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文獻相似度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文獻相似度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文獻相似度產品中有1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新思惟國際,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新思惟的課程,其實蠻適合研究入門者來學,講師會拆解各個段落應該如何寫作: ⠀⠀ ☑️避免 introduction 無法引出整個研究問題的核心價值,以及在探討過去研究時無法深入的盲點。 ⠀⠀ ☑️講解 discussion 該如何探討自己研究與他人研究的差別與優缺點,有效呈現自己實驗結果的特色。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500的網紅林佳龍,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28)日立法委員林佳龍於教育及文化委員會針對國科會與教育部就「學術研究補助與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之成效與弊端」報告中,有關NCC被提名人清大彭心儀教授被質疑研究案重複申請及論文一稿多投等違背學術倫理一案質詢朱敬一主委、蔣偉寧部長與清大陳力俊校長。 林佳龍委員指出,本次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被提名...
文獻相似度 在 Joanne | 咖啡杯測師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02 18:24:54
一群好吃(好是四聲!)的人在一起認真的討論怎麼東西,會是怎麼樣?感官知覺高峰會(Sensory Summit)就是這樣的聚會(主要還是咖啡)。 這是由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CA主辦,UC Davis(母校萬歲!)協辦的研討會,每年一度,主要是啟發咖啡的從業人員研究及學習咖啡以及感官科學有關的各種主題...
-
文獻相似度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2-05-28 13:28:03今(28)日立法委員林佳龍於教育及文化委員會針對國科會與教育部就「學術研究補助與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之成效與弊端」報告中,有關NCC被提名人清大彭心儀教授被質疑研究案重複申請及論文一稿多投等違背學術倫理一案質詢朱敬一主委、蔣偉寧部長與清大陳力俊校長。
林佳龍委員指出,本次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被提名委員彭心儀是清華大學的教授,也是國家公務員,竟然涉及將研究報告同時送多單位結案,違背學術倫理一稿多投,也可能因而重複交付研究執行相關經費,已涉及刑法與貪污犯罪條例的嫌疑,國科會、清華大學是否對彭教授的案子有所調查或處置?朱主委回答國科會已展開調查,工程處處長初步認定目前沒有違反學術倫理。林佳龍委員表示彭心儀目前為媒體及立法院質疑有違學術論理的個案至少有三件,隨即拿出兩份學術研究報告,分別是彭心儀申請國科會補助的「頻譜規劃配置與管理基礎研究--子計畫三:頻率市場交易及拍賣機制之法制政策研究與法規修訂(1/3)」與申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補助的「規劃頻率拍賣與回收制度之研究」,兩篇學術研究報告挑出雷同之處相似度達99%,連文字、逗點、句號都一模一樣。
林佳龍委員質問清大陳校長,為了維護清大的聲譽,難道在外界譏評之下學校有沒有展開調查?媒體報導說貴校的教授「寫論文像抄作業」,如果這些批評屬實是不是要啟動調查?清大校長認為彭教授是清大優異的教授,這些資料尚無法認為是證據。林佳龍委員乃將兩份研究報告所摘文字完全相同的對照表送給陳校長,指出這就是該名教授在立法院所說她的研究主旨、方式跟結論完全不同公然說謊、藐視國會的證據。
林佳龍委員也向教育部蔣部長提出質詢,彭教授身為大學教授,在個人網站資料中呈現具有國際社會科學文獻索引SSCI的學術著作其中一篇屬於台大法律學院所發行的Asian Journal of WTO &International Health Law and Policy,創刊號,這份刊物在創刊號發行時並非SSCI等級的期刊,這又涉及另外的造假與說謊。
外界質疑彭心儀涉嫌抄襲的案件包括2003年國科會委託「WTO服務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問題研究」VS 2008年清大委託「WTO服務貿易法律問題研究」、2007年NCC委託「規劃頻率拍賣與回收制度之研究」VS國科會委託「頻譜規劃配置與管理基礎研究」、2008年「美國寬頻網路管制政策之研究」VS 2009中華電信委託「網路中立管制概念合理性之研究」等,這事關教育界與學術界的聲譽,林佳龍委員要求教育部會同國科會及各大學去約詢、釐清、調查。蔣部長承諾會邀集清大釐清、瞭解和處理。
有關爆發學界教授以假發票報帳的情事,林佳龍委員要求教育部應基於學術界的良心做對的事,但長久的歷史因素或制度設計不良也要一併考慮改正。蔣部長承諾學界應跟社會大眾道歉,教育部也會找主計、會計從制度的角度來改善。林佳龍委員並表示,現在進入畢業季節謝師宴是否一律不可舉辦?是否應該考慮情、理、法平衡考量而不是一昧否定。蔣部長答覆,將與法務部討論如何對謝師宴規定得更符合人情義理。
文獻相似度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新思惟的課程,其實蠻適合研究入門者來學,講師會拆解各個段落應該如何寫作:
⠀⠀
☑️避免 introduction 無法引出整個研究問題的核心價值,以及在探討過去研究時無法深入的盲點。
⠀⠀
☑️講解 discussion 該如何探討自己研究與他人研究的差別與優缺點,有效呈現自己實驗結果的特色。
⠀⠀
☑️連題目該如何訂定才能捉住 reviewers 的眼球,都有教!尤其臨床類型的研究,可能因為族群或是介入在各個研究都差不多,如何訂一個讓 reviewers 想繼續深究的題目就更顯重要。
⠀⠀
⠀⠀
#課前菜味十足
😢即使念了研究所,還是不懂學術寫作?
⠀⠀
雖然在碩士時期有投過幾篇到台灣的期刊,但是對於要如何投 SCI 期刊真的是完全沒任何概念。Introduction、discussion 兩段寫完之後,自己都覺得兩段相似度爆表,由於菜味十足,整篇完稿還會掉菜蟲。
⠀⠀
接下來就是統計部分,明明學校都有教,還學習用 SPSS 或是 SAS 計算,課本買了,課也上了,也確定老師是用中文講解,怎麼換我算的時候會初一十五結果不一樣?這是怎麼投稿……
⠀⠀
對於一個入門者來說,上述問題還不包括研究問題發想、論文語法、圖片與引用文獻格式這些基礎且瑣碎的工作。不幸的是,到了博士班,這些我通通要自己來,而且要做得好也要做得順。
⠀⠀
⠀⠀
#課後投資有成
💪 成功發表第一篇 SCI 論文
⠀⠀
投出去的稿件終於被接受了,開心之外,還真的讓我鬆了一口氣。除了要感謝指導老師耐心潤稿外,新思惟的上課內容也是大大推了我一把。
⠀⠀
💗恭喜💗 #林孟緯物理治療師團隊,研究多發性硬化對動態步態穩定度之影響,獲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刊登!
⠀⠀
⠀⠀
👉從寫作到投稿,初學者如何避開常見誤區,我們給你務實建議!
⠀⠀
✔️國際期刊如何審稿?第一眼就被喜歡的關鍵。
✔️臨床論文寫作,常見錯誤與如何避免。
✔️新手都能懂的統計:實作前的介紹
✔️ 讓 revision 幾乎全被 accept 的關鍵技巧
✔️在中小型醫院工作,論文起步的務實建議。
✔️研究主題怎麼找?研究資源如何累積?
⠀⠀
⠀⠀
🔵配合國家防疫政策,室內空間大幅降載,名額有限,請把握機會!
#全新改款 ➠ 10/17(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搶下一席 ➠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文獻相似度 在 吳佩蓉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晚全台沉浸在麟洋配出國得冠軍拿金牌的喜悅中,我也不例外。
看完小戴技壓辛度,跟昨日與依瑟儂對戰時的緊張刺激比起來,今天的後半場顯得較輕鬆愜意,心想,就讓感動的淚水集好集滿,等著明天一次暢快發洩吧!
孰料,看到羽球男雙勇奪奧運第一面金牌,淚水提前預支狂流。與對手身高差距近20公分的李洋、王齊麟,兩人默契十足,幾次邊邊角角的球,殺得中國隊措手不及。這一面金牌,絕對是實至名歸。
謝謝國手們精采的表現,讓大家今晚掛著微笑入睡。
在小戴和麟洋配出賽的空檔,看到好友傳來一個截圖,內容是關於有人在粉專的貼文中引用了別人的幾句話,雖加了引號,卻未註明出處。雖然日常寫作不像學術論文要求嚴謹,但基於禮貌,最好還是要註明來源,或是在括號內直接貼上引用文章的連結網址,避免爭議。
除了截圖,好友另murmur一句「她國發所的論文〜〜」,倒是引起我的好奇,手癢之餘,邊看球賽,邊趁廣告時間查找了一下資料。哇,光是看第一章第一節的幾段文字,就覺得像這樣的行文風格,難怪會引起若干爭議。另外,章節裡有許多註腳,也沒放入文後的參考文獻,這是學術論文最基本的要求,不該如此草率。
我約略看了前兩頁,發現主要有以下的三個問題:
1.第一頁第一段,與朝陽科技大學陳宗玄助理教授在2007年的文章,〈從國際觀光角度思考我國發展觀光的契機〉前言引用的數據有很高的相似度,僅有部分文字更動(改寫)。
2.文章引用了WTCC和WEF等組織的研究報告,卻未加註。
3.第二頁引用的圖表,來源寫「國家發展委員會」網站,從註釋1回溯出處,國發會的文章註明「資料來源:WEF全球競爭力報告,各期」,既然知道轉引的來源,應該要寫清楚才是。在論文中引用別人的研究成果是很正常的,但把該圖的標題從原文的「我國全球競爭力排名變動趨勢」改成「2006-2017世界經濟論壇(WEF)排名」並不太恰當,似乎也忘了標註座標Y軸(名次)。
論文比對是個傷神、傷眼的苦差事,還是早點睡,養「睛」蓄銳,好為明晚(8月1日)小戴的奪金賽加油助陣。
#小戴就是小戴
#無可取代
#重拾球拍
文獻相似度 在 婷婷看世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重磅!世衛組織 #新冠全球溯源研究 中國部分公布:“有證據表明,在向中國提供冷鏈產品的其他國家存在早期病例群”】
健康中國微信公眾號6月8日發布世衛組織召集的SARS-CoV-2全球溯源研究:中國部分——世衛組織-中國聯合研究報告。
2020年7月,世衛組織和中國著手開展病毒溯源研究的基礎工作。世衛組織秘書處和中國政府共同成立了一個國際多學科團隊,設計、支持和開展一系列研究,以協助追蹤SARS-CoV-2的來源及其傳播給人類的途徑。聯合國際團隊的工作將為其他地區的溯源工作奠定基礎。因此,全球溯源工作將不受任何地點的限制,隨著證據不斷積累和科學假說的不斷發展,全球溯源工作可能會在地域上發生變化。研究總體結果和發現將有利於加強全球對SARS-CoV-2及有類似來源的新發人畜共患病的防範和應對。
聯合國際研究團隊由17名中方專家和17名來自於其他國家、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疫情預警和反應網絡(GOARN)以及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的國際專家組成。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作為觀察員參與本次溯源工作。在舉辦幾次線上視頻會議後,聯合研究於2021年1月14日至2月10日在中國武漢進行,為期28天。
研究團隊通過三個工作小組對中國專家第一階段在以下三個領域的工作進展進行了回顧:流行病學,動物與環境,分子流行病學和生物信息學。
聯合研究的結果:
丨流行病學
通過發病監測數據的早期溯源工作
流感樣疾病(ILI)和嚴重急性呼吸道疾病(SARI)監測並結合適當的實驗室確認,是衡量流感和其他呼吸道病毒對人群影響的標準措施。為了確定COVID-19致病原在COVID-19暴發前幾個月對以上兩種疾病發病率可能產生的影響,我們對武漢某醫院ILI的成人哨點監測數據和湖北省某省級醫院SARI監測數據進行了回顧。
根據武漢以及湖北和周邊六省的國家ILI哨點監測數據和相關實驗室確認的流感活動情況,2019年底,武漢以及湖北其他城市和周邊六省的兒童和成人ILI均明顯增加。雖然這可能是由於實驗室確認的流感活動同時增加所致,但聯合小組建議利用時間序列分析進一步探索2019年與往年相比較的每周ILI趨勢。
對零售藥店購買的退熱藥、感冒藥和咳嗽藥的分析並不能提示早期在社區內有SARS-CoV-2活動。聯合小組建議對2016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9月至12月期間的每周藥房采購進行回顧,以尋找2019年9月至12月期間有無與往年同期相比采購增加的信號。如果識別出任何信號,則建議繼續對時空簇進行分析。
通過保存的實驗室樣本和其他資源的早期溯源工作
在對武漢市、湖北省其他地區及其他省份各醫院保存的2019年下半年的4500余份的研究項目樣本進行回顧性檢測時,未發現SARS-CoV-2。
此項工作可以擴大到中國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其他血液中心,時間集中在當地發現首例病例前6個月內,最好使用系統設計好的隨機選擇樣本及相同的實驗室檢測方法。可用2020年最初幾個月之前未發現COVID-19病例的中國其他地區的同期獻血人群的樣本作為對照組。
通過死亡率研究的早期溯源工作
2019年7-12月期間,武漢市和湖北省除武漢外的全死因和肺炎死亡監測數據未見死亡趨勢出現意外波動的證據,不能提示2019年12月前發生了SARS-CoV-2在人群中的傳播。盡管如此,並不能排除SARS-CoV-2在人群中低水平地傳播,因為人口水平的死亡率變化不太可能足夠敏感地檢測到這一點。
鑒於從感染開始到COVID-19相關死亡的時間差,2020年第3周全因死亡率和第3周肺炎特異性死亡的快速增加表明,2020年第一周病毒已在武漢人群中傳播廣泛。在武漢以外的湖北省人群中,死亡率的急劇上升發生在1-2周之後,這表明武漢的流行早於湖北省其他地區和其他省份。
聯合小組建議擴大死亡率回顧的範圍,將系統發育分析發現早期流行集群的其他省份包括在內,並與中國其他省市進行比較。
對2019年10月及11月武漢潛在病例進行臨床回顧
武漢市共有233家醫療機構搜索到了2019年10月1日至12月10日因四種疾病(發熱、急性呼吸道疾病、流感樣疾病和“不明原因肺炎)之一到醫療機構就診的患者,共計76,253份病歷。2019年12月初,60歲以上年齡組的ARI(以及ILI和發熱)較前上升。經各醫療機構的臨床小組回顧後,在76,253人中有92人被認為在臨床上符合SARS-CoV-2感染引起的疾病。在2021年1月對92例中的67例病例(不包括死亡病例、拒絕或無法獲得的病例)采集了血液,並采用膠體金方法進行了SARS COV-2抗體檢測,結果均為陰性。隨後經外部多學科臨床專家復查,判定92例均不符合SARS-CoV-2感染。
基於2019年12月疫情暴發前兩個月內武漢市潛在病例無SARS-CoV-2感染的證據,國際聯合專家團隊認為在這個階段內並不能排除部分傳播的可能性。另外,在疫情發生12個月後,調查2019年底幾個月發生傳播可能性的血清學檢測方法亦存在局限性。
聯合小組建議進一步審核用於確定和描述回顧性臨床研究中病例特征的方法,包括92例最初確定可能與COVID-19診斷相符的病例,以及其他可能病情較輕的病例,以尋找在之前未被確認病例的可能診斷為COVID-19的特征(如聚集性發病)。鑒於2019年12月初老年人ARI增加,應進一步聯合回顧ARI數據。
應對臨床回顧中獲得的67個標本進行進一步檢測,並與2019年12月以來確診的174例病例樣本和任何其他相關樣本復檢後進行比較。這應該與通過血庫收集的歷史樣本進行血清學檢測的新方法聯系起來。
對經國家法定傳染病報告系統上報的病例進行回顧分析
2019年12月初,武漢出現由SARS-CoV-2感染引起的爆發性疫情。共發現174例在2019年12月起病的COVID-19病例(100例實驗室確診病例,74例臨床確診病例)。只有去醫療系統就診的更嚴重的病例被確認。其他較輕(和無癥狀)病例與已確認病例同時存在,但目前沒有關於這些較輕病例的信息,這可能是早期疫情的流行病學的補充。
許多早期病例與華南海鮮市場有關,但也有相似數量的病例與其他市場有關,有些病例與任何市場均無關。12月在更廣泛社區內的傳播可以解釋與華南海鮮市場無關的病例,另外存在與該市場無關的早期病例,這可以表明華南海鮮市場不是疫情的發源地。然而,其他尚未確認的較輕的病例可能提供華南海鮮市場與早期病例之間的聯系,而這些早期病例之前認為與市場沒有明顯的聯系。因此,關於華南海鮮市場在疫情起源中的作用或者感染是如何傳入市場的,目前尚無法得出確切結論。
鑒於2021年1月和2月訪問武漢期間的時間有限,應對174例確診病例進行進一步聯合回顧,包括分析病例的臨床和人口特征以及危險因素。是否重新對這些患者進行當面詢問取決於聯合回顧的結果。聯合小組還建議回顧2019年12月報告為COVID-19潛在病例的其他患者的信息,以了解這些病例是否屬於先前未被確認的COVID-19病例,以及是否對SARS–CoV-2在首次確認疫情期間在當地人群的感染情況提供任何額外的信息
丨分子流行病學
因為大多數新型病毒都來源於動物,所以要了解導致病毒溢出和全球傳播的過程就需要深入了解動物貯主所攜帶病毒的多樣性和演變,動物、環境和人類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形成有效人傳人的因素。能導致全球大流行的病毒必定高度適應了人類環境。這種適應可能是突然獲得的,也可能是經過多個步驟逐漸獲得的,而且每個步驟都是自然選擇所推動的。因此,SARS-CoV-2的溯源工作應將重點放在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涉及病毒在發生人畜共患轉移前在動物宿主(如蝙蝠、穿山甲或其他野生或家畜)中的循環。在這一進化過程中,各種動物物種都可能成為貯主。SARS-CoV-2的祖先株可能在其循環過程中獲得了感染人類的能力。與SARS-CoV-2病毒高度同源序列病毒的發現表明SARS-CoV-2可能源於人畜共患的傳播,但其貯主仍有待查明。第二階段涉及發生人畜共患轉移後SARS-CoV-2在人群傳播過程中的演變。這種動物到人的溢出的可能性隨著動物和人接觸的頻率以及強度增加而增加。溢出可能會反復發生,但如果貯主中的病毒基因組需要進一步適應以實現有效的持續傳播,那這種早期的溢出可能不會被發現。一旦具有大流行潛力的病毒發生演化或溢出,那麽它們就會獲得擴散的能力,導致大量具有適應性突變的病毒株在不同地域的人群中出現,從而引發COVID-19大流行。
丨動物的基因組數據
迄今為止的調查和針對性研究的證據表明,在蝙蝠和穿山甲中發現了與SARS-CoV-2關系最密切的冠狀病毒。樣本病毒與SARS-CoV-2的基因序列具有高度相似性,提示上述哺乳動物可能是導致COVID-19的病毒的貯主。然而,到目前為止,從99個物種中發現的病毒與SARS-CoV-2的相似度都不足以使其成為SARS-CoV-2的直接祖先。除了這些發現,水貂和貓對SARS-CoV-2的高度易感性表明,可能還有其他動物物種(鼬科或貓科動物,以及其他物種)是潛在的貯主。將序列數據庫中的數據與潛在貯主物種調查中的數據進行比較後發現,這些可能的貯主物種的標本采集嚴重不足。
對病毒基因組和大流行早期流行病學數據的分析
聯合團隊回顧了通過中國國家生物信息中心在其包含所有可用冠狀病毒序列和元數據的綜合數據庫中收集的數據。選擇了2019年12月和2020年1月收集的樣本的所有序列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回顧了病毒在大流行第一階段的多樣性。對於在中國武漢發現的病例,將其數據與流行病學背景相聯系後選擇12月31日前發病的病例。最終分析結果顯示,在暴露於華南海鮮市場的病例中,有幾例病例的病毒基因組是相同的,說明這些病例可能是某個聚集病例群的一部分。但序列數據也顯示,武漢市大流行初期就已經存在一定的病毒多樣性,說明在華南海鮮市場群之外還有未采樣的傳播鏈。從生肉暴露或毛皮動物暴露的流行病學參數來看,沒有明顯的病例聚集現象。
根據早期序列數據估計到最近共同祖先的時間
此外,通過分析來估計終末數據集中SARS-CoV-2序列到最近的共同祖先的時間(tMRCA),並與之前的研究結果進行比較。這樣的tMRCA分析可以被認為是估計的,並不能提供起源時間的確切證明。分子序列數據分析表明大流行的開始時間可能在12月中旬之前的某個月。估計的時間點從9月下旬到12月上旬不等,但大多數估計點在11月中旬到12月上旬之間。
丨SAES-CoV-2的文獻綜述:早期發現
最後,對已發表的文獻中表明SARS-CoV-2早期循環的數據進行了回顧。這些來自不同國家的研究表明,SARS-CoV-2的循環比最初發現病例的時間早了幾周。部分疑似陽性樣本的檢測時間甚至早於武漢首例病例,提示其他地區可能存在漏診的情況。但到目前為止,研究的質量還很有限。盡管如此,調查這些潛在的早期事件還是很重要的。
動物及環境研究人們在不同動物中發現了在系統進化上與SARS-CoV-2相關的冠狀病毒,包括菊頭蝠和穿山甲。然而,在湖北省采取的蝙蝠樣本並未發現SARS-CoV-2病毒存在的證據,中國各地野生動物的采樣至今也未發現SARS-CoV-2的存在。我國31個省共采集野生動物、畜禽標本8萬余份,在SARS-CoV-2爆發前後均未發現SARS-CoV-2抗體和核酸陽性結果。通過對華南海鮮市場動物產品的廣泛檢測,未發現動物感染的證據。
在華南海鮮市場關閉後的環境取樣顯示923例環境樣品中有73例樣本呈陽性,表明其表面普遍有SARS-CoV-2汙染,符合通過感染者、感染動物、被汙染的產品引入病毒的情況。
華南海鮮市場的供應鏈包括來自於20個國家的冷鏈產品和動物制品,這其中有些國家在2019年年底前報告有SARS-CoV-2陽性樣本,或發現有與SARS-CoV-2關系密切的病毒。有證據表明,市場內銷售的一些養殖野生動物物種制品對SARS-CoV-2易感,然而在本研究中,市場上采集的動物樣本均未檢出陽性結果。冷鏈產品未進行檢測。然而,這些研究結果確實提出了可能存在不同引入途徑的可能性,強調了有必要對這些供應鏈進行仔細的追溯和對樣本進行檢測。
SARS-CoV-2可在冷凍食品、包裝和冷鏈產品的條件下存活。中國最近暴發的疫情中的指示病例與冷鏈有關。研究表明,病毒在低溫下可以長期存活,因而可以在冷凍產品上被長距離攜帶。目前正在進一步研究病毒在不同溫度下的存活能力。
華南海鮮市場有大量攤位出售冷鏈產品。流行病學研究表明,有冷鏈貨物的攤位出現病例的相對風險高於無冷鏈貨物的攤位。需要進一步分析來確定時空對應關系和糾正抽樣中存在的潛在偏倚。其他應開展的研究包括追溯從2019年底前有SARS-CoV-2陽性樣本報告的地區進口的冷鏈貨物,以及通過訪談供應商追溯冷凍野生動物制品動從供貨養殖場到華南海鮮市場的過程。
在向中國供應冷鏈產品的其他國家,已經發現包裝和產品上有SARS-CoV-2的證據。有證據表明,在向中國提供冷鏈產品的其他國家存在早期病例群。另一個問題是調查2019年底前有SARS-CoV-2陽性樣本報告地區或是動物中發現SARS相關冠狀病毒的國家(如東南亞國家)的冷鏈或冷藏供應鏈。與此同時,一定要區分冷鏈在國外輸入病毒和市場本身發生疫情中的作用,後者可能是感染者汙染了產品。