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文學獎得獎作品散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文學獎得獎作品散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文學獎得獎作品散文產品中有9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2萬的網紅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一個人卻擁有「無數個爸爸」,逐獎金而居的狩獵型作家】 近二十年來,大大小小的文學獎雨後春筍般創設,愈來愈多的獎項、愈來愈高的獎金,養出了一批所謂「獎棍」——逐獎金而居的狩獵型作家。 他們志不在出版,只在以「文學獎套路」寫出一篇篇討好評審以賺取獎金的作品。2020年,有鄉民在批踢踢揭露了一位有「...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地球的背面」小說介紹 訪問作者: 張純甄 內容簡介: 透過不同的雙眼,來到了地球的背面, 看見生命各自的陰暗,原來我們的心中蓄積了整座湖泊的淚水。 透過他者之眼看見九段黑暗潮濕的故事,如同接觸每個人心靈上陽光無法照射到的那一面,直視這些暗面,...
「文學獎得獎作品散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文學獎得獎作品散文 在 Denis Chen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文學獎得獎作品散文 在 羽櫻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文學獎得獎作品散文 在 蔡文旭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文學獎得獎作品散文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文學獎得獎作品散文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文學獎得獎作品散文 在 Openbook閱讀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文學獎得獎作品散文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文學獎得獎作品散文 在 盧秀燕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文學獎得獎作品散文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文學獎得獎作品散文 在 Denis Chen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2-03 07:41:53
認識若慈的緣起其實不太文學。 最早是聽全罷夥伴說,加入的罷免志工裡有一對雙胞胎姊妹。那時是 2014,島嶼在社會運動的狂潮中整個被燒熱的時候,從歷史上第一次被佔領的立法院中撤出,回到台中的街頭衝刺罷免和公投補正的我們,即將要在投票日前往西南屯區前20大的投開票所設攤收集罷免提議書,希望透過執行這...
文學獎得獎作品散文 在 羽櫻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2-03 14:16:27
記、0117翁禎翊《行星燦爛的時候》新書發表會 — 翁禎翊首部散文集《行星燦爛的時候》新書發表會,1月17日在誠品西門店舉行,邀請小說家鍾旻瑞對談,分享寫作與出版的種種。《行星燦爛的時候》記錄了千禧世代的成長場景,翁禎翊為其下了一句註解:「這是一本給無名小站時代長大的小孩的情書。」 . 與談人鍾旻瑞...
文學獎得獎作品散文 在 蔡文旭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12-15 16:08:52
下午出席「2020第11屆桃城文學獎」頒獎典禮。今年參賽的作品分為華語現代詩、台語現代詩、散文、短篇小說及小品文等5組,共有334件作品參賽,32件作品得獎。 華語現代詩首獎為游書珣的「鄒族的雨」,以俄國語言學家聶夫斯基的角度來看青年高一生,其異國情誼、忘年之交,令人感佩,唯兩人日後均遭其政府殺害...
-
文學獎得獎作品散文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12-26 20:00:10本集主題:「地球的背面」小說介紹
訪問作者: 張純甄
內容簡介:
透過不同的雙眼,來到了地球的背面,
看見生命各自的陰暗,原來我們的心中蓄積了整座湖泊的淚水。
透過他者之眼看見九段黑暗潮濕的故事,如同接觸每個人心靈上陽光無法照射到的那一面,直視這些暗面,領略生命的潮濕與不適,同時也讓我們有尋光的慾望。
「純甄關心『人』的本質,而不是『自己』的命運,她的故事裡有很大的旁觀性質,並且以勤勉的個性做了功課,這讓她的作品有了一個好的開始。」——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第一屆「後山文學新人獎」得獎作品──地球的背面,太陽不及之處,充滿潮溼與傷痛。
.地球的背面.
自他離開那天起,失聰的我開始聽見漏水聲。聲音真實地勾勒出畫面,我幾乎能看見水滴持續落下,在堅硬的地面開出裙帶的水花,隨著時間的積累,它會蓄積或侵蝕,最終形成或者毀壞什麼?
.好天.
表妹身上爬滿深淺不一的瘀傷,新生與枯萎的牽牛花放肆在她身上牽藤,表妹邊洗邊哭,那疼痛和著流動的水意欲將她撕裂,我彷彿看見一隻斑馬站在雨中哭泣。沒人能從她口中的呢喃問出原因,只知道她一直期待著好天,等著媽媽來接她回家。
.刺青.
我在等一個人,一個到死前都遺忘我的人。她在離開前一天打電話給我弟弟,說下次去看她時記得帶百合花去,但她沒有打給我。媽媽總是忘了我的存在,就像我童年裡的每個記憶一樣。為她穿壽衣時,我將眼淚滴在她身上,他們說這樣她就走不開了,我希望她回來,說她忘了說的話。
.學習羽毛.
因為幕妮的失誤,馬拉葛手臂留下火噬的疤痕,因而被同學恥笑,經常哭得滿臉鼻涕的回家,幕妮告訴他兩隻手臂上的疤痕,是熊鷹的翅膀,有一天馬拉葛能學會飛翔。但馬拉葛看見幕妮的眼裡沒有翅膀、沒有飛,只有不斷往前流動的溪水,然後他看見那溪水從幕妮的眼眶流出,滴在他的臉上。
作者介紹: 張純甄
花蓮人,畢業於東華華文文學研究所創作組。曾獲得後山文學年度新人獎、教育部文藝獎、奇萊文學獎、中興湖文學獎、青年文學獎。
一、文學獎
2019後山文學年度新人獎
短篇小說〈好天〉獲107年教育部文藝獎 優選
散文〈不曾到遠方〉獲第18屆奇萊文學獎 推薦獎
短篇小說〈學習羽毛〉獲第18屆奇萊文學獎 推薦獎
短篇小說〈地球的背面〉獲第35屆中興湖文學獎 佳作
兒童文學〈聖誕老人問卷調查〉獲第45屆青年文學獎 優異獎
出版社: 釀出版
粉絲頁: 作家生活誌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文學獎得獎作品散文 在 盧秀燕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11-14 12:00:27#台中文學豐收日
#文學獎跨越地域超越年紀
文學可以看出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高度、寬度與深度。
#第八屆台中文學獎 新詩、母語詩雙料得主曾元耀說他年近70,人生第一次在眾人面前,以台語朗讀自己的得獎作品;青少年散文得獎者-惠文高中國三的梁睿諶同學,以文字紀錄自己因為一張古老明信片,開啟了一段跨海、跨年紀、跨時空的友誼,深感到文學的美妙及可能性。
燕子將文學 #貢獻獎 頒贈予得主王定國。王先生說創作是一條寂寞路,還沒退休的他,常在夜深人靜時創作,用寫作把天色寫亮,心無旁鶩的創作態度,令人敬佩。
感謝所有文人對台中文學的貢獻,溫暖了這座文化城,我們都見證屬於台中文學的光榮時刻! -
文學獎得獎作品散文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07-22 19:58:49本集主題:「一次性人生」現代詩介紹
訪問作者: 吳緯婷 (Tina Wu)
內容簡介:
愛是太成熟的腐果
愛是整個熱帶的中心
是無論談過多少次戀愛都不會變老的女孩之愛
│有一百種並行的現實│
│但只有一次性的人生│
宜蘭女子吳緯婷的詩集《一次性人生》,展現了她對文字的柔軟與堅毅並重,古典情懷與傲嬌新世代同行,她深情書寫宜蘭,喚醒對家鄉土壤的愁思,也帶點小刺寫愛過而離開的那些情人。
她在每一天都不可能複製昨日的當下,以詩記時,詩是她愛與存在的證明。《一次性人生》收入吳緯婷寫詩十年間精選的七十首作品,這些飄忽的軌跡,是她時間的琥珀,凍結某一個切面,是砂礫,也是一次性人生細細、苦苦、包裹的珍珠。讀她的詩,彷若聆聽一位年輕女子唱歌,原先預想會聽見清脆新麗,而當歌聲滑出,卻帶有淡淡菸嗓似的老靈魂,若即若離──
輯一「神魂」,放任意識奔流、意象紛繁的作品,或觸及時代議題。
輯二「忘遠近」,寫給宜蘭的情詩,透過宜蘭的文史,素描生於斯長於斯、熱愛的土地。
輯三「曇花」,情詩獻給愛/錯過的人,她有時大膽殘忍,有時柔軟卻倔強。
輯四「浮生」,她跳躍的靈動的哲思,短小卻慧黠,波光點點掀起漣漪。
中間穿插的節氣之詩、中/終場,則象徵了時間的流動性,
捕捉著每一個人都是「一次性的人生」,有起承與轉合,有休止與散場。
作者簡介:吳緯婷
宜蘭人,師大國文系,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藝術行政與文化政策碩士,現職藝術行政。
曾獲金車現代詩獎、台灣文學館愛詩網創作獎、漂母杯文學獎、蘭陽青年文學獎等。
寫詩、寫文、展覽、音樂、舞蹈、旅行。處處好奇,容易受歧路吸引,喜愛迷途風景。歪仔歪詩社社員,作品散見各報章雜誌。著有散文集《行路女子:記每個將永恆的瞬間》。
●本書收錄之得獎詩作:
‧2018第六屆金車現代詩獎特優/〈一次性人生〉
‧2018第四屆礁溪詩詞徵選佳作/〈溫泉女子〉
‧2018第九屆金音獎最佳風格類型專輯入圍(跨界聲音詩合作)/〈龜山〉〈涉水──歪仔歪橋〉〈雪山隧道──致5月11日凌晨〉〈Baisin之歌〉
‧2016第十一屆葉紅女性詩獎決選入圍/〈雨夜〉〈蘇丹的宴會〉
‧2015台灣文學館愛詩網新詩創作獎首獎/〈夏至〉
文學獎得獎作品散文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個人卻擁有「無數個爸爸」,逐獎金而居的狩獵型作家】
近二十年來,大大小小的文學獎雨後春筍般創設,愈來愈多的獎項、愈來愈高的獎金,養出了一批所謂「獎棍」——逐獎金而居的狩獵型作家。
他們志不在出版,只在以「文學獎套路」寫出一篇篇討好評審以賺取獎金的作品。2020年,有鄉民在批踢踢揭露了一位有「十幾個爸爸」的散文寫手…….
---
► 支持關鍵,同時體驗優質無廣告服務:https://bit.ly/3fKivGr
#文壇 #文學獎 #散文獎棍 #寫作者
文學獎得獎作品散文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灣旅日作家獲芥川獎
7月14日,日本文學最高榮譽的芥川龍之芥文學獎宣布:最新得獎者有兩人,一是日本仙台市出身、41歲的石澤麻依;另一位是台灣旅日作家、32歲的李琴峰,她以小說《彼岸花盛開之島》獲獎。李琴峰在台灣讀完大學才去日本留學,母語是中文,她以非母語的日文寫文學作品,而取得這個最高文學獎,實在很了不起。此外,她已有兩本日文小說由她自己譯寫成中文在台灣出版,分別是2017年獲日本群像新人文學獎的《獨舞》,和2019年入圍芥川獎的小說《倒數五秒月牙》。中文讀者直接讀她用中文書寫,比由他人翻譯會更好。
日本的文學獎,與香港、台灣的不同。香港較為人知的只有青年文學獎,台灣的文學獎較多,每個獎都分小說、新詩、散文等組別,獲獎之後也不見得可以寫專欄,出書,當作家。日本的文學獎得獎作品的體裁只限小說,一些著名文學獎不是公開徵稿,而是只要寫作者在雜誌或書籍上發表新作品,便會自動列入評選名單,然後評判再從中挑選。通常選出的得獎作品只是一篇,最多兩篇。獲獎作者基本上已獲得雜誌或出版社取用他稿件的機會,可以說已經出道,當以寫作為生的作家了。
日本各文學獎中,以創辦《文藝春秋》雜誌的日本小說家菊池寬在1935年設立的芥川龍之芥獎和直木三十五獎的歷史最悠久和公信力最佳。芥川獎是頒發給「典雅小說(雅文學)」新人作家的一個獎項,直木獎是頒發給通俗小說作家的獎項。
日本許多名作家,都因獲芥川獎而成名,如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大江健三郎。
為什麼日語學得這麼好?
李琴峰不是第一個用非母語的日文寫小說而獲芥川獎的作家,在2008年,出生於哈爾濱到日本留學並已經歸化日籍的楊逸,憑小說《浸著時光的早晨》獲當年的芥川獎,故事講述1980年代一個青年在中國20年轉型期中的經歷。但這本書沒有被翻譯成中文出版。楊逸也未見有其他著作繼續問世。
用日文寫作的台灣人,之前還有作家東山彰良,以小說《流》獲直木賞,他原名王震緒,家族移居日本,自幼在日本長大,並改了日本名,及繼續發表作品。
李琴峰至今未入籍日本。她1989年生於台灣,15歲開始自習日文,並創作中文小說。她大學時雙主修日文系與中文系, 2013年赴日就讀早稻田大學日語科碩士課程。畢業後做了三年上班族,現在是專業作家。
為什麼會想學日語?她說:其實沒什麼契機。15歲的某天,不知為何突然有個念頭,「不然來學個日語吧」,從此開啟了日語學習之路。她說,剛開始只是某種沒來由的念頭,但學了以後,便為日文之美所迷惑,從此欲罷不能。
日語之美在哪裡?她說,首先是文字,日文字夾雜漢字與假名,密度不均看來像是某種斑點花紋,這就有一種美感,彷彿是漢字的花瓣點綴在平假名的樹梢上,風一吹過,櫻瓣紛紛飄落。
接著是音韻,日語的音節基本上是「子音+母音」的組合,極富節奏與韻律感,使人不由得想出聲朗誦。
問李琴峰為何能把日語學得這麼好,她說,「因為我愛上日語了」。
《彼岸花盛開之島》
母語是中文,又愛上日語的李琴峰,在獲獎小說《彼岸花盛開之島》中,把中文、日文、台語,還有某些琉球語混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新的語言。她知道在宜蘭的原住民中,有一種和日語混合而成的語言,於是她就做個語言實驗,把3種語言混合使用,這是個新嘗試。
有評審認為《彼岸花盛開之島》這小說的內容融入多種語言做安排,突顯日語是在變化的,因此得芥川獎對日本文學的意義很大。這可能是評審給李琴峰得獎的原因之一。
「彼岸花盛開之島」描寫一名漂流到彼岸花盛開的島嶼海邊、失去記憶的少女宇實(umi)來到陌生的島嶼,接觸島上人們的生活文化,島民操的語言是相當獨特的「日本(nihon)語」,但另外有一種稱為「女語」的語言,只有上了年紀的女性才能學習,作為歷史傳承之用。
這座島嶼只有女性才能傳承歷史,擔任所謂的島嶼領導人,領導人稱為noro,暫譯為「祝女」(祝福的祝),最高領導人是大noro,大祝女。故事寫到,大祝女下令宇實要與同齡的游娜(yona)一同成為祝女。和宇實、游娜同齡的男孩拓慈(tatsu),不得學習女語,但他偷偷地學習,女語學得比游娜還好。拓慈不懂為何男生不得學女語、無法當祝女。宇實與游娜承諾拓慈,倆人若當上祝女就改變男生不能當祝女的規則,並承諾也會教導拓慈歷史。
為何島上男性無法當領導人、沒有權力?這是作者幻想的烏托邦,它要突破人類自農耕社會以來的男權社會。但烏托邦也不是完美的世界。這座島嶼有光明面,也有陰影的一面。
彼岸花的雙重隱喻
《彼岸花盛開之島》想寫的是對人類歷史的一種反思。
作者李琴峰認為,幾千年來,透過男人的視野、男人的文字書寫的所謂歷史,其實都是經過男性視點解釋的東西,即使是性別較平等的現在,大家習以為常的思維、邏輯、科學乃至政治體制、意識形態都是男人建構出來的。
於是她思考,有沒有可能跳脫歷史脈絡,幻想出完全不同的一個世界,由女性的邏輯、由女性司掌的世界。
烏托邦是西洋的概念,若以中國的概念來講,就是桃花源。因此她構思,有沒有可能在日本幻想出一個桃花源。她讀了琉球的神話,神話中有一個位於海洋彼端的神仙居住的樂園。她將這神話引用到小說中。
烏托邦是人類幻想出來、不可能存在的。對某些人而言,烏托邦可能是理想,但對另外某些人而言,不見得是理想。
書名《彼岸花盛開之島》,彼岸花是植物「石蒜」的別名,它可以作麻醉劑,也可以在加工後變成毒品,因此是雙重隱喻。同樣的道理,這座島嶼有光明面,也有其陰暗的一面,將男性排除在宗教、政治體制這一點就是陰暗面。
她說:「歷史不可能完美、人類所建構出的社會制度也不可能完美,包括我們現在生活的這個世界都不斷地在尋求改善或變革的契機,這座島嶼也走在變革的路上,雖然現在不那麼完美。」
這小說結局是光明的或灰暗的?她說,由讀者自由想像這座島嶼未來會是什麼樣子。
李琴峰的小說都貫穿著「逃離」的主題。《彼岸花盛開之島》是幻想可以逃往的不太完美的理想之國。
逃離與理想國
李琴峰在2019年的一篇文章中說,在她十幾歲到二十前半段,「在台灣承受過許多不同種類的暴力,度過許多與世界孤絕的黑暗夜晚,忍受毫無道理被強加於身的生之形式,──當二十前半那尚未成熟的我為了逃離而來到日本,終於獲得那一點點自由的空氣時,天曉得我受到了多大的救贖。」但在日本,雖然「窺見過人類的溫暖光輝,也曾承受過令人憤怒甚而落淚的歧視」。
李琴峰談到在日本租房子,儘管有永久居留權,儘管日語流利,但仍然多次被謝絕入住──就因為她仍是外國籍。管理房產的不動產公司規定,日本人的保證公司費用為房租的50%,而外國人則是100%。
在她2017年獲獎的《獨舞》中,主角趙紀惠為了擺脫舊日傷痕,從台灣前來日本,卻仍無法從「自己」逃離,於是便決心從人生舞台逃離,嘗試死亡的跳躍。趙紀惠說:「出生並非出於自身意志,是遭人強加之事實。若人類註定無法對抗生之荒謬,那麼選擇從生命逃避的權利,總該是天賦的。」
在2019年的小說《倒數五秒月牙》裡,在日本工作的台灣女子林妤梅,以及在台灣工作並結婚的日本女子淺羽實櫻,曾是研究所時期的好友,卻有著說不出來的同性情感。研究所畢業後兩人分隔汪洋,彼此的生活都發生了變化。五年之後,兩人終於在東京久別重逢,共度漫長而又短暫的一天。
逃離與留下,都需要勇氣,因為都要面對不同的問題。於是,在《彼岸花盛開之島》,李琴峰就夢想有一個世界,能夠接受人的不同屬性,卻不為其定義,這樣人類才能回歸單純的存在,並獲得些許自由。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23&eid=185633&year=2021&list=1&lang=zh-CN
文學獎得獎作品散文 在 Openbook閱讀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臺灣文學獎創作獎 #獲獎名單揭曉🎉🎉
OB好朋友——國立臺灣文學館 主辦的臺灣文學獎創作獎,今日(7/22)公布得獎及入圍名單,本屆參賽作品創歷年新高,最終選出9位得獎者,並將於7月31日(六)14:30舉辦線上贈獎典禮,歡迎大家一起線上看起來💻💻
🌱臺語文學創作獎🏆
評審團表示,今年臺語文學創作獎作品表現出對歷史與社會的關懷,尤其是獲得「臺語文學創作獎—新詩」首獎的黃明峯〈「你對佗位來?」〉,是寫給白色恐怖受難者藍明谷、張阿冬夫妻的詩,以兩人當年遭受迫害的資料作為題材,不只有患難夫妻的互相疼惜,也寫下面對威權統治、無驚無惶的決志,充滿真情。
🌱客語文學創作獎🏆
「客語文學創作獎—新詩」2名首獎,王興寶〈蹶上城門个叭哈花〉以228事件展開述事視角,為懷舊感當道的客家詩創作打開另一扇窗。另一首廖育辰〈月曜日个月臺崠遐岸—0.000000001s〉將若有似無的情思透過對話發展為長詩,在紹安客語書寫中十分罕見。
「客語文學創作獎—散文」黃秋枝〈疫情時節 講「發」字〉是以客語「發」字聯想,結合目前的疫情,描寫種種病症以及民俗療法,轉折描寫、接合過程流順,既現代又傳統。
🌱原住民華語文創作獎🏆
「原住民華語文創作獎—新詩」首獎由黃璽〈莎拉茅群訪談記事〉獲得,這首詩記錄了泰雅族Slamaw(莎拉茅)群之遷移與歷史變遷的歷程,質樸充滿情感的語言,讓人感受到詩人對民族、土地那一種巨大的關懷與嘆息。「原住民華語文獎創作獎—小說」首獎2名,其中魯亮.諾命〈山瘟〉以魔幻寫實的手法細膩描述人變鼠的過程,動感與畫面感十足,虛實交錯令人驚悚喘不過氣來。潘鎮宇〈Yapapaw〉寫活了現代達悟族中年人世代糾結於大島/小島,觀光/漁獵,進退維谷、扭捏難為的生命實況,對現今文壇上少言寡語的達悟書寫來說,是久違的火炬、亮眼的晨光。
此外雖然今年「劇本創作獎」、「客語文學創作獎—小說」及「原住民華語文創作獎—散文」評審團遺憾做出首獎「從缺」決議,不過客語新詩、原住民華語小說各增設為2名首獎。
由於疫情未定因素,本事贈獎典禮將以線上直播形式舉辦,歡迎文學愛好者在線上共襄盛舉,一起為獲獎者喝采👍👍👍
🏆2021臺灣文學獎創作獎🏆線上贈獎典禮🏆
🕰典禮時間:2021/7/31(六)14:30
💻直播粉專: 臺灣文學獎Online2021
💜主辦單位: @NmtlTai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