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驛】210821
我覺得高雄車站的前傳我就不要廢話了~~
因為舊打狗(今哈瑪星)的發展到1930年代已經逐漸飽和,1936年高雄州提出「大高雄都市計畫」,內容包括將高雄市定位為軍需工業為耀的重工業都市、規劃新的棋盤狀街道、以環狀鐵路(今臨港線)最為市區界線,以及在新市鎮設置一座新的高雄車站...
【高雄驛】210821
我覺得高雄車站的前傳我就不要廢話了~~
因為舊打狗(今哈瑪星)的發展到1930年代已經逐漸飽和,1936年高雄州提出「大高雄都市計畫」,內容包括將高雄市定位為軍需工業為耀的重工業都市、規劃新的棋盤狀街道、以環狀鐵路(今臨港線)最為市區界線,以及在新市鎮設置一座新的高雄車站。
因為新車站規劃時(1937年起),民族政治意識形態盛行,以鋼筋混凝土建造日本各類傳統式樣之風氣也在日本應選擇國粹主義或國際主義的論辯中展開。高雄在當時被日本視為「大東亞共榮圈」南進東南亞與太平洋島嶼最主要的基地,因此這樣帝冠式樣的建築在高雄最為集中。
「帝冠式樣」一詞最早出現於大正九年(1920),當時「日本國會議事堂」舉辦了建築設計競圖,下田菊太郎(Shimoda Kikutaro)反對獲獎作品都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設計,而提出作品該於建築物頂部設置日式屋頂的設計,並將其命名為「帝冠併合式」。從構成來說是指基礎及屋身採用西方古典建築形式,屋頂採用日本皇宮建築慣用的固有式樣,其他各部則取各類建築之長處並經消化後合併使用。特徵為:㆒需為日本傳統的大屋頂(並涵蓋幾乎整個建築)、㆓西方歷史式樣建築的屋身及裝飾、㆔兼容東西方元素的柱頭。與興亞式樣不太一樣,後面會詳述。
高雄車站由清水組承造,近年的遷移工程亦是由清水組(今清水建設)負責。屋頂使用日本傳統的式樣,四角攢尖(四注寶形造)頂端有寶瓶飾、四周尖端鬼瓦有獸首(鳥?)紋樣;正立面入口處二樓作一個千鳥破風,簷下使用仿木作的木鼻紋飾,下面還有仿雀替的裝飾以及壁柱頂端的柱頭紋樣,主入口處車寄的托架也刻劃了雲紋一般的線條,車寄中央兩根廊柱注投還有西洋的捲草裝飾。與高雄市役所(今高雄歷史博物館)為臺灣帝冠式樣建築中的經典案例,在日本的經典案例則為東京博物館和京都美術館。
---------------------------------------
以下來解釋一下興亞式與帝冠式的不同之處:
除了帝冠式與興亞式之外,還有一種在日本學界稱為「日本趣味建築」的樣式,這三種統稱為「日本古典式樣(新建築)」。
興亞式與帝冠式主要的不同在於:㆒屋頂亦是傳統式樣,但未必是壟罩整棟建築的大屋頂,可為細碎的屋頂或出挑、㆓屋身相較帝冠式使用的西洋歷史式樣,比較偏向裝飾較少或簡化現代建築屋身、㆔具有日本趣味(ジャポニスム/Japonisme)的裝飾。
興亞式樣建築之興起,乃自國粹主義在日本抬頭、日本軍國主義向外擴張後,在日本所屬地區以日本趣味加諸鋼筋混凝土的現代屋身後而形成。興亞式與帝冠式的出發點雖然不同,但從建築構成的本質來說,某些層面上差異並不大,有時有些作品並無法非黑即白的分出其究竟屬於哪一類。不過在臺灣,大阪商船台北支店和產業金庫高雄之店(鹽埕合作金庫,已拆除)是很明確的興亞式樣案例。
除了上述兩種式樣之外,1930年代中所興建的高雄州廳(已拆除)和澎湖廳(今澎湖縣政府),日本學者將之稱為「日本趣味建築」,兩者雖基本上皆為西方歷史式樣建築的構成,但卻都有局部之日本趣味裝飾及變形的日本屋頂。
#高雄 #高雄市 #高雄景點 #打狗 #kaohsiung #kaohsiungcity #takao #大港埔 #古蹟 #史蹟 #historicalsite #建築 #architecture #高雄車站 #高雄駅 #kaohsiungstation #火車站 #車站 #station #trainstation #駅 #駅舎 #帝冠 #帝冠様式 #imperialcrownstyle #imperialcrown #日本伝統 #攝影 #撮影 #photography
文藝復興作品特徵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出外靠朋友】
後世看莫迪里亞尼(Amedeo Modigliani,1884-1920)作品,想到的多半是那些長型輪廓,線條簡潔,肌膚似乎帶著溫暖觸感,無畏流露情慾,創下拍賣高價的裸女圖像。但除此之外,莫迪里亞尼其實曾畫過不少肖像畫,雖說他自認並非專業肖像畫家,肖像畫不過是他藉由表現性強烈的輪廓線將圖像從雕刻中突顯出來的結果。而畫中主角多半是當時巴黎藝文界人士,比如莫迪里亞尼的朋友們,另外還有親密愛人、模特兒、女僕或鄰家女孩。
《雅各與貝斯李普茲》(Jacques and Berthe Lipchitz,1916)是莫迪里亞尼作品中僅有的三幅雙人肖像畫之一,畫中人是立陶宛雕塑家雅各.李普茲(Jacques Lipchitz,1891-1973)與俄羅斯詩人貝絲.基特羅瑟(Berthe Kitrosser,1889-1972)。他們在結婚時委託好友繪製這幅肖像,表面上是為了新婚留念,實際上是想解救莫迪里亞尼的經濟困境。
莫迪里亞尼和李普茲都是猶太裔巴黎異鄉人,剛來巴黎時皆落腳於左岸蒙帕納斯(Montparnasse),當時蒙帕納斯已經取代印象派畫家曾聚集的巴黎蒙馬特,成為最前衛的年輕藝術家集中地。
根據李普茲說法,莫迪里亞尼只花了兩天時間就完成此畫。
-----------
原來莫迪里亞尼第一天便火速畫下20張素描,最後根據小夫妻結婚照片決定雙人肖像畫底定版本,第二天隨即宣告畫作已經完成。當時莫迪里亞尼為人作畫價碼是這樣算的:〝每種姿勢10法郎,再加上一點酒〞,嗯,你也知道莫迪里亞尼是個不折不扣的波西米亞酒鬼,而且一邊創作也總還是要灌上幾口酒。
不過李普茲覺得這一幅肖像畫只付10法郎有點過意不去,何況他當時才剛與藝術經紀人簽下新合約,領了一筆簽約金,手頭較為寬裕。於是他故意跟莫迪里亞尼表示,身為雕刻家職業病使然(職業病當然是我說的),私心偏好肖像畫能多點實質量感。
莫迪里亞尼只得再多畫個兩週,好歹這邊那邊添個幾筆,好讓李普茲完成資助朋友的心願。以莫迪里亞尼作畫速度來看,這可能是他畫過最久的一幅畫,據說他剛到巴黎時,一天就可以畫出100多張素描。
-----------
《雅各與貝斯李普茲》實際作畫速度雖然才兩天,其他時間大概是喝酒比較多,反正已經畫得差不多了。但莫迪里亞尼卻鮮明巧妙地表現出中夫妻倆性格與角色對比。
背景如同畫家一貫風格,依舊簡單,大概看得出室內的抽象裝飾,丈夫隨興把手搭在妻子肩膀上。如面具般面容增添不同解讀的可能:妻子的大眼、雙脣和優雅頸項,顯得如此溫柔感性,正與丈夫表現於外的高度自尊形成對照,男方的小眼小嘴、歪斜鼻樑創造出一種諷刺效果,站姿也塑造出保護妻子的霸氣態度。
但如今除了這幅肖像畫之外,當年那些數十幅素描作品如今僅存男女主角單人肖像各兩幅。
身染病痛,酗酒、情緒化,加上偶發暴力行為和桀驁不馴性格,作品風格又不受賞識,莫迪里亞尼當時生活到底有多窮困?窮到讓朋友必須刻意製造機會接濟他?
-----------
莫迪里亞尼1906年來到巴黎,剛好目睹隔年畢卡索畫出立體派創始之作《亞維儂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1907),也剛好眼睜睜看著這位在他眼裡缺乏服裝品味的西班牙小個子(其實畢卡索也承認莫迪里亞尼是唯一穿著有點品味的畫家),名氣越來越大,身價更是逐漸水漲船高。
但是恃才傲物如他,不想加入任何畫派,亦不願追隨畫壇熱潮,而是從非洲雕刻和羅馬尼亞雕刻家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âncuşi,1876-1957)那兒擷取靈感,再從希臘建築的柱狀結構、文藝復興的古典雕刻、羅特列克的大膽線條、塞尚的簡化細節、高更的異國風情、野獸派的溫暖色彩、立體派拆解物體後的平面…等眾多元素中逐漸摸索融合,至1914年因經濟困頓難以負擔雕刻所需的石料成本,再者,雕刻過程產生的粉塵讓他年少時便罹患的肺病更形嚴重,讓他不得不從雕刻轉回繪畫後,發展出個人專屬風格。
儘管身處立體主義和抽象藝術烽火燎原之際,莫迪里亞尼卻仍堅持古典情懷,以具象表現為主,讓形體拉長、變形,完成了個人專屬,結合古典與現代的獨特藝術表現方式。
-----------
他的人物畫裡,如杏仁般眼睛、近似平面的輪廓下扭曲的面貌特徵,和細長比例都來自非洲面具的影響。這些缺乏瞳孔如面具般的人物肖像畫,視線不再與觀者相對望,讓你猜不透畫中人物情緒,反而導引觀者轉身凝視自身內心世界,或許淒涼、茫然,卻深刻而神祕。
莫迪利亞尼才華出眾,但他的作品在他1920年因肺結核去世後才獲得市場矚目。雖從1915年已步入創作顛峰,但始終未能享受自己辛苦灌溉出來的藝術果實,何況那時藝術市場受到一戰影響,曾經蕭條了好一陣子。莫迪里亞尼只能拿著畫作到蒙帕納斯小餐館換取餐食或酒精,而這一幅幅心血可能也被擱置一旁,與麵包、起司和香腸共同堆放於角落裡,夜間再成為米老鼠們的玩具被啃咬、踐踏。
-----------
與梵谷類似,莫迪里亞尼也為了藝術創作奮力燃燒生命,甚至自虐,生前都受到極度蔑視,並且都沉溺於苦艾酒海中,加速痼疾惡化而英年早逝;另有一說,他酗酒和抽大麻都是為了減緩並掩飾自己的結核病情。
然而莫迪里亞尼不像梵谷有個好弟弟西奧和家人協助保存畫作,他的許多作品都因長期居無定所、生活混亂以及被世人輕忽踐踏,早已毀損佚失。相較於如今拍賣天價,更是讓人對於許多時候顯得勢利膚淺的藝術圈感到諷刺與惋惜。
這幅新婚肖像畫只留存於李普茲夫妻手中大約五年,幾經轉手,最終在芝加哥藝術學院安身立命。幸虧出外靠朋友,因為莫迪里亞尼潦倒時獲得的暖心協助,我們才得以見到畫布、顏料、構圖、形式和技法之外,無價友情的溫度。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文藝復興作品特徵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本集節目由「MSI 微星科技」獨家贊助播出。
✨ 從文藝復興時代起,黃金比例就是美麗與和諧的象徵,MSI 全新 Creator Z16 筆電融合黃金比例美學與創新技術,為創作者們揭開「科技美學」的全新篇章!
✨ 現在購買 Creator Z16加贈 Microsoft 365 個人版一年期,登記再抽 Porter 托特包!
👉🏻 詳情請見:https://msi.gm/msi_nb_porter
#TechMeetsAesthetic #科技美學 #CreatorZ16
--
黃金比例在人類歷史上,一直是很神秘的數字。
在數千年以前,人類注意到這個比例,
把它應用在超~級多地方,
那在自然界中,也有數不清的黃金比例特徵。
你有想過,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黃金比例嗎?
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這個神秘的「黃金比例」!
🎥 影片重點節錄 🎥
📍 我們常聽到說,在古文明的建築、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或是在大自然界的很多地方裡,都可以找到黃金比例的蹤跡。
📍 「黃金比例」跟數學課常用的「圓周率 π (pi)」一樣,都是在數千年前就被發現的。
📍 #黃金比例 最經典的性質,就是我們可以在任何一個線段上,找到一個點做分割,讓「長線段與短線段的長度比值」,剛好等於「全長與長線段的長度比值」。
📍 而這個比值的數字,就正好是黃金比例「 #1.618 」,那個點被就叫做「 #黃金分割點 」。這也使得黃金比例還有一個名稱,叫做「 #中末比 」。
📍 那我們也可以從剛剛比值的數學式,看出黃金比例這個數字的神奇特性: 0.618 倒數之後,就剛好是 1.618。
所以這個數字,它到底有多神奇、多常見?那在比較現代的生活中,也有黃金比例的應用嗎?現在就趕快點開下方影片,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 如果你也覺得這些資訊 很 重 要!
✦ 用一秒鐘 #分享 這則貼文,讓更多人知道吧!
✦ 想加速觀賞影片嗎?請到 YouTube 觀看:
👉 https://youtu.be/680BZM637kk
————————————————————————
➜ 在 YouTube 上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還可以加入會員贊助我們喔!
http://bit.ly/shasha77_member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 email ,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service@simpleinfo.cc)
➜ 追蹤志七 の IG ,
看更多趣味新聞新知與志祺日常:
http://bit.ly/shasha77_instagram
文藝復興作品特徵 在 雷諾曼卡的路徑藍圖 The Path of Lenormand Oracl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藍圖補給站》
雷諾曼卡裡的編號【14狐狸卡】,其原型很多創作者都會參考「狐狸列那」的故事。下面有一些連結,大家可以參考,有興趣的人可以找這本書來閱讀,裡面有非常多的人類社會縮影,以及各種的嘲諷人性的描述。
.
狐狸列那在歐洲廣為人知,甚至列那成為了狐狸的代稱。狐狸列那的故事是歐洲中世紀(12世紀)時,所興起的一股城市文學風,這股風氣也是對歐洲中世紀文學的一種「叛逆」「反撥」,其實也是一種具有明顯的進步意義,也可以說是視作14世紀文藝復興的前響。其熟為人知的代表作有《列那狐的傳奇》《列那狐的故事》《玫瑰傳奇》《巴特蘭律師》等。
.
列那狐的故事在歐洲廣為流傳,影響深遠。在法、德等國,列那狐的故事幾乎是家喻戶曉,甚至在現代的法語中,"列那"一詞已成為狐狸的專有名詞。《列那狐的故事》對法國和歐洲文學都發生過影響。法國著名詩人拉封丹的許多作品就是在它的直接或間接啟發下產生的。(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ews/v9agyjl.html
)
.
《列那狐》故事中的動物都有一個適合其身分並能表現其特徵的名字,他們的名字有的來自德語,如狼叫伊森格倫(Isengrin)……。有的則是法國人根據動物的性格特徵命名,如主角狐狸稱為「列那」、獅王諾伯爾(Nobel,高貴的意思)、雄獅叫費埃爾(Fier,驕傲之意)、熊叫伯倫(Bruno,棕色之意)……等。這些動物都圍繞著一隻狡猾、不道德、怯儒及自私自利的狐狸列那打轉。故事表面上是描寫動物世界,實則用人格化的動物,影射諷刺西歐中古社會的百態,同時暗喻世間有權勢的王侯貴族之無能與腐化。
《列那狐》故事經多次修改增補,故事很完整,人物性格十分鮮明。故事是說:列那狐誕生於亞當和夏娃被上帝逐出伊甸園之時。上帝把人類祖先逐出伊甸園後,基於憐憫而給予亞當一根「神棍」,只要拿它去打擊海面,就可以得到需要的動物,果然亞當得到不少有益的動物;此外,上帝並告誡亞當不能將神棍交給夏娃,因為她會帶來災禍。可是夏娃卻偷偷的使用神棍,結果變出了許多毒蛇猛獸,而狡狐列那和狼伊森格倫(本書稱為「葉格倫」)就是其中二隻有害的動物。(原文網址:https://ppt.cc/f0P9sx
)
.
「列那狐」(Reynard the Fox)是中古時期日耳曼地區以動物為主人翁的民間故事,目前流傳的列那狐故事主要根據法國現存的《列那狐小說》演化而來。西元十、十一世紀左右的法蘭德斯和日耳曼地區,就已經流傳一組紀以狐狸為中心的拉丁文故事詩,後來法國人以「八音節」詩句形式,重述部分故事。這部作品經過不斷修改增補,形成長達十餘萬行,由二十七組寓言故事綴成的諷刺童話詩。
《列那狐》故事經多次修改增補,故事很完整,人物性格十分鮮明。故事是說:列那狐誕生於亞當和夏娃被上帝逐出伊甸園之時。上帝把人類祖先逐出伊甸園後,基於憐憫而給亞當一根「神棍」,只要拿它去打擊海面,就可以得到需要的動物,果然亞當得到不少有益的動物;但上帝告誡亞當不能將神棍交給夏娃,因為她會帶來災禍。可是夏娃卻偷偷地使用神棍,結果變出了許多毒蛇猛獸,而狡狐列那和狼伊森格倫就是其中二隻有害的動物。
整個寓言故事的主要焦點,集中於列那狐和狼伊森格倫的鬥爭,而全書的精彩章節包括〈列那狐偷魚〉、〈列那狐教伊森格倫捉魚〉、〈列那狐的審判〉??等十來篇故事,其中以〈列那狐的審判〉最著名,本書即以〈列那狐的審判〉為藍本所改編而成,整篇故事除襯托出列那狐臨危不亂的鎮定工夫以及善於抓住對手的心理外;對於社會的黑暗面及人性的貪婪、昏庸、好聽謊諛之言、殘暴自私,都刻畫得入木三分,因此許多人認為這部動物寓言具有高度的鑑賞價值。(原文網址:https://ppt.cc/faBSGx
)
.
#雷諾曼卡的路徑藍圖
#The_Path_of_Lenormand_Oracle
#雷諾曼卡
#14狐狸卡
#列那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