
    當孩子與其他孩子不同時,帶去評估、帶去早療並不是為孩子貼標籤
    孩子有「黃金治療期」,六歲前是非常重要的治療期
    孩子可以在這段時間有非常大的進步,狀況好的孩子能成為一般孩子,也可能更好!

    橘希除了不斷進修教養知識、兒童發展與創意課程
    小捲的早療課程也多方面,心理、職能、物理、語言都有排課
    會接觸到許多父母,
    發現到,許多父母是不願意接受孩子有自閉特質的
    看了許多現場、與治療師的文章分享,很多父母都認為有認定、要早療是為孩子貼標籤
    有的不願接受、有的急於拿掉標籤
    這樣容易錯過孩子的黃金治療期,這樣是非常可惜的
    我不能多說什麼,但我自己的做法是,我會先全部的接受、全部的一起做調整
    孩子正在一個腦急速發展的時期,所有發展都在快速成長
    積極的幫助他,我可能在前期很辛苦,但孩子進步能達最大化
    (我們辛苦,孩子其實不辛苦,早療就像在玩遊戲很歡樂)
    正向來想,他有一天可能真的不再需要了,他可以自己處理所有狀況了
    而他若再評估成為正常,這些認定與資格,不會一直跟著他,他是可以不帶紀錄的
    真的該好好把握這段時間!

    醫生有說,像是亞斯伯格的症狀,沒做早期療育,到國小後才發現才要調整
    相對的已定型許多,自我意識也高很多,是較難調整的

    以上,有點苦口婆心,且可能沒這麼中聽
    但我真的是以愛為出發點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發光,也是我們父母最期待的

    題外話:
    每個孩子都不同,能適應的教養方式也不同,取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式
    也取適合父母你們舒服的方式。
    這是我自己的想法,分享給妳們

    女孩,育兒、婚姻的路上不簡單,我們一起加油、前進
    夥伴們,我很珍惜也很喜歡這路上有妳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是心得分享,主題筆記整理會放在社團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