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日本專門學校有哪些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日本專門學校有哪些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日本專門學校有哪些產品中有3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第一次聽到李國鼎的時候是 2018.02 和威宇去台中聽 Hank 演講 之後進公司不斷不斷聽 Hank 講李國鼎。過程中看了關於他的影片、公司也買了一堆李國鼎寫的書,但兩年過去,我沒有靜下來系統性地讀任何一本 這次的 trigger 點是讀台灣半導體早期的資料,想要把這個歷史拼圖拼起來,就先選...
日本專門學校有哪些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第一次聽到李國鼎的時候是 2018.02 和威宇去台中聽 Hank 演講
之後進公司不斷不斷聽 Hank 講李國鼎。過程中看了關於他的影片、公司也買了一堆李國鼎寫的書,但兩年過去,我沒有靜下來系統性地讀任何一本
這次的 trigger 點是讀台灣半導體早期的資料,想要把這個歷史拼圖拼起來,就先選了一本比較薄的、1987 年出版的 <工作與信仰> 讀起
這本是整理李國鼎在不同場合的演講、投稿而成,涵蓋很多主題,光是我摘要的內容就超過 7000 字,所以打算分三篇來整理心得
今天先講讀完李國鼎 1983 年在中央大學演講,主題 <求知的過程和經驗> 我非常喜歡這章,從李國鼎小時候講到他 70 歲
曾經老闆問我:阿堯,如果今天要你幫台灣科技化,你會怎麼做?當年蔣中正可是丟了臺灣工業化的題目給李國鼎
那時我完全沒有 idea,怎麼可能,太難了吧。但讀完這章,我覺得李國鼎有這樣的能力,完全不是因為他聰明。幾個 takeaway
1.跟最厲害的人學
2.保持初衷,一路保持初衷
3.每一步都算數,每一件看似困難的事,對往後都會有極大幫助
4.對現狀不抱怨,認真做事、隨遇而安
5.讀萬券書,更要行萬里路。與頂尖人才交流,不要活在自我想象中
-------底下內容摘自 <工作與信仰>-------
- 1934 到劍橋去做研究,因為那裡是核子物理的聖城,1930 年代前後,許多新發現皆從那裡研究出來。做了兩年的核能物理研究,和一年的極低溫下面超傳導現象的研究,這個題目是當時中國學物理的人沒有去學的。大學教科書 Radiation from Radioactive Substance 的作者 Rutherford 就是這裡的主管,另一位實驗室教授兩度得到諾貝爾獎。很多優秀學生都在當高級研究員指導研究生研究,還有發明電子的 Sir J.J Thomson 和發明 Cloud chamber 的 Wilson 雖然退休,但仍到實驗室來,可以常常請益
- 每天下午茶時間,做理論的人就會跟做實驗的人進行交流與辯論。不斷交互、修正,結果就帶來很多新發明。使得那時劍橋物理研究所成為世界物理學的聖地,全世界理論或實驗派的有名物理學家都常來演講訪問,這是他的黃金年代
- 這些研究學問的方法和思路無形中給我很大的訓練和啟示,那就是對任何問題,要先有整個的了解,然後選定優先次序再著手推動進行。
- 回國在還沒找到軍事工作以前,先到武漢大學教物理。第二年在長沙加入防空學校(月薪從 360 下降到 150)做照測總隊修理所的所長,招收了許多大學理工畢業生為技術員和一批機械生,所有後方主要城市的防空部隊都要我們派員工去大修,還要訓練軍隊技術人員的維護工作。因為當時沒電,就將磨米的磨子改成水力發電機。油不夠,就收購玉米和燒酒來練強力酒精,一面又做木炭汽車。這一段時間使我對技術問題和工廠工作,發生了很大的興趣
- 過了三年被邀請到中央研究院,參加 1940 西北日全蝕觀測。做沒多久,覺得這份工作和當初回國的初心不一樣。第二年同學介紹去資源委員會的資渝煉鋼廠做工務組主任,當時後方缺鋼鐵,而四川有鐵、有煤,在技術人力方面,有一批資源委員會送到德國去實習、然後計畫去湘潭參加設計中央鋼鐵廠的年輕工程師。我就和這一群專家中三四位共同來籌畫資渝煉鋼廠。我參加該廠工作期間,得到非常有意義的經驗,管理和技術的
- 在資渝做了三年,資源委員會調我到會本部工業處管理會數五六個鋼鐵事業,同時去戰時生產局也主管協調聯繫鋼鐵事業。因此對後方鋼鐵業的認識增加了解。勝利後,主動收集日本在東北所建設的鋼鐵工業資料。資源委員會擬在上海見一個有規模的造船廠,計畫用日本的賠償及美國的援助來辦,我就參加了籌備工作,技術人員延攬順利、碼頭已建好,但國共內戰,被調到基隆台灣造船公司。在此期間,曾以五十天的時間到日本實地考察其機械、造船等重工業。在台船約五年時間的磨練,最重要的使我對機械、造船工業也能略窺堂奧。
- 1953 被尹仲容徵招到經濟安定委員會下新成立的工業委員會做專任委員,做他主要的助手。一方面設計經建四年計畫的工業部門,尋找可發展的工業與產品。另一方面把這些計畫做出來後,便申請美援支持款項來加以推動,使國家走上工業化的途徑。在這方面我管的範圍很廣泛,除化學、食品工業外,諸如電力、紡織、機械等都歸我主管。這一工作時期是非常有意義的,可以接觸到很廣的層面,每天都接觸到新的事物及新的知識,同時以能代替進口、節省外匯的產品為優先。這段期間也開始參加國際會議,從 1954 開始每年一度的聯合國亞洲暨遠東經濟委員會年會,和其會前的工業分組會議,討論各國工業化的問題。以前只有外交部派人參加,注意力放在代表權問題,對其他專門議程都沒有意見。但我很認真看完議程中工業化涵蓋範圍的每個項目,在每項議程中我也盡量設法將彎的情形介紹給與會各國代表,交換經驗。連續參加三年,得到很多知識,對於推動一個國家工業發展,有了廣泛和整體性的看法。對於其他國家工業發展的途徑和方法或若干措施有助於我們推動工業的,回來即像工業委員會和經濟安定委員會報告並建議。
- 同時開始注意研究工業發展環境的問題。誰願意辦工廠?什麼情況下願意辦?什麼情況下能賺錢?政府哪些措施會影響工業生產?我最早有認識的是租稅問題對工業的影響。那時推動紡織外銷,發現進口的棉花有關稅,棉紗有貨物稅,賣出去有營業稅。我在經濟安定委員會先後建議關稅和貨物稅退稅制度,建議經採納就陸續實施了
- 由科學轉到工程,再由工程轉到社會科學,接觸財稅、經濟許多方面,凡是有關聯的問題或頭痛的問題,只要給我學習機會,都不會放過。一面做、一面學、一面想辦法解決問題,一面探尋新的問題和新方法,在工業委員會做了五年學到很多
- 1958 被派任美援會秘書長,因擔任幕僚長的關係,開始了我和財經首長接觸頻繁的時期。這時期我的三個身份,第一是美援會秘書長,第二是經濟部工礦計畫聯繫組召集人,第三是工業發展投資研究小組(IDIC)召集人。工業發展過程中研究投資環境的知識,當時尚無專門書籍可以參考,幸而隨顏靜波於 1957 參加舊金山世界第一次國際工業會議,會議中所收集的資料全有用處,徵選了十幾位同事,大家用科學的方法分析所謂投資環境有哪些
- 發現第一買土地很難,有很多法綁住。第二影響資本累積和行程得稅法很多,譬如印花稅。因這兩個因素,我邀請稅務專家、土地專家和法律專家來參加我的工作
- 我主持美援會最大信念是怎樣不依賴美援而可以生存,這是很少國家肯這樣做的。1960 提出財經發展 19 點措施
- 同時我想如何把這些觀念、法律功能、時代需要以及經濟學家的許多知識、社會應有的認識等,讓一般人都能了解,唯一的辦法是辦展覽會。這個展覽會將許多經濟觀念介紹給大家,讓大家了解和自行解答這些問題(人口過剩、水庫不足)設計一套圖表,分析一塊地三公頃要生產農作物的話,可以得到多少錢養多少人?若要辦工廠的話,可以生產多少?養多少人?若要外銷,可以得到多少外匯?這個觀念介紹給大家,大家對土地利用觀念很快就由農業社會轉變到工業社會
- 一個國家經濟的進步,同事也需要人民觀念的進步,來互相配合。我很快發現,今天我們所需要的是又懂法律、又懂經濟的人,我在美援會成立一個小組培養此種人才,並在台大及東吳大學設置獎學金鼓勵學經濟的去學法律,學法律的去學經濟,這樣對國家將有更大的用處。如果只懂法律而不懂經濟就會發生很多問題
- 在這期間,我每年有五、六次出國開會的機會,參加國際會議或帶領友好訪問團加強雙邊關係。行萬里路中,結識很多朋友,至今還保持聯絡,尤其在亞洲地去的財經首長,多變成好友。同時藉著外國投資人可知道世界的經濟情況、產品的發展情況,各公司的經營哲學及策略,這些都是學校學不到的,這些只有從談話中、公司年報中得來。知識增加了,而且增加的多半是動態方面的知識,而不是書本中固定的、靜態的資料
- 1969 由經濟部轉任財政部長,在我個人是極不願意的事,但當局既然一定要我做,也只能盡我的力量,仍抱著虛心學習的態度全力以赴。每一個銅幣拿到手中總有兩面,一面是人頭、一面是數字,我唯一可自傲的,看過數字,也看過人頭。我做過經濟部長,也做過財政部長,因此知道,同樣的一塊錢財經兩邊的看法,完全不同
- 從經濟部長轉到財政部,我仍不斷了解農工業的發展,從而綜合財政與經濟的關係。我常常告訴財政部裡的同仁,不要做經濟發展的障礙,假如有就趕快告訴我,如果法律有瓶頸就修改法律,辦法有瓶頸就修改辦法,若是人的話,則人的觀念就要改變。如果不能改變,應該調開原來工作崗位,這是我做事的哲學
- 1975.12 心臟病發,1976.06 請辭獲准,調任行政院政務委員
日本專門學校有哪些 在 獨立評論在天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從日本案例思考:公共教育能為 #自學生 提供哪些資源?】
身為居住在台灣的自學生家長,從第一次幫孩子申請自學,到現在已經5年了。
這5年中我觀察到,台灣的 #實驗教育 越來越熱門,而且公立的實驗學校也越來越多。但在這樣的趨勢中,仍然有一群被遺忘的孩子。
在台灣,如果孩子因為某種原因不適應學校,#拒絕上課,如同日本「不登校學生」的情況,家長很可能因為注意到孩子在這些行為背後的身心健康問題,主動帶孩子去就醫、找尋資源,也有不少家長會選擇在這種情況下幫孩子申請在家自學。
可是,當家長與學生都沒有實驗教育的想法,在家自學很容易變成只是把學校上課的內容帶回家自習而已,可能缺乏能引導執行步調的環境,也缺乏鼓勵學生探索自己的機會。如果家長只想孩子放在家裡休息一下、快點回到「正常軌道」的話,很有可能這些孩子在家自學的過程是找不到方向的。
台灣的自學制度讓我們看到,「#不登校」並不是只在日本社會的特例,台灣也有一群這樣的孩子。我們應該可以想一下,公共教育能為這樣的孩子做些什麼⋯⋯
日本開設「不登校專門公立國中」 👉 https://bit.ly/3wMCKtU
日本專門學校有哪些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當我認真善待自己,我才能真心支持孩子】
相信很多人在學生時期,班上總會有那麼幾個同學,上課總是拿張紙在亂畫,好像沒動手塗鴉就無法坐定在教室裡一樣。他們很容易被叫去負責做教室佈置,或者是被指定當學藝股長之類的。我就是那個類型的人之一。
可能因為畫圖是一個陪伴我很多年的習慣,也曾經專攻過一段時間,跟蕃茄用畫筆交流對我來說是一件很輕鬆的事。從蕃茄一歲多,第一次發現用「筆」這個東西可以在「紙」上留下一些有顏色的痕跡開始,我就經常跟他一起坐在桌邊玩「畫圖遊戲」。
這遊戲沒有什麼規則,也沒有什麼特別的目的。就只是拿一張畫紙和幾隻筆,你畫一條我畫一條,你畫一圈我畫一圈,輪流用筆在紙上「玩」。有時故意跟對方一樣,有時故意跟對方不一樣;有時候用很多顏色,有時候只用一種顏色;有時候畫一點點就換一張紙,有時候畫很久還堅持不換紙。這個「畫圖遊戲」我們可以玩很久,很像用畫筆在對話一樣。
去年三月英國封城,開始了二十四個小時膩在一起的生活,「畫圖遊戲」被發揮到極致。每天我都會跟蕃茄一起花上兩三個小時在紙上玩。由於大量的經驗累積,畫紙上的「創作」從線條開始變成圖型,再進化成簡單的物品,再發展成簡單的畫作。到了某一個程度,蕃茄似乎培養了足夠的自信,開始要求「分家」。那之後就轉變成我跟蕃茄一人一張紙各畫各的。這一年多來,蕃茄像是被啟動了畫圖開關一樣,如果讓他拿到紙筆,就可以一張一張接著畫,不止元素越來越豐富,細節越來越精巧,也開始出現有故事性的連續圖片。他的每一張創作,我跟傑克都覺得非常精彩。
某一天下午,我有預定得完成的閱讀進度,所以陪蕃茄畫了一陣子圖,看他開始進入狀況之後,我就站起身。
「蕃茄,那我得進房間讀書了唷。」
「好喔掰掰。」
道別完我沒有立刻離開,而是站在蕃茄身旁又觀察了一陣子。我看著他拿起筆毫不猶豫就開始畫,完全不需要尋找靈感或是打草稿。也像是有某種天生的配色直覺,不管用哪些色彩組合去畫,最後都還是很好看。他似乎也完全不認為自己有什麼東西畫不出來,想畫大象就可以畫,畫小洋裝就可以畫,雖然畫得不怎麼像,但是他從來不會覺得挫折。
我摸摸蕃茄的頭,轉身走向房間。
真好,這樣應該證明我們有做對某些事吧。蕃茄小小年紀,就已經克服了困擾我跟傑克多年的弱點:總覺得自己畫得很差,總覺得自己不會配色,總覺得自己想畫的東西不值一提。蕃茄跟我們不一樣,我們沒有讓這些心魔纏住他,他很自由。太好了,這麼小就發現自己有熱情的事物,以後應該可以充滿自信地長大吧。
我腳步輕盈地回到房間,一屁坐在書桌前。
毫無預警地,剛才的思緒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蕃茄才五歲,就可以做到這麼多事了,我一個成年人,在磨蹭什麼啊?
好心情「啪」地一聲就被折斷了。
我也是一個喜歡畫畫的孩子啊,為什麼我什麼都沒有得到呢?
家裡的經濟無虞,但是家長選擇送我去兩個老師家學鋼琴,只給我12色的彩色筆。小孩子不需要用那麼好的,大人說。我其實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我只是想要多幾種顏色而已,12色裡面沒有皮膚色,沒有畫蝴蝶結的紫色,也沒有適合畫草地的那種綠色。而且我也沒有紙。我只能從廣告紙裡面去挑,或者是等過年的時候換下來的月曆紙,可是銅版紙不適合用彩色筆,畫上去不容易乾,手一壓到就糊掉了,而且顏色還變得很淺。
會畫圖的人不管用什麼工具都可以畫,大人說。
這句話太精闢,毫無反駁的餘地,於是我接受了。我不會畫圖,所以我要乖乖等老師教,老師在的時候會告訴我怎麼畫,所以我可以用多一點的顏色,才不會因為不懂事亂畫浪費好工具。
然後有一天,大人覺得我夠大,給了我一盒36色的彩色筆,甚至有親戚送我當時的夢幻文具組「黑白派」,但是我卻沒有高興的感覺,反而是不知所措。
「這些禮物太好了,顏色太多了,我不會,我不知道怎麼畫這麼漂亮的圖。」
於是我帶著36色彩色筆去學校,卻還是只用裡面的12色畫圖,只偶爾用上紫色,因為彩虹不能少一色。而黑白派,我始終找不到配得上這麼高級的工具的靈感,最後在家長「送你這麼好的東西也不用」的碎念聲中,原封不動地被丟進垃圾桶。
我是個愛畫圖的孩子,從小到大每一堂課我都在塗鴉,但是我只有在美術課時畫的圖是有顏色的,其他時間我只用鉛筆畫圖。鉛筆沒有顏色,鉛筆還可以擦掉,我不用擔心我用錯顏色,也不用擔心畫的圖太爛,畫得好的圖再來上顏色就好。
成年以前,我從來沒有幫自己畫的圖上過顏色。
我的心裡是有遺憾的。長大之後,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買一些漂亮的色紙、紙膠帶、色筆、剪刀等文具,有時候甚至會藉故生日,買好一點的牌子。書桌右邊最上層的小抽屜,就專門放這些小文具。我有時會用這些材料做小卡片,在同學生日的時候送出去,但是大部分的時候,我就只是把他們拿出來看看。
家長指著我的「收藏」說:「你這些東西買了都不用,下次不要買了。」
「你自己囤的東西更多,有什麼資格說別人!!!」我立刻用十倍大的音量大吼回去。
我一直以為,我生氣的理由是,我已經是不怎麼花錢的人了,連買點漂亮的小東西都要被挑惕。現在我才明白,也許擁有那些東西,對我來說是保有一種「希望」。等我有一天,我真的會畫圖了,我就可以用那些東西了!要我不買,等於是要我承認「我這輩子都不可能會畫出美麗的圖」,我沒有辦法接受,我沒有辦法放棄。
那一小抽屜的美麗文具,跟著我從台灣搬到各國,從來沒有離身過。到了日本這個文具大國,更是明顯出現膨脹,變成滿滿一整箱。我會使用裡面的東西,但是我總是拿裡面最便宜,品質最差的紙;色筆和顏料不管怎麼買,都是24色。也許那是我自己最後得出的一個平衡?我不甘於只有12種顏色可以使用,但是我也不相信我值得36色的「高級品」,於是我停留在24這個很有分寸的位置。
「很會畫圖」這一天,遲遲等不到,卻等到蕃茄出生,長大,好奇的眼光落在我收藏多年的文具箱上。
孩子,你喜歡畫圖嗎!
我只考慮了幾秒,就把箱子拆開,把所有的好東西都掏出來。
想畫圖的話,什麼素材都要去嘗試!
我把鉛筆、水性中性油性筆、水彩、粉彩、蠟筆、彩色鉛筆、壓克力顏料全部拆開。
想畫圖的話,什麼地方都可以畫!
我把粉彩紙、色紙、卡紙、和紙、影印紙全部攤出來。
想畫圖的話,什麼組合都可以很精彩!
我把各種功能的剪刀、刀片、紙膠帶、打洞機、釘書機、打印機全部找出來。
我做得很成功!我證明自己知道如何灌溉孩子對畫圖的興趣!我給蕃茄足夠的空間、時間和材料,讓他變成一個喜歡畫圖,有自信可以畫圖的孩子!我成功了!
但是,好奇怪,為什麼他看起來這麼刺眼。
憑什麼蕃茄可以用這麼好的東西,憑什麼他想畫圖就可以畫圖,憑什麼他可以從我這裡得到勇氣、熱情、靈感,憑什麼我渴望了一輩子都沒有的東西他可以這樣輕而一舉地就拿到?他才五歲就有了一個明亮的人生方向,而我都快四十了,還搞不清楚自己在做什麼。我是一個笑話吧?接下來的人生還有什麼意義?
我沮喪地坐著,被烏雲籠罩。
「看著孩子獲得我們不曾擁有的,不見得是件容易的事。這指出了欠缺,突顯了我們原本能夠,也應該擁有這些。」
這段話出自《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我現在深切體會到它的含義,卻不知道能怎麼辦。
我的童年已經過去了,我的人生也去了大半了,往事已經無從改變。我以為我想要當一個不同的父母,所以給孩子提供不同的教養,結果孩子真的茁壯了,我卻過不了心裡的坎,對他擁有的一切充滿嫉妒。我這麼偏差,果然還是放棄的好吧?趁孩子還沒發現我的惡意以前早點退出?
「不,所以不能再逃避了,你得讓自己的人生沒有遺憾才行。」我心裡的聲音說。
啊,是這樣的嗎?
因為嫉妒自己的孩子,內心開始充滿怨懟,也導致孩子不敢放手追逐自己的人生,我意識到,這樣的陷阱比想像中更容易出現。唯一能夠化解這個悲劇的方法是,我必須開始認真的過生活,讓我自己快樂滿足,讓我的生命裡充滿我喜歡的事物。
「犧牲」和「付出」不會消除「嫉妒」,「滿足」才會。
這是我開始經營部落格的初衷,因為我發現我喊了一輩子想要寫作,卻從來沒有真的踏出第一步。我也在去年生日的時候,強迫自己買了一盒60色的彩色鉛筆。我不要再「幻想」我可以自在使用很多漂亮的顏色了,我要「開始學習」自在使用顏色。我加入蕃茄開始大量使用收藏的紙膠帶,一起用他裝飾作品,找出各種可能的用途。如果我可以告訴蕃茄「沒關係,多練習就好」,我也可以告訴我自己「沒關係,多練習就好」。
為了能讓我能夠毫無顧忌地愛你,看見你,感受你,支持你,我必須同時學會愛我自己。
事不宜遲,我要出發了。
–––
歡迎到匿名塗鴉牆留言
[蕃茄家塗鴉牆--善待自己](https://padlet.com/tomatogreenlife/n8k0q0w59ortltv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