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文藝復興對後世的影響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文藝復興對後世的影響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文藝復興對後世的影響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文藝復興對後世的影響產品中有1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出外靠朋友】 後世看莫迪里亞尼(Amedeo Modigliani,1884-1920)作品,想到的多半是那些長型輪廓,線條簡潔,肌膚似乎帶著溫暖觸感,無畏流露情慾,創下拍賣高價的裸女圖像。但除此之外,莫迪里亞尼其實曾畫過不少肖像畫,雖說他自認並非專業肖像畫家,肖像畫不過是他藉由表現性強烈的輪廓...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Shaun&Nic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莎樂美是與救世主身處同一時期,統治著加利利與比利亞的四名領主之一,希律‧安提 帕斯的養女。 (由於當時的以色列處於羅馬的統治之下,正確而言是統治代理人) 愛上了施洗約翰的她,利用了義父希律王著迷於自己一事而得到了約翰。 她誘惑了禁止施洗約翰出獄的希律王,而將約翰斬首─── 於是得到了心愛之人的首級。...

文藝復興對後世的影響 在 啡聞 1 c.c.|法式觀點筆記:文化 X 時事 X 歷史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3 20:07:30

#自己的國際觀自己建 今天 #法國啡說不可的潛在文化 要跟大家聊聊 #聖女貞德 🙋🏽‍♀️ - 🤺這位貞德是哪位 聖女貞德 ? 好熟 ! 是誰 !? 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 她是在法國大革命中嶄露鋒芒的佼佼 #軍事家 在英法百年戰場上 她選擇用正面猛烈攻勢來進軍英國堡壘 帶領已潰不成軍的法軍扭轉局...

  • 文藝復興對後世的影響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04 07:30:09
    有 1,164 人按讚

    【出外靠朋友】

    後世看莫迪里亞尼(Amedeo Modigliani,1884-1920)作品,想到的多半是那些長型輪廓,線條簡潔,肌膚似乎帶著溫暖觸感,無畏流露情慾,創下拍賣高價的裸女圖像。但除此之外,莫迪里亞尼其實曾畫過不少肖像畫,雖說他自認並非專業肖像畫家,肖像畫不過是他藉由表現性強烈的輪廓線將圖像從雕刻中突顯出來的結果。而畫中主角多半是當時巴黎藝文界人士,比如莫迪里亞尼的朋友們,另外還有親密愛人、模特兒、女僕或鄰家女孩。

    《雅各與貝斯李普茲》(Jacques and Berthe Lipchitz,1916)是莫迪里亞尼作品中僅有的三幅雙人肖像畫之一,畫中人是立陶宛雕塑家雅各.李普茲(Jacques Lipchitz,1891-1973)與俄羅斯詩人貝絲.基特羅瑟(Berthe Kitrosser,1889-1972)。他們在結婚時委託好友繪製這幅肖像,表面上是為了新婚留念,實際上是想解救莫迪里亞尼的經濟困境。

    莫迪里亞尼和李普茲都是猶太裔巴黎異鄉人,剛來巴黎時皆落腳於左岸蒙帕納斯(Montparnasse),當時蒙帕納斯已經取代印象派畫家曾聚集的巴黎蒙馬特,成為最前衛的年輕藝術家集中地。

    根據李普茲說法,莫迪里亞尼只花了兩天時間就完成此畫。

    -----------

    原來莫迪里亞尼第一天便火速畫下20張素描,最後根據小夫妻結婚照片決定雙人肖像畫底定版本,第二天隨即宣告畫作已經完成。當時莫迪里亞尼為人作畫價碼是這樣算的:〝每種姿勢10法郎,再加上一點酒〞,嗯,你也知道莫迪里亞尼是個不折不扣的波西米亞酒鬼,而且一邊創作也總還是要灌上幾口酒。

    不過李普茲覺得這一幅肖像畫只付10法郎有點過意不去,何況他當時才剛與藝術經紀人簽下新合約,領了一筆簽約金,手頭較為寬裕。於是他故意跟莫迪里亞尼表示,身為雕刻家職業病使然(職業病當然是我說的),私心偏好肖像畫能多點實質量感。

    莫迪里亞尼只得再多畫個兩週,好歹這邊那邊添個幾筆,好讓李普茲完成資助朋友的心願。以莫迪里亞尼作畫速度來看,這可能是他畫過最久的一幅畫,據說他剛到巴黎時,一天就可以畫出100多張素描。

    -----------

    《雅各與貝斯李普茲》實際作畫速度雖然才兩天,其他時間大概是喝酒比較多,反正已經畫得差不多了。但莫迪里亞尼卻鮮明巧妙地表現出中夫妻倆性格與角色對比。

    背景如同畫家一貫風格,依舊簡單,大概看得出室內的抽象裝飾,丈夫隨興把手搭在妻子肩膀上。如面具般面容增添不同解讀的可能:妻子的大眼、雙脣和優雅頸項,顯得如此溫柔感性,正與丈夫表現於外的高度自尊形成對照,男方的小眼小嘴、歪斜鼻樑創造出一種諷刺效果,站姿也塑造出保護妻子的霸氣態度。

    但如今除了這幅肖像畫之外,當年那些數十幅素描作品如今僅存男女主角單人肖像各兩幅。

    身染病痛,酗酒、情緒化,加上偶發暴力行為和桀驁不馴性格,作品風格又不受賞識,莫迪里亞尼當時生活到底有多窮困?窮到讓朋友必須刻意製造機會接濟他?

    -----------

    莫迪里亞尼1906年來到巴黎,剛好目睹隔年畢卡索畫出立體派創始之作《亞維儂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1907),也剛好眼睜睜看著這位在他眼裡缺乏服裝品味的西班牙小個子(其實畢卡索也承認莫迪里亞尼是唯一穿著有點品味的畫家),名氣越來越大,身價更是逐漸水漲船高。

    但是恃才傲物如他,不想加入任何畫派,亦不願追隨畫壇熱潮,而是從非洲雕刻和羅馬尼亞雕刻家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âncuşi,1876-1957)那兒擷取靈感,再從希臘建築的柱狀結構、文藝復興的古典雕刻、羅特列克的大膽線條、塞尚的簡化細節、高更的異國風情、野獸派的溫暖色彩、立體派拆解物體後的平面…等眾多元素中逐漸摸索融合,至1914年因經濟困頓難以負擔雕刻所需的石料成本,再者,雕刻過程產生的粉塵讓他年少時便罹患的肺病更形嚴重,讓他不得不從雕刻轉回繪畫後,發展出個人專屬風格。

    儘管身處立體主義和抽象藝術烽火燎原之際,莫迪里亞尼卻仍堅持古典情懷,以具象表現為主,讓形體拉長、變形,完成了個人專屬,結合古典與現代的獨特藝術表現方式。

    -----------

    他的人物畫裡,如杏仁般眼睛、近似平面的輪廓下扭曲的面貌特徵,和細長比例都來自非洲面具的影響。這些缺乏瞳孔如面具般的人物肖像畫,視線不再與觀者相對望,讓你猜不透畫中人物情緒,反而導引觀者轉身凝視自身內心世界,或許淒涼、茫然,卻深刻而神祕。

    莫迪利亞尼才華出眾,但他的作品在他1920年因肺結核去世後才獲得市場矚目。雖從1915年已步入創作顛峰,但始終未能享受自己辛苦灌溉出來的藝術果實,何況那時藝術市場受到一戰影響,曾經蕭條了好一陣子。莫迪里亞尼只能拿著畫作到蒙帕納斯小餐館換取餐食或酒精,而這一幅幅心血可能也被擱置一旁,與麵包、起司和香腸共同堆放於角落裡,夜間再成為米老鼠們的玩具被啃咬、踐踏。

    -----------

    與梵谷類似,莫迪里亞尼也為了藝術創作奮力燃燒生命,甚至自虐,生前都受到極度蔑視,並且都沉溺於苦艾酒海中,加速痼疾惡化而英年早逝;另有一說,他酗酒和抽大麻都是為了減緩並掩飾自己的結核病情。

    然而莫迪里亞尼不像梵谷有個好弟弟西奧和家人協助保存畫作,他的許多作品都因長期居無定所、生活混亂以及被世人輕忽踐踏,早已毀損佚失。相較於如今拍賣天價,更是讓人對於許多時候顯得勢利膚淺的藝術圈感到諷刺與惋惜。

    這幅新婚肖像畫只留存於李普茲夫妻手中大約五年,幾經轉手,最終在芝加哥藝術學院安身立命。幸虧出外靠朋友,因為莫迪里亞尼潦倒時獲得的暖心協助,我們才得以見到畫布、顏料、構圖、形式和技法之外,無價友情的溫度。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 文藝復興對後世的影響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1-30 12:01:38
    有 801 人按讚

    【尋找Ground Z(ero):殭屍和他們的產地】#葉郎電影徵信社 #舊文重貼

    1932年的好萊塢電影《White Zombie 蒼白殭屍》開啟了接下來80年橫跨電影、電視、電玩、小說等等媒介的大眾文化殭屍熱,並賦予Zombie這個字眼百年難以磨滅的恐怖想像。

    雖然殭屍和殭屍病毒的故事是虛構的(希望啦),但這個字眼和其背後的信仰並不是無中生有。它們根源自更早的原始宗教、都市傳說和以訛傳訛(希望啦)的見證報告。

    下文將追溯殭屍電影的源頭,尋找這個感染力甚強的文化病毒最一開始的Ground Zero:


    ▇ 深夜畫室的鬼靈

    1838年Zombi這個新單字(拼寫方式要多年後才會加上字母e)首度出現在美國媒體上,是伊利諾州地方報紙The Telegraph轉載自英國雜誌Chambers's Edinburgh Journal的一篇恐怖短文,名為「不明畫家」。

    文中描繪巴洛克時期的西班牙畫家Bartolome Esteban Murillo所僱用的年輕黑奴因為晚上睡在畫室裡,親眼目擊了非洲傳說中的“zombi”出現,並隨手拿起畫筆在畫室學徒的畫作上塗塗改改的驚悚畫面。

    但沒有人把黑奴的說詞當一回事,認為只是他根深蒂固的迷信作祟。
    (圖說:殭屍本人Sebastián Gómez的畫作)

    Zombi的字源眾說紛紜,但多半不脫西非週邊的各民族語言。剛果的Kikongo語中,有類似的字如zumbi(意指軀體)和nzami(意指靈魂),被認為最可能是zombi的字源。

    西非國家正是16~19世紀歐洲人實施大西洋奴隸貿易的最大受害者。這些字眼和它們背後的非洲原始信仰巫毒教稍後隨著運奴船流轉向世界各地。以法國在加勒比海的殖民地海地島(法國人稱之為聖多明尼克)為例,最高峰時島上總計有3萬名白人指揮70萬名黑奴在甘蔗田和糖廠裡頭不眠不休地工作。

    必須注意的是,就像zombi這個字的多重起源一樣,海地的黑人使用zombi這個字來指稱多種廣泛的靈異現象:比如失去身體的靈魂、失去靈魂的身體(比較接近我們今日對於zombie的想像)以及被巫師施法變成動物的人或是其他各種超自然現象。

    所以回到1938年的「不明畫家」鬼故事中,黑奴使用這個字眼可能廣泛指超自然鬼靈,而非明確意指死而復生的那種殭屍。否則《The Walking Dead 陰屍路》中笨拙緩慢的殭屍群裡就會多出好幾隻以畫筆為武器的繪畫天才。

    「不明畫家」的故事其實改編自史實。不僅巴洛克畫家Bartolome Esteban Murillo真有其人,連他家黑奴的名字Sebastián Gómez 都有明確史料記載。

    隱藏在撞鬼事件背後的真相是:Murillo的學徒們早就懷疑畫室有鬼,因為他們下課時留在畫室裡的習作經常半夜被不知道什麼人增添好幾筆。最讓他們惱怒的是這個鬼還把他們的習作改得更漂亮。身為師長的Murillo最終只能親自扛起起抓鬼特攻隊的任務,半夜偷偷躲在畫室裡準備真的「抓鬼」......

    如果這個故事裡的zombi確實是恐怖的殭屍,接下來想必會是腥風血雨、鬼哭神嚎的高潮場景。可惜劇情隨即急轉直下,變調成了一場溫馨喜劇——

    被畫室主人活逮的Zombi根本是黑奴Gómez本人,而且Murillo還發現這位超會編故事的年輕人在繪畫上同樣也天賦過人。於是Murillo果斷還他自由身,並當場收他為徒,甚至還贊助了他的婚禮。

    真正令人頭皮發麻的殭屍故事還要再等百年左右才會出現......


    ▇ 魔島和甘蔗田裡的活死人

    1932年的恐怖電影《蒼白殭屍》非常不尋常地引用了18海地刑法249條印在海報上,甚至還特別囑咐電影院老闆一定要把該條文張貼在電影院大廳明顯處藉以攬客。片商的邏輯是如果海地刑法裡真的特別寫明了不准把人變殭屍,那不就代表殭屍的情節不是電影虛構,根本真有其事?

    《蒼白殭屍》實際上是從早兩三年出版的一本書《The Magic Island 魔島》中抄來的條文。海地刑法還真的有這個條文,只是《魔島》作者把246條誤植為249條,以至於《蒼白殭屍》的宣傳素材也跟著抄錯了條號。

    原本僅規範禁止對人下毒的海地刑法246條,在1864年增訂了第二款、第三款,把禁止的範圍擴及到用藥物把別人毒害致接近死亡狀態,此外如果被害人因此被當成死人埋葬則其加害行為視同謀殺。主導修法的是美國扶持的傀儡政權Fabre Nicolas Geffrard總統。篤信基督教的他原本打算亂槍打鳥,不管殭屍的傳說是真是假,都先用這個修法讓被他認為有失國家顏面的迷信徹底消失。總統大人有點弄巧成拙,因為《魔島》和《蒼白殭屍》引用條文到處敲鑼打鼓宣傳,海地島自此再也沒能擺脫大眾文化中巫毒污名。

    史上第一部殭屍電影《蒼白殭屍》其實不只抄了人家一個條文。它的整個故事根本就是從《魔島》這本書中片段拆解出來的。而最詭異的是《魔島》這個現代殭屍文化的源頭甚至不是一本小說,而是一本海地島的旅遊書。

    《魔島》的作者 William Seabrook是一名對神秘主義有濃厚興趣的記者兼探險家。他的另外一本遊記因為記載了自己在象牙海岸吃到剛剛被殺的新鮮人肉而引發輿論熱議。但真正影響後世深遠的仍是這本記錄他1927年海地之旅的遊記。

    他在書中記載了他的海地朋友轉述的海地殭屍事件:

    1918年當地最大的糖廠Haitian American Sugar Company因為甘蔗收成期間缺工而提出懸賞,任何人只要能帶新的工人來上工都能得到糖廠重賞。這天糖廠的工頭Ti Joseph 真的帶來一群新的工人來領賞。工頭說他們來自山上的部落,因此語言不通,不會說話。但實際上這些可憐的人是被工頭用巫毒下藥變成殭屍。

    殭屍是所有工頭眼中完美的奴隸:可以日復一日工作,完全不會喊累,不會抱怨,不會生病,甚至永遠不會死。唯一需要留意的是他們只能吃沒有調味的食物,尤其不能讓他們吃到鹽或肉,因為那些食物會讓他們恢復知覺和記憶,意識到自己已經死了,甚至可能轉頭殺死對下藥控制他們的巫師。

    故事的最後工頭的妻子對這些工人生了惻隱之心,於是領他們前往市集裡,餵他們吃用鹽調味過的開心果點心,並把恢復意識的他們帶回山上的部落。工頭Ti Joseph稍後被憤怒的家屬用大刀斬首致死。

    讓《魔島》創造一整個殭屍文化的不是上面這個驚悚的故事。作者 William Seabrook的第一反應和你一樣,覺得傳聞證據沒什麼可信度,還是要眼見為憑。於是他當場要求海地友人帶他去甘蔗田裡看真正的「殭屍」。

    這本遊記真正讓美國人嚇到頭皮發麻的是接下來作者親眼見證殭屍的紀錄:

    他見到田裡的黑奴,立刻不顧工頭攔阻大膽向前攀談。但無論他怎麼對黑奴問話,黑奴唯一的反應是眼神空洞地看向遠方的虛無。「他們規律如一地埋頭工作就好像是畜生或是機器一樣。而最可怕的是他們的眼神。唯一能形容的就是已死之人的雙眼,跟盲人完全是兩回事,而是睜大眼睛、毫無焦點、什麼都沒有看在眼裡的茫然感覺。」

    《陰屍路》、《28 Days Later 28天毀滅倒數》、《World War Z 末日之戰》、《Zombieland 屍樂園》、《I Am Legend 我是傳奇》、《Shaun of the Dead 活人甡吃》和《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活死人之夜》等等殭屍電影的經典形象通通起源自於這段文字。


    ▇ 殭屍背後的真正恐怖情節

    1928年《魔島》這本遊記在美國出版之後造成議論紛紛的殭屍議題熱潮(《蒼白殭屍》正是這個熱潮的產物),作者William Seabrook後來不得不出來澄清大家誤讀他的原意:他只是轉述殭屍傳說以及紀錄他目擊到的農場黑奴的身心狀況,他從來沒有說他看到的就是殭屍。

    如果不是殭屍,那是什麼?

    紐約時報曾將殭屍形容為「非洲信仰」與「奴隸制傷痕」的混合體,因為殭屍本身就是「永恆的奴隸」。

    非洲人被法國人運送到海地島之後,受到各種非人的待遇:在持續的飢餓狀態下每天連續工作18個小時,還有各種嚴厲酷刑隨時伺候。海地人趕走法國人之後,又換來1915年~1934年美國海軍陸戰隊以維護美商權益之名入侵,並對海地人實施種族隔離和強制勞役,用槍押著海地人到處修路,以便美軍得以快速控制全島。

    不論法國人或是美國人都積極想用基督教取代海地原本的巫毒信仰,美其名為「救贖」。但他們的壓迫適得其反,讓巫毒信仰變得更加強韌、更有生命力。殭屍的鄉野奇譚正是起源於非洲的巫毒信仰:

    非洲人認為無論在世界何處,自然死亡的人都可以重回非洲故里和先祖重聚,去到一個名為Lan Guinée(幾內亞)的天堂。但如果是自殺或是他殺而死的人,將無法回到非洲與家人重聚,永遠徘徊在葬身之所。

    正是黑奴心中最深的恐懼創造了殭屍的鄉野奇譚。他們被萬惡的奴隸主、法國人、美國人輪番奴役,唯一能奪回自由的方法只剩下死亡。但自殺而死的黑奴又會遭到懲罰永遠無法重返故里,甚至會被路過的巫毒巫師收編成為永遠不會死的殭屍,進而成為「永恆的奴隸」。

    所以殭屍是一種文學比喻,一種非洲人淪落永久失去意志、失去自由、失去對人生控制權的類死亡狀態。

    殭屍的信仰反應了海地人的惡夢,殭屍的大眾文化則反應了美國人的社會焦慮。每一個世代的殭屍大眾文化都有各自的焦慮源頭:

    《陰屍路》前後的影視作品反應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28 Days Later 28天毀滅倒數》前後的殭屍電影代表的是對於不明疾病爆發的憂慮(正式此時此刻全世界正在發生的狀態);《活死人之夜》前後的殭屍電影則是白人對於黑人民權運動引發暴亂的恐懼。

    再往前推到殭屍電影的源頭《蒼白殭屍》背後的《魔島》,代表的是1920、1930年代美國社會兩股互相衝突的情緒。其一是美國人由於種族歧視而對於黑人文化的莫名恐懼,其二則是前者引發的「哈林文藝復興」運動,激起包括《魔島》作者William Seabrook在內的一群紐約藝術家和作家試圖探索黑人的歷史文化,揭開各種迷思背後的真相。

    殭屍的真相則在1937年另外一本關於海地的書《Tell My Horse》中出現了新的答案。

    同樣得到哈林文藝復興運動的啟發,曾受人類學訓練的黑人女作家Zora Neale Hurston前往海地調查另外一起剛剛發生匪夷所思的殭屍事件:

    1936年,一名除了身上披的破爛袍子之外幾乎全裸的女子出現在海地的某個村子裡。她自稱是隔壁村的Felicia Felix-Mentor,還跟同名的女子一樣出現左腳跛腳的明顯特徵。唯一不吻合的地方是Felicia Felix-Mentor早在29年前就已經過世並下葬。她的說詞是自己被巫師變成了殭屍控制多年,後來被巫師拋棄才能脫身回家。

    Zora Neale Hurston親自採訪了這位自稱殭屍的女子,並拍下這張極可能是史上第一張殭屍的歷史照片,刊登在1937年的《Life 生活》雜誌上頭。

    她在文章中猜測女子是被下藥才會失去語言能力和自由意志,因而被家人當成死人下葬。她推論應該是一種莨菪烷生物鹼藥物或是從蛤蟆或是河豚身上提煉的毒素。不過Zora Neale Hurston欠缺醫學訓練,加上她歷來對神秘主義的高度興趣,使她的結論被專業人士完全無視。

    1945另外一名醫師Louis P. Mars發表了對於同一個個案的研究結果:他用X光檢驗發現女子左腳並沒有死者原來的骨折痕跡,同時發現按常理近60歲的她應該已經停經,但檢查後發現仍然有月經,顯示她的年齡可能並不吻合。醫師最後推論認為比較大的可能性是患了「思覺失調症」(過去稱作精神分裂症),才會有身份的錯誤認知。也就是說其實沒有殭屍這一回事。

    有學者認為所謂的殭屍,很可能是一種社會性的「死亡」。就像某些社會對於精神病患者的反應,對整個家庭和社會來說當事人就好像已經死亡的成員一樣,因為他再也不能控制自己的意志,再也不能言語。被當成死人般遺棄,也是一種「下葬」。

    於是從今以後我們再也無法正視任何一個電影中的殭屍,因為我們終於知道所有笨手笨腳、緩慢移動的活死人都代表了一種內建在靈魂裡卻永遠無法實現的本能:

    重返故里,與家人重聚。

  • 文藝復興對後世的影響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10-20 07:30:00
    有 1,259 人按讚


    【西班牙伯爵夫人】

    如同文藝復興,新古典主義也起自義大利,因之18世紀前期龐貝古城出土,讓時人又重新懷念起古希臘羅馬之美好。這股懷舊考古風潮流傳到法國之後開出燦爛花妍,再擴散至西班牙。

    理性講究的新古典主義在國王斐迪南七世(Fernando VII,1784-1833)在位期間曾風行一時,伊莎貝拉女王二世(Isabel II de Borbón,1830-1904)繼位後,西班牙藝術風潮又逐漸轉向浪漫主義的幻想奔放風格。

    西班牙浪漫主義畫家中,除了最廣為人知的哥雅(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1746-1828),另外費德里柯.馬德拉索(Federico de Madrazo y Kuntz,1815-1894)結合新古典風采,又開創出浪漫主義格局,可說是19世紀西班牙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肖像畫家。

    ========================

    馬德拉索出身藝術名門,父親老馬德拉索( José de Madrazo,1781-1859)為西班牙極富影響力的新古典主義畫家,是法國新古典主義大師大衛(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第一位西班牙弟子,也與大衛追隨者-另一位新古典代表人物安格爾交好,效力於西班牙國王,成為王室相當倚重的宮廷畫家。

    事實上馬德拉索父子倆都曾擔任過普拉多美術館館長(Director of the Prado Museum,1838–1857、1860-1868),後輩也成為知名畫家,可說是西班牙藝術圈影響力最巨大的家族之一。

    不同於父親全然新古典,馬德拉索年輕時曾待過巴黎,透過父親人脈結識安格爾,並曾定居羅馬數年,在當時歐洲最重要的兩個藝術之都完成他的藝術訓練。因此馬德拉索發展出自己的獨特肖像畫風格,既有新古典優雅嚴謹特質:準確造型、精細線條、巧妙明暗和色彩對比;但更傾向浪漫主義情感表現:刻劃出肖像人物自我特性,洋溢感情並引發想像。

    ========================

    這幅《維爾切斯伯爵夫人》(Amalia de Llano y Dotres, Countess of Vilches,1853)便是馬德拉索已然發展出成熟風格時所作,也是他最具代表性作品之一。

    《維爾切斯伯爵夫人》主角拉諾(Amalia de Llano,1822-1874)17歲時嫁給維爾切斯伯爵(Gonzalo Vilches y Parga ,1808–1879)成為伯爵夫人;頭銜之外,她還是一位作家,曾出版過幾部小說,並且騎術精湛,與藝術家交情匪淺。

    畫中的她坐在一張裝飾講究形制精美的扶手椅上,明豔身影照亮了陰暗房間。這相當吸引人的肖像畫有別於西班牙低調壓抑的傳統,流露出明顯的法國氣息,顯然受到新古典主義巨匠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影響。

    馬德拉索特地強調伯爵夫人的青春貌美,當時她約莫32歲,以及她的美麗容顏。那泛著瀲灩水光的雙眸隱含笑意,如此誘人,而飽滿澎潤的雙頰(也就是蘋果肌)洋溢著甜美嬌豔;還有她如瓷器般細膩光滑的肌膚,都讓人無法轉移視線。(→所以跟畫家交情良好很重要)

    ========================

    對於這位伯爵夫人,我們知道的故事不多,但從她婚後不到3年便誕下子嗣,完成孕育爵位繼承人之大任,還能自在寫作出版小說,再透過馬德拉索的細膩描摹,大概也看得出這是位養尊處優,生活過得有滋有味的貴夫人。

    畫家精細描摹衣著上頭蕾絲細小摺邊,成功表現出輕薄織物質感;當時現代縫紉機剛問世沒多久,借助機器製作效率,才能為服裝點綴更多花樣。另外如露肩剪裁與顯而易見的群撐架( crinoline)設計,也都是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最新時尚。(法國早已是時尚中心)

    不同於正經八百的肖像畫,伯爵夫人的頭部稍微傾斜,右手輕抵下巴,左手拿著精緻羽扇(扇柄材質應是黑檀木),有點慵懶又自在的姿勢都增強了感官效果。

    精準線條和精美色感,尤其是女性甜美呈現以及服飾細節入微傳達,讓馬德拉索成為王室御用畫家,並且廣受馬德里上流社會歡迎。如今留下600多件肖像作品,讓後世得以揣想19世紀西班牙宮廷權貴的光彩風貌。

    ========================

    雖說安格爾曾被浪漫主義大師德拉克洛瓦嘲笑盲目遵從傳統學院標準,將製圖技術看得比藝術本身來得重要,甚至連畫布背面都還要精雕細琢一番(這當然是誇大了),但不可否認,新古典主義確實代表了藝術史上重要的一頁。

    在我看來,爭論新古典主義的形制講究或浪漫主義揮灑色彩活力孰優孰劣並沒有那麼重要,藝術風格更無法清楚斷代定論;分析、推敲並細細感受,或許才是藝術欣賞之樂趣,《維爾切斯伯爵夫人》就說明了這件事。

    #普拉多美術館館長大作
    #西班牙
    #新古典主義
    #浪漫主義

    圖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 文藝復興對後世的影響 在 Shaun&Nic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4-08 22:22:43

    莎樂美是與救世主身處同一時期,統治著加利利與比利亞的四名領主之一,希律‧安提
    帕斯的養女。
    (由於當時的以色列處於羅馬的統治之下,正確而言是統治代理人)
    愛上了施洗約翰的她,利用了義父希律王著迷於自己一事而得到了約翰。
    她誘惑了禁止施洗約翰出獄的希律王,而將約翰斬首───
    於是得到了心愛之人的首級。

    身高/體重:159cm,47kg
    出處:新約聖經,『猶太古書』,『莎樂美』等等
    地區:以色列
    屬性:混沌‧惡
    性別:女性
    雖然新約聖經中並未記載她的名字,然而在同時期身為希伯來人撰寫家的弗拉維奧‧約瑟
    夫斯所著的『猶太古書』當中則記載其為『莎樂美』。

    為愛焦慮,親吻了染血雙唇的瘋狂少女。
    就連身為義父的國王也為之著迷。
    身著薄紗的舞女。
    冷酷無情,為了所愛之人的鮮血而亢奮。
    推斷她在生前雖然是名單純的少女,卻為戀情所苦,於發狂的盡頭而迎來生命完結之時以
    精神被就此固定之狀態而來到世上。

    〇狂化:C-
    雖然能夠進行對話,但身為從者的莎樂美其精神卻時常處於問題狀態。
    即便看似能夠進行對話,也千萬不可大意。

    身為從者的她,將那本應奉獻給施洗約翰的唯一的愛,大幅的,毫不吝惜的散發了出來。
    也就是說,即便是對手也會對其寄託情感。
    倘若能夠妥善控制的話,就能將她視為一名強力的狂戰士令其效力,然而每當她殺害了
    所寄託情感的對象之時,莎樂美的精神便會更為動搖,而變的支離破碎吧。

    「將其放置在盆中進行搬運,送到了少女手上的施洗約翰的首級」此一情景為後世的藝術
    家們帶來了強烈的靈感,被大量的描繪在文藝復興至巴洛克時期的宗教畫作裡頭。
    藉由這些藝術作品,針對莎樂美的動機掀起了各式各樣的推敲揣測。

    19世紀的法國作家古斯塔夫‧福樓拜,則在小說『Hérodias(希羅底的法語)』當中,
    將懷有野心的希律王懼怕施洗約翰的影響力視為事發原由,而徹底描寫了莎樂美從旁協助
    的情節。
    不過在之後,奧斯卡‧王爾德於1893年發表戲曲『莎樂美』,並由理查‧史特勞斯將其
    樂劇化,而訂定了莎樂美因迷戀約翰,最終演變成為追求其首級的駭人形象。

    『對你獻上了一吻』

    等級:B
    種類:對人寶具
    範圍:0~3
    最大捕捉:1人

    Femme Fatale Baiser
    外觀為水晶製的骷髏。
    莎樂美在思慕、瘋狂、鮮血的盡頭所得到的獎勵。
    即為將施洗約翰的首級所結晶化而成之物。
    平常是能夠拿在手中一般的大小,能隨著莎樂美的意志而自由變大‧縮小。
    施洗約翰有著行使無數魔術的傳說,其腦袋便是神秘的結晶,能夠化為某種程度的魔術
    禮裝。
    而令持有者,能夠行使各式的魔術吧。
    ───縱使,其體內並未擁有魔術迴路。

    真名解放之時,水晶骷髏會明顯的巨大化,將敵對之人吞噬。
    將靈基解放至極限的話,骷髏將會由水晶製變為黃金製。

    她正確的理解了御主和從者這樣的關係。
    雖然對其理解了,一旦加深羈絆,關係變的親密之後,終究仍會想要『擁有』御主的吧。

    也就是。
    追求首級一事。

    雖然知道一旦當御主喪命,自己也會無法停留在世上一事,而不會積極的想要砍下首級,
    然而若是碰上了絕妙的時機到來……
    她又能夠,堅持到什麼時候呢……
    #FGO #莎樂美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