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新詩比賽作品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新詩比賽作品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新詩比賽作品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新詩比賽作品產品中有4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歐陽學謙〈田園甘甜〉​ ​ 靜靜的安坐著,托起腮​ 臉上呈現一抹啟示錄的紫藍​ 彷彿與這原始的粒粒黃沙​ 融為一體​ 背後裹著不同層次的莓​ ​ 頭上戴著頂頂忠心不二的竹林​ 盛載前人那​ 實.而不華的栽種​ 在盛夏中依舊編織片片涼意​ 使者般地默默守候​ ​ 這近岸定格的眼神​ 此刻似乎被隨鮮...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藝術家的一日廚房:學校沒教的藝術史:用家常菜向26位藝壇大師致敬」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潘家欣 內容簡介: 一部「非典型」+「被遺忘」的臺灣美術史 看臺灣美術運動,如何從臨摹水墨畫、走向獨創風格;潮到出水、出國比賽! 原「方格子」(VOCUS)同名專欄‧...

新詩比賽作品 在 翁禎翊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02 16:03:12

我很少和人說過,甚至其實也不敢這樣自稱:我也是建中紅樓詩社出身的。而理由不僅只是我從來沒寫過半首詩。高中的時候流行一個名詞,叫作「幽靈社員」,意思是掛名在某個社團名下,甚至掛著一個幹部職稱,但從來不做任何事、也不會出現。我不是「幽靈社員」,但具體說起來可能比「幽靈社員」更荒謬一些,也更羞恥一些,如果...

  • 新詩比賽作品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0 20:09:31
    有 33 人按讚

    歐陽學謙〈田園甘甜〉​
      ​
    靜靜的安坐著,托起腮​
    臉上呈現一抹啟示錄的紫藍​
    彷彿與這原始的粒粒黃沙​
    融為一體​
    背後裹著不同層次的莓​

    頭上戴著頂頂忠心不二的竹林​
    盛載前人那​
    實.而不華的栽種​
    在盛夏中依舊編織片片涼意​
    使者般地默默守候​

    這近岸定格的眼神​
    此刻似乎被隨鮮甜的清風​
    捲上來沙坡的玻璃瓶​
    勾走了魂魄;盤算著、等待著​

    裏面收藏了的難道是彼岸的秘密?​
    抑或遠古的智慧?​
    只能盼望田野上一望無際的藍裙​
    能沖刷走身上的煩囂​
    在有機中細味這​
    黃土孕育的先機​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
    #歐陽學謙 創作​
    #Matthew 手寫,粉專 冰箱的把手在包包裡,Instagram:matthewrite​

    ※作者自紀:本詩作曾在《#人間魚詩刊》001期創刊號發表+刊登。是2018年中的作品。​

    ※歐陽學謙(作者提供,經微調)​
    九十後詩人,土生土長香港人,在牛津大學攻讀教育碩士(學與教),喜愛寫作新詩,並喜歡游走於中英雙語之間進行跨語言的創作和翻譯。尤其喜愛的詩人作家為余光中和辛波絲卡。​

    曾參與詩歌寫作活動的評審,包括大成詩社的青年徵文比賽、開問網的網上詩歌創作、三行情詩大賽等等。​

    亦喜歡參與有關朗誦詩歌的活動和賽事,自小已經積極參加全港性的朗誦比賽,在兩文三語的不同獨誦項目皆曾奪得桂冠。現在希望繼續努力寫帶有生活意味和人生哲理的詩歌,同時可以嘗試具有趣味的兒童詩歌,可以作為朗誦節的誦材。​

    ※感謝學謙提供作品、簡介,及馬修手寫。

  • 新詩比賽作品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05 13:01:45
    有 1,350 人按讚

    我的畫畫啟蒙者~~我的老爸--德有 先生(老爸的筆名)
    老爸雖是一位詩人!!但對於繪畫也有他自己獨特的一套
    小學二年級時,老師要全班每人都繳出一張水彩畫
    作為挑選繪畫比賽選手的參考
    我不會畫畫!!老爸幫我臨摩了國語課本第二課的插圖
    老師看了之後,以為我是四十人中選一的練武奇才
    從此以後,展開了我往後幾年畫畫的生涯路程
    也逼得自己不得不用自己的方式去畫
    慢慢摸索出自己喜愛的風格和方式

    以下算是老爸寫詩以來值得紀念的一次肯定吧
    以此緬懷正在天上的老爸

    第二十一屆:1990年

    小說獎:

    正獎:陳燁〈天牆〉
    佳作:雪眸〈但夜更長了〉(《文學界》28)、周梅春〈那一段空白〉(《文學界》28)

    新詩獎:

    【正獎:德有〈寧鳴而死的蟬〉】
    佳作:郭成義〈清明構圖〉、張信吉〈哀悼的方法〉

    【寧鳴而死的蟬】 文: 德有 (我老爸)

    --笠151期, 1989/06, 第21屆台灣文學獎 新詩正獎

    在寂然的午後
    在大部分人都昏沉的午後
    蟬卻清醒地揚起尖銳的嗓子
    從這一棵樹到那一棵樹
    從這一鄉村到那一鄉村
    給炎熱的午後
    帶來一絲涼意
    帶來一點生氣

    鴨霸的手
    卻循聲而來
    捕捉這群
    充滿激情的分子
    一隻二隻裝進盒子
    三隻四隻蹂躪致死

    然而
    蟬是寧鳴而死的勇士
    這邊抓那邊叫
    那邊抓這邊叫
    這響徹整個島國的聲浪
    真像似無法抑止的民主浪潮
    一波接一波
    沒完沒了地

    ~~~~~~~~~~~~~
    吳濁流文學獎,原為「台灣文藝雜誌社」創辦人吳濁流1964年成立的「台灣文學獎」。1969年時吳濁流捐款退休金十萬元成立吳濁流文學獎基金會,以基金利息提供獎金,將其改名為「吳濁流文學獎」。其宗旨在於鼓勵青年作家文學創作,推動台灣文學。

    吳濁流文學獎原僅有「小說獎」,1971年設立「吳濁流新詩獎」與「吳濁流漢詩獎」[1],1972年到1974年該會曾頒發三屆的「漢詩獎」。

    吳濁流文學獎評選作品以每年發表在《台灣文藝》之創作小說及創作新詩為主要對象,評定出「正獎」及「佳作獎」。1984年時擴及《文學界》、笠詩刊等其他報刊雜誌,1991年後擴大評選,舉凡本土性文學作品均可為候選作品,並接受台灣筆會會員及本土性文學刊物編輯人之推薦。

  • 新詩比賽作品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27 00:18:34
    有 609 人按讚

    #1230開live

    繼續略談一些心情起伏。

    理工是我母校,我對她的感情很深。

    19年11月理工事件,
    當晚很多人傳短訊或留言予我「求助」:
    「你可以不以聯絡校長或有力人士去幫幫手?」
    我坐在家裡不停看網上消息,
    但我甚麼也做不到,
    那時心裡著急,
    無助和自責,
    令我陷入了頻臨抑鬱的邊緣。

    我90年畢業的,19年在理工校園出現的畫面,
    勾起了我很近似89年坐在家中看電視時的心痛,
    同樣是「我甚麼都做不到」。

    原來時代一直在變,我們也非常善變,
    但到了關鍵時刻,竟只有無力感不變。
    那時候幫不到我的同輩,今日也幫不到下一輩,
    因為,這30年,我們沒有幫過自己。

    我們選擇相信,竟然相信。
    這一種不敏感,這一種心存僥倖,
    足以怠誤人生,是幾代人的人生。

    前日,2021年8月,
    理大校方要求理大編委下架學生報,
    事實學生會已不存在,
    當年主辦文藝創作比賽的文社也早消失。

    當晚我在這裡說了參加新詩組比賽的往事,
    很多朋友問我可不可以看我當日的新詩。
    我有嘗試去找,
    但由於這些年來實在太多次搬家搬倉,
    作品原稿已遺失。

    又,我昨天才知道,
    在1996年,理工文社曾出版「文窗」一書,
    收錄第11至17屆(85-95年)理工文藝創作比賽作品,
    原理上,我的作品也該被收錄其中。

    但從(網友傳給我)文社編委的編後語中得知,
    這本集子裡,第十二屆「文創」的一切紀錄皆完全消失,
    「遺憾的是。。。得奬稿件因保存久妥而遺失了。」
    怪事一樁。
    遺失的正是89/90 年「六點四級大地震」,我的作品。

    說到這裡,今晚開live,
    給我10分鐘。

    有些留言,想給大家看。

    #理工 #學生報
    #新詩組冠軍

  • 新詩比賽作品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7-16 19:57:42

    本集主題:「藝術家的一日廚房:學校沒教的藝術史:用家常菜向26位藝壇大師致敬」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潘家欣
        
    內容簡介:
    一部「非典型」+「被遺忘」的臺灣美術史
    看臺灣美術運動,如何從臨摹水墨畫、走向獨創風格;潮到出水、出國比賽!
      
      原「方格子」(VOCUS)同名專欄‧增訂完整版。
      臺灣美術的文藝復興,多元文化衝擊下的島嶼天光!
      ★坊間最完整1895~1945全紀錄;
      ★史上唯一首度130幅原作獨家授權;
      ★24+2位先驅藝術家用作品說人生故事。
      
      你可明白,這些既熟悉又陌生名字的背後故事?
      石川欽一郎──作育英才;臺灣西洋美術的教父。
      李石樵──前衛寫實;和村上春樹同樣是長跑迷。
      陳澄波──愛妻愛女;具有當時少見的性平意識。
      廖德政──溫柔文青;目賭廣島原爆的藝術天才。
      李梅樹──吾愛吾鄕;既畫圖又建廟的跨界NO.1。
      陳庭詩──抽象現代;《悲情城市》男主角的原型。
      
    該如何讓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理解──
      被大時代遺落的藝壇菁英,他們的重要性與歷史定位?
      
      前輩美術家們的青春,與我們一般無二。但是執著獻給藝術的美好年華,就這麼湮沒在戰亂與典範轉移的時代中……。
      
      時間拉回臺灣殖民時期。日本欲藉著國民教育體系、舉辦畫展等懷柔手段收攏民心,因此由臺灣美術教育的靈魂人物──石川欽一郎,開啟了臺灣美術史的序幕。由黃土水作為赴日習畫第一人,並陸續由廖繼春、顏水龍、陳植棋、李石樵、陳澄波、李梅樹、郭柏川、陳德旺、洪瑞麟、廖德政等人前往「內地」學習繪畫,充分奠定了臺灣美術運動的堅實基礎。
      
      讀一場世人遺忘的歷史記憶
      煮一桌淡中有味的常日生活──
      
      為重拾這段空白的藝術史,本書仔細爬梳日治時期至臺灣光復後這些美術家的生平;深入剖析其創作風格與歷史定位,還原當時藝壇的真實樣貌。同時與台菜的色香味相集結,勾勒出令人臆想近百年前的人生餘味,向本土先驅創作者曾經燦爛、始終美好的滄浪人生致敬!
      
    透過觀看日治時期藝術家的人生,能讓生活在當代的人們瞭解──
    我們究竟錯過了多少美學的、歷史的、文化的,甚至飲食的臺灣?
    如果陳澄波還活著,我想問他赴日留學最想念的食物是什麼?
    如果李梅樹還活著,我想問他最能代表故鄉的美食,可是金三峽牛角麵包?
    如果郭雪湖還活著,我想問他自習學畫時,往返圖書館路上都吃些什麼?
    如果倪蔣懷還活著,我想問他退居幕後,心中又是何種滋味?
            
    作者簡介:潘家欣
      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現任美術教師。《職校美術》(育達文化,乙版)作者,曾出版《負子獸》《失語獸》《妖獸》等詩集;2018年主編詩選《媽媽+1:二十首絕望與希望的媽媽之歌》。2007年獲府城美展水墨類入選、南瀛藝術獎東方媒材佳作;2009年府城文學獎新詩首獎、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
      
      擅長以剪紙、文字、繪畫媒材進行跨領域的多元創作。現居臺南,過著教學、藝術創作與寫作多軌並行的斜槓人生。

  • 新詩比賽作品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7-12-22 14:26:11

    本集主題:「原泉滾滾:臺師大噴泉詩社50周年詩選」新書介紹
       
    專訪:顧蕙倩老師、康書恩同學、曾映泰同學
       
    內容簡介:
       民國54年師大國文系進來了一批新鮮人,這些文學青年雖來自四面八方,沒多久就發現有一個共同的興趣:耍弄文筆。其中年紀最大的是退伍老兵秦嶽(貴修),因為比較年長,且已有社團經驗,就帶動了同班及校內同學一起籌組詩社:同班的凡有林秀燕、古添洪、黃癸楠及李弦(豐楙);而英文系陳慧樺(鵬翔)、美術系藍影(建廷)等,也都惠然肯來。校內課外活動雖有文藝社,大家也會參加,但組詩社的意義卻不一樣:既能因應臺北詩壇的文學氣氛,也可以和其他大學的詩社交誼,如文化大學的華崗詩社。大學詩社不像「創世紀」、「藍星」等,強調文學主張的一致性,而較重以文會友的創作活動。當時臺北的大詩社、詩刋均已沒落,唯街頭奇景的周夢蝶詩攤猶在明星咖啡屋前。詩壇後生既不畏一切,當時政治氛圍雖則嚴峻,在校內只要和課外活動組溝通,仍可召兵湊齊人數籌組社團,通過時間正是民國56年,到今年(106年)剛好正滿50年。
       
       詩社成立後的第一目標:出詩刊?窮學生的辦法就是大家湊錢、出力,《噴泉》詩刊創刊號就是這樣出爐的。當初取名「噴泉」,既因紅樓前圓環有此一景,也謙喻只是滴水成泉而期待將來的巨流。創刊號所訂的黃道吉日:民國57年1月1日,指導老師當然搬請「藍星」名星:余光中先生,秦貴修當社長、美編則靠梁建廷,我們這一小群都在噴泉中匯成一股湧泉。社長就代表大家寫了〈創刊的話〉,其中有些話現在不容易體會,當時卻有諸多真實感受:如強調不躭心「蔑視的眼光」、不畏懼「冷冷的譏嘲」,就曲達了中文系未能正視新詩、現代詩;而關鍵句的「難懂、費解」,乃至不標榜主義、不依附流派,則是反映當時詩壇的困境:「創世紀」提倡的現代主義、「笠」刊登的圖像詩……,都曾被文學界所批評。當此之際,噴泉湧現的涓涓細流,既實踐於早期的詩刋中,也在畢業後持續噴湧,如成立「大地」詩社,和「龍族」、「主流」等彼此呼應,印證了大學詩社就是搖籃的作用。

    在大學詩社的文化生態中,與噴泉相前後的詩社、詩刊也不少,為什麼只有噴泉竟然延續了五十年?縱使其間頓挫起伏,仍能持續迄今。期間和噴泉結緣的,後來離開校園後也續有發展,既有詩壇長青樹如陳黎,也有從社會到學院持續播種如陳義芝;最關鍵的則將新詩從大學帶入中學。在文學素養的培育中,新詩詮釋的方式愈來愈多樣化,從文本細讀到音聲朗誦,都能曲盡現代詩之美。記得林秀燕在新竹高中期間,從課內到課外,既詮釋新詩也帶動朗誦,如此播下種子而引發學子的興趣,在政大曾有學生提起:他對新詩有興趣閱讀、創作,就是在竹中被林老師啓發的,這樣的例證比比皆是。此即噴泉詩杜的創社目標,既對彼此的創作形成激盪效應,也將新詩的愛好帶入中學、大學及社會。五十年,整整半個世紀,今天文學世界早已被改變:中小學有朗誦詩比賽、臺北捷運上貼掛新詩獎作品,絕不會出現蔑視的眼光!這就表示臺灣的師範教育不「保守」,文學和社會也非斷裂。相信噴泉還會連噴五十年,這樣的精神從創社持續至今,願大家共同禱祝:噴泉精神永在。
       
    主編簡介:
    康書恩
       1995年生,臺灣花蓮人。逐漸明白生活是為不斷辯證,時刻擁有更新穎的說詞與假設。國立花蓮高中畢業,臺師大國文學系百六級。曾任師大噴泉詩社第48屆社長、第49屆顧問長;《詩生活》現代詩報創辦人暨發行人。現為太平洋文藝營營隊總籌及授課講師。曾獲臺積電文學獎、師大紅樓現代文學獎,並著有詩集《潮海印象》。

    曾映泰
       1987年生。噴泉詩社第48屆社員,49屆創作股股長,50屆社長。曾任教於國中,現就讀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碩士班。多向人類以外的事物學寫詩,但沒得過幾個獎。習慣寫給愛情,寫給人類社會,寫給身邊的人類,希望他們重新成為人。曾經編過幾本書,目前努力將文學結合桌遊中。

    策畫簡介:
    顧蕙倩
       噴泉詩社第19屆創作組組長。1965年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學士、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曾任中央日報副刊編輯、國立師大附中教師、現任臺灣師大及銘傳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曾獲師大噴泉詩獎、臺北詩人節新詩即席創作首獎、2014教育部特色課程特優獎、2016國家文藝基金會文學類創作補助、第51屆廣播金鐘獎「單元節目獎」。

    許碧華
       1966年生。噴泉詩社19屆副社長、20屆社長。師大國文系畢業、師大國文系研究所結業、輔大宗教系在職專班碩士畢業。板橋高中專任教師、導師、國文科召、訓育組長、社團活動組組長、教師會理事長、退休教師聯誼會會長(現任)。曾任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教學部主任和新北市分會副會長、台北市公私立中等學校詩歌朗誦比賽評審委員。

  • 新詩比賽作品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7-12-20 19:47:09

    本集主題:「旅行」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張啟疆
       
    活著,就是持續不斷的旅行。
    人生,就是一齣有待完成的履行。
      
    一對身分、背景、遭遇皆極為奇特的父子,聯袂「離家出走」,踏上一場活色生香的五感之旅。
      
    他們的足跡,不在自由女神、巴黎鐵塔、羅馬大教堂等世界名勝,反而流連於稱不上景點的日常空間:堪稱味覺夜總會的夜市,播放視覺饗宴的電影院,轟炸聽覺的棒球場,嗅聞混雜氣味的捷運車廂,最後父子溫暖攜手,撫觸這座我們熟悉的城市。
      
    這對父子為何要去旅行?他們的探險有沒有終點站?弦外之音要到最後才如驚雷乍響。
      
    作者手握一枝生花妙筆,帶領讀者進行一場死去又活來的小說闖關遊戲,我們以為每一個場景都有破解終局的線索,卻一步步陷入精心布局的謎團。一幕幕蒙太奇般的嬗遞流變,彷彿棒球構築的九局版短篇人生,父子間關於生命的對話與辯證,一口氣讀下來痛快淋漓,但不到結局揭曉的時刻,讀者無法體驗到「完整」的享受。
      
    小說家張啟疆擅長運用西方後現代技巧,文字遊藝精粹洗鍊、細膩精緻,具有高度的節奏性和文學性。這部突破自我之作,結構性強,比以往作品更貼近生活,聆聽都市的律動,也透過虛實交錯的故事筆法來探詢生死議題,創造出小說的全新境界。
      
    本書特色:張啟疆挑戰小說另一巔峰的長篇小說創作,一趟五感的旅程,引發生命的大哉問。
       
    作者介紹:張啟疆
      一九六一年出生,台灣大學商學系畢業。一九八一年開始創作,觸角遍及小說、散文、新詩、評論領域。題材以眷村、都會、商戰見長,兼及推理、棒球、武俠、科幻等類型文學。曾任中國青年寫作協會副理事長、副刊主編、報社記者。現為專業作家,並開設文學教室。曾獲聯合報、中國時報等文學獎首獎近三十項。著有《導盲者》、《消失的□□》、《變心》、《愛情張老師的祕密日記》、《不完全比賽》、《張老先生有貝比》、《26》等小說、散文、評論集等共二十餘部。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