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新生兒加護病房常規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新生兒加護病房常規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新生兒加護病房常規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萬的網紅烏烏醫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前陣子有藝人因產檢時發現子宮頸變短,在社群上善意提醒媽媽們要少抱大寶、不拿重物避免子宮頸變短,意外引起不少媽媽群組的騷動,擔心家裡沒人協助育兒,根本只能一打一,該如何是好?雖然我有即時發一篇短文回應,但又深怕不夠完整產生誤會,決定再寫一篇長文講清楚。 孕期子宮頸變短有兩種情況:1.無預警的子宮頸閉...
新生兒加護病房常規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前陣子有藝人因產檢時發現子宮頸變短,在社群上善意提醒媽媽們要少抱大寶、不拿重物避免子宮頸變短,意外引起不少媽媽群組的騷動,擔心家裡沒人協助育兒,根本只能一打一,該如何是好?雖然我有即時發一篇短文回應,但又深怕不夠完整產生誤會,決定再寫一篇長文講清楚。
孕期子宮頸變短有兩種情況:1.無預警的子宮頸閉鎖不全。2.規律宮縮導致的子宮頸變短。雖然成因不同,但不論哪種狀況,實務上都無法預防,當然也和抱小孩、提重物無關。
**常見原因1:無預警的子宮頸閉鎖不全
子宮頸閉鎖不全通常發生在孕期四到六個月,主因是子宮頸先天結構發育較脆弱,隨懷孕週數越來越大,漸漸支撐不住變重的胎兒和羊水,被撐開變短,最終可能會打開,使得羊膜膨出而破水,引發早產。
雖然理論上變短的子宮頸可以靠縫線做子宮頸環紮手術補救,但醫師極難預測誰會發生,以及會在幾周發生,因為子宮頸脆弱程度無法透過檢測預先得知,變短時也未必會有出血、腹痛或分泌物增加的狀況,因此很多案例發現時,子宮頸已完全打開,根本無法縫合,只能待下次懷孕時做預防性縫合,避免再次早產。
我也曾遇過好幾個媽媽前一週產檢子宮頸長度正常,這週檢查時就發現子宮頸全開,這也就是為什麼即便超音波檢查如此普及,卻只有少數案例能在子宮頸變短早期發現,成功靠緊急環紮手術安胎到足月。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鄉野流傳,孕婦肚子用力、便秘、咳嗽會讓胎兒掉出來,據我推測,這些案例很可能就是子宮頸閉鎖不全。因為當子宮頸完全打開,肚子只要稍微出力,胎兒就會毫無預警掉出來。只不過過去產檢未常規檢查子宮頸,無法做診斷,才會被以訛傳訛,過度延伸成肚子用力導致早產。
**常見原因2:早期宮縮引發子宮頸變短。
這種狀況較常見,且和子宮頸閉鎖不全無警訊不同,孕婦通常會發現有腹痛、規則宮縮、陰道出血等症狀。因此當出現上述情形時,醫師都會檢查子宮頸的長度是否有變短,如果有,早產機率會大幅提高,需要給予安胎藥,有時也會需要把產婦轉診至有新生兒加護病房的醫學中心。
相反的,如果僅有宮縮但子宮頸長度正常,其實早產風險則大幅降低,醫師並不會看到黑影就開槍,一味的給予安胎藥或限制媽媽活動。
不管是哪種狀況引起,醫界目前尚無法找到方式預防。當發現子宮頸變短時,醫師會給予安胎藥物(抑制宮縮、黃體素),並依據個人子宮頸和宮縮的狀況建議產婦減少活動量,當然也不適合繼續運動。
**減少活動不代表要24小時臥床
不過除了子宮頸已完全打開、羊膜囊都已經膨出的狀況外,我不會建議產婦二十四小臥床。
首先,各項研究已清楚指出,臥床並不會降低早產發生率,再加上躺著不活動會導致產婦肌肉流失、血栓風險增加、產後憂鬱症比例提高,因此我認為臥床完全就是弊大於利。
而減少活動量、停止運動的臨床建議也常被錯誤連結成子宮頸變短的原因。每次只要有類似經驗分享,下面就會有許多媽媽留言表示「我也是抱小孩後才早產」、「孕婦還是多休息,不然早產兒好難照顧」、「拿太多重物真的會早產」,更強化了這個錯誤連結。 每次我看到類似留言,心情總是很複雜。一方面深知早產的辛苦不好意思反駁媽媽的個人經驗,二方面又擔心引發其他孕婦的焦慮,日常起居變得綁手綁腳。更令我無奈的是,這些討論串最終還常會變成其他人指責或規範孕婦的武器。
另外要說明的是,標準的子宮頸測量應採用陰道超音波,且因每個人天生子宮頸長度就不同,判斷的標準應該是有沒有「變」短,子宮頸的內口形狀有無改變、有無打開,而不是單純比長度。不過,一般來說各大醫學會共識是短於2.5公分就會明顯增加早產風險,須特別留意追蹤。
最後還是要強調,即使醫學進步、產檢普及率極高的狀況下,我們仍沒好的方式預防子宮頸長度變短,這也就是爲什麼早產的發生率在健保實行二十多年來無法下降的主因。既然如此,就不需要為了那個未知的恐懼,犧牲媽媽的活動權,徒增早產媽媽的罪悪感,讓我們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
新生兒加護病房常規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過去,婦產科醫師對已靠近預產期的產婦該何時催生總是很兩難😞:太早催生怕子宮頸不夠成熟,反而催不出來、變成剖腹產;太晚催生,又怕胎兒長太大,最終還是得剖腹產。
不過,兩年前,學術界權威《新英格蘭雜誌》針對這個議題發表了一項研究,讓產科醫師的做法有了改變。這項研究針對6000多名超過39週的產婦進行觀察性研究,發現超過39週就安排催生並不會增加新生兒呼吸道感染、入住加護病房的機會,還會降低剖腹產的機會。也因此,國內產科醫師也開始主動建議超過39週的孕婦可安排催生。
只不過,大家對催生似乎還是抱著負面的想法和誤解,即使是常規找我產檢的媽媽,聽到我說「39週後我們就可安排催生囉!」有時也會眉頭一皺地🤨問:「催生是不是比較痛、容易吃全餐啊?」也有素未蒙面的孕婦們會透過網路私訊我:「烏醫師,我的產檢醫師請我下週去催生。但催生真的好嗎?」😕
今年美國婦產科醫學會🤓的期刊又針對此議題發表最新研究, 這次納入的產婦倍增到六萬多名,得出來的結果也更全面。同樣是超過39週的孕婦,催生這一組,剖腹產、周產期感染、新生兒呼吸道感染,甚至住加護病房與新生兒死亡的機率都比較低👌。
**自然進入產程時其實也會用到催生藥
催生是用藥物來催化生產的發生,類型可區分成兩種:第一種是前列腺素的陰道塞劑,用來促使子宮頸軟化,引發宮縮。第二種則是靠靜脈點滴注射人工催產素,促使子宮規律收縮。要如何選擇,端看入院時內診檢查的結果,如果子宮頸尚未軟化則選前者,反之則是後者。
大家別把催生藥物想得太可怕,因針劑催生藥機制和人體內自行合成的催產素一模一樣,。且就算等到產兆自然出現才去生,產程中子宮收縮不規則,還是會使用到人工催產素來促進產程進展。而不管是自然產還是剖腹產,產後也常會使用這種人工催產素以減少大出血。
催生並不會比較痛
產程中子宮收縮產生的疼痛指數還是因人而異,並沒有說催生就會比較痛。只是因為在無產兆時催生,產婦是突然地開始痛,,才會有「比較痛」😫的錯覺。
但因為催生算是計畫性生產,可在疼痛開始前,就先施打減痛分娩的藥物,一痛就可增加藥量,反而痛的時間比較少。
不過,利用藥物啟動子宮收縮平均要花3~4小時,因此整體來說,需要花比較長的時間住院等待。
**39週後催生的剖腹產率反而較低
不過,很多人都會覺得,好像不少人催生後反而容易「吃全餐」,其實這是因為比錯對象的錯覺。
因為若不到39週就生,胎兒相對比較小,產程當然比較快、比較好生。拿超過39週需要催生的族群來比較,立足點並不公平。回到一開始提的研究,如果聚焦在39週後的族群比較,這兩項大型研究都顯示催生組的剖腹產率反而低了3-4%。
**催生不是違反寶寶的出生意願,而是保護胎兒
也有很多人認為應順著產兆走,催生反而打擾胎兒、是不自然的做法。但其實,靠近預產期時,胎兒就有較高的機率解胎便、胎盤功能退化、羊水變少,導致待產過程中胎兒窘迫、或出生後發生胎便吸入症候群,因此數據才會顯示超過四十週才生,各項新生兒併發症比例(呼吸道感染、入住加護病房)也比較高。 所以有時候「自然」未必真的對胎兒比較好。
綜合以上,我會建議懷孕超過39週的媽媽放心去催生,盡量讓寶寶在預產期前生出來,是對母嬰都安全的做法。💪
雖然大數據可讓醫師在臨床上的判斷更有所本,但是媽媽面臨生產的不確定感和焦慮往往難單靠這些理性的分析化解。尤其面臨催生這件事,旁人更常會一時熱心根據自身經驗給予建議,催生吃全餐的就會把催生講成催狂魔😈,催生無痛又順產的又會把生產形容得輕鬆愉快、雲淡風輕😃。這些差異更是讓媽媽們混亂不安。
其實好不好生、順不順產變數太多,有時真的是生了才知道。妳可以做的,就是相信自己與你的產檢醫師。當然,另一半也應該要給予支持,在產前幾天好好地吃一頓大餐享受最後的兩人😍時光吧!
#每個人每一次的生產經驗都是獨一無二
新生兒加護病房常規 在 尚瑞君之愛‧傾聽‧解讀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父母愛孩子的心念,是不是和想法與行為一致?
母親愛孩子的心念,應該在知道懷孕的時候就開始與日俱增。但是愛孩子的行為和想法,是不是有跟心念一致呢?常常有讀者問我孩子的問題,他們都說自己很愛孩子,但是從他們的想法與行為中,常常會讓我陷入深思。
我們從這幾個行為和想法來檢測,所謂的愛孩子,是不是心口如一:
一、為孩子改變自己是犧牲?還是孩子幫助了你?
子宮,是孩子最初生長的環境。為了孕育健康的寶寶,提供給孩子健康的環境,孕婦最好不抽菸、不喝酒,更不能沾毒品,也不適宜吃容易過敏的食物,並且盡量保持身心的健康和愉快。這些限制到底是為了孩子做的犧牲?還是孩子幫助孕婦過更健康的生活?
孩子出生後,一定有一段讓人手忙腳亂、疲憊不堪的過程,因為親子雙方都在適應彼此。當雙方建立好生活常規與習慣之後,日子就不會那麼難過。
孩子進入小學就讀,面對六七點就要起床出門的作息,父母不能愈夜愈美麗的熬夜了,為了讓孩子有均衡的飲食,父母不能隨便吃垃圾食物就打發一餐,為了給孩子做良好的榜樣,父母開始收斂言行而懂得謹言慎行,這總總的改變,到底是為孩子犧牲了?還是孩子矯正了我們生活的偏差與不良習慣?
為孩子犧牲,是多麼沉重的指控?但是捫心自問,我們做父母的,有必要把自己說得這麼偉大嗎?孩子只是有緣跟我們一起生活的人,我們在嘴巴上說為孩子好,提供給孩子需要的生活環境與規範,心上卻覺得為孩子犧牲這麼多,值不值得?這不是自相矛盾嗎?這一切只是我們自己做出的選擇。
你愛孩子,不能只是在嘴上說說,心上卻總覺得自己是在為孩子做犧牲。
二、孩子是他自己,不是父母的延伸或複製品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人,在很多父母的心中,說得出卻做不到。
當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跟父母的期待不同時,是頂嘴?當孩子做出自己想做的事,和父母的冀望不符時,是叛逆?孩子跟父母根本就不是同一個人,他為什麼一定要符合父母的期待與冀望呢?
父母至少該聽聽孩子怎麼說?怎麼想?才可以了解孩子的內心吧?
現代的父母很喜歡騙自己,一方面說要尊重孩子,讓孩子自己決定生活習慣與飲食內容,另一方面卻又控制住孩子要符合自己的期待與要求,這種該管不管,該放卻不放的混亂行為,讓孩子也跟著混亂而無所適從,變得不安與沒有自信。
教養孩子,絕對不是一件輕鬆的事,父母該給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規範,而引領他開始求取智慧與知識之門,讓他在學習中找尋出自己的天賦與使命,成就與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而不是照著父母自以為好的人生路徑,前行。
孩子是他自己,而不是父母的延伸或複製品,在面對孩子的表現與你的預期不相符時,請先聽聽孩子的想法,尊重他跟你的差異,教孩子學會做選擇,並且對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
三、感謝孩子豐富生命,而不是怨懟他的出現
心念,是最奇妙的魔法。當你帶著感謝孩子的心,看孩子出現在你的生命之中時,不是不會累,不會辛苦,而是可以比較容易在覺得累得快要死掉的時候,不會埋怨孩子。
長子在出生後幾個小時,我接到醫院打電話通知,他被送去加護病房。因為我之前早期破水安胎,醫院擔心他被感染而進行抗生素治療。當我看著他小小的手臂包著夾板埋著軟針,宣洩不完的自責淚水,把我推向了產後憂鬱的深海。
次子在出生後,被抱去新生兒室時沒多久,就被護士抱進來喊著:「給他O2!給他O2!」婦產科醫生趕過去用兩隻手指頭按壓他的心臟說:「剛才不是哭得很大聲嗎?現在怎麼不會呼吸?」我用著命令卻近乎哀求的語氣喊著:「弟弟、弟弟,快呼吸!聽媽媽的話,快呼吸!」
曾經差點失去的兩個孩子,現在都是十幾歲的青少年了!這十幾年的教養與陪伴,也曾經讓我理智線斷裂過幾次,但每次都在自省與反思後,得到覺醒。只有父母修正自己的行為和想法,才可以跟孩子一起順利的成長。
感謝孩子豐富你的生命,而不是怨懟他的出現,當你的心念轉成感謝時,那柔軟又包容的延展性,會延伸出孩子自在發展的自信格局,而不是親子皆被束縛的困境。
四、穩住自己,才可以穩定家庭
孩子必須依附著父母的供養,才得以生存,不光是給予他生命,孩子一切的外顯行為,幾乎是父母言行的反射鏡,因為,模仿是最高的讚美。
孩子其實比父母想像的更愛父母,而且是全心全意的愛與接納,他希望父母健康快樂,他學著父母的言行舉止,他生命的初起,最愛的是你。
愛孩子,就先穩住自己的心念,才可以穩定家庭。愛孩子,就要常常想著我不要傷害他的身心靈,也不要妨礙他的創意與好奇,更不能阻礙他的成長與自律。
今年在兒童節前夕,我們去參加幼子接受模範兒童的表揚典禮。看他踩著沉穩的步伐去領獎,我一邊拍照,一邊想著,那個當初被送回產房搶救的小寶貝,現在自信地站在自己人生的舞台上,十幾年的光陰,恍如一個吐納的須臾,這一生,總是匆匆。親子可以相愛的時間都不夠了,何苦還要互相傷害或阻礙?
即便我們親子關係融洽,我們還是會吵架,會有意見不和,相互看不順眼的時候,這個時候,是放任與原則的大作戰,是理性與情緒的拔河,你是冀望孩子領導你走出困境?還是希望自己可以理性的判斷情勢?
孩子在父母感性的愛中涵養,要慢慢地建構理性的思維與判斷能力,父母不能急,卻也不能懶。親子之間要常常進行溝通與對談,才可以了解彼此的需求和想法。教養沒有捷徑,更不會有速成班,別人的成功經驗也不能複製貼上。
我們都要不停的學習與內化,當發生狀況的時候,盡量讓自己先穩住心念,想一想,我們追求的是甚麼?可以怎麼解決問題?教養很累,卻不孤單,在一起成長的路上,彼此多加油與鼓勵。
愛孩子,就帶著欣賞與感謝的心念,看待孩子。這樣的溫柔與彈性,會包覆住你的壓力與挫折,讓你在冷靜下來的時候,知道如何為彼此的人生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