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方格紙word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方格紙word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方格紙word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方格紙word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謝伯讓的腦科學世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眾所周知,海馬迴與記憶有關。但是,海馬迴是儲存記憶的地方嗎?如果用電腦來比喻的話,海馬迴算是硬碟嗎?還有,海馬迴「只」和記憶有關嗎? 如果你以為上述的答案都是「O」的話,那可就大錯特錯!(上述每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全都是「X」!)海馬迴既非記憶儲存點,也不像是硬碟,更不只和記憶有關!今天,我們就...

  • 方格紙word 在 謝伯讓的腦科學世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1-17 09:28:29
    有 613 人按讚


    眾所周知,海馬迴與記憶有關。但是,海馬迴是儲存記憶的地方嗎?如果用電腦來比喻的話,海馬迴算是硬碟嗎?還有,海馬迴「只」和記憶有關嗎?

    如果你以為上述的答案都是「O」的話,那可就大錯特錯!(上述每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全都是「X」!)海馬迴既非記憶儲存點,也不像是硬碟,更不只和記憶有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解密海馬迴!


    《大腦好好玩》第八集語音+文字檔: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00115cul003


    在上一次的內容中,我們介紹了亨利莫雷森的故事;這位縮寫名叫 H. M. 病人在被切除了海馬迴及周邊組織後,科學家觀察到兩個非常重要的現象:


    第一,莫雷森喪失了長期記憶,但卻保有短期記憶。由此可知,海馬迴和長期記憶有關,而和短期記憶無關。


    第二,莫雷森喪失了陳述性記憶,但是卻沒有喪失程序性記憶。由此可知,海馬迴負責的是陳述性記憶,而和程序性記憶無關。


    莫雷森和之前提過的幾個腦傷病例一樣,都是教科書中的典型案例。例如第四集布洛卡醫生的失語症病人小唐,以及第五集哈洛醫師的鐵路工人穿顱病人蓋吉。這幾個案例同樣知名,但若仔細檢驗,它們也同樣都有問題。我們現在就來幫大家挖掘一下其中的內幕,看看這位莫雷森的案例,有什麼奇怪的問題。 


    -\-\
    壞掉的電腦與莫雷森的大腦
    -\-\


    首先,我們現在知道海馬迴受損之後,長期記憶中的陳述性記憶會受損,但短期記憶和程序性記憶不受影響。據此我們可以進一步追問:為什麼海馬迴受損後,陳述性記憶就會消失?此外,莫雷森不但失去了過去的陳述性記憶,他還無法形成新的陳述性記憶?到底是什麼樣的機制,導致了這樣的現象?


    關於這個問題,可以想像以下的比喻:有一天,你家的小孩拿了一把菜刀,打開你的電腦主機殼,然後揮刀一砍,結果電腦出現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無法開啟之前存過的 word 檔;


    第二個問題,就是你仍然可以開啟新的 word 檔去打字,但是打完要存擋時,卻無法存擋。


    莫雷森的問題幾乎和這台電腦一模一樣。莫雷森失去了舊的記憶,就好像這台電腦無法開啟舊的 word 檔一樣;此外,莫雷森可以聽懂指示、並依照指示操作,這就好像是這台受損的電腦仍可以用 word 來打字一樣。同時,莫雷森無法形成新的長期記憶內容,這就好像這台受損的電腦無法存擋一樣,只要一關掉 word 程式,裡面的內容就會消失的一乾二淨。


    那麼現在的問題就是:這台電腦出了什麼問題?莫雷森腦中的哪個機制出了問題?


    -\-\
    海馬迴硬碟假說
    -\-\


    根據這個電腦的比喻,大家可能會直覺地認為,海馬迴可能就是「記憶儲存」的位置。當這個負責「儲存記憶」的腦區壞了,自然就會遺失過去的記憶,也無法儲存新的資訊。


    這有點像是電腦中的負責儲存檔案的硬碟壞了,導致過去的資料叫不出來,而且也無法儲存新的資料。我們姑且把它成為是「第一種假說」,或是「海馬迴硬碟假說」。


    雖然「海馬迴硬碟假說」聽起來合理,但卻有一個問題:如果海馬迴真的是儲存記憶的地方,那海馬迴被破壞之後,記憶應該要全部消失才是;但是,莫雷森的陳述性記憶並沒有全部消失,而只是消失了手術前一兩年的記憶。


    那我們該怎麼解釋這個奇怪的現象呢?


    有一種可能的解釋方式就是:有可能手術只破壞了部分的海馬迴而已,因此只有一部分的記憶消失。關於這種說法,莫雷森的醫師史科威爾馬上根據他的手術方式提出反駁。


    史科威爾十分自信地認為,自己已在手術過程中已經切除了全部的海馬迴;因此,這種懷疑海馬迴只有部分被破壞的說法,他覺得根本不對。


    由於 1953 年的時候,沒有 MRI 磁振造影,所以大家也就只能暫時相信史科威爾醫生的說法、暫時相信海馬迴真的已經全部被切掉。既然海馬迴已經全部被破壞,但卻又有一些長期記憶依然健在,那就只有一種可能的解釋方法:長期記憶並不存在海馬迴之中,也就是「海馬迴硬碟假說」是錯的。


    但是,如果海馬迴不是記憶的儲存地點,那海馬迴的功能到底是什麼呢?如果「海馬迴硬碟假說」不對,那我們就勢必得要想出另一個解釋方法、另一種假說才行。 


    -\-\
    海馬迴存寫頭假說
    -\-\


    有些人可能已經猜到,另一種解釋方式就是:或許海馬迴並非記憶的儲存地點,而只是負責形成記憶和固化記憶的腦區。我們把這種猜測稱之為「第二種假說」,或是「海馬迴存寫頭」假說。


    若用電腦來比喻:海馬迴並不是硬碟,而有點像是硬碟的讀寫頭;更精確一點來說,應該只有寫入的功能,所以應該是「存寫頭」;再換個比喻來說,海馬迴就像是筆一樣,負責寫下訊息,但是訊息最後是儲存在紙上面,而不是儲存在筆上面。


    換句話說,這第二種說法認為,負責儲存長期記憶的位置,並不在海馬迴,海馬迴只是一個負責寫入資料的存寫頭、只是一支負責寫下資料的筆,而當這個存寫頭壞掉時、當這隻負責記錄的筆壞掉時,記憶就無法存擋。


    以現在的證據來看,這個「海馬迴存寫頭」假說目前還算是大致正確。但是我們現在回頭去看當年大家的推論,其實會發現剛剛的推論,根本就是誤打誤撞、歪打正著。


    為什麼呢?因為當年沒有 MRI,我們只能相信史科威爾的手術說詞;但當莫雷森在 1992 年接受了 MRI 掃描之後,大家一看到掃描結果都整個傻眼。


    原來掃描結果顯示,莫雷森的海馬迴根本沒有被完全破壞,兩側的海馬迴大概還有 1/3 是完整的。換句話說,史科威爾根本搞錯了,他自以為完全破壞了海馬迴,其實卻只有破壞了一部分。


    而當時大家誤信了史科威爾,才放棄了第一種「海馬迴硬碟」假說,推出第二種「海馬迴存寫頭」假說;沒想到 MRI 證據顯示,莫雷森的海馬迴還有許多地方完整,因此當時根本沒有證據可以直接推翻第一種海馬迴硬碟假說。


    所幸在 1953 年莫雷森手術完成到 1992 年 MRI 磁振造影這三十幾年之間,又有了好幾個類似的案例和其他的生物學研究,因此有許多其他證據,都支持「海馬迴存寫頭假說」;要不然只靠莫雷森的案例,恐怕整個推論都要重新來過才行。


    不過,雖然有這一段插曲,但最後幸虧有來自各方的其他證據,因此我們可以比較安心地做出結論,這個結論就是:海馬迴比較像是記憶的存寫頭,而不是儲存記憶的硬碟。 


    -\-\
    海馬迴是存寫頭或筆嗎?
    -\-\


    接下來又有一個問題:為什麼莫雷森過去的記憶,有一些會被遺忘,但有些卻沒有被遺忘?如果海馬迴真的是記憶的存寫頭,那麼已經儲存過的記憶不是應該就會永遠存在嗎?為什麼有些已經儲存好的記憶,竟然會在海馬迴壞掉(也就是存寫頭壞掉)之後也跟著不見呢?


    關於這個問題,有一位 UCLA 的心理學教授馬凱(Donald MacKay)提出了可能的解答。


    馬凱教授專門研究人類語言能力與老化,他發現當年紀越來越大的時候,人的英文單字拼音能力會逐漸退化變差;同時,他還發現莫雷森的拼音和語言能力,退化得比一般人快很多。


    馬凱在莫雷森 57 歲那一年測試了他的語言能力,發現莫雷森的語言能力幾乎接近 73 歲的老年人。針對這個現象,馬凱提出了他的假說:人類的記憶本來就會自然的消逝,所以必須要靠海馬迴來一直補強逐漸消逝的記憶。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之前提到的比喻其實並不精確。海馬迴並不像是電腦中負責寫入硬碟資訊的存寫頭,也不是負責在白紙上寫下資訊的筆,而記憶也不是硬碟或白紙上寫下的資訊。因為在這兩種比喻中,不管是硬碟或是紙上的資訊,都不會自然地逐漸消失。


    對馬凱來說,海馬迴比較像是一把雕刻刀,記憶則像是雕刻在石頭上的字或圖案。由於石頭上的字或雕刻會隨著時間風化腐蝕,因此我們需要使用海馬迴這把雕刻刀來不斷的重新補強。


    比方說,當我們每次聽到某個英文單字時,關於這個單字的記憶就會被重新補強一次。而一旦海馬迴受損,我們就無法再補強過去的記憶。這些記憶就會逐漸消失。


    (雕刻刀比喻會不會在未來又被推翻呢?當然有可能!科學的演進就是不斷地以新證據推翻舊思想,例如利根川進的最新發現就顯示出海馬迴在記憶剛形成時也有一份記憶備份,下次有空再幫大家介紹:e.g. (英文)http://news.mit.edu/…/neuroscientists-identify-brain-circui…) 


    -\-\
    海馬迴的其他功能
    -\-\


    莫雷森的案例,讓科學家無意見的發現了海馬迴與記憶之間的關聯性。隨著科學家對海馬迴的研究越來越深入,海馬迴其他的功能現在也逐漸被揭露。


    現在我們知道,海馬迴除了和長期記憶中的陳述性記憶有關,其實也還負責了許多其他的認知功能。


    比方說,剛剛提到的 UCLA 的馬凱教授就發現,海馬迴受損的病人也會有視覺認知上的異常。當病人的視野中出現一些奇怪的事物的時候,例如穿著鞋子的雞、或是比例大小不對的物體時,這些病人常常會偵測不到這些異常的物體。


    此外,海馬迴受損的病人也常常會出現想像力上的問題,例如當醫生要求他們想像自己在海灘上可以看到什麼情景時,他們只可以想像出來非常貧瘠的畫面。 


    -\-\
    空間地圖
    -\-\


    除此之外,目前也有許多研究指出,海馬迴可能和空間巡弋以及建構空間地圖有關,換句話說,就是大腦中的 GPS。


    說到腦中的空間地圖,我們就要從 1930 年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心理學教授托爾曼(Edward C. Tolman)開始說起。在 1930 年代以前,大多數的科學家都認為,動物在認路的時候,是依靠路徑上接續出現的「路標」來尋找和記住路徑。


    比方說老鼠學習迷宮走法時,可能是靠著記住一連串轉彎順序來走出迷宮(例如第一個叉路要右轉、第二個叉路要左轉、第三個叉路要直走等記憶方式來認路);當時的人們並沒有考慮到一種可能性,就是動物可能會在腦中描繪出整個迷宮的地圖、並藉此來規劃最佳路徑。


    托爾曼則對這種想法不以為然,他認為,動物其實有可能就是在腦中描繪出了整個迷宮的地圖、並藉此來規劃最佳路徑。而不是死板的去記住路徑上接續出現的「路標」來認路。


    他之所以會提出這個想法,是因為他觀察一個完全不符合傳統理論的現象:老鼠會走捷徑!


    他最為人知的一個聰明實驗,就是他先訓練老鼠走一條固定的唯一路徑,這條路徑就是先直走然後再右轉,然後就可以找到食物。換句話說,從整個空間的角度來俯瞰的話,食物是位於老鼠的右前方。


    接下來,當老鼠完全學會走這條路徑之後,托爾曼就把這條路封死,然後給老鼠好幾條新的路徑,最後看看老鼠會怎麼重新探索迷宮。結果發現,老鼠會直接去走通往右前方的捷徑,然後直接走向食物的方向。


    由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知道,如果老鼠只是透過記住一連串的轉彎順序來走出迷宮,那就不可能會出現這種走捷徑的行為。也因此,托爾曼認為,動物應該可以在腦中形成一套關於外在環境的心智地圖。


    他甚至還進一步主張,心中的認知地圖,不只可以幫助動物和人類找到路,還能幫助我們記住自己曾經在某些地理位置上所經歷的事件。


    托爾曼的這個想法,在 1930 年提出後一直備受爭議。大家之所以很難接受這個理論,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動物實驗中所觀察到的行為,似乎還有許多種不同的詮釋方式(例如老鼠可能會靠空氣中的氣味、或是實驗室中的電燈或其他路標來行動)。


    而且,托爾曼當時也沒有足夠的生理實驗工具,可以證實動物腦中真的存在一張關於環境的內在地圖。既然沒有生理證據,大家也就一直沒有正視這個理論。


    -\-\
    位置細胞
    -\-\


    一直要到大約 40 年後,科學家才發展出微電極的技術,並從神經細胞的電生理活動中找到關於這種地圖的直接證據。1971 年,倫敦大學學院的歐基夫(John O’Keefe)使用微電極觀測神經細胞活動時,發現了「位置細胞」(place cells)。


    而這些位置細胞,就是位於海馬迴之中。所謂的位置細胞,就是當老鼠身處迷宮裡的某個特定位置時,海馬迴裡的某些細胞就會變得活躍。


    也就是說,當老鼠處於某一個位置時,有一些細胞會反應,當老鼠移動到另外一個位置時,又有另一些細胞會反應,就彷彿海馬迴裡有不同的細胞在表徵或對應著外在世界的特定位置一樣。


    歐基夫認為這一些「位置細胞」表徵了外在空間,並在可以在腦中建構出一張認知地圖,透過這張認知地圖,老鼠就可以記住空間位置並且不會迷路。


    在當時,「位置細胞」其實是個很新穎的看法。70 年代的學術界雖然認為海馬迴和記憶有關,但卻沒有想過海馬迴和「空間記憶」以及「導航」有關;大部份的人都認為,海馬迴應該是和「氣味記憶」有關。


    當時大家普遍的批評歐基夫,認為這些「位置細胞」應該是「氣味細胞」才對,一定是歐基夫沒有辦法完全抹去空間中的氣味,所以老鼠才會在迷宮中不同的地點聞到不同的味道,這些神經細胞也才會被激發。


    也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他這篇原創研究只發表在普通的期刊,而沒有辦法登上頂級期刊。這項發現,也因此一直沈潛無聞。


    -\-\
    格狀細胞
    -\-\


    30 多年之後,終於時來運轉。2005 年,歐基夫的博士後學生梅布里特‧莫澤(May-Britt Moser)、愛德華‧莫澤(Edvard I. Moser)夫妻,他們為了進一步研究位置細胞的訊息來源,決定切斷老鼠海馬迴周圍的腦區連結,想要看看訊息究竟是從什麼腦區傳入海馬迴。


    他們不斷的切,切到最後剩下內嗅皮質(entorhinal cortex)的時候,發現當老鼠移動到特定的位置時,海馬迴中的這些位置細胞竟仍會活躍。因此他們合理推測,內嗅皮質應該和空間位置的定位也有關係,於是他們便進一步著手探究內嗅皮質內的細胞活動。結果就意外發現了「格狀細胞」(grid cells)。


    這些「格狀細胞」,並不只是針對單一一個空間位置有反應,而是對許多空間位置都有反應;它們所對應到的諸多空間位置,連起來就像是一個棋盤格。這些棋盤格,就有點像是一般地圖上由經線和緯線所構成的方格一樣。


    除了格狀細胞,他們還在內嗅皮質中找到了一種「頭部方位細胞」:當老鼠的頭朝向某個特定方位時,這些細胞就會活化。 這些細胞就好像是動物身上自帶的指北針一樣,只要觀測這些細胞的活動,我們就可以知道任何一個時刻中的動物頭部方位。


    幾年過後,這對夫妻在 2008 年又在內嗅皮質中發現了另一種細胞。這種「邊界細胞」會在動物靠近牆壁、或是圍欄邊界時有所反應。它們似乎可以計算動物與邊界之間的距離。


    最後是 2015 年,又有第四種細胞登場。這種細胞會反映出動物的奔跑速度。這些細胞的放電速率,會隨著動物的移動速度而加快。如果「速度細胞」和「頭部方位細胞」配合,它們應該可以持續提供各種關於動物移動的訊息,包括速度、方向、以及自己和起始點之間的距離等等。


    科學家猜測,海馬迴及其周邊腦區裡的這套導航系統,除了能夠幫助動物從一個地點移動到另一個地點之外,可能還會記錄下何處存在什麼事物,幫助我們建構出一套「腦中的認知空間地圖」。


    以上這些由歐基夫和莫澤夫婦的發現,也幫助他們拿下了 2014 年諾貝爾生醫獎!托爾曼在將近 90 年前所提出的「腦中空間地圖」理論,如今終於逐漸真相大白!


    以上就是關於「海馬迴」的故事。1953 年莫雷森切除了海馬迴之後,意外引發了關於記憶的科學研究。


    現在我們終於逐漸明白,海馬迴就像是一把雕刻刀一樣,可以把記憶雕刻在腦中的記憶石板上,當石板隨著時間逐漸風化之後,記憶就會隨著消逝,而海馬迴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以透過再一次的雕刻來補強這些記憶,一旦海馬迴受損,新的記憶就無法形成,舊的記憶也會逐漸消退。


    此外,新的研究也指出,海馬迴也和視覺認知以及想像力有關;2014 年諾貝爾生醫獎的一系列研究也發現,海馬迴及周邊腦區還負責了空間導航和巡弋。


    在上述的海馬迴故事中,我們看到莫雷森在一場手術之後喪失了自己的記憶,從此停留在永遠的現在式之中,不過科學卻因禍得福,整個研究記憶的科學世代,都因為莫雷森而留下了永恆的知識和回憶!

  • 方格紙word 在 謝伯讓的腦科學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1-17 09:28:28
    有 626 人按讚

    眾所周知,海馬迴與記憶有關。但是,海馬迴是儲存記憶的地方嗎?如果用電腦來比喻的話,海馬迴算是硬碟嗎?還有,海馬迴「只」和記憶有關嗎?

    如果你以為上述的答案都是「O」的話,那可就大錯特錯!(上述每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全都是「X」!)海馬迴既非記憶儲存點,也不像是硬碟,更不只和記憶有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解密海馬迴!


    《大腦好好玩》第八集語音+文字檔: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00115cul003


    在上一次的內容中,我們介紹了亨利莫雷森的故事;這位縮寫名叫 H. M. 病人在被切除了海馬迴及周邊組織後,科學家觀察到兩個非常重要的現象:


    第一,莫雷森喪失了長期記憶,但卻保有短期記憶。由此可知,海馬迴和長期記憶有關,而和短期記憶無關。


    第二,莫雷森喪失了陳述性記憶,但是卻沒有喪失程序性記憶。由此可知,海馬迴負責的是陳述性記憶,而和程序性記憶無關。


    莫雷森和之前提過的幾個腦傷病例一樣,都是教科書中的典型案例。例如第四集布洛卡醫生的失語症病人小唐,以及第五集哈洛醫師的鐵路工人穿顱病人蓋吉。這幾個案例同樣知名,但若仔細檢驗,它們也同樣都有問題。我們現在就來幫大家挖掘一下其中的內幕,看看這位莫雷森的案例,有什麼奇怪的問題。 


    --
    壞掉的電腦與莫雷森的大腦
    --


    首先,我們現在知道海馬迴受損之後,長期記憶中的陳述性記憶會受損,但短期記憶和程序性記憶不受影響。據此我們可以進一步追問:為什麼海馬迴受損後,陳述性記憶就會消失?此外,莫雷森不但失去了過去的陳述性記憶,他還無法形成新的陳述性記憶?到底是什麼樣的機制,導致了這樣的現象?


    關於這個問題,可以想像以下的比喻:有一天,你家的小孩拿了一把菜刀,打開你的電腦主機殼,然後揮刀一砍,結果電腦出現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無法開啟之前存過的 word 檔;


    第二個問題,就是你仍然可以開啟新的 word 檔去打字,但是打完要存擋時,卻無法存擋。


    莫雷森的問題幾乎和這台電腦一模一樣。莫雷森失去了舊的記憶,就好像這台電腦無法開啟舊的 word 檔一樣;此外,莫雷森可以聽懂指示、並依照指示操作,這就好像是這台受損的電腦仍可以用 word 來打字一樣。同時,莫雷森無法形成新的長期記憶內容,這就好像這台受損的電腦無法存擋一樣,只要一關掉 word 程式,裡面的內容就會消失的一乾二淨。


    那麼現在的問題就是:這台電腦出了什麼問題?莫雷森腦中的哪個機制出了問題?


    --
    海馬迴硬碟假說
    --


    根據這個電腦的比喻,大家可能會直覺地認為,海馬迴可能就是「記憶儲存」的位置。當這個負責「儲存記憶」的腦區壞了,自然就會遺失過去的記憶,也無法儲存新的資訊。


    這有點像是電腦中的負責儲存檔案的硬碟壞了,導致過去的資料叫不出來,而且也無法儲存新的資料。我們姑且把它成為是「第一種假說」,或是「海馬迴硬碟假說」。


    雖然「海馬迴硬碟假說」聽起來合理,但卻有一個問題:如果海馬迴真的是儲存記憶的地方,那海馬迴被破壞之後,記憶應該要全部消失才是;但是,莫雷森的陳述性記憶並沒有全部消失,而只是消失了手術前一兩年的記憶。


    那我們該怎麼解釋這個奇怪的現象呢?


    有一種可能的解釋方式就是:有可能手術只破壞了部分的海馬迴而已,因此只有一部分的記憶消失。關於這種說法,莫雷森的醫師史科威爾馬上根據他的手術方式提出反駁。


    史科威爾十分自信地認為,自己已在手術過程中已經切除了全部的海馬迴;因此,這種懷疑海馬迴只有部分被破壞的說法,他覺得根本不對。


    由於 1953 年的時候,沒有 MRI 磁振造影,所以大家也就只能暫時相信史科威爾醫生的說法、暫時相信海馬迴真的已經全部被切掉。既然海馬迴已經全部被破壞,但卻又有一些長期記憶依然健在,那就只有一種可能的解釋方法:長期記憶並不存在海馬迴之中,也就是「海馬迴硬碟假說」是錯的。


    但是,如果海馬迴不是記憶的儲存地點,那海馬迴的功能到底是什麼呢?如果「海馬迴硬碟假說」不對,那我們就勢必得要想出另一個解釋方法、另一種假說才行。 


    --
    海馬迴存寫頭假說
    --


    有些人可能已經猜到,另一種解釋方式就是:或許海馬迴並非記憶的儲存地點,而只是負責形成記憶和固化記憶的腦區。我們把這種猜測稱之為「第二種假說」,或是「海馬迴存寫頭」假說。


    若用電腦來比喻:海馬迴並不是硬碟,而有點像是硬碟的讀寫頭;更精確一點來說,應該只有寫入的功能,所以應該是「存寫頭」;再換個比喻來說,海馬迴就像是筆一樣,負責寫下訊息,但是訊息最後是儲存在紙上面,而不是儲存在筆上面。


    換句話說,這第二種說法認為,負責儲存長期記憶的位置,並不在海馬迴,海馬迴只是一個負責寫入資料的存寫頭、只是一支負責寫下資料的筆,而當這個存寫頭壞掉時、當這隻負責記錄的筆壞掉時,記憶就無法存擋。


    以現在的證據來看,這個「海馬迴存寫頭」假說目前還算是大致正確。但是我們現在回頭去看當年大家的推論,其實會發現剛剛的推論,根本就是誤打誤撞、歪打正著。


    為什麼呢?因為當年沒有 MRI,我們只能相信史科威爾的手術說詞;但當莫雷森在 1992 年接受了 MRI 掃描之後,大家一看到掃描結果都整個傻眼。


    原來掃描結果顯示,莫雷森的海馬迴根本沒有被完全破壞,兩側的海馬迴大概還有 1/3 是完整的。換句話說,史科威爾根本搞錯了,他自以為完全破壞了海馬迴,其實卻只有破壞了一部分。


    而當時大家誤信了史科威爾,才放棄了第一種「海馬迴硬碟」假說,推出第二種「海馬迴存寫頭」假說;沒想到 MRI 證據顯示,莫雷森的海馬迴還有許多地方完整,因此當時根本沒有證據可以直接推翻第一種海馬迴硬碟假說。


    所幸在 1953 年莫雷森手術完成到 1992 年 MRI 磁振造影這三十幾年之間,又有了好幾個類似的案例和其他的生物學研究,因此有許多其他證據,都支持「海馬迴存寫頭假說」;要不然只靠莫雷森的案例,恐怕整個推論都要重新來過才行。


    不過,雖然有這一段插曲,但最後幸虧有來自各方的其他證據,因此我們可以比較安心地做出結論,這個結論就是:海馬迴比較像是記憶的存寫頭,而不是儲存記憶的硬碟。 


    --
    海馬迴是存寫頭或筆嗎?
    --


    接下來又有一個問題:為什麼莫雷森過去的記憶,有一些會被遺忘,但有些卻沒有被遺忘?如果海馬迴真的是記憶的存寫頭,那麼已經儲存過的記憶不是應該就會永遠存在嗎?為什麼有些已經儲存好的記憶,竟然會在海馬迴壞掉(也就是存寫頭壞掉)之後也跟著不見呢?


    關於這個問題,有一位 UCLA 的心理學教授馬凱(Donald MacKay)提出了可能的解答。


    馬凱教授專門研究人類語言能力與老化,他發現當年紀越來越大的時候,人的英文單字拼音能力會逐漸退化變差;同時,他還發現莫雷森的拼音和語言能力,退化得比一般人快很多。


    馬凱在莫雷森 57 歲那一年測試了他的語言能力,發現莫雷森的語言能力幾乎接近 73 歲的老年人。針對這個現象,馬凱提出了他的假說:人類的記憶本來就會自然的消逝,所以必須要靠海馬迴來一直補強逐漸消逝的記憶。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之前提到的比喻其實並不精確。海馬迴並不像是電腦中負責寫入硬碟資訊的存寫頭,也不是負責在白紙上寫下資訊的筆,而記憶也不是硬碟或白紙上寫下的資訊。因為在這兩種比喻中,不管是硬碟或是紙上的資訊,都不會自然地逐漸消失。


    對馬凱來說,海馬迴比較像是一把雕刻刀,記憶則像是雕刻在石頭上的字或圖案。由於石頭上的字或雕刻會隨著時間風化腐蝕,因此我們需要使用海馬迴這把雕刻刀來不斷的重新補強。


    比方說,當我們每次聽到某個英文單字時,關於這個單字的記憶就會被重新補強一次。而一旦海馬迴受損,我們就無法再補強過去的記憶。這些記憶就會逐漸消失。


    (雕刻刀比喻會不會在未來又被推翻呢?當然有可能!科學的演進就是不斷地以新證據推翻舊思想,例如利根川進的最新發現就顯示出海馬迴在記憶剛形成時也有一份記憶備份,下次有空再幫大家介紹:e.g. (英文)http://news.mit.edu/2017/neuroscientists-identify-brain-circuit-necessary-memory-formation-0406) 


    --
    海馬迴的其他功能
    --


    莫雷森的案例,讓科學家無意見的發現了海馬迴與記憶之間的關聯性。隨著科學家對海馬迴的研究越來越深入,海馬迴其他的功能現在也逐漸被揭露。


    現在我們知道,海馬迴除了和長期記憶中的陳述性記憶有關,其實也還負責了許多其他的認知功能。


    比方說,剛剛提到的 UCLA 的馬凱教授就發現,海馬迴受損的病人也會有視覺認知上的異常。當病人的視野中出現一些奇怪的事物的時候,例如穿著鞋子的雞、或是比例大小不對的物體時,這些病人常常會偵測不到這些異常的物體。


    此外,海馬迴受損的病人也常常會出現想像力上的問題,例如當醫生要求他們想像自己在海灘上可以看到什麼情景時,他們只可以想像出來非常貧瘠的畫面。 


    --
    空間地圖
    --


    除此之外,目前也有許多研究指出,海馬迴可能和空間巡弋以及建構空間地圖有關,換句話說,就是大腦中的 GPS。


    說到腦中的空間地圖,我們就要從 1930 年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心理學教授托爾曼(Edward C. Tolman)開始說起。在 1930 年代以前,大多數的科學家都認為,動物在認路的時候,是依靠路徑上接續出現的「路標」來尋找和記住路徑。


    比方說老鼠學習迷宮走法時,可能是靠著記住一連串轉彎順序來走出迷宮(例如第一個叉路要右轉、第二個叉路要左轉、第三個叉路要直走等記憶方式來認路);當時的人們並沒有考慮到一種可能性,就是動物可能會在腦中描繪出整個迷宮的地圖、並藉此來規劃最佳路徑。


    托爾曼則對這種想法不以為然,他認為,動物其實有可能就是在腦中描繪出了整個迷宮的地圖、並藉此來規劃最佳路徑。而不是死板的去記住路徑上接續出現的「路標」來認路。


    他之所以會提出這個想法,是因為他觀察一個完全不符合傳統理論的現象:老鼠會走捷徑!


    他最為人知的一個聰明實驗,就是他先訓練老鼠走一條固定的唯一路徑,這條路徑就是先直走然後再右轉,然後就可以找到食物。換句話說,從整個空間的角度來俯瞰的話,食物是位於老鼠的右前方。


    接下來,當老鼠完全學會走這條路徑之後,托爾曼就把這條路封死,然後給老鼠好幾條新的路徑,最後看看老鼠會怎麼重新探索迷宮。結果發現,老鼠會直接去走通往右前方的捷徑,然後直接走向食物的方向。


    由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知道,如果老鼠只是透過記住一連串的轉彎順序來走出迷宮,那就不可能會出現這種走捷徑的行為。也因此,托爾曼認為,動物應該可以在腦中形成一套關於外在環境的心智地圖。


    他甚至還進一步主張,心中的認知地圖,不只可以幫助動物和人類找到路,還能幫助我們記住自己曾經在某些地理位置上所經歷的事件。


    托爾曼的這個想法,在 1930 年提出後一直備受爭議。大家之所以很難接受這個理論,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動物實驗中所觀察到的行為,似乎還有許多種不同的詮釋方式(例如老鼠可能會靠空氣中的氣味、或是實驗室中的電燈或其他路標來行動)。


    而且,托爾曼當時也沒有足夠的生理實驗工具,可以證實動物腦中真的存在一張關於環境的內在地圖。既然沒有生理證據,大家也就一直沒有正視這個理論。


    --
    位置細胞
    --


    一直要到大約 40 年後,科學家才發展出微電極的技術,並從神經細胞的電生理活動中找到關於這種地圖的直接證據。1971 年,倫敦大學學院的歐基夫(John O’Keefe)使用微電極觀測神經細胞活動時,發現了「位置細胞」(place cells)。


    而這些位置細胞,就是位於海馬迴之中。所謂的位置細胞,就是當老鼠身處迷宮裡的某個特定位置時,海馬迴裡的某些細胞就會變得活躍。


    也就是說,當老鼠處於某一個位置時,有一些細胞會反應,當老鼠移動到另外一個位置時,又有另一些細胞會反應,就彷彿海馬迴裡有不同的細胞在表徵或對應著外在世界的特定位置一樣。


    歐基夫認為這一些「位置細胞」表徵了外在空間,並在可以在腦中建構出一張認知地圖,透過這張認知地圖,老鼠就可以記住空間位置並且不會迷路。


    在當時,「位置細胞」其實是個很新穎的看法。70 年代的學術界雖然認為海馬迴和記憶有關,但卻沒有想過海馬迴和「空間記憶」以及「導航」有關;大部份的人都認為,海馬迴應該是和「氣味記憶」有關。


    當時大家普遍的批評歐基夫,認為這些「位置細胞」應該是「氣味細胞」才對,一定是歐基夫沒有辦法完全抹去空間中的氣味,所以老鼠才會在迷宮中不同的地點聞到不同的味道,這些神經細胞也才會被激發。


    也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他這篇原創研究只發表在普通的期刊,而沒有辦法登上頂級期刊。這項發現,也因此一直沈潛無聞。


    --
    格狀細胞
    --


    30 多年之後,終於時來運轉。2005 年,歐基夫的博士後學生梅布里特‧莫澤(May-Britt Moser)、愛德華‧莫澤(Edvard I. Moser)夫妻,他們為了進一步研究位置細胞的訊息來源,決定切斷老鼠海馬迴周圍的腦區連結,想要看看訊息究竟是從什麼腦區傳入海馬迴。


    他們不斷的切,切到最後剩下內嗅皮質(entorhinal cortex)的時候,發現當老鼠移動到特定的位置時,海馬迴中的這些位置細胞竟仍會活躍。因此他們合理推測,內嗅皮質應該和空間位置的定位也有關係,於是他們便進一步著手探究內嗅皮質內的細胞活動。結果就意外發現了「格狀細胞」(grid cells)。


    這些「格狀細胞」,並不只是針對單一一個空間位置有反應,而是對許多空間位置都有反應;它們所對應到的諸多空間位置,連起來就像是一個棋盤格。這些棋盤格,就有點像是一般地圖上由經線和緯線所構成的方格一樣。


    除了格狀細胞,他們還在內嗅皮質中找到了一種「頭部方位細胞」:當老鼠的頭朝向某個特定方位時,這些細胞就會活化。 這些細胞就好像是動物身上自帶的指北針一樣,只要觀測這些細胞的活動,我們就可以知道任何一個時刻中的動物頭部方位。


    幾年過後,這對夫妻在 2008 年又在內嗅皮質中發現了另一種細胞。這種「邊界細胞」會在動物靠近牆壁、或是圍欄邊界時有所反應。它們似乎可以計算動物與邊界之間的距離。


    最後是 2015 年,又有第四種細胞登場。這種細胞會反映出動物的奔跑速度。這些細胞的放電速率,會隨著動物的移動速度而加快。如果「速度細胞」和「頭部方位細胞」配合,它們應該可以持續提供各種關於動物移動的訊息,包括速度、方向、以及自己和起始點之間的距離等等。


    科學家猜測,海馬迴及其周邊腦區裡的這套導航系統,除了能夠幫助動物從一個地點移動到另一個地點之外,可能還會記錄下何處存在什麼事物,幫助我們建構出一套「腦中的認知空間地圖」。


    以上這些由歐基夫和莫澤夫婦的發現,也幫助他們拿下了 2014 年諾貝爾生醫獎!托爾曼在將近 90 年前所提出的「腦中空間地圖」理論,如今終於逐漸真相大白!


    以上就是關於「海馬迴」的故事。1953 年莫雷森切除了海馬迴之後,意外引發了關於記憶的科學研究。


    現在我們終於逐漸明白,海馬迴就像是一把雕刻刀一樣,可以把記憶雕刻在腦中的記憶石板上,當石板隨著時間逐漸風化之後,記憶就會隨著消逝,而海馬迴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以透過再一次的雕刻來補強這些記憶,一旦海馬迴受損,新的記憶就無法形成,舊的記憶也會逐漸消退。


    此外,新的研究也指出,海馬迴也和視覺認知以及想像力有關;2014 年諾貝爾生醫獎的一系列研究也發現,海馬迴及周邊腦區還負責了空間導航和巡弋。


    在上述的海馬迴故事中,我們看到莫雷森在一場手術之後喪失了自己的記憶,從此停留在永遠的現在式之中,不過科學卻因禍得福,整個研究記憶的科學世代,都因為莫雷森而留下了永恆的知識和回憶!

  • 方格紙word 在 君子馬蘭頭 - Ivan Li 李聲揚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9-24 10:12:00
    有 132 人按讚

    [狗型人格]性格測試根本係偽科學,衰撚過廟街睇相

    嘩哈,真係好興奮。我廿幾年前已經估到(定知道?)嘅嘢,卒之有人證實!New York Times 喎!有免費試閱的 (https://nyti.ms/2myOWPi)

    寫定結論:性格測試根本係偽科學,衰撚過廟街睇相。不過呢個係一個5億美金嘅市場,每年增長15%。全球睇相有冇5億美金咁大市場?

    點解我當年估到?二流公司HR當神咁拜嘅嘢,十居其九都係垃圾。正如「如何移動富士山」之類(http://bit.ly/2l5Iuit),非傳統面試問題嘛,外國興嘛。但,到你大學啲老虔婆career adviser 都講,你就知水尾,歐到唔歐。而家再有任何人講呢本書或者呢類題目嘅,你打個七折先,該人歐過人布歐。真係有創意?問下點樣搬富士大廈啦。

    (呢篇文三段已經得罪好多人,但我真心覺得,由啲成世在大學打工嘅人畀職場意見你,就好似以前啲修女學校搣時,四十歲仲係乳豬,然後教啲女學生談戀愛咁。搣時,人地放學去援交,去Twenty One Whitfield 3p呀(http://bit.ly/2mCjDTU)。女學生一晚嘅性經驗,多過搣時成世咯,你嚟教我?)

    (即係本人咁,稱唔上做咩過咩好頂級公司(星展都頂級?),但話晒炒人試過被炒試過減人工試過草裙舞跳過,唔係話紙上談兵晚晚上avgle然後扮性愛大師咁嘛)

    講返,「一架波音飛機可以塞幾多個哥爾夫球」?原諒我bad taste,不如估下一個女明星可以塞幾多個哥爾夫球。芝加哥有幾多個鋼琴調音師?不如問下香港有幾多ptgf.就連始作俑者(正是Google之類,唔通你以為係你公司啲廢柴?)嘅HR,都話根本冇用(http://bit.ly/2mEequV),只係令啲煙他了牙look smart咁

    所以Google自己都一早唔用(http://bit.ly/2mAIF5H),當然仲有啲同事唔知或唔理。而在遠東呢個所撚謂金融中心,仲有大把人以為呢啲十分醒目。即係好似宇宙遠處有個星球(恒星啦)收咗皮爆炸咗(或者熄咗),你地球都要幾萬年先知。同樣地,呢個城市啲人,好似啲縮埋在山洞嘅日軍咁,事隔幾年偷美軍啲雜誌睇到洋基佬在上野攬架妹(吉原?)嘅相,先知日本戰敗,出嚟投降(http://bit.ly/2kTvtZn)。

    但,講到性格測驗,我就同硫磺島嘅日軍差不多,到我真係知時已經蹉跎咗廿年嘅時光了,喔。我主觀地認為,以我一個咁嘅學霸,冇入到大公司做其十九MT之類,除咗係your face your fate(襟芒,我大學時百五磅咋),以及所謂嘅introvert(又話唔信性格論?)蝕底外。仲有當然就係,我見到呢啲咁嘅性格測試就把鳩幾火。

    真的,有時係要鉛筆畫圈,有時係電腦做。每次我都做到把幾火,亦唔明點解問百鳩幾條問題。你去溝條女上床都未使問咁多嘢。我更唔明發明嗰個根本連自己條仔/老公都未撚搞得掂,憑乜覺得可以了解天下人。

    聽聞話,冇所謂嘅正確答案嘛。但話睇下啲成功人士是嘜S匙,係咪同你啲答案規律差不多 — 即係圍爐飛機啦。又聽聞,會睇下你有冇講大話 — 即係可能啲問題會重覆出現,或者轉個字眼,咁你前言不對後語,就可能代表你講大話,或者專注力不足,記性嗟,咩都好。

    好啦,其實到我做得幾年嘢,我已經知道(多謝維基),根本連主流心理學界,都認為呢啲東西係偽科學垃撚圾。基本上就係New York Times 呢篇文話頭,占星學咁咯,同你食鬼佬唐餐嘅科春曲奇差不多。得啖笑—偏偏啲企業HR當係寶,你話幾咁大劑。

    最直接嘅批評,就係,其實呢啲測試嘅描述,好多都係Barnum effect(http://bit.ly/2kW7lW4)。講英文好似型啲,但即係,星座性格分析咁。個個都覺得好準的,因為佢寫嘅嘢就係模稜兩可,好含糊,人人可以對號入座。「你有時會幾憎自己,甚至唔明點解自己要嚟到呢個世界。不過當你細心諗時又認為自己應該感恩」「你總係好想獲得人地嘅注意,但有時得到咗後又覺得無地自容」,之類的垃圾。

    另外,老生常談,真係你同我當年都一早知嘅問題。首先,同一個人做呢啲測試都好,唔同時間就會有唔同答案,唔同驗血之類。我唔係講你細個明明好乖,大個溝唔到女變成反社會人格(OK,係我自己)嗰類。係講今日做同聽日做都唔同結果,咁有乜意義可言?今日我就適合做前線,聽日就適下做CEO?

    另外就係,好多呢類東西都涉及光譜,最常見就係劃十字,四類人(因為易明又易畫,試下八種你睇下你點畫?)。問題係在同一個軸上,被為視係光譜兩端嘅嘢,往往唔係根本唔係互斥,可以係獨立(可以感性得嚟好理性),甚至係殊途同歸,柒到盡頭變成型。(順帶一講,政治光譜啲圖亦都一樣,無數咁多人話過你知,極左同極右去到最後係一撚樣的)

    繼續抄維基。同樣道理,唔同軸上嘅特質,理論上應該係獨立,但實際上往往係相關嘅。

    我加多個畀你:呢啲測試既然係被測者自由作答,往往係反映「佢想畀人睇嘅一面」,頂多係「佢以為自己係咁嘅一面」。同真實性格係兩回事。

    當然,亦都其實根本冇咩實則證據,證明某啲性格嘅人特別應該做某啲行業,主要都係stereotype。但,文中都有講,正係因為有啲人咁相信,就變咗自我實現。主要係啲主管同HR忙,唔得閒睇咁多嘢,亦唔得閒問咁多嘢,就用呢啲方法請人。大鑊。

    即係,講真面試就算幾個鐘都好,可以了解到一個人幾多?係冇乜嘅。能力你可能測試到(識唔識講日文,呃唔到兩個鐘掛),但性格點測?大把人同側邊嗰個訓埋幾十年晚晚聞臭屁都唔知佢點啦。

    冇時間了解個員工性格,冇問題,好正常。搵啲Proxy去做指標,亦係人人都做嘅嘢—例如睇地址。以前鬼頭阿頭占士咖啡就睇地址請人—係專請新界仔(所以咪請我),覺得有motivation。住半山嘅自動delete,唔慌做得長。有人話歧視,OK,但英文叫乜?discrimination,判別呀。

    篇文入面都有講,你估下個煙他了牙幾時會judge到你?答案係,你講完你個名後0.2秒。然後10秒之內佢就已經決定埋面試結果(所以唔好著便服見工呀)(http://bit.ly/2l5s0H5)。

    所以用指標唔係問題,但你咪撚寫幾十篇文講到個過程好科學丫大佬。最大鑊嘅係,雖然大多數人都知道呢啲嘢唔科學—但佢地照用。而且呢種標籤,往往由你入職開始,到你走都洗唔甩—甚至帶埋去下一份工。

    篇文都有講,即使係啲始作佣者,都會話你知,你頂多係用嚟在一大班人中篩選,例如邊啲人做呢個位好大機會瀨嘢(雖然我覺得咁嘅用途都係冇乜用嘅)。而唔係你安落每個人度,認為佢點點點。

    New York Times 篇文(https://nyti.ms/2myOWPi),批判咗幾種最常見嘅性格測試,包括: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簡稱MBTI):外向E/內向I,實感S/直覺N,情感F/思考T,判斷J/感知P。唔止見工用,啲人上徵友網都用。入面就有學者話,自己第一次做係INTJ,第二次係ESFP—即係精神分裂

    DISC:支配型(Dominance),影響型(Influence),穩健型(Steadiness),分析型(Conscientiousness)—Sorry,我只係諗起BDSM。又,個撚個都當自己領袖架啦,唔通話自己任人點?個撚個都話自己獨立思考架啦。都話所有男性嘅性能力都係高於人類平均。

    仲有Color Code,紅黃藍白。講你人生嘅drive,紅色係權力,白色係和平,黃色係過癮,藍色係情感。

    Sorry,我諗起金利來嘅(http://bit.ly/2l8pn7j): 波浪紋,代表活潑豪放;碎花,代表體貼溫馨;斜紋,代表勇敢決斷;絲絨,代表溫暖保護;方格,代表熱心慷慨;圓點,代表愛慕關懷。做乜撚?

    如果我係想做CEO,有權勢搵到好多錢,於是就唔撚使同你地嘈,日日好多女鍾意,玩乜都得。借問聲係紅黃藍定白?(話係四種撈埋喎)

    當然仲有咩 多血 黏液 黃膽 黑膽之類(點解冇精液質?或者爛屎質?你唔發現有啲人個腦真係裝屎架咩?),就咩希臘幾千年嘅.......偽科學

    講返Color Code,紅黃藍白。咁你睇篇文係乜呀年輕人?係為權力想上位,係為怕得罪埃汾睇到尾,係貪埃汾啲文過癮,定係情感上好欣賞埃汾呀?擺明係窮啦,DLKH.一百個香港人,一百個都係金色性格金利來。

    點解呢啲測驗咁流行?文入面都有講。除咗係因為啲HR嘅智商外,亦都因為近幾十年,hard skill好似冇咁重要(你仲有冇在你份CV上面寫你識用Microsoft Word ?),講soft skill。但正如上面講,佢識唔識用pivot table,一測就知。但性格呢?好多時對成世都唔知,如果有啲快速測試,好似做科學實驗,測酸鹼度,一滴落去就知你幾多pH咩色,幾咁爽。同假新聞一樣,有咁嘅需求,咪有人製造垃圾。

    咁至於,點解全部呢啲測試都係將人分類:因為人性就係鍾意幫嘢(包括其他人)分類咯!所以歧視,discrimination,係天性。二分法亦都係天性。你諗下你啲祖先,其實都只係分啲嘢食得,同唔食得。唔會分話「食得不過會肚屙」(祖先日日都肚屙架啦),「食得不過會肥」。

    唔止,人亦會幫自己貼label。吾友 利世民 曾經問過我一個問題,就係我會點向第三者介紹佢。然後佢就話,而家都唔知點介紹自己。我發現我都有呢個問題。其實係三十幾歲後先有呢個問題。以前,好簡單啫。讀書時咪我係埃汾,港大精算(而我唔會同人更正並冇「精算系」呢回事)。溝港女時咪講,哦,我在Warwick 讀Master嘅。返咗工仲容易,我在星展做research嘅(我唔會bad taste到話自己係Director,or even worse,「我係研究部董事」,雖則我真係。)

    但而家呢,自從多咗呢個,sort of 財演,又sort of writer(我都係覺得講作家好肉麻,但講「我係一個作者」又好奇怪)(http://bit.ly/2kX0AmT),就唔知點介紹自己了。更冇理由話自己係網紅,或者KOL。所以而家多數都係用啲好差嘅開場白:我正職做金融,得閒就寫嘢嘅。「寫乜嘢?」「乜都寫。」「例如呢?」「真係咩都有」「在邊度寫?」「網上咯」。正常就end of conversation.

    唔止人要幫其他人分類,自己都要幫自己分類嘛。我寫完呢篇文都要揀5個tag啦。labeling 無處不在。呢條,金融撚。嗰個?港女。對面?廢老。

    結尾補多句。你睇完篇文,可能會覺得:喂,人地都係話「性格測試同廟街睇相差不多」,何解埃汾話「衰撚過廟街睇相」?

    原因好簡單,廟街睇相嘅,畀錢嗰個當然可能當真,但收錢嗰個大多數都係知係假嘅。但玩性格測試嘅,畀人測嘅固然有人真心膠,但重點係測嗰個都當係真嘢。你話幾大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彩蛋,去到第二年,金利來嘅廣告(http://bit.ly/2l5Llbb),一樣都係嗰款款,都係嗰幾款形容詞。但match up 就唔同晒!圓點變咗係熱心慷慨,唔再係愛慕關懷!

    咪同啲乜撚性格測試一樣咯。任撚你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